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溫瑞安武俠小說的區別
A. 古龍小說與金庸小說有什麼區別
金庸,古龍,梁羽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界三個最有代表性的作者。其實金庸和古龍風格相差是最明顯的。金庸的男主是熱情如火,留戀花叢。古龍的則是性冷淡,一生一世一雙人。這樣看來,其實是代表作者不同的人生觀。
金庸的小說情節緊湊有序,步步為營,邏輯性強,也更為平和,小說多了些「科學性」。主人公的的前塵往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也多了些歷史典故,雖然不甚真實,放置於小說中,卻銜接連貫自然,對於不知歷史的,有以假亂真之效!
古龍小說中使用了推理,令人信服,像《陸小鳳》、《楚留香》等是以偵探模式在武俠世界裡多管閑事,最終挫敗不良野心的反面人物。主人公的對手往往在最後才出現,即使出現也另有後著。而且無論武藝都大大強過小說主人公,但卻往往失敗於被主人翁以弱勝強或終因天網恢恢而邪不勝正。
其實古龍的人物性格更加的鮮明,嫉惡如仇或者是冷漠,而金庸的人物就更加的世俗。其實要我來說,就是俗與雅的區別。
B. 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有什麼不同之處
我以為金庸與古龍的小說,有六個大不同。 首先,小說的背景不同。金庸的小說既有歷史的影子,又有新的藝術創造,他的《書劍恩仇錄》寫到乾隆與陳閣老,在《鹿鼎記》中寫到康熙與鰲拜,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到朱元璋與徐達,都是有史可查的名人,他用了三分歷史七分小說的藝術手法,半真半假,假中有真。而古龍寫小說,則撇開歷史不談,他設置的小說環境幾乎沒有明確的時代背景。既馳騁想像,又合情合理。 第二,對社會環境與風俗人情的描寫不同。金庸在作景物描寫時,大抵有明確的地理位置,寫江南、寫塞北、寫少林、寫武當,都有詳盡具體的描繪,給人以歷史知識的熏陶。而古龍寫小鎮、寫山莊、寫山巒、寫流水,都是信手拈來,無中生有,盡情發揮。一個靠寫實而兼以藝術加工,一個靠激情來構思理想中的社會;在金庸的小說中能領略社會風情,而古龍的小說則是人情世界的坦露。 第三,兩人小說的結構不同。金庸既擺脫了舊武俠小說陳舊的寫法,又繼承了傳統文學的嚴謹結構,因為他寫過電影劇本,又不時運用西方心理描寫手段,來充實結構的多層次與多視角,他的小說,放得開,收得攏,前後呼應,一氣呵成。寫歷史又不呆板、拘泥。《笑傲江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金庸有些小說,長達五卷,有一百多萬字,可自始至終主題鮮明,構思嚴密。可見其扎實的藝術功力。相比之下,古龍則不太講究結構,他有意識地引入西歐文學的表現方法,一路寫來,奇峰突起,設置懸念,撲朔迷離,但由於一味追求情節的離奇,難免有顧首不顧尾的毛病。幸虧古龍才氣橫溢,盡管結構上時有破綻,但由於寫法新穎,想像奇特,兼有如珠妙語,也令讀者大開眼界,愛不釋手,自成一種武俠小說的新文體。 第四,在故事銜接上,也各有各的高明手法。金庸依靠環環相扣的情節來組織故事;而古龍則以製造懸念來吸引讀者,前者叫人越讀越感受到作者的想像奇突,後者則令讀者進入一個撲朔迷離的藝術天地。 第五,在人物典型塑造上,也各有自己對藝術典型的偏愛。金庸筆下,芸芸眾生,除韋小寶外,他最擅長塑造朴實無華的英雄人物,如郭靖、喬峰,都顯得厚道、忠誠、大度,甚至有點魯鈍而謙恭;古龍則不同,他更善於描摹英雄人物的機智、瀟灑、豪放和不拘小節,如陸小鳳、楚留香、李尋歡、江小魚。相比之下,金庸寫機智的人物,未免遜色;古龍筆下的鐵中棠、沈浪,也不如陸小風、楚留香寫得精彩而感人。 第六,金庸與古龍最大的差別,還是在兩人的語言表達上。金庸的文體,在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基礎上,為之一變,他的語言老練沉著,博大精深,既成功地繼承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語言,又融入新文藝的筆觸,由於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使老讀者不致生厭,新讀者又擊掌叫好。古龍則追求武俠小說的語言歐化,他擅長寫短句與分行式,對話中多警句,交代事情來龍去脈,多段落、多層次,他力求把句子寫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給人一種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龍在語言上的創新,當然不是說絕對成功,他的某些小說,如《天涯·明月·刀》就有過分追求散文詩的傾向,讀來太雅,令讀者困惑。但古龍的新文體畢竟突破了武俠小說的原有文體,並形成了一種自己的新的語言藝術風格。
記得採納啊
C. 金庸武俠小說與古龍武俠小說的區別
1.金庸先生的小說情節更完整
,古龍的小說總是給人無疾
而終的感覺。
2.不過古龍的小說情節更加迭
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是其顯著特徵。
3.金庸先生善於將愛恨情仇恰
當溶和,體現出真性情,真
生活。古龍小說以奇絕的變
化見長,彷彿離生活還是較
遠。
4.環境和人物描寫方面,古龍
側重於外部環境的渲染,金
庸更多地挖掘人物的內心世
界。
5.呵呵,一家之言而已。
D. 古龍小說與金庸小說的區別
毋庸質疑,武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絕後的兩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說雖然風格各異,但都令人盪氣回腸,手難釋卷。更為可貴的是,我們決不能僅僅以娛樂的心態來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已進入雅的境界。這是其他武俠作家所萬難比擬的。這一點盡管許多自詡為文學衛道士的人死也不願意承認,但是相信已為更多的真正的武俠愛好者所共識。
盡管同樣的優秀,但兩駿同馳,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這兩位大家誰更優秀的問題。說實在的,在下對兩位都同樣喜愛,實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這個問題上作甚評價。但是看到許多同道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又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故現丑於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請不要生氣。
我一向認為,讀一本小說,就向做一個夢一樣,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龍給了我們兩個不同的夢。
在金庸的夢中,我們無疑感到跌宕起伏,絢麗多姿,沉迷於此,不願醒來。但我們始終清醒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夢。而夢醒的時候,便如作了一個好夢一般,或是有一些美好的回憶,而大多是難以有太多印象的。
古龍的夢是一個殘缺的回憶。可能美,但決不美好。
在這個夢中我們有太多的午夜夢回,使得我們即使驚醒之後,依然禁不住懷疑究竟是一個夢,還是活生生的現實!這種觸動之深,即使未可娉美於沙翁,亦不遠矣。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人們更喜歡有一個美好的夢,因為現實給我們的痛苦已太多。夢是我們逃避現實的最好場所,又有誰喜歡現實如一條繩索似的,即使在夢中也對我們死纏不放呢?
