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三國張魯的完結小說

三國張魯的完結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15 01:46:25

㈠ 求關於三國時代的小說

長空落日傳
笑傲三界行
影子傳奇
劍神故事
抗日魔法團
暗黑天下
六界逍遙錄
冷月·殘星·暗夜
我也只是人
英雄夢
浪子邪心
草莽英雄傳
道傳天下
江湖舊事
溫柔陷阱
修心

㈡ 誰有真實歷史的三國小說。。。要白話文的。。。。。。或者直接告訴我三國人物的真實情況。。。。

《三國志》官方正版

㈢ 三國里最大的贏家!三國中的張魯為何被說是最大的贏家

很多人可能記不起來張魯在三國中的戲份,他就是那個占據了漢中主動投降曹操的男人,說白了,差不多就是「送經驗」的角色。

真實的張魯可沒有那麼「廢柴」,他比你的想像中還要厲害些。



張魯迅速選擇投降了實力更加強大的曹操,與其頑強抵抗後失敗,不如投降保命。這里也有人納悶,為什麼張魯不選擇劉備呢?

這就要提到前面殺了張魯家人的劉璋了,劉璋早就向劉備投降,站到了劉備這一邊的陣營里。導致張魯看見這姓劉的就煩,他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過劉備。

如果說張魯投降曹操的重要影響,一個是助長了曹操的勢力,讓他擴張領土,壓倒劉備一頭。

另外一個就容易被人忽略,張魯的五斗米教悄悄發展到了北方,他們傳教眾人,在曹魏政權下成為一種看不見的信仰風向。

到了後來的晉朝時期,信仰五斗米教的人,可以是說是十有六七,這都起源於曹操接納張魯的決策!

㈣ 三國里的張魯事跡

魏鎮南將軍。祖父陵,客蜀,創五斗米教。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漢末,力不能征,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魯為漢寧王。功曹閻圃勸免。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圃勸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不從,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魯盡將家出,太祖逆拜魯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為子彭祖取魯女。魯薨,謚之曰原侯。子富嗣。
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江蘇豐縣)人。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行其道。衡死,張魯繼為首領。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益州牧劉焉家。他通過其母跟劉焉家的關系,得到信任。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盡殺魯母家室。張魯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史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朴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借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東漢末年,道教派別又張角傳授的太平道,張陵、張魯祖孫傳布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張魯在漢中二十多年,信徒眾多,成為漢末一支很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謚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為便於向其徒宣講《道德經》,乃為之作注,名《老子想爾注》。提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認為「道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主張君臣民皆須「順道意,知道真」,「行誡守道」。又認為,「生」是「道之別體」,道人「但歸志於道,唯願長生」。「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只有「奉道誡」,將「積善成功」和「積精成神」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不死成仙。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來,「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壽矣」。還抨擊儒家五經「半入邪」,「大偽不可用」;反對淫祀,認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禱祠」;對宣揚「聖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緯書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誠感天」、通過修行自臻「仙壽」的觀點。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羽化,葬鄴城東。弟衛,字公則,為昭儀將軍,棄官學道,白日沖舉。弟傀,字公仁,封為南郡太守,加駙馬都尉,棄官學道,白日沖舉。元成宗皇帝制曰∶「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而成之在人,有漢天師之緒遠矣,匪其子孫善繼善成,不怠益大,孰濟登茲,是以代有異人,出禪治化,系師景行焯靈,昭於簡冊,妙於自拔,功成不居。經不雲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為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㈤ 三國時期張魯是誰,為什麼曹操特別想要巴結他

曹操是誰?劉備是誰?

其次曹操當時天下勢力最大,如果挾攻下漢中之勢頭繼續攻擊益州,未嘗不能滅了劉備,自然挑勢力最強的投降。而且張魯的手下張松,閻圃等也傾向於投降曹操,不聽估計會被殺,再則萬一投降劉備再被滅了,又投降一次,如此反復只能死路一條。

相反,曹操信奉黃老道教,一直以道教「真人」自居。在張魯看來,曹操正是他一直所期望的「黃家」和「黃天」。所以在張魯投降後,曹操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又封其五子為列侯,還與張魯成了姻親。曹操對張魯授以高官厚祿,又結為婚姻,將原巴蜀、漢中地區的大批教民遷往中原,這無疑也是希望通過籠絡張魯來彰顯自己的宗教和政治地位。

