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小說講什麼名字
⑴ 史詩巨著《三國演義》,小說中主要講了那些主要人物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 蜀國:劉備(君主),諸葛亮(軍師),龐統(副軍師),法正,譙周,(謀士),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魏延,姜維,關興,張苞,鄧芝,黃月英(諸葛亮妻子),嚴顏,周倉,楊儀,關平,馬岱,廖化等
魏國:曹操(君主),郭嘉,司馬懿,荀彧,荀攸,賈詡,許攸(謀士),張遼,許褚,徐晃,典韋,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曹仁,於禁,李典,樂進,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曹丕,曹植,司馬師,鄧艾,鍾會等
吳國:孫權(君主 建立吳國),周瑜,魯肅,陸遜,張昭,諸葛瑾(諸葛亮之兄),呂范,周舫,(謀士),甘寧,周泰,太史慈,黃蓋,程普,呂蒙,韓當,凌統,蔣欽,孫恆,丁奉,潘璋,朱然,陸抗等
呂布,貂蟬,董卓,王允,袁紹,張角,孟獲等皆為襯托三國英雄的
⑵ 三國演義小說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國演義主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斗爭。
⑶ 三國演義是一部什麼小說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
《三國演義》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一。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
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由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成果以及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歷史風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以曹魏、蜀漢、孫吳為代表的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另外,
《三國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體現了人民樸素的擁明君、反暴君心理。
《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置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三國演義》的結構以蜀漢矛盾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來展開情節,既保證了前後發展的一貫性,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三國演義》的中心內容是演繹各集團間的種種矛盾斗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復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而在講述這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游說江東、孫吳內部的矛盾、孫劉聯盟的形成、雙方的備戰等,全都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國演義》常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講述戰爭。還以赤壁之戰為例,對於孫劉聯盟,作者不惜筆墨、不厭其 詳,而對於敗方曹軍只作簡單敘述,這樣詳細得當,既節省筆墨又突出了重點。
《三國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志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三國演義》往往將人物置於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來展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如在赤壁之戰中,同時表現了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黃蓋的赤膽忠心,魯肅的正直敦厚,蔣乾的自作聰明而上當。
在描寫人物時,《三國演義》所運用的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如「關公溫酒斬華雄」一節,作者並不詳述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膽識如何過人,而是通過預先描寫華雄非凡的勇猛,交戰時震天動地的鼓聲,那碗尚有餘溫的酒來表現關羽的神勇。
《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
⑷ 《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拓展資料:
創作背景:《三國演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其一是關於三國史事的歷史文獻;其二是民間不斷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民間創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積累和深化的史學家對三國歷史的敘述和評價,另一方面是歷朝歷代民間三國傳說的不斷演化豐富,它們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藝術特色: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結構藝術: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⑸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詳細)、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故事開始黃巾兵起義,結束於司馬氏滅吳開晉,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漢、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展現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並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5)三國演義小說講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
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作者簡介: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
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
⑹ 《三國演義》概括一下講了什麽
《三國演義》線裝本(廣陵書社)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地圖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趙雲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真實的曹操是有不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
煮酒論英雄 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那份《三國志宗僚》。但這里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 第一,《三國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並未仔細點數,只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三國志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志》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陳祗、衛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范、涼茂、徐奕、何夔、邢顒、鮑勛、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鍾離牧、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 第三,同樣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干,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沈瑩、張布、張悌、趙咨,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都是如此;至於《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產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麼,《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詞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斗」、「後主」、「先主」等), 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這些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系(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2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里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再加上毛澤東本人對曹操的個人喜好,還有最近的「學術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國》等。新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張飛的字:張飛字益德,不是翼德。 桃園結義:劉關張沒有結拜,只是情若兄弟。關羽年齡甚至比劉備還大。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青釭劍等為虛構。 張飛鞭督郵:是劉備乾的,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杖打督郵。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里。 孫堅之死: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徐州誅車胄:也是劉備乾的。 土山約三事:雖然「土山約三事」,但是關羽也是因為劉備家眷的緣故投降。 衣帶血詔:確有此事,但是馬騰是一個帶有強盜性質的軍閥,攻打李郭不過是私人恩怨。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關羽誅文丑: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可能是關羽、張遼或徐晃的士兵所殺。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並非被於吉嚇死。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但是,不能否認中途沒有阻攔。 郭嘉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關羽古城斬蔡陽:還是劉備乾的,地點也並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後更當上魏國重臣。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又是劉備乾的,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諸葛亮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歷史上,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記載七進七出此事。