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小說她的名字
『壹』 有關畢飛宇小說的評論 特別是《青衣》
我的回憶從故鄉開始——畢飛宇訪談錄
2003年,對於畢飛宇來說是享受成果的一年。《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上海文學》的年度作品獎拿全了,然後又是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並入選了十個全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稱號,年底,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在北京頒獎,第一個名字就是畢飛宇。
2004年,對於畢飛宇來說是誘人耳目的一年。年初,四卷本的《畢飛宇文集》出版,接著,小說《地球上的王家莊》經王朔推薦由葉大鷹搬上銀幕,蘇童小說《刺青時代》、《小偷》由畢飛宇擔綱電影編劇被媒體熱炒,11月,畢飛宇當選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其實,此前的畢飛宇早在年復一年地誘人耳目、享受成果了。《是誰在深夜說話》獲《人民文學》獎,《哺乳期的女人》獲魯迅文學獎,《青衣》獲《小說選刊》獎……為張藝謀定身製作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名聲大噪,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的《青衣》持續熱播……
擁有這些,畢飛宇早已躋身國內一線作家之列。
馮牧文學獎給了畢飛宇這樣的獲獎評語:畢飛宇的小說優雅而銳利地分析了人生滿布夢想和傷痛的復雜境遇,呼應和表現著社會生活與內心生活的矛盾、焦慮,對人的激情和勇氣做了富於詩性的肯定。他的文學探索逐漸形成了比較鮮明的風格:精悍、准確、具有反諷張力的語言,豐盈的細節,生動的、具有性格魅力的人物,對生活內在戲劇性的發現和想像,他的寫作由此回歸到小說藝術的基本審美理想。作為一位能力均衡的青年小說家,他有可能走向宏大、渾厚的藝術境界,但這有待於他對生命和生活更廣博、更奔放的感受和把握。
最近評論界將畢飛宇的現實主義界定為:畢飛宇使現實主義得到了發展,或者說,現實主義到了畢飛宇這里有了某種或某些變異。
2004年12月11日,畢飛宇回到故鄉,來到泰州。在故鄉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研討會上,畢飛宇說,好小說一定能夠激發作者與讀者相互之間的創造性,能夠通過作品建立起遙遠而又信賴的人際。這不僅是小說的標准,也是小說的意義。
一方水土
問:歷史上的興化出現了諸多大家,像施耐庵、鄭板橋,當今又出現了眾多全國知名的作家、評論家,比如你畢飛宇、朱輝、費振鍾等等,那麼在這樣一個不大的地域里出現這么多人物,你認為其中有什麼說法?
畢:我不知道,這個我不知道,就是一個地方出現多了一些寫作的,要找原因也只能去找那些民俗研究啊、地方文化研究的人去完成,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問:不是有這么一個說法,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
畢:我覺得這也沒什麼特別的,你比方說,有一個地方的人特別愛做生意,有一個地方的人特別愛運動,出幾個運動員,有一個地方的人,他特別喜歡唱歌,有一個地方它特別出彈鋼琴的,這樣的地方非常多,那興化為什麼不能出幾個寫作的呢?我覺得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
問:你在興化生活了多長時間?
畢:我在興化的生活,從1964年出生,一直到1983年,19年。
問:那麼興化這個地方對你有怎樣一種意義?記得朱輝曾談到過,這個地方有些東西已經融入了他的血脈當中,你有這種感受嗎?
畢:從常理來講的話,一個人你要說對自己的故土不愛,那簡直就不是東西,但話又說回來,你也不能撒謊,就是說,好像你對自己的故鄉似乎每天都飽含著熱淚,在懷念著它,可對我來講確實又不是這樣。事實上我想起故鄉來的時候,特別特別的少,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曾經問過自己,你是否在那兒生活過?
問:這話怎麼理解呢?
