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如風武俠小說作品集
此書原名《沙漠客》,作者 古如風,本名蕭安人,蕭逸(蕭敬人)之弟。
沈陽出版社 出版,又名《英魂厲鬼》全三冊 署名成了柳殘陽。(實體書孔夫子有賣)
主角:沙漠客 葛長生;
女主:(比武招親的)沙麗白;(怪老頭的女兒)青姑。 最後主角把兩人全娶了。
-----------------------------------------------------------------------------------------------------------------------
你看看是不是這書,是不是都請回復一下
② 尋一本武俠小說,很久以前看過的。
古如風《海兒旗》,又名《海底奇俠》。此書網上沒有,只有去買實體書看,已經有N多人問過了。
③ 求一部武俠小說,主角應該是凌子蒙或者葛長生
我也一直在找這本書,看了你的描述,我簡直覺得是我發的內容,我記得大概是小學時候看的,書名叫《天下奇俠》或者《天下第一》,是跟小學同學借的,後來還給他了,只有一本中冊。我在網上用各種關鍵詞搜索都沒有,特別特別懷念,一直以來都是我的一個心病了。
這么多年過去了,這本書的內容,我記得相當清楚,男豬腳叫凌子蒙,女豬腳一個叫天姑,一個叫哈伊達,三人之間貌似有些感情糾葛,岳童子是天姑的父親,讓凌子蒙假冒他的兒子來騙老婆。很多精彩的內容,主要是一個昆侖大會,年輕人們分暗器,拳腳,兵刃來比武,正在最精彩的時候,中冊結束了,我的心啊,簡直是牽腸掛肚了好多年。對了,還有一個女孩子,記得大概叫柳青青,特別愛吃零食,還有一對生活在世外桃源里的年輕夫妻和他們的怪老頭師傅。就是他們主持的昆侖比武大會。如果你找到了,一定要告訴我一聲。拜託……
④ 求獨特好看的武俠小說
卧龍生,本名牛鶴亭,河南人。河南為中華文化發祥之地;豫省流行的河南梆子,以其特有的民俗色彩,不但通俗,更蘊藏了豐富的民族幽默。卧龍生少小離家,未能接受完整的教育,但他能在梆子戲、大鼓書以及《彭公案》、《七俠五義》等俠義小說里汲取到精華,加上他得天獨厚的才情,從軍中退役後,蟄居台中時,為玉書出版社試寫了第一部小說《驚虹一劍震江湖》。
哪知「牛」刀小試即「名動江湖」,於是《風塵俠隱》很快便在台中《民聲日報》與讀者見面。
挾《驚虹》、《俠隱》的聲威北上,一九五八年他又以《飛燕驚龍》一書進據《大華晚報》副刊,與郎紅浣先生「老少雙俠」平分天下。
此時,諸葛青雲、司馬翎也應運並出,雙雙躍馬揮戈,逐鹿爭鼎。
諸葛青雲出身將門,幼時隨父戎馬天涯,今日燕趙,明天蘇杭,年未及冠,游屐已遍及大半個中國,加以博聞強記,對還珠樓主更是心儀私淑,是以他的小說走的完全是還珠的路子,其後雖思突破,卻終未能跳出還珠掌心。
是時,他正以《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副刊圖霸王業。
司馬翎,又署吳樓居士,也是一位出身將門的少年俠士,此時正負笈政治大學,並以《關洛風雲錄》一書雄峙《民族晚報》,也有待機主盟武林的雄圖。
這三位便是當時武俠小說界譽稱的「三劍客」;加上已享盛名的伴霞樓主,台稱「四霸天」。
這譽滿台、港的四支健筆,在名編輯王潛石的擘劃下,合辦了台灣第一本大型武俠雜志《藝與文》。只可惜世事瞬變,不久,這本獨一無二的武俠雜志,就因伴霞樓主一劍下香江而風流雲散。
三、黃金歲月
台灣的《藝與文》停刊不久,一九五九年,香港卻出現了兩本武俠雜志。一本是《武俠小說周報》,另一本便是壽命最長、至今仍在發行的《武俠世界》。
《武俠世界》是以「廣派」作家蹄風、金鋒、江一明等為台柱,《武俠小說周報》則由張夢還掛帥。
是時的梁羽生正在埋首創作他的《七劍下天山》,而金庸也正以《射鵰英雄傳》力拚張夢還的《沈劍飛龍記》,「戰況」之激烈,被傳播界稱之為「龍雕之戰」。
由於武俠小說廣受歡迎,報紙發行量大增。報老闆自然財源滾滾,大發利市。
金庸真不愧是天縱英才,他聰明絕頂,一看香港行情,自不甘為人作嫁,遂於一九六○年毅然創辦《明報》,次年又創辦了香港第三本武俠雜志——《武俠與歷史》。
香港出版業中原本一枝獨秀的偉青出版社也因「武林」、「三育」的繼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這三數年中,台灣雖沒有出現過任何武俠雜志,但出版武俠小說的出版社,卻先後成立了幾十家,而小說出租店更蓬勃發展到三千餘家。
台灣這種畸型的發展,完全由於市場大量的需要。
此期間,台灣的報紙,家家競載武俠小說。幾位當代名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每人每天至少有兩篇小說在報刊連載;卧龍生全盛期有四五篇。他們不但收入豐厚,而且「社會地位」也身價百倍。
流風所至,引得各行各業的人士,個個摩拳擦掌,掄刀躍馬,想闖進武俠天地碰碰運氣。
這不僅是武林的戰國時代,也正是武俠小說所僅見的一段黃金歲月,而台灣武俠文壇在這風雲際會的盛時,的確也人才輩出。
原有的名家,除郎紅浣先生因年高退出江湖、頤養天年,伴霞樓主遠走香江、俠蹤杳杳外,卧龍生的《玉釵盟》、《無名蕭》、《絳雪雲霜》、《素手劫》、《風雨燕歸來》等,都在這時期完成。
司馬翎也寫出了《掛劍還情記》、《八表雄風》、《劍神傳》等名著。諸葛青雲的《紫電青霜》、《奪魂旗》、《折劍為盟》、《玉女黃衫》、《半劍一鈴》等,也陸續問世。
其他如柳殘陽的《玉面修羅》、東方玉《北山驚龍》、武陵樵子的《十年孤劍滄海盟》、南湘野叟的《碧血丹心》、丁劍霞的《八方風雨會中州》、獨抱樓主的《碧玉弓》、蕭逸的《鐵雁霜翎》、古如風的《古佛心燈》、慕容美的《英雄淚》、秦紅的《無雙劍》、孫玉鑫的《萬里雲羅一雁飛》、墨餘生的《海天情侶》、上官鼎的《烽原豪俠傳》、陸魚的《少年行》、高庸的《天龍卷》等等,都是膾炙人口、名噪一時的作品。
⑤ 古如風的人物簡介
