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武俠小說的文章
㈠ 怎樣寫武俠小說
武術是很容易寫,或者說武術的靈感,這是錯誤的!
1,武術的小說之一,是一種文學創作,小說是虛構的,但現實 - 現實的知識,典故,歷史資料,心理感受,寫出來,也有一個積累;
?
2,婚姻狀況,其文學的歷史,就是最好??的武術是一個嚴謹的創意。華定義的「武俠」成人童話「的想像,有助於科學思維的人不認為他是幼稚的,因為安徒生寫的童話武術,」每個人的狀態為「治療,研究古典名著!
文學史,魏晉六朝志怪志毅,唐代,明清的的格林伍德小說的,所有的當代武術的發展;奇幻武俠思想傳承有序;價值的絕對經典作品在中間的每個周期內的學習。
鑒於上述認識,我建議:
讀更多的經典作品(見下文),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不斷學習 - 古龍早期也學習金庸啊,但風格是相似的,兩人經常學習,後來古龍到自己的臉 - 離開繼承,它不會進行前進!
?
文學功底。毫無疑問,武術為一體的小說,其創作需要一定的文字表達和控制一定的寫作風格,在它的人才和創意的能力,幸運的是,這些方面的文化:在中國文學史上,古代和現代文學,選舉,中國古代(文化精簡的語言能力,使用的經典老說在武術是特別重要的,古老的語言是不是真正的武術禁忌!)堅持學習,即使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以是一個大器晚成。
3。過去和現在的優秀武術的吸收。張恨水先生一直能夠多產,源於他的「17歲的學生超過100經典小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毅力,完成了創造不長的傑作。您可以參考武術:(1)魏晉六朝志怪志毅,(2)唐傳奇(3)明,清兩代格林伍德小說,如「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 (4)當代良羽的聲音在早期的現代武術的三劍客之一,受聘於香港,在中文大學教授梁雨的聲音功力深厚,歷史和文學風格的重量;(5)金庸,經典14,一切都是美好的;(6)古龍,金庸早期教育,後到他自己的臉,很多人的著作(7)如果你想混到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閱讀更多黃易。黃一「尋秦記」,「大唐雙龍傳」是一個不錯的經典(8)卧龍盛劉夕陽,至少強於當代的「小混混」去!
歷史,地理,風俗和習慣,了解派別的武術。太忙了出色的經典百看不厭,這是一個融合多學科知識。 5月筆動作,以及將文學,武術,藝術,歷史,如果不精通,可讀性的小說更有限的知識。
。武術有自己的思想和語氣,你喜歡寫有趣的觀點「的知識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自我意識和對世界的理解,祝早日實現自己的風格!
㈡ 如何寫好武俠小說
說寫武俠很容易,或者說武俠就是靈感,這就錯了!
1, 武俠是小說的一種,是種文學創作;小說是虛構的,但卻來源於現實—現實中的知識,典故、歷史材料、心理感受,所以,要寫好它,同樣要一種積淀;
2, 武俠小說有它的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優秀的武俠小說是嚴謹的創作。華羅庚對武俠的定義是「成年人的童話」,其中的想像有助於科學的思維;人們並沒有因為安徒生寫童話而認為他是幼稚的,所以,對於武俠,要以「大家之作」的地位去對待;要多學習經典的大作!
3, 文學史上,魏晉六朝的志怪志異、唐傳奇、明清的綠林小說,一路發展到當代的武俠;武俠玄幻的思想一直傳承有序;中間每個時期都有絕對的經典作品值得學習。
鑒於以上的認識,我的建議:
1. 多讀經典的作品(參照下面所述),在不斷學習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古龍早期也是學習金庸的啊,而且風格相近,兩位也常有切磋,隨後古龍才成自家的面目—離開了繼承,就談不上發揚了!
