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武俠小說中盾牌名字

武俠小說中盾牌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7-07 18:54:56

Ⅰ 古代武林人物很少聽說帶盾牌的啊

你能接觸到的所謂的武林人物,都是通過武俠小說看到的,盾牌出現多的地方時兩軍對壘或對戰的時候,武俠小說里都是天馬行空的招數,為突出的是裡面人物的勇敢,如何襯托主角,得把反派寫的牛逼,才行,這樣才能顯得主角更牛逼,武器是讓人顯得牛逼的,而盾牌是防具,從心理學角度說,體現的是人的怯懦,打敗咯怯懦的人,能體現主角勇敢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即使有帶,武俠小說里也不太可能出現的
希望這個解答滿意,謝謝

Ⅱ 中國古代兵器的種類有多少

兵者,凶器也,與道德不相容也」,古典軍事著作《尉繚子》(銀雀山漢墓出土)這樣評價兵器。不僅中國老百姓對兵器持有這種看法,而且許多中國歷代思想家也是這樣認為的。遺憾的是,幾千年來的中國卻是一部長期戰爭的歷史,而且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古兵器的演變對中國歷史的推動作用。 相傳,最早發明兵器的人,是炎帝神農氏,具體年代已無法考證。當時,炎帝用石頭製造了兵器,這就是人類在石器時代最早製造的石器兵器。後來,黃帝又用玉製造兵器,玉制的兵器很漂亮,但質地偏脆,無法用於實戰,因此只能用於儀仗的裝飾品。 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戰爭史的金屬兵器,傳說是當時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最先製造的。傳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全是獸面人言,銅頭鐵額,耳上生毛利若劍戟,頭有角能觸人。蚩尤製造的兵器主要包括用青銅製造的劍,戈,矛,戟,據說他還發明了鎧甲和弩。蚩尤後來在與黃帝的涿鹿大戰中敗北並被誅殺,但由於他的武勇善戰,被推崇為"軍神"流傳至今。 由於古兵器的種類很多,分類的方法千差萬別,最常用的方法是按兵器的基本性能,即著重其所用能源,分為冷兵器和火器。 所謂冷兵器,就是火器出現之前所有兵器的總稱。《周禮.夏官.司兵》中有「五兵五盾」之說,「五兵」,即戈,殳(音書,竹製兵器),戟,酋矛(長矛),夷矛(短矛)。關於「五兵」還有其它說法,例如把戈,殳,戟,酋矛,弓矢稱為「五兵」,而東晉范寧則把矛,戟,鉞,盾和弓矢劃為「五兵」,又把弓矢類分為「六弓四弩八矢」。 明代以後,把兵器及使用要領分為"十八般兵刃",「十八般武藝」或「武藝十八事」。所謂十八,即在諸多兵器中選擇十八種,對這十八種兵器的解釋也有多種。民間流傳較為廣泛的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鎲,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在《涌幢小品》中,指的是弓,弩,槍,刀,矛,劍,盾,斧,鉞,戟,鞭,鐧,撾(音抓),殳,叉,鈀頭,棉繩套索,白打十八般;《水滸傳》中也談到矛,錘,弓,弩,銃(音沖,火器),鞭,鐧,劍,鏈(多節棍),撾,斧,鉞,戈,戟,牌(盾),棒,槍,叉。 春秋網 http://bbs.cqzg.cn 刀劍總論 刀和劍是以斬和刺為攻擊方式的兵器,刀和劍的區別在於,單刃稱為刀,兩側帶刃稱為劍。刀劍的殺傷力很強。如果說「擊打兵器」和「扎戮兵器」的致傷是一個點,那麼斬刺兵器則是一條線,致傷後很難癒合。尤其對沒有鎧甲防禦的敵人,刀劍是有效的。 在武術界,刀劍是變化和門類最多的兵器。流派之多,僅次於拳法。而且還有專一的刀劍流派。武術設想的敵人是不穿鎧甲的普通人,鋒利輕快的刀劍可以發揮最大的威力,「刀如猛虎,劍似疾風」,正是刀劍對無防禦裝備的敵人具有最大威力的真實寫照。 在小說,尤其武俠小說中,英雄好漢,俠士豪傑,也大多使刀劍。在人們心目中,刀劍已經成為英雄和勇士的象徵。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北游記》真武玄天大帝的七星劍,武俠小說里袁承志的碧血劍和傅紅雪的明月彎刀。都是典型的代表。 古代軍隊中的將士官兵雖然都配備用於近戰的刀劍,但在軍事領域中刀劍的地位並不顯赫。眾所周知,在戰場上,最得心應手和最先使用的,不是刀劍,而是弓箭和長槍,何況士兵們都穿著鎧甲,刀劍的威力就被大大的削弱了。因此,刀劍只是作為一種非攻擊性的防禦兵器來裝備軍隊,但在長兵器受到場地或地形的限制,鋒利靈活的刀劍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為戰場的主力兵器。 刀劍是在有了金屬兵器以後才出現的。刀劍的製造需要很多貴重金屬,觀察近代出土的寶劍,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以後,隨著一些有利於使用刀劍的國家,如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以及楚(今湖南,湖北一帶)的逐漸強大,刀劍才得以大量生產。這段時期,隨著刀劍的不斷鑄造與改良,也留下了許多慷慨悲壯的故事,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兵器往往根據時代的需要而變化和發展的。春秋時期到漢,劍的使用非常普遍,發展很快。然而在漢朝,由於騎兵的發展,劈斬技法得到重視,直刀盛行起來,一直持續到唐朝。後來,又出現了在刀身上加上長柄的新型刀劍兵器,如唐朝時的陌刀,宋朝時的厚刃大刀,都盛行一時。宋朝以後,由於火器的發展,盔甲價值下降,於是刀劍再顯威力,而直刀日趨見少,取而代之的是曲刀。從明朝的嘉靖年間到十七世紀,日本刀以其精良的材質和性能,傳入中國並盛極一時。

