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最早的名字
❶ 「小說」這一名稱的由來。
《漢書·藝文志》小說類序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既然源之於小百姓,那稱作「小說」應該也不為過吧,而且據我了解,小說在起源之初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只一味在民間流傳。
❷ 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誰寫的
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日本的著名作家紫氏部寫的,《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
紫式部,本姓藤原,名字不詳;因其兄任式部丞,故稱為藤式部,又因她所作《源氏物語》的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所傳頌,又稱作紫式部;她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隨父親學漢詩,熟悉中國古代文獻與作品,特別對白居易的詩,造詣頗深;家道中落後,嫁與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後不久即守寡後入宮當女官,給彰子皇後講解《日本書紀》與白居易詩作;她在宮中供職期間,還寫了《紫式部日記》,記敘了在宮中的見聞與感受,流露了對現實的不安憂愁與苦惱的心情及其反抗的精神。
❸ 中國第一部網路玄幻小說什麼
中國第一部網路玄幻小說是風姿物語。
《風姿物語》寫作於1997年至2006年,作者羅森。是最早的玄幻小說之一,被很多人認為是網路玄幻小說的鼻祖,為無數網路小說寫手所借鑒。作者構建了一個宏大嚴謹的架空世界,風姿物語的故事發生在虛擬的鯤侖世界四塊大陸的風之大陸,主要講述的是主角蘭斯洛從一名盜賊發家,統一風之大陸的故事。風姿物語以人物塑造著稱,在一個個豐滿的配角面前,主角從某種意義上只是一個聯系全文的串線工具。小說中許多人物的命名直接拷貝了歷史名人的名字,在書里,陸游和周公瑾成了師徒,皇太極和多爾袞實際上是同一個人的兩次生命,李煜是飄忽不定的世外劍仙,而在整本書裡面,最讓人懷念的那個英雄名叫白起,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愛因斯坦變成了善於發明各種魔法器具的女孩,她的父親則是貝多芬,也許有人會感到不適應,但這並未影響到大批讀者對小說的喜愛。
❹ 關於小說的歷史
小說的由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最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卑微瑣屑的言談,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者,街頭巷語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語》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中有些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象志怪小說、老人小說一類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虛構與想像,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開始獨立於文學之林了,不過它仍未最後擺脫依附於歷史著作的狀況。
小說到唐代叫做「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題材廣泛、多樣,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可算基本成熟。從宋元話本開始,我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繁榮時期,明清小說如同「唐詩」、「宋詞」、 「元曲」一樣取得輝煌的成就,出現了相當數量在國內外具有很大影響的作品。http://www.hainannet.com/ChineseCulture/ShiCiXiaoShuo/XiaoShuo.htm我國古代小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選入高中第五冊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勢從宏觀角度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作了回顧與概括, 敘述簡明扼要,論斷准確精當。在這樣有限的篇幅里,是難以對小說發展史及其規律性的 方方面面作出詳盡周嚴 的論述的。本文擬就中國古代小說概念演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作些說明,或許有助於對吳 組緗先生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相去天淵」的古今小說概念 在我國,「小說」是已有兩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名稱了。
今天我們說起小說,毫無疑問是指一種文體,它是用散文的形式來表現敘事性的內容、以人物塑造為中心,通過虛構的故事 情節、具體的生活場景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思想情緒的文學樣式。可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 「小說」一開始不僅不 具備文體意義,而且是一個鄙稱,不同歷史時期,它的內涵是很不一樣的,它經歷了相當 長的發展、演變過程才獲得了今天這樣的概念。 追溯起來,「小說」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的《莊子·外物篇 》。莊子是個對中國文化大有影響的人物,正是這個言盡天下大道的莊子在論述自己哲學 追求的至境———自然之道時,第一次提出了「小說」一詞: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縣」古「懸」字,高也。「令」,美也。莊子認為修 魴記潮〉難月 以求取崇高聲望 和美好的名譽,是不可能達到至境的。為了說透這個道理,他舉了任公子釣魚的事例。任 公子這個人與眾不同,他手拿大魚鉤,把用五十頭犍牛作成的魚餌投入東海後,便蹲在浙 江會稽山上穩穩當當地 釣開了魚。一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沒有一條魚上鉤,他依然從容自若 。突然有一天,一條大魚游過來吞食了魚餌,大魚的翻滾騰躍攪得海水動盪,白浪沖天, 嚇壞了方圓千里的人們,任公子終於釣到了這條大魚,周圍的人都飽餐了美味的魚肉。庄 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 手拿小竿細繩,直奔小河溝渠,守著些鯰魚鯽魚的人,怎麼可能釣到大魚呢?任公子從容 灑脫,毫不著意,反而釣到了大魚,看來凡事只有任其自然才能獲得成功,這是莊子最終 想說明的道理.
