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作家石懷玉
① 我現在在寫一部穿越到清朝的小說,但是資料知道的不是很全,所以希望有好心人幫幫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戊子)
正月 重修南嶽廟成,御制碑文。
四月 捕獲明崇禎帝後裔,年已七旬的朱三及其子,斬於市。重修北鎮廟成,御制碑文。
六月 駐蹕熱河。《清文鑒》成,上制序文。
九月,垂淚廢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己丑)
正月 召集廷臣,審問誰為首倡立胤禩者,群臣惶恐。乃問張廷玉,對曰「聞之馬齊」,次日,列馬齊罪狀,宥死拘禁。後察其有誣,釋放馬齊。
三月,復立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庚寅)
正月 皇太後七旬萬壽,諭禮部:「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今歲皇太後七旬大慶,朕亦五十有七,欲親舞稱觴。」命刊刻《淵鑒類函》四十四部。命修《滿漢合壁清文鑒》。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辛卯)
免除全國錢糧,並帶積欠。
9月25日子時,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出生(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6-1795年在位,終年八十九歲)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壬辰)
盛世滋丁不加賦
九月,廢太子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癸巳)
二月 大臣趙申喬疏言太子國本,應行冊立。上以建儲大事,未可輕定,宣諭廷臣,以原疏還之予以否決。
三月 六旬萬壽節,舉行千叟宴,此為千叟宴之創始。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為庶妃赫圖氏。
七月 詔宗人削屬籍者,子孫分別系紅帶、紫帶,載名《玉牒》。
是年 詔修《律呂》諸書,於暢春園蒙養齋立館,求海內暢曉樂律者。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甲午)
正月 命修壇廟殿廷樂器。
二月 前尚書王鴻緒進《明史列傳》二百八十卷,命付史館。
十月 命大學士、南書房翰林考定樂章。
十一月 誠親王胤祉等以御制《律呂正義》進呈,得旨:「律呂、歷法、演算法三書共為一部,名《律歷淵源》。」冬至,祀天於圜丘,奏新樂。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乙未)
正月 詔貝勒胤禩、延壽溺職,停食俸。
十月 諭大學士:「朕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筆批答奏摺,期於不泄漏也。」
十一月 廢太子胤礽以礬水作書,囑大臣普奇舉己為大將軍,事發,普奇獲罪。
是年 停給皇八子胤禩爵俸。於京畿小湯山建湯山行宮。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丙申)
十一月 准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禍亂西藏,達賴。
是年 校刊《康熙字典》,康熙帝自為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丁酉)
正月 修《周易折中》成,頒行學宮。
五月 九卿議王貝勒差人出外,查無勘合,即行參究。七月
策旺阿拉布坦遣將侵擾西藏,殺拉藏汗,囚其所立達賴。
十一月 皇太後不豫,上省疾慈寧宮。發布詔書,回顧一生,闡述為君之難;並言自今春開始有頭暈之症,形漸消瘦;特召諸子諸卿詳議立儲大事。
十二月 皇太後逝。康熙帝亦病七十餘日,腳面浮腫。
是年 禁赴南洋貿易,赴東洋者照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戊戌)
二月 翰林院檢討朱天保上疏請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於行宮訓斥之,以其知而違旨上奏,實乃不忠不孝之人,命誅之。
三月 上大行皇後謚號為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翊聖章皇後。裁起居注官。
四月 葬孝惠章皇後於孝東陵。
七月 修《省方盛典》。
十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進軍青海。命翰林、科道官入值。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黃、正白、正藍滿蒙漢三旗事務。
十二月 孝惠章皇後升祔太廟,位於孝康章皇後之左,頒詔天下。晉和嬪為和妃,冊封庶妃王氏為密嬪,陳氏為勤嬪,封世祖悼妃之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宣妃,冊封戴佳氏為成妃,哈琉哈氏為定嬪。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己亥)
正月 詔立功之臣退閑,世職准子弟承襲,若無承襲之人,給俸終其身。
二月 學士蔣廷錫表進《皇輿全覽圖》,頒賜廷臣。
四月 命撫遠大將軍胤禵駐師西寧。
十月 命蒙養齋舉人王闌生修《正音韻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庚子)
二月 冊封新胡畢勒罕為六世達賴喇嘛,結束了五世達賴喇嘛之後的西藏宗教領袖不定的局面。
十月 詔撫遠大將軍胤禵會議明年師期。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為世子,班俸均視貝子。定外藩朝覲年例。
康熙六十年(1721年 辛丑)
正月 康熙帝以御極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三月 大學士王掞先密疏復儲,後御史陶彝等十三人疏請建儲,康熙帝不許,王掞、陶彝等被治罪,遣往軍前效力。
四月 詔釐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
九月 上制平定西藏碑文。
《康熙王朝》里的愛新覺羅·玄燁(10張)
十月 召撫遠大將軍胤禵來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壬寅)
正月 舉行千叟宴,康熙帝賦詩,諸臣屬和,題曰《千叟宴詩》。
三月 至皇四子胤禛邸園飲酒賞花,命將其子弘歷養育宮中。
十月 命雍親王胤禛等視察倉儲。
十一月 康熙帝不豫,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內發喪。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謂雍正帝。遺詔真偽,引發繼位之謎。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誠親王允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十二月 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已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以隆科多為吏部尚書。宜太妃稱病坐四人軟榻見雍正帝而受訓斥。始授太監官級,定五品總管一人,五品太監三人,六品太監二人。更定歷代帝王廟祀典,詔《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尚為竣事,宜速舉淵通之士編輯成書。