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古代神器名字
① 跪求古代神器名,要玄幻的、、、、寫小說用
十二生肖分別對應十二個名稱: 1鼠、2牛、3虎、4兔、5龍、6蛇、 7馬、8羊、9猴、10雞、11狗、12 豬————— 1人、2妖、3仙、4佛、5龍、6鬼、 7冥、8魔、9邪、10聖、11神、12獸
生日月份對應四個稱號: 一到三月為「王」、四到六月為「皇」 、七到九月為「帝」、十到十二月為「祖」;
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對應的名詞: A 滅生、B 裂天、C 蹦山、D 撕魄、E 往生、F 妄虛、G 碎空、H 輪回、I 流雲、J 幻滅、K 震天、L 噬血、M 凌寒、N 陰陽、O 極金、P 破天、Q 逆炎、R 蹦雲、S 斷空、T 分浪、U 遊魂、V 八卦、W 喪魂、X 戾血、 Y 混沌、Z衍天
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對應的名詞: A 鐧、B 棍、C 環、D 爪、E 鼎、F 針、G 刺、H 尺、I 杖、J 靴、K 盾、L 斧 、M 鏈、N 鎖、O 槍、P 戒、Q 劍、R 弓、S 刀、T 錘、U 鞭、V 叉、W 戟、X 矛、Y 塔、Z 鉤
lz自己慢慢配啊~~~
中國古代名劍譜
(0)軒轅劍 黃帝所鑄 首山之銅 天文古字 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騰空 顓頊所有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 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 銅 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 銅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 牛首山之鐵 銘曰夾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 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 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承景脊練
(9)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 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 鏈鋼 長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 銘曰駿大篆書 三尺 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 鐵 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莫邪
(13)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 銅錫 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 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 鐵英 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太阿工布誡 秦昭王鑄 銘曰誡大篆書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王鑄 采北祗銅 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 漢高帝所得 鐵 銘曰赤霄大篆書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 三尺六寸 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 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 銘曰八服小篆書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 上銘直千金壽萬歲 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 二劍銘皆小篆書 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書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 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 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 銘曰秀霸小篆書 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 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 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金劍 漢章帝鑄 金質 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 銘曰安漢小篆書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鑄
(32)中興 漢靈帝鑄 文曰中興小篆書 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銘曰孟德 三尺六寸 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紹所得 上銘曰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5)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 採金牛山鐵 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鑄魏
(38)三劍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 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 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 采武昌銅鐵 文曰大吳小篆書 各三尺九寸 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流光 吳王孫高鑄 文曰流光小篆書 建興二年鑄
(43)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 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建衡元年鑄)
(44)步光 晉懷帝鑄 銘曰步光小篆書 五尺 永嘉元年鑄
(45)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 銘曰五方單符
(46)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神劍 晉孝帝鑄 銘曰神劍隸書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定國 宋武帝鑄 銘曰定國小篆書 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永昌 宋廢帝昱造 銘曰永昌篆書 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梁神劍 陶弘景造 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 長短各依劍術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
口(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隸書 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
(50)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 銘曰大夏龍雀 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銘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 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 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4)酉蕃寶劍 宋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 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 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 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刀最早出現是在青銅時期,但只是護身之用,後來鐵器的出現使刀逐漸取代劍成為了軍隊的主要武器.
