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小說完結感言

小說完結感言

發布時間: 2021-07-23 00:21:17

㈠ 短篇情感小說主要內容感悟

用不長也不短的文字來包含作者濃郁的某種情感,文字內容少卻能巧妙運用,讀者能在短短的字體種去發覺情感,揮發情感,整個人都被小說帶動,幻想自己就是小說里的主角,情感隨著小說文字的牽引,悲歡離合,興奮,哭泣,比如我們有時看著看著突然罵出一句臟話,罵出來後你才發現,又有時罵了臟話沒人提醒自己都不知道,都離不開投入的原因!
字太多在字面上表達出情感,但是文字過多經常會讓一些讀者讀到後文,又翻到前文,因為文字太多記不清前文,還有一個要害點,表達太全面的情感小說已經不具備「小說」性質了,因為情感與立場和思緒局面都已經完整的表達出來了,讓讀者沒有去「幻想」成為自己的情感空間,就像在看電影,別人的人生,整個人都由故事劇情牽引。

㈡ 有個小說推薦吧。裡面的小說都是帶評分和感言的,誰知道給發個,裡面完本和連載的都有

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小說?

㈢ 看完小說後的一些感想想法

參考一 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朴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 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像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著手套,頭上頂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里是計程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濕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參考二 回到家,從書架里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對著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㈣ 關於人生感悟的小說

中國:路遙的《人生》挺好的,還有他的《平凡的世界》

世界:《月亮與六便士》:對理想的執著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天命
《老人與海》: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戰斗飛行員》:《小王子》作者的真是生活感悟之作
《罪與罰》:人只有歷經痛苦,才可體悟生命真諦
《約翰·克利斯朵夫》:命運之神
《務虎筆記》:默默地凝望生命的哀艷與無常
《維羅妮卡決定去死》:她僅剩下最後一周時光。

㈤ 讀完小說後的感受

有時候感覺空落落的、、 還有點惆悵、、感覺做什麼都沒勁、、有點希望這篇小說不要完結,又想還是完結在一起的好……可又不自覺的尋找和它類型一樣的小說……

不過我後來看完一部小說都會去看看它的評論,評論有好有壞、還有搞笑的……這樣失落、惆悵的感覺就會少一點……

呵呵 …… 自己的感受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

㈥ 如何感悟小說

感悟什麼小說?如果是名著,那要理解的是裡面描繪的內核,如果網文,那何來感悟一說。

㈦ 小說可以帶給我們怎樣的感悟和思考

小說可以帶給我們的感悟和思考,就是經歷了別人的一整個人生之後,對我們自己的人生也會有一些反省

㈧ 很多小說在講完某段時光後常寫:後來主人公回憶這段時光以及感想。作者這么寫的目的是什麼(例如:後來

讓讀者身臨其境,更加投入感情,為文章添彩,讓文章更加真是。

㈨ 看小說之後的感悟~~

第一,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要把自己代入角色.代入角色後,你會把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主角,他的結局就是你的結局,所以小說結束後你會有種失落,你感覺自己隨著結局而結束.
第二,性格內向的你把你的感情全部都給了小說裡面的人物,他們就象是你的朋友和親人,所以你沒有多餘的感情給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和朋友.一方面你並不是小說裡面的人,另一方面你畢竟要和人交流的,因為你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你很痛苦.
不要那麼吝嗇.你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小說是人編寫出來的,是虛幻不存在的,把你的靈魂抽離那個故事回到現實中來.
死不是一種解脫的辦法,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使命的,不能白來一躺.你連想死的勇敢都有,難道就連去跟別人交流一下的勇氣都沒有嗎?痛苦的死,還不如快樂的生活下去.必要時可以找找心理醫生.
如果你認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會好起來,那你就去另外一個地方,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你會發現生活是很美好的.你用小說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說,充滿喜怒哀樂.畢竟小說家們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人物的.

㈩ 關於《家》這本小說的總結和感想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相關評論:《家》也許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本,可是它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櫓械氖瀾紜?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第十九章:《中長篇小說七大家》,中卷第40頁——第44頁。

