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哥特小說名字

哥特小說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8-19 02:42:59

Ⅰ 10部有名的外國文學名著

一,《戰爭與和平》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二,《巴黎聖母院》作者: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而展開,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的故事。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三,《呼嘯山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超現實氣氛,驚悚恐怖之中感人至深,帶有部分哥特文學的奇幻恐怖色彩。

四,《童年 》作者:馬克西姆·高爾基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五,《大衛·科波菲爾》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帶有自傳性的扛鼎之作,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言「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這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曾被列夫·托爾斯泰譽為「一切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六,《紅與黑》作者:司湯達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

七,《悲慘世界》作者:雨果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八,《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九,《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

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十,《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從小深受南方文化傳統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卻流淌著野性的叛逆因素。

隨著戰火的蔓廷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郝思嘉的叛逆個性越來越豐滿,越鮮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變了個人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成為時代時勢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Ⅱ 要找兩本哥特式名媛那個樣子的小說,文筆要好哦,名字不要太奇怪!

十七妖精,也是孩子幫寫的

Ⅲ 哥特式的小說比較著名的有哪些;/

1747《克拉麗莎》 Clarissa 賽繆爾·理查森 開創了「女郎—惡棍」這一經典的對立模式 1764《奧特朗拖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 霍勒斯·沃波爾 哥特小說的開山鼻祖,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 1790《朱莉埃特》 Histoire de Julitte 薩德 1794《凱萊布·威廉斯》 Caleb Williams 威廉·戈德溫 1794《尤道弗的奧秘》 The Mystenies of Udolpho 安·萊德克利夫 確立哥特式小說標准樣式,使哥特式惡人(villain-hero)進入文學領域 1795《修道士》 The Monk 馬修·劉易斯 恐怖型哥特式小說的開創者 1797《科林斯的未婚妻》 Fiancee of Collins 歌德 開辟了正統文學中「吸血鬼」形象的先河 1798《威蘭》 Wieland 查爾斯·布朗 恐怖型哥特式小說的代表,具有獨創性的浮渣恐怖心理描寫影響了後世的一些著名小說家 1797《克里斯特貝爾》 Christable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 1799《睡谷》 The Legend of Sleeping 華盛頓·歐文 以桃花源式的烏托邦主題、哥特式風格以及敘述真實性,成為美國短篇小說的經典 1800《朱莉婭》 Julia 薩利·伍德 感傷型哥特式小說的代表 1804《庇護所》 The Asylum 伊薩克·米契爾 1813《麥布女王》 Queen Mab 雪萊 1817《黑色故事集》 Tale of Nights 霍夫曼 1818《弗蘭肯斯坦》 Frankenstein 瑪麗·雪萊 哥特式小說在其經典時代的巔峰之作,科幻小說的鼻祖 1819《聖艾格尼斯之夜》 Eve of St.Agnes 濟慈 復興期(19世紀) 哥特式小說作為半正統文學樣式開始復興,現實主義大師們也用哥特手法描述社會與現實 1819《吸血鬼傳奇》 The Vampyre 威廉姆·波利多里 吸血鬼小說的鼻祖 1819《艾凡赫》 Ivanhoe 瓦爾特·司各特 把哥特式的手法完美運用於中世紀歷史小說中 1827《拉·古茲拉》 La Gusla 梅里美 1840《怪誕故事集》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愛倫·坡 把心裡探索與道德探索完美的結合,表現人物靈魂深處善惡沖突的哥特小說大師 1843《古宅青苔》 Moseses from an Old Manse 納撒你爾·霍桑 1847《呼嘯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蒂 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哥特的經典之作 1847《簡·愛》 Eyre 夏洛特·勃朗蒂 為哥特注入顯示的內容和激烈的情感 1852《荒涼山莊》 Black House 狄更斯 慣用哥特式恐怖氛圍描寫現實,哥特恐怖小說體裁同社會譴責小說體裁結合起來 1866《吸血鬼變形》 Incarnaion of the Vampyre 波德萊爾 1872《卡米拉》 Camilla 雪莉登·勒法努 第一部吧女性吸血鬼寫作主角的哥特小說 1891《道連格雷的畫像》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奧斯卡·王爾德 1895《空中騎士》 A Horseman in the Sky 安布羅斯·比爾斯 繼承愛倫·坡、霍桑哥特傳統的同時,有開創了「邪惡靈異」的超自然成分 1897《德拉庫拉》 Dracula 布拉姆·斯多克 塑造了哥特史上最著名的「惡棍英雄」吸血鬼伯爵德拉庫拉 1898《擰緊的螺絲釘》 The Turn of the Screw 亨利·詹姆斯 1904《古董商靈異故事集》 Ghost Stories of an Antiquary 蒙塔古·詹姆斯 開創考古學式的哥特小說風格 1908《螺旋樓梯》 The Circular Staircase 瑪麗·羅伯茨·萊因哈特 連結起了哥特小說與推理小說間的血統關系