劍在青銅是時期是主要武器,但由於劍在砍劈方面的弱點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從而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古代較有名的刀有:二刀:指雌雄兩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劍錄》:「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若別處之則鳴。」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銘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於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幼平擊曹公勝,拜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司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興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百勝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勝。」
安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黃武中累功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昭成帝,以建國元年,於赤冶城鑄刺刀十口,全鏤赤冶宋。」
定業: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齊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
定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
神術: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前秦符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銘曰神術。」
建義: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西奈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名建義。」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趙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長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
善勝:古代名刀。《梁書·陶弘景傳》載:「大通初,令獻二刀於高祖,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並為傳寶。」
威勝:古代名刀,見「善勝」條。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之。」
騰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曰麟嘉。」
七聖刀:古代名刀。
大夏龍雀:古代名刀。《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又造百煉鋼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書·地理表》:「忠州貢文刀。」
巨刀:刀的一種。《湘煙錄》:「魏文帝造寶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誤,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與弟超書》:「竇侍中遺促舟全錯,半垂刀一枚。」
龍刀:古代名刀。《梁·簡文帝》:「龍刀橫脖上,畫尺墮眾前。」
龍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蘊傳》:「為廣德令,欲以將領自奮。每撫刀曰:龍泉太阿,汝知我者」。
龍鱗: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論》:「丕作陌露刀,一名龍鱗。」《續漢書》載:「龍鱗,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論》:「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狀似龍文,名曰龍鱗。」
玉環刀:古代名刀。《南史·劉懷慰傳》:「齊高帝以懷慰為齊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於闐國傳》:「開寶二年,國王男總貢玉把刀」。
百煉:古代寶刀。晉·崔豹《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一曰百煉,……」。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藝文類聚·六十·魏》:「往歲作百辟刀五枚,煉成,先以一與五官將(曹丕),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與次與之。」曹植《寶刀賦》:「
建發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饒陽修各得一焉,其餘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啟《游俠篇》:「新削安陵刀,光奪眾目眠。」
犵黨:古代名刀。宋·輔《溪蠻叢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隨,小者尤銛利,名犵黨。」
阮師刀:古代名刀。晉·楊泉《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其刀平背狹刀,方口洪首,截輕微之絕然發之系,斫堅鋼無變動之異,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書》:「陳寶赤刀大訓弘壁琬琰在西序。」鄭玄註:「赤刀者武王誅紂時刀,赤為飾,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寶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靈寶: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
張飛刀:名刀的一種。三國時期張飛所佩的腰刀。又稱「新亭侯」。《刀劍錄》:「張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珠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
寶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爾傳》:「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
鄭刀:古代名刀。《周禮·考工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
青犢: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二曰青犢……」。
鳴鴻刀:古代名刀。《洞宴記》:「武帝解鳴鴻之刀,以賜東方朔,刀長三尺,朔曰:此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之雄已飛去,雌者猶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銷之,刀自手中化為鵲,赤色飛去雲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傳》:「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孟勞:古代名刀。《谷粱傳·魯僖公元年》:「公子友謂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悅,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回: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
神刀:刀的一種。相傳為諸葛亮指揮下百煉而成。《蒲元傳》:「元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漢水鈍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元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雲: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申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環者,乃是其遺范。」
項羽刀:相傳為項羽所佩之刀。《王侯鯖》:「董卓少耕野得一刀,無文,四面隱起山雲文,斫王如木。及貴,以視蔡邕,邕曰:此項羽刀。」
泰山寶環刀:古代名刀。《列異傳》:「仙人王方平,降陳節之有,以刀一口,長五尺三寸,名泰山寶環,……曰:此刀不能為餘益,獨卧卦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後有從汝求者,可爭與之。後果有與載錢百萬清刀者。」
素質:古代名刀。《北堂書鈔》魏文帝曹丕《典論》:「余造百辟寶刀三,……其三,鋒似嚴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太平御覽·兵部·刀》:「(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桂溪刀:古代名刀。黃庭堅:「我有桂溪刀,聊憑東風去。」