莊子在上述引文中所說的「小說」只是與「大達」相對的小道,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然 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①莊子把「小說」與 「大達」並舉,顯然是貶「小說」、揚「大達」的。他是把儒、墨等諸子各家視為無關道 術的瑣碎言談的,認為 它們是「小說」非「大達」。盡管這里提出「小說」概念與現代意義的小說相差甚遠,然 而它卻是中國古代「小說」一詞的最早出處。「小說」因了莊子的鄙薄,不僅得以與「大 達」並存,而且以此起步,不斷演化、發展,直至成為與古代大相徑庭的現代所謂文學體 裁的小說。 清代劉廷璣說:「蓋小說之名雖同,而古今之別,則相去天淵,」②是很有道理的。 二、從文體意義上評價「小說」的桓譚 在「小說」概念的發展、演化過程中,東漢初年的桓譚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桓譚精通天 文、喜好音律,是兩漢之際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新論》,涉及政治、哲學、文藝等諸 多領域,內容豐富,可惜書已散佚,今僅存後人輯本。在此書中,他對小說作了如下論述 :若其小說家,合叢殘 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③ 這段文字轉引自《文遜,它之所以引人注意在於,桓譚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對「小說」作出 了自己的判斷與評價,從內容方面講,他認為「小說」不同於經籍之作,它是聯綴一些零 碎、瑣細的語言而成的雜記。引文中的「短書」就是指這類雜記。漢代凡是官方的書籍如 經、律等,均要用二尺 四寸規格的竹簡書寫,官書以外的書籍像此類雜記等則要用短於這一規格的竹簡書寫,故 稱之為「短書」。從形式方面講,「小說」採取了「譬論」的表現手法,這已有點形象化 的味道了。從功能方面講,它為人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教益,有助於治身理家。將 以上幾點綜合起來看就 會發現,桓譚開始賦予「小說」以文體意義,這跟我們今天的理解已逐漸接近了,正像魯 迅先生所說的:「始若與後之小說近似」。④ 桓譚使內涵還比較雜亂的「小說」,首次具備了文體上的意義,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 人們對小說的認識都未能超越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充分肯定這個對古小說作了 比較像樣評論的先行者。 三、「小說家」之名出現於漢代 「小說家」的名稱正式出現於漢代。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特意編 寫了《藝文志》一篇,專論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並記載了自古以來至當時尚存的書籍目 錄。所謂「藝文志」,「藝」指詩、書、易、春秋、禮、兵等六藝,「文」指文學百家, 故「藝文志」是指包括 六藝百家的所有圖書。「藝文志」堪稱班固的一大創造,它不僅是我國目錄學史上第一部 史志目錄,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此後歷代相繼仿效,或名之《藝文志》,或名 之為《經籍志》,它們為後人考察各個時代書籍的流變、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 料,難怪有人說:「不 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
在《藝文志》中,班固將當時的圖書分為幾類,其中有諸子一類。他又將諸子分為九流十 家,諸如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在十家末尾列有小說一家。班固還開列了小說家 的書籍十五種,自雲共1380篇(實為1390篇),可惜這些書已散佚,只能從殘存 的遺文及班固的注中, 約略窺知它們的概貌。這些小說家的書,既有記史實的,也有談神怪的;既有闡發哲理的 ,也有記載風俗的,內容駁雜,無所不包,而且大多跟文學無關。
從班固將小說家排在十 家之末來看,他是看不起小說的,他甚至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把小說 排斥在可觀者之外。不 過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出現小說家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正式標名為小 說的作品。在具有權威性的官方正史中明確把「小說」列為一家並與儒家、道家等相提並 論,還指出其來源於民間,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說到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不能不提提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以及他們編著的《 七略》,因為「《漢志》者,班固榷七略》,『刪其要』而成者也」。⑥劉向是漢高祖劉 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據《漢書·楚元王傳》載,他「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樂道 ,不交接世俗,專積思 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劉向很有才學,善寫文章。他曾任過大夫 、給事中、光祿大夫等官職,議論時政得失切實直率。由他創始由他兒子最後完成的《七 略》,堪稱我國第一部系統的目錄著作。班固很推崇劉氏父子的學問、為人,稱劉向「博 物洽聞,通達古今」, 是孔子之後一個有補於世的難得人才。班固也很欣賞《七略》的分類編目理論和方法,他 在記載西漢一代典籍時,便是以此書為藍本,進行增刪、創新而編成《漢書·藝文志》的 。