Ⅳ 哥特式童話,是什麼


哥特(Goth)、哥特式(Gothic):
1、哥特人的, 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羅馬帝國的一支日耳曼民族)
2、哥特式建築的(12至16世紀流行於西歐的建築風格, 以尖拱﹑ 拱頂﹑ 細長柱等為特點)
3、哥特派的, 哥特風格的(18世紀的一種文學風格, 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氣氛的愛情故事)
4、指字體,哥特字體的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Ⅳ 哥特小說在英國文學史上是怎樣形成與發展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哥特小說,屬於英語文學派別,一般被認為隨著賀瑞斯·華爾波爾的《奧特朗圖堡》而產生。哥特小說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特式與黑暗、恐怖聯系在一起。

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等。

哥特小說的起源

「哥特」本是用來指中世紀建築(哥特式建築)和藝術(哥特式藝術)的具有貶義的詞。然而這個貶義的詞被18世紀哥特復興的倡導者所接受,這些人就是浪漫主義流派的先驅。哥特式建築是對作為理性時代代表的古典建築的對抗。復興的哥特式建築在19世紀十分流行。

與新哥特主義反對新古典主義類似,哥特小說通過贊美人類從極端情感中得到的樂趣及至高哲學來對抗理性及既定的邏輯方式。哥特式建築的廢墟通過暗示人類之所創造會不可避免地衰頹崩潰孕育了這些情感,這些情感也被與由改革派創造的反天主教主義聯系在一起。好的新教徒想像著天主教堂用嚴酷的法律,折磨與迷信儀式來壓迫百姓,他們通常會將中世紀的建築與一個黑暗恐怖的時代相聯系。

早期的哥特小說

「哥特」被用於文學流派主要因為這種流派的主題探討這種極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話題, 並且哥特小說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廢棄的搖搖欲墜的城堡, 修道院。他們關注哥特式的相關建築,藝術,詩歌 (見墓園詩人)甚至園藝。

瓦爾波爾的小說產生於他對中世紀的迷戀。小說中再也不是他始稱的偽造建築而是真正的中世紀傳奇故事。奧特蘭圖城堡起初名為傳奇故事,有教養的階層認為傳奇故事是庸俗的文學樣式,甚至因為其中迷信的元素而認為不適合兒童閱讀,但華爾波爾更新了其中的元素,使中世紀的傳奇故事有了新的形式。基本的情節是其它哥特小說中的必要元素,一個威脅性的秘密,一個古老的詛咒, 以及無數的困擾: 隱藏的走廊, 經常昏倒的女主角。但真正確立哥特式小說標准樣式的是 安·萊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萊德克利夫使揮之不去的哥特式惡人進入文學領域,這一角色後來發展成了 拜倫式英雄。與華爾波爾的小說不同,她的小說是英國膾炙人口的暢銷書。萊德克利夫掀起了一陣熱潮,身後模仿者如雲;她的影響在簡 奧斯汀的諾桑覺修道院 也可見。書中一個人物由於閱讀了哥特式小說,夜半微小的聲音也帶給她無限的恐懼。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無疑是哥特式小說在其經典時代的巔峰。