宿鐵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出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
鸞刀: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筋。」
銅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書舊給介士二百人,人給大銅口刀一枚。」
銀裝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闡文傳》:「梁武帝起兵,闡文勸。仍遣客私報帝,並獻銀裝刀,帝報以金如意。」
脫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脫光。」
朝儀刀:《刀劍錄》:「明帝鸞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刀。小篆書,長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見「張飛刀」條。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三曰漏景。」
警惡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朴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千牛刀:利刀的別稱。《莊子·養生主》中記載,庖丁宰牛數千頭,所用刀仍鋒利無比。故後世稱鋒利的刀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樓子·一·箴戒》:「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斬之。」
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種。《三才圖會》:「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後演變成現今短刀。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
儀刀:唐代軍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葉刀:其刀身形似柳葉,故名。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鉤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鉤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札刀:《宋史·岳飛傳》:「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溫銅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追隨筆》載:「傳為明戎政尚書陸公完字遺物,恩陵賜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種。「猨」通「猿」。《隋書·禮儀志》:「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為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凈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白楊刀:短刀的一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為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身長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為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製,長四寸半。銅制柄首呈棱形狀。
阿昌刀:少數民族兵器。平時可彎曲而系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製、皮製、銅制、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種。後又稱之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脅差。魚皮貼香木為鞘。刀身長而窄,兩面開刃,刀刃犀利,裝飾精美。故宋歐陽修有《日本刀歌》贊之。苗刀刀柄較長,為雙手執用,杖其鋒利,故刀法較為簡單,明代武術家程宋猷將其用法化入我國傳統刀術,著有《單刀法選》,使之廣為流行。
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峒刀: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銛刀:古代婆羅門國用的短刀。《唐書·禮樂志》:「睿宋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銛刀,府身就鋒。」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產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蔑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製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一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為飾。」
藏刀:少數民族兵器。又稱「西番刀」。短刀的一種。是我國藏族人民隨身攜帶且須臾不離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銳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裝飾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寬大藏袍作掩護,或突擊闖刺,轉腕變鋒,或逼身擒舉,使人防不勝防。常用招式有「氂牛闖陣」「雄鷹啄蹄」「騙馬蓋頂」「喇嘛祭刀」「舉羊勢」等,演練時,刀風嗖嗖,喊嚎慘人。
彝族短體插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多為彝族男性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為犀利尖銳。
寶刀:鋒利鋼刀的泛稱。《南史·陳世祖傳》:「為臨川王,夢梁武帝以寶刀授已。」魏文帝《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
回回刀:古代名刀。《雲煙過眼錄》:「劉漢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錯。回回刀內全錯出,一人面獸,精甚。聞回回國王所佩者。」
吳刀:古代名刀。古時以吳地作刀最為鋒利,故張華詩贊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葛黨刀:古代名刀。《夢溪筆談》:「吳鉤,刀名也。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② 適應玄幻小說的武器名字,最好是劍的和戟的和弓的名字,越多越好,
劍的話有:清曜劍,昀霜劍,清風 問殘 煞仙 破天,軒轅夏禹劍,七星劍, 天罡劍
戟的話有:霸王破軍戟,流雲戟,誅神,破荒,霸血
弓的名字:殘雪,殘月,飛星,射日,落日,龍舌,震天,落花碧月,神猿
暫時想不到了,但還是要你自己決定的。
③ 我要幾個古代女子使用的武器的名字.我要寫小說
玉女劍 、越女劍 、峨嵋刺 、淑女劍 、碧水劍 、仙女劍、 芙蓉刀 、柳月刀 、鳳鳴刀 、九截鞭 、金蛇鞭 、紅纓刀 、荊棘刺、蜻蜓斷玉刺 、金剛錐 、月牙刀 、雲紋劍 、幽真劍 、流光古劍 、幻舞月隱劍 、冰青劍 、天絕劍 、鴛鴦鉞 、流雲刀 、青銅奇環、白虹鐵環 、映霞鋼環 、藏瓔環 、瑑瓊環 、欣崟巨環 、九金烏圈 、歡雲竹環 、茶羅骨環 、天羅咒環 、玄天鎖妖圈 、三境仙環、神霄金圈 、青鋒劍 、倚天劍 、凌蛇劍 、離情環 、精剛日月圈、天狼抓
刀: 冷月,血刃,屠龍 堰月青龍,斬妖泣血,曉風殘月 傲天神刃
劍: 倚天,魚腸,湛盧 四法青雲,魏武青虹,靈犀神劍 絕天魔劍
扇: 太極,玉龍,秋風 逍遙江湖,畫龍點睛,秋水人家 鳳凰涅磐
槍: 暗夜,梨花,霹靂 五虎斷魂,刑天之逆,飛龍在天
錘: 八卦,鬼牙,雷神 鬼王蝕日,九瓣蓮花,渾元金錘
斧: 破魄,肅魂,無敵 護法滅魔,五丁開山,元神禁錮
棒子: 滄海,紅蓮,盤龍 降魔玉杵,青藤玉樹,墨玉骷髏
飄帶: 彩虹,流雲,碧波 幌金仙繩,此最相思,秋水落霞
環圈:如意,乾坤,月光 九天金線,別情離恨,金玉雙環
雙劍: 陰陽,月光,靈蛇 金龍雙剪,祖龍對劍,連理雙樹
爪刺: 撕天,毒牙,胭脂 九陰勾魂,雪蠶之刺,貴霜之牙
鞭子:龍筋,百花,吹雪 游龍驚鴻,仙人指路,血之刺藤
④ 求玄幻小說 神物 神器等名字 要原創
玄冰槍,極霸槍,霸王槍,九炎槍,獸皇鬼槍,炎魔槍,百花聖槍,琉璃龍槍,赤日槍,龍魂槍 ,灼日霸槍 ,驚雷槍,太古長槍,雙刃槍,龍須槍,大荒神槍
鳳舞劍,絕雲劍,秋水劍,焚天劍,九天玄武劍,封天劍,逍遙劍,清雪劍,濁火劍,藤王劍,暴君元意劍,天元劍,虛空之劍,七星劍,隕仙劍
霸王弓,落日弓,射魂弓,穿雲弓,朱雀弓,紫凰弓,炎爆弓,冰雪弓,昭世弓
開天斧,白光斧,萬軍斧,天日斧,決炎斧,百丈妖斧
斬魂刀,世尊刀,流星刀,赤焰刀,離火刀,狂龍刀,屠龍刀,煉獄刀,鎮魔刀,皇刀,鬼刀,斷脈龍刀,影刀,狼王刀,
天龜盾,仁王盾,八寶靈龜護甲,玄武盾,萬金盾,戰神盾,龍王甲,龍神甲
天龍破城戟,青龍戟,破炎戟,寒月戟,大輪破天戟,古龍戟
爆裂錘,萬鯨錘,裂天錘,意念之錘,狂暴之錘,灌雷錘,龍骨錘,震天錘,煉獄之錘
紫雷鞭,懲世之鞭...