2. 文學的功底。毫無疑問,武俠作為小說的一種,它的創作需要一定的文字表達和控制能力,一定的文筆、才氣和思想在裡面;好在這些方面都可以培養:中國文學史、古代和現代文學作品選、古代漢語(培養語言精簡的能力、文言和古語的運用在武俠中尤其重要;用語不古,實為武俠大忌!)堅持學習,即使不能速成,也可大器晚成。
3. 古今優秀武俠的吸收。張恨水先生之所以能著作等身,源於他到「17歲半就讀了100多部古典小說」,如果沒有這種毅力,也完成不了長篇巨制的創作。 你可以參考的武俠:(1)魏晉六朝的志怪志異、(2)唐傳奇、(3)明清的綠林小說,如,《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等。(4)當代梁羽聲的作品,處於當代早期的「武俠三劍客」之一;梁羽聲後受聘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功力深厚,重歷史和文學的筆調;(5)金庸,經典作品14部,樣樣精彩;(6)古龍,早期學金庸,後成自己的面目,著述很多的;(7)閣下喜歡「中間夾雜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多讀黃易。黃易的《尋秦記》《大唐雙龍傳》等都是不錯的經典;(8)卧龍生、劉殘陽等,至少也比當代的「小混混」強多去了!
4. 對歷史、地理、風俗人情、各派武術的了解。優秀的經典無暇令人百看不厭,其中一個就是糅合了多學科的知識在裡面。可能文筆所至,就摻入了文學、武術、藝術、歷史等知識點,如果對這些不夠精通,小說的可讀性就遜色多了。
5. 武俠要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基調,你喜歡「寫得有意思點」,就可以在學識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自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祝早日成就自己風格!
㈢ 自創武俠小說作文800子
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生命猶如一朵花,只能綻放一次,只能享受一個季節的熱烈和溫柔.」的確,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而安全則是我們生命的底線,悲歡離合往往就在那麼一瞬間.我們要珍愛生命,與安全為伴.「安全」在唇齒的開合之間,生活中說到它司空見慣.父母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到現在,不知重復了多少遍.「路上車輛多,騎車上學要小心啊!」這是母親在我們每天上學時的叮嚀.「不要在校園里相互追逐打鬧.」這是老師在我們剛進校園時的「命令」.「晚上放學早點回家,冬天天黑的早,不安全.」這是父親在樓下忐忑不安地等到我們時的「告誡」.而有些同學滿不在乎,聽不進勸告,殊不知:你不注意安全,危險就會找你;綠燈可以再等,而生命不能重來;安全無意識,則隱患埋身邊.曾幾何時,校園內外,我們周圍,都發生過許多危害同學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例:有些同學課後在狹窄的樓梯旁追逐打鬧,失手將同學推倒,導致其骨折,錯位,輕則影響學習,重則殘疾造成終身遺憾;某中學組織學生在校外的公路上晨練,被飛來的大貨車撞倒,致數十人傷亡;一些同學無視交通規則,隨意在道路上瀟灑「飆車」,釀成觸目驚心的慘痛後果.嬌艷的花朵在瞬間凋零,留下的只有血的教訓以及親人的悲痛欲絕和朋友的扼腕長嘆.一樁樁,一件件血腥的報道,令人心驚膽寒;一幕幕慘劇,令人目不忍睹.就是這些事件,使那一張張曾經歡笑的臉,消失不見;使那曾經充滿活力的身影,成了冰冷的軀殼;使那曾經怦怦跳動的心,不再跳動.在我們身邊,有多少張牙舞爪的「殺手」它們隨時威脅著我們的安全.為了不讓悲劇重演,我們要做到警鍾常鳴,防範於未然,時刻保持警惕的頭腦,牢記「安全」二字,綳緊安全之弦,遵守交通規則,校規校紀,自我約束,才能避免這些不該發生的事件上演.讓我們珍愛生命,沐浴陽光下的一方平安,讓生命的清泉永流不息,讓安全的春雨滋潤你我,讓生命之樹四季常青,讓安全永遠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
㈣ 有寫武俠文的嗎
有。
本人寫的武俠小說《蒼茫十二弦》。
小說簡介:
蒼茫天地,主以黑玄、輔佐光亮!