後期發展

在英國,哥特小說到1840年已衰敗。這主要是由於廉價作者的過飽和(他們的作品後來以一便士恐怖形式的廉價恐怖小說形式存在)以及在世紀之交時像和尚這些暴露過分的性,暴力(至少在當時人們認為已接近色情文學)的作品的問世大大降低了哥特小說的地位。但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掀起了維多利亞時代短篇鬼故事的熱潮,並且使艾倫·坡的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得以出現。狄更斯少年時代就閱讀哥特式小說並將其中陰郁的氣氛、戲劇的張力融入了他自己的作品,只不過變換到了他自己的時代。哥特小說的陰郁對崇尚哀悼儀式、銘記永生及長生不老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這也使得它對文學有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後維多利亞時代

到1880,哥特式小說作為半正統文學樣式復興的時間到來了。這時期的作者有羅伯特·魯易斯·史蒂文森,亞瑟·米堪及奧斯卡·威爾德,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惡人在布蘭姆·斯多克 (Bram Stoker)的吸血鬼(Dracula)中誕生。雖然評論家用哥特來代稱所有的相關流派,哥特式小說已開始認真考慮讓位給現代恐怖小說。恐怖小說作家有些繼承了哥特式的情感如安妮·萊斯(Anne Rice)有些如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則沒有。哥特式也將自己的領域擴展到電影,音樂,甚至以互聯網這一新形式為載體。

作品

The Castle of Otranto (1764) by Horace Walpole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1794) by Ann Radcliffe

Caleb Williams (1794) by William Godwin

Vathek, an Arabian Tale (1786) by William Thomas Beckford

The Monk (1796) by Matthew Gregory Lewis

Frankenstein (1818) by Mary Shelley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Vampyre (1819) by John William Polidori

Melmoth the Wanderer (1820) by Charles Robert Maturin

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 (1821) by Thomas de Quincey

The Private Memoirs and Confessions of a Justified Sinner (1824) by James Hogg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839) by Edgar Allan Poe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Tell-Tale Heart (1843) by Edgar Allan Poe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Mummy's Foot (1863) by Théophile Gautier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1886)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he Horla (1887) by Guy de Maupassant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Yellow Wallpaper (1892)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Dracula (1897) by Bram Stoker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 by Henry James

The Monkey's Paw (1902 by W.W. Jacobs

The Lair of the White Worm (1911) by Bram Stoker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Gormenghast (1946 - 1959) by Mervyn Peake

Ⅵ 求吸血鬼小說的名字,要哥特風濃一點的!不要別人用過的!要原創!

你是打算寫小說嗎?如果開始寫的話,可不可以給我一個網址,我去看一看
暫時給你一些建議:
血染魅夜
墮落的血天使
原來是吸血鬼呀(額,受了原來是美男呀的影響)
暗夜薔薇刺
有你,不需要光明
(暫時就是這些了,你試試看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Ⅶ 一本關於一個風格很哥特式的女孩和一個名叫亞歷山大吸血鬼男孩的故事的小說名,誰看過,求書名

