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人小說家名字大全
⑴ 作者筆名大全
1、舒慶春,筆名老舍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
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2、管謨業,筆名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3、周樹人,筆名魯迅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4、謝婉瑩,筆名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講師,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
5、沈德鴻,筆名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1916年與鄭振鐸、葉聖陶、王統照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現實主義文學,任《小說月報》編輯、主編,《民國日報》主筆。
1928年東渡日本,1930年回國加入左聯,抗戰爆發後與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編《吶喊》、《烽火》,後任香港《文藝陣地》主編,新疆學院文學系主任,中蘇文化協會新疆分會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魯藝講學,後在重慶、香港等地從事文化活動。
1946年訪問蘇聯,回國後任《小說月刊》主編,1949年後歷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人民文學》、《譯文》雜志主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⑵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作家有張愛玲、錢鍾書、冰心、巴金、林語堂等。
1、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5、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⑶ 作家名大全
1、巴金(1904-2005),中國文學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使用巴金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後從事文學創作。他的散文不追求外在的精雕細琢,而是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示和藝術上的享受,具有一種內在的魅力和光彩。
主要作品: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長篇小說《寒夜》《憩園》等等。
2、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眉山(金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詩人代表。
主要作品:《念奴橋.赤壁懷古》《赤壁賦》《飲湖上初晴後雨》《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
3、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對南宋後期的詩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主要作品:《示兒》《卜運算元.詠梅》《訴衷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臨安春雨初霽等。
4、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今桐鄉)人。他一生涉文學、繪畫、音樂、翻譯、書法等各個藝術成就。豐子愷最負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寫散文,總是選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題材,將自己的所惑,用最質朴的文字坦率的表達出來,在樸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傾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
主要作品:《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在筆》《藝術趣味》《率真集》等。
5、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時博覽群書,青年時開始漫遊全國各地。唐天寶初曾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被排擠出了長安。晚年漂泊困苦。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杜甫評價其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主要作品:《蜀道難》《將近酒》《贈汪倫》《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
6、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時期魏國詩人。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
7、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
8、賀知章(659-約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唐代詩人。其寫景的詩,較為清新通俗,主要作品有《詠柳》《采蓮詩》《回鄉偶書》等。
⑷ 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有哪些
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有魯迅、郭沫若、葉聖陶、朱自清、老舍:
1、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有《吶喊》、《故事新編》、《彷徨》等。
2、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我國現代文學家、詩人、戲劇家、歷史文學家,新詩的奠基者。詩歌代表作為《女神》,歷史劇有《屈原》、《王昭君》等。
3、葉聖陶(1894-1988年)原名葉紹鈞,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為《倪煥之》,另有短篇小說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夜》,葉聖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寫童話的作家,童話集有《稻草人》等。
4、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著名篇目《春》、《匆匆》、《荷塘月色》。
5、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
⑸ 中國 名人作家
魯迅(1881~1936)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老舍的簡介:
老舍(1899~1966), 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青、鴻來、□予、舍、非我等筆名。滿族,正紅旗人。
生平經歷和創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藝術熏陶,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1912年,小學畢業後,他在普通中學讀了半年;翌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校長。1920年 9月,提升為郊外北區勸學員,還陸續兼任私立小學教師、國語補習會經理等職。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沖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丑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余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松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國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措旅費,在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在英國時,他為國內的北伐戰爭的進軍感到興奮。到了新加坡,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他因此中斷了一部描寫男女青年愛情的小說的寫作,另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他在這兩所大學,先後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以及寫作方面的課程。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性和畏懼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時流露出對於國事的悲觀和對於革命的誤解,是一部瑕瑜互見、頗多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一群公務員的庸碌生活,對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現出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作為幽默作家的特點,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和中篇《月牙兒》(1935)、《我這一輩子》(1937),都從街頭巷尾攝下市井細民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於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於人間不平的抨擊,飽含著憤懣和哀悼,作品的筆調也隨之變得沉重。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1978) 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並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岡山第六高等學校、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學習。初到日本時,異國生活中所受的民族歧視,個人婚事的失意,使郭沫若陷於消沉苦悶之中。他因此讀《王文成公全書》,深受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同時,王陽明學說又把他導引到老莊哲學、孔子哲學和印度哲學。此時郭沫若接觸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感受到清新恬淡的風味,由泰戈爾進而接觸印度古詩人伽畢爾。後來他又喜歡德國詩人海涅、歌德,由歌德又導引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著作,「對於泛神論和思想感受著莫大的牽引」(《我的作詩的經過》)。「五四」時期,他還喜歡過康德、尼采,並接受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理論,以及當時頗流行的新羅曼派和德國新起的表現派的影響。中外諸家的多種影響,使郭沫若前期思想呈現出異常復雜的情況。1924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前夕,他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在人民群眾中產生重大影響。同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旅居日本,抗戰開始,回到中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及大量詩文,深刻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投降政策,激勵了革命人民的鬥志。1944年發表《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歷史經驗,當時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1949年北平解放後,被選為全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藝創作,發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 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1978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
⑹ 中國詩人的名字大全
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柳宗元,陶淵明,李商隱,劉禹錫,韓愈,王維、孟浩然,辛棄疾 。。。太多拉
⑺ 小說作者名字大全
1、陳少俠, 青年作家,時評人,編劇。自稱90後作家罵人功夫排行榜第一名到第十名。主要作品有批判三部曲:教育批判長篇小說《風的墓地》、文化批判書《通殺80後》、社會批判書《中國社會病理調查》。作品以及言論散見於《青年文學》《小說界》《山東文學》《時代報》等。
2、代煜龍,男,1991年生,山東濰坊人,著名90後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人,編劇,歌手,自由撰稿人,情感咨詢員,文字控創始人,網路紅人,空間設計師。著有短篇小說《睹物思人》,《愛上一個人的生活》、《 會生活才是真女人》、《她》、《怕老婆的才是真男人》、《我的兄弟》、《學會放下》等。
3、沙葦霖,1990年生於江蘇如皋,少年作家班,北大青年作家班,"雨落式愛情詩體"的創始人個人文集《旋轉年輕的舞步》,小說《續寫前緣》,詩歌集《飛去的淚珠》,《90後傷感情詩》,作品散見於《如皋日報》,《現代詩人》等,曾經幾次獲「少作家杯」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4、李唐 90後作家。1992年生,14歲開始創作詩歌和小說。他是90後中發表文章層次最高地寫作者之一。陸續在《人民文學》、《詩刊》、《山花》、《上海文學》、《芙蓉》、《北京文學》等頂尖文學刊物發表作品若干。有作品收錄《2008年詩歌精選》、《2010年詩歌精選》《2009年散文詩精選》、《2010年散文詩精選》、《十年詩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詩歌卷》。
5、許豪傑,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一段一段流浪憂傷》,其餘作品發表各大報刊。曾接受英國BBC電視台、《國際先驅導報》、《南方都市報》、《新周刊》、《上海青年報》、《解放日報》、《深圳晚報》、《廣州日報》、《福州晚報》、《信息時報》、《大學》等若干媒體采訪,網路轉載至各大門戶網站新聞網站。
6、韓倩雯,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榕樹下」簽約作者。在各類文學期刊累計發表作品近60萬字,散見於《作品與爭鳴》、《青年文學》等,在一系列刊物上做過大幅推介。即將推出長篇小說《迷失在1983的寂靜里》。
⑻ 中國著名作家及作品
著名作家有魯迅、茅盾、老舍、冰心、莫言等。
1、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代表作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2、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3、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4、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
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
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講師,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
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代表作品有《春水》、《繁星》等。
5、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代表作品《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