《蒼茫十二弦》是一部虛構清朝之後以潤朝、介朝相爭為背景、以政變為舞台的傳統武俠小說,寫盡三大立場三大主人公在蒼茫時代的激烈碰撞。
九州之泰一、昂霄之孤鴻、葬旻之晦朔,三人在天命注視、世道混亂之時,在家國、政見、民族以及良知圍繞之際,用自己的抉擇交織出了一幅幅錯綜亂轂的悲壯史詩!當蒼茫天地訇然中開、當十二弦音降臨人間,每個人都會彈奏出了一首屬於自己的蒼茫錄……蒼茫十二弦!
一
約莫在2010-2011年間,當時正是高三,曾迷情於《紅樓夢》不可自拔,又因當時網路一個好友群,其中知書達禮、通文曉卷者甚多,名曰【龍無雙】,便天真地想就群中12人,也做如「金陵十二釵」一般寫下一段傳世佳話,當時更仿「紅樓夢」曲子寫了一段「嘆蒼莽」曲子,將曲子12人稱之為「無雙十二弦」(曲子略)
合計4男8女,雖大部分內容不過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與今天我所作之武俠小說《蒼茫十二弦》更無一二關系,卻是小說之雛形!當然,如今內容與之相去甚遠,所謂12位群友,也因與為小說服務,而統統湮滅了。
二
大學期間,先看了鳳歌之《昆侖》,驚異於筆法之嫻熟,不弱金庸,但真正驅使自己寫下如今之綱要文章,正是孫曉的《英雄志》,以及先前看過的《紅樓夢》。
觀《紅樓夢》期間,其中歷史人物談到有明朝之人,如唐寅,又提到賈演、賈源二人乃有戰功,故得封公,文中又提到「太上皇」、「皇太後」,當時我就想,「未來朝代」!
曹雪芹時期乃乾隆未禪位之期,曹雪芹即便學富五車,也不可能未卜先知知道乾隆退位,文中提到了「太上皇」,又說到了明代人物唐寅,那我只有一個想法,曹雪芹可能是假設一個滅掉了清朝的新朝代,其中賈演、賈源二人乃是新朝代的開國功臣!
這種說法於今天看來,基本不對,也很難被人接受,但是!這種想法,卻是奠定如今《蒼茫十二弦》時代背景的一個重要參考!沒有《紅樓夢》,就沒有今天《蒼茫十二弦》的背景時代想法!
《英雄志》也是《蒼茫十二弦》時代背景的參考之一,因為《英雄志》錯亂明代皇帝年號背景,以「日月王朝」以假亂真,再參考了《紅樓夢》和《英雄志》後,我發現,原來時代背景還能這么玩!
於是我就有了參考方向,我假借「平行世界」說法,西方國家沒有進行工業革命,即便有之前的文藝復興,也不過是一種類似中國心學的思想潮流,既沒有工業革命,西方依舊中世紀,那麼東方依舊保持君主專制社會,1840年也沒有虎門銷煙,沒有鴉片戰爭,更沒有南京條約,何況之後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乃至八國聯軍侵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西元1912年時間,清朝終究癱倒了,接替他的王朝卻有兩個:潤、介——他們就如楚漢一般紛爭不斷,但是正統始終是正統,潤最終勝利了,但是介卻沒有如西楚霸王一般自刎烏江,而是逃到了一個小島上——於是乎,潤占據了九州大地,而介只能偏安夷洲小島,這就是故事的朝代背景!
也就是今天的《蒼茫十二弦》,而不是中二時期以群中12人為原型的「無雙十二弦」。
三
時代背景不俗,但如果內容依舊是金庸小說一般,不是江湖紛爭、就是主角練功泡妞,或者遮羞布一般來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那麼不過是拿著絕好的容器去盛一碗最劣質的酒而已,俗套!
若說不俗,當屬孫曉之《英雄志》,但如果跟《英雄志》一個套路,就落入一種新的俗套——所謂新,不是指形式之新(即所謂潤介背景之新),此乃【大陸新武俠】之弊也!他們越是口口聲聲說「新」,就越是新瓶裝舊酒!若我來說,如今武俠界,除卻《英雄志》外,【大陸新武俠】尚不如徐浩峰之武俠!