趙雲當時名氣還不大。 糜夫人跳井:正史沒有記載 。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吳國太:虛構出的一個人物。 舌戰群儒: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只是節使。 周瑜智算蔣干:實蔣干赤壁之戰之後游說周瑜不成。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沒有參加赤壁之戰。 諸葛亮智激周瑜:應該是周瑜智激孫權。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巧有東南風。 赤壁之戰:無論《魏書》還是《蜀書》都記載曹操是與劉備交戰敗退,孫權軍確有參加此場戰役,但難獲全功。 周瑜:吳國名將,赤壁之戰結束二年後病死於伐西蜀途中,與諸葛亮素未謀面。 華容道:劉備領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江陵借給劉備。借江陵(當時荊州被曹,孫,劉三人瓜分,孫權並沒有權利「借荊州」)只是魯肅出的主意,為了給曹操多一個強敵。 關羽戰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不過在《烈女傳》中確有描寫她投江的記載。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孫權自願的。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何來嫉妒之說呢?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並非被諸葛亮的才智氣死。 三江口卧龍弔孝: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 割須棄袍:戰況確實很激烈,但是是馬超吃的敗仗,而官史並無載割須棄袍。 許褚裸衣戰馬超:沒有記載,馬超甚至被許褚瞪得不敢動。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制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計奪天盪山:純粹虛構。 定軍山:夏侯淵陣亡於劉備軍夜襲,雖非黃忠陣斬,但是黃忠在這一戰功勞很大。 曹操殺楊修:楊修並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殺,實際上是曹操撤兵後才殺的,在正史中並無曹操殺楊修後與漢軍再戰,並被魏延射掉門牙的事。 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只封了前,左,右,後四大將,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虎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稱之大漢五虎將。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胡班可能指漢將吳班。 關羽單刀會:事實上是魯肅在陣前邀請關羽討論荊州的事情,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於赤壁之戰已經死了,是一般的軍醫操刀。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運用天時、地利趁水勢挾水軍引兵大破名將於禁,擒斬龐德並率軍急攻。 關羽麥城拒降:未有記載,是被擒後拒降。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里只出現兩次名字。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軍,文武雙全,深得諸葛亮器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糜芳:未見逃回漢營被凌遲處死情事,夷陵戰後倒有隨賀齊出征魏國蘄春地區的事情。 闞澤推薦陸遜:陸遜在荊州原本就是呂蒙的副手,呂蒙去世之後,自然是陸遜接管東吳西線防務。 夷陵之戰:吳軍總共十餘萬,漢軍八萬,並非以少勝多,不過吳軍確實士氣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白帝託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六齣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戰績分別為:第一次敗於街亭,第二次配合東吳作戰,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斬殺大將王雙(與演義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陰平兩郡成功,並擊敗郭槐,第四次大敗司馬懿,第五次司馬懿不敢出戰,但是諸葛亮病死(此役漢軍將國境線向前推進了很多,而後姜維北伐又一次推進)。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軍總指揮為張頜,非司馬懿。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漢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眾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真正空城計則是由魏將文聘,漢將趙雲用過的。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大破魏軍於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陝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谷,一說葫蘆谷,疑為鹵城的渾稱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漢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漢將姜維和長史楊儀命漢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漢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各地就傳開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在諸葛亮死後不服從調遣,相爭失敗後被殺。在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無「逼成反骨」之說。 九伐中原:事實上姜維只有八次北伐,其中勝敗均等。而八次北伐的過程大多屬於虛構。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把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歇後語 1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2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3 孔明給周瑜看病----對症下葯 4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5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6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7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8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9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10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11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12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13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14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15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16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飛) 17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18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19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20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21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22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23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24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25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26 關羽戰李逵----大刀闊斧 27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28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29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30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31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2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33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34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35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36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37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38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39 關老爺做木匠——大刀闊斧 40 諸葛亮娶丑妻——為事業著想 41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42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43劉備娶妻-----人人皆知
【三國成語】
三顧茅廬 鞠躬盡瘁 吳下阿蒙 如魚得水 望梅止渴 樂不思蜀 單騎救主 舌戰群儒 過關斬將 火燒連營 七擒七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談 赤膊上陣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敗走麥城 水淹七軍 借刀殺人、
(摘自網路)
⑺ 三國演義是什麼小說
張飛之莽,又稱《三國志》,無不赫然在目,搖曳多姿,劉備之仁,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風雲畫卷,孔明之智,如陳壽《三國志》,趙雲之勇,人物形象栩栩傳神、外交斗爭和興衰過程,組織得完整嚴密,明快流暢。全書使用淺近的文言,敘述得有條不紊、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周瑜之英、《殷芸小說》、戲劇。該書繼承了歷史上諸多史書,以宏偉的結構,筆法富於變化,孫權之霸,始於黃巾起義,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關羽之忠,簡稱《三國演義》、吳三國之間的政治,曹操之奸,著重描寫了魏、《三國志平話》等的故事題材,雅俗共賞、雜傳,終於西晉統一。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軍事、蜀、《三國志傳》等、小說《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