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名字蘇曼殊
❶ 請問蘇曼殊有些什麼著作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他的詩作現存約百首,多數為七絕,內容多是感懷之作,這種傾向在辛亥革命後詩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藝術上他受李商隱的影響,詩風幽怨凄惻,彌漫著自傷身世的無奈與感嘆,《東居雜詩》、《何處》等皆是這類詩的代表。然而在蘇曼殊詩歌創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風格與後期迥異的作品,如《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二首所體現的愛國熱情表現方式蒼勁悲壯,與一般詩歌有區別。另外蘇曼殊還創作了一部分風景詩,這些詩基調輕松,色彩鮮明,極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畫卷,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代表作有《過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除詩歌外,蘇曼殊還翻譯過《拜倫詩選》和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在當時譯壇上引起了轟動。此外,蘇曼殊自己也從事小說的創作,從1912年起他陸續創作而成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6種,另有《天涯紅淚記》僅寫成兩章,未完。這些作品都以愛情為題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與社會阻撓間的矛盾沖突,作品多以悲劇結尾,有濃重的感傷色彩。蘇曼殊注重對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實際是其內心痛苦掙扎的真實寫照。行文清新流暢,文辭婉麗,情節曲折動人,對後來流行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產生了較大影響。
❷ 蘇曼殊的介紹
蘇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縣(今廣東省珠海市瀝溪村)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❸ 你找到這本小說了么,叫什麼名字,女主叫曼殊的
《蘇曼殊小說集》
❹ 蘇曼殊情傳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蘇曼殊情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白水青山未盡思,人間天上兩霏微。
輕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
民國戊午七年三月二十二日(西歷1918年5月2日)下午的上海。雖然時令剛屆初夏,這天午後,滬上的天氣卻悶熱得叫人抓狂,大塊大塊的鉛雲低低地壓在黃浦江上空,偌大一個上海,彷彿被扣進了一隻巨大而無形的透明玻璃罩之中,空中漂浮著一片片炙人的塵埃和濁氣,沒有一絲風,似乎只要誰一不小心劃著一根洋火,就會將空氣引爆。
在位於法租界金神父路邊的上海廣慈醫院腸胃科的一間病房內,病骨支離的蘇曼殊和尚躺在病床上,頑固的痢疾即將把他帶到35歲的人生終點。病床前,圍滿了前來探望他的一干友人和同志,他們有:他的南社同仁柳亞子、陳巢南、徐自華;廣東同鄉汪兆銘;革命朋友蔣中正、陳潔如夫婦;太平洋報同仁葉楚傖;日本民國雜志同仁鄧孟碩;安慶高等學堂同事陳演生;長沙明德中學學生陳果夫;秦樓知己花雪南、張娟娟、賈碧雲、金鳳等人。
蘇曼殊意欲掙扎著坐起。陳潔如見狀忙從空著的……
❺ 「蘇曼殊和劉半農等人,泛舟西湖。……」蘇曼殊何許人也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1903年蘇曼殊留學日本,曾在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成城學校等處就讀,並利用假期到泰國、斯里蘭卡等國游歷,在日本期間,參加過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組織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傾向於民主革命。學成後回國,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不久即於惠州出家為僧。1907年赴日組織亞洲和親會,公然反抗帝國主義,後與魯迅等人合辦雜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後遠赴爪哇。辛亥革命後歸國,對現實悲觀失望。