畢:我不知道你怎麼想的啊,其實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地方的時候,他對這塊土地相對來講反而是麻木的,他並不知道這個地方會給他什麼,他也不知道一天又一天怎麼過去了,這裡面會給他內心哪些刺激。從我從小懂事,長成一個愛憧憬的孩子,我就嚮往一個外部的世界,從懂事開始,到讀大學的那一天為止,我的內心從來也沒有想過,我要死守著這塊土地。這個我必須說實話,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我哪一天能離開這兒,這非常符合一個年輕人的心態,也是符合邏輯的。我想現在今天有許許多多的興化人,許許多多的泰州人,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他生活在故土裡面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愛,他生活在那個地方,是因為命運,他必須生活在那個地方。
問:是一種必然。
畢:嗯,是必然。但是有一點,不管你是渴望出去也好,最後你是否真的出去了也好,這方水土給你的內心留下許許多多的密碼,等你長大以後,我可以這樣說,你每次回憶往往都是從這兒開始,這兒就是你的故鄉。所以你要問我故鄉對我的意義在哪兒,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我的回憶從故鄉開始。我只能從那兒開始,因為我從那兒長大的,雖然我離開它了,這就是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一塊石頭,這個石頭就是一個基石,這個基石就是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支撐了我。
問:這是一種無窮而又實在的意義。
畢:你要抽像地問我對故鄉有多愛,我真說不上來,可是有一天你要是告訴我,我的故鄉沒有了,我這一生再也見不到故鄉了,那我可能就不能接受了。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關系。在日常生活裡面,我每天都可以忘記它,沒問題,因為我知道它在那兒。
一種駕馭
問:早年你在文壇亮相,是帶著某種先鋒姿態,而後來,你越來越關注普通人的日常處境,從一個對故事不甚感興趣的敘述者,到一個說故事的好手,你自己如何評價這樣的轉變?
畢:其實這種轉變一點也不神秘,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美學趣味的變化,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不這么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問題看得更加樸素,那就是年齡,因為你長大了。你40歲的時候關心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對你內心的沖擊有多大,跟你20歲的時候關心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對你內心的沖擊,它的分布點一定是不一樣的。二十多歲,年輕時候的創作它有它的特點,比方說激情,比方說依賴於想像,比方說特別渴望用一兩部作品去窮盡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但你長大了以後,你會發現,你不那麼貪婪了,你發現用一兩部作品去窮盡你的世界是不可能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個作家跟世界的關系,和他生存狀態的關系,它變得親密,不那麼對抗了。
問:體現到文本上來,它也一定會有所區別。
畢:是的,比方說早期的作品當中,那種誇飾啊,那種高強度的時空切換啊,他可能會不自覺地會把它放下來,然後呢,更關注一個人和他生存周圍的生態關系。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特別關注他與生存狀態的關系的時候,他的目光首先是寫實的,這種目光寫實了,他的作品必然就有寫實的傾向,就是說,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特別渴望追求一種人內心對世界的判斷。年輕的時候,要不是無限誇大的,要不就是無限縮小的,他現在這個比例關系相對來講協調了,也就是說找到了一個近似於1:1這樣的一個關系,他內心是非常踏實的,他知道了生活大概是怎樣的,他作品一定是在生活跟內心之間,在1:1這樣一個比例之間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問:你剛剛提到年齡的問題,那麼可不可以這樣認為,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也是你創作漸漸成熟的過程?
畢:我願意這樣說,但事實上是不是成熟呢?也許我今天已經成熟了,也許明天才能夠成熟起來,也許這一生都不能成熟,但我覺得這一點對我來講並不關鍵,關鍵的是我一點一點地確認,我看到的生活與我體會到的生活,它是吻合的。我不願意看到這兩者之間有過大的落差,而且我不願意像年輕的時候那樣,用年輕人的激情,用年輕人的誇飾、那種想像,去拉開這種落差。相對來講,把它吻合起來,等找到這種吻合的時候,我會更平靜。
問:讀《青衣》的時候,感覺你在表現人物內心波濤洶涌、表現人物命運大起大落的時候,總是不動聲色的,尤其在《玉米》當中,這種反差表現得更強烈,可以說到了一種極致。
畢:對啊。暫且把這個不動聲色的判斷放在一邊,我先說一個文學上的命題,就是感情的表達和感情是兩回事,激情的表達和激情是另外一回事,它們不對等。激情是你內心的一個秘密,你內心是怎樣一個澎湃的狀態,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藝術家的使命,並不是說你告訴人家,你內心感動了,不是的,藝術家的事情是把你的感動有效地傳遞給別人,把你的感動送到別人內心去。如果你顫抖了,你讓別人和你一起顫抖,那才是藝術。所以說,你如何能做到把你的感動送給別人,把你的顫抖送給別人,這就需要你用心地控制好你的心情,控制好你的記性,通過一些技術上的手段,也就是所謂的藝術上的方法,才能做得到。可以舉個例子,如果你在演奏鋼琴,你內心澎湃,你忘記了你的十個指頭,你把你的手舉起來,變成兩個拳頭,在琴鍵上拚命地砸,咣嘰咣嘰地發出一些噪音來,那個演出是失敗的,你要做的工作,是把你的每一個音,精確地、生動地演奏出來,和諧地成為樂曲,成為樂章,然後讓別人聽到,它是這樣的一個關系。
問:你敘述的那種大起大落的故事,作為讀者他會特別感動,甚至潸然淚下,作為寫作者,當時你是什麼狀態?你會感動嗎?
