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小說收不到翻譯者的名字

小說收不到翻譯者的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5-31 01:09:28

A. 英文小說名稱翻譯失敗的例子。比如它的譯名與小說內容大相徑庭。

所有中國武俠小說都是。

1:九陽神功 nine man』』s power (九個男子的力量)
2:沖靈劍法 GG and MM 』』s soul sword (GG和MM的靈魂之劍,聽起來好像很熟悉 )
3:九陰真經 nine woman』』story (九個女人的故事)
4:九陰白骨爪 nine woman catch a white bone (九個女人抓著一個白骨,老外看了還以為會出現召喚獸呢)
5:神照經 god bless you (神保佑你,我還天國已近勒)
6:胡家刀法 Dr.hu』』sword (胡博士的劍,天哪咱們的胡兄何時成了博士)
7:兩儀劍法 1/2 sword (二分之一的劍,挖勒請問是左右二分之一還是上下二分之一阿)
8:一陽指 one finger just like a pen is (一隻手指像筆一樣?? 還真不是蓋的)
9:洗髓經 wash bone (洗骨頭?? 誰敢去給別人洗骨頭阿)
10:苗家刀法 maio』』s sword (苗家的刀好啦算你對)
11:易筋經 change your bone (換你的骨頭.老兄算你狠)
12:龍象波若功 D and E comble togeter (龍和象的混合體???)
13:梯雲縱心法 elevator jump (電梯跳躍???? 在天雷的打擊下,電梯產生異變,於是電梯有了生命........)
14:輕功水上飄 flying skill (飛行技能,好簡潔)
15:小無相功 a unseen power (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原力.....)
16:太玄經 all fool』』s daliy (全是胡言亂語的日記,還真是玄哪)
17:胡青牛醫書 buffulo hu』』s medicine book(水牛胡的醫書,原來青牛又叫水牛阿)
18:五毒秘傳 the experience of eat drink f**k bet and smoke(吃干賭喝抽菸的經驗,這也太毒了吧)
19:葯王神篇 king of drag(搖頭之王,武俠也有搖頭的阿)
20:七傷拳 7hurted organ (被傷害的七個器官,有點道理)
21:吸星** suck star over china(吸取全中國的星星,好神阿)
22:天山六陽掌 6 men of mountain sky』』s press (天山上的六男子掌法,逐字翻也不是這樣的吧)
23:黯然銷魂掌 Deepblue press(深深憂郁的掌法,對對對,有憂鬱症的都使的出來)
24:松風劍法 softwind sword(軟風劍,這還有點像樣)
25:回風落雁劍法 comeback sword(喝了再上劍,在拍廣告嗎?)
26:血刀經 blood strike(cs 的場地都用上啦)
27:金剛伏魔圈 superman』』s cover(超人的保護,老外看了還以為超人會出現呢)
28: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my name is NO.1(我的名字叫第一,無言......)
29:沙射影 shoot you with a machine gun(用機關槍射你,這樣對嗎??)
30:葵花寶典 sunflower bible /from gentlenan to a lady (太陽花的聖經,可讓你從紳士變淑女,歐變性者的一大福音阿)

B. 為什麼國內沒有現在外國流行小說的翻譯作品

有的,比如暮色。
只是翻譯起來畢竟麻煩,還需和國外的出版社作者聯系,同時還要考慮文化差異,總之風險大,較麻煩,而且國內的小說正賣得不錯。
大部分讀者對國外的輕小說很不了解,出版後的宣傳換工作比推國內新人麻煩。

C. 有部言情小說不知道名字,都是後面3個字是翻譯官,求答案

重生翻譯官》

藝人與翻譯官》

婚之首席翻譯官》

D. 為什麼村上春樹在大陸的新書都不是林少華翻譯了

因為出版公司認為翻譯村上春樹的書的譯者中,施小煒比林少華先生的譯本更合適,更加貼近原著,因此沒有出版林少華的版本。

較之林少華先生翻譯的村上春樹小說而言,賴明珠和施小煒的語言更貼近於村上先生。主要的特點是簡潔干練的文字,和原著村上先生想要給讀者的感覺是一樣的。村上第一部小說就是為了不帶有日本語的黏黏糊糊的感覺,特地先用英語寫,再翻回日文,起到的作用很明顯。因此,出版社認為施小煒的版本更貼合原著,便沒有新書由林少華翻譯了。