第一部應該是叫《吸血鬼的吻痕·棺材社》,第二部第三部不記得名字了,男主是亞歷山大

Ⅷ 傲慢與偏見作者叫什麼

【作家生平】
簡·奧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有6個兄弟和一個姐姐,家境尚可。父親喬治·奧斯汀(George Austen,1731年—1805年)是當地一名牧師。母親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奧斯汀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奧斯汀一家愛讀流行小說,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時期的習作就是對這類流行小說的滑稽模仿,這樣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諷的基調。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又名《諾桑覺修道院》)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簡·奧斯汀一生未嫁。1796年,她與後來成為愛爾蘭最高法官的湯姆·勒佛伊(Tom Lefroy)有過短暫的羅曼史,據傳他就是《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先生的原型。1802年,一名比奧斯汀小六歲的富有男子哈里斯·彼格威瑟(Harris Bigg-Wither)向她求婚。奧斯汀最初接受了,次日又改變主意拒絕了他。
1801年,奧斯汀的父親退休後,全家遷居到療養勝地巴斯。就像筆下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一樣,奧斯汀並不喜歡巴斯,這也許與她家庭經濟狀況日趨拮據有關。
1805年父親去世後,奧斯汀跟隨母親和姐姐到南安普敦與兄長弗蘭克住了幾年。1809年又移居查頓(Chawton)投奔兄長愛德華。那裡的小屋現在是奧斯汀紀念館,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奧斯汀後期的作品就是在那裡寫作的。
1816年,奧斯汀的健康狀況惡化,她於1817年搬到溫徹斯特療養,並於同年7月病逝。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
奧斯汀兄弟中詹姆斯和亨利後來也從事神職,弗朗西斯和查爾斯則成供職英國海軍。珍與她的姐姐卡桑德拉關系密切,她們之間的信件為後世奧斯汀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卡桑德拉為簡·奧斯汀所作的畫像目前保存在倫敦的國家肖像館內。
[編輯本段]【作家評述】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式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准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編輯本段]【文字特色】
1)諷刺手法的運用
奧斯丁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嘲諷。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很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決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再看看那個不可一世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為了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辛勞,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為兩位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受到現實嘲弄的同時,書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盡管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索。
2)對話的運用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意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例如第一卷第十章,達西趁賓利小姐彈起一支蘇格蘭小曲的當兒,邀請伊麗莎白跳舞:「貝內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這個機會跳一曲里爾舞?」達西這話說得雖然有些傲慢(「很想抓住」四個字足以表明這一點),但他主觀上還是想討好伊麗莎白。可是伊麗莎白聽起來卻不以為然。她認為里爾舞是一種鄉土舞,達西請她跳這種舞,是想蔑視她的「低級趣味」,於是正顏厲色地說道:「我壓根兒不想跳里爾舞——現在,你是好樣的就蔑視我吧。」達西回答了一聲:「實在不敢。」這句答話可能做出多層解釋:伊麗莎白僅僅看作對方是在獻殷勤,賓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結「良緣」的表示,而讀者只要多讀幾段便會發現,達西心裡可能在想:「這位迷人的小姐著實厲害,我這次只得認輸,以後可得謹慎從事。」類似這種微妙的對話,在小說里還有很多。奧斯丁在《諾桑覺寺》第五章,曾用飽含熱情的語言贊揚了新小說:「……總而言之,只是這樣一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智慧的偉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對人性的最透徹的理解,對其千姿百態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處洋溢的機智幽默,所有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語言展現出來。」
[編輯本段]【作品年表】
1794-95 《初次印象(傲慢與偏見)》動筆。
1796 《初次印象(傲慢與偏見)》完成,《埃莉諾和瑪麗安(理智與情感)》動筆
1798-99 《諾桑覺寺(蘇姍)》完成。
1803 《蘇姍(諾桑覺寺)》以10鎊價格賣給理查.克羅斯比,但未被出版。《沃森一家》動筆(1818年出版)
1805 《沃森一家》放棄。
1811 《曼斯菲爾德庄園》動筆。《理智與情感(埃麗諾和瑪麗安)》出版。
1813 《傲慢與偏見(<第一印象> 修訂版)》出版。《曼斯菲爾德庄園》完成。
1814 《曼斯菲爾德庄園》出版。《愛瑪》動筆。
1815 《愛瑪》完成並出版。《勸導》動筆。《蘇姍(諾桑覺寺)》從出版商理查.克羅斯比手中買回。
1816 《勸導》完成。《蘇姍(諾桑覺寺)》修訂。
1817 《沙地屯》動筆
1818 《諾桑覺寺(<蘇姍>修訂版)》和《勸導》出版。
[編輯本段]【作家地位】
1811年,在兄長亨利的資助下,奧斯汀的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理智與情感》。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則是《傲慢與偏見》。

熱點內容
花火出版言情現代小說 發布:2024-04-30 17:46:18 瀏覽:821
非常好看的穿越校園小說 發布:2024-04-30 17:46:10 瀏覽:398
好看的穿越原始社會小說 發布:2024-04-30 17:37:34 瀏覽:283
小說都市之逍遙兵王全文閱讀百度雲下載 發布:2024-04-30 17:32:33 瀏覽:363
小說言情女主遠古神 發布:2024-04-30 17:23:01 瀏覽:718
狗妻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4-04-30 17:22:57 瀏覽:329
青春苦難言情小說全集下載 發布:2024-04-30 17:22:54 瀏覽:720
刑警小說言情 發布:2024-04-30 17:05:58 瀏覽:788
阿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選在線閱讀 發布:2024-04-30 16:36:38 瀏覽:990
ios好用的聽書軟體推薦 發布:2024-04-30 16:26:10 瀏覽: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