特別是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又有誰不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夢境中呢?
我決不是在貶低大學生。在下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我之所以這樣說,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這種對美麗夢境的嚮往,正是許多人能輕易的接受金庸而難以接受古龍的真正原因。
我也無意指責這種選擇。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幾千年來,不斷推動人類相前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畢竟,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尋找一個樂園來放鬆我們已綳得太緊的神經。
感謝金庸,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樂園。
古老無疑也看到了這個問題。
人們的需要永遠是商品生產的真正動力。
他試圖改變。他把幽默的語言放進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黃金放進他的作品。我們在他的後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華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樂和縱欲。
只有一樣東西我們始終沒有看到。
那就是快樂。
沒有!絕沒有快樂!
美酒和愛情沒有能夠掩飾他與生俱來的那種早已深深種植在他心底的憂郁和悲傷。他的這種氣質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以至於竟然有了這種結果:越是歡樂的描寫,我們讀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們的心靈。
他沒有金庸的條件。
金庸從來沒有為吃飯擔憂過。他沒有這種悲情。在他的筆下,即使是最悲劇性的描寫之中,我們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種豪邁,一種燕趙勇士的憤怒。這種豪邁則是古龍所萬萬不能比擬的。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敘述。
金庸描寫痛苦則只有通過一種慘忍的行為。在這種描寫下,楊過不得不失去一條手臂,小龍女不得不失去貞操,而蕭峰也只有將一支箭插進自己的胸口。在他的筆下,決不會出現微笑著咳出鮮血的李尋歡,也決不會出現堅定地拖著一條腿的傅紅雪,正如在古龍的作品中決不會有段譽那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一樣。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樣一個說法說上幾句:有人認為古龍的小說人物一律是男喝酒,女脫衣,太過淫靡了。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於外,而於心。我看是說這話的人自己心裡有問題。
至少我就沒有從這喝酒和脫衣中看出一絲一毫的淫靡來。
我看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數用端正的心態看書的同道也是這樣看的。
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們沒有辦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們又有無人關心的寂寞,無人可以敘說心中通苦的寂寞,無助的寂寞。他們決不是君子,他們在茫茫人海中孤單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在下沒有經歷過這種通苦,但是古龍顯然是經歷過的,他真實的描寫令決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種動心的共鳴。
相反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關於韋小寶在妓院及虛竹在地道中的描寫,雖非絕對多餘,卻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或者是金庸想添加一些浪漫氣息也未可知。又或者是金庸另有深意,在下水平有限,未能洞燭,哪位仁兄看出來了,不妨告知一二。無論如何,這種氣氛的描寫是決不會出現在古龍的作品中的。
言歸正傳。再後來,古龍也意識到這樣奢侈的描寫並不能寫出快樂來。於是他試圖徹底的轉變。
於是便有了《歡樂英雄》。
在後面的評論中簡要分析《歡樂英雄》的得失及從寫作手法上評論兩大家的作品。歡迎繼續閱讀,謝謝。
《歡樂英雄》是一部完全嶄新的作品。
在這部書中,古龍用一種新的概念和方式來詮釋快樂的含義。完全拋開生活上的享受,而升華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四個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在物質上是不堪一提的,但是他們的友愛,他們的互相激勵於生死與共足已令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於對於郭大路於燕七的愛情描寫也是情多於愛(也許這正是許多人不喜歡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於我心亦有憾焉)。對王動和紅娘子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令人嘆為觀止。盡管在書中我們隱隱可以看到大仲馬的《三劍客》的影子,但是這也無礙於它成為一部新穎獨特的作品。
但是此書最成功之處還不在於此。
古龍在此書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他幾乎完全擺脫了理想主義的多年來加給武俠小說的束縛,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這一點,即使在他過去的作品中——盡管他曾盡力去表現——都沒有做到。
即使不是做得很完美,但是他至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錢的問題。
這無疑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活生生的,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書中古龍化了極重的筆墨去描寫缺錢的煩惱,及掙錢的艱辛。主人公任俠的個性註定他們無法留住手中的錢,而他們偏偏又是一窮二白。這是一個矛盾。我一向認為,唯有矛盾才是一部好小說的真正主題。
這種經歷無疑是古龍親身所經,唯有如此,他的刻畫方才如此傳神動人。這種描寫雖然也曾在他其它作品如《三公子的劍》(一個註:此處疑為《三少爺的劍》)等中略有提及,但是從來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去刻意描寫過。讀到此處,不由得我不拍案稱絕,為古龍叫好不已。
這種描寫,不單在二流的小說作家的作品中決不會有,以浪漫主義為己任的金庸無疑也不會去描寫(在《俠客行》的開頭部分曾經有一些跡象,可惜未能深入,唉!)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描寫,使古龍此書的初衷被擊得粉碎。人類的悲哀在於,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外在的敵人,卻絕無法戰勝自己。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古龍此後不久的悲劇結局。嗚乎,倘若古龍再多在幾年,非但武俠作品將有重大突破,而今日之武俠界也不致衰落如此,使所謂先鋒小說,後現代主義以至於魔幻主義作品橫行於世,而我們所看的武俠仍為數十年前之武俠。此天數如此,誠應大哭三聲。吾之悲情,無言可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一古訓在這里再次得到體現。古龍始終沒有看清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悲意的主要原因。這原因絕不是他所認為的,而在於兩個字。
「真實」
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在他的不真實性;而古龍的作品給人一種壓抑的享受,則在他的真實性!