Ⅲ 矛與盾(傳統武俠小說)

應該是匕首厲害,
因為匕首受力面積較小且鋒利.
寶甲原來承受的攻擊都是肉體--[拳頭,掌]或刀劍之類的劈砍兵器.
而匕首是刺的.
所以匕首厲害.

Ⅳ 很早之前看的一本武俠小說,講的主人公是一個武林高手隱居十幾年不問江湖,結果老丈人家引來了新一代的

梁羽生的《大唐游俠傳》,你說的主人公是段珪璋,妻子竇線娘,兒子是段克邪。妻子娘家是綠林一霸,五兄弟號稱竇家五虎。

Ⅳ 哪位武俠小說高手告訴我一本武俠小說名字

你確定是錘?我記得是一個盾牌和一個鈴鐺吧

Ⅵ 電視上武俠片經常說的十八班兵器指的哪些兵器

弓:王弓、弧弓、夾弓、廋弓、唐弓、大弓、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馬箭、袖箭、步箭。

弓箭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據說遠古時代沒有喪葬的習慣,人死後就將屍骸棄置在荒郊野外,有孝子不忍父母遺體被禽獸啃嚙,所以作「彈」來保護;後來,黃帝將「彈」改良成「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弓箭。所以傳說中黃帝修練成仙後,准備騎龍上天,臣民們捨不得,都爭先恐後搶抓龍髯,想留住黃帝,結果髯斷、弓墜,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嗚號,因而後人就稱黃帝的弓為「烏號弓」。

古代著名的神箭手,除了傳說射下九個太陽的後羿之外,還有號稱「百步穿楊」的戰國楚人養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細柳枝,到了百發百中、神乎其技的地步,每次炫耀神射時,看熱鬧的觀眾都多到幾千人。他的同僚嵇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氣,於是取出七件鎧甲,捆束成札,放在五十步外,張弓一射,竟然箭穿七甲,因而很神氣地向養由基示威。養由基卻用「催箭法」,一箭射向鎧甲上的箭尾,竟將前箭整隻推出鎧甲外,嵇康瞠目結舌之餘,也不得不拜服稱謝。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是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獵,誤將大石頭看成老虎,屏氣凝神、一箭射出,竟然連鏃帶羽,整隻箭都射進了堅硬的石頭里去!唐代的薛仁貴則是在唐高宗面前,一箭射穿五件鎧甲;後來又在天山十餘萬突厥大軍前,三發三中、連殺三位陣前敵將,嚇得對方軍心渙散,立刻投降,嬴得「三箭定天山」的美譽。

馮夢龍《醒世恆言》中,有《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說南宋人鄭信,帶著神女贈送的「神臂弓」投軍立功,十餘年間做到了兩川節度使。馮氏又撰《古今譚概》,有《神射》故事,說隋末神射督君謨,能閉目而射,百無一失,其弟子王靈智拜師學藝,三年,以為盡得真傳,遂起歹心想射殺君謨,以獨占鰲頭。於是君謨再展神功,刀截來箭,口承飛矢,制服了叛徒。武俠小說中,則有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實即《冰天川女傳》續集,敘述風塵奇丐金世遺與呂四娘愛徒谷之華、志報父仇的少女厲勝男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厲女使用的武器,就是沈重的玉弓與可以連發玉箭。

