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後代的武俠小說
㈠ 談談《碧血劍》中的袁崇煥和夏雪宜
按照金庸先生自己的說法:《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夏雪宜,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又說「袁承志的性格並不鮮明。不過袁崇煥也沒有寫好,所以在1975年5、6月間又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作為補充。」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的妙處——這也許正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妙處,由金庸先生發揚光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則在於將歷史的人物與傳奇的人物、歷史的事件與傳奇的故事、歷史的背景與傳奇的情節熔於一爐,並藉此來創造出別具一路、半史半奇亦史亦奇奇中有史史中有奇的小說形式與境界,於人性人生及歷史世界之刻劃更是兼想像與思悟兩長、傳奇與歷史兼美、好看與耐看齊
至了。
袁崇煥乃是一位歷史人物,是明末抗清名將。而夏雪宜這位「金蛇郎君」則是一位徹頭徹尾的虛構傳奇人物。將這兩者寫在一起乍看起來大有不便之處,使人讀之不知該當它是真實的歷史故事為好,還是當它是虛構的故事為好,弄不好極易使人反感,兩邊都討不了好去。看傳奇的人看到袁崇煥的故事或是容易將它「全信」了去,或是尚嫌它「不過癮」、美中「不足」,而看史傳的人則必然會嫌夏雪宜其人其事完全是胡說八道——「歷史中哪來此人、哪有此事?」——從而對此「不屑一顧」。
《碧血劍》中這兩位未出場的主人公的性格、品質、經歷、追求根本是南轅北轍、冰炭不容。一位是「江山」之柱石,一位則是「江湖」之巨擘;一位是善而忠誠,一位是痴而惡劣;一位是抗清保國大仁大義令人心折,一位是報仇過毒雪恨更惡叫人不齒……這兩人一如中天明月,一如陰澗毒 ,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之至。如何能並駕其驅而為同一部《碧血劍》的主人公?——就算他們代表一善一惡、一美一丑、一公一私,那也絕不在同一層次、同一水平線上呵!——如此怎生是好?
《碧血劍》妙就妙在,這兩個人物根本就沒有正式出場。從而無論多少不妥、多少尷尬都不用擔心地一一「避」了開去。這部小說中出場的人物是他們的後代,即袁崇煥之子袁承志與夏雪宜之女夏青青。他們相遇江湖、情孽糾纏,便無論多少事、多少奇都是不妨的了。因為他倆都是江湖人物——都是「傳奇武俠小說的主人公」。這叫做「化實為虛」。
先看袁崇煥。在看過《袁崇煥評傳》後,應該得到一個結論:如果金庸不是在閱讀歷史的過程當中,被袁崇煥巨大的悲劇魅力所激動,就不會有袁承志這個人物的出現。在《袁崇煥評傳》中,金庸展現了一種少見的,外露的激情,「我在閱讀袁崇煥所寫的奏章、所做的詩句、以及與他有關的史料之時,時時覺得似乎是在讀古希臘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劇。袁崇煥真象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著巨大的勇氣……」,「……在研究袁崇煥的一生之時,他強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業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可以想像,在金庸的心中,對袁崇煥的感情不是簡單的欽佩、崇拜,而是一種英雄相惜的契合。在書寫《袁崇煥評傳》的過程中,金庸必定多次經歷過如此的潛對話。在《評傳》的結尾,金庸開始放縱他的想像:「在陰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煥提筆在寫信給祖大壽,硯台里會結冰吧?他的手會凍得僵硬嗎?會因憤怒而顫抖嗎?他的信里寫的是些什麼句子?淚水一定滴上信箋吧?」在潛對話中,金庸不斷被袁崇煥性格中深藏的「巨大的悲壯美,深刻的凄愴意」所感動。 性格決定命運,這是理解金庸小說的一把鑰匙。同樣,金庸說過,袁崇煥被殺,是他與崇禎個性沖突的必然結果。也許,命運難於與之抗爭的原因就在於,它由個人偶在的性格決定,反抗命運也就意味著反抗自我?在北京的天牢里,袁崇煥面對死亡,他顫抖的手和滴上信箋的淚水中包含著怎樣復雜的感情?走到了命運決定的終點,路,已經到了盡頭。
再看夏雪宜。他在小說開始之時只怕就已經死去,因而在小說中始終都未出場。然而有關他故事的卻通過他的情人溫儀、女兒夏青青、半個傳人又兼女婿袁承志及為之受盡千般苦難及至變形又變態的五毒教中的何紅葯等人基本完整地交待清楚了。這是一個與政治無關的純粹的江湖人物,因而他的故事亦與江山與亂世無關,是一個純粹的江湖中恩怨仇情的故事。涉及到仇、情、貪(財)叄者:他為了報仇而不惜一切力量與手段從五毒教中偷得該教的「鎮教叄寶」即金蛇劍、金蛇錐及重寶圖,前來江南溫家報仇,殺人四十兼而姦淫婦女,直至愛上溫家的女兒溫儀。終於「情」戰勝了「仇」,使得他不再向