這些都是我自己想的,是原創
⑤ 求小說中神器的名字
東皇鍾、軒轅劍、盤古斧、煉妖壺、昊天塔、伏羲琴、神農鼎、崆峒印、昆侖鏡、 女媧石。
⑥ 上古神器小說神器列表
十二時爐:5 時代:上古 香爐名,焚香可報時 《述異記》319
人石:9 時代:古代 石名,一家三口所化 《太平廣記》89
九鍾:16 時代:上古 鍾名,霜降則鍾鳴 《山海經》42
九鼎:17 時代:禹 上古神器,刻天下精怪於上 《史記》148
九曲珠:19 時代:春秋 珠中有九曲,使蟻通之 《廣博物志》47
九鷺香:21 時代:明 寶物名,鄭和三寶之一,用途不詳 《堅瓠七集》280
力珠:21 時代:夏 增加力量的珠子 《說郛》420
工布:22 時代:春秋 寶劍 《越絕書》533
干將:22 時代:春秋 寶劍 《吳越春秋》284
莫邪:22 時代:春秋 寶劍 《吳越春秋》284
三島石:27 時代:春秋 吳山試劍之石 《青城山記》
大貝:32 時代: 寶物名,巨大之貝 《藝文類聚》66
上池水:39 時代:不詳 可見鬼物之水 《史記》148
千日酒:44 時代:禹 飲之醉千日輒醒。 《搜神記》529
馬寶石:54 時代:不詳 寶物名,馬中可產馬 《耳新》
飛車:56 時代:56 可飛之車 《博物志》530
女媧石:64 時代:上古 大風雨後,可聞弦管聲 《太平御覽》89
支機石:67 時代:古代 織女支機之石 《太平御覽》89
巨闕:73 時代:春秋 寶劍 《文選》139
不借:76 時代:不詳 會飛的鞋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記》528
不死葯:76 時代:上古 長生不死之葯 《山海經》42
不須鞭:78 時代:不詳 馬鞭名,揚鞭馬即走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記》528
太乙余糧:89 時代:上古 增加食物的東西 《玉函山房輯佚書》164
天衣:92 時代:不詳 無縫天衣,穿上可飛翔。 《月令廣義》124
天酒:96 時代: 無意義 甘露 《神異經》433
五兵:100 時代:上古 各種兵器 《太平御覽》89
五色筆:102 時代:晉 五彩色之筆 《南史》
五色露:102 時代:漢武帝 可治疾病 《太平御覽》89
五塊石:103 時代:不詳 寶物名,可呼風雨 《古今圖書集成》151
五穀石:103 時代:不詳 似五穀之石 《古史辯》
五弦琴:104 時代:神農 古老之琴名 《世本》148
五曜神珠:107 時代:黃帝時 意義不詳 《琱玉集》528
日林國石鏡:110 時代:不詳 巨大石鏡,可照人臟腹,能探之病處 《述異記》319
烏號:113 時代:黃帝 弓名 《淮南子》518
風狸杖:128 時代:不詳 鳥獸隨指而斃,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酉陽雜俎》258
火龍:135 時代:不詳 寶物名,可聚日光 《洞冥記》423
火齊鏡:137 時代:春秋 寶物名,視物如晝,語可應答 《拾遺記》383
火浣布:137 時代:春秋周穆王 寶物名,不畏火,遇火則洗 《列子》216
孔子屐:143 時代:春秋 長大之鞋,傳為孔子 《太平御覽》89
水玉:144 時代:上古 即水晶,貴重礦物 《山海經》42
水珠:145 時代:古代 寶物名,埋之泉涌 《舊小說》174
水精:146 時代: 即水晶
石人:155 時代:不詳 石人,可預測天氣 《初學記》296
石盂:156 時代:不詳 可聚食品,類聚寶盆 《輿地紀勝》579
石魚:156 時代:不詳 魚化石,可使魚復活 《(上艹下卯)亭客話》326
石筍:157 時代:不詳 巨重之石器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225
石船:157 時代:不詳 聖姑所乘之石制之船 《水經注》146
石雁:157 時代:不詳 霜降則飛 《古今圖書集成》151
玉(噸去口換犭):161 時代:南朝 寶物名,類聚寶盆 《異苑》249
玉酒:161 時代: 即玉膏
玉膏:161 時代:黃帝 酒名,令人長生 《山海經》42
玉橫:161 時代:不詳 盛不死葯之器 《淮南子》518
玉饋酒:163 時代:上古 酒名,取之不盡 《神異經》433
玉醴泉:163 時代:不詳 酒名,飲之令人長生 《十洲記》5
龍工:164 時代:舜時 作用不說 《列女傳》217
龍珠:168 時代:不詳 龍所吐者,作用不明 《述異記》319
龍淵:168 時代:春秋 寶劍 《越絕書》533
龍穴石髓:172 時代:晉 可增力氣十倍 《古小說鉤沈》151
