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結小說 » 五四問題小說名字解釋

五四問題小說名字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7-16 13:18:59

㈠ 名詞解釋:「問題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

「問題小說」流行的時間不長,卻是典型的「五四」啟蒙時代的產物。「問題小說」探問人生的終極,關顧每個人的人生價值、生存真諦。
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識青年的覺醒。它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需要,又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結果,後來,問題小說也體現著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樹理就把自己的小說也叫做「問題小說」。他說:「我寫的小說,都是我下鄉工作時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問題,感到那個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展,應該把它提出來。」(《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的新時期,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像,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

「自敘體」抒情小說
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自敘傳抒情小說的作者大多為創造社的成員,他們在留學日本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間正風靡於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寫的《鼠災》、《未央》等表現身邊生活的小說,初具「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徵。但「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還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開始的。

㈡ 《問題小說》的名詞解釋是

問題小說是以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為題材的一種小說。即凡是明確地接觸某一社會現實或是人生現象,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甚至試圖解答問題的小說,都可以說是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始於19世紀中期,英國蓋斯凱爾夫人的《露絲》(1853)是較早的問題小說。

我國的問題小說出現在「五四」時期。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兩個家庭》、王統照的《春雨之夜》等。

(2)五四問題小說名字解釋擴展閱讀

我國問題小說的代表作品:

1、冰心的《兩個家庭》

《兩個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通過「我」的視角,展示了兩個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圖景:一個家庭雜亂無章,兒啼女哭,生活矛盾尖銳,導致學成歸國的丈夫頂不住環境的壓迫,而抑鬱致死。另一個家庭,處處潔凈規則,溫馨和諧,孩子天真活潑,有良好的教養。

造成兩個家庭差異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主婦的文化教養不同,在當時普遍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下,超前地較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問題。

2、葉聖陶的《倪煥之》

《倪煥之》藝術地再現了以主人公倪煥之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歷史劇烈變動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生活道路,揭示了當時中國教育界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狀況,展現了當時廣闊的歷史背景。

《倪煥之》人物形象塑造頗具特色,語言嚴謹純朴,在客觀描寫中蘊含著熱情,是五四以來頗有影響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㈢ 什麼是問題小說它的定義是什麼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問題小說」最早指的是「五四」前後為探討某種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代表作如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

後來隨著文學的發展,建國初年體現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傳統,反映在工作生活中所碰到問題的作品也被稱為「問題小說」,如趙樹理的《鍛煉鍛煉》,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陸文夫的《小巷深處》等。

「十年浩劫」後,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像,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這類作品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如劉心武的《班主任》,戴厚英的《人啊,人》等。

所以說,「問題小說」這一概念的外延是很廣的,而且它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進步將得到不斷的深化,我們不能隨便將其定義為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現象。

㈣ "問題小說" 的名詞解釋

問題小說

一般來說,凡是明確地接觸某一社會現實或是人生現象,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甚至試圖解答問題的小說,都可謂之「問題小說」。它與問題劇一樣,都是「五四」時期開始出現的文學現象。當時以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傳播為背景,形成了文學必須接觸現實人生問題的啟蒙主義主張。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表現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關人生的一般的問題」,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與此密切相關的的是個性自由、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婦女解放等社會問題,還有些作品涉及了勞動人民的疾苦、軍閥混戰所帶來的災禍以及兒童問題、教育問題、勞工問題等等。

問題小說代表作家:冰心

㈤ 名詞解釋: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所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
核心:人生究竟是什麼
特點:只問病源不開葯方
代表作家:冰心、葉紹均、王統照、廬隱,許地山等
各個作家作品內容各有側重,風格各有特色
冰心主要是以母愛、童真為主
她的小說可分為三大類:1、對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不滿:《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2、對老動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後的安息》3、對軍閥的痛恨:《最後的結局》