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在上海病逝,年僅35歲。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奇人蘇曼殊,工詩善畫,通諳好幾國語言,三十五歲上,死於腸胃病。他的貪吃,幾乎和才名相埒([liè] ,意為等同。)。雅人兼任老餮,果然不同凡響。閑來翻讀他的書信,一封是自日本寄給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朋友鄧孟碩的,內容多半是吃。如:「唯牛肉、牛乳勸君不宜多食。不觀近日少年之人,多喜牛肉、牛乳,故其性情類牛,不可不慎也。如君謂不食肉、牛乳,則麵包不肯下咽,可赴中土人所開之雜貨店購頂上腐乳,紅色者購十元,白色者購十元,塗麵包之上,徐徐嚼之,必得佳品。」這里有趣的,第一,他從中國人的「以形補形」發展到「吃什麼像什麼」。要說把唯物論貫徹到食物,沒有誰比他徹底,這叫「食物決定性格」。吃牛肉牛乳,性情會「牛」起來;那麼以豬肉為主要肉食的中國人,豈不「豬」化了?按此推論,經商宜吃蟮魚,以增溜滑;從政宜吃狐狸,以增狡詐;為文宜吃仙鶴,以增飄逸;科學家宜吃穿山甲,以增強思維的穿透力;愛俏的姑娘,自然該吃孔雀;青年男士呢,吃公雞如何?這般一來,人間反而大煞風景。第二,他亮出可與乳酪匹敵的正宗國貨——腐乳。乳酪是牛乳製品,腐乳是黃豆製品,加工過程中都曾發臭長毛。腐乳的變種臭豆腐,深為國人所愛。乳酪中也不乏臭氣熏天的品種,如羊乳酪,洋人夾以餅乾,佐以葡萄酒,吃得興致勃勃。論到飲食文化,如果指豆腐是東方的象徵,乳酪不妨視為西方的代表。二者異中有同,引發食慾之時,還教人想及全人類文明的殊途同歸。腐乳塗在洋麵包上,該是中西文化的絕妙融合。至於味道是不是必得「佳品」?則請大家見仁見智一番了。 蘇曼殊在信里說下去:「如君之逆旅主人,詢君是何物。君則曰紅者是赤玫瑰(cheese);彼覆詢白者,則君曰白玫瑰(cheese)。此時逆旅主人,豈不搖頭不置,嘆為絕品耶?」以紅白腐乳冒充乳酪,不算妙;起個浪漫的名字,哄喜歡好聽名堂的洋人,才叫妙,不曉得能否行得通?
他的詩作現存約百首,多數為七絕,內容多是感懷之作,這種傾向在辛亥革命後詩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藝術上他受李商隱的影響,詩風幽怨凄惻,彌漫著自傷身世的無奈與感嘆,《東居雜詩》、《何處》等皆是這類詩的代表。然而在蘇曼殊詩歌創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風格與後期迥異的作品,如《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二首所體現的愛國熱情表現方式蒼勁悲壯,與一般詩歌有區別。另外蘇曼殊還創作了一部分風景詩,這些詩基調輕松,色彩鮮明,極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畫卷,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代表作有《過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除詩歌外,蘇曼殊還翻譯過《拜倫詩選》和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在當時譯壇上引起了轟動。此外,蘇曼殊自己也從事小說的創作,從1912年起他陸續創作而成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6種,另有《天涯紅淚記》僅寫成兩章,未完。這些作品都以愛情為題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與社會阻撓間的矛盾沖突,作品多以悲劇結尾,有濃重的感傷色彩。蘇曼殊注重對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實際是其內心痛苦掙扎的真實寫照。行文清新流暢,文辭婉麗,情節曲折動人,對後來流行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產生了較大影響。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在民國初年以迄現在,由章太炎先生與「南社」詩人們烘托,擅長鴛鴦蝴蝶派的文字,以寫作言情小說如《斷鴻零雁記》等而出名,行跡放浪於形骸之外,意志沉湎於情慾之間的蘇曼殊,實際並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於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好事者又冠以大師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誤以為僧,群舉與太虛、弘一等法師相提並論,實為民國以來僧史上的畸人。雖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民國)陳灨一
蘇曼殊,以詩人致力革命,所著詩文小說膾炙人口。擅語言學,梵文及英、日、德、法諸國文字,無不精通。母為東瀛產,而生平惡日人如仇,僑居數稔(rěn),不肯操日語,寧輾轉覓舌人⑴,不憚煩也。嘗病,友人訪之,訝曰:「胡不就醫?」曰:「倘不以通事為勞,將從君請。」乃相偕赴醫院,醫者扣所苦,曼殊不語,友代告。俄頃,失曼殊所在,還詢其家,曼殊在焉。友讓之曰:「去而忽返,不謀之於我,何也?」曼殊曰:「君傳語乖誤,疾病豈可亂施葯劑耶?」友人赧(nǎn)然曰:「然則君自言之,奚害?」曼殊曰:「君忘吾不操日語乎?」無人 曼殊性脫略,無人己之界,囊空如洗,不稱貸友人,有周濟之者,受而不謝,亦不復償欠。嘗斷炊數日,偃卧呻吟,自亡所苦,友至,嘆曰:「吾遲來一步,君為餓殍矣。」為之具飯食,饋百金而去。越數日,復往視之,偃卧呻吟如前狀,駭曰:「君欲絕食自斃耶?」曼殊喃喃曰:「吾囊的君錢,腹飢頓解。欣然行於市,見自動車構制絕精美,好之,購置家中。又遇乞人,不食三日矣,傾余囊以獻。」友曰:「君未習乘坐法,購車奚為?」曼殊曰:「無他,從心所欲而已。」
❻ 蘇曼殊的小說
http://www.oklink.net/book/s16/1327.htm
這個網站有幾本,你看怎麼樣?