古龍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曲折。社會現實的陰影在他的心中有太深的印跡,使他無法擺脫現實的困擾而進入自己的理想王國。
盡管他盡力去表現理想的世界,但是他的潛意識卻總是讓他一次次回到現實當中。
他一方面擁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他卻又具有一個優秀的武俠作家所必需擁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無與倫比的想像力,這是一種矛盾。他的這種矛盾,註定使他一方面無法成為一個完全的現實主義的嚴肅文學的作家,另一方面,又使他無法成為娛樂文學中的理想大師。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使他在武俠世界中擁有一塊完全屬於自己的領地,使他成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獨一無二的「婉約派武俠」文學的大師。他的成就即使不是絕後,至少也是空前的。他的這一成就足以使他在武俠界,甚至於文學界成為一代巨匠。
他潛意識中認為,他的作品中必不可少對現實的反映,這使得他的作品無疑有一種凄艷的美。這種美足以令我們觸目驚心,但卻不忍接受。
他的大俠的概念與我們的所謂大俠的概念相去甚遠。他的大俠是《史記》中的那種勇士,而我們的大俠則是神仙式的人物:首先,必需擁有隨時為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的精神;其次,必須擁有頑強不屈的寧可被打死,也不肯作出哪怕是口頭上的讓步的意志;再次,必須擁有誠實純朴,即使對敵人也不撒謊的品德;再次,必須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把握大節,能夠喊出幾句豪邁言語則更好;再次,對待愛情必須嚴肅認真,從一而終,這一點極其重要;再次,必須有很好的運氣,怎麼打都不能死,關鍵時候必須有奇跡出現……
因為,我們習慣於將書中的大俠看作我們自己的化身。
書中的大俠能否符合自己的評判標准,往往成為某些人評價一本書是否好的最重要的條件。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人在評價一本書時,首先對書中的人物的品質從頭到腳大罵一通,然後得出這本書寫得太差的結論,尤其對武俠小說更是如此。按照這種邏輯,《阿Q正傳》、《高老頭》、《哈姆雷特》等書無疑都是極其拙劣的作品了。
這些人看書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小學的水平。無疑古龍的許多作品是難以得到他們的青睞的,而《絕代雙驕》成為古龍最優秀作品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此我無意貶低金庸,盡管他創作的許多人物都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金庸也是一個偉大的武俠巨匠,他的成就絕不在古龍之下,足當一代宗師之譽。在這一點上來說,一般人的看法並沒有錯。
我要說的是,金庸在不真實的創作上,已達登峰造極之境界,無人能比。
一個必須認識到的概念是:不真實決不等於虛假!
…………
下面將論述金庸的成就。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梁羽生。
梁羽生是所謂新武俠小說的鼻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對武俠界的貢獻是偉大的。正是他一舉從段白羽,王度廬等人的素描式的純朴寫實主義和還珠樓主等人的神話式的魔幻主義的框框中徹底掙脫出來,並徹底擺脫了狹隘武俠的觀念,將人物放到更為殘酷復雜也更為緊張刺激的政治斗爭和民族斗爭的背景之中,以更高的視點和更寬的視角來展示豐富多彩恢宏壯麗的武俠世界,使武俠小說第一次跳出了世俗的范疇,進入高雅的境界。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梁羽生第一次將浪漫主義的思想放進武俠作品之中,這一思想在此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是武俠作品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僅憑這些成就,就足以在武俠界中與金古鼎足而三。直到現在,在我的同學當中,還有崇拜梁羽生的人,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可惜梁羽生畢竟是從舊時代走出來的人,他的創新雖然是巨大的,但是在人物的刻畫上卻未能跳出舊思維的束縛。他筆下的人物一如白紙黑字一般,好壞分明,好的好得不得了,壞的也壞得不得了,實在平淡如水。這當然也是一種不真實,但是這種不真實已經淪為虛假,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他沒有給我們留下甚麼可資回味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他在武打描寫上那種脫泥帶水,毫無想像力的風格也是導致他未能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再贅述。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沒有梁羽生,就沒有後來的金庸,也沒有更後來的古龍。
也許是上天註定,開拓武俠新篇章的任務落在了金庸身上。
金庸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梁羽生的風格,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但是金庸非但歷史知識和文筆不在梁羽生之下,他還擁有後者不曾擁有的東西: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這些本身就已經決定了他在武俠創作上註定要高於梁羽生。何況他的環境比梁要好的多:梁羽生的新武俠使一大批讀者將目光放在了武俠作品上。
如果說在《書劍恩仇錄》中金庸尚未完全放開手腳的話,到了《碧血劍》我們已經看不到舊小說的絲毫蹤跡。
金庸筆下的人物無疑是不真實的。這種不真實性並不在於人物的外在形象,而在於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不真實性也不在於他們的內心思維的絕對不可存在性,而在於他們內心世界的不完整性。也即是說,他筆下的人物內心都是殘缺不全的。金庸在這里使用了可以說是高難度的技巧。至於這種不完整性的產生原因,我即將談到。在這里只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概念。郭靖和蕭峰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遺憾的是在下手頭沒有這兩部書,未能大段引用原文加以說明,甚為可惜。
金庸在人物描寫上的功力遠勝於梁羽生。同樣是描寫虛幻的人物,在梁羽生筆下不免落入虛假,而在金庸筆下卻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我前面已經說過,金庸寫不真實的功力是爐火純青,無人能比的。我對金庸的佩服之處正在於此。能把不真實的人物描寫得有如真實,這分難度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豐富的知識,非凡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准確的判斷力和深厚的文學功力在此缺一不可。
我之認為金庸是可以與古龍並駕齊驅的武俠大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點。就憑這一點,金庸得以跳出二流作家的范疇,從而進入文學家的行列,得以成為「豪放派武俠」文學的代表人物。否則,即使他的故事比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人精采十倍,在本質上卻也與他們沒有太多分別。為此,我們也應該為金庸大喝三聲好。
那麼,金庸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古龍的作品。在古龍的筆下,似乎一切實體都是虛幻的。虛幻的時間,虛幻的環境,虛構的人物,虛構的事件,然而正是在這些虛幻的實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現實的人的靈魂,真實的人的性格,真實的人的感受和痛苦。有這些,即使其它再虛幻十倍,他的作品也是真實的。
金庸採取了一種恰恰相反的作法。