我所創之《蒼茫十二弦》,線索有三:
一曰皇室權力斗爭,包含潤朝皇室與介朝皇室,但這是俗筆,雖是俗筆,卻也是必要的,他是一個表象的東西,人雖重質,若無表皮,亦不能存;
一曰潤介之爭,這是劇情的必然化,既存在兩大勢力,怎又可能不存在紛爭?這當然也是俗筆,也是表象的東西,但他是必然的!
一曰政道之爭,政道之爭,乃是重中之重,小到行比一鄉(介之夷洲島),大至而征一國(潤之九州),眾人皆以為這是廟堂之責,卻不知,這是全民之責——乃廟堂、江湖、民間三者辯證之關系也!
武俠小說多以廟堂、江湖二者來描寫,所謂民間不過臉譜化存在,民間九成時間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他們等著正面角色、即作者所謂的「大俠」去拯救他們;高明一點,民間是一個無意識的幫凶,他們往往三人成虎、見風是雨,《英雄志》乃有體現。
但極少有人將民間提到一個和廟堂、江湖對等的高度!《英雄志》或有提及,如王一通。
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說,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的根本,那麼按照辯證角度來講,歷史的進步由人民推動,那歷史的倒退亦有人民造成。
四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乃是中國古典文學最常用之手段之一。
所謂政治斗爭,乃是政治的皮毛,政治者,重道而輕術,則國強,重術而輕道,則國難,歷來諸多以古代為背景之小說,多是以「宮斗」、「政治斗爭」為本,強暴地確定自己才是「正義」一方,強硬地給予政敵「邪惡」名義,以二元非黑即白之術來描寫小說,豈非舍本取末?
所以,所謂「宮斗」,與戰爭一樣,乃是政治的手段,以達成政治目的之手段,以達成目的之術曰「戰略」,而根本就是其道:政道!
伏脈千里之政道,才是文章之主旨!才是小說之根本!
(社會主義評價,略)
這一段文字,乃是政治的一個思考!
在國家經濟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無數的社會問題——所謂有得必有失,在貧困時期人們思某某,在富裕時期人們又思某某,這也是幾千年來無數血與淚給我們的經驗與教訓!
《蒼茫十二弦》中,潤朝已歷四世近百年時間,王朝發展達到一個歷史點,但這個點是可怕的——中國哲學講究陰陽,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是常有的事,在小說中,我將以三個最主要的人物,來彈奏這一曲《蒼茫十二弦》!
五
三個人,三個主角,怎麼那麼像《天龍八部》?《英雄志》也有四主角!
若是寫的如此如此,那豈非落了俗套,但若太過新穎,比如三人各佔一方,如曹劉孫般,又落入了另外一個俗套!
所以我寫了三個人,他們就是三個人,為什麼寫他們三個人,因為他們是故事的主要視點!
他們其中一個是農民的子孫,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加上江南魚米之鄉,自是不愁,於是開始讀書,農民的子孫既不喜歡農民伯伯那麼辛苦,又不喜歡讀書之苦,像極了如今之人,於是乎他開始做了一個夢,一個俠客夢!但既然是夢,就說明一個問題,夢、只能是夢!
武林世家子弟是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他們家學淵源,武功厲害,博萬千少女喜愛,然後乎娶得一武林美女,行走江湖,好不快哉——只怕也在做夢啊!一個未接觸江湖的農民子孫,於書中光景無比羨慕,而一個世家子弟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難道江湖就無世故人情了嗎?天下烏鴉一般黑!世家子弟從出生就開始痛苦,從未停歇,他會怎麼做呢?
要說身世之尷尬,當屬皇族子弟,尤其是敵對的皇族子弟,而且老天爺很壞,你越不想這樣,他越要你「心甘情願」地這樣!所謂「賊老天」一詞絕非浪得虛名!然後,這恐怕又是一個《白色相簿2》或者渣誠一般的性格,當然,不會去搞白學,搞白學的打死不算冤假錯案!