㈥ 五四時期問題小說與趙樹理問題小說的區別

首先, 趙樹理的間題小說和「 五四」間題小說都具有鮮明的反封建性。在這一點上, 他
們有著某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在反封建的大主胭下, 趙樹理的間題小說與「五四」 間班小說深入揭示了現實生活中
帶有傾向性的某些社會問翅, 具有極強的認識價值。「 五四」時期的冰心就反映過當時軍閥
棍戰、人們遭遇不幸等問題, 而趙樹理更是緊跟現實生活的發展, 《婚姻法》一頒布便寫出
《登記》, 浮誇風一起便寫出《實干象播永福》等。

其次, 在形象的創造上, 趙樹理與「五四」 間題小說作家更注重形象對於提出問鹿和解
決間腸的現實意義, 使間翅的表達更為明白和單純�.
如冰心筆下的何彬∋《超人》(是「愛的哲
學」的化身, 王統抓筆下的女犯∋《徽笑》(是美的象徵

趙樹理則普於給筆下的人物起具有
象徵意義的外號。

再次, 間翅刁、說多寫身邊事

眼前事。「 五四」時期的作家, 生活面很窄, 社會經臉也不
夠豐官, 因此, 他們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多為表層的, 缺乏對於生活感受的深入思考與探究、

從趙樹理的問題小說和「 五四」間題小說的相異之點上, 則可看出問題小說的某種變
遷。
首先, 「五四」 問題小說作家所做的工作是使外民族的文化與中國文人文化相結合, 趙
樹理則使這種結合後的新文化民間文化化, 從而實現新文學的大眾化。

其次, 兩者對於所展示的「 間度」 , 雖然都理解為「社會間題」 , 但「五四」 時期的作家更
偏重於「人生間題」 , 趙樹理則偏重於「 政治間題」或者「政策間題」 。

再次, 趙樹理的間題小說與「 五四」問題小說都力圖揭出病苦, 開出葯方。「
冰心的葯方是「 愛」 , 廬隱的葯方是「 恨」 , 王統照的葯方是
「 美」 。
組織出面行政命令或其它外部力量的干預一矛盾緩和或最後解決

㈦ 問題小說,人生派寫實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的名詞解釋

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熱,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問題小說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創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小說的發表後,開始形成風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後推向高潮。
問題小說形成潮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現實人生有問題而人們開始思考人生問題。五四以後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充滿青春氣象的中國,而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而新文化運動又啟蒙了中華民族,人們就開始思考怎樣是健全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迫使小說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大量的歐洲、俄國的表現社會與人生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其思想令中國青年耳目一新,導致中國式的問題劇的風行,也直接推動了問題小說的創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先後加入文學研究會的還有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黃廬隱、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會員人數曾一度多達170多名。
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詩人: 魯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統照 劉延陵 朱湘 劉半農 劉大白 徐志摩
:雜談

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自敘傳抒情小說的作者大多為創造社的成員,他們在留學日本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間正風靡於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寫的《鼠災》、《未央》等表現身邊生活的小說,初具「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徵。但「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還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開始的。
郁達夫說,
「至於我的對於創作的態度,說出來,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覺得『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轉』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郁達夫作品,往往都帶有很強的自傳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稱,「我」,即使是第三人稱,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於質夫」等都是這樣的。如果,讀一下郁達夫傳記,郁達夫的經歷,和他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大致一致。如《沉淪》中,主人公「他」,出生於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城,14歲和哥哥到日本留學。和郁達夫本身的經歷基本是一致的。

這種自傳性,決定了郁達夫的基本的敘述內容,就是自我經歷以及和自我關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瑣事,沒有社會上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所以,創造社這種自敘轉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身邊小說。這和日本私小說的影響,具有密切關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為主要表現對象,在郁達夫小說中,情節居於次要的地位,郁達夫不喜歡敘述外部的事件。郁達夫感興趣的是,內心生活。特別是內心世界中非常個人化的隱秘情感,甚至變態情感。是靈與肉的沖突。道德與慾望的沖突。《沉淪》就是這樣的內容。