在金庸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真實的年代,真實的歷史環境,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民族傳統,有時還有一些我們都很熟悉的生活細節(《笑傲江湖》、《連城決》和《俠客行》似乎是例外,關於這幾部作品我將在後面討論)。金庸豐富的知識在這里發揮了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換了別人,即使想得到,也是作不到的。把虛幻的人物放在這樣的背景中,很容易給人一種真實的第一印象。
這個印象很重要,但是還不夠。
金庸的第二項工作是選擇(也許用構造更合適些)合適的人物。這種選擇的一個決定性的標準是:必須符合讀者的心理,選到讀者的心坎上。他是富有經驗的,多年的記者工作無疑是一個雄厚的資本。他善於觀察和總結,善於透過本質掌握實際。選擇一個英雄是肯定的,沒有人希望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壞蛋。但是英雄也有許多種,選擇一個怎樣的英雄呢?在下自認沒有金庸那樣的能力,我無從選起,我所能做的只是他已經選好的人物身上推測他的選擇。他選擇了民族英雄,這恐怕與他的構思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這一歷史背景是必須的,如前所述)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這一結論基於下面這點認識,即現在連狂熱喜歡金庸的人,都未必見得喜歡這種民族英雄的身份,而冷靜如在下的,拋開對文學本身的理性思考不談,雖然喜歡金庸,但從感情上卻難以接受民族英雄這樣的身份)。
這也是結論之一,但是並不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結論。
由於時間上略顯倉促,所以在某些細節和用詞上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
不要介意。並請不吝指正。
金庸古龍正面碰撞,即將展開。
我得到的結論如下:第一,這個人在能力上(包括各方面的素質,武功這一因素我不屑於多說,請大家原諒我這個小小的自尊)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現實中的一般人,准確的說,是讀者;第二,這個人的言談行事,必須符合認們的傳統道德標准;第三,這個人必須做出一般人想做而無法做成的大事。這三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認為,正是這三個條件的確立,為金庸的作品得以進入人們的理想世界,並為人們所願意接受,打下了堅實的,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基礎。
這三個條件的作用是:首先,它們確立了一個英雄形象;其次,這樣一個英雄讓人感到離自己很近;第三,他通過給人們提供一個理想中的英雄而消除了人們對現實英雄的失望感。
所以我說不真實的並不同等於虛假的。因為這樣一個人物並非不存在,事實上,他是存在的,他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象包公,這個人實際並不存在,但是你絕不能說這個人物是虛假的。事實上,他正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是,很容易理解,這個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完整或者說完美的形象。值得慶幸的是,金庸還沒有到為了應和讀者而到昏了頭的地步。卧龍生等人的作品之所以只有情節,沒有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很不識時務地妄圖去創造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的英雄形象。金庸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歷史知識告訴他:這樣一個人物是難以成立的。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性的思考罷了,他完全可以對此忽略不計,僅憑我下面所要談到的手法,他也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成功的人物。
但是一個作家的理智和責任感告訴他:不能這么干!
這同樣是一種矛盾。矛盾正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原動力。沒有矛盾,無以成就一個古龍,同樣,沒有這個矛盾,也無以成就一個金庸。
金庸想了一個辦法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當時是否經過了冥思苦想,或者根本只是他的某種類似於賈寶玉的喜好作用的結果,總之,他使用了這個辦法。直到現在,我還無法判斷,這一做法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天才的設想。這一點,恐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金庸把目光盯在了小說的女主人公身上。
這一點,已經足以解釋為什麼金庸筆下的女孩子總是如此冰雪聰明,以至於年僅十幾歲,其應變能力,處事能力,組織能力以至深謀遠慮都直追古龍筆下那些出身名門,受過高等教育的並且還在江湖中出生入死磨煉了十幾二十年的男子漢了。
這是一種補償。因為金庸清醒地認識到,他所創造的男子漢其能力之平庸根本不可能去實現他所要成就的事業,而他們顯然又不得不去成就這種事業。這究竟是他筆下那些大俠們的悲哀,還是金庸自己的悲哀呢?
當然,他也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方法,即設計足夠多的巧合和奇跡來幫助他的主人公走向成功。事實上,在《俠客行》中他正是這樣做的,其結果是使這本書幾乎淪為一二流作品。老實說,倘若不是他那副對聯中赫然有一個俠字的話,我一定要斷定這本書是某位二流作家的冒名之作,盡管文字風格如此相似。
金庸採用的方法是明智的。無論是中國「女人是男人的一半」的古訓還是「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的西方傳說,都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結果這一方法獲得了成功。
同時,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金庸筆下的女主人公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是不真實的。而且,問題還不僅僅如此。
在這里,金庸又再次面臨一個極其危險的問題。這個問題極具危險性,一個不慎,就將使他的全部努力化為泡影。
這個問題的根源仍然在於讀者。不可否認,武俠小說的絕大部分讀者是男性,這樣一個女主人公的形象很有可能會被大男子主義的洪流擊得粉碎,不難想像,如果這種情況出現的話整部作品的結局將是如何悲慘。
在這個關鍵時刻,金庸再一次顯示了他的力挽狂瀾於既倒的智慧。果斷地採取了一個明智的措施。由於這個措施的使用,使我認識到金庸是金庸,同樣是由於這個措施的採用,使金庸在留住了一大群讀者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我們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另外一些東西。這本來就是人類的無奈之一。到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待金庸這種得失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判斷他是得到的多些,還是失去的多一些;我們也無法判斷我們由此是得到的多一些,還是失去的多一些了。
我前面已經談到過,古龍是在虛幻中表現真實的,這種表現盡管難度也很大,但是他多是得利於他不平凡的社會經歷和天生的對人們內心本質的一種敏銳的感覺,他能做到這一點是自然而然的。
而金庸卻是在將一種不真實表現為真實,這一工作本身就比古龍的難度要大。如果金庸能夠做得再完美一些的話,他的成就完全可能一舉超越古龍,更確切的說是讓後者無法趕上。
金庸所做的已經無人能及了,但是仍有缺憾。因為他採取了這樣一個措施。這使古龍有了機會。
也許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奈,也許他所做的工作本來就不可能再完美了。
但是我們作為一個評論者,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忽視這個問題。
他採取了一個什麼措施呢?