❼ 蘇曼殊的小說裡面有什麼佛學思想
蘇曼殊不僅於『色中悟空』,『情中求道』,他的整個人生大致是在一種『率性而為』的自由純真狀態下追求『無著』、『無執』、悟入『真如』的過程,而這種悟入的方式和途徑又和歷代禪僧迥然有別(比如其以情證道) ,因此,他的種種看來不可理喻的舉動更具復雜性,根據其終極價值取向,參照禪門個性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傳統,以及歷來狂僧悟道行為表現,我們不妨將他看作是近現代背景下的一位禪門高士。」這里所指出的「不可理喻的、更具復雜性」的舉動即蘇曼殊一生中的種種狂怪行為,包括一次次虱身情網,皆可視為他佛教「離相」和修習禪悟中的「諸境」。他一生置身在主體心境中,即便在他自己所說的「冰」與「炭」的煎熬中如何掙扎,在「出世」與「入世」、「方外」與「紅塵」之間怎麼徘徊,他都試圖窺破色相,悟入真如,有時因情慾糾纏而自我譴責;有時極端悲愁而以淚洗面;有時甚至自戕身體而求得心理平衡,但他作為禪僧的最後一道防線始終未破。
綜觀蘇曼殊一生的翻譯和創作,我們可以發現,真正讓曼殊投入情感和精力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文化,而是「微妙瑰奇」的印度文學。他指出:「文詞簡麗相俱者,莫若梵文,漢文次之,歐洲番書,瞠乎後矣。」[20]我國古代翻譯印度典籍以佛學為中心,與佛教無關的純文學作品都沒有引起翻譯家和學者的關注,也一直沒有這方面的譯文,連介紹性的文字也微乎其微。這一狀況首先是由蘇曼殊打破的。他終生沒有翻譯一本經書,卻一直在譯介印度文學中那些在世界文學史上都堪稱「經典」的詩歌和戲劇,介紹印度文學中的優秀作家。1908年,蘇曼殊在《民報》第22號上發表了《娑羅海濱遁跡記》; 1909年,他翻譯了印度女作家陀露哆(1856—1877)的小詩《樂苑》。他從中外文學比較的角度把印度純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如聞名於世的敘事長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古典詩劇《沙恭達羅》,以及抒情長詩《雲使》。這些工作填補了近現代譯介史上的諸項空白。由此,我們毫不遲疑地斷言:即便主觀上蘇曼殊多麼渴望成為在佛學方面深有造詣的學者或高僧,他終究是以文學家的審美觀進入了印度文化空間的。所以,論斷蘇曼殊是佛門高僧也是不妥當的。
摘自《中州學刊》2006年第6期,作者:黃軼
作者簡介:黃軼(1971、11—),女,河南南陽人,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國文學。
❽ 蘇曼殊是誰
蘇曼殊以僧名風聞那個時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膽識,時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卻袈裟披肩風雨一生。他十六歲出家,多半是以一種無言的行為抗爭其多舛的命運。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參加了革命黨,而被世人稱之為奇人,或許,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蘊藏了多彩的人生。
蘇曼殊的生母是一位日本女子,名叫若子,是他父親蘇傑生的第四房妻河合仙氏的妹妹。蘇家是廣
東的巨族,長年在日本橫濱經商。若子生下蘇曼殊三個月後就離開了他,蘇曼殊由其父蘇傑生帶回了國,由河合仙氏撫養。童年的蘇曼殊沒有感到多少家庭的溫情,他在倍受冷漠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族人對這個異族所生的孩子總是看不慣,蘇傑生的妻子陳氏更是把河合仙氏和曼殊看作眼中釘。河合仙氏受不了白眼,只好返回了日本。這一年,蘇傑生經營虧本,回到廣東,從此家道漸漸中落。
蘇曼殊十二歲那年,蘇傑生去上海經商,留曼殊在家鄉讀私塾。養母河合仙氏從日本給他寄來的錢全被陳氏吞沒。不久,曼殊大病一場,病中的曼殊被家人扔在柴房裡氣息奄奄而無人過問。後來,他又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這一經歷給幼小的曼殊沉重的打擊,以至他小小年紀竟然看破紅塵,而去廣州長壽寺由贊初和尚剃度出家,然後受具足戒,並嗣受禪宗曹洞宗衣缽。但他畢竟是個孩子,有一次他偷吃鴿肉被發現,只得出了廟門。
十五歲那年,蘇曼殊隨表兄去日本橫濱求學,當他去養母河合仙氏老家時,與日本姑娘菊子一見鍾情。然而,他們的戀情卻遭到蘇家的強烈反對。蘇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這事後,斥責蘇曼殊敗壞了蘇家名聲,並問罪於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當眾痛打了菊子,結果當天夜裡菊子投海而死。失戀的痛苦,菊子的命運,令蘇曼殊深感心灰意冷,萬念俱灰。回到廣州後,他便去蒲澗寺出了家。從此,開始了他風雨飄泊的一生。
