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魯迅小說集名字的特點

魯迅小說集名字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8-02 21:29:01

1. 魯迅雜文集名字的來歷

魯迅先生一生寫了十餘部雜文集,這些雜文集的名稱往往都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某種特別的含義,根據魯迅先生的題記和相關資料,歸納如下:

1、《熱風》,編訖於一九二五年,魯迅有感於「五四」運動退潮後周圍空氣的寒冷,他說:「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為《熱風》。」其意在於正話反說,是魯迅戰斗姿態和不屈精神的一種表現。

2、《墳》,編訖於一九二六年,集子中的文章有一些是寫於二十年前的舊文章,魯迅先生說,出這個集子的目的,是「還想將糟粕收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戀」,其意是對過往歲月的追憶和感慨,也抒發了魯迅先生的苦悶之情。

3、《且介亭雜文》,編訖於一九三五年,魯迅當時住在上海租界,「且」「介」二字是「租界」兩個字的一部分。魯迅先生晚年一直住在上海租界,直至去世,這個時候編的雜文集子還有《且介亭雜文二集》(一九三五年)、《且介亭雜文末編》(一九三七年,許廣平編訖。)

(1)魯迅小說集名字的特點擴展閱讀

雜文特色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

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2. 魯迅小說人物命名藝術

第一篇:魯迅小說人物命名的藝術
1934年11月,魯迅先生在《答〈戲〉周刊編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樣,古今文壇消息家,往往以為有些小說的根本是在報私仇,所以一定要穿鑿書上的誰,就是實際上的誰。為免除這些才子學者們的白費心思,另生枝節起見,我就用『趙太爺』『錢大爺』,是《百家姓》上最初的兩個字……還有排行,因為我是長男,下面兩個兄弟,為預防謠言家的毒舌起見,我的作品中的壞腳色,是沒有一個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實,我們仔細讀一讀魯迅的小說,認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難發現,它們絕不僅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謠言家」「穿鑿」的作用。
我們認為,魯迅小說的人名,絕對不是作者信手拈來的。研究起來,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藝術。
一、外形特徵的勾勒。魯迅小說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徵的漫畫。比如,「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紅眼睛阿義」「趙白眼」等,都極其省儉地活畫出了人物的外形特點。又如《阿Q正傳》中的阿Q,光禿禿的頭的後面,拖著一根小辮子,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寫照嗎?讀著這些名字,我們就彷彿見到他們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傳精神」。
二、性格特徵的揭示。魯迅小說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徵,使得「人如其名」,高度個性化了。《狂人日記》和《長明燈》中的「狂人」和「瘋子」,一「狂」一「瘋」正是他們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徵。《傷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樣,非常清晰地勾畫出一副愛慕虛榮、不務正業而多嘴的無聊面孔。作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有的「假洋鬼子」,這一名字正好把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買辦性混合在一起。從這一名字中,我們似乎看見了他那副見風使舵、投機鑽營的丑惡嘴臉。
三、時代色彩的塗抹。一般說來,姓名是用以從芸芸眾生中識別某個人的標志,但往往塗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即從一個簡單的名字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一般生活背景、時代特徵等等。魯迅筆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類,無不從市井村坊拾取,極其俚俗,而又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
在舊社會,老婆須隨夫姓,如「華大媽」「夏四奶奶」;女人須從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來取小名,如「閏土」「水生」……這些名字,無不深深塗抹上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四、階級印記的打烙。魯迅小說中的人名,還往往烙有深刻的階級印記。小說中諸如「趙太爺」「夏三爺」「魯四老爺」「錢大爺」「趙七爺」等等,一個個都是當時的權貴。他們的名字中都共有一個「爺」字。在舊社會,「爺」是有身份有特權的人的稱呼。《故鄉》中就有這樣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臉上顯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做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戰;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這段文字分明告訴我們,在舊社會,一旦為「官」了,就得以「爺」相稱。
五、主題思想的蘊含。《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對秋,瑜對瑾嘛。但是,當我們將其與另一個人物姓名華老栓聯系起來,我們就不禁脫口叫絕了。《書·武成》疏雲:「華夏為中國也。」原來,魯迅將「中國」這個古稱「華夏」分別作為兩戶人家的姓,既顯示了他們之間合二為一的親密關系,又揭示了他們之間一分為二的隔膜狀況。夏瑜應該依靠但卻沒有依靠華老栓,華老栓應該支持但沒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始,以同歸於盡終。僅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人民群眾愚昧麻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脫離群眾。
總之,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命名,有著極其深刻的藝術。我們閱讀他的小說,不能不重視這方面的探討和研究。