並不是在下故意買關子,我想讓大家也來想一想。
我已經說了很多啦。
無需多說,相信只需看一眼這個標題,就已經明白所謂金的措施是什麼。不知道諸位看過金庸作品的是否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金庸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永遠長不大(《笑傲江湖》除外),他們的言談,他們的行為他們的心態,一直停留在十六歲的水平。在他們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之後,不可否認在某些方面金庸讓他們有了一些改進,如行事不再那麼魯莽等。但是在本質上,他們待人處世的方法,他們對社會的看法,他們的心理,卻一直保持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無疑是可愛的啊。在下就非常喜歡這種心態。所以,金庸筆下的女子一個個都很討人喜歡,都很可愛。在古龍的筆下你不可能看到這樣的人物,因為古龍寫的是女人,而金庸寫的是女孩子。
這樣,即使金庸把女主人公寫得再聰明十倍,也是不會對讀者的大男子主義思想構成任何打擊的,誰會去跟一個孩子斤斤計較這些呢?正如一個人在誇一個孩子聰明的時候所流露的只有喜愛而絕無嫉妒。
那麼對於同樣是孩子的讀者呢?他們又作何感想?
一,他們的年紀和閱歷還沒有使他們的大男人思想達到膨脹的地步。
二,金庸讓他的女主人公徹底地毫無保留地,明確地毫無二心地,不管 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地愛上了他的男主人公,甚至可以說是……(作者在此刪去激烈詞句五十三字)而沉浸在浪漫愛情中的芸芸眾生自然也就不甚了了了。
由此,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前面說過的所謂「不完整的內心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形式。相信在這里已經無需我再對「不完整」的概念再多加解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金庸的作品比作「成年人的童話」仍稍嫌不妥,比為未成年人的童話好象更確切一些,特別是《鹿鼎記》一書。
然而有的人居然把古龍的書比喻為孫敬修爺爺的故事,這令我實在不知道是可笑還是可悲。這(些)人恐怕連什麼是童話都沒有弄清楚吧。把離奇的情節看成是童話的標識是大錯特錯的。《賣火材的小女孩》有沒有離奇的情節?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最經典的童話之一;《聊齋》的情節又如何,有沒有人說它是童話集? 前言提到,在人物性格的未成年化方面,《笑傲江湖》是一個例外。令狐沖和蕭峰是金庸筆下最成熟的主人公(在這里我就不論述任盈盈不大為人所愛的原因了)。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結果,關鍵在於金庸的一個追求——變新。
這是不是金庸的藝術追求之一,我無能得知,但是毋庸諱言,至少在客觀上,這又是吸引讀者的手段之一。
這個結論沒有什麼新意,提一提便罷,我就不展開來說了我從來不認為一部作品中的配角是可以體現作者的人物刻畫風格和成功與否的標志,在長篇作品中更是如此。主人公是一錘定音的人物。但是一部作品中沒有配角是不可想像的,配角寫得不好的作品絕不是一部好作品。
從某種意義上說,配角的描寫是為主人公的描寫而存在的,而主人公描寫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身邊的人描寫的好壞。
金庸小說中的配角從來都是為襯托主人公而存在的。在這一點上,金庸充分顯示了他的深厚的文學功力。
在這一方面舉幾個例子難以說明全部,但是一個例子還是必要的。如《天龍八步》之慕容復,很明顯是在襯托段譽。
金庸筆下的人物性格豐富多彩,不一而足,這為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主人公鋪平了道路。盡管有些人物是為商業價值而非文學價值而存在,但是這不應成為批評金庸的理由。畢竟武俠文學與嚴肅文學還是有區別的,單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還反而是成功之筆。
總的來說,金庸的人物塑造是出色的。
在配角的問題上,我們不應該討論他們的性格和思想的完整性,因為配角畢竟不同於主人公,即使在長篇作品中,這種不完整也是必定的。
但是在這里不得不說明的是,對於那種從某些人物的描寫具有真實性便得出金庸的作品具有現實性的看法,在下是萬萬不敢苟同的。這種看法非但沒有任何文學上的邏輯性,而且簡直就是對金庸作為理想主義大師的否定。 在梁羽生之前的武俠作品是純朴的作品,不應劃入任何一派。梁羽生是豪放派武俠的創始人物,而金庸則是此派的最傑出的人物。其人物的性格,作品聲勢無不處處透出豪放的特點。特別是對大場面的描寫,可稱天下無人能敵。
也許是在下見識尚不夠深,但是就我所見過的武俠作品而言,絕大部分都屬豪放派,而屬婉約派
E. 金庸小說和古龍小說的異同
先說相同點吧,都是武俠小說,都是寫俠的小說,都是主題積極向上,正義必然戰勝邪惡的小說,都是強調最強的武功在於人的胸懷的小說。
再說說不同點:古龍早期的小說與金庸的小說區別不算太大,到了絕代雙驕之後的作品才慢慢區別開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說江湖非常和諧,古龍小說江湖非常混亂;金庸小說人物武功一板一眼,招式分明,古龍小說武功詭異誇張,常常一招制敵。古龍小說雖然有西門吹雪和謝曉峰這樣的劍客,但他更偏向於寫刀,金庸小說則沒有太強的偏好性。如此種種無法一一敘述。
F. 金庸武俠與古龍武俠的根本區別
金庸的手法飄逸,古龍的手法放盪不羈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始終秉承「求新求變」的宗旨,在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他以超凡的想 象力、深厚的文學底蘊和銳意變革的創新意識,突破前人窠臼,賦予武俠小說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上。近半個世紀以來,古龍憑借《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陸小鳳》、《七種武器》、《絕代雙驕》、《歡樂英雄》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非但征服了億萬讀者,深遠地影響到後來者的武俠創作,同時也引發了持續不斷的影視改編熱潮,長時間風靡中國乃至東南亞各地,歷久不衰。而古龍亦由於在這些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譽為與金庸並駕齊驅的兩大武俠宗師。