要說女主角,什麼?親親抱抱舉高高?那就請出門左轉瓊瑤——偏是那賈母所評《鳳求鸞》一話,深得我心!這女兒豈能是如此心性!《英雄志》顧倩兮說自己即非卓文君,亦非蔡文姬,卓文君就如《鳳求鸞》那雛鸞小姐一般,而且《鳳求鸞》《鳳求凰》,豈不明顯?蔡文姬一生命途多舛,但都是逆來順受,只得彈胡琴唱那《胡笳十八拍》!那麼我文下的女主角呢?若是下一個顧倩兮,那也只能是顧倩兮二號!所以他自有其刁難之處,卻難掩我心中獨一無二之女主角!或如此說,此文四角,三男一女,無高下之分。
具體可以關注本人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搜【蒼茫武俠·谷玄閣】
㈤ 寫武俠小說必須看的書
首先,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點。金庸在博,你學不了;古龍在新,溫瑞安在奇,鳳歌在繼承金老和數學。你首先要明確自己想寫出什麼風格,擅長什麼,揚長避短,這樣省力也不至於會遇到特別大的難題,也許剛剛開始也不知道自己走什麼風格,那麼就把自己擅長的拿來先寫,像古龍就沒有那麼精深的傳統文化功底,所以他借鑒西方和偵探小說的手法,你可以借鑒他不擅長功夫、毒葯、穴位的時候,巧妙避開,用虛寫代替。
其次,寫武俠小說得了解兩樣東西:「武林」和「江湖」,武林指的是武術的招式、門派、文化等,就先得略讀一些講武術的書,把大致招式、怎麼應用,最重要的是此招的特點和精髓,比如太極拳、譚腿、少林拳一類的書,這種七八十年代那種地攤上有好多,挑一些略看即可。江湖指得是古代社會,三教九流的東西,像什麼黑話唇點,幫派,社會風習等,適當搜集一些即可。
然後,具備一定的表達和寫作能力,最好是有特色的表達能力。有古文功底最好,想加強可以看《史記》,裡面也有些漢之前的游俠風范。
再後,如果覺得學古龍揚長避短學的不好,研究下中醫、穴位、葯材還是很重要,兄弟不幸是學此專業的,可以向你推薦一些,穴位看穴位掛圖,然後借鑒金庸梁羽生的書,記下常用經絡和穴位;葯材不要看古代書了,找一本現在葯學專業或中醫專業大學教材即可,功效什麼的簡單明了,而且只要看最典型的葯和名字最好聽的葯;中醫的話了解一點就可以了,如果一點也不了解就惡補一次陰陽五行理論,有時間可以看一下《易經》,是傳統文化的鼻祖。最重要的是想像,武俠小說里大部分的丸葯的名字和功效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大體上符合中醫的模式就行。
最後,思想那一類的最重要的還是看自己的感悟,你對哪家感悟最深就用哪家,游俠大多是墨家的思路,隱士、劍仙是道家的思路,大俠是儒家的思路,然後詩詞歌賦也得准備一些吧,《詩經》是用的很多的,唐宋的詩詞肯定要摘抄一些,找一本類似《詩詞名句摘抄》一類的書,記下些有用的好句子,然後很多招式、門派、人物名字、章回名字也可以從裡面提煉。
PS:楊家將演義、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小五義
㈥ 怎樣寫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不是沒有讀者,而是無好作品問世。可是武俠小說該怎麼寫呢?