畢:會的,這個例子也到處都是。《青衣》裡面的筱燕秋,葯物流產以後回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在那兒跳的時候;《玉米》裡面當飛行員的彭國梁,他跟玉米在灶台後面,溫暖的爐火映照著他們,兩個青春的肉體有了最簡單的,同時也是深入人心的接觸的時候,其實我都是身臨其境的。為什麼我剛才說一個詞,不用感動這個詞來表達,而用顫抖,其實那個時候,我渾身在抖,渾身抖得我無法寫作。
問:那怎麼辦呢?
畢:我想沒有一個讀者願意看見畢飛宇告訴他們,我在抖。那我就停下來,用勁收縮幾下,把自己抖干凈了,放鬆了,然後我再寫。《玉米》裡面就有那種非常觸動內心感情的一些片段,我在打字的時候,我的太太過來給我倒水,看我的樣子不對,她就跟我說,哎呀,你哭好了,哭完了回來再寫。但我不會哭,我很少會流淚。那個時候,我會把工作先放下來,我知道自己內心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我不急於去說,而是點根煙,喝杯茶,把這個要表達的東西,把它理清楚。
舉個例子吧:寫作的時候就像兩個人吵架一樣,你吵架的時候,你被對方的一句話堵住了,然後你非常地憤怒,但你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以後,哎呀,我應該有一句話回他的,我怎麼沒有想起來呢?藝術創作和這是一樣的。
問:就是說當藝術創作處在高度激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最佳的表達方法。
畢:對。另外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跟人吵架的話,你會後悔怎麼沒在第一現場把這些話講出來,可寫作不一樣啊,你有的是時間,你有時間把它寫上去就是了,這個時間可以隔兩個小時,甚至可以一年,沒有人知道,當你寫上去的時候,人家以為你是兩分鍾之內寫下來的,所以我就覺得寫作不能著急。
問:今天下午,你參加一個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的時候,也談到了這些問題。
畢:是的。其實中年寫作、老年寫作和青年寫作,它是有一些區別的,盡管從本質上來講,就文學自身而言,沒有特別多的區分,但是畢竟人和人不一樣啊。人到了一定的歲數,講話的語速不一樣了,腔調不一樣了,呈現在作品當中,它自然是不一樣的。概括說來,就是你得控制住自己。具體到我的體驗,就是我內心想說的東西,我可以通過文字一句一句地累積,然後比較恰當地把我要表達的意思,把它摁到那些作品裡面。
問:這是一種文字的駕馭能力。
畢:對,這話說得很對,就是駕馭。千萬不要把藝術家理解成瘋子,好像藝術家、詩人、畫家他們很瘋狂,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那才是藝術家,不是!起碼對小說家來講,他要能夠表達,說到底他就是需要駕馭一下。
一個生態
問:據說為創作《青衣》,你還特意到省京劇團體驗生活。
畢:對,到江蘇省京劇團其實也就去了兩個小時,就感受一下,看看那些人說話的腔調啊,走路的姿勢啊,說話時的那個手形,他們跟別人的異同啊,主要是找一些差距,感受一下。其實我不敢把這個生活體驗得太深,把它每一個地方,把劇團里的那些人的狀況搞得太熟悉,因為太熟悉之後,我就很難把握他們與日常生活裡面普通人的區別,這區別非常強烈反而好。
問:從各方面的反應來看,《玉米》被認為是比《青衣》更見功力的佳作,你自己認為呢?
畢:從我個人來講,我當然更喜歡《玉米》,我這樣說,絲毫也不影響我對《青衣》的喜愛。我更喜愛《玉米》,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衣》它不屬於我的生活,而《玉米》屬於我的生活,最大的區別就在這兒,但這並不是說哪個寫得好,哪個寫得不好。玉米是一個和我休戚相關的人,她的疼痛和我的疼痛有切膚的意味,我能感覺得到。筱燕秋完全是我藝術創造出來的一個人。
問:有評論說你是「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一個男子漢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畢:女性首先是人啊。
問:但是男人和女人有很大區別的。
畢:對,你願意誇張這種區別,但是我更願意認同他們相似的地方。比方說,你給了我一拳頭,我會覺得疼痛,覺得羞辱;我給你一拳頭,你是一個女性,我想你的疼痛和羞辱的感覺跟我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把人性的東西把握好,然後把它放在女性的身上,這樣我想游離得就不會太遠。反過來說,你過份地強調人的性別特徵,它反而離人可能遠了。對我來講,重要的不是性別,重要的是人,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問:小說裡面重要的不是男人或女人,是關系,只不過根據你的需要,近期作品中女性都是主角,男性居於配角的地位。
畢:當我打算做一個小說的時候,要提醒自己的是,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如果《青衣》裡面沒有喬炳璋、面瓜這樣的形象,筱燕秋這個人你是寫不起來的。同樣,《玉米》裡面沒有玉米跟她父親王連方的關系,沒有玉米跟那個飛行員彭國梁的關系,玉米這個人同樣是不存在的,人是由關系構成的,他們是通過內心和動態往來而呈現出來的。當然,就《玉米》這個特定的小說來講,玉米她是主人公,她不可能讓位於其他的配角,但他們是相互的,他們是一個生態,是一個生物鏈,哪一塊斷了,對玉米都是不完整的。
問:《小說選刊》選載《玉米》的時候,當時還發了你一篇創作談。
畢:對,題目是《我們身上的鬼》。
問:按照你當時的說法,這所謂的「鬼」指的是「人在人上」?