四十年代鄭證因的武俠長篇鉅著《鷹爪王》中,雪山二丑的獨門暗器就是「蛇頭白羽箭」,箭尖下橫嵌兩支鋼針,只要箭尖射入人體,鋼針即蹦出左右向肉里橫穿出去,所以中了此箭,不死也落得殘疾。另外,古龍的後期作品《那一劍的風情》中,青龍會獨有的微型暗器「情人箭」,則是一紅一黑兩支小箭。使用時,黑箭先發,讓對手被宛如情人眼波般的黝黑迷惑,正在心神盪漾之際,紅箭已悄悄射入,血便如情人的眼淚般滴滴流出。

弩:窩弓、夾弩、廋弩、唐弩、大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

弓以個人的臂力來張弓射箭,射程有限。為了增強戰力,所以改進為機械操縱。根據學者考證,殷商時代已經使用木製的「弩」了,不過威力並不大。直到春秋時期,楚國的琴氏在木弩臂上加裝青銅機括後,才提高了弩的性能。戰國時代的魏國則發明了「十二石之弩」,拉力約合今日的一百二十公斤,需要用腳才能夠張開。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魔教最擅長「毒水機弩」,形狀像羽箭,裝有機括,可以射出奇臭沖鼻的毒水,沾上皮膚即潰爛見骨。秦紅的《虎俠嬌娃》中,也有「神鰍弩」,是四川唐門的唐紹雲獨門暗器,射出的箭像泥鰍一樣扭曲,又能像導彈飛彈,自動迴旋拐彎追蹤敵人,力道持久,使對手甚難逃避。

矛:槊

「矛」在兩萬多年前原始社會的狩獵時就已經出現了。遠古的人類使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等工具來刺殺動物;後來為了增強威力,加上長柄,就成了矛;近年出土的許多史前文化遺址中,也常發現加工過的矛頭。河南安陽的殷墟陵墓,也曾挖出七百多支青銅矛頭;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在牧地誓師,也曾要求現場軍隊「稱爾戈、立爾矛」,可見此時的矛已經是戰爭中的主要武器了。

戰國時期,「矛」已經是一般大眾都能購買的武器了。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說道這種武器的普及性:當時有位楚國人,在市場上賣長矛與盾牌,一面誇耀自己的盾牌堅硬無比,一面又稱贊長矛無堅不摧,所以有位觀看者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的譏刺。後來我們就稱人們顛三倒四、不合常情的言行為「前後矛盾」了。

矛又有「槊」的別名。曹操文武雙全,常在戰役過程中,心血來潮,就當場「橫槊賦詩」起來。建安十二年冬季,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討滅東吳。在大戰的前夕會諸將於船艦上,也曾取槊立於船頭,對諸將說:「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可見曹操是用槊的能手。

「戟」出現於殷商時代,兼具「戈」的鉤啄與「矛」的刺擊功能,由於製作不易,所以使用者多半是貴族。春秋時齊國權臣崔杼弒君,對於不認同的其餘臣僚,崔杼就以「戟拘其頸,劍承其心」,迫其就範。

因為戟有具有庄嚴威武的外貌,所以平時多半當作宮廷門衛的威儀兵仗,或用在警衛森嚴肅穆的正式場合中;漢武帝的弄臣東方朔,身高九尺,很有威儀,當武帝坐未央前殿時,東方朔就執戟侍立,可見戟的作用所在。有時帝王為了表彰獎勵武將的功勛,也常以戟作為賞賜,所以它又是權勢、功勛的象徵。

用戟的難度遠遠超過戈、矛,所以使用者不多,像漢初狗屠名將樊噲所使的戟,就是百鍊精鋼製成的,重九十八斤,一般人很難舞動。漢末的名將呂布,使用方天畫戟,重僅二十四斤,卻能以一敵三,與劉、關、張三人的雙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戰成平手,可見呂布用戟的高明功夫!到了三國志時代,單戟改成較短較輕的雙戟,成為當時流行的武器,如「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曹營「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都是史書上的明確記載。

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看槍。

因為矛的長度至少兩公尺以上,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戰國時已經有人將它改成一半長度的鐵制長兵器,是「鐵槍」的初次問世。隋煬帝將這種長槍賜給屬將,稱作「一丈威」;唐代更將它發展成四種:騎兵的漆槍、步兵的長槍、羽林軍的白桿槍、御林軍的朴槍。因為槍的使用普遍,所以用槍高手也逐漸增多,最有名的是秦瓊,「躍馬挺槍」,直擊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回馬金槍」是以退為進的險招,也是章回、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招式。

