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中古劍的名字
Ⅰ 古代劍名(小說里用)
中國古代名劍譜
(0)軒轅劍 黃帝所鑄 首山之銅 天文古字 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鬼影 顓頊所有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 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 銅 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 銅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 牛首山之鐵 銘曰夾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 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 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承景脊練
(9)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 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 鏈鋼 長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 銘曰駿大篆書 三尺 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 鐵 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13)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 銅錫 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 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 鐵英 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太阿工布誡 秦昭王鑄 銘曰誡大篆書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王鑄 采北祗銅 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 漢高帝所得 鐵 銘曰赤霄大篆書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 三尺六寸 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 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 銘曰八服小篆書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 上銘直千金壽萬歲 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 二劍銘皆小篆書 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書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 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 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 銘曰秀霸小篆書 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 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 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金劍 漢章帝鑄 金質 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 銘曰安漢小篆書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鑄
(32)中興 漢靈帝鑄 文曰中興小篆書 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銘曰孟德 三尺六寸 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紹所得 上銘曰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5)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 採金牛山鐵 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鑄魏
(38)三劍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 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 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 采武昌銅鐵 文曰大吳小篆書 各三尺九寸 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流光 吳王孫高鑄 文曰流光小篆書 建興二年鑄
(43)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 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建衡元年鑄)
(44)步光 晉懷帝鑄 銘曰步光小篆書 五尺 永嘉元年鑄
(45)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 銘曰五方單符
(46)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神劍 晉孝帝鑄 銘曰神劍隸書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定國 宋武帝鑄 銘曰定國小篆書 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永昌 宋廢帝昱造 銘曰永昌篆書 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梁神劍 陶弘景造 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 長短各依劍術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
口(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隸書 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
(50)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 銘曰大夏龍雀 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銘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 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 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4)酉蕃寶劍 宋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 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 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 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Ⅱ 求古代一些名劍的名字,出自於小說也可以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排行榜
第十 承影
遠古的一個黎明,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
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而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
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 身微策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間一片靜穆。
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造於商朝、後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
承影 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
第九 純鈞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游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台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踐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人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里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台下,薛燭一見,眾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好大一會兒,才突然掠下台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扶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像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像壁立千丈的斷崖高聳巍峨……
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接著他得意地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
純鈞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35
第八 魚腸
黑鐵一般的大鷹疾飛時候,專諸也正端著親手烹制的梅花鳳鱭炙走上殿來。
天空里陽光獵獵,大鷹疾飛如故。
大殿間甲士陳列,專諸穩步向前。
雲朵被飛鷹的氣勢驚呆,紛紛遊走起來。
王僚被專諸手裡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沒有看到專諸。那道菜叫梅花鳳鱭炙,梅花是嚴冬的寒梅,鳳鱭是太湖裡只在酷暑出現的鳳尾鱭魚,炙是用嚴冬寒梅的枝桿來烤炙盛夏太湖裡的鳳尾鱭魚,炙是用嚴冬寒梅的枝桿來烤炙盛太湖裡的鳳尾鱭魚。
飛鷹已經看到大殿的輪廓,天色突然暗了下來。專諸已經來到王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內燈火依舊。
烏雲在天空翻滾,大鷹已經收翅。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地正在用手掰魚。
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凌空擊下。
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他被驚呆了。
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它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叉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
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
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已變成了斷劍。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
飛鷹將大殿擊碎的時候,魚腸劍也挺進了王僚的心臟。
飛鷹在受傷下墜的時候,滿足地打子一聲呼哨。
斷成一半的魚腸劍在王僚漸漸減弱的心跳中哼起了無聲的歌曲。
被刀鋒劍雨撲倒的專諸 ,用最後一絲力氣,向著臉下的土地,綻出了一個寂寞的微笑。
魚腸是一把勇絕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
第七、第六 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為能分開它們。
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為能將他(她)們分開。
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
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
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
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
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
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
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河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
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
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去突然笑了。
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
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
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 兒。
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風,宛如仙女。
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他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
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
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
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嘵,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
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
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成。
可是,當地為卻時常發展,這條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劍突然從鞘中跳出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又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致謝,然後,兩條龍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
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
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
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不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惹事生非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將、莫邪是摯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5
第五 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世巨龍盤卧,是名"龍淵"。
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事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一天慌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滾滾。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兒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8
第四 泰阿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
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阿劍。
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 大劍師聯手所鑄。
但是兩 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是一把諸 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三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晉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
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破,自已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定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
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
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啊,泰阿,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
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
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吵走石,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的劍氣之威啊!"
