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且聽風吟的小說名字

且聽風吟的小說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3-11 04:03:36

Ⅰ 且聽風吟的內容簡介

小說《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青春三步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村上春樹20歲時的故事。小說的情節並不復雜, 講述了主人公「􀀁我」􀀁暑假期間帶著學潮後的疲憊,從東京回到故鄉神戶的故事。倦鳥歸巢,家庭是「􀀁我」􀀁最溫馨的港灣􀀂。
傑氏酒吧的店長「傑」、回家鄉過暑假的「我」與「鼠」三人之間的友情;以及「我」與一個醉倒在傑氏酒吧的􀀁「沒有小指的女孩」􀀁之間短短十八天的戀情。 故事中對家庭的描寫,包括幻影般的家庭成員、盪然無存的親情關系,都不過是一種徒置虛設的、道具式的存在。戰後出生的一代人,在經歷了十年政治運動的洗禮之後,與社會格格不入,從根本上放棄了傳統日本家庭觀念的模式,血緣在家庭構造中的絕對地位已不復存在。
《且聽風吟》作品目錄分成15節。

Ⅱ 《且聽風吟》想表達些什麼

每一個作家,終其一生,其寫作技巧和價值觀點可能會變,但其內心深處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學風格卻很難改變。文學風格,既使得作者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和標簽,同時也可能讓作家陷在其中無法自拔。村上春樹是個優秀的作家,他有自己傲然於文壇的獨特風格,然而,也正是這種風格,讓他圉於其中孤獨徘徊,始終無法突破升華,具體來說,這種風格就是「距離感」。

村上春樹

《且聽風吟》的文字特點

作家的風格,基本上在成名作中就奠定了。村上春樹1978年發表的《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除了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蜚聲文壇的敲門磚。這本書寫滿了「距離感」。書中的「我」無名無姓,是一個就讀生物系的大學生。從小就很少說話,14歲突然發了瘋,喋喋不休地說了三個月的話後,發了一場高燒。後來高中畢業時,「我」決定成為一個只把心裡話說一半的人。

《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

心裡話說一半,不想跟別人交心,留下的一半就是「距離感」,在這本小說里,盡管只有主角下定決心把話說一半,但似乎所有的角色都跟主角一樣。當我們通讀村上春樹的著作,其實他大部分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如此,總是欲言又止,充滿心事。

《且聽風吟》跟村上春樹的其他作品一樣,人物間的對話十分簡短,每個人都惜字如金,很少吐露自己的心事。他們心事重重,只能藉助比喻、景物描寫來反映腦海最深處的心思,或者直接讓角色開一個玩笑,提出一個疑問,使聽話的人陷入沉默,以「終結交流」的方式來表現無法被說或不願說出的感受。

中學時的村上春樹

只把話說出一半的寫法,讓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是閱讀對話時,時常感覺到到一種疏離感,彷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全都是萍水相逢一般,就像流浪者的短暫相聚。不過,從另一方面看,村上春樹通過寡淡如水卻又暗含深刻意味的語言,營造了一種久別重逢,心有靈犀的錯覺,讀者可以感覺到,盡管書中的「流浪者」不清楚彼此的經歷,但在某個時刻,似乎大家都是知己,一個字一個詞便可以達成心照不宣的效果。

無法被治癒的「距離」

流浪的人終將相聚。在村上春樹的作品裡,與主角最親近的人,往往都是通過意外認識的。以《且聽風吟》為例,某一天,書中的「我」去熟悉的酒吧消遣,結識了一位因酒醉而昏迷的陌生女人。在好心送女子回家後,原本沒打算深交的兩人,又因為各種巧合而不停相遇。在命運的搭橋牽線下,二人漸漸對彼此產生了好感,開始了類似戀愛的生活。