1、我想鴻篇巨制在現在已不太有可能出現。一是因為生活加快,人心浮躁,再無安心寫作和安心讀書的人二是金庸、還珠樓主一類的人物再難產生。而中篇可能是一條途徑。
2、自從古龍以降,後世作家幾乎鮮有不受其影響的(包括許多不寫武俠的小說家也模仿古龍的筆法寫作)這就是「泛古龍體」。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在「古龍體」泛濫後,人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古龍只有一個,任何一個學習古龍文體的人幾乎都有徒其形,而無其神;因為古龍的寂寞、幽默、俏皮是任何人也學不來的。
3、語言的描寫。語言怎麼描寫?這是一大問題。是金庸式優美的「文言白話」還是古龍趨於歐式的語言?我想現在各地的文化水平都在下降,現在連「三國」有人都會覺得深奧,即便有人能寫出,可能新生代未必能看懂。(最近的周海洋欲被大學破格的事情就是一例,寫出那樣的「打油詩」居然被稱為奇才、怪才。)成為「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武俠小說要提升品位,但不能落入「曲高和寡」的地步,因為它畢竟是小說。小說要的就是好看。我想是不是能在平易近人的文辭中透出典雅的古風。
4、武功的描寫。武俠小說有特殊性,那就是武和俠。沒有武和俠就不是武俠小說,因為它畢竟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小說。是不是武俠是個筐,一切往裡裝呢?我不知道。但是怎樣描寫武功這也是個問題。是金庸式?還珠式?還是古龍式?我覺得溫瑞安先生的不錯。有一定的氛圍、有一定的描寫,而且我想人與人不同,人物與人物不同,不同級別的人物在過招時也應該有繁有簡、有快有慢。當然這就需要作者的生花妙筆了。
5、自從古龍先生以後,在描寫人物性格上就有些正、邪不分了,我知道這是對扁平型和臉譜型和高大全型人物的突破,但是武俠小說畢竟是武俠小說,能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或許還是第一要務。英雄、美女、拳頭、枕頭或許還是大眾文學的要素。
供你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㈦ 寫一篇關於武俠小說的論文,但需要一個論點,請教下各位有哪些論點可以討論呢,從什麼角度可以寫呢
論點:武俠小說不僅僅是一種文體,一種小說,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方式
1、誰能說武俠小說中的勾戟刀劍鞭、宮商角徵羽不是中國歷代文化的結晶?
2、武俠小說中一段關於市集的描寫便可以從側面見證著這個時代的興衰;一行美如畫卷的文字時時刻刻流露出中國文化的精髓
3、正義、亦或是執著,這種武俠小說中不變的話題,難道不是我們歷代傳承著並深入骨髓的一種精神文化嗎?
自己寫的……不知道行不行啊,希望能幫到你吧~
如果還可以的話,別忘了給分哦~
㈧ 寫武俠小說應該必備的知識
武俠小說所需的東西還真的很多,就我所了解的談幾點:
1最基本的文字駕馭能力,這關繫到你寫的小說的流暢度和清晰度,寫小說肯定要給人看,如果你的文章別人能一直很順暢地讀下去,無疑就能讓讀者更明白你寫的是什麼。當然當你寫到一定境界之後,你就可以適當地加點心理描寫和環境的渲染的筆墨。
2最基本的小說布局能力,小說的結構很重要,有的時候一個巧妙的結構能讓小說增色不少,例如著名的歐亨利式結局,將明暗兩線不露聲色地交織在一起,最後結局才統一起來,給人以意外的驚喜。布局能力需要你不斷嘗試,胸中有丘壑,達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知道怎麼做了。布局切忌生搬硬套,為了滿足某個結局而強加進去。同時結構要完整,要把故事從頭到尾認真講完,讓讀者明白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以上都是文字功底了,其他雜學都要有所涉獵。歷史是個很重要的方面,金大俠的小說大多是置身在歷史背景中的,很多小說也是描寫一個亂世或者暗流涌動的太平盛世中主人公的遭遇,但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有歷史的痕跡,古龍的很多小說都淡化了歷史。其實在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功底後,你其他比較擅長的東西就成了你小說的素材。比如你對經濟學很感興趣,你就可以去寫商戰題材的,你對推理很感興趣,就可以寫推理武俠。除了你擅長的東西,武俠小說包羅萬象,一切皆可入題,因此也要多看看各方面的書,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要把握武俠小說的靈魂,武俠小說的核心是俠,弘揚人世間的大無私的俠義和奉獻精神,所以文章中要涌動著一股積極的力量,催人奮進的力量和感染力,情感是個很重要的元素,兄弟義氣,催淚的愛情可以很好地表現。不要寫就寫成了充斥暴力血腥,武俠有武,但武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保護別人不被殺!