這種抒情性,事實上就是強調作家主體對於客體的感受。作家在寫作是時候,不是寫看到了什麼,而是寫感到了什麼。就是外部事物在心靈中的體驗,所引起的感情。那麼,這里就需要對他的自敘轉的文學觀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自敘轉,並不是記錄自我外部經歷。而是凸現自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體驗。在郁達夫那裡,文學就是心靈的東西,而不應該是所謂的寫實外部世界。
「客觀的態度,客觀的描寫,無論你客觀到怎麼樣一個地步,若真的純客觀的態度,純客觀的描寫是可能的話,那藝術家的才氣可以不要,藝術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個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裡頭保留著的,作家既有了這一種強的個性,他只要能夠修養,就可以成功一個有力的作家。修養什麼呢?就是他一己的體驗。」
這種抒情性,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典型特徵。在五四時期,創造社是浪漫主義的,而文學研究會是現實主義的。浪漫主義主張寫內心世界,崇拜自我,靈感。浪漫主義文學,主要有三大特徵:
一是主觀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紀。

㈧ 五四時期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為提出某種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它與問題劇一樣,都是「五四」時期開始出現的文學現象。當時以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傳播為背景,形成了文學必須接觸現實人生問題的啟蒙主義主張。俄國文學、東歐文學、北歐文學特別是易卜生密切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進步傾向,也影響並促成了中國問題小說的興盛。周作人說;「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出產物。這種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論及人生諸問題的小說。」(《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陳望道﹑沈雁冰等認為:問題小說就是「以勞工問題、子女問題以及倫理﹑宗教等等問題中或一問題為中心的小說」(《問題小說》)。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的短篇小說,如他自己所說,「原意其實只不過想將這示給讀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已」(《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每周評論》上胡適的小說《一個問題》,《新潮》上的小說象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晨報》上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去國》等,都是較早出現的問題小說,有的連題目都帶著問號,由於作者思想傾向不同,初期問題小說中有一部分作品專以「美」和「愛」作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大部分則並不提供答案,是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而「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識青年的覺醒。它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需要,又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結果,後來,問題小說也體現著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樹理就把自己的小說也叫做「問題小說」。他說:「我寫的小說﹐都是我下鄉工作時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問題﹐感到那個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展﹐應該把它提出來。」(《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的新時期﹐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像﹐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的興盛,是新的文學思潮的產物。這是借鑒外國問題文學的結果(如俄國的問題小說,泰戈爾的哲理小說,易卜生的「問題劇」等),同時也與周作人、胡適的理論倡導有關。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強調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比較理論,比較哲學,相對忽視了寫作技巧,文學性不強。

問題小說最早出現於1919年,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可謂問題小說的發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發表在《晨報副刊》上的《斯人獨憔悴》等作品則將問題小說創作引向了高潮。其實,問題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只要有社會價值和社會反響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會提出一些社會問題,因而廣義上的「問題小說」包括一切思想性強和有社會針對性的小說。但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有著獨特的內涵,「它是五四啟蒙主義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學生青年的社會熱情和人生思考相結合的產物,是流派競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為人生的文學'」。

創作成因:問題小說的出現有著時代和作家的雙重原因。理論上,1918年周作人在題為《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的講演中,評介了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問題小說」的地位,並由此肯定「為人生」的文學。創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專號,使這位挪威作家的社會問題劇流行開來,誠如茅盾在《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中所說,「文學中討論社會上種種問題,實是易卜生開始」的。這些都起到了觸發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啟了一個覺醒的時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漸漸的轉移,趨重於哲學方面,人生觀方面。也象俄國新思想運動中的煩悶時代似的,『煩悶究竟是什麼?不知道』」。他們從封建主義文化的堡壘中沖決出來,憧憬和希望著新的未來,可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們感到深深的失望與悲哀,當他們理性而冷靜地審視這個社會時,壓抑、苦悶、懷疑、問題紛至沓來。黑暗無邊的社會,受壓迫和被損害者的災難和痛苦,群眾的愚昧和落後,青年的苦悶與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勢力的尖銳矛盾,這些都成為了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主張「為人生的藝術」,強調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受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現實主義作品的影響的文學研究會作家們在時代的召喚下,從社會現實出發,探討包括民主自由、個性解放、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命運前途等社會問題、人生問題,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熱情去透視、剖析這些問題,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改進,從而形成了一股「問題小說」的創作潮流。

