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創作順序
A. 金庸寫的所有武俠小說的先後順序
1955 《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1972《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的歷史順序
一、越女劍-春秋
二、天龍八部-北宋
三、射鵰英雄傳-南宋
四、神鵰俠侶-南宋末
五、倚天屠龍記-元末
六、俠客行-明中
七、笑傲江湖-明中
八、碧血劍-明末
九、鹿鼎記-清康熙
十、書劍恩仇錄-清乾隆
十一、飛狐外傳-清乾隆
十二、雪山飛狐-清乾隆
十三、白馬嘯西風 ----大致應該是乾隆或嘉慶
十四、鴛鴦刀-清
十五、連城訣-晚清
B.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順序
《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雪山飛狐》(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飛狐外傳》(1960年)。
《鴛鴦刀》(1961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
《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1、《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書名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
2、《俠客行》
《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作者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4、《鹿鼎記》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
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
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5、《越女劍》
《越女劍》是作家金庸創作的短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
小說寫越女阿青劍術精妙,被范蠡引薦到宮中教授士兵,最終幫助了越王勾踐雪恥復仇。阿青暗暗愛上了范蠡,而范蠡早與西施有白頭之約。阿青見到西施的美貌後,不忍傷害,飄然離去。
小說藉助歷史上的傳說和事實,不但抒發了歷史情懷,還表現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國之仇與個人的愛結合在一起,使小說增加了厚重感和無限的餘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庸小說
C. 金庸的小說按歷史順序應該是什麼個排序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D.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金庸這一生共創作了十幾部小說,按照時間的先後分別是:
在1955年時創作的《書劍恩仇錄》,算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吧!
在第一部作品創作後的次年,也就是1956年時創作出了《碧血劍》。
然後次年有繼續創作了《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創作的時間歷史三年,從1957年開始到1959年才真正的創作完成。
同年還創造出了《雪山飛狐》這部小說,《射鵰英雄傳》和《雪山飛狐》都是在1959年才真正的完成作品的。
《神鵰俠侶》這部小說是在1959年創作,完成時已經是1961年了,同年跨越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
《飛狐外傳》創作於1960年到1961年。
《白馬嘯西風》是在1961年創作完成的,是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一部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同樣也是在1961年創作完成的,可以說金庸本人創作小說的時間間隔還是很短的,中間停歇的時間都少。
《鴛鴦刀》和《白馬嘯西風一樣都是附在《雪山飛狐》後的中篇小說,同樣完成於1961年。
接下來是《連城訣》創作於1963年,還有一個名字叫《素心劍》。
《天龍八部》創作於1963年到1966年中,經歷了近四年的時間。
《俠客行》與1965年創作完成。
《笑傲江湖》創作於1967年中。
《鹿鼎記》同樣歷時了四年,創作於1969年到1972年間。
最後一部《越女劍》於1970年創作,是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E. 金庸作品的順序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和「金庸作品集序」)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頂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金庸封筆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並結集出版。
F. 金庸小說的歷史順序
《越女劍》--春秋末年