㈥ 找一部穿越三國收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顏良文丑的小說

本人熟讀三國,倒背如流,不偏不向,評價下五人的武藝1羽很多次勝利都是靠赤兔馬,其實武藝在五人中最差,戰七十多歲的黃忠而不勝,可見其垃圾2張飛實力很強比關羽強,張飛十幾合殺紀靈,關羽沒有赤兔馬的時候幾十回合和紀靈平手,再次見證關羽垃圾。張飛與馬超平手,但是張飛敢殺馬超,馬超不敢殺張飛,為何?因為馬超歸順張魯是迫不得已,他自己也想投靠劉備,所以千萬不能殺張飛。張飛曾經和張合戰一百合平手,馬超20合挑掉張合(毛氏三國僅僅三合)三國有稱金呂布銀馬超,而且馬超與張飛實際年齡差距不大所以馬超略強於張飛3黃忠60多歲戰平關羽,可見年輕時候武功比關羽強的多,黃忠與張飛的實力難以比較,但是黃忠戰績不佳多次被圍,據估計,應該比張飛差一點4趙雲在我看來在五虎將中最強,為何?徐晃見了關羽敢於主動挑戰,張合見了張飛敢主動挑戰,但是演義中曾經多次提到,曹軍大將看見趙雲的旗子而未見其人,就已經丟盔棄甲,狼狽逃竄了。曹軍將領之間肯定也互相交流啊,估計大家一致認為趙雲比關張強一個檔次,比馬超也會略強,所以才會有此舉動。關羽被奉為武聖主要是因為他忠義而不是武藝故而順序是趙馬張黃關

㈦ 史詩巨著《三國演義》,小說中主要講了那些主要人物

魏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2: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3: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4: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建立了魏國,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蜀國主要人物:
1: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關羽留守荊州。東吳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4: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吳國主要人物:
1: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與周瑜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後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赤壁之戰前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4: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

㈧ 求資料,要寫一部三國題材的小說,求資料。

184年2月黃巾起義。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 卒年15歲
2月董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
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 孫堅破董卓,斬華雄。
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
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
孫堅攻擊劉表,戰死。
193年 曹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 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領兗州牧。
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
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
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
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97年 袁術在壽春稱帝。
曹操討伐張綉,失敗。
袁紹佔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2月曹操擒殺呂布。
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 張綉投降曹操。
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
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勛。
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 曹操誅殺董承一夥。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
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 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 曹操敗袁紹於倉亭。
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 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征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 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210年 曹操建成銅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馬超。
劉備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
劉備駐扎霞萌關。
孫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
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征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
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 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 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
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4月劉備稱帝。
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孫權稱吳王。
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
蜀吳重修和好。
雍闓叛亂。
225年 諸葛亮南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維降蜀。
馬謖失街亭。
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孫權稱帝。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諸葛亮六齣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
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 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
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 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 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 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 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馬懿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
夏侯霸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 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

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 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
孫權亡,孫亮繼位。
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
姜維攻魏狄道失敗。
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
10月曹髦繼位。
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
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
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
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
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
姜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
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
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 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 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鍾會和姜維密謀失敗被殺。
司馬昭稱晉王。
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 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 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
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 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扎襄陽。
279年 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 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