古龍為人真誠,不拘小節,慷慨豪邁。美酒、佳人和閱讀是他最大的愛好,但古龍最看重的,還是朋友。古龍博覽群書,這為他的武俠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內涵;古龍又風流多情,他交往的女性雖多,但無一不是彼此吸引,真心相待;古龍交朋友更是率性而為,肝膽相照,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常常呼朋引伴,縱酒狂歌。古龍是寂寞的,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紛擾矛盾的世界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古龍又是幸運的,無數朋友和讀者通過酒和書跟他走到了一起。1985年,古龍因再次酗酒,導致食道破裂,使原本就欠佳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借酒解脫,於9月21日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人生,享年47歲。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錢學森之妻蔣英的表弟。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世界華人作家首富。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劍》。金庸武俠講求內外兼修 一招一式 有板有眼 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始終秉承「求新求變」的宗旨,在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他以超凡的想 象力、深厚的文學底蘊和銳意變革的創新意識,突破前人窠臼,賦予武俠小說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上。近半個世紀以來,古龍憑借《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陸小鳳》、《七種武器》、《絕代雙驕》、《歡樂英雄》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非但征服了億萬讀者,深遠地影響到後來者的武俠創作,同時也引發了持續不斷的影視改編熱潮,長時間風靡中國乃至東南亞各地,歷久不衰。而古龍亦由於在這些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譽為與金庸並駕齊驅的兩大武俠宗師。
古龍為人真誠,不拘小節,慷慨豪邁。美酒、佳人和閱讀是他最大的愛好,但古龍最看重的,還是朋友。古龍博覽群書,這為他的武俠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內涵;古龍又風流多情,他交往的女性雖多,但無一不是彼此吸引,真心相待;古龍交朋友更是率性而為,肝膽相照,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常常呼朋引伴,縱酒狂歌。古龍是寂寞的,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紛擾矛盾的世界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古龍又是幸運的,無數朋友和讀者通過酒和書跟他走到了一起。1985年,古龍因再次酗酒,導致食道破裂,使原本就欠佳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借酒解脫,於9月21日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人生,享年47歲。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錢學森之妻蔣英的表弟。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世界華人作家首富。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劍》。
古龍武俠大多是一種意境 如圓月彎刀、小李飛刀
金庸武俠大多貼近歷史 在歷史劇情中插入武俠 以假亂真 合情合理 金庸筆下的愛情 大多經歷風雨而不移 哪怕是悲劇也是盪氣回腸 代表如李莫愁
古龍武俠 更多的是身處江湖 遠離廟堂 並且古龍小說人物永遠脫離不了酒色 古龍筆下的女人 大多心機深沉 愛情總是扭曲而充滿悲劇 李尋歡 夜帝 等等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始終秉承「求新求變」的宗旨,在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他以超凡的想 象力、深厚的文學底蘊和銳意變革的創新意識,突破前人窠臼,賦予武俠小說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上。近半個世紀以來,古龍憑借《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陸小鳳》、《七種武器》、《絕代雙驕》、《歡樂英雄》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非但征服了億萬讀者,深遠地影響到後來者的武俠創作,同時也引發了持續不斷的影視改編熱潮,長時間風靡中國乃至東南亞各地,歷久不衰。而古龍亦由於在這些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譽為與金庸並駕齊驅的兩大武俠宗師。
古龍為人真誠,不拘小節,慷慨豪邁。美酒、佳人和閱讀是他最大的愛好,但古龍最看重的,還是朋友。古龍博覽群書,這為他的武俠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內涵;古龍又風流多情,他交往的女性雖多,但無一不是彼此吸引,真心相待;古龍交朋友更是率性而為,肝膽相照,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常常呼朋引伴,縱酒狂歌。古龍是寂寞的,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紛擾矛盾的世界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古龍又是幸運的,無數朋友和讀者通過酒和書跟他走到了一起。1985年,古龍因再次酗酒,導致食道破裂,使原本就欠佳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借酒解脫,於9月21日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人生,享年47歲。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錢學森之妻蔣英的表弟。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世界華人作家首富。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劍》。
G. 金庸和古龍小說的區別是什麼 兩人各有特
絕大多數人都看過金庸和古龍的小說,尤其是金庸,他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等幾部小說被港台內地百拍不厭,可也算是中國電影電視的經典題材了。古龍的小說,相對來說,似乎沒有金庸小說那麼熱乎,但其幾部經典如《楚留香傳奇》系列、《陸小鳳》系列、《小李飛刀》系列、《七種武器》系列等也是武俠迷們萬分熟悉的。所缺的是未能很好的搬上熒幕,且次數也比不過金大俠被熱捧的那幾部小說。更不知為何,古龍的小說被拍出來後,離原著也就差了十萬八千里!甚至感覺有那麼點心痛!呵呵