《天龍八部》--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射鵰英雄傳》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神鵰俠侶》--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六年-開慶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倚天屠龍記》--1262/1263年。南宋末--元末明初
《連城訣》--明前中期,根據當時府縣設置,還有寶藏年代推算。
《笑傲江湖》--明朝的起止時間為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公元1644年(崇禎上吊)。
《碧血劍》--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
《俠客行》--清初
《白馬嘯西風》--清初順治年間
《鴛鴦刀》--清中前期
《鹿鼎記》--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雪山飛狐》--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這一天里——從早上 "東方紅日甫從山後升起……"一直到"……月亮正圓……"。
《飛狐外傳》--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G. 金庸小說故事情節先後順序
金庸的15部小說按故事情節的先後順序:
1、《越女劍》- 越王句踐復國
2、《天龍八部》- 北宋
3、《射鵰英雄傳》-南宋
4、《神鵰俠侶》-南宋末
5、《倚天屠龍記》-元末
6、《笑傲江湖》-明中
7、《俠客行》-明中
8、《碧血劍》-明末
9、《鹿鼎記》-清康熙
10、《書劍恩仇錄》-清乾隆
11、《飛狐外傳》-清乾隆
12、《雪山飛狐》-清乾隆
13、《白馬嘯西風》-清
14、《鴛鴦刀》-清
15、《連城訣》-清
金庸小說故事情節中,人物具有歷史背景,劇情相互有關聯的分別是 《天龍八部》(北宋末)、《射鵰英雄傳》(南宋)、《神鵰俠侶》(南宋末)、《倚天屠龍記》(元末)、《碧血劍》 (明末)、《鹿鼎記》。
另外有關歷史的還有一本《書劍恩仇錄》,不過已是乾隆年間,和其他作品沒有連接。《笑傲江湖》沒有歷史背景,《越女劍》更是年代久遠(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時期),而且與其他作品也沒有關聯。其他的作品更是脫離了其故事主線,歷史背景含糊不清,更像是平行空間裡面的故事。
H. 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按歷史順序怎麼排
越女劍:春秋末年(約公元前485年-前473年)
天龍八部: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射鵰英雄傳: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神鵰俠侶: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六年-開慶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倚天屠龍記: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262/1263年-1358年)
連城訣:明中前期
笑傲江湖:明中葉(公元1500年後)
碧血劍:明崇禎六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俠客行:明末清初(17世紀30-50年代)
白馬嘯西風:清初
鴛鴦刀:清中前期
鹿鼎記: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飛狐外傳: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公元1766年-1769年)
雪山飛狐: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三月十五
I. 金庸作品寫作順序
首先將十四部天書的順序羅列如下:
①《書劍恩仇錄》(1955)
②《碧血劍》(1956)
③《雪山飛狐》(1957)
④《射鵰英雄傳》(1957)
⑤《神鵰俠侶》(1959)
⑥《飛狐外傳》(1959)
⑦《白馬嘯西風》(1961)
⑧《鴛鴦刀》
⑨《連城訣》
⑩《倚天屠龍記》(1961)
⑾《天龍八部》(1963)
⑿《俠客行》
⒀《笑傲江湖》(1967)
⒁《鹿鼎記》(1969)
我總是在猜想,三十一歲的金庸和四十五歲金庸會有如何的不同。雖然我也從來不知道自己在31歲和45歲的時候會有多大不同。也許每個人在這一段從青春到中年的時間里大約都應該有一些從尊崇到破滅的思想吧。也許金老先生也不例外。從書劍里的儒雅書生到射鵰里的憨厚漢子,再到鹿鼎記中的市井頑童。這其中也許蘊含著金老對於俠的思想從尊崇到破滅的思考的軌跡。
這十四部書里唯一稱得上書生的俠客主角大約也只有陳家洛了。也許這時的31歲的金老正是在激昂文字,揮斥方遒的時候。塑造一個任俠的書生也正是最好的宣洩之道。冒昧的揣測一下,也許這時金老對於俠的思想是以一種尊崇的態度去描摹的。而且書劍里有太多的古典俠客小說的痕跡,足可見此時的古典的俠客觀念仍然在主導著金老的創作。他似乎在試圖創造一個文武雙全的而且符合現代人感情觀念的俠客形象。(其實我認為這樣的形象在武俠小說里有一個頂峰,但不是天書中的人物,而是《萍蹤俠影》里的張丹楓)
從後來的一年創作的碧血劍里也可以看出金老的這種思想,被袁崇煥的部將撫養大的袁承志其實不過是粗通文墨,而金老依然要設計一個一邊書寫奏章一邊折辱洪勝海的情節,足可見這種「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情結之濃厚。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的書生任俠式的觀念限制了陳家洛和袁承志的形象的塑造,使他們看起來並不太具有現實感,也缺乏特別鮮明的性格魅力。相對於以後的血肉豐滿的眾多俠客形象來說,此二人總是顯得有些蒼白。