第二篇:魯迅小說作品中人物取名藝術瑣談

「文學即人學「,好的小說站著的必然是鮮活的人物形象。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號,但是,名字又決不是隨意貼上的標簽,而是聯系人物社會經歷、個性特徵、故事情節甚或小說主題的或隱或現的意蘊符號。魯迅先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獨運,小說中人物名字與鮮活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一、 運用摹形手法,給小說人物命名,揭示主題意蘊
魯迅先生在給小說人物命名時,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小說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徵,而且考慮到「形」和「神」的關系,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內在靈魂,從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備,涉筆成趣,見其名如見其人。
魯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傳》,為什麼給一個舊中國農村的流浪雇農取這么一個怪趣橫生的名字呢?從外形看,阿Q頭上除了幾處喇疤瘡外,還有一條黃辮子。「Q」正是腦袋後面拖根黃辮子的絕妙漫畫肖像。往內里說,他本來姓趙,被趙老太爺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還是「貴」?不能確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個字母來代替。他的地位低得連姓名也不配有。再引申說,腦袋後拖根小辮子的寫照,點明了特定的時代背景。「Q」又是英語「Question」(問題)的開頭字母,庶幾藉以表明小說要反映的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系列問題,這就蘊寓了作者所說的要創造出一個現代國民的魂靈,來探求改革中國國民性的創作意圖。再如小說《故鄉》中的「圓規」取名,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 「圓規」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絕妙畫像。從內里看,「圓規」的取名,揭示了當時社會小市民的市儈和尖刻,從而表現了人際之間的隔膜,社會的世態炎涼。

二、 通過語義的聯系給人物取名,揭示社會生活
魯迅先生筆下的在魯鎮咸亨酒店「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會倍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讀書人。對這么一個為禮教和權勢所戕害的腐儒,作者從描紅紙上大人孔乙己這半通不通的話里壓縮後替他取下這個名字,蘊含著魯迅先生對孔孟之道的輕篾和揶揄.•.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說《葯》,是以華老拴和夏瑜兩家的不幸遭遇為線索,反映清末舊民主主義的革命現實。革命者夏瑜是為紀念秋瑾而塑造和命名的。「夏」對「秋」,「瑜」對「瑾」(都是美玉),扣合巧妙,自然貼切。從「老栓」、「小栓」的取名上,揭示了當時民眾的封閉和愚昧,也暗示了辛亥革命不宣傳民眾、發動民眾的局限性。而明、暗線主人公姓氏的選擇,更是巧妙地體現在將二者聯系起來,組合成中國的古稱————華夏;「華」、「夏」兩家的悲劇正是華夏民族的悲劇。「華」、「夏」兩姓氏的選擇,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喚醒民眾,就必然出現《葯》的悲劇的題旨

三、 以風俗習慣給小說人物命名,來揭示社會生活
魯迅先生小說的下層人物的取名,常常有深刻的蘊義。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風波》中的「七斤嫂」等,均是隨夫命名,「出嫁從夫」,連個名字也不配有;這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對婦女的深重壓迫,突現了舊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此外,舊中國,下層勞動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其取名往往只是便於呼叫而已,所以 ,他們的取名常常體現了社會的殘酷、人民生活的悲慘。如江浙一帶舊俗,嬰兒生下來常用秤稱重量,而這嬰兒落地的重量便成了該人物終生的稱呼符號。如《風波》中的「七斤」、「六斤」等。至於《社戲》中的「八公公」、「六一公公」的取名,更是對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有力控訴。清代學者愉樾《春在堂隨筆>卷五雲:「: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等及父母年齡合計者為名。…………今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一,合為四十五也。生子或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八公公」、 「六一公公」兩位老農的取名,正是承沿此風:「八公公」是以排行取名;「六一公公」是以父母年齡合計數目取名。這取名實際上是不許貧民取名的佐證,從而突現了平民百姓在政治上遭受壓迫,經濟上遭受剝削,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侮辱的低下社會地位。
細心體會魯迅先生小說人物命名中所蘊籍的苦心孤詣,匠心妙趣,揭示這些苦心孤詣、匠心妙趣,不僅能使我們感到理性的愉悅和滿足,而且能幫助我們理解魯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蘊義,使我們窺見作者的文心所思之所在,進一步地把握小說的思想指歸和藝術意蘊