用槍的關鍵在於槍尖的攔、掃、扎、刺,舞動時,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瞬間使出殺手,讓對方無從應付。所以槍法高明在「快」與「變」,不僅要氣力,更要有應變的智慧。所以使槍者都是智勇雙全的高手,如《水滸傳》里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就是用槍者的典型。北宋名將楊業,尤其擅長槍法,真是一槍在手,所向無敵。

因為槍利於兩軍對壘使用,所以長桿鐵槍的形制逐漸增多,宋代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列舉了十八種,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另外,常見槍法也有十幾種,如楊氏梨花槍、山東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都是名號響亮、膾炙人口的。其中「梨花槍」是南宋鐵槍李全的愛妻楊氏所發明,槍法如雨散梨花,輕靈神妙,時人稱其「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可見厲害!抗金名將岳飛也是自幼拜陳廣學習槍法,後來自創「鉤鐮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改寫了南宋歷史,居功厥偉!

岳飛麾下名將楊再興也是使槍好手,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甚至創造出精擅槍法的楊家子嗣楊鐵心,導出楊家與郭靖和金、遼異族之間,錯綜復雜的一段的恩怨情仇來。

古龍在《七種武器》中,創造出一柄鈍鋼鑄造、獨霸武林的「霸王槍」,長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兩三錢,不但銳利無比、中人必死,而且槍身超重,只要被槍桿掃中,也會立即嘔血五升!槍主人是大王鏢局的老闆、一槍擎天王萬武,因故被仇家殺害,他的女兒王盛蘭遂持著這柄霸王槍,踏遍江湖,為父報仇。真可稱是父女英豪也!

相對於霸王槍的慓悍,古龍在《七種武器》中,又創造了陰險狠毒的「金槍」,不但輕巧,槍身還可隨意彎曲,給人一種毒蛇般的靈動陰狠恐懼感。槍主人徐用,用自己創造的蛇槍一百四十九刺,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後卻邪不勝正,敗在大俠丁喜手下,只有退隱一途。

斧作為農耕用的工具,是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新近出土的山西下川遺址證實,在兩萬年前已製造出大型石斧;黃土高原上的磁山人,在八千年前也普遍使用石斧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人更製造出穿孔的石斧,以利農作。

至於銅斧的出現,最早見於殷商,斧身還有精美的雕刻嵌鏤,顯然是作為儀仗之用。

鉞是從斧衍生而來的,一般人都將它們視為一物,混稱「斧鉞」而不別。但是,鉞比斧大了三分之一,鉞桿也比斧柄長,外形較具威儀氣魄。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經有非常精美、作為裝飾用的玉鉞了,經過考證得知,玉鉞的持有即是神聖地位的象徵。《史記》說:夏桀暴虐,商湯於是親自把鉞,討伐暴桀。另外,周武王伐紂時,在牧地誓諸侯之師,也是「左杖黃鉞,右秉白旄」,昭告聯軍全體。王莽篡漢後,義軍蜂起反抗,莽軍十萬駐扎洛陽准備剿滅,但是元帥王尋的黃鉞竟遺失了,當時懂得命理的人就預測莽軍一定大敗。後來王尋果真戰死。鉞在這些故事中,都是作為權力的象徵。

商、周之際,鉞一方面是權力的象徵,意味著政權的更替;一方面也使用在戰場上,成為征伐的利器。鄭州二里岡的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九公斤重的銅鉞,配上鉞柄後,就成為攻戰用的利器了,經考證是當時女將婦好所用的兵器。漢代壁畫中,有一幅戰場上騎馬持鉞的戰士像,鉞上掛著一個頭顱,可見鉞也是斬首的兵器。後來刑場上,也曾用鉞來作為腰斬的刑具,傳說黃帝時有五種大刑,第四種稱作「斧鉞」,就是「腰斬之刑」。

殳:單頭棍(大桿子)、雙頭棍(齊眉棍)、雙折棍(大掃子)、三折棍、操鉤棍、狼牙棒、天門棍、悶棍、腳棍。

殳的形狀像搗米用的杵,所以又有「杵」的稱呼,在商朝末年已經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了。亞聖先師孟子曾經形容武王伐紂時的戰況慘烈,竟然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可知商、周雙方軍隊都大量使用「杵」作為兵器,這種又長又重的木質兵器,竟能漂浮在兵士們的鮮血中,可見死傷之慘重!