《且聽風吟》中的「我」和陌生女人

在跟陌生女人交往的過程中,「我」開始回憶以前感情生活的往事,特別是關於上一個死去女友的故事。同時,「我」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只把心思說出一半的想法。盡管在「我」和陌生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中,可以聽出我們對彼此的傾慕和渴望,但在我們之間,始終沒有發生什麼。我們只是在某些時刻互相陪伴、彼此傾聽,說出在那個時刻適合的話語。兩人的關系彷佛只是簡單而有分寸的觸碰、甜蜜又適可而止的依賴。

村上春樹

正如小說的題目《且聽風吟》,主角和女人的這種關系就像風一樣,迎面吹來,只是輕輕地拂過,最後不留痕跡地離開。在《且聽風吟》里,人們的對話就像不同方向吹來的微風,劃過皮膚,然後無影無蹤。文字與文字之間也只是簡單的「接觸」,甚至缺少閱讀的連貫性。其實,這就是村上春樹一以貫之的寫作特點——「距離感」。

距離感

這種只把心思說出一半的感受,常常被我們理解成現代社會獨有的「疏離」。之所以人與人之間保持著克制、敏感的距離,背後反映的是無法名狀的孤獨和找不到生活意義的空虛。但退一步說,距離感並非是一種「壞」的東西,「距離」雖然讓人痛苦,可是也只有透過「距離」,人們彷佛才能獲得清醒。因為只有在似遠似近的距離中,我們才能重新發現自己。

村上春樹

「距離」的另外一種表現是焦慮,盡管孤獨、空虛、無意義,但「距離」不表示人的內在完全是靜止的。相反,「距離」也有可能蘊含著喧囂和噪音,比如《且聽風吟》中,主角「我」除了簡單對話外,內心其實有大段的獨白,各種各樣「無聲」的「噪音」環繞在腦海中。只是那些東西無法說出口,不知道怎麼表達,只能被迫沉默,只能說一半。也就是說,「距離」除了帶來孤獨、空虛和寂寞,它本身同時也是一種焦慮和不知所措。

村上春樹

如果說「只把心思說出一半」的想法構成了人與人的「距離」,那麼為了治療「距離」感帶來的恐慌,書中的「我」轉而開始寫作。「我」迫切需要寫作,因為它有可能是一種對於「距離感」的救贖。村上春樹為了說明寫作的用處,引用了一句話:「寫文章這種活動,是對無法改變的自己,與包圍著自己的事物之間的距離,做一個確認。」這里的「確認」就是想知道,自己作為一個跟其他人永遠有距離的個體,如何生存在這個復雜、未知的世界。最終「我」發現,寫作能夠確認的只能是彼此的距離,寫作無法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那道無法徹底溝通的深淵。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存在無法被治癒的「距離」。

村上春樹文學的特點

在村上春樹看來,愛情和寫作一樣,無法彌合距離,只能接受它的存在。在《且聽風吟》中,「我」與女人所發展的「愛情」之所以點到為止,似有似無,就是出於村上春樹對於「距離感」的理解:喜歡一個人,並不是為了讓彼此的心靈融合在一起,而是為了理解、包容、欣賞,並沉浸在兩個人的距離中。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所有作品,都鐫刻著一股濃濃的「距離感」,雖然他無法把心中所有的感悟和想法完全傳遞給讀者,但透過字里行間噴薄而出的意義,每個讀者都在書中確認了他們與村上春樹之間確實存在「距離」。村上春樹寫《且聽風吟》的目的,無非想要表達人類個體之間永恆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刻骨銘心、撕心裂肺,但又無可奈何,不論讀者看完這本書能有什麼樣的體會,只要翻開書的第一頁,「距離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不得不說,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有一種哲學家的氣質,雖然他沒有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只能靠作家的「直覺」去把握某些難以言說的概念,但通過文學特有的筆觸,他仍舊創造了一種獨特而廣受歡迎的文體。然而,他從《且聽風吟》這本書開始塑造的「距離感」,既是他成名的墊腳石,也是他進一步「質變」的絆腳石。