3. 魯迅的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的特點是什麼

一、《朝花夕拾》的特點: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致」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丑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6、議論抒情描寫相結合,人物描寫神情畢肖。
7、語言簡潔明快,形象生動。風俗人情描寫絢麗多姿。
二、擴展知識:
1、作品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魯迅後來修改的名字,又名《舊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書名的意思是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
2、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生於1881年,卒於1936年,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人稱「文思革」。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在為《新青年》寫稿時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還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已經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還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二心集》.《華蓋集》.《而已集》.《三閑集》.《南腔北調集》等。魯迅先生以筆代戈,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其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4. 魯迅雜文有什麼特點

1、魯迅的雜文卻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長篇的論證嚴密,短篇的一針見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說得清楚、充分、深刻。

2、魯迅雜文擅長分析,他的論辯能制強敵於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種多樣。

3、魯迅在運用邏輯思維來揭露事物的矛盾時,經常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寥寥幾筆,逼真傳神。

4、魯迅經常運用書本或自己創造的故事來構成形象,表達思想.魯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現了貼切、平易、新鮮的特點。

5、魯迅雜文的感情力量,特別表現在諷刺上。他認為:「『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

6、魯迅還有一部分雜文,通過「曲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總之,魯迅的雜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享受。

(4)魯迅小說集名字的特點擴展閱讀: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

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後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一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這些文章後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准。

5. 魯迅的小說集《朝花夕拾》這個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樓主你好!我個人對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這個名字特別的含義理解是:《朝花夕拾》「朝」——早晨,夕——晚上,即早晨的花晚上採下來。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
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
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
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
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是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
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
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
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
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
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
差,還是割愛為好。」
魯迅在《小引》中說: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
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
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
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
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
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6. 魯迅的作品名稱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中國小說史略》等。

1、《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2、《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小說集,於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後編入《魯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樓上》、《傷逝》等11篇小說。作品表達了作者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的精神,是中國革命思想的鏡子。

作品主要包括農民和知識分子兩類題材。前者以《祝福》和《示眾》為代表;後者以《在酒樓上》和《孤獨者》為代表。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4、《野草》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5、《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是由現代文學家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

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精當地評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後期小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魯迅

7. 魯迅小說創作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別閑我累啊,你看著其實更累.呵呵......累就別看了...把分給別人吧/
魯迅雜文的特點

我本人以前對雜文類的文章可以說孤陋寡聞,在經過魯迅雜文的學習漸漸的雜文的特點有一絲絲的明白。雖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和自己在網上的了解,開始對雜文藝術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對魯迅雜文特點的敘述。

雜文是 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閑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說:「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這種廣義上的雜文,確如魯迅所說,是「古已有之」的,但在這種廣義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具有了獨立含義的中國現代雜文,卻是魯迅的一種獨立創造。是魯迅賦予了雜文這種文體一種新內涵,使其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藝術特徵,並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輝的豐碑。

不論從歷史事實上進行觀察,還是從社會中的思想和社會文藝發展的辯證規律進行分析,我們都能看出,魯迅雜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產物。它是在中國反封建思想的斗爭中產生的,是適應魯迅解剖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思想表現的思想藝術需要而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便寫了一些類似雜文的文章,並在《新青年》上開辟了「隨感錄」欄。從1918年起,魯迅開始在《新青年》「隨感錄」欄發表雜感文章,以後又在《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國民新報副刊》、《語絲》、《莽原》、《猛進》等多種報刊上發表雜文,並開辟專欄,予以倡導。雜文便逐漸以一種獨立文體的面貌出現在社會公眾的面前,而魯迅則是寫雜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魯迅說,雜文「萌芽於『文學革命』以至『思想革命』」,這是對雜文產生根源的概括說明。