電母:175 時代:帝俊時 琴名,電照則自鳴 《格致鏡原》446
鳥工:182 時代:舜時 衣名,衣之可飛翔 《列女傳》217
仙人鏡:184 時代: 即日林國石鏡 《》
仙人承露盤:185 時代:漢武帝 和露與玉屑服之,可成仙道 《三輔黃圖》
玄珠:197 時代:黃帝時 黃帝之寶珠作用不明 《莊子》239
司風鳥:199 時代: 即相風《》
聖鼓:200 時代:秦 巨大之鼓,可飛翔 《太平寰宇記》90
吉光毛裘:213 時代:漢武帝 裘名,入水不沉,入火不焦 《海內十洲記》
地脂:214 時代:不詳 神葯名,食之不死 《雲間雜記》
曲蓋:220 時代:商 曲柄華蓋 《古今注》150
伍子胥劍:228 時代:春秋 劍名,取之必病,棄之則安 《茶香室三鈔》
華蓋:234 時代:黃帝 黃帝所制儀仗 《古今注》150
安陽王神弩:240 時代:不詳 弩名,一發萬人死,三發殺萬人 《水經注》146
觀日玉:249 時代:不詳 寶物名,可觀日中宮殿 《太平御覽》89
陰陽石:254 時代:不詳 石名,可預測天氣 《水經注》146
軒轅磨鏡石:267 時代:黃帝 黃帝磨鏡之石,作用不說 《古今圖書集成》151
吳刀:281 時代:春秋 寶刀名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225
吳鉤:282 時代: 即吳鴻扈稽 《》
吳鴻扈稽:284 時代:春秋 寶刀名 《吳越春秋》284
禿尾龍:286 時代:不詳 龍名,未詳 《子不語》
鳩杖:286 時代:秦末 作用無意義 《群書拾初》
龜歷:289 時代:不詳 寶物名,龜背上的文字 《述異記》319
龜寶:289 時代:元 寶物名,希世之寶,作用不詳 《虛谷閑抄》
淪波舟:300 時代:秦 舟名,可在海底航行 《拾遺記》383
廬山石樑:304 時代:不詳 作用不詳 《水經注》146
驅山鐸:304 時代: 鍾名,可驅山 《天中記》
純鈞:306 時代:春秋 寶劍 《太平御覽》89
靈鼓:307 時代:春秋 寶物名,可化為蛇 《穆天子傳》612
張氏鉤:313 時代:不詳 鉤名,使人子孫昌盛 《太平御覽》89
張騫槎:315 時代:漢 木筏,乘之可上天 《因話錄》
紙鳶:316 時代:漢 即風箏,傳韓信所創,可飛 《事物記原》
畫雞:318 時代:晉 畫雞於牖,可辟邪 《拾遺記》383
畫馬石:318 時代:不詳 傳所畫之馬,可夜活。 《古今圖書集成》151
青泥:328 時代: 即息壤 《》
青田酒:329 時代:三國 青田核所注水而成 《古今注》150
青金鏡:330 時代:不詳 鏡名,可照出鬼魅 《初學記》296
青磁碗:330 時代: 即石盂 《》
鳴石:333 時代:上古 石名,撞之其聲可傳七八里 《山海經》42
昆吾:340 時代:春秋 刀劍名,昆吾之石所冶,切玉如切泥 《十洲記》5
昆侖銅柱:340 時代:上古 昆侖山之石柱,廣三千里,周圍為削 《神異經》433
明月珠:341 時代:不詳 寶珠名,光可照千里。 《神異經》433
魚石:348 時代:清 這是一種魚化石 《池北偶談》
魚腸:349 時代:春秋 寶劍 《越絕書》533
金蠶:354 時代:上古 使養蠶人昌盛 《續事始》
金犀:355 時代:不詳 寶物名,作用不詳 《神異經》433
視肉:358 時代:上古 巨肉有眼,食之不盡 《山海經》42
寶鼎:360 時代:黃帝時 寶物名,可占吉凶存亡 《世本》148
定水帶:361 時代:不詳 寶物名,可使苦水變甜 《(上艹下專繁體)鄉贅筆》
定更石:362 時代:三國 寶物名,可夜間報時 《耳新》
定海鐵柱:362 時代:唐 鎮海之寶柱 《西遊記》219
夜光:364 時代:不詳 即鯨魚目,夜可放光 《述異記》319
夜光杯:364 時代:春秋 寶杯名,夜可放光,可自出酒 《十洲記》5
泣珠:364 時代:不詳 鮫人之淚所化之寶珠 《洞冥記》423
貫月查:370 時代:堯時 浮於海上之查(查為何物不詳),可放光 《拾遺記》383
咸陽宮方鏡:383 時代:秦 可鑒人五臟,可看病 《西京雜記》220
指南車:383 時代:黃帝時 風後所制,可指方向 《古今注》150
相風:390 時代:舜時 古占風之器,可占風 《拾遺記》383
相風鳥:391 時代: 即相風 《》
臨平石鼓:396 時代:晉武帝 石鼓名,擊之聲聞數十里。 《異苑》249
追復:400 時代:不詳 脯,食之不盡 《神異經》433
儷皮:402 時代:伏羲 古時之一種聘禮 《世本》148
禹余糧:411 時代: 即太乙余糧 《》
炮烙:415 時代:商紂 商紂時所制的一種刑法 《太平御覽》89