其後的雪山飛狐得著力點似乎並不在於俠客形象的塑造,而是在於一種對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的一種頗有趣味仿造。胡斐或是胡一刀的形象是在飛狐外傳才逐漸豐滿起來的。而金老同年開始連載的射鵰英雄傳則真正的開始了一個俠客形象嬗變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郭靖其實是一種對於古典俠客形象的修正。我同意將郭靖、陳家洛和袁承志列為儒俠的提法其實也正是郭靖這個人物真正的讓金老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念取得了廣泛的認同以至於其成為了整個武俠小說界中的一個標志性的人物。相較於陳袁二人,郭靖的形象更符合儒家的諸多關於德行的箴言;同時他也沒有了陳袁二人的書生似的酸腐氣,而更像是一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融會了儒家眾多美德的俠客甚至是英雄。郭靖本身也具有更為現實的鮮明的性格,一個堅強厚重木訥的人物成長為一個英雄的故事顯然要比一個翩翩書生公子的行俠事跡更能激起人們對現實的認同感。對於從陳袁二人到郭靖的變化,我更傾向於這是一種金老試圖將俠客文化通俗化、現代化的一種變化。也許此時的金庸仍然還在試圖從古典的俠客和現代的觀念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以創造一個更能夠被現代人接受的完美的俠的形象吧。
對於神鵰俠侶和雪山飛狐是同一年的作品,我曾經有些困惑,我並不認為楊過和胡斐是同一類的所謂「墨俠」。看看史記的游俠列傳你就會明白什麼是才是墨俠,身為游俠的郭解一樣會結交官府,一樣會睚眥必報。在我的眼裡,墨家的學說其實是被人們曲解才成為所謂的俠客,兼愛非攻的思想和許多樸素的自然思想更像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種思想啟蒙,它實際上是一種超越了時代的現代意識。所以當楊過和胡斐的身上具有了此類的現代人的性格特徵的時候才會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墨俠。其實楊過和郭靖僅僅是一種叛逆與皈依相互融合的兩個方面。郭靖對於儒家思想的認同並不純粹,它實際上是包含了很多疑惑的,洪七公的大義凜然之辭以我輩看來實在是漏洞百出的,很多東西並不是郭靖不明白,只是他很難想到,即使想到也會被洪師傅或是蓉兒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而楊過則要清醒的多,楊過的皈依實際上更能說明金庸此時的對於傳統的俠客文化和現代人的意識之間的把握。現代人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在郭靖這樣一個道德高標般的完美人物的感召下,順利的完成了對於儒學的思想意識的皈依的過程,盡管其已經還包容了諸如「師生戀」之類的現代性很強的新的情感意識。
所以說,楊過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天才版的郭靖,一個更具有現代的思想特徵的郭靖。
再來分析一下胡斐,其實胡斐的父親胡一刀才是真正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式的俠客。胡斐的路見不平更多的像是年輕人的血性和現代人的良知使然,而且胡也一樣的有著相當的政治追求和思考,對於官府舉辦的掌門人大會的破壞實際上已經體現了胡斐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對於胡斐來說,江湖的安定也就是他的一個政治理想。所以說胡斐的形象僅僅是儒家之俠的一個弱化版和更接近其他的武俠小說中的形象的版本。我更願意理解成是金庸在描摹楊過之餘為了自己的前一個版本的雪山飛狐加上的一個前傳似的人物設定而已。
真正的俠客形象的轉變也許應該從張無忌開始,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已經開始超脫出了郭靖所標志的儒家之俠的范疇。雖然倚天劍和屠龍刀相格出了武穆遺書,但是張無忌卻沒有了郭靖的以天下為己任或是保江湖平安的理想,沒有了那種積極的入世的精神狀態。對於他來說,能夠與所愛的人執手偕老,泛舟於江湖就已經知足了。似乎也可以猜想他決不介意朱元璋的篡權或者是以後的明太祖的酷政。而且張無忌還有著更為平凡的優柔的性格,除了一身非凡的武功以外,他的很多決斷或是情感都很像是一個在身邊的平凡的俗人。據資料來看,也正是寫作倚天屠龍記的前一年,金庸用八萬元的資本創辦了明報。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往往心胸開闊,境界高宏,而從張無忌身上體現出來的變化也許說明金庸在完成一個對於儒家之俠的承繼與延展之後的思考。金庸已經不再僅僅的拘泥於傳統文化里的匡扶正義,除邪去惡之類的俠客形象,他在試圖把俠客的心性與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貼近,以創造一種武俠化的通俗現代小說。我更為大膽一點的揣測一下,其實倚天屠龍記更像是一個平台,是金庸在對傳統的俠客文化極大發揚和通俗化了之後的一個平台。從這個平台以後,要麼就是重復以前的老路象古龍或者是梁羽生一樣創造一個又一個雷同的人物,在自己搭造的窠臼里自得其樂,要麼就是修正以前的創作理念,在不斷的創新中到達新的頂峰。金庸顯然是選擇了後者,在我所謂的「平台」之後,金庸開始了對於以往的俠客形象的顛覆和解構。