金庸的小說情節緊湊有序,步步為營,邏輯性強,也更為平和,小說多了些「科學性」。主人公的的前塵往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也多了些歷史典故,雖然不甚真實,放置於小說中,卻銜接連貫自然,對於不知歷史的,有以假亂真之效!如《天龍八部》、《射鵰》、《神鵰》等幾部小說都是在動盪不安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金庸小說的人物是在地上走的,往往具備普通人身上的一些性格特點,如郭靖的憨厚老實,楊過年少時的倨傲,張無忌的躊躕不定。 古龍的小說情節相對散漫,卻更為典折離奇,寫的輕靈飄逸,灑脫浪漫莫如《楚留香》,在小說開篇對盜帥楚留香欲盜「白玉美人」而以便箋:「聞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極盡妍態,不勝心嚮往之。今夜子正,當踏月來取,君素雅達,必不致令我徒勞往返也。」此手法有如桃李春風撲面而來,別開生面!古龍小說中使用了推理,令人信服,像《陸小鳳》、《楚留香》等是以偵探模式在武俠世界裡多管閑事,最終挫敗不良野心的反面人物。主人公的對手往往在最後才出現,即使出現也另有後著。而且無論武藝都大大強過小說主人公,但卻往往失敗於被主人翁以弱勝強或終因天網恢恢而邪不勝正。古龍的小說對於仇恨的描述最佳的莫過於《小李飛刀》,小說中主人公一直處於一種謙仁,疾病纏身加心靈受煎熬的狀態,令讀者感同身受!李尋歡的「謙讓」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而林嘯天對於李尋歡反就此生下了怨恨之心!古龍小說中的人物卻似人間少有,故事也似曾見識過的傳奇。
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主人公一開始大多都不太厲害。讀者可以看到主角的成長過程,自我努力,和巧遇奇緣的綜合,慢慢變成了天下一流的高手。而在這個過程中,主角大多能結交個很可愛的女孩,層出不窮的好運也往往由助人為樂,不貪,善良等美德帶來。這是金庸的童話:成長過程中的故事總是最多姿多彩的。等你看到主角大成之時,這本書的第三十九、四十回也就到了。 古龍的童話呢?一個武林奇才,幾乎誰也不知他的武功是哪裡來的,也幾乎從沒敗過。甚至沒人見過他出手(他會略帶寂寞地告訴你:「見過我出手的人,都死了。」),面對一個天底下最神秘的大陰謀,大黑色組織,大懸案,全靠主人公的機智,武功,魅力一個人來解決。他身邊也會有美女,也會有奇遇,但美女只是解他寂寞,奇遇只是助他脫險,而不是與他貼心,助他成長的那種。等到案件解開,賊首失敗,真相大白時,你就已翻到了書的最後一頁。 所以金庸從第一本《書劍》到最後一本《鹿鼎》,每一本都在求新求好,試圖更上一層樓(他自己也認為後期的作品比前期的好,長篇比短篇好),因為以他成就之高,他追求的還是成長,因為他只在進步中感覺樂趣。等到他認為不能再有大的突破的時候,就象他的書一樣,他隱退了。 古龍呢?一個稀世奇才,才華橫溢。但你看不到他有什麼進步,有什麼發展。因為在他的世界裡,他的才華已盡夠了。他面臨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解決了一個再去對付下一個,直到生老病死。所以你覺不出他文章越寫越好,而只知道他臨死前還是一樣的爬格子換酒喝。 金庸在寫第二本書《碧血劍》時,功力就已經超出古龍。就象郭靖學了一招亢龍有悔,超過了靈智上人。此後郭靖一直成長到華山論劍,天下無敵,而靈智上人終究還只是和梁子翁、彭連虎他們混在一起。 武俠小說,首先是小說。 小說,和語錄、寓言、哲學都不一樣。古今中外多少偉大的小說,也不知有多少共同點,但有一條大概都不能少,就是好的小說,通過講一段故事,讓你明白一些事情和道理。故事要有可信度,要讓讀者如臨其境。道理最好不要灌輸,要讓讀者去自己體會。 金庸的小說,男主角木呆如郭靖,聰明如楊過,豪放如蕭峰,無賴如小寶,女角也是或美如天仙,或聰明絕世,加上奇遇怪事層出,按理講和讀者生活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和讀者的個性也是毫不相似。但讀起來仍覺得篇篇故事如在眼前,栩栩如生。(網上想娶金書女角的,想當男角的,大有人在,可為一證) 原因何在?金書中的主角配角,時間地點,武功對話,都很合身分。即便是一個無關大局的小配角,說的話使的功夫,都是和他自己的身份角色符合。這樣一來奇遇再奇,秘笈再秘,讀者也覺得這些事是可能發生的,這些人是可能存在的。也就不知不覺的有了參與感。 我們雖然不能純從配角寫得好壞來判斷一個作家的能力,但一個好作家是應當注意而且有能力把筆下的每一個角色寫好的。所以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金庸是絕對的大家,而古龍不是。 古龍的小說,我認為是以情節詭異取勝,論起可信度卻不太行。古龍對那些小角色不知是不屑花筆墨,還是不會花,總是寫得千篇一律。還時常有那種在一個小街上忽然所有人(老婆婆,擔夫,乞丐……)都忽然變成高手用所有武器攻擊我們主角的可笑場景。難怪讀古龍書總是覺得那是另一個世界裡的事情,有些遙遠。其實即便主角,古龍也不是寫得很正常,大多數有一種受虐後自認偉大的孤獨。 叨叨嘮嘮了半天,只是想說,金庸筆下的主角,從人品、武功、性格、經歷上都不比古龍筆下的人平凡。所以我不贊同金庸要把男主角寫得平凡來討好讀者一說。金的主角之所以可信,並不是因為他們平凡,而是因為金大師的高超功力把他們寫活了。 至於古龍的那些「警句」,就不用說了吧。強灌的格言,終究不如自己從書里生活里體會得來的深刻。 武俠小說,除了小說外,是寫武功,和俠。寫武功,離不開比武。 這里有一個現象,就是比武雙方的人越厲害,在江湖中的地位越高,這一戰就越引人注目,越精彩。比如下圍棋的人,提起當年吳清源和木谷的八番十番棋,總是激動不已,津津樂道。因為他們二人都是他們那時代的數一數二的高手。高手決戰,不用知道詳情,說起來就令人激動。 古龍可以說深知此點,而且很好地利用發揮。他筆下的所謂「一戰」很多,而且都是絕世的高手對決。這一點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可謂發揮到了極點:他給天下高手來了個大排隊。所以全書充斥了第一打第二,第二打第三,第五打第十一,等等等等。他比前渲染氣氛,比後回味無窮的水平又很高,所以就形成了他寫武功的風格。 但這實在是一種投機取巧之道。因為這樣寫很賺便宜,可以很好地掩蓋他對詳寫武功的想像力的缺乏。咱們來看看在他筆下反復提及的「昔年xx與xx那驚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多姿多彩」的一戰:上官金虹與李尋歡(《多情劍客無情劍》)是關在屋子裡打的,紫衣侯和日本劍客(《浣花洗劍》)是沉到水底打的,燕南天和移花宮主(《絕代雙嬌》)等我們到時已打完了,楚留香和石觀音(《楚留香》)是打鏡子,西門吹雪和葉孤城(《陸小鳳》)打時我們只能聽到幾個觀眾評論……如此一次是新穎,二次是風格,三次四次就令人失望,用得太多則不能不承認他不太會寫真正的武功,所以只好靠比武雙方的地位,和這一戰的重要性,來吸引讀者。 其實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武功」。