泰阿是一把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3
第三 赤霄
秦朝時,有這樣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排行榜
他懶,從來不幹家裡的農活。
他好酒,常常醉成一灘爛泥。
他好色,見著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
他沒有禮貌,對官對民都大大咧咧。
最可氣的是他好撒謊,好吹牛。
他經常讓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個黑痣,他不說這是皮膚病,而是說是天相圖。
他經常遙望咸陽,搖頭嘆氣:"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他撒謊越來越離譜。
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銹的鐵棍,告訴鄉里人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裡得來的寶劍,名字叫:赤霄。
他把它奉哦至寶,整日"劍"不離身。
他還說自己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
他的牛越吹越大。
他說他早就認識始皇帝,始皇帝是白龍,他還說始皇帝不如他,因為他是法力更高的赤龍,他將來要取而代之也做皇帝。
他還說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氣已化為一條白蛇,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豐西澤附近游。他說他要斬去這條白蛇,他邊說還邊用撿來的鐵棍比劃了一下。
人們都把他的話當笑話、大話、沒有人相信。
可是,在一個晚上,一切都變了。
這天晚上,鄉里幾十個結伴去縣里學徒做工的青看走到了豐西澤,這個青年也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而是湊熱鬧,他一邊走一邊掏出酒壺喝酒。
這幫人走到豐西澤時停住了腳步,說來也怪,最近,去縣城學徒做工的人中經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豐西澤附近,所以,為保險起見,大家派一個身手敏捷的青年先走幾步前去打探。過了一會兒,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走一段路聞到前面隱隱有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而凶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象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
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腳步踉踉蹌蹌,看來他喝了一上路,到現在已經喝醉了。
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心裡都在說:這個傻小子……
一夜過去,這個青年也沒有回來,人們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
去開霧散,大家繼續前行。
走了一段路,突然,他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哦兩截,死在路邊。再向前走了幾里地,發現這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他的身體上方有一團運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他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
這一刻,人們都相信了這個青年原來說的話都陽真的。
這個青年就是劉邦。
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赤霄是一把帝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7.
第二 湛瀘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
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
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
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扶劍淚落,因哦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
所謂仁者無敵。
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10
第一 軒轅夏禹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哦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
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
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
軒轅夏禹劍!
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
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無窮大……
Ⅲ 收集古代名劍的名字!!!!
萬仞劍 龍劍 照膽劍
金劍 王氏劍 大劍 大梁氏劍 隋刃 浪人劍 玉柄龍劍 青龍劍 疥癆賓劍 青霜劍 鴉九劍 靈寶劍 裴旻劍 鞘劍
破山劍 青蛇劍 火精劍 折鐵寶劍 干將劍
吳干劍 干勝劍 雌雄劍
莫邪劍 墨陽劍
龍淵劍 龍泉劍:亦稱「龍淵劍 豐城劍 太阿劍 勝邪劍
工布劍 磐郢劍 湛盧劍 魚腸劍 巨闕劍 純鈞劍 純鉤劍 淳鈞劍 燕支劍 蔡愉劍 騰空劍 軒轅劍 啟劍 夾劍 太康劍 定光劍 含光劍 宵練劍 承影劍 宵練劍 夏禹劍 銅劍 錕鋙劍 輕呂劍 鎮岳尚方劍 掩日劍 斷水劍
轉魄劍
懸翦劍 驚鯢劍
滅魂劍
卻邪劍 真剛劍
光劍 吳王劍 吳王光劍 吳越劍 永用劍 伍子胥劍 必盧劍 屬鏤劍 獨鹿劍 越王勾踐劍 越州勾劍 步光劍 扁諸劍 時耗劍 長揚劍 長鋏劍 陽劍
鹿盧劍定秦劍 誡劍劍 水心劍 赤霄劍 斬蛇劍: 斷蛇劍 秀霸劍 分景劍
崩劍 神龜劍 隨侯劍 飛景劍
流采劍 華鋌劍
孟德劍
曹操對鋒利刃
珠劍
楊修劍
白虹劍,紫電劍,辟邪劍,流星劍,青冥劍,
紫電劍
辟邪 劍
流星劍
青冥劍
百里劍
千古劍
楊家山鐵劍
七星劍
Ⅳ 在寫一部中國古風的小說,需要很多好聽的劍的名字,希望各位能幫忙想一些。要求帶點古風,不要太俗。
10 承影 9 魚腸8 龍泉7 淵虹 6 吳鉤5 干將4 莫邪3 湛瀘2 紫電1 軒轅
Ⅳ 有一本武俠小說的主角叫古劍,那本小說叫什麼名呀
武林舊事
Ⅵ 古劍奇譚中七大古劍名字
古劍奇譚二代logo主體
可見二代劇情應該是圍繞木劍長目展開的。
但是在2013年7月10日公布的世界觀動畫來看,logo中的劍應是神劍昭明,而非長目。並且,二代已確定發生在一代之前,一代的設定中焚寂是最早衰弱的龍淵凶劍,因此二代中出現長目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前關於長目是二代主題推測,也是非官方的推測,工長君亦在微博中暗示此劍非長目。