在周朝時,殳的形狀略有改變,和弓矢、戈、矛、戟,並列為步兵的五種主要兵器,《詩經》說的:「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就是描述英勇的戰士,手持長殳,在戰場上與敵人進行肉博戰的情況。這時候的殳,已經變成長棍上按裝一個青銅或鐵制的圓頭,為了加強殺傷力,圓頭上有三至六個不等的乳突或棱刺。《春秋左傳》記載說:秦穆公帥軍攻打晉國,晉惠公的車右用長殳往穆公身上盡力一擊,殳頭棱刺竟然穿透穆公身上的六層鎧甲!可見殳的威力驚人!

「殳」又稱作「棓」或「杖」。戰國時代的兵法《六韜》中提到一種重十二斤的「方首鐵棓」,就是方形鐵頭的殳,而《呂氏春秋》說:戰國時,趙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大將吾丘鴆,「衣鐵甲,操鐵杖」,沖擊趙軍,所向披靡。都是這種武器。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曾發現三十一件這種型式的銅殳;而河北滿城挖掘出的漢初墓葬中,也有一種二公尺長的圓形鐵棒,頂端一小段為方柱形,應該就是銅殳演變成的鐵制長殳,殺傷力就更大了。

在後世的民間武藝中,「殳」演變成「棍」類武器,有「天門棍」,是短兵器,長度只有單頭棍的一半,兩端用銅箍扎緊;這是北方少林寺的棍法,南方武師使用者較少。

又有「單頭棍」,據說宋代楊家將兵敗之後,楊五郎沖出重圍,到五台山掛單出家。因為佛門不可動刀槍,所以將長槍改成木棍,又將槍法變化成棍法,就成了「五郎八卦棍」,一直流傳到現在。既然有單,當然相對也該有雙,「雙頭棍」又稱「齊眉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絕活,他就賴「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來。

另外還有「雙折棍」與「三折棍」,傳說都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而三折棍後來更成為北方鏢局的標幟。至於雙折棍,則由李小龍改造成雙截棍,並且在民國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武打電影中,出盡鋒頭,享譽國際。它的殺傷力,在李小龍的操控下,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使得美國警方明令規定:雙截棍是不得隨身攜帶的殺人凶器。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陝西半坡村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原始的骨制魚叉,用來扎取魚類。不過,居住在森林旁的獵戶們,為了獵殺大型野獸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離,所以使用三股長叉,一般稱作「虎叉」。《水滸傳》說道解珍、解寶兩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狀,要捉山上大蟲,於是「拿了鋼叉,兩個徑奔登州山上」。可見「鋼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時為了便於遠擲以確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擲用的飛叉。

「叉」後來發成兵器,種類很多,大致可按長短分,或以叉股分;歷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與鉤、鐮、鈀等雜兵器並論。宋代有叉竿,長二丈,用來叉飛梯與登城。南宋宗澤的偏將張純善使飛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並且教出很多使飛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長的「馬叉」,茅元儀的《武備志》說:「上可叉人,下可叉馬。」是步兵所用的長兵。

國劇《金錢豹》里,有飛叉的特技,叉頭分成三股,股與叉柄連接處,套上鋼片兩片,隨著演員舞動、拋擲時,錚錚作響,增強了驚險與娛樂的效果。這些其實都是從民國初年江湖雜耍賣藝者學來的身段。

耙頭:鈀、朳、钂鈀、鐺、鏟、月牙鏟、馬叉

耙頭的出現比較晚,明代以前少見載錄,至今也未見到「耙頭」實物,卻有「叉鈀」和「钂鈀」這兩種兵器。钂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外形像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左右橫出兩尖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茅元儀《武備志》描述它的形制道:「钂鈀,上用利刃,橫以彎股,刃有兩鋒,中有一脊,造法須分脊平磨,如磨刀法,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禿,中鋒頭之下庫,可容核桃,則安於木杪,乃不折損,仍用一釘關之。」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也說:「此器柄長八尺,於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殺倭始。」說明钂鈀是明軍為御倭所創制的。實戰中,每兩名钂鈀手,配備三十支火箭,敵人遠離時,鈀叉兩股可以充當發射架;敵人迫近時,可刺擊對方;當與敵人兵刃相鬥時,可以制住對手器械。真可稱作戰爭中最有利的兵器。

清王啅《兵仗記》載:「鈀之制有二,曰鐵鈀,曰木鈀。鐵鈀之頭,直刃橫齒皆鐵;木鈀鐵刃木橫,上施鐵齒,鐵皮裹釘。其使鈀之家五,曰雄牛出陣鈀,曰山門七埋伏鈀,曰番王倒角鈀,曰直行虎鈀,曰稍攔跟進鈀。」所說的形制,像是一般的農耙,與明代鈀形不同,可能是清代才有的兵器。清代綠營兵還使用鳳翅钂、五趐钂、月牙鈀、通天鈀等隔拿兵器,形制大同小異,各有特點。