畢:對對。我表達的東西其實很簡單,是延用一句「五四」以後文學里的一個概念,就是魯迅先生多次強調的國民性。當我們分析到中國人,分析到中國人內心的時候,官員們常有的一個心態,就是把所有的問題推到下層,推到老百姓身上,覺得我們這個民族有了問題,是由於國人的素質不夠。反過來說,對於我們民間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會覺得是由於做官的不好,沒有一個好的官員。那我的判斷是其實都不對。
問:這很有意思,它都不對在哪兒?
畢:你得把自己捆在一起來考慮,對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下層,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他們內心有沒有那些鬼?我的結論是有。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人原來是好的,他地位變了,這個鬼去找他,不是,他在下層的時候,這個鬼就在他身上,只不過外面沒有它的空氣、陽光和水,那個鬼不能發育,等空氣陽光和水有了以後,那個鬼它就跳出來了。這不是通過外部手術強加塞給一個人的,移植進去的,它是植根於我們內心的東西。所以我就覺得在這里不能把這個國民分開來,這個階層的有這個問題,那個階層的有那個問題,不是的,很可能這個階層跟那個階層合在一起,他們共同都有這個問題。甚至於包括我自己寫這個作品的人,可能內心也有這個鬼,這個鬼就是不甘心做愚民當中的一個人。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做一個人上人,用腳踩在別人肩膀上的一個人,好像只有這樣才算成功,人生才有快感。所以我說,不把「人在人上」這個鬼打死,一切都是輪回,一切都是命運。
一個讀者
問:你的寫作有一個讓你景仰、可以作為榜樣參照的人物嗎?
畢:從寫作意義上來講,沒有,就是我永遠不渴望做誰,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作為一個讀者來講的話,我認為中國的小說家曹雪芹是不可企及的。雖然我並不渴望做他,但是《紅樓夢》寫得確實太好太好,太好了。
問:那你讀了多少遍了?
畢:我肯定沒有我太太讀得多,我太太每年都讀一遍,我沒她讀得多,但是這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我要告訴你的是,我最近還在讀,每天夜裡面躺到床上讀,因為有朋友送了我一套廣陵書社的線裝綉像本《紅樓夢》。就像周作人講的,他生病的時候不願意看西方的書,喜歡看線裝書,那個紙很輕嘛,書拿在手上就覺得特別可愛。這段時間我雖然沒生病,但每天晚上都在《紅樓夢》的閱讀過程當中睡眠,當然今天晚上讀不了了。
問:昆德拉小說《無知》,得到了世界輿論和文學界的一致認同,認為這是他近十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但你卻給《無知》這本書取了一長串的名字,「本真一點可以叫《流亡》,史詩一點可以叫《大回歸》,青春一點可以叫《布拉格的森林》,老氣橫秋一點可以叫《就這么活了一輩子》,時尚一點可以叫《天還沒黑就分手》,激情一點可以叫《革命,繼續革命》,另類一點可以叫《我用幽把你默死》,下半身一點可以叫《把丈母娘睡了》,但是,昆德拉起了一個不著四六的名字:《無知》。」你這么說,不會僅僅對這本書的名字有看法吧?