林少華和村上春樹的作品

林少華,國內著名的翻譯家,尤以翻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而為大眾熟悉。從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僅譯村上文字已達20年之久。他總共翻譯了村上38部作品,是中國翻譯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

關於到青島任教,林少華教授說,他決意要到青島來,一是他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氣候;二是他覺得青島是一個在國內少有的美麗清新的沿海城市,很有發展前途。

林少華的低調,一如村上春樹在日本的姿態。說起村上春樹,也不像讀者想像中那樣滔滔不絕。對於一個至今還沉浸在村上春樹世界裡的譯者來說,當很多生命的契合通過筆端傳達出來的時候,語言反而顯得多餘。

在當今中國,如果是一個村上春樹迷,那麼對林少華的名字就不會陌生。迄今為止的村上春樹大陸版譯作,幾乎都是出自他手。當無數年輕易感的心被村上春樹打動時,其實又何嘗不是被林少華的譯文打動呢?北師大學者王向遠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中有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村上春樹在我國的影響,很大程度依賴於林少華譯文的精彩。」

E. 為什麼有的日文小說都出了將近一年了都沒有譯者翻譯,也不算太冷門,而且前面也翻譯出了幾卷

這個不好說
可能是之前的翻譯因為某些原因沒法繼續往下翻
又沒有人出來接手 所以就只能一直放著了
而且一年...其實也不算長...

F. 那個清到民國之間不會英語的英語作品翻譯大師叫什麼名字

林紆,《黑奴呼天錄》,與他齊名的是嚴復。
麻煩把我的答案作為最佳答案哦,呵呵

G. 翻譯者的名字是否應該出現在他翻譯並出版的圖書上

我見過的譯著有把譯者名字放在封面上的,不過我想不應該放在和作者並列的地位,我見過的也沒有和作者放在一起,是用小一號的字放在另外的地方。版權信息里肯定要有的。
我建議小組推舉出主要譯者,在封面上寫上「***等譯」字樣。

H. 國外小說(尤其英文)為什麼要把人名要翻譯成漢字

因為文學翻譯的目的是讓讀者領略原著者所在國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經歷。如果說閱讀沒有翻譯過的原著,更能讓讀者領略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的話,那麼在翻譯成中文的著作中,翻譯者照顧的是本國的讀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因此有必要拉近原著與讀者的距離,讓原著更能接近譯入語讀者的生活環境,尤其是愛情小說,就有必要連同名字也翻譯過來, 最終目的是讓讀者感覺好像除了人名有些不好記,而其他則和他們的生活經歷有許多相通之處。如果直接搬過來,讓讀者產生直觀的文化隔閡,感覺生硬突兀,這就像一個穿著西裝的人腳上穿著一雙布鞋。

I. 翻譯小說的話,是先要向原作者取得翻譯授權,然後再和自己想要投稿的出版社聯系嗎

文學翻譯實用指南:一部實用指南但未必適用的翻譯碩士教材

Landers』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but Unnecessarily an Applicable MTI Textbook

一、引言

克利福德·蘭德斯(Clifford E. Landers),美國新澤西城市大學榮譽教授,迄今出版葡譯英長篇小說15部和大量短篇小說,1999年獲美國翻譯協會(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葡萄牙語分會馬里奧-費雷拉翻譯獎(Mário Ferreira Award)[1],2004年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無韻文體翻譯獎(Prose Translation grant)[2]。

蘭德斯以其豐富的文學翻譯實踐經驗和體悟,於2001年撰寫出版《文學翻譯實用指南》(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下稱《指南》)。該書獲得文學翻譯界諸多好評。中國大陸正值翻譯碩士專業(MTI)草創之際,於是將其遴選入「翻譯碩士專業(MTI)系列教材·筆譯實踐指南叢書」,並位居榜首。