皇後(4個)·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1652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襲一等公索額圖的親侄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生於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後,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齒)承祜(早殤);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序齒皇次子)胤礽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葬清東陵之景陵。初謚』仁孝皇後「,雍正元年改謚」孝誠「。全部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於順治十年。初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後,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孝懿仁皇後,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後的嫡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殤)。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葬清東陵之景陵。初謚「孝懿皇後」,後雍正乾隆嘉慶累加謚,全部謚號: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孝恭仁皇後,烏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生於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殤;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溫憲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殤;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駕崩後,德妃被尊為仁壽皇太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歲。葬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皇貴妃(3個)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後又生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封敏妃。雍正初年,雍正帝因為胤祥的緣故,追封章佳氏為皇考敬敏皇貴妃,並祔葬景陵,開了清朝皇貴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個陪葬康熙的妃子。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貴妃(1個)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仁皇後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妃(11個)順懿密妃,王氏。初為密嬪,後尊封為密妃。三子,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純裕勤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允禮。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褆。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後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慧妃,博爾濟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初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時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良妃(1665——1711),衛氏,內管領阿布鼐女,本辛者庫罪籍,入侍宮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冊為良嬪,四十三年冊封為良妃。成為清朝歷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嬪(10個)熙嬪(1670年——1736年)陳氏,陳玉卿之女,康熙九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尊為皇祖熙嬪,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二薨。僖嬪,赫舍里氏
(?——1702),賚(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二子,允禝、胤禕,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二子,皇三十四子(序齒)二十四子胤袐、皇三十五子胤褑。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謹嬪,色赫圖氏(?——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祜。 貴人(5個)郭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皇 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詳。 易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那貴人,烏喇那拉氏。布貴人兆佳氏,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 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女和碩愨靖公主。庶妃(4個)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早夭)。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均殤)。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早夭)。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早夭),卒年不詳。皇子註: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與雍正最為親密,去世後雍正又命復其名中胤字。兒子:大阿哥胤禔,二:胤礽,三:胤祉 四:胤禛,五:胤祺 六:胤祚七:胤祐八:胤禩九:胤禟十:胤䄉十一:胤禌十二:胤裪十三:胤祥十四:胤禎十五:胤禑十六:胤祿十七:胤禮,十八:胤衸(剩下的在言情小說中很少出現)
② 乾隆的名字叫什麼他親生母親叫什麼
名字叫愛新覺羅·弘歷
鈕祜祿氏?陳閣老夫人?宮女李金桂?還是「傻大姐」?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陳閣老家的孩子被人調了包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有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
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
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雍正喝了鹿血後發生了什麼?