畢:是對這個小說本身,只不過我覺得直接來談小說,是要說很多話,那麼我把這個問題集中在書名上來講的話,談起來可能會集中一點,切中要害一點。
問:《北京青年報》稱是「畢飛宇妙語點評」,不妨展開一點,具體談談。
畢:昆德拉的《無知》這本書,是我喜愛的一本書,它的翻譯者南京大學許均教授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一直非常喜愛他的法文譯著,但這個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對這本書特別喜歡。原因有這樣幾條:第一是針對我們的現實而言的,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說中國作家特別的短命,一般來講,30歲左右走向成功,40歲走下坡,最後到50歲左右吧,基本上他的藝術生命就結束了。中國的小說家特別短命,這是在文壇內部引起批評家和作家們經常反思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快就銷聲匿跡,就沒有了?而昆德拉已經那麼大了,他為什麼還具有那麼強的小說敘事能力?在他的老邁的肉體裡面,有那麼強的小說功能,其實我是非常欽佩的。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我對昆德拉一直不喜愛,我一直不喜愛昆德拉,他的許多作品就我的小說趣味、小說美學傾向而言,是不入我的雙眼的,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不太懂得小說是什麼的這樣一個作家,盡管他有國際聲譽,但在我這兒,他不享有特別高的地位。我一直認為他的理性過強,缺少把血肉賦予作品中人物的這樣一種能力,你看幾頁馬上就能知道,昆德拉自己會從作品中跳出來,知道他作品要告訴你什麼,所以相對來講,人物比較蒼白。
問:但《無知》不一樣,《無知》相對來講要鮮活得多。
畢:對的。而且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昆德拉為什麼那樣理性,我現在特別能夠原諒,特別能夠理解他,可能也是年齡的問題,他作為一個流亡者,長期以來離開自己的國土,離開自己的母語,離開自己的文化背景,其實內心是相當難的,如果他對自己的感性過於放縱的話,甚至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活下去。所以對這樣一個人來說,他理性強一點,我特別好理解。這幾個原因加在一塊,就導致了我對《無知》這本書的偏愛,所以我認為《無知》這本書是昆德拉最好的一本書。
一件事情
問:現在很多寫小說的人像朱文,他們都在搞影視,為什麼你難得去觸碰這一塊呢?
畢:影視是挺熱鬧的,問題是我愛小說嘛,而且現在在寫作,自己覺得調子很好,簡單地說我現在在田徑場上跑步,跑得渾身是汗,而且我覺得呼吸也很通暢,為什麼突然要從跑道上沖出去,然後到那兒跳高去呢?或者去推鉛球去呢?我沒必要,那我就在這跑道上往下跑,我覺得挺好啊。
問:不會是你不喜歡,或者不適合你……
畢:我都沒想過喜歡或者不喜歡,我現在就是愛這一件事情,我就把這一件事情做下去。哪一天你要是告訴我,畢飛宇,你的小說寫得真臭,我不想看了,也許我去做別的事情。
一套文集
問:你的文集,一套四本的《畢飛宇文集》,現在我們這邊好像還沒有,據說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已經出來了?
畢:對呀,三月份就出來了,那可能是發行的問題。應該有,興化就有得的。
問:這套書是你自己編的吧?
畢:我自己編的。就是江蘇文藝出版社決定出我的文集,然後告訴我,我就高高興興地把這四本書的目錄,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給他們排好,排好了以後我就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一個蛇皮口袋,把所有有我這些作品的東西,很混亂地捆成一大包,扛到江蘇文藝出版社去了,然後交給誰我也就不管他們了,然後他們就按照這個目錄一篇一篇編就是了。其實所謂的我自己編呢,也就是花了三四個小時開了個目錄。
問:裡面收錄了所有你感覺好的作品?
畢:應該上去的全部上去了,不應該上去的也上去了。
問:為什麼?
畢:像《上海往事》這個小說,按照我最早的想法,我是想把它拿掉的。因為我寫過一個長篇叫《那個夏季 那個秋天》,我自己很不滿意,當然我不能把它放進去,那不放進去以後呢就有個問題,就是你得湊成這四本書啊。我在編那個文集以前我挺自豪,我覺得哎呀,我好像出了挺多的書的,給我自己的感覺就是,是一個著作等身的一個作家,哎呀,結果等文集出來的時候,其實也就到我的這個腳踝骨這兒,我發現特別慚愧。所以我就對自己說,你還很年輕,你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看到了這個結果呢,雖然慚愧也挺高興,就是會給我一個力量,就是再多寫一些。
問:謙虛。
畢:不是謙虛啊,事實上四卷文集就那麼一點點。
問:這套文集出來之後,聽到什麼反響、反饋嗎?
畢:出文集的那段時間很特別,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手頭現在的這個長篇寫作了。我基本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這個長篇上,當然配合為江蘇文藝出版社我也作了一些宣傳,但是我也沒有故意去打聽這樣的事情,朋友們也知道,反正那些作品都是舊作品,也沒有給我特別多的表揚或者批評。
一部長篇
問:你手頭寫的長篇小說,能不能透露一些情況?
畢:長篇小說從2002年的下半年開始寫,寫到現在,兩年半了嘛,寫了十七萬字多一點。
問:是寫當代題材的嗎?
畢:不是,不是當代生活,還是寫的文革,寫的農村。完成後我估計大概是二十五萬字左右。
問:現在這已寫就的部分自我感覺怎麼樣?