而究竟是不是長目,敬請期待《古劍奇譚二:永夜初晗凝碧天》的正式發布。
現在已經證實logo劍並非長目而是神劍「昭明」
-- 派派小說論壇為您解答
Ⅶ 中國古代有名的古劍有哪些
十大名劍是指軒轅、湛瀘、赤霄、太阿、七星龍淵、干將、莫邪、魚腸、純鈞、承影。十大名劍的記載多見於古籍或上古傳說,如《史記》、《越絕書》、《列子》、《吳越春秋》等。
Ⅷ 誰知道詳細的古劍名
歐冶子和干將是師徒,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
干將,(上面的瞎扯,干將的妻子哪會鑄劍啊。)
陶弘景,梁國最著名的鑄劍大師,為梁王鑄造了13把名劍。
張鴉九,唐朝的最出名鑄劍師。
中國古代最出名的就是歐冶子,他的五把名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把把都進了中國古名劍的十大TOP,還有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了干將這樣出色的弟子。
古代名劍錄考
主要摘自《中華古今兵械圖考》及部分《中國軍事文化大辭典》
<1>萬仞:古代名劍。郭於章《劍記》:「西晉寮有旌陽令許遜者,得道於豫章山,江中有蛟為患,旌陽沒水投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項漁人網得一石匣,鳴擊之聲數十里,唐朝道王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
<2>龍劍:古代名劍。劉禹錫《武陵觀火》:「晉庫走龍劍,吳室盪燕雛。」柳宗元《聞歌》詩曰:「翠帷雙卷出頃城,龍劍破匣雙月明。」
<3>照膽:古代劍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4>金劍:古劍的一種。《刀劍錄》:「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5>王氏劍:古代名劍。《五代史.馮暉傳》:「吾聞王氏劍,天下利器也。」
<6>大劍:古代劍名。《五代史.史弘肇傳》:「周太祖出鎮魏州,弘肇議帶樞密以行,蘇逢吉場鄰以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會飲竇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禍亂,直須長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7>大梁氏劍: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劍13口,稱大梁氏劍。《劍記》:「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又引《水經注》:「梁國多沼,時池中出神劍,至令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劍。」
<8>隋刃:亦名浪劍。劍身用毒葯煉鑄,傷人即死。《新唐書.南詔傳》:「隋刃,鑄時以毒葯並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註:浪人,指行蹤不定之人)。
<9>浪人劍:古代名劍。為浪人(行蹤無定者)所鑄。《會要》:「貞觀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詔獻鋒槊、浪人劍。」亦名「浪劍」。
<10>玉柄龍:古代名劍。《事物異名錄.武器.劍》:「汾陽王(郭子儀)誕日,裨將以父所寶玉柄龍奉之。」
<11>青龍劍:唐代名劍。唐.殷成式《酉陽雜俎》:「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12>疥癆賓:古代劍名。《唐書.顧彥輝傳》:「養子瑤,尤親信,彥輝以所佩劍號疥癆賓佩之。」
<13>青霜:古代名劍。此劍之劍光青凜若霜雪,故名。唐.王勃《騰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14>鴉九劍:唐代鑄劍師張鴉九所造之劍。唐.白居易《鴉九劍》詩:「歐治子死千年後,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15>裴旻劍:古代利劍。宋.文同:「交柯揮電裴旻劍,亂蔓漓張曉笑。」
<16>鞘劍:古代劍名。《元史.何實傳》:「實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命從木華黎選棄前鋒。」
<17>破山劍:古代劍。《珊瑚鉤詩話》:「有農夫耕地得劍,磨洗適市,值賈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萬,約來日取之。夜歸語妻子,此何異而價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劍指之,立碎。詰旦,胡人載鏹呈,則嘆叱曰:劍光已盡,不復買。農夫苦問之。曰:是破山劍,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
<18>青蛇:古代劍名。《萬花谷》載:「龜文、龍藻、白虹、青蛇……皆劍名也。」
<19>火精:古代名劍。《杜陽雜編》:「火精劍,建中二年大林國所貢。雲其國有山,方數百里,出神鐵。其山有癉毒,不可輕為採取。若中國之君有道,神鐵則自流煉之為劍,必多靈異。其劍之光如電,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則生煙焰;以金石擊之,則火光流起。唐德宗時,上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研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乃乘輿夜,待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20>折鐵寶劍:古代名劍。狀似刀,僅一側有刃,另一側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劍身中間印有寬凹槽,長3尺4寸3分,重僅1斤4兩。《拳劍指南》謂:「狀極古雅,有剛柔力,能彎曲自如。單雙手持之,無往不利。此是古大將所用折鐵寶劍。」
<21>干將:古代名劍名。干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干將夫妻,乃斷發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一說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參見「莫邪」。
<22>吳干:指春秋時期吳國名劍「干將」。《戰國策.趙策》:「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呂氏春秋.疑似》高誘註:「吳干,吳之干將者也。」參見「干將」條
<23>干勝: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並稱名劍。」
<24>雌雄劍:①古代名劍。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干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②指插於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25>莫邪: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干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而後劍成。參見「干將」。