洗石:420 時代:上古 石,用於洗澡,可去污 《山海經》42
洞穴珠:423 時代:漢武帝 寶物名,作用不明 《古小說鉤沈》151
洞光珠:423 時代:春秋 寶物名,可使百神不能隱其精靈 《錦綉萬花谷後集》570
帝台之棋:426 時代:上古 石名,五色文之石。 《山海經》42
繞指柔:437 時代:不詳 寶劍,可繞於指上 《潛確類書》604
破山劍:444 時代:不詳 寶劍名,可斷石 《太平廣記》89
破霧珠:445 時代:不詳 寶珠名,可破霧 《格致鏡原》446
橋車:446 時代:堯時 上山可不摔跤,謂當今之釘鞋也 《闞(左馬右因)十三州志》
桃(倍去亻換氵):447 時代:後羿時 桃木做成大木棒,可驅鬼 《淮南子》518
秦淮古鏡:449 時代:不詳 鏡名,可鑒五臟六腑筋骨 《太平廣記》89
秦始皇洗頭盆:450 時代:秦 傳為秦始皇洗頭之用 《太平寰宇記》90
泰阿:450 時代:春秋 寶劍 《越絕書》533
趕山鞭:453 時代:秦 秦始皇用於趕山之寶鞭 《古小說》
息土:462 時代: 即息壤 《》
息石:462 時代: 即息壤 《》
息壤:462 時代:禹 可生土之寶物 《拾遺記》383
旃檀鼓:469 時代:不詳 鼓名,敵至可自鳴 《酉陽雜俎》258
宵練:470 時代:春秋 寶劍 《列子》216
眼明袋:502 時代:不詳 可洗眼,使明目 《續齊諧記》524
銅雀:509 時代:秦漢 可報豐收 《太平御覽》89
鸞膠:516 時代: 強力膠,可續琴弦 《通俗編》484
清水珠:518 時代:不詳 寶物名,可使濁水變清 《宣室志》416
隋侯珠:523 時代:隋 寶物名,作用不詳 《淮南子》518
續弦膠:524 時代: 即鸞膠 《》
博石:530 時代:上古 石名,作用不詳 《山海經》42
越王八劍:533 時代:春秋 越王之八柄寶劍。 《拾遺記》383
超屏:533 時代:戰國 古琴名 《廣博物志》47
遺玉:538 時代:上古 玉石名《山海經》42
黑玉書:542 時代:禹 作用不詳 《水經注》146
鎖雲囊:544 時代:戰國 可收集雲氣 《戰國策》394
焦尾琴:547 時代:春秋 古琴名 《搜神記》529
焦湖枕:548 時代:宋 枕名,可使人入夢 《太平廣記》89
湛盧:553 時代:春秋 寶劍 《文選》139
遊仙枕:554 時代:炎帝 寶物名,若枕之,可夢游五湖四海 《開元天寶遺事》
瑟:557 時代:黃帝 古琴名 《世本》148
(左扌右上老下日)機石:561 時代: 即支機石 《》
雷車:563 時代:晉 司雷雨之車 《北堂書鈔》177
蜈蚣珠:566 時代:晉 寶物名,蜈蚣腹中之寶珠,夜放光 《堅瓠秘集》280
照石:567 時代:不詳 石名,光可鑒人 《拾遺記》383
照妖鏡:567 時代:不詳 可照見鬼魅,不獲隱形《洞冥記》423
照骨寶:567 時代: 即咸陽宮方鏡 《酉陽雜俎》258
照海鏡:568 時代:不詳 寶物名,可照見海中怪魚即一切礁石 《續子不語》
辟邪:575 時代:漢武帝時 寶劍,可辟諸邪 《格致鏡原》446
辟瘧鏡:576 時代:漢武帝時 鏡名,照人可治病,照瘧可辟鬼 《庚巳編》
綦衛:576 時代:春秋 箭名 《列子》216
聚寶盆:579 時代:明 寶物名,可聚錢財 《堅瓠余集》280
蜘蛛珠:583 時代:不詳 寶珠名,蜘蛛腹中之寶珠 《癸辛雜識續集》
豪曹:590 時代:春秋 寶劍 《文選》139
赭鞭:592 時代:神農神農以辨百草之寶鞭 《搜神記》529
樗蒲:593 時代:春秋 作用不詳 《太平御覽》89
(左王右上雨下虧)(左王右孚) 玉:593 時代:上古 玉名,所未詳也 《山海經》42
履水珠:606 時代:唐 寶物名,著之可履水而行 《杜陽雜編》
磬石:607 時代:上古 石名,擊之若奏樂 《山海經》42
獬豸冠:612 時代:春秋 以獬豸為形為冠,法人束之 《後漢書》233
燃石:615 時代:不詳 可燃燒之石 《異苑》249
藻玉:623 時代:上古 古用祀神之物 《山海經》42
蟜車:623 時代: 即橋車 《》
霹靂車:628 時代: 即雷車 《》
霹靂尖:629 時代:不詳 所謂生霹靂之用 《太平御覽》89
夔牛鼓:630 時代:黃帝時 以夔牛之皮所制之鼓,擊之聲聞五百里 《山海經》42
⑦ 上古十大神器名字大全
上古時代,中原諸神在神州大陸上殘留下十樣古老神器,它們分別是:東皇鍾、軒轅劍、盤古斧、煉妖壺、昊天塔、伏羲琴、神農鼎、崆峒印、昆侖鏡、女媧石,各自擁有驚人而獨特之不世力量。
東皇鍾:天界之門 下落不明,力量不明。一般傳聞它是天界之門,但據天山石窟中諸神時代殘留之古老壁文記載:東皇鍾乃十大神器力量之首,足以毀天滅地、吞噬諸天。