畢:自我感覺啊?你永遠不要問一個作家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因為他寫的時候,你要問的話他會很囂張,這種囂張並不是因為他淺薄,也不是因為他故意說多麼好炒作自己,都不是,因為在創作的時候,人是沒有判斷力的,你沉靜在創作的快感裡面,你每天都很亢奮,像喝了酒一樣,就跟戀愛中的一個小夥子,你問他對象漂亮不漂亮,是一樣的,他可能到了七年之癢的時候,他才會發現太太有好多不足,戀愛的時候,他情人眼裡出西施嘛。不過如果我說自我感覺好啊,也是我真實的判斷,但不是一個美學判斷,不是一個文學判斷。就是說好不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寫得很快樂,就是這樣。
一點忠告
問:作為家鄉人,請你對泰州的寫作者提一些建議。
畢:我只有一點忠告,就是誰的話都不要聽,在藝術面前沒有權威。你可以喜歡一個作家,但這個作家不是你的範本。別人的方法對他來講可能是特別對的,但對你來講可能完全不對。這一點,就如同一個婦科醫生對孕婦講,我給你一個建議,希望你的孩子長得像誰一樣可笑。如果你寫得好的話,你的文字跟你這個人很像,你的作品當中所流露出來的精神信息、美學趣味跟你這個人很像,它只能是這樣。
問:一個作家首先得尊重自己。
畢:是的,作家最重要的是向自己學習,就是說珍惜自己每一天的創作,從每一天的創作當中去找到自己,從而找到自己的創作方法,找到自己切入生活的方法。比方巴爾扎克和普魯斯特,這是法國人認為的法國文學史上的兩個高峰,一個是高度寫實的,用恩格斯所講:用古典的、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手法,寫場景,寫人物,把人物放到場景裡面去,然後在場景裡面刻劃它的細節,他用這種方法,小說完成得非常好,為什麼?因為他是巴爾扎克,他天生的這個氣質類型,他適合於這樣寫小說。可普魯斯特寫小說完全不是這樣的,普魯斯特是個病人,他就躺在床上,他根本沒有機會去像巴爾扎克那樣生龍活虎地切入法國社會了,他完全是靠他對以往生活那種零碎的枝枝節節的回憶,可是他同樣完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的生活場景描繪。如果說像關公戰秦瓊一樣,巴爾扎克走到普魯斯特面前,告訴普魯斯特,小說應當怎麼寫,我只能說,巴爾扎克是愚蠢的,普魯斯特同樣是愚蠢的,甚至把普魯斯特給殺了。
相關鏈接:畢飛宇長篇新著《平原》刊發於《收獲》2005年第4-5期。
『貳』 介紹幾部畢飛宇的代表作
《青衣》《玉米》系列,《平原》《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小說集《祖宗》、《慌亂的指頭》、《睜大眼睛睡覺》、《青衣》、《款款而行》、《男人還剩下什麼》
『叄』 求作家畢飛宇的平原的簡介,要快,今晚9點前!
畢飛宇,1964年生,江蘇興化人,畢業於江蘇揚州師范學院。《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推拿》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畢飛宇,男,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64年1月生於江蘇省揚州興化(鄭板橋、施耐庵家鄉。興化市今屬江蘇泰州),1987年獲得揚州師范學院(今揚州大學)文學士學位,從教五年。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志社。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
2010年11月畢飛宇在南京醫科大學
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肆』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2009年的時候,我讀了實力派作家畢飛宇的小說《玉米》就被這篇優秀的小說吸引住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首先聲明作為一個根本不會寫小說的人來說,是不適合對小說發表看法的,尤其是這么有實力的能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家的作品,但是作為一個讀者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寫一篇讀後感,我覺得也是未嘗不可的。 首先,這部小說妙就妙在它的刻畫人物上,玉米,在北方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莊稼,但是作者用玉米作為小說的名字我想也是獨具匠心的。預示著平凡而偉大。 今天我再讀此小說,就萌發了要談一點自己的看法的慾望。小說中的玉米生的那個年代應該是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由於父親是村支書,盡管母親木訥,從一嫁給他父親就一直沒嫌著,一直在生娃,生了七個丫頭,努力到最後終於生了個小八子。也許是父親的特權,也許是父親生性風流,還可能是母親一直就是在懷孕、生娃中,總之,父親在村子裡的「相好」很多,雖然母親由於自己的能力,無法駕馭她的父親反而覺得無所謂,可是對於人小有心計的玉米來說,父親的這種作為簡直就是打母親的臉,也是打自己的臉,她像一個小大人一樣,把她的弟弟照顧的妥妥帖帖,還要抱著自己的弟弟在村子裡那些和父親有染的女人面前時不時地給她們一點顏色看看,為母親掙得應有的面子。就連她那生性風流的父親都害怕她三分,因為這個家還要靠玉米支撐,她就像《紅樓夢》里的王西鳳。 小說中的玉米,不但漂亮、高傲還特別懂事。到了該談婚論嫁的時候,不管父親再怎麼風流,畢竟在農村來說,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啊,在加上在鄉親們的心目中,玉米是他們那個年代教育女孩子的榜樣,不像現在比的是誰能考上清華或者北大,那時候比的是誰家的女孩能幹、端莊又懂事,而這時的玉米就成了當地女孩子學習的典範。 當玉米和鄰村的考上飛行員的彭國梁經人介紹談起了戀愛的時候,整個村子的人都覺得歡欣鼓舞,覺得只有這個飛行員才能配得上如此漂亮如此能乾的玉米,總之,作為鄉親們來說,玉米本就不該屬於那片貧瘠的土地,就應該是山溝溝里的金鳳凰。可是,當兩個人見了面,在農村來說訂了婚的,彼此都是深愛著的兩個渾身燃燒著慾望的年輕人,玉米卻是很自尊的,她在心裡告誡自己,男人得到的太快,就會看輕了女人,硬是守住了最後的一道防線,雖然彭國梁是帶著遺憾走的,但是心中充滿著欣慰,因為在他的心中更愛玉米了,覺得玉米是聖潔的,神聖不可侵犯的,讀後感《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可是好景不長,玉米的父親終究要為自己的風流買單,由於破壞軍婚,被雙開,從此後,玉米家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那些當年和父親有染的女人都躲的很遠,只有「有慶家」的還記點舊情,父親一貫以體面人自居,只有把一家人扔給玉米自己去外面學手藝謀生去了,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還是個孩子的女孩,突然要撐起一個家,談何容易,緊接著,玉米的兩個妹妹玉秀和玉葉卻在晚上看電影的時候被人輪奸,也許是她的父親做的孽,欺負的女人太多了,在他的女兒身上遭到了報應。在這里我要說,農村人在淳樸善良的同時,又透露出那種偏狹甚至落井下石有時比城裡人有過之而不及。