三國戰爭年表

190年 關東諸侯討董卓之戰
曹操攻董卓滎陽之戰
孫堅魯陽退敵
董卓襲王匡河陽津之戰
孫堅斬華雄陽人之戰
劉表平定荊州之戰
191年 孫堅攻董卓洛陽諸陵之戰
袁紹襲孫堅陽城之戰
孫堅擊劉表襄陽之戰
曹操擊黑山軍濮陽之戰
陶謙破黃巾軍徐州之戰
劉焉割據益州之戰
公孫瓚破黃巾軍東光之戰
192年 袁紹與公孫瓚界橋之戰
公孫瓚擊袁紹巨馬水之戰
公孫瓚攻袁紹龍湊之戰
袁術擊袁遺揚州之戰
李傕等進犯長安之戰
曹操擊黑山軍武陽之戰
曹操破黃巾軍兗州之戰
193年 曹操擊袁術封丘之戰
曹操攻陶謙彭城之戰
公孫瓚滅劉虞幽州之戰
袁譚攻田楷青州之戰
袁紹攻黑山軍常山之戰
194年 吳景攻周昕丹陽之戰
孫策攻陸康廬江之戰
195年 孫策攻劉繇曲阿之戰
孫策與太史慈神亭之戰
劉繇攻諸葛玄、笮融豫章之戰
李傕劫持帝後公卿長安之戰
李傕、郭汜攻楊奉、董承弘農之戰
袁紹攻臧洪東郡之戰
鮮於輔攻公孫瓚鮑丘之戰
曹操攻呂布定陶之戰
196年 呂布襲劉備下邳之戰
郝萌襲呂布徐州之戰
孫策攻王朗會稽之戰
曹操攻楊奉梁縣之戰
曹操滅何義黃巾軍之戰
197年 曹操攻張綉淯水之戰
曹操攻袁術蘄陽之戰
曹操攻張綉湖陽之戰
呂范、徐逸攻陳瑀海西之戰
呂布破袁術下邳之戰
袁術滅陳王劉寵淮陽之戰
呂布攻臧霸莒城之戰
198年 袁紹滅公孫瓚易京之戰
段煨滅李傕關中之戰
曹操攻張綉穰城之戰
曹操滅呂布下邳之戰
199年 曹操滅眭固射犬之戰
劉岱攻劉備小沛之戰
孫策襲劉勛皖城之戰
孫策攻黃祖沙羨之戰
孫策平鄒佗、嚴白虎之戰
200年 策攻陳登丹徒遇害之戰
劉表破張懌長沙之戰
劉馥平定揚州之戰
張魯據漢中之戰
劉璋平趙韙益州之戰
孫權滅李術皖城之戰
曹操破劉備徐州之戰
曹操斬顏良白馬之戰
曹仁攻劉備汝、潁之戰
蔡陽攻劉備汝南之戰
曹操夜襲烏巢之戰
201年 曹操破袁紹倉亭之戰
202年 鍾繇擊郭援平陽之戰
203年 賀齊平建安之戰
袁譚與袁尚之戰
曹操攻袁譚袁尚黎陽、鄴城之戰
204年 曹操攻袁尚鄴城之戰
曹操滅袁譚南皮之戰
孫權平媯覽戴員丹陽之戰
孫權平山越之戰
205年 杜畿滅衛固定河東之戰
曹操平定幽州之戰
曹操滅高斡壺關之戰
206年 樂進李典破管承長廣之戰
於禁平昌豨東海之戰
雍州兵討張猛之戰
207年 孫權攻黃祖江夏之戰
曹操攻烏桓白狼山之戰
208年 孫權滅黃祖夏口之戰
曹操滅劉表襄陽之戰
曹操破劉備當陽之戰
赤壁之戰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戰
孫權圍攻合肥之戰
張昭攻當塗之戰
賀齊攻陳仆黟、歙之戰
張遼平陳蘭、梅成六安之戰
210年 步騭滅吳巨交州之戰
211年 曹操破馬超渭南之戰
劉備滅劉璋取益州之戰
212年 曹丕攻田銀蘇伯之戰
213年 曹操攻孫權濡須口之戰
馬超攻韋康冀城之戰
214年 夏侯淵攻馬超祁山之戰
諸葛亮入川之戰
夏侯淵滅宋建隴右之戰
孫權攻佔皖城之戰
夏侯淵攻韓遂長離之戰
霍峻守葭萌城之戰
215年 曹操破竇茂滅韓遂河池之戰
張飛攻張郃巴西之戰
趙儼平呂並陳倉之戰
曹操攻張魯陽平之戰
孫權圍合肥之戰
217年 陸遜擊費棧丹陽之戰

孫權與曹操第二次濡須口之戰
218年 王必平耿紀許昌之戰
曹洪破吳蘭下辨之戰
曹彰擊烏桓代郡之戰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戰
李嚴平定馬秦、高定之戰
劉備攻取漢中之戰
219年 劉封、孟達攻申耽上庸之戰
樊城之戰
呂蒙襲關羽江陵之戰