該書以類似漫談的筆法,基於作者的經驗得失,結合具體案例,內容所及,大至簽訂翻譯合同小至打理翻譯工作台,為一般文學譯者或有志於文學翻譯的讀者,展示了如何成為一位成功文學譯者,如何有效解決翻譯過程中所遭遇的語言、文化結點甚至印刷錯誤等問題,如何從簽約到出版順利完成一部文學譯著等方方面面事宜。

客觀地說,這是一部迄今不可多得的文學翻譯指導性讀物,其寶貴經驗能幫助文學譯者少走不少彎路。但鑒於其論及文學翻譯具體問題的浮光掠影性,以及對文學翻譯某些問題認識的個人性等原因,筆者認為,它並不適合用作翻譯碩士教材。

二、內容簡述

《指南》由三大主要板塊構成:

第一部分為「基礎篇」(The Fundamentals)。蘭德斯首先點明,「熱愛」乃是從事文學翻譯的根本內驅力,並闡明文學譯者不同於新聞記者、廣告人等文字人,文學翻譯不同於其它類別翻譯,以及文學譯品生命的有限性等獨有特性。然後,他談及文學譯者主打外語語種的選擇、翻譯選材、投稿方略、應對不良翻譯批評的方法、翻譯授權、翻譯流程等問題。作者還專辟一節,現身說法,詳細向讀者展示自己做翻譯一整天的活動,很有趣,也很有借鑒啟發意義。

第二部分「技巧篇」(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這是全書的重心所在,內容涵蓋文學翻譯的作者導向與目的語讀者導向、文學翻譯的文化屬性、翻譯單位、語域與詞句選擇、筆調把握、文學翻譯的風格、文學翻譯中的注釋、方言處理、特定時代性詞彙空缺處理、雙關語翻譯、粗俗語及色情描寫翻譯、標題翻譯等問題,旁及文學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關系問題,也涉及詩歌、非小說類紀實文學、戲劇、兒童文學等文體翻譯,同時還言及印刷錯誤處理、間接翻譯、譯者與原作者的互動、修改定稿、投稿出版等相關議題[3]。

第三部分「運作篇」(The Working Translator)。內容論及文學譯者工具,如網路全書、詞典及其運用;開展翻譯工作的空間打理和日程安排;開展文學翻譯的必要開銷、翻譯稿酬定位等;翻譯合同簽訂及版權等相關事項。

本書體現出如下一些特色:

一是宏觀過程完備,涵蓋文學翻譯工作整個宏觀過程,如准備、選材、合同簽訂、翻譯具體操作、發表出版等。二是有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如文學翻譯參考資料選取(包括單語、雙語詞典;紙質、光碟、在線詞典;綜合網路全書)及其使用方法、疑難雜症處理、翻譯中文化空缺因子的注釋方式、翻譯過程中向原作者討教的利弊得失、雙關語及方言等的翻譯與處理、粗褻語及色情描寫翻譯策略、翻譯改稿要求及方式、翻譯投稿方略等。三是有不少有見地之論,如文學翻譯是藝術,在本質上是主觀的(Pvi)[4];文學翻譯是在實踐中做出來的(P13);文學翻譯是兩種文化間的周旋(P72);翻譯風格之存在勢在必然(P91);標題/書名翻譯應切題、搶眼、好記,並能激起讀者好奇心(P143)等。

三、意見陳述

由上觀之,《指南》一書非常豐富,也很具有實用性。不過,該書在理論結構、文學翻譯理論認識等方面,卻存在著諸多不足和偏頗。這里簡要予以總結陳述,以供感興趣的同道討論和指正。