創作主題: 文學研究會諸作家問題小說的一個突出主題就是探求人生的意義。葉紹鈞的《隔膜》,寫主人公與朋友見面,盡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應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絕、疏遠、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靜無聊,人人不明白活著究竟在做些什麼,又為什麼會這樣?《一個朋友》記述「我」的朋友為兒子舉辦婚禮,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樣,生養兒子,讓他成親並託付家業,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責任,顯然作者是在譏評醉生夢死的灰色人生。以問題小說走上文壇的冰心,在她頗有影響的作品《超人》里明顯提出了人生意義是什麼,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牽連」還是互相遺棄,支配人生的是「愛」還是「憎」等一系列問題。王統照的問題小說更加突出了「愛」與「美」,探討著人生的「煩悶與混擾」,《微笑》讓一個小偷從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從此變成「有些知識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轉變;《沉思》則抒寫一個裸體模特兒美麗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終幻滅的悲哀。

青年知識分子問題是五四時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問題小說」對人生意義的探討更多地反映在對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寫上。跟隨時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識分子,面對殘酷的現實常常不能如其所願,傳統思想的重負和現實社會的阻礙是那樣難以突破,人生於是艱難而虛幻。廬隱的《海濱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寫知識青年對「人生是什麼」所發出的焦灼而苦悶的呼問。《海濱故人》寫五個女青年從學校踏入社會,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終的結局是熱情消退,上進心喪失,甚至自我毀滅。《或人的悲哀》則更為明顯,亞俠在愛情與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義,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慮、悲愁和失敗。這些人肩負著時代的沉重包袱,熱情地尋求理想人生,卻落得個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結局。

婦女問題也是問題小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們往往通過對被壓在社會底層的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不幸遭遇的描寫,提出了尖銳的婦女解放問題。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一生》)寫一個沒有姓氏的農家婦女,十五歲嫁到夫家是去充當能抵半頭牛的幫工,丈夫死後又當作一條牛一樣被賣掉,為丈夫換得殮葬費,實際上她連做人的起碼資格和尊嚴都沒有。許地山《綴網勞蛛》的主人公尚潔被丈夫誤會而離棄,過著凄苦孤獨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為不斷在「綴網」的「勞蛛」,所有的網,或完或缺,只能聽其自然。《商人婦》則寫一個被丈夫典賣的婦女的悲慘人生,作者對受盡欺凌、歷盡慘境的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後的安息》中的童養媳翠兒被蠻橫無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撻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對婦女的迫害。

㈨ 代表性人名

魯迅名字的由來

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對魯迅之所以取名魯迅,作了如下解釋:一般人把迅字解釋為「快迅」,是不確切的。 迅字《爾雅?釋獸》雲:「牝狼,其子激,絕有力,迅。」注雲:「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繳」即激,從犬言獸性,從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魯迅的魯,取自魯迅的母親的姓。迅,古義的狼子。魯迅的字義可理解為牝狼一個有勇力的兒子。魯迅為什麼要以狼子自居?他曾說過自己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貳臣。從歷史的邏輯上看,這個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勇敢的叛逆精神。