220年 孟達攻劉封上庸之戰
蘇則平定河西之亂
221年 張既平定河西之戰
222年 夷陵之戰
楊洪平黃元叛蜀之戰
曹丕首征東吳之戰
曹休與呂范洞口之戰
223年 曹仁與朱恆濡須口之戰
張郃攻佔江陵中洲之戰
曹真與朱然江陵之戰
賀齊取蘄春之戰
224年 田豫擊鮮卑軻比能之戰
曹丕攻廣陵之戰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戰
諸葛亮平南中之戰
周魴攻彭綺鄱陽之戰
226年 淚飯交趾之戰
孫權攻魏之戰
諸葛瑾攻襄陽之戰
227年 張嶷平張慕之戰
228年 曹真破趙雲之戰
孟達反魏之戰
諸葛亮攻魏街亭之戰
229年 葛亮攻魏陳倉之戰
諸葛亮攻魏武都、陰平之戰
魏與吳石亭之戰
230年 曹真攻蜀漢中之戰
潘浚、呂岱平武陵蠻之戰
滿寵守合肥之戰
231年 布襲王凌阜陵之戰
諸葛亮攻魏上邽之戰
232年 魏與吳成山之戰
魏與吳廬江之戰
魏攻公孫淵遼東之戰
233年 馬忠平南夷之戰
魏擊鮮卑樓煩之戰
吳攻魏合肥新城之戰
234年 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戰
楊儀殺魏延之戰
諸葛恪平山越
呂岱平李桓、羅厲廬陵之戰
237年 陸遜平彭旦鄱陽之戰
毋丘儉攻公孫淵遼東之戰
陸遜平吳遽豫章、廬陵之戰

238年 司馬懿平公孫淵遼東之戰
239年 羊衠襲遼東之戰
呂岱平廖式交州之戰
240年 張嶷平越雋之戰
241年 吳攻魏芍陂、樊城之戰
243年 吳襲六安之戰
244年 曹爽攻蜀漢中之戰
246年 吳攻魏柤中之戰
毋丘儉攻高句麗之戰
246年 姜維平汶山夷之戰
247年 姜維攻魏洮西之戰
248年 鄧芝攻涪陵夷之戰
陸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戰
249年 姜維攻曲城之戰
姜維攻西平之戰
250年 魏與吳江陵之戰
吳敗文欽之戰
251年 王基、州泰擊吳之戰
252年 魏與吳東興之戰
253年 吳、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戰
254年 姜維攻臨洮、隴西之戰
255年 司馬師平毋丘儉、文欽之戰
孫峻攻壽春之戰
姜維攻狄道之戰
256年 文欽、呂據攻魏之戰
姜維攻段谷之戰
257年 姜維攻芒水之戰
司馬昭破諸葛誕壽春之戰
魏平高顯縣民之戰
吳平三郡起義之戰
260年 成濟殺魏曹髦之戰
262年 姜維攻鄧艾洮陽之戰
263年 曹魏滅蜀之戰
吳平呂興交趾之戰
鍾離牧平武陵之戰
264年 羅憲抗吳永安之戰
王稚攻吳句章之戰
鍾會、姜維反魏成都之戰
266年 堂施起義軍之戰
268年 吳攻江夏之戰
楊稷破劉俊交州之戰
晉與吳合肥之戰
270年 晉攻鮮卑萬斛堆之戰
吳晉渦口之戰
271年 青山之戰
吳攻晉交趾等郡之戰
匈奴劉猛攻並州之戰
272年 晉攻匈奴劉猛之戰
陸抗平西陵之戰
王睿平定張弘之戰
楊欣討宋質之戰
273年 吳晉戈陽之戰
274年 吳鎮壓奚熙之亂
晉反擊涼州胡之戰
晉攻吳枳里之戰
吳攻晉江夏之戰
275年 晉攻鮮卑之戰
276年 胡奮擊並州胡之戰
晉攻鮮卑之戰
鮮卑攻晉邊之戰
楊欣討令狐宏之戰
277年 文鴦破鮮卑之戰
吳晉江夏之戰
278年 晉與鮮卑武威之戰
晉吳皖城之戰
晉吳西陵之戰
279年 吳攻郭馬之戰
馬隆收復涼州之戰
280年 晉滅吳之戰
三國時期的武器