第二種傳說,由晚清長沙湘潭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但清朝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
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野史不可靠,正史也說不清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關於乾隆的生母,文獻與檔案上的確有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shì)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俟(sì)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但是,這位鈕祜祿氏是何許人?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後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卻記載:
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這兩份記載的差異,可以作如下解釋:格格錢氏與格格鈕祜祿氏是一個人。因為她們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後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設立秘密立儲制,指定弘歷為皇太子。他的母親總要有一個高貴的出身,因此,將熹妃錢氏篡改為鈕祜祿氏。是否可能由內大臣「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凌柱」將錢氏認作乾女兒?如果事實如此,就解決了身份與姓氏的難題。
在沒有其他確鑿證據之前,我們只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不過,雍正檔案與雍正實錄關於熹妃錢氏與鈕祜祿氏的記載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夠完滿地解決。所以,乾隆生母問題,仍為歷史疑案。
傳說與真相
其實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全是捕風捉影。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家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現在看來,所謂乾隆是醜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至於乾隆的出生地,雖然史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清宮檔案來分析,落腳點應該是雍和宮。關於乾隆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如何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
③ 有趣的歷史題,大家幫忙看一下
梁羽生
現代中國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生於廣西蒙山一個書香門第。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入廣州嶺南大學念國際經濟,畢業後任香港《大公報》副刊編輯。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兩派爭執,從報紙上的口水仗最後演變成兩派掌門的對擂比武。時任《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乘著比武的熱潮,讓梁羽生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之始。從1954年開創「新派武俠小說」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1000萬字,其中包括《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號稱「金梁並稱,一時瑜亮」。
梁羽生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在此之前的舊武俠小說始終難登大雅之堂,隨著「新派武俠小說」的出現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大家的先後登台,其讀者從最初的底層人士發展到社會各階層,並為廣大華語讀者追捧,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與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國傳統詩詞、小說、歷史的影響更深。
對於「武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觀點是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俠勝武」是梁氏的一個基本觀點。寫了35部小說,塑造了上百個人物,梁羽生說,最能體現他「俠」精神的人物是張丹楓和金世遺,「張比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個道德觀念,金比較接近道家,他本身沒有一個規范,可能會有一些小過錯,但本性是善良的,整體還是好的。」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並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重要代表,但是,兩人境遇並不相同,金庸的名聲和認知度遠在梁羽生之上。封筆之後的金庸,仍成為媒體的焦點,其作品也反復被搬上電視。而梁羽生則在澳大利亞隱起來。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對金庸評價比較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節武俠小說研討會上謙虛地表示,「我頂多隻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今天在座的嘉賓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於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將他比作法國的大仲馬,他是可以當之無愧的。」(
④ 寫清穿小說需要看的資料
康熙的配偶主要有皇後4人、皇貴妃3人、貴妃1人、妃11人、嬪9人、貴人13人、庶妃4人、常在9人、答應9人。主要人員介紹如下:
皇後
·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
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襲一等公索額圖的親侄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生於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後,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齒)承祜(早殤);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序齒皇次子)胤礽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葬清東陵之景陵。初謚』仁孝皇後「,雍正元年改謚」孝誠「。全部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1678年3月18日)
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於順治十年。初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後,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
·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後的嫡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殤)。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葬清東陵之景陵。初謚「孝懿皇後」,後雍正乾隆嘉慶累加謚,全部謚號: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生於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殤;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溫憲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殤;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駕崩後,德妃被尊為仁壽皇太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歲。葬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皇貴妃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襯葬康熙帝之景陵。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
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
貴妃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仁皇後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妃
順懿密妃,王氏。初為密嬪,後尊封為密妃。三子,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
純裕勤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允禮。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褆。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後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初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時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良妃(1665——1711),衛氏,內管領阿布鼐女,本辛者庫罪籍,入侍宮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冊為良嬪,四十三年冊封為良妃。成為歷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
嬪
僖嬪,赫舍里氏 (?——1702),賚(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乾隆二年正月處二日薨(劉心武認為她是《紅樓夢》中去世的老太妃的原型),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一子,允禰。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謹嬪,色赫圖氏(?——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祜。
貴人
郭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皇 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詳。 陳貴人,陳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援(示字旁),卒年不詳。
易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那貴人,烏喇那拉氏。
另有庶妃4人、常在9人、答應9人。
能幫上嗎?
⑤ 《<無名傳>》txt全集下載
<無名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王林宗非常仔細的用餘光觀察著這個武庄二公子,也是自己的世兄石懷玉。
石懷玉應該比自己大個兩三歲,個子不高,臉上有點最近突然消瘦下去的線條,熱情的表情中明顯隱藏著一絲焦慮。
苗先生來請他們赴晚宴的時候,聽王林宗說准備明天就動身回轉,也著實是有自己做不了主的感覺了,所以他都沒有陪他們一起,只讓手下引王林宗和蔡子實先行,自己匆忙上了內院。
王林宗和蔡子實入座後對了下眼神,那意思是有門了!
