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寫了所有小說的名字
Ⅰ 張海迪寫過什麼書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Ⅱ 張海迪在韶山寫的作品是什麼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Ⅲ 張海迪的故事 作者是誰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Ⅳ 張海迪都寫過什麼書說下書名和內容。
《生命的追問》,描寫一個淘氣的小女孩兒,整天瘋跑瘋玩兒,爬樓頂攆公雞還把表姐的蝴蝶都拋灑在秋風里。書里的少女或許有點兒浪漫,她八歲半就喜歡上一個男孩子,她吹口哨唱蘇聯歌曲還想去跳芭蕾舞。後來書里的少女在村裡的小學教孩子們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青年時代的她長發飄飄,她執著地讀書學習讓眼睛看到更高更遠的天空,再後來她就參加了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輪椅上的夢》,主人公方丹是一個殘疾少女。她的心靈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在人們的印象里,它也許是狹小的、黯淡的、封閉的。
《絕頂》,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描寫一群勇敢的年輕人,在向人類的極限挑戰,人類尚未征服的梅里雪山,充滿了詩意也充滿了誘惑,中日青年將聯手向這座處女峰發起沖擊。
Ⅳ 張海迪寫了幾本書啊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
Ⅵ 關於張海迪的故事
輪椅上的夢: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創作之中,這一寫就是五年。由於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的衣袖磨破了一隻又一隻,肘關節的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的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的下身排汗本來就困難,小電扇吹出的又都是熱風。為了降溫,每隔一會兒,她就將頭發用自來水浸濕,再坐到電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間里又冷得像冰窖。
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一感冒就要發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後悔,反而認為,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1990年,《輪椅上的夢》出版後全國發行。
緊接著,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的追問》的文學創作。為了滿足讀者的購書慾望,這本書連續印刷了十次。
張海迪感慨道,「作為一名作家,還有什麼比讀者喜愛你的作品更能讓你幸福的呢?」於是,她又筆耕不輟,創作出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秀文學作品。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
《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
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Ⅶ 張海迪出的書叫什麼名子
名字叫《輪椅上的夢》
前言
----
去年冬天,作家出版社決定要再版這本書,我希望修改後再出版。重讀一遍,我覺得不僅僅是修改的問題,有些地方還要重寫。這不是一個輕易的決定,我知道修改或重寫都將是艱苦的。回想最初寫這部長篇的那些日子,我好像又陷進一個旋渦里了。那時我寫這本書只是一種嘗試,描述一個少女的生活,追憶一些青春的印象。後來我寫出來了,書也在國內外出版了,可我總覺得有很多遺憾。坦率地說,當時我對生活還缺少深入的思考,對創作也缺少藝術的自覺。今天我不能說已經有了多麼深刻的思考,但是應該說有了一點藝術的自覺。通過對生命的體驗,通過讀書學習我認識著自己的不足。我想假如今天寫這本書也許會少一些遺憾,然而一切都不會重現了,每個人都經歷著不可重復的歲月。我感慨時光的流逝,多想牽回那些寫作的日子,哪怕重新經歷那些冥思苦想、困頓迷惘的夜晚呢。
大約是春節前,我開始進行改寫。我走進書中那群曾經熟悉的人物中間,再一次與他們傾談。幾個月過去了,我覺得改寫一部長篇小說並不比新寫一本輕松,甚至還會有新的難度。原作很容易讓人回到最初寫作的狀態中去,因而框定和局限了想像力。我趴在桌前,一頁頁地修改,很多時候,只能躺在床上,將筆記本電腦放在胸前,一些新的章節就是這樣寫出來的。我總是疲憊不堪,有時候甚至覺得沮喪、失望。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固執地握著筆或觸摸著鍵盤呢?對此,我有時不能自問自答。我原以為寫作會釋放和解脫心靈的痛苦,可事實上它卻使我更深地沉入泥沼,也許這就是文學。
這本書的主人公方丹是一個殘疾少女。她的心靈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在人們的印象里,它也許是狹小的、黯淡的、封閉的……殘疾少女也許是孤獨自卑、失望無助的。然而被禁錮的心靈往往又是更加嚮往自由的。高遠的天空,風牽著白雲緩緩飄過,悄無聲息,它也許並不知道,有一雙眼睛正從一個窗口注視著它。這個心靈充滿認知的激情,創造的慾望,還有對愛情的浪漫幻想……我用第一人稱寫方丹,用第三人稱寫她身邊的一群朋友,想以此拓寬方丹的生活空間。方丹,譚靜,羅維娜,馬燕寧,許和平,黎江,杜翰明……在那些鮮活的青春歲月里,他們有過美麗的夢想,朦朧的愛情渴望,也有過痛苦的迷惘,甚至理智的毀滅,可他們依然對生活傾注著熱情。
困惑如同一張網,我被它籠罩著,很難掙脫,經過多次掙扎,網被掙破了,我的頭頂是藍天,那是我所嚮往的文學的天空,我曾向它飛翔,總想振翅飛得更高,現在我只能說:我已經盡力了……
海迪
1999.9.16
Ⅷ 張海迪寫過幾本書呀
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不沉的船》,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了英文小說《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發表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隨筆《我的德國筆記》等。
Ⅸ 張海迪故事