㈨ 有關寫好武俠小說
建議看一看《小說創作十戒》,小說家不僅要知道什麼情況下該寫什麼,還要知道什麼情況下不該寫什麼。
小說這東西,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怎麼寫。(一定記住這句話,很重要,金庸說的)
看一看《倚天屠龍記》在光明頂外的戰斗,一波三折,折上有折!認真看一看,你就知道了。
在那一段中,為什麼滅絕師太的形象那麼鮮明,好好想一想,金庸是怎麼寫的。
寫好小說不容易的,有很多理論,就像音樂,為什麼這里要用大三和弦?為什麼那裡要變調?寫小說不能光靠靈感,是要不斷思考和吸取經驗的。
祝君好運~
㈩ 求一篇關於金庸小說有關的文章
我寫過兩篇關於《笑傲》和《鹿鼎記》的。
你看看吧。
-------------------------------------
1969年,金庸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開始在香港《明報》連載。連載未久,讀者登時嘩然——《鹿鼎記》是不是別人代寫的?
在經過《射鵰英雄傳》的沉穩雄壯,《神鵰俠侶》的纏綿壯麗,《天龍八部》的波瀾壯闊和《笑傲江湖》的博大精深後,讀者心中所期盼的是那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群雄逐「鹿」,問「鼎」中原的江湖。然而,金庸「深負眾望」。一個出身妓院,油嘴滑舌的韋小寶代替了他們的「大俠」;一個皇帝與太監的故事代替了他們的江湖;「愛恨情仇」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色與宮廷斗爭」。
難道真的是「金郎才盡」?此言大謬!
上個世紀初,中華民族遭受千餘年來所未有的巨大創傷,外有列強蠶食,內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而此時的中國國民卻是麻木無知,苟且偷生。魯迅痛心疾首。有感於此,遂作《阿Q正傳》來諷刺並喚醒這些愚昧的國民。到了新時期,我們的社會穩定並繁榮起來。可是人們的思想水平並沒有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而見長。投機取巧,見利忘義,阿諛奉承,人情冷漠……這些構成了我們新時期的的「國民性」。金庸作為一個優秀的社評家,身處物質生活更加優越的香港,當然對此深有感觸。乃有《鹿鼎記》一書問世。
從另一方面看,金庸不僅對當代國民性提出批評,更是寄託了很大的希望在人們身上。《鹿鼎記》中「天下第一英雄」陳近南,竟為「奉唐」還是「奉桂」與江湖人士爭吵不休,最後死得不明不白。「天下第一奇男子」吳六奇,為反清復明,不惜卧身朝廷鷹犬,最後更是死得稀里糊塗,冤枉之極!這並不表示金庸不再推崇「俠」了。而是多年下來,金庸感到「俠」已經很疲乏了,他已經被人們推到輕飄飄的雲端,崇高但很容易摔下來。「俠」是需要推崇的,但是不遺餘力、發狂地吹捧只能使這個「俠」的夢想由水滴變成色彩斑斕的氣泡,再到爆炸破滅,再也沒有了號召力。而且從現實出發,在我們這個法治社會,我們有健全的法律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我們不再需要而且得不到所謂的「俠」了。反而金庸將俠的外衣全部剝光,卻獨剩了一個「義」給韋小寶——韋小寶什麼都干,卻唯獨不出賣朋友。通過韋小寶娶七妻,罵臟話等,我們又可以讀出金庸對現代人們個性解放,擺脫束縛,快樂獨立,講情講義的人性的期待。而市井流氓韋小寶之所以能討人們喜歡,大抵也是金庸在批評他的同時,賦予了他這些美好的品德。
不僅對於國民,金庸給予了希望。在政治方面,金庸同樣提出了見解。六七十年代交接之時,正是大陸「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金庸關注時事,以「神龍教」中「高喊口號」「排斥老人,擢升青年」等加以影射,表現了他對這些政治斗爭的極度厭惡。而在書中,他又同時塑造了一個英明決斷的千古名君康熙皇帝。在熟讀史書的金庸心中,他當然知道康熙並非如書中說的那樣完美無暇。他只是借用康熙來表達他對英明領導人的期盼。
不論是國民,還是領導,從根本上看,他們都是是金庸在《鹿鼎記》中想要說的——期待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世界!