鎧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製成的護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級一點是魚鱗鎧,幾千片鐵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漢代士兵的最好裝備,因為鐵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學作品中有時也用做鎧的代名詞。還記得丞相破魏?玄甲數千是極大斬獲,而且說明魏出動的是相當精銳的部隊而且損失慘重。
說甲就不能不說盾,盾在當時更接近防禦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櫓大,都是一東西,一般是木製,出土的漆盾記得兩厘米厚。蒙皮鐵盾幾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鉤鑲」之類的,據說是前面帶有鉤子的小盾,能鎖拿敵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擊力。不過使用要相當技術才可以。環首刀配合鉤鑲就是長兵器的剋星。不過想來這種兵也不容易訓練。
至於大盾,是先秦時吳地的比較有名,所以也叫「吳科」,屈原楚辭里有句「……操吳戈」有人認為就是「吳科」之誤。
關於刀劍說,環首刀的環是纏布綁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長環首刀越難使。出土文物顯示孫吳士兵環首刀平均長度是70多CM。而蜀漢是120CM可見兩國士兵戰鬥力和鍛冶水平。長刀外還有隨身短刀,因為貼大腿掛叫「拍髀」應該算是長匕首吧。
戟,三國的重頭兵刃,長短都有,規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騎兵的越長越厲害,不過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簡單的戟就是一橫一豎如「卜」形。三國出現「雄戟」橫上翹,豎加了個彎鉤。典韋死前發威使戟「一叉入 十餘矛摧」就是用的這種雄戟。

拋石裝置,曹操在官渡之戰使用一種拋石車,因拋石時聲音很大,所以命名為"霹靂車"。為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拋石裝置(資治通鑒:袁紹在營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建霹靂車,用巨石
攻高樓,一一摧毀)。其原理是利用杠桿原理拋石來攻擊敵方城池或城防設施和人員。南北朝後期發展成一種艦用水上拍竿。隋滅陳的荊門水戰中,隋艦在前後左右裝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達五十尺,擊沉陳軍戰艦十餘艘,威力驚人。
騎兵,三國時代騎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習馬,曹操嫻熟的騎兵部隊常成為吳、蜀兩國的惡夢。不過三國時並未成熟發展出重騎兵〔重騎兵定義:馬匹和騎士皆披覆鎧甲〕,當時雖有少數重騎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才被普遍使用。

望採納,謝謝。

㈨ 《三國演義》整部小說故事梗概

《三國演義》整部小說故事梗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崛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後,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

㈩ 張魯為什麼是三國唯一的最強天師

張魯為什麼是三國唯一的最強天師(轉)
一、稱雄巴漢
「五斗米道」教主,基本是一般人對張魯的認知,是與在東方的太平道領袖張角齊名的人物,所以官方稱他們為米賊、米巫等。但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自稱,正式稱呼應為「天師道」或「正一道」:
《隸續》卷三載《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雲:「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天表(卒)鬼兵胡九口口,仙歷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於伯氣,定召祭酒張普、萌(盟)生趙廣、王盛、黃長、楊奉等,諭受微經十二卷。祭酒約施天師道,法無極才。」「天師道」、「正一」等字眼應是張陵(張魯祖父)創派後所沿用,故見於此碑。日後道教典籍也這樣稱呼,比方《雲笈七簽》卷六稱張道陵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黃老思想在巴蜀本已有根基,像修黃老的楊厚,教授門生,上名錄者三千餘人。好黃老的益州人還有翟酺、折像等人,加上皇帝也信道(見《後漢書.襄楷傳》),這是群眾接受的基礎;東漢中期政治漸壞,天災、疫疾遂給其以治病為名傳教的好機會:「時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米五斗,號為五斗米師。」(見《後漢書.靈帝紀》注引劉艾《紀》)(注1)當地少數民族好鬼巫,自然容易被吸納為教徒(注2)。
魚豢詳細記錄其治病方法:「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據成書於北周時的《無上秘要》卷二十三所引的《正一炁治圖》,當中所列的二十四治,包括陽賓士、鹿堂治、鶴嗚山治(張陵修道處)、浕口治等,遍及益州各地,其中還有在司隸的北邙治,可作參考。
《經典釋文序錄》稱《想爾注》二卷。不詳何人,一雲張魯,一雲劉表。以荊州的儒家學風來說,張魯的可能性確實較大;饒宗頤先生根據敦煌天寶十載寫本卷末記有「道經卅七章」、「系師定」等字句,在《老子想爾注校箋》也認為:「當是張陵之說而魯述之;或魯所作而托始於陵,要為天師道一家之學。」
書中內容為圍繞著對「道」的信仰,排斥他教,神化老子,冀人信行真道,奉守道誡,結合積善及積精達致仙壽天福。治國者也需師道教化民眾,才能獲得太平符端。寇謙之「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葯」(見《魏書.釋老志》),可見天師教教徒冀服食丹葯成仙。