果然總算有位武庄的正主匆匆忙忙趕來了,就是現在在王林宗身旁坐著的石懷玉,武庄二少爺。
「王賢弟第一次來!怎麼可以就這么走了呢!」石懷玉誰都沒留下伺候,只和苗先生兩個陪著王林宗與蔡子實,「無論如何也得給機會我們好好盡盡地主之誼啊!」石懷玉敬了王林宗一杯之後,示意苗先生趕緊給滿上。
蔡子實現在也知道自己地位不等,在一邊不吱聲了。
王林宗向苗先生示了下謝意,用手一拍石懷玉的手背道:「我原和爹爹說,這次入了中原,要好好向世……
⑥ 成熟的歷史人物
成熟,發展到完備的程度的體現
成熟,猶如李白浪漫、豪放的詩
成熟,就像杜甫嚴謹、自然的史詩
成熟,更像蘇軾豪放、詼諧的詩詞
成熟,應用之妙,存於一心
⑦ 我在寫一篇穿越到清朝的小說,急需康熙的生平!要詳細,詳細再詳細!
一、
康熙,大清聖祖仁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為中國歷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破殼日: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仙逝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二、簡介:
滿清入關後的清朝第二位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1661—1722)代指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俗稱清聖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隻有一個年號,因而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三、歷史功績:
①破除分裂勢力,抵抗外來襲擊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後方的俄羅斯數百哥薩克作戰,然而久戰不下,最後以圍困戰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已經與西方的較大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②修著圖書,重視道教
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
③學習文化,武力非凡
康熙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無所作為,從而使中國科技遠落後於西方。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經自稱一天打死了三百隻兔子,可見其對自身武力的自信(今天人民也非常懷疑,以弓箭在一天內獵殺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④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爾蒙古。准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的籠絡的措施全完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成,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歷史貢獻。
⑤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未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一些成就。
⑥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承德避暑山莊這座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休息場所,它與木蘭圍場一樣是康熙政治大棋盤上的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蒙藏等各種上層人物進入山莊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透過這一片片幽靜淡雅的山水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六世班禪為乾隆祝壽就住在這里,派遣駐藏大臣,明確靈童轉世和金瓶掣簽制度也在這里。蒙古王爺們朝見皇帝住在這里,皇帝接見外國史臣也在這里。卷秩浩繁的《四庫全書》存放在這里,嘉慶和咸豐兩位皇帝先後死在這里,它見證了清王朝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⑦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康熙朝使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⑧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他可以說在帝王當中,他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可是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康熙八歲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他,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他母親是漢人,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的滿族師傅給他講滿語,較他寫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的親政就是從他14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什麼叫御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早上晨時開始(七點-九點)晨時是八點,每天早上晨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以上這時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說以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 康熙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排板就這么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麼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康熙親自派侍衛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制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把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還貪污啊!他任用了兩個重要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生了意見分歧,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後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是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再續繼治河。多出的土地給當時的豪坤。第二黃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沖沙,泥河沖入海中,他的對立一面,於成龍不同意,把黃河入海中那裡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靳輔說不行,說你那樣的話就海水倒灌。於成龍說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話,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濫人不就跑到魚肚子里去了嗎。康熙呢怎麼辦呢,讓他們倆個人御門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見,互相駁難,都各說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集思廣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在黃河有關地方,你們每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於康熙,康熙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後就支持於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位。
⑨開放海禁,廢止圈地
康熙八年,康熙誅殺鰲拜,遂廢止了鰲拜的所有弊政,如禁海,圈地。
康熙八年(1669)三月八日,康熙帝頒旨,命永遠停止圈地,開放海禁。清初為了遏制明朝末年的海上戰鬥力,實行海禁。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滿足清朝貴族對土地的主導權和籠絡八旗將士,派遣官員到漢族民田跑馬圈地。此為清朝嚴重弊政,於康熙八年廢除。
註:我們所熟知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源於乾隆於1757年頒布的禁海令,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四、傳位的爭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故有「傳位十四皇子」竄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繁體漢字十和於大相徑庭。此為誤解。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五、家族列表
家人
父親順治皇帝
長兄愛新覺羅·牛鈕,早殤
二兄愛新覺羅·福全,裕親王
五弟愛新覺羅·常寧,恭親王
母親孝康章皇太後佟佳氏 (佟佳氏為滿漢八旗旗人,佟佳氏的弟弟為佟國維,佟佳氏的父親是佟圖賴,佟圖賴的父親是佟養正,佟養正是明末抗倭援朝的副總兵,後來在抗金的時候,戰斗失敗投降後金,當時漢八旗還未確立,故佟佳氏是少數的漢姓滿漢八旗。)