張恨水名字的由來

在一次講演會上,有人向張恨水發問:張先生,賈寶玉認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輕時你是否與哪位小姐戀愛,不幸情場失意,心裡耿耿於懷,才取名「恨水」的呀?張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麼『情場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為我喜歡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詞——《烏夜啼》。接著,他朗誦起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重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將「恨水」二字特別拖了長腔,然後說「我喜歡的這首詞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筆名了。」

謝冰心名字的由來

謝冰心原名謝婉瑩,五四時期創作"問題小說",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遂改名為"冰心"。"冰心"二字,取自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間,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句,此名為對國家懷有一顆"冰清玉潔"之心的意思。

趙樹理名字的由來

趙樹理原名趙樹禮。"理"與"禮",雖一字之差,卻完全是兩種色彩。趙樹理參加革命後,1930年改趙樹禮為趙樹理,以示不再樹孔孟的禮義,而要樹立革命的真理了。

黃家駒 黃貫中 陳小春 黃家強 劉德華 張國榮 譚詠麟 周傑倫 成龍 李小龍
張小泉剪刀、王麻了剪刀、狗不理包子、周大福珠寶

㈩ 五四時期問題小說的理論主張,文學實績及影響

可以以魯迅為代表來談,問題小說,顧名思義,發現社會的病症,並揭露、批判甚至給出辦法。狹隘點說,就是文學救國論。可以參見《中國現代文學史》

問題小說:為提出某種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它與問題劇一樣,都是「五四」時期開始出現的文學現象。當時以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傳播為背景,形成了文學必須接觸現實人生問題的啟蒙主義主張。俄國文學、東歐文學、北歐文學特別是易卜生密切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進步傾向,也影響並促成了中國問題小說的興盛。周作人說;「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出產物。這種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論及人生諸問題的小說。」(《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陳望道﹑沈雁冰等認為:問題小說就是「以勞工問題、子女問題以及倫理﹑宗教等等問題中或一問題為中心的小說」(《問題小說》)。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的短篇小說,如他自己所說,「原意其實只不過想將這示給讀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已」(《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每周評論》上胡適的小說《一個問題》,《新潮》上的小說象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晨報》上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去國》等,都是較早出現的問題小說,有的連題目都帶著問號,由於作者思想傾向不同,初期問題小說中有一部分作品專以「美」和「愛」作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大部分則並不提供答案,是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而「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識青年的覺醒。它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需要,又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結果,後來,問題小說也體現著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樹理就把自己的小說也叫做「問題小說」。他說:「我寫的小說﹐都是我下鄉工作時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問題﹐感到那個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展﹐應該把它提出來。」(《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的新時期﹐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像﹐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的興盛,是新的文學思潮的產物。這是借鑒外國問題文學的結果(如俄國的問題小說,泰戈爾的哲理小說,易卜生的「問題劇」等),同時也與周作人、胡適的理論倡導有關。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強調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比較理論,比較哲學,相對忽視了寫作技巧,文學性不強。

問題小說最早出現於1919年,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可謂問題小說的發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發表在《晨報副刊》上的《斯人獨憔悴》等作品則將問題小說創作引向了高潮。其實,問題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只要有社會價值和社會反響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會提出一些社會問題,因而廣義上的「問題小說」包括一切思想性強和有社會針對性的小說。但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有著獨特的內涵,「它是五四啟蒙主義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學生青年的社會熱情和人生思考相結合的產物,是流派競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為人生的文學'」。