1、理論不系統,欠深入

雖然《指南》第二部分「技巧篇」涵蓋甚廣,但若以教材的要求審視之,其明顯不足是理論不系統,論述欠深入。

其理論不系統表現之一,是文學翻譯基本問題涵蓋不周。諸如文學翻譯的本質論、意義論、審美論、主體論、風格論、方法論、過程論、翻譯批評等核心議題,作者並沒有給讀者一個系統的提煉和討論。而其中有的核心議題雖稍有涉及,卻零敲碎打,表現為很重的感悟性,論述不深入。如關於文學翻譯本質,作者在「前言」里有提到文學翻譯是藝術,在「技巧篇」里有談到文學翻譯的文化性;關於文學翻譯的風格,作者於「技巧篇」的「翻譯中的風格」(Style in translation)中有相對專門的討論,但就譯者風格之成因,作者主要限於翻譯決策與取捨的習慣性,卻未能從語言與創作的特性剖析;關於文學翻譯的方法論,在「技巧篇」的「動筆前的決策」(Decisions at the outset)中只簡要談及原作者導向/譯文讀者導向、翻譯單位、改編等;關於翻譯批評,作者在「基礎篇」里更多隻是以戲謔的筆調談到如何應對負面批評(bad reviews);至於文學翻譯過程,蘭德斯也基本止於宏觀層面,於微觀的有助於直接指導譯者如何下筆的源文分析解讀、轉換、譯文再生的過程,除若隱若現地體現於某些葡英翻譯例子中外,則是語焉不詳。相反,許多雖然有價值,卻相對而言屬於細枝末節的東西,作者卻花了不少筆墨,譬如語域與詞句選擇、文學翻譯中的注釋、方言處理、雙關語翻譯等。

其理論不系統表現之二,是內容編排有較多隨意性。雖從總體看,全書編排結構邏輯明晰,但具體到論述內容的編排,則未必如此。這里主要以「技巧篇」為例簡呈之。

從章目看,作者先言「動筆前的決策」(涵蓋內容較蕪雜)、「文學譯者真正何所譯」(從文化角度討論),其後便是譯者在具體翻譯過程中與原作者如何互動的問題,接著又言及翻譯中的風格、文學翻譯中的注釋方式。而後緊接兩部分,作者又討論起詩歌翻譯、其它類別文學翻譯(包括非小說類文學文體、戲劇、兒童文學)。完後,作者再轉而談論雙關語、印刷錯誤、方言的翻譯。然後又是「文學翻譯中的特有問題」(涵蓋內容較蕪雜)和「陷阱與對策」(講普通詞語在特定語境的迷惑性、稱謂不一等問題)。再然後是標題翻譯、粗褻語與色情描寫的翻譯。整個你很難明白作者這樣組織章目材料的邏輯理由。按常理,至少應該是或從大到小/從小到大,或先分後總/先總後分,或抽象到具體/具體到抽象等。

內容編排隨意性的再一點就是,有的內容歸屬亦有不當之嫌。比如,第14頁最後一段開始至17頁第三段,宜另設小標題「翻譯選材」,而不應置於「多少門語言?」(How many languages?)(即譯者可以選幾門外語作為自己的翻譯源語)之下。第32頁第五段(For all but the most experienced translators…)到34頁末,不宜置於「翻譯授權」(Permission)之下,而應另設標題如「動筆之前」之類,因為這部分段落交代的是下筆翻譯之前如何讀解源語文本、如何事先掃清障礙等事宜。再一例,「文學翻譯中的特有問題」下的「挖掘言外之意」(Working with subtext)與前兩小節討論的英語中詞彙空缺問題不搭調,相反,倒是與「動筆前的決策」名下的「把握原作筆調」(Using tone in translation)更有親緣關系。

2、似是而非之論

《指南》中還存在一些關於文學翻譯的認識上的爭議,如理論與實踐關系、譯者之所譯到底是原作者還是源語文本、源語文本可解性等問題。

其一,文學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關系之是非。

蘭德斯提出來一個質疑:欲事翻譯,一個人有必要懂多少翻譯理論(P49)。他還說,盡管自己並不反對理論研究,但與理論研究者卻非同一道上的人(49);讀一輩子理論文章也難保能做得一手漂亮翻譯(52);文學翻譯已夠難的了,(理論家們)別再執意添亂也罷(54)。

作者的質疑和見解看似很在理也很有鼓惑力,並在世界上贏得陣陣掌聲。這跟謝天振教授講的一件事頗有些類似:一次國內翻譯研討會上,有人批評說現在一些搞翻譯理論的人的本事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把文章寫得人家看不懂,此話一出,博得一陣頗為熱烈的掌聲(謝天振,2008:9)。