武俠作家蕭逸的《春江萬里情》中,男主角郭潛即用「鳳翅鐺」,長三尺許,通體紫紅,四菱鐺頭,月牙形刀刃,極為鋒利。

耙又名「扒」,和農家的鐵齒耙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戰,可以隔架敵人長兵器,也能趁機殺傷敵人。《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九齒釘朳」就是這種兵器。

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三尖刀、飛刀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演練刀時勇猛慓悍,雄健有力的形象。刀的種類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樣。單刀和雙刀都屬於短兵器,常言道:「單刀看手,雙刀看走。」這也是單刀和雙刀演練的基本要求。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一手配合,以纏頭、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挑為主要招式。至於雙刀的刀法及變化,則是通過兩手和身腿的協調配合,要求兩手用力均勻,身段靈活,以顯出雙刃「葉裏藏花,雙蝶飛舞」的美姿。大刀屬於長兵器,主要方法是:劈、抹、撩、斬、刺、壓、掛、格、挑等,所以說「大刀看刃」。

《清稗類鈔》記載一件用刀御敵的事跡: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京師附近有一處村落名「謝庄」,村民馮三保精技擊,其女婉貞年僅十九,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婉貞見敵軍迫近,就對父親說:「外國人有火器而拙於武藝,我們操刀挾盾,近身攻其不備,必可取勝。」於是婉貞帶領村中少年,穿黑衣持白刃,埋伏於村外林中。不久,敵軍五、六百人抬炮至,婉貞拔刀奮起,率眾襲之,所當無不披靡,至日暮,村人擊殺敵軍百餘人,敵遂棄炮倉惶逃走。可見清代大刀的威力。

光緒年間,北京城裏有一位大俠,叫王止誼,因他稟性豪爽,俠心義膽,尤以大刀著稱於世,所以時號「大刀王五」。著名的戊戌變法失敗後,王五得知清兵將緝捕譚嗣同,於是當夜潛入譚宅,勸之出奔,並願以身護其行。只是譚嗣同決心殉仁,直至清兵來至庭院,王五始飛壁而去。

俗話說「你有你的拖刀計,我用我的障眼法」,這與「回馬槍」相近,也是刀戰的計謀一種,源出《三國演義》。當關公數戰黃忠不下,不禁設下計謀:「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嬴之。」就是先假裝敗走,將刀垂下,待敵不備之際,突然回頭攻擊。

至於武俠小說中,以刀為主調的作品,更是俯拾即是,如古龍的《飛刀又見飛刀》創造出了武林奇人「小李飛刀」;《圓月彎刀》,著意闡述主角丁鵬「刀為人役、人為刀魂」以及謝曉鋒「劍即是劍、我即是我,劍非劍、我非我」的兩種武學境界;而金庸的《鴛鴦刀》則以詼諧俏皮的節奏,藉著「鴛刀、鴦刀」點出武林中盛傳已久的「無敵於天下」大秘密,原來就是兩柄刀刃上分別刻著的「仁者」「無敵」四字。

劍的兩端都有鋒刃,既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可以自衛,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所以從西周開始,就成了兵戰中的重要的短兵器。鑄劍盛行的結果,劍術也也受到重視,《吳越春秋》記載了一則少女與老猿斗劍的故事:越王句踐聽說國內有一位少女善於劍擊,於是特地請來問以劍術。少女出發北上,途中遇到一老翁,自稱袁公,想和少女比劍。未料才一比試,袁公就敗逃上樹,變為白猿而去。少女見了越王,就將劍道很清楚的闡釋一番,所言妙契精微,深得劍術之要,對於斗劍時進退縱橫之法,精神貫注,從容不迫,觀變進招的形態,都講解非常仔細。越王非常高興,就封賞少女,並且贈她「越女」的封號。金庸更將這一段傳奇,寫進了他的武俠小說《越女劍》中,將劍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劃與探討。

到了戰國,青銅劍已成為各國軍隊的必備兵器,冶鑄技術臻極鼎盛。近年來,在河南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和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銅壺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步兵、水兵所配備的劍的形制。至於一般的勇士,也常以劍作為爭斗的利器,《莊子?說劍篇》說道:「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由此可見,當時的劍客是為了國君觀賞武藝而存在的。