溫家報仇,但卻又被貪財而記恨的溫家五老所陷害以致於被挑斷手足筋脈,武功全失,幸得昔情人何紅葯救得一命。但何紅葯則又因妒生恨、因情生怨,終至自封於華山山洞穴之中而至喪命……這是一個難以評說的十分慘烈、十分可憐復又可悲的故事。夏雪宜是一位難以評說的十足的江湖人物,半正半邪亦正亦邪,值得同情又令人痛恨,為善不多為惡不少。他的家仇固是值得同情,然而他的報仇方式卻又歹毒得令人發指;他對溫儀的愛固是可歌可泣,然而他之於何紅葯則又是喪盡天良;他之貪財,甚至於他自己在臨死之前也感到悔之不及,在他的遺書中,他寫道:「此時縱集天下珍寶,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財寶而輕別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無謂的一生。前半為了報仇而過著非人的生活,後半則為了財寶同樣遭到非人的報復,中間若無一絲情愛的溫柔尚且維系他的人性光輝於記憶之中,則是暗淡無光,慘不堪言!——看起來是轟轟烈烈,實際上慘不堪言——這樣「標准」的江湖生涯實在是令人難堪。然而這又正是江湖中人「生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可改變的命運及其生活方式。
㈡ 關於袁崇煥孫子的武俠小說
不就是碧血劍么。。。。
㈢ 有關明朝的武俠小說
估計你說的是現在的網路小說
金庸的碧血劍和笑傲江湖和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都是關於明朝的,很不錯
㈣ 袁崇煥殘忍被凌遲後,後代真的被趕盡殺絕了嗎
《明史》的記載中,袁崇煥這個人是沒有子孫的,因為當時清政府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到遼東地區作為奴隸使喚,而袁崇煥的後代很有可能就是在這樣的遷徙中全部滅絕,一直到乾隆時期袁崇煥的冤屈被洗去之後。乾隆皇帝開始大力尋找袁崇煥的後代用於重點培養,彌補清朝當初對袁崇煥家族的迫害。
因為在此前他曾經向廣東的戰士詢問過袁崇煥的一些事情,並且表示自己就是袁崇煥的直系後裔,在後來的尋找中,人們發現他,他曾經在發展中換過名字換過明星。這才導致了乾隆找不到他,只不過這個後代在戰陣中加入了清軍的隊伍,不知道袁崇煥知道又會是什麼心情。
㈤ 袁崇煥有沒有後裔
家是袁崇煥的部下
金庸先生在小說《碧血劍》中為袁崇煥虛構了一個兒子袁承志,但他還意猶未盡,出於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他還動筆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篇幅很長,文筆生動,頗為精彩。不過,在看到其中寫到袁崇煥後裔的那一部分時,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歷史愛好者,而不是一個歷史專家。
在《袁崇煥評傳》中,關於英雄的後裔,金庸是這樣寫的:
「朝廷抄袁崇煥的家,家裡窮得很,沒有絲毫多餘的財產。他在遼西的家屬充軍到浙江,後來改充軍到貴州,在廣東東莞的充軍到福建。《明史》說袁崇煥沒有子孫。近人葉恭綽則說:袁後裔不知以何緣入黑龍江漢軍旗籍。
「當時滿清擄掠大量漢人至遼東為奴,我猜想袁崇煥的子孫多半是給滿清擄掠了去,到黑龍江苦寒之地作農奴,因而編入漢軍旗籍。袁崇煥的冤獄,到清朝乾隆年間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於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煥傳》中,根據清方的檔案紀錄,直言皇太極如何用反間計的經過。乾隆皇帝隔了幾十年,才讀到《明史》中關於袁崇煥的記載,對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煥有無子孫,結果查到只有旁系的遠房子孫,乾隆便封了他們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這段敘述中,他的結論是,袁崇煥沒有後代,至少是沒有純漢族後代;至於「袁後裔入黑龍江漢軍軍籍」的說法,金庸則顯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實,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關於袁崇煥後裔的答案。袁崇煥不但有純漢族後裔(其實這么稱呼不確,但暫無更好的表達方法,姑且這樣處理),而且還有八旗後裔,而且袁崇煥的八旗後裔與他們的英雄祖先一樣,也是歷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紀十四·高宗本紀五》提到了乾隆尋找袁崇煥後裔的事,但並非如金庸的《評傳》所說只找到了「旁系的遠房子孫」,而是明確寫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遼東經略袁崇煥五世孫炳以八九品官選補。」尋找忠良後代的大行動,找到了袁崇煥的直系子孫,而非「旁系的遠房子孫」。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他本人被崇禎虐殺,他在遼西和廣東老家的家屬,包括他的妻兒兄弟等,被流放到貴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煥的子孫,雖不興旺,卻也代代相傳,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間,決心要超過中國歷代君主的乾隆大興翻案平反之風,找到袁崇煥的五世孫袁炳,封了個小官。
http://..com/question/12029847.html?si=1
㈥ 袁崇煥的兒子真的叫袁承至嗎