另外,金庸一生著書至此,其敘事狀物,已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所謂文有餘思,筆無滯礙,信筆所至,皆成妙諦。我們可抱著欣賞散文的態度去欣賞《鹿鼎記》。
------------------------------------
《笑傲江湖》是金庸倒數第二部小說。
此時金庸年逾不惑,人生閱歷已深,事業成就已豐,不須像當年那樣號召人們「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停留在「俠」的層面。而經歷了香港「六七暴動」(有人稱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目睹著大陸「文化大革命」,金庸覺得有必要寫一部更高意義的書——描寫政治小說。
如果說金庸最後一部《鹿鼎記》已經達到寫整個人類的境界(見前評《鹿鼎記》),那麼《笑傲江湖》就是寫國家的水平。
在看這部小說時,我們不能把它簡單看成一個武林爭霸的故事。金庸在本書的後記中曾說:「不顧一切地爭取權利,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別的國家中也都有。」簡單的寥寥數語,將本書的宗旨精確的概括了出來。
的確!任我行手段高超,意欲強霸江湖,難道不像歷史上野心勃勃,意圖吞並他國的君王嗎?岳不群口蜜腹劍,韜光養晦,陰險狡詐地想謀取高位,難道不像歷史上陰謀篡國的王莽嗎?左冷禪陰險狠毒,明目張膽地謀取大權,最後卻被岳不群反算,難道不像歷史上囂張跋扈的將相,卻被其他大臣暗中傾軋嗎?林平之是政治斗爭最無辜、最可憐的犧牲品;向問天是選擇政治方向的投資者;方證大師是隔岸觀火,只求自保的高官;定閑師太是一身正氣的清官,但不明世事,為奸小所害;莫大先生是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僅做到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平庸之官;余滄海則是一個大大的黑官!
《天龍八部》之後,武俠小說真正難以為繼了,唯有金庸自己,才能再來突破,而《笑傲江湖》就做到了這一點。《天龍八部》之中,已經有了各種各樣江湖人物的典型,可卻偏偏沒有令狐沖。令狐沖一出,武俠小說又進入了一個新境界。令狐沖是典型的隱士,他不好名利,無視權貴,逍遙豁達。所以了解本書宗旨後,我們可以容易看出,令狐沖的出現並不是金庸刻意所為,而是為了反襯政治斗爭應運而生的。
但是,仔細品味,當我們讀完整書之後,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便是這本書的缺陷!由於「武俠小說」這個大框架,它的局限性,使得金庸在寫作的時候,必須沿著武俠的路數去發展。這便造成作者一些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思想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當然,在下一部《鹿鼎記》中,金庸就聰明多了。難怪他在後記中說「毋寧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
對於《笑傲江湖》,我個人認為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情節。雖然《笑傲江湖》不是金庸最成功的作品,但我認為它的情節在金庸小說乃至古今所有小說中無書能出其右。
先看福威鏢局的「滅門」,屍體一具接著一具拋出,懸念一個又一個設成,令人應接不暇,氣為之屏。我恐怕最好的偵探小說也不過如此吧。再看令狐沖的出場,這個主角一直到第五回才正式露面,在這之前都是通過他人口述而展現給讀者。作者運用得很巧妙,先寫一個老者做他的二師弟,再寫眾人敘述令狐沖以前的「光榮事跡」,致使林平之嘆道:「這令狐老兒也真多事!」再看任盈盈的出場,竟是由一個百歲年紀的婆婆變成。還有東方不敗的出現,他能打敗一代怪傑任我行,武功號稱天下第一,你能想像是一個在閨房中綉花的「同性戀」嗎!還有陸大有之死,江湖豪客贈送令狐沖禮物,令狐沖習「吸星大法」,定逸定閑之死,莫不讓人吊足胃口,最後真相大白。「桃谷六仙」真乃曠世奇人!「採花淫賊」田伯光令人喜歡的有些肅然起敬。誰能寫出這些?唯金庸可為!
一本優秀小說的簡單要求是:較高的敘事手法,經典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結構,深刻的含義。對於《笑傲江湖》,我認為它是:金庸用高超的敘事手法通過塑造大量經典人物和完美的情節嘗試去表達若干政治問題。盡管表達不是十分成功,仍不失為絕世之作。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