老舍·巴金

……本書曾說過,巴金對文學的態度頗為幼稚和不遜。在他的散文中也表現出來。他在《長堤之夜》的一篇散文中說:
「讓那些咒罵都市、咒罵機器、咒罵物質文明的人,拿精神文明去安慰自己吧!至於我呢,我再說一次:我愛都市、我愛機器、我愛物質文明。」
他另一篇散文題目就是「機器的詩」,贊美機器,認為管理機器的工人,心裡的感覺「一定是一首好詩」;又「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築房屋,就彷彿讀一首好詩。」
我們完全不能想像機器和詩的密切關系,就文學的常識來說,機械和單調是文學的死敵。當然,巴金說這些話的真意,只在表達他那空談的安那其主義。竟將自己所憧憬與那的政治教條當做文學和詩,這是對文學的大不敬。巴金對文學雖有上述的幼稚和不遜,但畢竟與那些以飛擲政治匕首和投槍為本業的雜文家有很大的差距,因為他有時依從自然的文學沖動,寫人生和景物,試看下列的散文題目:《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香港之夜》、《鳥的天堂》、《朋友》、《神》、《雨》、《醉》、《生》等等,一望而知都是散文氣味很濃的題目,可是沒寫出一篇好散文。這因為他不了解散文,正象他對文學缺乏了解一樣,在收獲期他已是成名的大作家,隨便寫點東西,不悉沒有地方發表,因此越寫越隨便,越寫越散!但是這個人有天賦的文學才能,當他的情趣擺進適當的創作軌道,會自然流出夠水準的作品,《家》就是自然流出來的,《巴金自傳》也是這樣。尤其筆鋒一觸到他的母親和大哥,深情佳句便泉涌而出。母親是他最愛的人,可恨九歲母親去世,性情溫柔的大哥則是接替母親照顧他的人,實是第二個母親。因此母親和大哥在巴金心裡很難區別。這是研究巴金寫作心理的人不可忽略之點。了解這個,才能明白為什麼他的處女作《滅亡》為紀念大哥而作,然後又寫了《激流三部曲》來紀念他的大哥。而《巴金自傳》又是紀念母親和大哥的,他對此真是「不厭不倦」,實是他的靈感涌流不盡的源泉。
與胡適、沈從文、廬隱三人的自傳比較,巴金這部自傳並不生色。雖不及《四十自述》那麼嚴實、層次分明,也不及《沈從文自傳》那麼美妙和諧,但是它有獨特的光彩。是他在收獲期所寫最好的散文。文章的體裁很特別,很象老舍的小說《月牙兒》。三句一行,兩句一行,每句每行都很精練、開頭那一段就很有魅力。
「這孩子本來是給你的弟婦的,因為怕她不會好好待她,所以如今送給你」
這是母親在她的夢里聽見的送子娘娘說的話。……
「第二天就把你生下來了」
母親說著這話時,就抬起她圓圓的臉,用那愛憐橫溢的眼光看我,我那時站在她身邊。
「卻想不到是一個這樣淘氣的孩子。」
這是很多中國人在童年從母親聽過的夢。這是中國的母親、中國的母愛,獨具的風格。
巴金在自傳中總是滿懷憧憬的描寫九歲離他而去的母親。
母親是愛我的。雖然她有時候笑著說我淘氣的孩子,可是她從沒有罵過我。她使我在溫柔和平的空氣里度過了我的幼年時代。
一張溫和的圓圓臉,光滑的頭發,常常帶著微笑的嘴,淡青色湖縐滾邊的大袖短襖,沒有領。
這是美麗的搖籃曲,也是巴金作品的神髓。

——第二十一章:散文的泥淖與花朵,中卷第139頁——141頁

…………
在老作家中,寫作成就最令人鼓舞的,是初期蔑視文學的巴金。唯有他,在顛沛流離的戰時生活中,一直不曾停筆,在小說成績黯淡的抗戰前半期,他完成了《秋》和《火》(三冊)兩部巨著,短篇小說集有《還魂草》,還翻譯了屠格涅夫的《父與子》、《處女地》。一九四九年五月他與蕭珊女士結了婚。婚後,寫出了劃階段的三部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和《寒夜》。從這三部作品看出來,他的小說技巧,已臻爐火純青,對文藝有了庄嚴和虔誠,同時政治尾巴也甩得乾乾凈凈,成為一點不含糊的獨立作家了。從文學史來看,沒有比這更令人興奮了。
…………

熱點內容
愛情英文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05 03:24:10 瀏覽:351
好看的新蘭快青小說 發布:2025-07-05 03:09:54 瀏覽:639
有趣的異界穿越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5 02:51:52 瀏覽:737
小說言情完結出版 發布:2025-07-05 02:47:11 瀏覽:567
類似慢慢仙途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5 02:34:29 瀏覽:883
關於和尚的穿越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02:26:40 瀏覽:650
類似贅婿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5 02:17:27 瀏覽:821
關於校園愛情的小說名 發布:2025-07-05 02:16:53 瀏覽:521
關於血族言情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5 01:48:12 瀏覽:863
有沒有什麼青春校園的小說非言情 發布:2025-07-05 01:48:12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