《老人與海》

距離感,跟世界的疏離感,或者說缺少融入世界的決心,以及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讓他的作品卡在升華的門檻上,邁不出去那至關重要的一步。畢竟文學不能只關照內在,只把呵護自己的柔弱內心擺在人生意義的最優先位置,偉大的文學,是《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對馬林魚鍥而不舍地追逐;是《紅與黑》中於連在斷頭台上的平靜和嚮往;是《米格爾街》中扭曲而又不自知的眾生相。

村上春樹文學中的「距離感」,細膩地拿捏了普通人心底某些柔軟的所在,讓人們有一種舔舐傷口的共鳴,然而,過於細膩反而落入「自我感動」的怪圈,舉目四望,除了「我」,就是跟「我」牽連的蚊蚋小事。

村上春樹的「距離感」很安靜,適合挑燈夜讀,在咖啡的裊裊香氣中慨然輕嘆。然而,在燈光的三尺之外,世界上還有高山之巔、還有滔天巨浪、還有勇士的吶喊。

Ⅲ 且聽風吟是什麼小說啊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且聽風吟》

Ⅳ 且聽風吟_by村上春樹_txt全文免費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z182gMxlGksPLMyWFxXZQ


提取碼:q4pz
小說名稱:且聽風吟
作者:村上春樹
類型:傳記
連載狀態:已完結
簡介:《且聽風吟》的情節並不很復雜。「我」在酒吧撿到一個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過了醉意朦朧的一夜。醒來的誤會還未能解釋清楚,他們已經成了一對情人,傷感的往事還未訴說清楚,她卻已經一去無蹤影。短短十八天的戀情,結束的又似沒頭沒腦,又似包含無限。「我」只有獨自悄坐海邊,諦聽夏風輕吟。本書為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文集中的一種。

Ⅳ 村上春樹的小說且聽風吟中的問題!

就是標點符號都沒有搞清楚的人也來問什麼哲學,前後莫名其妙.這已經是問題的答案了.<<且聽風鈴>>的翻譯多半就是這樣,錯誤地生硬地拋給讀者,人都看得懂的話弄得鬼都看不懂.沒答案也是一種答案.

Ⅵ 且聽風吟男主角名字

沒有提及過名字,他的作品裡很多人沒名字,我看過所有村上的主線長篇,這個答案應該是准確的,不過《舞舞舞》中有人說他的名字怪,(且聽風吟,彈子球,尋羊冒險記,舞舞舞中的我是同一人)

Ⅶ 求像《且聽風吟》的小說。。。

那就看看《挪威的森林》和《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吧。。。這兩本現實主義色彩比較重。。。其它的大都帶有較濃的虛幻色彩啦