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的故事] [鳳凰衛視主持人魯豫與張海迪的對話——真實美麗張海迪(節選)] 20多年過去了,今年就要47歲的張海迪,在人們心目中的光環似乎漸漸消去。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她會說些什麼…… 張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才26歲,今年就要47歲了,20多年過去了,時間是真的很快,但是當時那些我有時候回想一下,我就覺得像做夢一樣,而且想想還是覺得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魯豫:你還記得當時你被神話的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張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寧,我當時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來裝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單位,送到我的家裡,那個時候一點沒有辦法,而且在我家裡,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則上百,少則幾十個,或者是幾個人,每天都去,我們一定要見見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嗎? 魯豫:但是從外人看來,比如從我看來,有一天,張海迪好象就從我的視線消失了,然後就很少聽到她的消息。就感覺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動就淡出我們的視線,還是外界在慢慢遠離你。到底是一種雙向選擇,還是純屬你個人的選擇? 張海迪:大概,我覺得是雙向,因為首先是我覺得是我個人的。我個人我覺得我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特別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作為作家,是應該在幕後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為我不是一個演員,我不是去演戲,我不需要登舞台,因為我的工作應該是大家看不見的,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當大家看不見我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裡艱難跋涉的時刻。那麼在這個宣傳媒體上,他們對一個人物的宣傳,對我來說,應該是比較長久的了。一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什麼一個版一個版地寫海迪了或者是怎麼樣。但是,當時到了1986年,這個情況會好了一些。 (解說)1991年,張海迪接受醫生診斷,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於是,她經歷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術。魯豫:那手術過程很痛苦吧? 張海迪:非常痛苦,應該說是從剝離到縫合這段時間,因為這么一點點地方,上海最好的醫生為我治療,已經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這么一點地方縫了四十多針。很小很小的針,雖然那個線很細但對我來說好像是拉一根麻繩。 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難以承受的那種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當時作完手術以後我的手也很涼,也有些顫抖,但是我沒有叫一聲。我出來的時候,我愛人正在外面等著我,他的手我這么一摸,比我還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我什麼也不會說,我說你會說嗎,他說我也不說。我說不,你會說。那個時候不能笑了,因為臉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夠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耐的痛苦。 魯豫:你那個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過嗎? 張海迪:沒有,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因為病痛而掉過眼淚。我這個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掉過眼淚。總是因為別離,離開了自己親人,離開朋友,然後什麼什麼,眼淚汪汪,就這樣。大家等一下可以嗎,我是看著表上廁所。 魯豫:我發現海迪身上有一點超出常人,那就是對時間的敏感。由於她從胸部以下,身體完全沒有知覺,所以必須非常嚴格的遵守時間。每隔兩個小時,必須要使用一次洗手間,而每一次她並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鬧鍾,好像身體裡面已經有了一個自然的生物鍾,到時間就會提醒她。海迪告訴我說,這是她用了40年的時間,養成的一個習慣。 (解說)手術後,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依然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兩年後,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 魯豫:42年跟疾病一直這樣相伴,不知道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狀態? 張海迪:有的時候我自己想想,偶爾也有熱淚盈眶的時候,自己為自己感動。因為什麼呢,有的時候,這么想想,哎呀,特別是有時候我跟我媽媽聊起來。有時候就講說,媽媽你說,我如果當時病了,我堅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堅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堅持。真的,如果我能夠堅持四十年的話,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為我要戰勝很多別人根本就看不見的東西。那麼就是得克服很多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困惑和障礙。 魯豫:但是你為什麼沒有放棄呢? 張海迪:沒有放棄是,每天都想想放棄,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來。我覺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經將要熄滅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幾天跟他們講的,我說我自己每天都想放棄,又像一團小火焰一樣把它拾起來。這個小火種我吹一吹,我又讓它變成我心靈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讓它繼續燃燒。 魯豫:一直以來,張海迪被人們視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但張海迪和每一個平凡的女性一樣,從小就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追求。當然她品嘗過愛情的幸福,也遭受過失戀的打擊。不過她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解說)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來到山東聊城莘縣農村。在那裡,少女時代的張海迪情竇初開,有了初戀。 