軒轅劍:是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
盤古斧原為建木迷宮內盤古巨神所看守,後來被陳靖仇借來封印天之痕。
煉妖壺是軒轅劍系列中,最早出現的「十大神器」之一。
昊天塔:原為天界重寶,擁有浩大無儔之力,據說能降一切妖魔邪道,必要時神仙也可降服。
伏羲琴:是伏羲神以玉石加天蠶絲所制出的樂器,形似古箏,呈淡粉色,泛著柔和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寧靜祥和,甚至能夠凈化已被魔界氣息沾染的心靈,是十大上古神器之一,據說擁有能支配萬物心靈之神秘力量。
神農鼎:神農鼎原為北方突厥部落的鎮族之寶,後來宇文拓私藏神鼎,被隋煬帝知道,命拓交出神鼎。
崆峒印:東海氐人國的守護神器,此印早在上古時期便已存在,其上刻塑有五方天帝形貌,分別為太昊、炎帝、少昊、顓頊掌東、南、西、北,以及中央的黃帝,並有金玉龍盤繞其上。
昆侖鏡:昆侖鏡原為西王母溝通人間仙境穿越時空的法寶,因某事轉入人間,春秋時存放於秦國陳寶祭廟後的昆侖界中。
女媧石:女媧遺留下的補天神石。一直被安放在昊天神殿,崤山之戰前夕,七曜使曾用其將慕容詩復活,後流傳於世,藏於雲中界。
⑧ 關於小說中有名的武器
東皇鍾 天界之門
下落不明,力量不明,一般傳聞它是天界之門,但據天山石窟中諸神時代殘留之古老碑文記載:東皇鍾乃十大神器力量之首,足以毀天滅地,吞噬諸天。
軒轅劍 最強力量
黃金色之千年古劍,傳說是天界諸神賜予軒轅皇帝擊敗蚩尤之曠世神劍。其內蘊涵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
盤古斧 穿越太虛
傳說天地混沌之初,盤古由睡夢醒來,見天地昏暗,遂拿一巨大之斧劈開天與地,自此才有人類世界,此斧擁有分天開地,穿越太虛之力,威力不下軒轅劍
煉妖壺 煉化萬物
古稱九黎壺,乃上古巨寶之一。擁有不可思議之力,據說能造就一切萬物,也有驚人之毀壞力量。內部有著奇異之空間,空間之大能將天地收納於內。
昊天塔 吸星換月
原為天界重寶,擁有浩大無儔之力,據說能降一切妖魔邪道,必要時神仙也可降服:但後因不明原因下落不明,無人知曉其下落
伏羲琴 操縱心靈
伏羲以玉石加天絲所制出的樂器,泛著溫柔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寧靜祥和,據說擁有能支配萬物心靈之神秘力量。
神農鼎 熬煉仙葯
古稱造世鼎,上古時神農氏為蒼生遍嘗百草,也為後世奠定醫學基礎,神農昔日練制百葯之古鼎,正因聚集千年來無數靈葯之氣,據說能煉出天界諸神亦無法輕得之曠世神葯,並隱藏其他神秘之力量。
崆峒印 不老泉源
崆峒海上不死龍族的守護神器,其上刻塑有五方天帝形貌,並有玉龍盤繞。自古相傳得到它的人,就能擁有天下,也有人傳說它能讓人不老不死。自古許多方士紛紛出海尋找此印,但最後都是踏上不歸之路。
昆侖鏡 時光穿梭
仙人故鄉昆侖山中的昆侖天宮中,傳說有一面神鏡,擁有自由穿越時空之力。但在一次仙人之盛會中,神鏡被人所偷,至今一直下落不明。
女媧石 復活再生
人類之母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並幫人族收伏了許多妖魔,自古神州人民景仰,相傳女媧為了救自己病故之愛女,將自己萬年修為貫注於昔日補天所余的五彩玉石上,自此該靈石就具有特別之力。
第一 軒轅夏禹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
個字:聖道。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無窮大。
第二 湛瀘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第三 赤霄
秦朝時,有這樣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他懶,從來不幹家裡的農活。他好酒,常常醉成一灘爛泥。他好色,見著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他沒有禮貌,對官對民都大大咧咧。最可氣的是他好撒謊,好吹牛。他經常讓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個黑痣,他不說這是皮膚病而說是天相圖。他經常遙望咸陽,搖頭嘆氣: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撒謊越來越離譜。