《後漢書》卷38論曰:「安順以後,風威稍薄,寇攘寖橫,緣隙而生,剽人盜邑者不闋時月,假署皇王者蓋以十數。或托驗神道,或矯妄冕服。」誠行讖緯的東漢,藉助宗教或神跡起事,為數不少;
「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張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向曹操投降,三十年前也就是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左右;劉宏在中平五年改州刺史為州牧,同年劉焉入蜀,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才說他們父子在州二十餘年,故張魯政權如僅存在二十多年(從劉璋時據漢中開始計算),陳壽不應稱三十年。陳壽這句是否錯誤,關鍵在於天師道在巴地的勢力。雖然中平元年張修起義於巴郡,寇郡縣後就沒有下文,但不代表沒有植根於當地:
「魯部曲多在巴西」(見《三國志.劉璋傳》),所言非虛,張魯的臣子除其弟張衛外,大多來自源巴地,不但有巴西閻圃、王平,還有三夷王杜濩、朴胡和袁約,板楯蠻李虎(李特曾祖父,見《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李特雄期壽勢志》)、楊車巴李黑等。李休則來自南陽,楊昂、楊帛、楊任和李伏(見《三國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的籍貫則不可考。
因為在巴郡境內,「俗性剽勇」的板楯蠻早已成為天師道的信徒,「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覡,多往奉之」(見《晉書.李特載記》)。轄境應如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漢中志》分析:「杜濩名最大,所居在墊江界,今廣安與渠縣界間之賨王城是也(杜為墊江大姓)。朴胡所居在閬中界,今巴中縣之平梁城是也。朴胡名雖次於杜濩,居地與漢中最近,故其後張魯奔就之。且使胡先試降於操,得許封號後,乃送魯出。范目所率以助漢王定三秦之七姓,即有朴氏……袁約所居疑在朐忍縣界,故近年農民於開縣耕地中得漢賨邑侯金印(曹操所頒給三賨王印)。」
唐長孺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范長生與巴氐據蜀的關系》一文中,引用《華陽國志.巴志》秦昭襄王重募射白虎的賨人、《南齊書.蠻傳》中「虎皮衣楯,便弩射」一句,推論出他們善射,這正正是天師道爭雄的資本。
中平五年六月涼州(注3)馬相聚眾綿竹,自號黃巾,破雒縣、殺益州刺史郗儉,更連下蜀郡、犍為,又別破巴郡、殺太守趙部,十一月板楯蠻復叛。「巴郡黃巾賊」(見《後漢書.南蠻傳》)更像是天師道,而不是馬相這群流民,所以板楯蠻才響應,但很快被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馬相則被益州從事賈龍討斬。
《巴郡太守樊敏碑》雲:「季世不祥,米巫凶虐,續蠢青羌,奸狡並起,陷附者眾,君執一心,賴無污恥,復辟司徒,道隔不往。牧伯劉公,二世欽重,表授巴郡。」(見《隸釋》卷十一)「牧伯劉公」四個字,說明是劉焉入蜀後的事,嚴耕望先生在《兩漢太守刺史表》更認為樊敏是劉焉所表任。
「米巫凶虐」指的恐怕是中平五年巴郡曾一度失守這事,叛亂雖平息,但張魯、張修根本沒死,從日後能擊殺漢中太守並占其地,可知仍保有一定實力。(青羌即青衣羌、叟,但分不清他們是因馬相,還是天師道才參與叛亂)
張修未必如裴松之的懷疑實乃張衡,因為范曄也記張修在中平元年七月反,時人把同年反的妖道並列,並無不妥,故理據較薄很難成立。張修在《典略》與張角並列,又說明其在漢中的獨立性,大概同是天師道的頭目,但張魯怎樣也是教主,故只能聽命:張魯遣其黨張修攻漢中太守蘇固(見《華陽國志.漢中志》)。
劉焉是一個有能力的群雄,移治綿竹後「撫納離叛、務行寬惠」等一系列舉動,一舉數得:
一、益州豪強勢力挺大,他既不走劉表與豪強合作之路,只能打擊,把州治移至剛被攻佔的綿竹,遠離他們,然後誅殺王成等十餘人立威。賈龍聯合犍為太守任岐反攻,但不敵被殺(趙韙之亂,更是後話);
二、對比以前益州治下的「賦斂煩擾」、「貪殘放濫,取受狼籍」,「行寬惠」有助拉攏民心,更容易吸納叛民成為自己的兵力。南陽、三輔的流民數萬家,就這樣變成黨羽,號「東州兵」。高敏先生在《秦漢史論稿》第十二章第四節更猜測:「綿竹是益州黃巾發難的地方,義軍的社會基礎無疑比較雄厚。劉焉之所以要『徙治綿竹』,顯然是為了要加強對義軍的分化瓦解,同時也在於擺脫州中權豪的控制」;
三、張魯自然是他拉攏的對象,情況如任乃強先生在所分析:「治綿竹厚撫東州流民為己用,猶恐不敵,察見五斗米道徒與巨室豪門勢不相容,乃躬自崇奉其教以綏納之……稱五斗米教徒為義民,任張魯為督義司馬……以斷北道事委張魯,而留其母,弟若表示其信道甚篤者。故能得道徒支持,孤立巨室豪門。」
張魯的「督義司馬」和樊敏的「助義都尉」一樣,皆是劉焉獨創。劉焉還設前、後、左、右部司馬,擬四軍統兵,位皆二千石(見《華陽國志.劉二牧志》),秩如太守,張魯和張修的大概也是二千石。
四、「陰圖異計」是劉焉的最終目的,假設招攬天師道後,讓他們佔領巴、漢,便有借口對外聲稱來往朝廷之路被斷絕,因為確實「數害漢使」,「造作乘輿車具千餘乘」,實則割據益州。
對張魯來說,被招安後雖然行動有所掣肘,但名義上是朝廷命官的府屬,只要不與劉焉反臉,停戰讓其教區維持下去,也無不可,故雙方一拍即合。張魯母及弟則留下,權充人質。
漢中太守蘇固有門下掾陳調,其人「素游俠、學兵法」,但蘇固就是不用他的守悍禦寇之術。當張魯與張修攻至,逾牆走投趙嵩,求隱避處不果,蘇固被殺。陳調率賓客百餘人反攻張修,慷慨就義。張魯遂占漢中。關於出兵時間,陳壽和范曄皆沒明確年份,常璩在《劉二牧志》放在初平二年之前、《漢中志》則記初平中,也就是初平元年左右發兵。
張魯在初平二年左右佔領漢中後,不知道甚麼原因就殺了張修,「因其民行修業,遂增飾之」,魚豢或許點明原因,就是教主眼見張修勢力漸長,有威脅他地位的危險,故只能盡早除掉。關於張修死年,《典略》記在「及魯在漢中」之前,因此卿希泰認為是誤記,或逃亡之意。《資治通鑒》放在建安五年是錯誤的,因為這事發生在劉焉死(興平元年)前。
從劉焉聯合馬騰謀襲長安時,還能使校尉孫肇將兵參戰,可知漢中在劉焉生前仍是通行無阻,這情況直至劉璋繼立後才徹底改變。
劉璋被趙韙等擁立不是他的英明,而是他的所謂溫仁,實際上懦弱少斷才最貼切。張魯此時不擺脫劉益州,更待何時?這就是「稍驕恣,不承順」,且得杜濩等三巴夷王響應。劉璋遂殺人質,雙方從此成為仇敵。劉璋遣與他有舊的和德中郎將龐羲、李思進討,但反數為所破。面對巴人日叛的情況下,興平二年,劉璋只好讓龐羲為巴郡(注4)太守,屯閬中御敵。他為加強防禦力,故「輒召漢昌賨民為兵」;劉璋另遣楊懷、高沛守關頭(大多認為是白水關)御張魯。
朝廷面對無法消滅的現實下,讓其為鎮民中郎將(常璩則記鎮夷)、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後又有民獻上出土的玉印,群下欲尊張魯為漢寧王時,功曹閻圃勸諫:「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製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願且不稱,勿為禍先。」確實,張魯暫時守有餘,但無力爭天下,且早已有米賊之稱,無必要做出頭鳥稱王,好留一條後路予己,故張魯同意。
因此,漢中有甘露降時,李休(李勝之父)見張魯擁兵數萬,有四塞之固,遂建言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東漢為火德,五德終始之說下將被土德所代),欲讓張魯舉號,但不為所聽。
關於西城、上庸、房陵,本漢中三縣,《華陽國志.漢中志》稱:「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當地漢蠻錯居,崇山環抱、四塞險固,可經沔水、堵水、築水到達襄陽,秦漢時為罪犯流放之地。益、荊交界的房陵離蒯族所在的中廬最近,蔣琬曾想以船載兵順流攻魏興(西城)、上庸,眾議還路甚難非長遠之策,這才作罷。