<26>墨陽:古代名劍。參見「干勝」條。
<27>龍淵: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干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干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後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見《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
<28>龍泉:古代名劍。亦稱「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東觀漢記》:「章帝賜尚書劍,韓棱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又,浙江龍泉縣所鑄之劍,亦稱「龍泉劍」。
<29>豐城劍:古代名劍。即龍泉、太阿劍。《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30>太阿: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歐冶子、干將所鑄。也作「泰阿」。《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史記.李斯列傳》:「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參見「龍淵」。
<31>太哥:「太阿劍」之異名。敦煌遺書《王陵變文》:「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哥寶劍。」
<32>泰阿:春秋時期名劍之一。這作寶劍的通稱。為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所鑄。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史記.李斯列傳》:「今陛十……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一作「太阿」。參見「太阿劍」條。
<33>勝邪: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參見「湛盧」條。
<34>工布: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參見「龍淵」
<35>磐郢:古代名劍。《吳越春秋》:「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一作「豪曹」。
<36>湛盧: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杜甫《大歷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另: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晉.左太沖《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瀘。」相傳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盧、純鈞、勝邪;其小者有魚腸、世闕。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而得名。一作「冗盧」。
<37>魚腸: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參見「湛盧」條。
<38>蟠鋼:「魚腸」劍之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魚腸即蟠鋼劍也。」亦稱松紋劍。參見「魚腸」條。
<39>松紋:古代名劍「魚腸」之別稱。《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經緯度。」
<40>巨闕: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參見「湛盧」。
<41>純鈞: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參見「湛盧」。
<42>純鉤:古代寶劍。「純鈞」之異名。《淮南子.修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團犀甲。」參閱「純鈞」條
<43>淳鈞劍: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煉。《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亦名純鈞劍。
<44>燕支: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並稱名劍。」
<45>蔡愉:古代名劍。參見「干勝」條。
<46>畫影: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47>騰空:傳說中古代部族道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參見「畫影劍」條。
<48>軒轅劍:古代名劍。《名劍記》:「軒轅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49>啟劍:古代名劍。相傳為夏禹之了啟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對庚戍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月日月。」
<50>夾劍:古代名劍。傳說殷帝孔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鑄一劍,銘名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雨。
<51>太康:古代名劍。以此劍造於殷帝太康在位時,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52>定光:古代劍名。傳說殷帝太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53>含光:古代名劍。春秋時衛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54>承影:古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文苑英華.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55>宵練:古代名劍。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練」。
<56>夏禹劍:古代名劍。傳說為夏朝大禹時所鑄。《名劍錄》:「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57>銅劍:古代劍名。以銅鑄成。《刀劍錄》:「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58>錕鋙:古代名劍。《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之劍,……切玉如泥。亦作昆吾。」註:「昆吾,龍劍也。」