張海迪:有一天我喜歡一個男孩子,那個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我,就是在我們那個小小的縣城裡。但是就是經歷了這么幾年之後,大概,這個是我沒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帶著一個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現在我都記著那個女孩子。那是個冬天,她穿著一件當時很少見的,因為她從外地來,穿著一件很少見的毛大衣,毛毛領子,是這樣子的我就覺得就像冬妮婭穿的那種,那個衣服一樣,因為我們那個地方當時很冷的。他進來了以後說,啊,海迪,這是我的表妹。那天還是一起去看電影,他們推著我去看電影,他就告訴我這是他的表妹。 但是當時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這個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麼健康。就是從這天以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他真的疏離了我。在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什麼呢,我就覺得,真的那個地方太小了,那個我的殘疾太重了。那麼就是說他在做現實的,和想像中的愛情決擇的時候,他必定要偏向社會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願意把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不會痛苦了,果真是這樣。 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後來以至於於我做什麼事情還像以前一樣。有的時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電影,去露天劇院去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這個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對面的,面對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對我的眼睛,我更不願意看見他的眼睛,我願意遠遠的默默的看一看。後來就是我的朋友推著我,就是走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正好他在胡同緊那頭,我這么一看,他跟那個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裡當時真的像,你知道嗎,什麼叫針扎。 魯豫:我明白那種感覺。 張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針扎的感覺,我們每個女性,我覺得應該經歷那樣疼痛,愛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亞說的,愛情就是讓人嘗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開始就是甜蜜的話,不經歷這種疼痛的話,一個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魯豫:那後來呢,除了感情這種疼痛,感覺其他的滋味嘗過嗎?酸甜苦辣你應該都嘗過,包括甜美。 張海迪:甜美的確是有過,這裡面還有就是我經歷的。像我有一個男性的朋友,當時去看我的時候,他給我留下一句話,讓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幾年,他說,海迪,他說,等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真的你獲得了幸福,就這么一句話,當時我們都非常的隱晦。後來幾年之後,他在很遠的地方,也是知識青年,在黃河軍馬場,在那個地方,這件事情我極少跟別人說。過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給我寄來一封信,這封存信裡面夾了個照片,這個照片看了以後,我接著就撕了。 魯豫:為什麼? 張海迪:因為(照片上)他跟一個女性站在一個台階上,一個樓房的台階上,他站的高一點,女性站的低一點。他後面寫的什麼呢,就是說,海迪,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愛人是做什麼什麼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說這樣的話,而且還寄給我這樣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對我來說,就好像一顆子彈,一下子,不說是一顆子彈吧,就像一把利劍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種疼痛就是甚至讓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讓我就從那個幻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並且一瞬間會覺得現實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說)張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東師范大學教外語。兩人的結合是在1982年。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都在平靜中度過,如同現在一樣。 魯豫: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過一陣子爭論,張海迪到底應不應該結婚,對於這些爭論張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說早在1982年,她家喻戶曉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經歷過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們以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那張輪椅,這對夫婦跟中國千百萬平凡的夫婦沒有太大的差別。 魯豫:在見張海迪之前,我心裡一直有點顧慮,我怕她不願意談到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這個訪問的時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裡,海迪也完全不避諱我們,不時指揮自己的老公幫自己墊一下墊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夠感覺到海迪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為全家人由於她的病情,而要圍著她轉,而是海迪身上就有這樣一種力量,把周圍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說)張海迪夫婦沒有孩子。