申耽、申儀兄弟在西城、上庸間聚眾數千家,後與張魯往來,是割地自保的豪強。張魯降後曹操析郡,另加其為將軍、上庸都尉,這是控制力不足下的懷柔措施。
三縣實際上已如田余慶先生在《秦漢魏晉史探微.東三郡與蜀魏歷史》所說:「已與益州主要部份脫離,不得不各自為政……其中東端的房陵長久以來即受荊州襄陽的羈縻,也是勢所必然。」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胡三省謂:「此郡疑劉表所置,使蒯祺守之,否則祺自立也。」曹操得漢中後,確實沒有文獻記錄顯示分置房陵郡;
查《華陽國志.漢中志》新城郡條,當中並沒有提及有大姓蒯氏;再鑒於劉表不但以蒯越為章陵太守,還趁交州刺史、蒼梧太守身故而自己私署,染指五嶺外的交州。劉表有可能無視無主之地、在襄陽西北的險要(北面為武當山)、有戰略價值(不攻永安也能到達益州)的房陵嗎?對劉表來說近乎垂手可得的,所以讓蒯祺任房陵太守,後蒯祺隨蒯氏一同降曹,仍為曹操所留任是最大的可能性了。
注1.李賢原文僅為「劉艾紀」,但據《舊唐書.經籍志上》記載,《漢靈、獻二帝紀》才是全名,共六卷。
2.天師升玄都。米民山獠,遂因妄傳……夫五斗米教出自天師,後生邪濁復立米民。世人厭畏,是以子明杜恭俱因魔蟒。又塗炭齋者,事起張魯。氏夷難化故制斯法乃驢輾泥中,黃鹵泥面,擿頭懸柳,埏埴使熟,此法指在邊陲不施華夏。《弘明集》卷八引《辨惑論》
僚人分布於四川、陝南,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附帶一提,「劉璋教曰:夫靈仙養命。猶節松霞而厚身,嗜味奚能尚道。子魯聞之憤恥。」這句也是出自釋玄光,不明白張澍為甚麼把此書收進《諸葛亮集》,還聲稱出自《藝文類聚》?
3.《三國志.劉焉傳》、《華陽國志.劉二牧志》記馬相是涼州人,但《後漢書.劉焉傳》、《資治通鑒》則書益州賊。陳壽、常璩皆是蜀人,成書時間也比范曄早,故採納涼州說。
4.建安六年,也就是趙韙舉兵反劉璋後,安漢(郡治)、閬中等數縣的巴郡才改名作巴西郡,因此龐羲任的郡應如常璩所記為是。范曄那句「因襲取之」疑有誤,因為陳壽、常璩皆沒提及攻下巴郡。
巴地在興平二年(任乃強先生解釋:「初平六年是因為蓋蜀亂道閉,頌朔不至,蜀人猶奉初平年號。六年,即興平二年也」)、建安六年等的分郡情況及原因,可詳見《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巴志》及李曉傑先生的《東漢政區地理》第九章。
《漢中志》記劉璋殺張魯母於建安五年,後才興兵,但《劉二牧志》記雙方交戰於趙韙反(建安五年)前。既然《巴志》記龐羲任太守乃初平六年,故從《劉二牧志》的時間與次序。

熱點內容
美女如雲小說神閱讀 發布:2025-08-08 05:16:08 瀏覽:926
桃新然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08 05:13:25 瀏覽:16
純免費的ios小說閱讀器 發布:2025-08-08 05:09:14 瀏覽:962
我吃西紅柿小說戰力排行 發布:2025-08-08 05:09:08 瀏覽:41
2020三國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8 05:09:05 瀏覽:280
王牌特種兵王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8-08 05:05:52 瀏覽:609
為什麼網路小說的名字很難聽 發布:2025-08-08 05:05:25 瀏覽:782
過來親親我小說全文閱讀晉江 發布:2025-08-08 04:52:52 瀏覽:373
穿越唐朝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8 04:47:24 瀏覽:167
完本種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8 04:45:57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