武俠小說所創造的劍式,雲幻詭譎,無奇不有,但是沒有一式能夠超過《笑傲江湖》裏的「沖靈劍法」,不但名號清雅,連招式都險峻至極卻又纏綿綺旎。當我們設想這麼一幕景象:一位卓爾不群的武林英俊,正在和他唯一摯愛的青梅竹馬一同演練劍招,兩人相距約摸七、八丈,各自提劍拔地而起,以快逾閃電的速度,在半空中絕不思索地直刺對方,而兩支劍尖竟然在半空中猛烈交擊,激得劍身都彎曲顫抖不已,但是兩人心靈卻異常清明,因為他們都知曉,即使互刺百次、千次,也絕對不會失手誤刺對方!這是靈犀相通、互信不疑,全無任何雜質的情愛,已經升華到了無須言語的境界了!這是劍式,更是讓人震懾的純純愛情!點出了武俠世界中另一種驚奇。
[jian]的外形像無刃劍,為短兵器、兼作暗器用,因為外觀是三或四楞形,類似竹簡,所以最先稱作「簡」。《西遊記》里,孫悟空眾師徒在九曲盤桓洞大戰眾獅精時,「雪獅精使一條三楞簡,徑來奔打」,用的就是這種武器。

[jian]通常藏於腰間,以隨身防護,十八般兵器中,只有一定用雙,所以習稱「雙jian]

唐代將門之後的秦瓊,善使一對家傳的「流金jian],重約一百三十斤,招式獨特,舞起時,迅如蛟蟒,密似雪花,遠近馳名。他最有名的絕招就是「殺手jian]。當他把得意的jian法招式,一路傳與表弟羅成時,看看就要傳到最厲害的殺手,心中突然一動,惦念道:「表弟勇猛,我若傳了他殺手jian],天下只有他,沒有我了!」因此留了一手,再也不教了。所以現在人們都說最厲害的殺著是「殺手jian]。秦瓊的雙jian

雖然有名,但是他早年落魄江湖,貧病交迫、又盤纏用盡時,不得不賣馬當

,誰知那個有眼無珠的三義坊朝奉,竟然只估它一斤四分錢,直當廢銅賣。

鞭作為兵器,最早見於春秋晉公子重耳的對話中。重耳流亡至楚國時,受到楚王的熱情招待,不卑不亢的回報以:「如果有幸能回晉國即君位,遇到楚、晉戰事,一定先行退讓;如果退讓還不能解決紛爭,就只好左手執皮鞭與弓箭,右手駕著戰馬,與楚軍周旋。」可知此時的「鞭」與「弓」一樣,都成了戰爭中的攻擊性武器。後來,前秦苻堅在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前,還誇下豪語道:「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可見前秦軍士應是人手一鞭的。

鞭的形制,到了漢代已有鐵制的,後梁戰將王彥章的鐵鞭長六尺二寸強,重十五斤,凡十九節,算是較短兵器。唐代則出了許多擅使鋼鞭的武將,如尉遲恭使得一手百三十斤重的鋼鞭,歸順李世民後,諸將不服,競與較量,卻無一得逞。

武俠小說中,鞭也是一項利器,鄭證因的《鷹王爪》中,追風鐵翅雕侯天惠,使得一種「金線鎖口鞭」,鞭身有連環鎖子簧,尾端有兩支毒須,一被打中,若未筋斷骨折,也會毒發而亡,甚是陰狠。古龍的《劍氣滿天花滿樓》中,武林盟主鄭思遠就用「蛇形鞭」,帶鱗片的鞭身,軟中帶硬、硬中有軟,一鞭著身,皮肉皆爛,難有生路。

大陸新銳武俠作家馮驥才,得到大陸首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的中篇作品《神鞭》,說的是清末天津衛的傻二,練就一頭祖傳的辮子功,打遍天下無敵手,獲得「神鞭」的稱號,卻在義和團的打洋鬼戰役中,被洋鬼子一槍打斷了「神鞭」。新派作家鬼穀子的《江湖風雲錄》中,也有一個飛天魔女,將垂腰長發箍成十三束,名為「魔發十三鞭」,可以同時向十三個不同的方位掃出,煞是厲害!同書又有苗疆土著的「蟒鞭」,以深山巨蟒皮浸毒熬煉而成,一被鞭中,立即入肉二寸,毒氣蔓延,當場斃命

「槁」又名「檛」,形狀如握著尖刺的拳頭。史書記載,最早使用槁的是東漢人溫序,他看到盜賊脅迫官吏,非常氣憤,於是「以節檛殺數人」。因為檛頭所握的尖刺形似毛筆,所以又稱作「筆檛」、「翻天筆」。