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銹的鐵棍,告訴鄉里人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裡得來的寶劍,名字叫:赤霄。他把它奉為至寶,整日「劍」不離身。他還說自己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他的牛越吹越大。他說他早就認識始皇帝,始皇帝是白龍,他還說始皇帝不如他,因為他是法力更高的赤龍,他將來要取而代之也做皇帝。他還說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氣已化為一條白蛇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豐西澤附近游弋。他說他要斬去這條白蛇,他邊說還邊用撿來的鐵棍比劃了一下。人們都把他的話當笑話、大話,沒有人相信。可是,在一個晚上,一切都變了。這天晚上,鄉里幾十個結伴去縣里學徒做工的青年走到了豐西澤,這個青年也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工而是湊熱鬧,他一邊走一邊掏出酒壺喝酒。這幫人走到豐西澤時停住了腳步,說來也怪,最近,去縣城學徒做工的人經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豐西澤附近,所以,為保險起見,大家派了一個身手敏捷的青年先走幾步前去打探,過了一會兒,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走一段路聞到前面隱隱有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的凶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象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這時,這個青年分開眾人向前走去,他說那條白蛇在等他,他要斬了它。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腳步踉踉蹌蹌,看來他喝了一路,到現在已經喝醉了。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心裡都在說:這個傻小子……一夜過去這個青年也沒有回來,人們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雲開霧散,大家繼續前行。走了一 段路,突然,他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為兩截扔在路邊。再向前走了幾里地,發現這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他的身體上方有一團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這一刻,人們都相信了這個青年原來說的話都是真的。這個青年就是劉邦。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
赤霄劍是一把帝道之劍。
第四 泰阿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 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 ,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 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
第五 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此劍鑄 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於《吳越春秋》。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⑨ 幫我取古裝玄幻小說里主角武器的名字,必須是劍
四法青雲劍
太幽聖劍
水寒仙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