Ⅷ 且聽風吟的作品鑒賞

《且聽風吟》主題思想:一代日本青年內心的孤苦與彷徨
對於日本來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風起雲涌的時代。戰後日本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超速發展的經濟將日本變成一台巨大的金融機器,導致日本傳統精神價值體系崩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漸冷漠,孤獨成為每個日本青年、尤其是都市群體無法逃避的生活狀態。
􀀁日本「全共斗」學生運動􀀁是冷戰格局中發生的一場反對冷戰霸權體系的運動。􀀁􀀁 如火如荼的學潮把日本帶入了一個􀀁政治的季節􀀁,《且聽風吟》􀀁所描寫的1970年夏天,正是􀀁「全共斗」􀀁運動走向解體的時候。反美的社會思潮,為日美關系所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及巨大國家利益逐漸平息。被時代所傷害的一代日本青年,當稚嫩的激情驟然冷卻之後,只剩下了背向􀀁體制􀀁的失落和生存的茫然。
《且聽風吟》以二戰後日本社會為背景,揭露了當時扭曲社會環境背景下艱苦度日的日本青年一代群體,他們有著空虛寂寞的內心,但卻不能改變現狀。
「在這個夏天,『我』與『鼠』瘋狂地喝光了能夠灌滿二十五米長游泳池的啤酒,我們扔掉的花生皮可以鋪滿整個酒吧的地板,否則我們是不會撐過這個無聊的夏天的。」
「鼠」等日本青年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搖滾、爵士、無政府主義、酒吧、點唱機和性交成為生活的全部,他們生活頹廢、無聊,可用一個詞概括為「垮掉的一代」。
戰後的日本青年有屬於自己的無奈,無奈之中放空自己、回歸故鄉不失為一種靈魂的拯救, 以求釋放長久以來靈魂與行為分離的焦慮感。「落葉歸根」並不只是一種身體的行為,從其本質意義上來說,更多地體現為精神的回歸。當早已遠去的往昔歲月再次被喚醒時,對於仍在現實生活中苦苦掙扎、疲憊不堪的日本青年就有了「治癒」作用。故鄉帶來了久違的溫情和詩意的情懷,充實了破碎的青春之夢,在頹廢的精神世界點亮了點點希望之燈。 回望的意義
《且聽風吟》文本的敘述主體「我」講述了自己21歲和29歲兩個時間段里的生活狀態。兩者在歷時性上一先一後,呈現一定的距離感;同時在小說的敘述結構中又渾然一體,後者以一種回望的視角將前者包含其中。正是由於小說的開始和結尾回望姿態的設定,使得前一個敘述時間段的陳述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回憶性的描述,時光的流逝成為作者在現時體驗中反復回味的對象。
《且聽風吟》在結構上幾條線並進是其顯著的特點之一,這一方面反映了村上春樹架構小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小說追尋回憶的旅途更加多元化。
小說主要講述21歲的主人公「我」的故事,但在敘述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回憶。在小說的結尾處又回復到開始,出現了一個更大的回望的視角。該小說的回憶結構彼此包含、交錯,回望的視角也在不斷地變換,使小說的縱深度在一次次回憶之門被打開的同時得到了加深,敘事也變得更為復雜。小說中回憶的坐標是多元的。
故事將21歲的「我」視為中心的回憶坐標,以此為參照,向前可延伸到更遠的時間,向後則可跨越到真正的敘事者29歲的「我」的存在。29歲的「我」意味著小說的總體回憶有了一個最終的參照尺度,而事實上正是這個一直潛在的主體關照著21歲的「我」,從而使小說主幹部分的故事成為了一種對過往歲月的呼喚。
「我」和「鼠」關於小說的一段談話:「干嗎老看書?鼠問。我把最後剩下的竹莢魚連同啤酒一起一口送進肚裡,收拾一下碟盤,拿起旁邊剛讀個開頭的情感教育。因為福樓拜早已經死掉了。活著的作家的書就不看?活著的作家一錢不值。對於死去的人,我覺得一般都可原諒。􀀁􀀁􀀁」􀀁雖然這僅僅是在選擇小說方面的執拗,但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我」對於過去的、非現時的事和物的態度。正因為有現在的、已經成長的「我」,那些過往歲月中,即使是幼稚的,甚至充斥著謊言的「我」都能夠被原諒了。「我」顯然不是一個浸淫在過去的人,舊日的傷痕雖然歷歷在目,但回望的意義說到底在於接受殘缺的事實,埋葬它,然後掙扎著繼續生活下去。此時回望是確證喪失的過程,又是丟棄、遺忘的過程。
小說的最後,主人公「我」到達了哈特費爾德的墓前,在五月溫存的陽光下,「我」覺得生和死都同樣閑適和平和。「我」仰面躺下,聆聽雲雀吟唱,聽了幾個小時。生和死對應著現在和過去,這兩個維度在風的低吟中終於交融在一起,內在的和諧感受為小說的全部回憶做了最好的注腳。