據說元代少林弟子白玉峰,為武術大師,常四處尋訪少林失傳武藝。一日,在少林寺藏經閣發現古兵器--檛,形狀奇特,既可鎚、劈、刺、擊,又有點穴的功能,靈機一動,將檛桿改短,就成了「翻天筆」這樣新武器,又創出二十四招翻天筆法,流傳後世,所以武俠小說中也常見這一類奇門兵器。台灣早期作家陳青雲的《五步追魂》中,俠客田青就持「龍頭鳳尾筆」,對陣時也可當作判官筆用。金庸《倚天屠龍記》也說道:武當七俠之一的張翠山,揮灑一隻鑌鐵判官筆,運起倚天屠龍功,在石壁上刻出「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二十四個大字,使得氣蓋寰宇的金毛獅王也收歛睥睨一世的狂氣,豎起大姆指大加贊賞。

斧有單、雙兩種形制,單斧配上長柄,不容易揮灑;而雙斧柄短,使用者較多。主要用法為: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氣魄。

歷代用斧的名將、豪俠不少,如袁術陣營的邢道榮,手使開山大斧,輪揮直奔沖撞,孔明軍陣乃急分兩下而走,可見邢的威猛!成語中的「半路殺出程咬金」,是唐代開國功臣,善使板斧,用法只有三招,一再重覆使用,配上既重又猛的力道,一般兵器罕能抵擋,所以當時流傳「程咬金三下斧頭」的說法稱贊他。《水滸傳》也記載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所向無敵,無人能擋,討伐方臘時,就憑雙斧立下不小功勞。

綿繩套索類似美國西部牛仔套牛用的「繩套」,是一種「生擒」的兵器。傳奇小說中有此武器,說的是隋末豪俠虯髯客,深諳飛索奇技,並傳給唐開國大將李靖,李靖將此絕技用在軍戰上,挑選精兵,苦練飛索工夫。飛索長約一丈二尺,也有二至三丈長,最好用牛筋或鹿脊筋劈成網絲,與人發、純絲混編,索頭繫上錨形鉤,用時將索投出,攫住敵人。每次實戰中,都將飛索軍雜布兵士之中,趁隙擒捕敵方主帥,敵軍驟失主帥,往往未戰先怯,因而敗軍。

元代騎兵善套馬,索的一端結成環狀活扣,後來將繩索改為「輪圈」,可以套敵之頸等部。明代將套索與檛結合,成了飛撾、飛鉤,用長繩系住,以拋遠擊敵,比一般中短兵器稍長。但是它的缺點是拋出後收攏回來的空檔,有被敵人乘虛而入的危險,所以只能作為輔助兵器。古典傳奇與武俠小說中,常見戰場上使用鏢繩套住生擒對手的描述,這種武器經過歷代武師的實練與作家想像的發揮後,演化出許多同類型的暗器,例如流星槌、繩鏢、狼牙槌、龍須鉤、軟鞭、鐵蓮花、飛爪等,民間武術界仍然經常可見。

蕭逸的《飲馬流花河》中,明代當朝王爺朱高煦就擅使「神鷹鐵爪」,鐵爪五指都是設計靈活、可適時曲動的鋼尖,爪由一串純綱指環連結,揮手一抖,即可抓撾敵手,威力極強。

防禦武器

盾、牌:挨牌、圓牌、藤牌、皮牌

Ⅶ 十八般兵器都有什麼,那個最厲害

十八般兵器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卧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八般兵器——弓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虱,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十八般兵器——弩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構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十八般兵器——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己。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十八般兵器——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袓」,確可當之無愧。

十八般兵器——矛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八般兵器——盾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胄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御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為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御,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發,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衛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後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數與外人戰。皆賴此以取勝。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後竟為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君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哦詟者矣。

Ⅷ 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雷震擋是一個什麼樣的兵器

雷震擋,其實是「雷震鎲」。

古兵器。武術長重器械。形如半月,似叉,有柄,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鎲柄,柄長六至七尺。鎲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

我找了一幅圖片,樓主看了就比較清楚了。

熱點內容
les女總裁的御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8 01:03:55 瀏覽:611
完結的熱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0:46:36 瀏覽:668
哪個聽書軟體帶字幕 發布:2025-07-18 00:36:34 瀏覽:515
楚宮桃夭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00:32:16 瀏覽:994
懶人聽書去廣告版 發布:2025-07-18 00:27:04 瀏覽:713
都市言情小說秘密 發布:2025-07-18 00:21:12 瀏覽:740
言情甜寵小說 發布:2025-07-18 00:18:05 瀏覽:953
公主的gl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8 00:17:14 瀏覽:981
經典兌換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0:09:51 瀏覽:330
穿越玄幻女強魔獸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0:08:45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