10年前,他們收養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倍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魯豫:關於張海迪,我聽到過這樣兩種聲音,有的人說,像她這樣一個聰明的有才氣的女子,卻要承受身體上這么大的痛苦,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說,張海迪什麼都有了,有名氣,有地位,出了那麼多書,還要求什麼呢。但海迪跟我說,她願意放棄所有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身體。我想這一點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們談到了死亡,我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她會寫些什麼?海迪說,她會這么寫,這里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的聾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後十九從此雙目失明,並有聾啞之疾,但以驚人毅力學完小學到大學全部課程。她通曉英、法、德、拉丁、希臘等5種語言,出版了《樂觀》、《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譯成50餘種文字,風靡5大洲。1965年,當她85歲高齡時被選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倫·凱勒於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歲,經歷了兩個世紀。她出生後十九個月便患了一場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變成又聾又瞎,同時嘴巴也發不出聲了。看來這么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跡,後來由於她的頑強不屈,刻苦奮斗和她的老師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當然還由於她有出眾的天賦,因此她從七歲開始受教育,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終於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她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後到她逝世這六十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遊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一九五九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倫二十四歲的那年,她以優等成績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
海倫大學畢業之後,投身於為聾盲人服務的事業,她跑遍全國為聾盲人學校的籌建募集基金。同時她筆不停揮地從事寫作。還在大學時代她就寫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後她陸續寫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師安妮·蘇利文·麥西》、《樂觀》、《海倫·凱勒在蘇格蘭》、《海倫·凱勒:她的社會主義年代》等十四部著作。書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見三天》是海倫給《大西洋月刊》寫的一篇散文。
海倫的一生經歷豐富,除了見於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別人研究她的著作數以百計。 美國曾出版過著名的傳記作家約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頁的巨著《海倫和老師》,材料最豐富,圖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師與學生寫在一本書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當海倫的老師達五十年之久,和海倫結成不解之緣,贏得了「海倫的另一半」的美名。馬克·吐溫稱贊這師徒二人「組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海倫自己也說:「要是沒有老師,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江陰呂氏姐妹的故事
呂氏姐妹簡介:呂氏姐妹,姐姐呂娟、妹妹呂營。同患《進行性肌肉萎縮》症。此病的發病率只有五萬分之零點三。此病的症狀是肌肉萎縮、全身無力、棉軟如嬰兒。生活完全需要別人照顧。
盡管如此,她們倆卻從不抱怨命運、不向病魔低頭。她們積極樂觀地生活。盡管從沒進過學校的大門,卻自學完了中小學的課程,還自修了大專課程等。
每天,她們只能固定地坐在特製的椅子上,在特製的桌子上學習,一坐就是十幾小時。因為沒有別人幫助,她們自己就不能躺下,每天冬天腳腫得連鞋子都穿不進去。即使這樣,她們也從沒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她們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寫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她們的文字也經常在各級報刊雜志上發表。她們樂觀、進取,熱愛生活的態度感染了一批年輕人。經常有人給她們寫信、打電話或上門談心。她們談理想、談未來。他們從她們這里吸取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受此啟發,她們決定開辦熱心電話,用自己的知識及坎坷的人生來啟迪、幫助那些人生迷惘的青年人。
96年7月,她們開辦了江陰市首家私人熱線電話、《姐妹愛心熱線》電話。這條熱線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歡迎。短短幾個月就有杭州、常州、張家港、如皋、鎮江等八九個城市的熱線電話一千多個。他們涉及的問題有:工作、就業、學習、戀愛、家庭等方方面面。許多人在她們的開導、鼓勵、幫助下,擺脫了心理壓力,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找回了自信,重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了。當有人問她們為什麼要這么做時,她們的回答是能夠幫助別人,讓別人快樂、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她們已接到全國各地的熱線電話4000多個。98年,她們還成立了《姐妹愛心服務社》。許多有愛心的朋友常跟她們在一起探討如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現在,她們已幫助八九個貧困學生與有愛心的人士結了對子。她們自己也資助了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現在,她們被十幾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被江陰市團市委評為「十大傑出青年」、「優秀青年」、「新長征突擊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