<59>輕呂:古代名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60>鎮岳尚方劍:古代名劍。相傳為西周時期昭王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鎮岳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61>掩日: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62>轉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三。
<63>懸翦: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把長劍之四。
<64>驚鯢: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五。
<65>滅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六。
<66>卻邪:春秋時期越王勾戰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七。參見「八劍」條。
<67>真剛: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八。
<68>光劍: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69>吳王劍: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岩幽。」
<70>吳王夫差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9.1厘米,劍身寬厘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71>吳王光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72>吳越劍:古代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73>永用劍:古代名劍。《拳劍指南》:「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此刻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74>伍子胥劍: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75>必盧: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見「屬鏤」條。
<76>屬鏤: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干勝」條
<77>獨鹿: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系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78>越王勾踐劍: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劍通體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鳩淺即勾踐。
<79>越州勾劍:指春秋時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發掘出五百多件東周至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劍尤為珍貴,是繼越王勾踐劍之後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國寶。這把劍通體長56.2厘米,以篆文鑄成的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劍」清晰而精美,可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媲美。
<80>步光:春秒時期越國名劍。《史記》:「越使大夫種言於吳王,曰:「聞大王將興丈義,因奉屈虜之矛,步光之劍。」
<81>扁諸:古代劍名。《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敗齊師於艾陵之上,還師臨晉與定公爭長。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註:「闔閭既鑄成干將、莫邪二劍,余鑄得三千,並號扁諸之劍。」
<82>時耗: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吳地記》:「扁諸之劍三斤,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
<83>長揚劍: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現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厘米,身長30.6厘米,寬2-2.6厘米,脊厚0.7厘米。
<84>長鋏:古代寶劍名。較-般劍為長。《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王逸註:「長挾,劍名,其所帶長劍,楚人名為長鋏也。王夫之通釋:「長鋏,劍也。」《戰同策.齊策四》:「居有傾,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兮』。」
<85>陽劍:古代名劍。《文選.匕命》:「楚之陽劍,歐治所營。」
<86>鹿盧:古代名劍。《宋書.符瑞志》:「宋太宗為徐州刺史,出鎮彭城,昭太後賜以大珠,鹿盧劍,此劍是御服,占者以為嘉祥。」
<87>定秦:古代名劍。相傳為秦始皇所鑄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始皇在位三十七歲,以三年歲次丁已,采北祗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書,長三尺六十。」
<88>誡劍:古代劍名。傳說為秦昭王稷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89>水心:古代名劍。《晉書.束哲傳》:「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
<90>赤霄:漢高祖劉邦斬蛇所用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
<91>斬蛇劍:又名「斬蛇」。漢高祖劉邦白蛇之寶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參見「斷蛇」條。
<92>斷蛇:古代劍名。《廣雅.釋器》:「斷蛇,劍也。」王念孫《疏證》:「《西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參見「干勝」 條。
<93>秀霸:漢光武帝劉秀所佩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光武)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94>分景:古代名劍。《漢武帝內傳》:「王母腰佩分景之劍。」