聲音妙用
電話鈴聲在小說結構上的妙用:「電話鈴響了」這句話均勻地分布在第12、18、22、33章的初始句子里,自成一段,並且電話鈴響起後的「我」無一例外都處在21歲的18天中,而電話前對應的則大多是這18天里牽動的回憶的線。電話鈴聲是起提示作用的,同時也具備打破現時寧靜,無條件侵入現時的功能,因此電話鈴聲在《且聽風吟》中不僅賦予了小說以情節結構,而且有效地充當了時光機器的功能,在作家自在地展開回憶的同時,自覺地、有節制地將讀者拉回到小說敘述的主線,即18天的時間當中來。
鈴聲的設置使得小說靈動起來。小說中廣播節目的出現除了在最後擔當起傳達作者心聲的作用外,還進一步加強了小說在聽覺上的回響。尤其是引入沙灘男孩樂隊的名曲加利福尼亞的女孩,歌曲將多元的回憶坐標巧妙地貫穿在一起,讓小說更具可聽性。從內容上講加利福尼亞的女孩是一首贊美少女婀娜多姿的歌曲,與小說中涉及幾位女友的敘述相契合,使回憶的斷片不顯得凌亂,而是整合起來突出時光流逝的主題。從情節構成上看,歌曲不僅成為「我」追尋年少時的「她」的開始,也促成了「我」和左手「沒有小指的女孩」的再一次邂逅,同時一直貫穿到29歲的「我」。在第39章,村上春樹寫道:「那張唱片依然呆在『我』唱片架的盡頭。每當夏天來臨,『我』都抽出傾聽幾次,爾後一面想加利福尼亞,一面喝啤酒。」􀀁
加利福尼亞的女孩􀀁是一個典型的記憶之物,引發了主人公綿綿不絕的思緒,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打開回憶的一把鑰匙,帶領「我」步入冥想的回溯體驗,同時也讓小說始終縈繞著歌曲的韻律,充滿了聽覺上的美感。
作者對文學獨特的審美追求使《且聽風吟》成為具有聽覺效果的小說,雖然這樣的手法在今天不足為奇,但在小說發表的年代裡無疑是一種新鮮的嘗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回憶與忘卻
文本􀀁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健忘的毛病:「『我』記不起和初戀女孩分手的理由,也幾乎忘記了給『我』點歌的女孩子的名字;『鼠』想不起來自己綽號的原由;她􀀁甚至連剛分手的男友的臉都忘得一干二凈,讓人不禁對時間帶走一切的無情力量感到恐懼。」
敘述者「我」卻不停地努力著,希望捕捉到那些被時間剝蝕得亦已斑駁的回憶。他用香煙和啤酒把即將在時間的積水潭中昏昏欲睡的意識踢打起來,繼續記錄著青春的歲月,險些被時間的長河淹沒掉的回憶構成了小說的主體。􀀁
《且聽風吟》是一部關於時光流逝的小說,但如若僅從時間的無情來體味作品的話,那未免浮於表層。對於主人公「我」來說,回憶首先是為了完成哀悼的工作的企圖,他說:「15年裡『我』舍棄了一切,身上幾乎一無所有。至於這樣做是否正確,『我』無從斷定,心情變得痛快這點倒是確確實實。因此,回望的過程又是遺忘的過程。」
時間意識是現代小說家比較自覺的一種意識。《且聽風吟》􀀁中的時間不僅是單純的故事時間,更是一個有意味的敘述主題,其鮮明的、對於時光流逝的獨特闡釋在發表初期就備受矚目。《且聽風吟》作為村上春樹的處女作,顯示出他在小說創作伊始已是一個自覺的主體,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一個優秀作家的誕生。
村上春樹用回憶式的手法創作了《且聽風吟》,在小說中,村上春樹講述的不僅是主人公的故事,同時也是對自己青春歲月的回味。文本中,回憶了往昔的夏日、傑氏酒吧中的那個斷指女孩、「我」與「鼠」在爵士酒吧的買醉光陰。
身心疲憊的都市人放鬆了神經,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在一片安靜祥和中感受著心靈的釋放——這是一種靈魂的救贖,存在於村上春樹作品的始終。主人公並未因為孤獨而絕望,而是去追尋那孤獨中的一絲希望,希望的亮光帶領主人公,帶領讀者走出情感的困境,讓心靈復活。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隱藏了許多心靈救贖的方法等待讀者去挖掘、品味。
20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開始對大城市的生活有了鮮明的感觸,整天生活在忙碌之中的人們,為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斷奔波忙碌,疲於奔命,時時刻刻生活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中,「自由」與「享受」似乎是天方夜譚。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築成的格子中,每個人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孤獨。但是即使是孤獨,卻還要與別人聯系,不能因為孤獨而孤立,只要使勁地向下深深挖洞,總會找到與別人的交集。村上春樹的作品時時刻刻提醒著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雖然內心苦悶和憂郁,但是不能走向墮落,不能放棄自己,而是應該在忙碌的同時去尋找心靈的滋潤,精神的豐收。