魯迅雜文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不斷綿延流動的過程.從魯迅雜文的形成——發展——成熟期。可見他的雜文蘊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簡直就他本人精神靈魂的濃縮嗎。

魯迅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蒼老的最困苦的時期。所以他的雜文是了解中國那段歷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為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里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里,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葯》里,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為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通過我對書本和網路的了解綜合以上都是我對魯迅文章的自身的體會和分析,看了那麼多關於魯迅雜文特點的分析我不僅對他的文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還對魯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雜文的時候彷彿也同時在解剖他的靈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對知識增進不少!

8. 魯迅小說集 名字趣談

魯迅著作集名趣談

婁國忠

魯迅為文時信手拈來、涉筆成趣的功夫,是眾所周知的。這個特點,也常常反映在他給自已的文集取名上。略舉一二。

《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舊時迷信說法,將人的運氣好壞稱為「交華蓋運」。魯迅將自己的這本雜文集命名為《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其中的原因他曾做過解釋:「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在那險惡的斗爭環境中,魯迅可謂命運多舛,釘子常碰,真是「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自嘲》),但他「偏不遵命」,「偏不磕頭」,詼諧地將自己的雜文集取名《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藉此表達對敵人的蔑視和嘲弄。

《三閑集》:此命名脫胎於革命文學陣營內部的文學論爭。1928年,就「革命文學」問題,魯迅與創造社展開了論爭。創造社成員成仿吾在《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一文中,指責「魯迅先生坐在華蓋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說舊聞」,是「以趣味為中心」,「它所暗示著的是一種在小天地里自己騙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著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針對這種指責,魯迅反駁道:「成仿吾以無產階級之名,指為『有閑』,而且『有閑』還至於有三個」,是一種「鍛煉周納法」。「編成而名之曰《三閑集》,尚以射仿吾也」。

《南腔北調集》:當時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擊魯迅:「魯迅很喜歡演說,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調』。」對此,魯迅迎頭反擊道:「我不會說綿軟的京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調,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信手拈來的這個集名,詼諧幽默之中,寄託著對敵人的鄙視,表示了不妥協的態度。

《准風月談》:從1933年5月開始,國民黨加緊了對《自由談》的控制,審查日嚴日多,於是,編者「吁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少發牢騷」。但魯迅仍用各種筆名,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結集時,魯迅總結道:「想以一個題目限制了作家,其實是不可能的」,「談風雲的人,風月也談得」。魯迅的雜文,借談「風月」之名而行談「風雲」之實,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的「風月談」。因此,所謂「准風月」者,其實是一句反語。

《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運用了「損形」的修辭方法,「且介」分別是「租界」二字的一半,是「半租界」之意。魯迅當時住在上海北四川路,這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築馬路的區域,當時被稱為「半租界」。「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間」。他以此集名告訴讀者,這些雜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的刀下的結集」。

9. 魯迅的作品集名字的由來

吶喊和彷徨我印象他的序言里有解釋吧?仔細看他為書寫的序言,都有解釋
知道一個且介亭,取的是一個「租借地」半邊

熱點內容
盡餘生白槿湖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8 00:23:58 瀏覽:499
小說嫁給愛情全文 發布:2025-08-18 00:08:46 瀏覽:288
免費全本小說網紅鬼主播 發布:2025-08-18 00:01:34 瀏覽:210
寫南北朝與北齊歷史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7 23:52:58 瀏覽:766
黑暗流完結小說書單 發布:2025-08-17 23:42:53 瀏覽:27
異界主角關於鳳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7 23:35:16 瀏覽:89
腹黑男小說排行 發布:2025-08-17 23:31:35 瀏覽:820
明末清初中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7 23:06:29 瀏覽:790
好看的軍旅小說言情女 發布:2025-08-17 23:00:20 瀏覽:120
求校園黑道小說女主 發布:2025-08-17 22:59:28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