本名蕭安人,1938年生,蕭逸(蕭敬人)之弟。台灣藝專戲劇專業畢業,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博士。
看到兄長在武俠文壇領盡風騷,心中羨慕不已,不禁有「退而結網」之舉。於是,他也拿起筆桿來寫武俠小說。1961年發表處女作《狼形八劍》,後以《古佛心燈》、《海兒旗》成名。共創作了武俠作品8部。
戲劇出身的古如風,將故事的情節寫得自然極為細膩,無論人性善惡的沖突,或者世途詭惡與懸疑,都能刻劃入微。所以,他之後的新作《天涯歌》和《古佛心燈》出版後,立刻受到好評。此後,古如風陸續出版了《沙漠客》、《紅袖青衫》等書,聲譽更隆。誰知正在其風頭正起之時他竟突然封筆,於1965年前往美國紐約大學攻讀電影博士。
本來打算學成之後,返回台灣大展拳腳,但看見台灣電影事業一蹶不振,不禁心灰意冷。況且母親在洛杉機乏人照料,他只好繼續逗留在美國,學非所用的在一家台灣官方派駐美國的機構任職。費了多年時間與心血去學習戲劇,到頭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博得一官半職,不禁令人唏噓。
⑥ 需找一部武俠小說主人公從小是在海里(或是湖裡)長大,身上纏著鏈子,後來被人捕獲,從此回到陸地生活闖
是不是後來他還參加抵抗外族的戰爭?而且最後還對女主角說上陸久了,再回深海恐怕受不了那份寒冷?抱歉,這本書我也想不起名字了。
⑦ 上世紀的台灣武俠二十名家都是誰
台灣武俠二十名家,這說法出自葉洪生寫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不分排名先後,列了二十個人。
分別是:孫玉鑫、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高庸(令狐玄)、上官鼎、古龍、獨抱樓主、蕭逸、東方玉、慕容美(煙酒上人)、柳殘陽、雲中嶽、秦紅、司馬紫煙、獨孤紅,蕭瑟、郎紅浣、武林樵子。
下面一段話載自葉洪生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從一九五0~七0年代之間,台灣武俠小說風起雲涌,百花齊放!也出了不少專業作家及優良作品,並不遜於金庸。據一項不完全的統計,當時約有三百多個武俠作者以此為生。
其中號稱「名家」者,即不乏二十餘位可供談資。例如郎紅浣、卧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伴霞樓主、孫玉鑫、墨餘生、東方玉、古龍、蕭逸、慕容美、上官鼎、高庸、柳殘陽、雲中嶽、武陵樵子、司馬紫煙、玉翎燕、獨孤紅、秦紅、溫瑞安(以上大致按其出道先後為序列),
以及很早就「淡出武林」的獨抱樓主、古如風、易容(唐煌)等等。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而根據葉洪生(台灣著名武俠研究學者)調查所得,認為台灣十大武俠小說家的排名是: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上官鼎、諸葛青雲、伴霞樓主、慕容美、孫玉鑫、柳殘陽、獨孤紅。
(7)古如風武俠小說作品集擴展閱讀:
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古龍從小身世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台灣讀書,18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在台北美軍顧問團任過職,後開始寫武俠小說。
古龍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引》《游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多缺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劍》)《浣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才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鳳》,寫《流星.蝴碟.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網路-中國武俠小說史
⑧ 古典武俠小說
金庸全傳
神墓
⑨ 古如風的介紹
人物簡介本名蕭安人,1938年生,蕭逸(蕭敬人)之弟。台灣藝專戲劇專業畢業,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博士。看到兄長在武俠文壇領盡風騷,心中羨慕不已,不禁有「退而結網」之舉。於是,他也拿起筆桿來寫武俠小說。1961年發表處女作《狼形八劍》,後以《古佛心燈》、《海兒旗》成名。共創作了武俠作品8部。戲劇出身的古如風,將故事的情節寫得自然極為細膩,無論人性善惡的沖突,或者世途詭惡與懸疑,都能刻劃入微。所以,他之後的新作《天涯歌》和《古佛心燈》出版後,立刻受到好評。此後,古如風陸續出版了《沙漠客》、《紅袖青衫》等書,聲譽更隆。誰知正在其風頭正起之時他竟突然封筆,於1965年前往美國紐約大學攻讀電影博士。本來打算學成之後,返回台灣大展拳腳,但看見台灣電影事業一蹶不振,不禁心灰意冷。況且母親在洛杉機乏人照料,他只好繼續逗留在美國,學非所用的在一家台灣官方派駐美國的機構任職。費了多年時間與心血去學習戲劇,到頭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博得一官半職,不禁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