在《且聽風吟》小說中,很難看到有修飾的語句。文本語言質朴、簡潔明快的,寫作態度直言不諱。作者在第四章中描寫「我」與「鼠」的初次相見,喝得爛醉發生交通事故後,從車里掙扎著爬出來時有這樣一段對話:「喂,咱們可真算好運!」五分鍾後「鼠」開口道,「瞧嘛,渾身完好無損,能信?」「我」點點頭:「不過,車算報廢了。」「別在意。車買得回來,運氣可是千金難買。」「我」有些意外,看著「鼠」的臉:「闊佬不成?」「算是吧!」「那太好了!「鼠」沒有應聲,不大滿足似的搖了搖頭。總之我們交了好運。是啊。「鼠」用網球鞋跟碾死煙頭,然後用手指把煙蒂朝猴山那邊彈去。「我」說,咱倆合夥如何?保准無往不勝!先干什麼?喝啤酒去!」
作者沒有對車禍後驚心動魄的場景進行描述,也沒有心理活動的深入挖掘,語言沒有一絲拖泥帶水之感,卻讓讀者感受到了現場車已經報廢的慘景。在事故發生千鈞一發之時,讀者了解到的卻是他們驚人的僥幸,居然一點都沒有受傷。
村上春樹重視小說語言的運用。他曾講道,將貼裹在語言周身的各種贅物沖洗干凈,洗去汗斑沖掉污垢,使其一絲不掛,然後再排列好、拋出去。在語言運用上竟然是「將語言洗凈後加以組合」,經過洗練的文字語言,文本的語言則簡潔明快。作者駕馭語言的境界,早已超越了日本傳統小說的語言特點,那種特有的寒暄語、敬語在村上春樹的小說里早已盪然無存。
在《且聽風吟》小說中,無時無處不流露出作者那爐火純青的煉字本領。小說中所描繪的生活模式、生活態度對現實社會陷入困境中的人們是一個極大的啟示,充分地體現了作品的價值。
形象生動,意蘊豐富
村上春樹的小說不止於煉字煉句,很少看到他過分修飾的妙語連珠,卻出乎意料地吸引讀者,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作者語言表達的形象生動、意蘊豐富。
文本中寫道:「總之我們喝得爛醉,時速儀的指針指在八十公里上。我們銳不可當地沖破公園的圍牆,壓倒盆栽杜鵑,氣勢洶洶地直朝石柱一頭撞去。而我們居然絲毫無損,實在只能說是萬幸。我震醒了過來。我踢開撞毀的車門,跳到外面一看,只見菲亞特的引擎一直飛到十米開外的猴山欄桿跟前,車頭前端凹得同石柱一般形狀,突然從睡夢中驚醒的猴們怒不可遏。」在這兩小段文字中,作者的語言生動傳神、意味深長。字里行間猶如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給讀者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即使你對當時的社會一無所知,看到這樣的描述,也會透過這內心空虛、麻木不仁、玩世不恭、沉淪墮落的年輕人的影子,進而了解到社會的整體狀況。
文字的背後是作者對社會的無情鞭撻、是作者深刻思想的真實流露、也是作者運用語言的高超之處。再如:「什麼有錢人,統統是王八蛋。」「鼠」雙手扶桌面,滿心不快似的對「我」吼道。粗俗的語言表述在平時看來難免會讓人心生厭惡,但是故事情節是在酒吧那樣的環境中展開的,又是從「鼠」的口中說出來,讀者會覺得十分貼切。「鼠」吼過之後表現出的那副滿足的神情,繼續津津有味地呷著啤酒的樣子,著實讓讀者釋然。
面對酒吧的場面,如果少了口語方言,作品反而會枯燥乏味。「鼠」內心深處對社會的失落與不滿,不用過多地描述與修飾,僅僅通過一句脫口而出的臟話,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村上春樹的語言魅力就這樣真實、鮮活地表現出來。再如:「你猜我為什麼厭惡有錢人?」這天夜裡「鼠」仍不收口。「我」搖搖腦袋,表示「我」不知道。「說白啦,因為有錢人什麼也不想。要是沒有手電筒和尺子,連自己的屁股都搔不成。」說白啦,是「鼠」的口頭禪。「真那樣?當然。那些傢伙關鍵的事情什麼也不想,不過裝出想的樣子罷了。你說是為什麼?」這段對話語言風格舒緩、平和。簡約的對話,在作品中隨處可見,讓讀者很清晰地領悟作者要傳達的思想主題。
「鼠」是有錢人,但他對有錢人卻如此深惡痛絕,一代年輕人扭曲、畸形的心態,恰恰是社會的產物,從而使讀者閱讀時會聯繫到戰後的日本社會狀況。再如:「聽人說,『鼠』的父親從前好像窮得一塌糊塗,那是戰前。戰爭快開始時他好歹搞到一家化學葯物工廠,賣起了驅蟲膏。效果如何雖頗有疑問,但碰巧趕上戰線向南推進,那軟膏便賣得如同飛起來一般。戰爭一結束,他便把軟膏一股腦兒收進倉庫,這回賣起了不三不四的營養劑。待朝鮮戰場停火之時,又突如其來地換成了家用洗滌劑。據說成分卻始終如一。我看有這可能。二十五年前,在新幾內亞島的森林裡,渾身塗滿驅蟲膏的日本兵屍體堆積如山;如今每家每戶的衛生間又堆有貼著同樣商標的廁所管道洗滌劑。如此這般,『鼠』的父親成了闊佬。」作者不露聲色地對戰後日本社會丑惡現象進行揭露,挖掘了日本大眾對社會不滿的真實原因。