金庸也不知道。但正如《倚天屠龍》裡面提到的,當年寫乾坤大挪移的人,寫到了第九層,自己功力也已不夠,只是悠然一念之間,縱橫想像而已。金庸正是如此!他自己未必是什麼武林高手,但以他無比的想像力,寫出了象張無忌光明頂獨抗六大派,張無忌戰少林三老僧(《倚天》),黑木崖眾人戰東方不敗(《笑傲》),桃花島三考郭靖(《射鵰》)等等截然不同,驚心動魄的精彩場景。寫得詳細、曲折,而又十分令人信服。這一份功力,古龍如果有,他筆下主角也就不會總是略代寂寞地說:「見過我出手的人,都死了」之類的話了。 舉個例子,古龍寫武功象是連環畫。大家哎喲作勢半天,卯足了力氣,一招就沒了。金庸則象是個拍得很好的電影,有特技,有慢鏡頭,遠拉近挪,看得過癮十倍。 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可能是錯覺),就是古龍筆下的英雄,和他們與朋友之間的友情,是最讓古龍迷們熱血沸騰,激動不已,津津樂道的地方。情節的曲折,武功的詭異,結局的出乎意料,似乎都只是附帶的優點。 金古相比,寫作技巧不論,武功高低不講,談否戀愛不提,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私下認為,是古龍筆下的人消極避世,自我封閉,痛苦不堪,而金庸筆下的人積極入世,改革開放,快樂無比。 那金庸迷和古龍迷之間的區別,也就不遠了。 一頂大帽子扣上,有一點玩笑的成分,但細想想,古龍書中印象最深的李尋歡、阿飛、楚留香、西門吹雪、蕭十一郎、傅紅雪他們幾個人。裡面除了楚留香外,大家似乎都是痛苦的。 他們痛苦,從根本上是因為他們都是孤獨的。不是說孤獨有什麼不好,但古龍筆下的英雄,在心理上與世完全隔絕。朋友,只是他們自我的一個延伸,除了極少數的朋友外,他們就又把自己封閉起來(蕭十一郎的case有點不同,他自我的延伸是個紅顏)。除了朋友外,世界在他們的眼裡是不公平的,是極度黑暗的。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朋友」在他們的世界裡是如此偉大和重要。為了朋友李尋歡可以拋妻棄家,痛苦一世,阿飛在數度掙扎後終於發現女人是假,李尋歡(朋友)才是真。有沒有想過,阿飛如果沒有李尋歡,傅紅雪(?)如果沒有葉開,會成什麼樣子? 許多人神經失常,正是因為被他們的「朋友」出賣。那就象自己的手持刀捅了自己,不發瘋才怪。如果李尋歡有一天出賣了阿飛,阿飛會不會發瘋?他甚至能不能活下去? 就想到了金庸的《連城訣》,狄雲在受了那麼多的苦,和折磨,和出賣,和背叛之後,他最多想,世人太難了解了,或許我笨,不能明白。他仍然不恨誰,仍然願意相信世人,仍然願意愛與被愛。相比之下,古龍的人物是否有些太小家子氣了?(傅紅雪,蕭十一郎……) 我相信,金庸之所以在《連城訣》全篇大悲劇的最後,寫了一段稍帶喜劇的結尾,無非是想表達對人生的一個看法: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即使人生是不公平的。 本來挺喜歡古龍的。可是一有人拿他跟金大師比,我就特別的不舒服。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嘛!古龍的很多書很好看,但如果因此就說他與金庸不相上下,是否有一點對金大師不尊敬? 古龍的毛病之一,個人以為,就是他不懂女人。你如果看過金庸的書,現在回想一下,應該能想起不少女主角,個性鮮明,可親可愛,跟活的一樣。再想想古大俠書中的女角,嘿嘿,能想起誰?我閉上眼想了半天古大俠筆下的女人,只能想起以下三類: 第一類,以楚留香的那幾個紅塵知己為代表,特點是:貌美如花,溫柔似水,心胸開闊,面目不清。心胸開闊是指她們或者只求一夜,或者數女共事一夫,相親相愛。面目不清是指她們根本可以互換,毫無個人性格。腦筋清楚的人都知道,這種女人只是古龍的幻想,真實世界裡即便有一倆個也不多。 第二類,以林仙兒為代表,特點是:貌美如花,身材誘人,總愛脫衣,以為一脫可以征服天下所有男人(其實美女一脫,的確可以征服大多數男人,不過這是題外話)。我總會猜想古龍曾上過這類女人的當,所以會認為世間美女都是此類。 第三類,像朱七七一類,比較正常的,可惜很少。這一類女子是你我日常能見到的,應該好好寫,可古龍就讓人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個人猜測是古龍總夢想第一類的,卻總碰上第二類的,而對第三類的了解不足。 當然古大俠在書里也寫過「如果誰自以為了解女人,就是個大傻瓜」之類的話(大實話!),但這並不能做為他寫不好女人的台階。如果你認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那你可能認為寫不好女人不能算做大缺點,但我認識的很多人中,看武俠是武俠與愛情並重,那麼古龍就決比不過金庸了。
H. 金庸、古龍武俠小說的區別
古龍和金庸是華人世界中的武俠小說大匠,凡是有華人的地方肯定就會有古龍或者金庸的小說,特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他們兩個的武俠小說有著一定的區別。
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像一壺白開水一樣,開頭很平淡,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越煮越沸,到達高潮時,小說就像燒開了的開水一樣,沸騰不止。而古龍的小說呢,一開始總是給人設置一堆的懸念,把讀者的胃口吊的很高,讓人一罷不能,到結尾時才給你一個答案。而且在文化上金庸的小說偏向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詮釋,而古龍則是受到西方影響較大。
I. 金庸與古龍都是武俠宗師。兩者的武俠小說區別是很大的。這兩位大師對文學上有何貢獻。金庸的武俠小說流...
金庸和古龍
毋庸質疑,武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絕後的兩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 說雖然風格各異,但都令人盪氣回腸,手難釋卷.更為可貴的是,我們決不能僅僅以 娛樂的心態來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已進入雅的境界.這是其他武俠作家所 萬難比擬的.這一點盡管許多自詡為文學衛道士的人死也不願意承認,但是相信已 為更多的真正的武俠愛好者所共識.
盡管同樣的優秀,但兩駿同馳,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這兩位大家誰更優秀的 問題.說實在的,在下對兩位都同樣喜愛,實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這個問題上作 甚評價.但是看到許多同道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又實在如綆(未找到魚旁的那個字) 在喉,不吐不快.故現丑於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請不要生氣.
我一向認為,讀一本小說,就向做一個夢一樣,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龍給了我們兩個不同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