<95>崩劍:古代名劍。漢平帝所用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漢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96>神龜:古代名劍。漢文帝劑恆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文帝恆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二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97>隨侯劍:古代劍名。《漢書.郊祀記》:「又以方土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98>飛景: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一。曹丕《曹論》:「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浹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飛景。」一作「蜚景」。元倉子曰:「蜚景之劍,威奪百日,氣成紫霞。」
<99>流采: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二。參見「飛景」條。
<100>華鋌: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三。曹丕《典論》:「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彩,三曰華鋌。俱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勵以,飾以文玉,表以通犀。」
<101>孟德劍:三國時曹操所用之玉劍。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102>曹操對鋒利刃:刀式古劍。劍背貼護手處有篆文「曹操對鋒利刃」,故名。劍身長三尺二寸四分,寬約一寸二分,重一斤七兩,貼護手處鑄有三朵小花。劍鐓與護手皆嵌銀精鑄,其柄與護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東濟寧西關古墓中出土。
<103>珠劍:古代名劍。《南史.羊侃傳》:「魏帝壯之,賜以珠劍」。
<104>楊修劍:古代名劍。為漢末文學家楊修的佩劍。劍身長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楊修」二字,柄長八寸,重十四兩。便作圓環形,護手及劍柄、劍鞘均為木質,吞口為紫銅質。《紫劍指南》:「劍式極古,隱約為篆書『楊修』二字。
<105>白虹: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晉.崔豹《古今注》:「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106>紫電:二國吳在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二。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琥庫。」參見「白虹」條。
<107>辟邪: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三。參見「白虹」條。
<108>流星: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四。唐.楊炯《楊盈川集.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鳥號明月弓。」參見「白虹」條。
<109>青冥: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五。參見「白虹」條
<110>百里:古代名劍。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六。參見「白虹」條。
<111>千古劍:古代名劍。《萬劍錄》載:「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鋼鐵作千古劍,萬古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112>棠溪: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溪(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嘆.怨思》:「執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溪之劍,天下之銛也。」亦作劍的代稱。
<113>楊家山鐵劍 :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劍。系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後期墓出土文物。劍通體長 38.4厘米,劍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
<114>七星劍:古代名劍。劍身近柄處飾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吳越春秋》:「伍子胥過,解劍與漁夫曰;「此劍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115>蔥:齊桓公劍。《荀子.性惡》
<116>闕:姜太公劍。《荀子.性惡》
<117>錄:周文王劍。《荀子.性惡》
<118>曶:楚莊王劍。《荀子.性惡》
<119>辟閭:闔閭劍。《荀子.性惡》
<120>堅利侯:安祿山劍《古今注》
<121>奪命龍:蜀王建劍《古今注》
<122>蘭葉:《小知錄》引《山堂肆考》
<123>流黃、揮精:《小知錄》上元夫人劍《錦綉萬花谷》
<124>青萍:《陳琳.答東阿王箋》:「君侯體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干將之器。」
<125>結綠:《李白.與韓荊州書》:「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
<126>靈寶劍:古代名劍。宋.沈括《夢溪筆談》:「錢塘聞人紹,一劍削十大釘皆截,劍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鏘有聲,復直如弦。古之所謂靈寶劍也。」
參考資料:《中華古今兵械圖考》,《中國軍事文化大辭典》
Ⅸ 適合用在小說中的劍名字 謝謝 諸位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第十,精緻優雅之劍,承影 紅木劍
第九,尊貴無雙之劍,純鈞 黃劍
第八,勇絕之劍,魚腸 白劍
第七\第六,摯情之劍,干將\莫邪 銀劍\紫劍
第五,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 金劍
第四,威道之劍,泰阿 青劍
第三,帝道之劍,赤霄 紅劍
第二,仁道之劍,湛瀘 烏劍
第一,聖道之劍,軒轅夏禹劍 水劍
我認為,這些名字很合適,干嗎還要想?就用十大名劍的名字不好嗎?還有背景呢。
Ⅹ 幫我取古裝玄幻小說里主角武器的名字,必須是劍
四法青雲劍
太幽聖劍
水寒仙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