多種修辭,富於感染力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這是村上春樹在作品《且聽風吟》開篇第一句,進入尾聲時作者再次引用尼採的話:「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類似的引用修辭手法在文中多次出現,作者藉此方法巧妙、委婉地表達自己對待事物的觀點、對生活的態度,以及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文中引用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提升、深化文章的主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如,在作品的第三、四、八和一百二十五頁分別寫道:「(叔父)死的時候被切割得體無完膚,身體的入口和出口插著塑料管,痛苦不堪。最後見面那次,他全身青黑透紅,萎縮成一團,活像一隻狡黠的猴。這十五年裡『我』的確扔掉了很多很多東西,就像發動機出了故障的飛機為減輕重量而甩掉貨物、甩掉座椅,最後連可憐的男乘務員也甩掉一樣。十五年裡『我』舍棄了一切,身上幾乎一無所有。實在百無聊賴的時候,『我』便不厭其煩地盯著那幅畫,一盯就是幾個鍾頭。那儼然用來進行羅沙哈測驗的圖案,活像兩只同我對坐的綠毛猴在相互傳遞兩個漏完了氣的網球。同宇宙的復雜性相比,我們這個世界不過如麻雀的腦髓而已。」如此一連串的比喻,讓讀者目瞪口呆。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其目的是使人物或者畫面更加形象生動。但村上春樹所用的比喻卻一反常態,疼愛他的叔父,因患直腸癌而痛苦不堪,卻被比喻成「狡黠的猴」,字里行間看不到一點親情,更沒有一絲的憐憫與同情。
其後的比喻句更是離奇,作者把發動機出了故障的飛機為了減輕重量,將倉內東西扔掉包括乘務員在內,來比喻「我」在十五年裡扔掉的許多東西,而變得一無所有,只剩空空如也的軀殼。牆上的畫變成了傳遞漏完氣的網球的綠毛猴,再用麻雀的腦髓來比喻「我們這個世界」。這些修辭的運用不僅體現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更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內涵、敏銳的洞察力的再現,是作者超乎常人的領悟力背後,對宇宙、對世界發出的感嘆。沉重的生活體驗、令人絕望的現實社會,作品的字里行間都在向世人傾訴著生與死、大與小、愛與恨,讓讀者沐浴在這樣的氛圍中,去尋找真實的答案。
再如作品第七、八頁:「店小人多,險些坐到門外去,人人都同樣大吼大叫,光景簡直同即將沉沒的客輪無異。整個夏天,『我』和『鼠』走火入魔般地喝光了足以灌滿二十五米長的游泳池的巨量啤酒。丟下的花生皮足以按五厘米的厚度鋪滿爵士酒吧的所有地板。否則簡直熬不過這個無聊的夏天。」誇張的修辭手法在文中多次運用,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即將沉沒的客輪、撕心裂肺的大吼大叫,與酒店以及酒店的客人,真可謂信手拈來、隨心所欲,「足以灌滿二十五米長的游泳池的巨量啤酒」被「我」和「鼠」一個夏天喝光,「而丟下的花生皮足以按五厘米的厚度鋪滿爵士酒吧的所有地板」,這看似荒誕離奇,卻將人物無聊、頹廢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來,體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內涵,看似平和、娓娓道來的字里行間,卻讓讀者從中體驗到一種強大的心靈震撼,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Ⅸ 就幾個文藝的書名,例如《且聽風吟》等,作者要有些名氣,最好不要是網路小說