屋露偏逢連夜雨,這時候,在玉米的心裡是多麼的渴望她的心上人彭國梁來分擔她的痛苦,來掙回她家因為父親的變故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所造成的顏面盡失,可是這時候,把女人的貞潔看得很貴重的彭國梁聽說了她家的變故,第一個就問,是否玉米也被強奸了,接著不容玉米的解釋,毅然選擇了退婚,盡管玉米非常愛這個飛行員,在那個年代,一個農村女孩要是能嫁給一個飛行員那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呀!可是面對這樣的結果,玉米在傷心過後卻表現得出奇的堅強和鎮靜,最後為了她的家族,只有選擇嫁給權力,毅然嫁給了一個五十多歲的革委會主任做填房。能看出來她有多麼的心不甘,可是,現實粉碎了一個少女玫瑰色的夢,她別無選擇。為了她的母親、六個妹妹一個弟弟,她作為老大必須做出犧牲,這犧牲的代價是親手毀掉自己的愛情和一生的幸福。這時,作家畢飛宇筆鋒一轉,這個從小就有心計的烈性女子,卻做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自己視為最珍貴的東西,女人的貞潔自行了斷,就是說在她的心中,她要將最珍貴的東西獻給自己今生最愛的人,就是沒機會獻給,也只能自行了斷,而那個五十多歲的老男人是不配得到的。在我看來這是神來之筆,這也是對男權世界的一種宣戰,哪個男人在結婚的時候不盼望著自己的妻子是一個真正的女兒身?結婚後只和自己從一而終?可是男人對自己這樣要求了嗎?顯然沒有,有的下作的男人甚至以今生有過多少女人而榮耀。有有幾個男人會把自己此生經歷過的女人當做一道美麗的風景在心底留存呢?這就是畢飛宇刻畫的非常成功的鮮活的玉米形象,或許她就在我們的身邊。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伍』 畢飛宇,張曉風,張承志 的作家資料 詳細
畢飛宇,男,1964年1月年生於江蘇興化大營鄉陸王村,1983年考入並在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男人還剩下什麼》、《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相愛的日子》;中篇小說《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並出版短篇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等,被譽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志社。
近年來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電視連續劇《青衣》。
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畢飛宇文集》,這套文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為:《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2005年是原創長篇小說的豐收年。在一眾一線作家各自推出長篇新作之後,以中短篇小說知名的畢飛宇在時隔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平原》。這本小說自然也被看成畢飛宇的轉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說一樣,《平原》關注的仍然是農村題材,描寫的也仍然是上個世紀70年代,而從思想傾向上看,《平原》同樣依然保持著對現實的強烈介入感,小說中「帶菌者」的象徵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現實。從這個意義看,所謂轉型,只是就小說的規模而言,《平原》在畢飛宇的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延續性要大於標志性。
繼零六、零七年的短篇《彩虹》,《相愛的日子》和《家事》之後,畢飛宇又在2008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其個人寫作生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推拿》。在這部作品中畢飛宇關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畢飛宇在年輕時曾任教於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從那時候起,他就和殘疾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涉及殘疾人,似乎總也離不開同情與關愛。畢飛宇卻認為,小說家不可以做同情與關愛的注射器,他堅稱,人的立場是他唯一願意堅守的立場,而不可能是殘疾人立場。在畢飛宇寫作過程中,時常想迴避一些問題,他「下不去」手,但是,為了人物的飽和度與真實性,他勇敢地放棄了一些「婆婆媽媽」的念頭。他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尊重。
《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評論到,畢飛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對盲人獨特的生活有透徹、全面的把握。這部小說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慾望等人生的基本問題,所有人看了都會有所觸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說,以及《畢飛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2009年畢飛宇自願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小說家獎」。
台灣女作家,筆名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著有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 蘭 竹 菊》;科幻小說:《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與深情》、《她曾教過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車子》、《綠色的書筒》、《楓葉如丹》、《愛情篇》、《飲啄篇》、《衣履篇》、《春之懷古》、《步下紅毯之後》、《聖經之拓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只因為年輕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筆記》等。
書籍目錄: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牆》、《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牆》、《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張曉風自選》等。《行道樹》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曾得過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張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於北京。在清華附中高中畢業後於1968-1972年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插隊當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定地區研究計劃"合作人及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亞歷史研究,其後幾度應邀赴日本搞學術研究和講學,並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先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游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編輯本段]張承志-生平紀實