可惜《七略》早已佚失,劉氏父子當年校定經傳諸子詩賦的詳情及原書的風貌,我們已 無從知道了。不過,追 本溯源的話,我們說「小說家」的名稱最早就源於這里,是否更為恰當呢? 四、小說與史傳的不解之緣 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影響之大,恐怕是世界各國小說發展史上都少見的現象。梁 啟超曾說過:「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叢納之於史」,⑦事實 確實如此。史傳文學的輝煌成就和它在文化殿堂中的崇高地位,使中國古代小說從一開始 就竭力向它靠攏。東漢 的班固是促使它們結下不解之緣的關鍵人物。 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小說出自稗官的論斷。他說: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在中國「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帝王靡不同之」( 同上)。史官是專門記載國家朝政、帝王言行等大事的。稗官則是一種小官,他們專門搜 集史官所不屑取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記載一些不本經傳,不登大雅之堂的里巷風俗。 傳聞雜說以供統治者觀 民風,故《漢書》顏師古注引如淳雲:「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作為歷史學家,班固是從史學家的角度解釋小說的緣起和價值的,他也是以史學家的眼光 和標准衡量、界定小說的。他批評某些小說家的小說「迂誕依託」,其實「迂誕依託」不 過是一些小說所具有的神怪內容和初步形象化的表現,只是不合歷史的「實錄」要求罷了。正是班固在小說的概 念里深深埋下了史的特質,把小說與史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 文人們對小說的看法一直跟班固差不多。比如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 雕龍·階隱》中雲:「然文辭之有諧隱,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唐 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己 說:「是知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由來尚矣」。⑧直到清末,由紀 昀的總其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持此論。這些都是班固「稗史」觀的繼續與延伸。 班固的論斷成了權威性的思想,影響深遠,從此開始了小說與史傳文學歷時彌久的難解之 緣。不過,在通俗文學 家那裡,對小說的認識倒是在不斷進步,那是另一個問題了,這里不作論述。 小說這一名稱的由來,是很久遠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是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用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微細瑣屑的言語,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家者流,街頭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論》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獨立於文學之林了。
小說到唐代叫作「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與六朝的「筆記小說」相比,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基本成熟了。
看我拉不拉風?」
「哇~~噻!好拉風耶!」
「那種感覺,真是太……拉風了!」
「快看,前面那輛車好拉風呀!」
「一起去拉風?」
「今天你拉風了沒有?「
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一嘴一個拉風的時候,你可知道,究竟拉風是什麼意思?
拉風當然不是天不刮風用手拉,也不是放屁的另一種說法。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一個千年的最後一個十年中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經過我們拉風網(www.lafeng.net)的總結,現在拉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有以下幾種意思: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OK,你現在知道「拉風」是什麼意思了嗎?是不是對「拉風」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呢?那是不是也很清楚拉風網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了呢?那就開始你在拉風網的拉風生活吧!
回答者:wajjor - 試用期 一級 7-3 14:06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好
100% (4)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2 條
這個問題很簡單。比如大街上你扮成一頭豬的模樣招搖過市。你就屬於拉風了。
回答者:匿名 7-3 13:55
「看我拉不拉風?」
「哇~~噻!好拉風耶!」
「那種感覺,真是太……拉風了!」
「快看,前面那輛車好拉風呀!」
「一起去拉風?」
「今天你拉風了沒有?「
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一嘴一個拉風的時候,你可知道,究竟什麼是拉風?