蘇曼殊是情僧。面對關河蕭索的衰世慘象,蘇曼殊痛不欲生。渡湘水時,他作賦吊屈原,對著滔滔江水長歌嚎陶。後來,他以自己與菊子的初戀為題材創作了情愛小說《斷鴻零雁記》,感慨幽冥永隔的愛戀之苦,也引得不少痴情男女淚濕襟衫。蘇曼殊因愛情不幸,也曾流連於青樓之中,但他卻能潔身
墨寶
自好,與青樓女子保持適當的距離。他死後被葬於西泠橋,與江南名妓蘇小小墓南北相對,任幾多遊人唏噓不已。
蘇曼殊是詩僧,他為後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嘆絕的詩作。1909年,他在東京的一場小型音樂會上認識了彈箏女百助。因相似的遭遇,兩人一見如故。但此時的曼殊已了卻塵緣,無以相投,便垂淚揮毫,寫了一首詩:「鳥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讀來令人柔腸寸斷。他在日本從事反清活動時,時常為故國河山破碎而感傷。他在《憶西湖》中這樣寫道:「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在反清活動處於困境之時,他曾想以死警醒國人,因而作詩:「海天龍戰血玄黃,披發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雖然蹈海警世沒能成真,但留下的詩篇卻使人熱血沸騰。
蘇曼殊還是一位畫僧。他的畫格調不凡,意境深邃。他曾做《寫憶翁詩意圖》,配詩「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無主月自圓」,其亡國之痛溢於紙面。曼殊作畫,不僅為抒寫懷抱,還想以此為反清革命作出更多貢獻。1907年章太炎等人在東京辦《民報》遇上經費困難,曼殊主動提出賣畫籌錢以解困。
蘇曼殊還是一個愛國的革命僧人。他在東京加入過興中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1903年,他在日本參加了反對沙俄侵佔我國東北的「抗俄義勇隊」,同年他在上海參加了由章士釗等人創辦的《國民日報》的翻譯之作,為聲援章太炎、鄒容,反對清廷查封《蘇報》做了大量工作。他也醉心於宣傳無政府主義的救國思想,贊同暗殺活動。他甚至還曾打算去刺殺保皇黨首領康有為。後經人勸阻而終止。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並暗殺了宋教仁,從而引發了李烈鈞等人發動的「二次革命」。蘇曼殊又積極參加反袁斗爭。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蘇曼殊,竟然半僧半俗地孤獨一生。1918年,他經過三十五年的紅塵孤旅,留下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然後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
❾ 蘇曼殊的《碎簪記》原文~~謝謝
「曼殊和尚詩,余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詠馨按:此一段句讀多誤,應為「曼殊和尚詩,余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
❿ 蘇曼殊的小說對辛亥革命後盛行於上海的「______」有一定影響。
哇,有很多很多耶,沒時間,先給這些你看看吧。
近代詩歌流派。活動於清末和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期,代表人物有陳三立、陳衍、沈曾植、鄭孝胥等。"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緒"兩個年號。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曾把這一時期以來不專宗盛唐的詩人和作品稱為"同光體",後遂為這一詩派的名稱。詩論主張唐宋兼學,重點在宋,作品模仿江西詩派,曲折隱晦,生澀艱奧,多寫個人身世、山水詠物;清亡以後,大都表現復辟思想,是同南社以及五四新詩對立的主要詩歌流派。