巴西學者保羅·布里托(Paulo H. Britto)對蘭德斯的觀點就頗有同感,並說,讀蘭德斯讓人意識到文學翻譯是何其的有趣,這一點是那些視翻譯為強暴的理論家們所體會不到的(Britto,2001: 260)。該書「導讀」中亦有類似話語,「純粹探討翻譯理論的書,搞翻譯的人大都不看,看也看不懂……真正的翻譯家似乎都不大有興趣研究翻譯理論或翻譯技巧……」,「《文學翻譯實用指南》是一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不談理論、不賣弄術語的翻譯著作……不是拉大旗做虎皮……原來不去啃那些生硬蹩腳、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如海市蜃樓般遠離實際的翻譯理論……不光是可以而且還能夠很好地從事文學翻譯。」(朱振武,2008:1-5)

但蘭德斯「欲事翻譯,一個人有必要懂多少翻譯理論」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事實上,做文學翻譯的,如果不感興趣,的確無需鑽研翻譯理論,正如作家未必非要懂文學批評理論;但不懂理論一樣可以做好文學翻譯,卻不能因此反過來作為理論無用的證據。這就如拿萬千年來不懂胃腸運動原理照樣吃飯消化,來否認研究胃腸運動原理的價值一樣荒謬。

說「讀一輩子理論文章也難保能做得一手漂亮翻譯」更是似是而非。首先,搞理論的未必不會做實踐;其次,有的做理論的人文筆可能的確不太好,這並無可厚非,因為人的才性有別,有的長於邏輯思辨也有的長於形象思維,且精力有限,專攻重心不同。有人非要做翻譯,要麼是希望獲得第一手經驗,要麼可能是對自己定位不準。但同樣,這並不能作為讀理論無用的證據,更不能成為輕視理論的理由。有誰皓首窮經地海讀文學名著然後欲躋身翻譯理論家之列,或海讀翻譯理論著作而後欲躋身文學翻譯家之位,那是自己犯糊塗,而不是文學名著不中用,或翻譯理論誤人子弟。

至於翻譯理論研究「添亂」之說,更是因為言者埋頭實踐,理性思考不足,對文學翻譯行為及結果之廣泛社會歷史性和社會歷史意義不真正了解,被突然間「冒出」的林林種種理論學說攪混了頭,加之自恃翻譯上有過人經驗,於是超越本分,強己所難,說出來這番「糊塗」話。而且,蘭德斯這里還有以偏概全之嫌。他拿了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的「抵抗」(Resistance)翻譯策略來斥責理論家「添亂」,一是誤讀了「抵抗」的真正意旨所在,二是拿韋努蒂做了翻譯理論研究者的一般代表,殊不知譯學理論界很多人並不完全贊同韋努蒂的見解。想想我們可否拿魯迅欲「別求新聲於異邦」或為保存原文的「精神和力量」而推崇「硬譯」(陳福康 2002:289-307),便推而廣之批評中國五四前後的作家兼翻譯家都持這意見呢?

其二、原作者耶源語文本耶?

書中不曾直接討論原作者與源語文本關系問題。作者是在討論文學譯者翻譯活動所涉直接對象時,有意無意而又理所當然地將這一對概念在實踐上等同化了。作者說,人們往往理想地期望,譯者與作者(或源語文本)和讀者(最終產品,譯語文本)之間維持一種大體等距的三角關系(P50)。但實際上這種等距不可能,因此,蘭德斯建議一個更確切描繪三者關系的線形圖:「作者——譯者——讀者」(P51)。