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1626年(天啟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禎二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後崇煥借口閱兵設計文龍,當眾宣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1629年(崇禎二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但是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嘩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仆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乾隆49年(18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
袁督師廟
袁督師廟在北京龍潭湖公園,有康有為題書的「袁督師廟」匾額和對聯: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
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後人評語
引用自梁啟超《袁督師傳》:
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系甚淺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袁承志是金庸在《碧血劍》中虛構的人物。
㈦ 歷史上袁崇煥有沒有後人
資料, 金庸先生在小說《碧血劍》中為袁崇煥虛構了一個兒子袁承志,但他還意猶未盡,出於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他還動筆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篇幅很長,文筆生動,頗為精彩。不過,在看到其中寫到袁崇煥後裔的那一部分時,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歷史愛好者,而不是一個歷史專家。
在《袁崇煥評傳》中,關於英雄的後裔,金庸是這樣寫的:
「朝廷抄袁崇煥的家,家裡窮得很,沒有絲毫多餘的財產。他在遼西的家屬充軍到浙江,後來改充軍到貴州,在廣東東莞的充軍到福建。《明史》說袁崇煥沒有子孫。近人葉恭綽則說:袁後裔不知以何緣入黑龍江漢軍旗籍。
「當時滿清擄掠大量漢人至遼東為奴,我猜想袁崇煥的子孫多半是給滿清擄掠了去,到黑龍江苦寒之地作農奴,因而編入漢軍旗籍。袁崇煥的冤獄,到清朝乾隆年間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於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煥傳》中,根據清方的檔案紀錄,直言皇太極如何用反間計的經過。乾隆皇帝隔了幾十年,才讀到《明史》中關於袁崇煥的記載,對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煥有無子孫,結果查到只有旁系的遠房子孫,乾隆便封了他們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這段敘述中,他的結論是,袁崇煥沒有後代,至少是沒有純漢族後代;至於「袁後裔入黑龍江漢軍軍籍」的說法,金庸則顯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實,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關於袁崇煥後裔的答案。袁崇煥不但有純漢族後裔(其實這么稱呼不確,但暫無更好的表達方法,姑且這樣處理),而且還有八旗後裔,而且袁崇煥的八旗後裔與他們的英雄祖先一樣,也是歷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紀十四·高宗本紀五》提到了乾隆尋找袁崇煥後裔的事,但並非如金庸的《評傳》所說只找到了「旁系的遠房子孫」,而是明確寫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遼東經略袁崇煥五世孫炳以八九品官選補。」尋找忠良後代的大行動,找到了袁崇煥的直系子孫,而非「旁系的遠房子孫」。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他本人被崇禎虐殺,他在遼西和廣東老家的家屬,包括他的妻兒兄弟等,被流放到貴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煥的子孫,雖不興旺,卻也代代相傳,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間,決心要超過中國歷代君主的乾隆大興翻案平反之風,找到袁崇煥的五世孫袁炳,封了個小官。
㈧ 袁崇煥被凌遲後,後代真的被趕盡殺絕了嗎
袁崇煥是有子孫的,不過很少。金庸對袁崇煥這個民族英雄非常仰慕,金庸很多小說中都有袁崇煥的身影,在金庸的小說《碧血劍》中,金庸給袁崇煥虛構出了一個兒子袁承志,可見金庸對袁崇煥的仰慕程度。
後來乾隆帝平反冤假錯案,加大了對袁崇煥子孫和其他冤死大臣子孫的巡查力度,終於找到了袁崇煥的直系子孫袁文弼,袁文弼是袁崇煥的小妾所生,當時袁崇煥死的時候,袁文弼還尚未出世,是袁崇煥的遺腹子,從而逃過一劫,成為袁崇煥唯一的直系子孫。
㈨ 袁崇煥的兒子是誰
袁崇煥全家被滿門抄斬了,有一遺腹子袁佳(字文弼)。
袁崇煥的妻子就只生了一個女兒,但是他還有一個小妾,為了躲避滅門,一直藏在民間。