天龍八部可以說是金庸的又一個頂峰式作品,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天龍八部有一種類似於古今中外名著的一種蒼涼悲壯的磅礴氣勢。江湖人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以及宋遼的紛離戰亂被糾合在一起形成了武俠史詩一般氣魄。像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般,天龍八部更像是一部史詩,而不是一部小說。從喬峰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武功還是膽識都足以使他成為另一個不遜於郭靖的高標——當然前提是他的身世永遠不被揭破;可是金庸利用巧妙的情節設計一下子就顛覆了喬峰從前的所有的價值觀,從前的所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從基點處被連根拔起。也就是說金庸顛覆了喬峰作為一個俠的形象的正義的判斷標准和理想。也正因為如此喬峰的形象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對於戰爭、民族融合的態度甚至是正義的判定標准都已經超越了時代的局限。而整部天龍八部里的民族紛爭和戰亂的背景又使這些方面極為突出,尤其是最後的雁門關折箭自盡的情節使喬峰的形象升華到了一個頂峰的高度。冒昧的下一個結論,此時的金庸似乎已經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人文意識中萃取出了一個完美的英雄人物。這時的喬峰似乎已經應該是整個武俠小說界塑造的英雄人物中最為奪目的一個了。而從天龍的另外兩個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金庸對於顛覆傳統俠客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嘗試——在試圖顛覆武俠主人公的絕世武功。段譽和虛竹都沒有了武之俠的對於武功技術的痴迷特性,對於此二人來說武功更像是一種道具,他們身負的絕世武功更像是一種經歷的象徵。所以說天龍八部里金庸的創新已經使他的小說達到了一個武俠小說中的新的高度。而且天龍八部中蒼生與命運間的蒼涼厚重感比起許多名著來已經不遑多讓。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創作的一個頂峰,象評唐詩的人評價杜甫的詩一樣是一部「拔山扛鼎之作」。
笑傲江湖誕生的時候正是我們「祖國山河一片紅」的時候,看過《五億探長雷洛傳》的人大約都會對香港67年的暴動有很深刻的印象吧。笑傲江湖的風格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此時的金庸大約對於大陸的狀況頗有微詞,而且笑傲里的權謀機變與影射的人物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也許正是這個創作側重點的變化,使得金老在笑傲江湖的創新性上以及在這部書里表現出來的對於俠客人物塑造的思考上就沒有了更多的變化。令狐沖得形象用六個字可以概括的——假浪子,真道學。令狐沖的浮浪無行更像是一層保護色,就連風清揚也被這層保護色蒙蔽了,令狐沖對於儒家道學的奉行不悖簡直深入了骨髓,從不肯入魔教到對岳不群始終難下殺手,都可以看出所謂的令狐公子的浮浪僅僅是一種表象,在這個表象下是一個始終對儒家理念忠心耿耿的俠客。這也許都與令狐沖自小受到的教育有關,也許正是岳不群這樣一個偽君子的諄諄教誨成就了令狐沖這樣的一個真君子、真道學。所以說令狐沖依然是一個儒家之俠,只不過在他的身上披了一層叛逆的外衣。和郭靖的道德高標、楊過的最終皈依相比,令狐沖具有一個外圓內方似的特徵。有的時候我甚至在猜想這是不是金老的一種自喻,一種對於一個表面上趨於西化而骨子裡依然是尊崇儒學、理學文化的中國文人一種自我譬喻和暗示。
鹿鼎記的出現使得笑傲江湖更像是又一個等待創新與突破的平台。記得小的時候初讀鹿鼎記的時候實在是了無趣味,不知道拉拉雜雜敘述的這幾個老朽文人與武俠有何關系。但是金庸在鹿鼎記上的突破卻幾乎是武俠小說里的一個前所未有創舉。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鹿鼎記就像是一部武俠世界裡的哈克貝里歷險記,一部武俠世界裡的阿甘正傳。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讀了鹿鼎記之後會意猶未盡的說:原來武俠還可以這樣寫。金庸從韋小寶的身上析構了最後一點的武俠要素,韋小寶自始至終都沒有身負絕世武功,這個武俠世界的阿甘卻經歷甚至是完成了大清朝康乾盛世的整個構建過程。武學上的白痴,被韋小寶的無賴、機靈甚至是圓滑世故所彌補。市井小兒的無賴和蠅營狗苟的官場、爾虞我詐的宮廷相得益彰,其中的靈犀相通之處簡直是珠聯璧合,讓人嘆為觀止。韋小寶的身上幾乎一切的俠之要素都被統統顛覆,而代之以無賴、狡詐、貪婪、好色等等特徵,卻依然寫的此書俠氣凜然,也真難為金老的奇思了。從參禪的境界說來講,這似乎已經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級別了。反正從我輩的俗人腦筋來看,這是無法超越的一個頂峰了。從韋小寶以後,如果金老再寫武俠,創新大約是不大可能了,而韋小寶的形象又根本不具備可重復性。所以知難而退的封筆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不過竊以為以參禪的境界似乎還應該有一個見山仍是山的更高級別,而對應的俠客形象該是什麼樣恐怕拿我的俗人腦筋想破腦殼也不得而知,願有識之人教我)
這樣的說了一大通,分析來分析去也不過僅僅是我個人的揣摸,沒有佐證也沒有考據,實在是慚愧得緊。如果諸位認為是廢話連篇盡可略過,如果有高人還有高見,亟盼賜教。
J.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先後順序是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
《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 《天龍八部》《俠客行》 《笑傲江湖》 《鹿鼎記》
《越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