張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東濟南,生於北京。回族。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8年到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插隊,在草原上當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工作。
1978年發表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人民文學》1978年10期),引起文壇注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語言系學習,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的歷史。198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在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使用數種外語。
1978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多次獲全國中、短篇小說獎。代表性作品有小說集《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等。張誠志以一種獨立不羈 ,庄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張承志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著一種神聖價值觀,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復雜形態創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這時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金牧場》,中短篇小說《北方的河》、《黑駿馬》、《黃泥小屋》等,其中《黑駿馬》、《北方的河》分獲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精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心靈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震動了張承志。他不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學的形式寫了一部宗教史《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陸』 畢飛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 》中的小雲幹了什麼被抓住了
賣淫,文中提了包工頭像哲學家,妓女呢,應該是小雲
『柒』 畢飛宇有哪些作品
著有長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
《那個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雜志)
《是誰在深夜說話》(1995年《人民文學》雜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雜志)
《白夜》(1998年)
《男人還剩下什麼》(1998年)
《蛐蛐 蛐蛐》
《懷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莊》
《彩虹》
《家事》
《相愛的日子》等
中篇小說: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推拿》
《玉米》
《玉秀》
《玉秧》
長篇小說:
《平原》
《推拿》
《玉米》
《相愛的日子》
短篇小說集:
《慌亂的指頭》
《祖宗》
《操場》等。
《畢飛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時間順序編排,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這一半》
《冒失的腳印》
《輪子是圓的》
《黑衣裳》
『捌』 畢飛宇作品集的作者簡介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於江蘇興化,童年與少年在鄉村度過,1979年返城。1983年考入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先詩歌,後小說。出版有長篇小說《上海往事》、《那個夏季 那個秋天》、《平原》等;小說集《祖宗》、《慌亂的指頭》、《睜大眼睛睡覺》、《青衣》等多部作品。曾獲得「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等獎項。
『玖』 畢飛宇作品集的內容簡介
收錄有名篇《玉米》(《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青衣》、《上海往事》、《哺乳期的女人》等,並首次將其民國風貌文、短篇小說單獨結集出版。
《玉米》:曾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作家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震撼國內文壇、獲獎無數的現實主義千秋之作。
《青衣》:曾獲小說選刊獎、馮牧文學獎、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等,並曾入圍2008年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改編為熱播電視劇《青衣》。
《那個夏季 那個秋天》:是作家首部長篇小說,揭示當下社會中普通人的人生困境,名篇《玉米》《青衣》的源頭。
《上海往事》:小說比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更為精彩,並首度集中收錄摹寫清末及民國題材的四部中篇小說,全面展現民國風情。
《雨天的棉花糖》: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卑渺命運,戰爭年代時代英雄主義與個人微小靈魂的極端沖突,被徹底扭曲的倫理感情悲劇。
《哺乳期的女人》:首度集中收錄作家32部短篇小說。《哺》曾獲全國十佳短篇小說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
《平原》:鄉村權力場的深入刻畫和解讀,用民間敘事角度解讀「文革」,非同一般的文革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