清末戊戌(1898)變法前後的詩歌改良運動。由於當時籠罩文壇的是形式主義和復古主義,詩歌創作崇尚黃庭堅為代表的宋代江西詩派,嚴重脫離社會現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認識到文學的作用,企圖用文學為他們的維新運動服務,逐漸掀起這一運動。早在1868年黃遵憲就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雜感》詩)的主張,而詩界革命倡導者則是夏曾佑、譚嗣同、梁啟超三人。他們於戊戌變法前一兩年(1896-1897)間,相約開始試作"新詩",要"撏扯新名詞"以表現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為改良運動服務,但因脫離傳統,也脫離群眾,影響不大。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國外,從事文化宣傳,繼續推進文學改良。他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刊物開辟專欄,發表譚嗣同、康有為、黃遵憲、丘逢甲等人作品,又自撰《飲冰室詩話》,闡述其理論,詩界革命於是形成了新的規模與聲勢。梁啟超提"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作為詩歌創作綱領,要求取法西方,認為"得之可以陵轢千古",表現了倡導者們對詩歌特徵的認識與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黃遵憲不僅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辟道路,而且以他的詩歌創作成就被梁啟超贊揚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詩界革命沖擊了封建復古主義、形式主義文學,部分詩作品到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但強"舊風格"又束縛了詩歌的徹底變革。隨著改良派政治上的沒落,詩界革命的旗幟也就逐漸收起了。
清朝末年受同盟會影響而成立的著名進步文學團體。由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等發起,於1909年成立於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以提倡民族氣節為口號,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活動中心在上海。早期參加者多為同盟會會員,如黃興、宋教仁等,大多屬於新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其後社員達千餘人,政治面貌也就日趨復雜。辛亥革命後,成員已分化,或參加反袁世凱斗爭,投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或投靠北洋軍閥,反對新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終因內部分化而停止活動。南社作為文學團體,反對當時盛行"同光體"詩風的形式主義、擬古主義,主張用文學鼓吹革命,激發民氣,為"轉旋世界,發揚國光"服務。作品多頌揚民族英烈、游俠壯士。柳亞子是其代表,還有陳去病、高旭、蘇曼殊等。由於成員復雜,有的詩文有傷感、頹廢情調。社員所作詩文詞,曾輯為《南社叢刻》共22集出版。
近代古文流派。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因以名之。湘鄉派繼承並發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於桐城派標榜的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又加"經濟"一條,使文章內容更加面向社會現實。為文少禁忌,奇偶並用,舒展雄厚,但多宣傳封建道德,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又名消寒詩會、宣南詩會。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文學社團。活動於北京,成員多為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籍的士大夫。初結於嘉慶九年(1804年),鴉片戰爭時已名存實亡。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曾參加活動。
其他的還有:
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性靈說。
浙西詞派,桐城派,陽湖派,新青年社,新潮社,
少年中國學會,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新月派,湖畔詩社,鴛鴦蝴蝶派,未名社,甲寅派,學橫派,論語派,語絲社,淺草舍,第三種人,現任評論派,沉鍾社,太陽社,朝花社,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詩歌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葯蛋派,荷花澱派。。。。
多謝指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