按《清史稿》,袁崇煥死後,其遺腹子袁文弼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改姓「袁佳氏」。其後清末著名的富明阿、壽山等俱是袁崇煥後裔。但按《明史》本傳,袁崇煥無子,《清實錄》更記載袁崇煥以堂弟袁文炳之子為嗣。
(9)袁崇煥後代的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袁崇煥後世與紀念。
袁崇煥處死當晚,一佘姓義士冒死將朝廷打算「傳視九邊」的袁首級偷葬於家中,被稱為「冒死葬忠魂」,臨終前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其守墓,二不許做官,三不許不讀書。
自此,佘家後人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守墓才轉為公開。1992年,在原址重建袁崇煥墓。2002年,開始全面整修袁祠向遊人開放。從1630年至今,佘家的後代在守墓近四百年。
現在袁崇煥紀念館位於北京東城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包括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
此外,在廣東東莞有袁崇煥紀念公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
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1點2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11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010年7月,原位於袁崇煥雕像的基座、刻有「掉哪媽!頂硬上!」的袁氏粗話被鑿去,事件引起廣州市輿論和民眾強烈不滿,最終導致廣州市民組織捍衛粵語行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文弼
㈩ 袁崇煥後代還有嗎
金庸先生在小說《碧血劍》中為袁崇煥虛構了一個兒子袁承志,但他還意猶未盡,出於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他還動筆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篇幅很長,文筆生動,頗為精彩。不過,在看到其中寫到袁崇煥後裔的那一部分時,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歷史愛好者,而不是一個歷史專家。
在《袁崇煥評傳》中,關於英雄的後裔,金庸是這樣寫的:
「朝廷抄袁崇煥的家,家裡窮得很,沒有絲毫多餘的財產。他在遼西的家屬充軍到浙江,後來改充軍到貴州,在廣東東莞的充軍到福建。《明史》說袁崇煥沒有子孫。近人葉恭綽則說:袁後裔不知以何緣入黑龍江漢軍旗籍。
「當時滿清擄掠大量漢人至遼東為奴,我猜想袁崇煥的子孫多半是給滿清擄掠了去,到黑龍江苦寒之地作農奴,因而編入漢軍旗籍。袁崇煥的冤獄,到清朝乾隆年間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於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煥傳》中,根據清方的檔案紀錄,直言皇太極如何用反間計的經過。乾隆皇帝隔了幾十年,才讀到《明史》中關於袁崇煥的記載,對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煥有無子孫,結果查到只有旁系的遠房子孫,乾隆便封了他們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這段敘述中,他的結論是,袁崇煥沒有後代,至少是沒有純漢族後代;至於「袁後裔入黑龍江漢軍軍籍」的說法,金庸則顯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實,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關於袁崇煥後裔的答案。袁崇煥不但有純漢族後裔(其實這么稱呼不確,但暫無更好的表達方法,姑且這樣處理),而且還有八旗後裔,而且袁崇煥的八旗後裔與他們的英雄祖先一樣,也是歷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紀十四·高宗本紀五》提到了乾隆尋找袁崇煥後裔的事,但並非如金庸的《評傳》所說只找到了「旁系的遠房子孫」,而是明確寫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遼東經略袁崇煥五世孫炳以八九品官選補。」尋找忠良後代的大行動,找到了袁崇煥的直系子孫,而非「旁系的遠房子孫」。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他本人被崇禎虐殺,他在遼西和廣東老家的家屬,包括他的妻兒兄弟等,被流放到貴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煥的子孫,雖不興旺,卻也代代相傳,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間,決心要超過中國歷代君主的乾隆大興翻案平反之風,找到袁崇煥的五世孫袁炳,封了個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