《何處風景如畫》《滄海有時盡》《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Ⅹ 且聽風吟上一句搭配

憑欄聽風,且聽風吟。

"憑欄聽風,且聽風吟"出自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且聽風吟》。

《且聽風吟》 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79年。

整篇小說是一個巨大而凌亂的關於夏天的回憶,唯一能叫出名字的是「我」的朋友——家中巨富而憤世嫉俗的青年「鼠」。

《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小說的語言風格、寫作技巧和後現代主義藝術氛圍的源頭與雛形,是作家從擺脫日文小說文本平庸拖沓的理念出發,借鑒美國現代小說簡潔明快的文風,所完成的小說文本的革命性變革,是當代日本小說精神和文學價值的重要體現。

熱點內容
三國演義小說免費收聽 發布:2025-09-14 00:24:53 瀏覽:607
豆腐閱讀小說 發布:2025-09-14 00:23:46 瀏覽:354
七貓小說推薦言情 發布:2025-09-14 00:20:19 瀏覽:802
上門女婿相關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4 00:19:20 瀏覽:621
校園兄妹戀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0:19:19 瀏覽:611
重生天龍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0:19:06 瀏覽:259
推薦平凡女生不平凡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0:17:26 瀏覽:943
種馬肉戲後宮校園小說完本 發布:2025-09-14 00:13:00 瀏覽:453
網紅小說排行榜污 發布:2025-09-13 23:58:36 瀏覽:978
喜馬拉雅聽書怎麼講繪本 發布:2025-09-13 23:46:27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