初看之,這似乎並沒什麼不妥:譯者要麼靠近原作者,要麼更傾向譯文讀者。但是,譯者到底是在翻譯源語文本,還是在追述原作者創作意圖呢?且不言巴特(Roland Barthes)「作者死了」(Barthes 1995: 166)之論,只需從文學翻譯實踐活動觀之即可明白。譯者並不直接面對原作者,即使對方伸手可及。關於原作者的種種研究甚至是原作者本人的種種意見,的確可對解讀某一文本有莫大幫助,但那終究只是參考資料,譯者最終依託和評判是非的,仍只能是源語文本。其理由是,一個文本一旦付之讀眾,便成為一個相對自足的語言符號系統,原作者除擁有知識產權外,便失去了對它的絕對話語權,而只有解釋權。且即便是作者的自顧解釋,讀者也可以和可能不予理會。動輒拿作者本意如何如何來支使作為譯者的讀者,便落入了新批評(New Criticism)所說的「意圖謬見」(intentional fallacy)(藍仁哲 2006:683)的陷阱。因為,構成源語文本的語言符號系統將言說其自身,譯者盡可參閱一切外在資料,但其最終決斷卻須回到文本語符系統本身,並藉此進行意義再生和再創作。受外因左右,偏離該語符系統,會致使篡改源語文本;若是接受原作者無意尤其有意的偏離性闡釋甚至某種刪改意見,則是與作者共謀,對源語文本某種程度的改寫。所以,蘭德斯將作者與源語文本兩者等同使用,不僅是概念不清,更是對文學翻譯的認識在理念上無明所致。

其三、源語文本到底有多「高」?

蘭德斯在談及文學譯者所應具備的才能時,其中一條就是「謙恭」。作者自問自答道:何以要謙恭?因為即便我們竭盡所能,也永遠不可能窮盡原作無尚豐富的內涵(even our best efforts will never succeed in capturing in all its grandeur the richness of the original)(P8)。筆者認為,這就言重了,盡管後來蘭德斯在「作者的關注與饋給」(The care and feeding of authors)一章中又有涉及原作者才華不濟的問題。

源語文本到底有多神聖庄嚴?我們承認,的確有作品博大精深,讓人可能難以一時盡解其意。而一般所謂無以「窮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兩種語言的某些不可通融性導致的無可奈何,如迴文、雙關、語詞空缺等,但另一方面則可能問題出在譯者身上。

作家才華廣博、淺疏有異,超乎世間的大作家畢竟鳳毛麟角。拿到一個作品,我們就以為竭盡所能無以窮盡,是我們認識上出了問題。作家的想像能力,作家對存在世界的描寫,對世態人情的刻畫,對人物心理的揣摩,作家的謀篇布局能力等,並非讀者/譯者高不可及,更多隻是一般讀者未能先期想到。我們無限抬高源語文本,其閱讀誤區往往在於,我們不是就文本語言符號系統本身進行互文闡釋,而是一心意欲追尋「原作者」的「意圖」。這樣一來,即使一位懵懂女生的日記小說,也可能讓譯者覺得高不可攀。因為作者的意圖閃現於其創作狀態下的心理「黑匣子」里。但如果我們回過頭來,就源語文本符號系統本身進行闡讀,則多半會發現它到底是可以把握的。簡言之,源語文本並非高不可攀,很多時候是我們有意無意將它神秘化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指南》一書融匯了作者豐富的文學翻譯實踐經驗和感悟,它能較直觀地幫助文學翻譯愛好者對文學翻譯工作樹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許多經驗能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某些見解也可以讓他們對文學翻譯有一些初步認識。

但同時也應看到,作者對文學翻譯方方面面議題的思考並不系統,也欠深入;對文學翻譯的認識和理解主要還停留於經驗層面,甚至好些見解不無偏頗。因此,該書並不適合用作翻譯碩士教材。質言之,蘭德斯的《文學翻譯實用指南》用作文學翻譯愛好者課余或業余輔助讀物相當不錯,但作為翻譯碩士教材則顯然過了。

熱點內容
校園打怪的經驗爆裝備升級小說 發布:2025-08-15 23:21:47 瀏覽:432
閱讀言情短篇小說 發布:2025-08-15 23:16:36 瀏覽:650
小說權力之巔全本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15 23:07:09 瀏覽:733
女主有異性恐懼症的校園小說 發布:2025-08-15 23:05:02 瀏覽:672
閱讀小說祼野 發布:2025-08-15 22:57:30 瀏覽:891
寶寶文小說完結篇 發布:2025-08-15 22:57:24 瀏覽:675
txt電子書全本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5-08-15 22:55:37 瀏覽:109
修真明末小說排行 發布:2025-08-15 21:54:59 瀏覽:554
校園類小說背景圖片 發布:2025-08-15 21:42:35 瀏覽:991
推薦的黃文小說 發布:2025-08-15 21:39:39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