創作成因:問題小說的出現有著時代和作家的雙重原因。理論上,1918年周作人在題為《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的講演中,評介了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問題小說」的地位,並由此肯定「為人生」的文學。創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專號,使這位挪威作家的社會問題劇流行開來,誠如茅盾在《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中所說,「文學中討論社會上種種問題,實是易卜生開始」的。這些都起到了觸發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啟了一個覺醒的時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漸漸的轉移,趨重於哲學方面,人生觀方面。也象俄國新思想運動中的煩悶時代似的,『煩悶究竟是什麼?不知道』」。他們從封建主義文化的堡壘中沖決出來,憧憬和希望著新的未來,可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們感到深深的失望與悲哀,當他們理性而冷靜地審視這個社會時,壓抑、苦悶、懷疑、問題紛至沓來。黑暗無邊的社會,受壓迫和被損害者的災難和痛苦,群眾的愚昧和落後,青年的苦悶與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勢力的尖銳矛盾,這些都成為了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主張「為人生的藝術」,強調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受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現實主義作品的影響的文學研究會作家們在時代的召喚下,從社會現實出發,探討包括民主自由、個性解放、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命運前途等社會問題、人生問題,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熱情去透視、剖析這些問題,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改進,從而形成了一股「問題小說」的創作潮流。

創作主題: 文學研究會諸作家問題小說的一個突出主題就是探求人生的意義。葉紹鈞的《隔膜》,寫主人公與朋友見面,盡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應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絕、疏遠、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靜無聊,人人不明白活著究竟在做些什麼,又為什麼會這樣?《一個朋友》記述「我」的朋友為兒子舉辦婚禮,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樣,生養兒子,讓他成親並託付家業,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責任,顯然作者是在譏評醉生夢死的灰色人生。以問題小說走上文壇的冰心,在她頗有影響的作品《超人》里明顯提出了人生意義是什麼,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牽連」還是互相遺棄,支配人生的是「愛」還是「憎」等一系列問題。王統照的問題小說更加突出了「愛」與「美」,探討著人生的「煩悶與混擾」,《微笑》讓一個小偷從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從此變成「有些知識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轉變;《沉思》則抒寫一個裸體模特兒美麗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終幻滅的悲哀。

青年知識分子問題是五四時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問題小說」對人生意義的探討更多地反映在對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寫上。跟隨時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識分子,面對殘酷的現實常常不能如其所願,傳統思想的重負和現實社會的阻礙是那樣難以突破,人生於是艱難而虛幻。廬隱的《海濱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寫知識青年對「人生是什麼」所發出的焦灼而苦悶的呼問。《海濱故人》寫五個女青年從學校踏入社會,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終的結局是熱情消退,上進心喪失,甚至自我毀滅。《或人的悲哀》則更為明顯,亞俠在愛情與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義,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慮、悲愁和失敗。這些人肩負著時代的沉重包袱,熱情地尋求理想人生,卻落得個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結局。

婦女問題也是問題小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們往往通過對被壓在社會底層的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不幸遭遇的描寫,提出了尖銳的婦女解放問題。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一生》)寫一個沒有姓氏的農家婦女,十五歲嫁到夫家是去充當能抵半頭牛的幫工,丈夫死後又當作一條牛一樣被賣掉,為丈夫換得殮葬費,實際上她連做人的起碼資格和尊嚴都沒有。許地山《綴網勞蛛》的主人公尚潔被丈夫誤會而離棄,過著凄苦孤獨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為不斷在「綴網」的「勞蛛」,所有的網,或完或缺,只能聽其自然。《商人婦》則寫一個被丈夫典賣的婦女的悲慘人生,作者對受盡欺凌、歷盡慘境的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後的安息》中的童養媳翠兒被蠻橫無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撻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對婦女的迫害。

熱點內容
兄妹之戀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1 17:54:36 瀏覽:313
女友愛男主角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1 17:50:13 瀏覽:169
男主角米陽的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1 17:45:12 瀏覽:164
便宜好看的言情小說推薦完本偏執 發布:2025-07-21 17:42:21 瀏覽:414
軍官和娛樂圈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21 17:11:37 瀏覽:627
仙俠言情文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21 17:10:55 瀏覽:802
虐心軍婚大叔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1 16:47:05 瀏覽:560
聽書邪少葯王 發布:2025-07-21 16:38:06 瀏覽:189
黑暗的綜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1 16:24:06 瀏覽:708
看小說賺錢排行 發布:2025-07-21 16:23:00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