拉風當然不是天不刮風用手拉,也不是放屁的另一種說法。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一個千年的最後一個十年中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經過我們拉風的總結,現在拉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有以下幾種意思: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92495.html
中國古代小說,經過漫長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備了小說要素。
1、先秦兩漢——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宗教故事等都孕育著小說的藝術因素,為小說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露出小說童年時期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的端倪。
神話: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等。神話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這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而又富於諷刺力量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通過假託的故事,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於干預生活,有助於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它的諷刺藝術,直接為後世小說繼承和借鑒。後世的諷刺小說的小說中的諷刺藝術,無不受到寓言的積極影響;它是最早的敘事文學之一,又開創了自覺地虛構故事的先河,在敘事、寫人、擬人、狀物、誇張等多方面的藝術經驗,為小說家所汲取。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它改變了以往以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的歷史性的活動來說明歷史。就對小說的影響而論,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在於曲折細致地描寫妙趣橫生的故事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動、人物逼真,富於戲劇性和小說意味,不僅為後來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重要的是為小說文體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編寫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經驗。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迷信傳說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形成了古小說中語怪與紀異兩大類別。先秦時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巫教。
2、魏晉南北朝——古代小說的童年期。此時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劉義慶《世說新語》(志人)干寶《搜神記》(志怪),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說的成熟期。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著名的唐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話本產生。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代表作有《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
5、明代——白話小說蓬勃發展。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尋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其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這一時期,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和《水滸傳》(施耐庵)的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轉入以短篇小說為主。「四大奇書」在所屬的各類題材的小說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是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吳承恩)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小說,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小說。
6、清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吳敬梓)和《紅樓夢》(曹雪芹)的問世,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時的文言短篇小說著名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中國古典名著詩:
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二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
附解:東——(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西——(明)吳承恩《西遊記》;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水——(明)施耐庵《水滸傳》;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紅——(清)曹雪芹《紅樓夢》;官場——(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儒林——(清)吳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今古——抱瓮老人輯的明代話本選集《今古傳奇》;聊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史書——(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廂——(元)王實甫《西廂記》;鏡——(清)李汝珍《鏡花緣》。http://www.yuwenba.com/kdbc/wxcs/200510/882.html
❺ "小說"一詞是怎麼來的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干,追求;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可能是因著「文無定法」這條古老的原則,更可能是由於近年來文藝思潮令人眼花繚亂的更迭,先是時序規則被發覺是個騙局,接著一大幫新潮作者摧毀了情節和故事,小說竟讓人感到如墜五里霧中,一來摸不著邊際,一來又那麼玄深莫測。
賈平凹怎麼說?他說:「小說是什麼?小說是一種說話,說一段故事,我們作過許許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經有那麼多的作家和作品,怎樣從他們身邊走過,依然再走——其實都是在企圖著新的說法。」(《白夜·後記》)
管他別人怎麼說,我既然要寫小說,就寫我自己認為的樣子。這是我趙文宏說的。我覺得小說是用描寫為主的手法,刻畫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一種文學體裁。
所謂的典型人物主要是指這個人物的身上有那麼一種可以體現作者思想意圖的東西,通過這個人物的典型刻畫,能實現作者寫作意圖,就這么簡單。至於典型性格是為了典型人物服務的,為了藝術的需要。
教課書上的說法也不能丟,專家們總結了小說的特點: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為「小說的三要素」。
專家們還給小說作了類別的科學劃分,爭議較少的方法是從篇幅上分,小說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四種。
由於篇幅的差異,在寫作上,這四類小說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表現方法。在實際創作中,了解各自微妙的差別,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選材上,如果你要用一個適合長篇小說的主題,硬往微型小說里套,肯定寫出的東西就非常的不是味道。
短篇小說的篇幅和容量比較短小,一般二萬字以下,兩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單純,結構緊湊。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側面或片斷加以集中描繪,以提示社會生活的意義。它往往通過一個主人公,一條線索,只寫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集中發生的事,但卻要讀者讀了以後能聯想到更遠更多的事。
微型小說的篇幅更短,幾十個字、幾百個字至兩千字。情節單一,人物很少。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貶或哲理。
在英語中,「小說」(FICTION)一詞的原意即為虛構。優秀作家的虛構能力無一例外地總是出類拔萃的。虛構離不開想像力,那麼,想像力的基礎是什麼?
小說的虛構是依賴於作家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上的,虛構是藝術的,而且是有準則的。
作家有「觀察型、體驗型和想像型」三種類型。法國的莫泊桑是一位善於觀察的小說家,10年間他寫了60部長篇,300部短篇。而作家從維熙就是體驗型的,他在勞改營里呆了20多年,遭受種種**,身邊死過好多人,他有著親身的感受。而年輕作家蘇童寫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全是憑豐富而奇特的想像創作的。
我從另外的角度,把作家分為兩種。一種比較容易,那就是將生活的材料翻譯成文學,這種作家別人可以學著作出來;另一種比較難,他們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為小說本身提供出極大的可能性,因而具有一種不可替代性,任何人都無法將他們與別的作家混淆,其他人無論無何是不能通過技巧的訓練所能夠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