後妃(這個讓我憤怒了好久,還是一夫一妻制人道)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 (1654——1674)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後,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康熙十三年生皇六子(即後廢皇太子)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年-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後,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謚號為: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17世紀-1689年8月24日),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親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謚號為: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孝懿仁皇後去世後統攝後宮。康熙去世後,德妃被尊為皇太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歲。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胤)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襯葬康熙帝之景陵。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皇後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胤)礻我(這個字打不出來),一女,夭折。
慧妃,博爾錦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胤)褆。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胤)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胤)祺、允(胤)禟、允(胤)禌。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後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胤)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良妃,衛氏(?——1711),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管領阿布鼐之女。一廢太子之時,皇八子曾被眾大臣保舉為皇太子,深受父皇厭惡。康熙曾說:「(皇八子)系辛者庫賤婦所生。」(《清聖祖實錄》第261卷)辛者庫的意思是「管領下食口糧人」,也就是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朝八旗官員獲罪後,本人以及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以示懲戒。衛氏本人的祖先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她大約是整個清朝妃嬪中母家地位最卑下者。以此條件,她只能充當宮女,從事一些粗活、重活。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也自然大大少於其他宮女。但她竟然被皇帝看中,生育皇子,說明她的自身條件十分優越,是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里說:「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這些傳說並不可信,但是起碼反映出衛氏的確是位美麗出眾的女子,不僅在宮中聞名,在民間也有所耳聞。康熙三十九年,她和瓜爾佳氏(敦怡皇貴妃)一同冊封為嬪,旋晉為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享年當在40歲以上。
宣妃,博爾錦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處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胤)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胤)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順懿密妃,王氏(?——1744),知縣王國正之女,母黃氏(1640——1709),為蘇州籍人氏,可能是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時帶回宮中的女子。康熙二十餘年進宮,時年大約十六七歲,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四十年生皇十八子(八歲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太嬪,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歲。次年同日奉安。
純裕勤妃,陳氏(?——1754),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允(胤)禮,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勤嬪。雍正四年二月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乾隆下旨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1698——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1歲。一子,允(胤)祜。
靜嬪,石氏(?——1758)。一子,允(胤)祁。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乾隆二年正月處二日薨(劉心武認為她是《紅樓夢》中去世的老太妃的原型),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一子,允(胤)禰。
僖嬪,赫舍里氏 (?——1702),來貝(一個字,上面是來,下面是貝)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和碩恪靖公主,皇十九子允(胤)(礻禹)。卒年不詳。
貴人,袁氏,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生允(胤)禹(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那拉氏。
貴人,陳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胤)援(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卒年不詳。
六、子女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後雍正將「胤」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兒子(按出生順序)
愛新覺羅·承瑞,愛新覺羅·承祜,愛新覺羅·承慶,愛新覺羅·賽音察渾,愛新覺羅·長華,愛新覺羅·長生,愛新覺羅·萬黼,愛新覺羅·允禶,愛新覺羅·胤礻禹,愛新覺羅·胤禨,愛新覺羅·胤禐。【以上各子幼殤,未序齒】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廢)皇太子,後封理密親王(是在雍正時期封的,跟康熙皇帝沒關),原名愛新覺羅保成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隱親王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恆溫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淳度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原封廉親王,後廢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歿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礻我,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簡靖貝勒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勤貝勒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誠貝勒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誠恪親王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後雍正將「胤」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
七、康熙在位時的輔政大臣
①康熙前期的四大輔政大臣
索尼(小日本?),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②康熙中期的輔政大臣
納蘭明珠:內務府總管,內弘文院學士,兵部尚書。索額圖:領侍衛內大臣,索尼第三子。傑書:康親王。圖海: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陳廷敬:《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熊賜履,湯斌,於成龍,姚啟聖施琅:原是明朝將軍,後歸清。精通水戰。
③康熙後期的兩大輔政大臣
張廷玉,馬齊,佟國維。
八、康熙之死
康熙61年11月13日晚,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在暢春園溘然長逝。康熙帝的逝世,引發了許多傳說和懷疑。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被毒死無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許曾重撰文說,西征之役即將結束時,胤禎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採取斷然手段。康熙61年11月12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葯,致使康熙死去。另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久病纏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狀導致死亡。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邊警衛森嚴,時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說是經不住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