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媒介融合案例
⑴ 網路文學能與傳統文學融合共生嗎
據報道,截至2016年,中國網路文學用戶規模達3.33億,網路文學市場規模達90億元,目前網路文學已從歷經「野蠻生長」進入「鮮活業態」,業內學者普遍判斷,以此速度發展,這一數量還將以每年上千萬的速度遞增。
但是還有專家表示稱,就目前而言,傳統與網路,無論從作家的創作動機還是從閱讀者的閱讀訴求,本質仍有較大差距,從網路文學到傳統文學的融合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
希望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可以早日實現和諧共生!
⑵ 文化融合的例子
回族的出現,佛教的傳入和深入,北魏孝文帝醉心於漢文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⑶ 高分懸賞!網路小說的傳播學分析
一、定義
網路小說是指利用網路如BBS、Web界面連載發表的小說,與一般的小說比起來,網路小說的語法會更近口語並充斥網路流行語,另外除了文字內容,利用符號圖案排版等進行變化也是其特色。網路小說是網路小說的主要形式。
二、發展
在中國網路發展最快的那幾年鮮有好的小說出現,是因為當時作為網路小說第一大的網站對小說的原創並不關注,而後隨著幾大原創小說聯盟的逐漸強盛網路小說才真正的抬起了他的頭,網路小說的形成是因為網路時代人們對閱讀娛樂的需要和追求正在轉變又加上有商業公司的推動使得網路小說如魚得水一般蓬勃發展目前中國網路小說的數量正逐步取代其他的小說類別成為中國第一的小說群。可以推訴到西路小說具體時間記憶已經模糊,最早的網路小說其實是論壇形式的YY小說,當初只是游戲之做最早崛起的幾個團體分別是天鷹小說(已倒閉)幻劍書盟等,因為起源相同所以初期關系相對不錯,後來因為起點的出現相成了三足鼎立的形態.因為盛大的加入使的起點一枝獨秀.第一本書已經很難追究如果說有記載的比較早的書就該是天魔神譚了吧。
1、理想時代
中文網路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底和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國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網路信息中心)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邁出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步。
1991年王笑飛在海外創辦了中文詩歌網。中國留美網路作家少君,1991年4月在網路上發表《奮斗與平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網路小說。1997年11月2日的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論壇里發表了一篇名為「10.31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時之內,幾乎傳遍了整個網路。這是網路小說初次在傳統媒體上比較有影響的登台亮相。
發展到1998年,電子公告欄(BBS)上出現了蔡智恆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中文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網路小說《活得像個人樣》。由於這篇網路小說在電子公告欄上多次輾轉張貼,原作者據說為邢育森。此外黃易的《大唐雙龍傳》、莫仁的《星戰英雄》也風靡一時,小說門戶網站如黃金書屋以及各種各樣的個人網路書屋紛紛而起。1999年開始,更多的小說網站如榕樹下、收費小說網站博庫等大量成立。從21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閱讀和寫作;小說網站在經歷了發展,整合,兼並,以及其他困難和波折之後,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網路技術基礎上走向成熟,網路小說本身也出現了分化,2000年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傳》、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和林長治的《沙僧日記》等優秀的作品不斷出現。此後的幾年裡,個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斷壯大更是掀起了一場全民的寫作運動。
2、商業時代
在網路還處在門戶為主時期 讀者發現新的小說類網站大都是通過雅虎等門戶進入,或者是通過各站間的友情鏈接。友情鏈接幾乎是很多網站發展新成員的唯一方式,新網站進入困難。在這種大環境下,黃金書屋利用先發優勢牢牢占據了網路書站老大的位置。號稱「上網讀書不識黃金書屋,再稱網蟲也枉然」。 在2001年11月的時候,寶劍鋒等愛好玄幻寫作創作的作者在西陸創建了玄幻小說協會。並於2002年5月籌備成立小說性質的個人網站,並改名為原創小說協會—起點中文網,簡稱起點中文網。在2002年5月15日,起點中文網成立的那一天,江南武士闖進了起點慶祝成立聊天群,大肆批評起點當時的書庫系統,說得起點一幹人等啞口無言。最終贏得了這場宿命之戰的勝利,篡奪了起點網站建設的大權,將寶劍藏鋒江南,並從此自號「藏劍江南」。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後世史學家對此大為感慨:「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人的相遇。。。改變了小說網站的命運」。 讀寫網是第一個實行網上收費閱讀的玄幻書站(當時並沒有VIP這個提法),而且是一建站就奔著收費去的。2002年2月讀寫網試運行,9月正式運行。建站的同時,發布「為推動原創小說的發展,本網計劃向作者支付網路刊載的稿酬,歡迎原創作品加入」的聲明。由於讀寫網建站的時機比較好,那時正是簡訊聯盟最火的時候,通過簡訊代收費獲得了大量的收入。當時,由於網站的建設人員過於急功近利,目光短淺,規模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2002年底,中華楊和蘇明璞等一批網路寫手,離開鐵血,成立了「明楊·全球中文品書網」。首次提出了VIP的概念。通過中華再起等熱門作品,吸引了大批會員。到2004年4月1日,隨著新版VIP閱讀器的推出,起點VIP作品總數增加的100部,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遠遠超過其他網站。在起點的公告中稱「經近半年的不斷努力和發展,其中稿酬最高已經達到創記錄的千字40元(即單章節2000人次訂閱,就稿費而言已與國內出版稿費持平),數十部作品稿酬收入在千字20-40元間,起點累計發放稿酬已近十萬余元,僅3月份起點VIP作者稿酬冠軍就得到超過4000餘元的月收入。」
目前網文江湖基本上是以幻劍書盟為代表的CCBA(中國小說聯盟)與起點中文網南北對峙,而起點的優勢明顯。
三、特點自己總結。…………………………………………
四、對網路小說的傳播學思考
相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而言,網路是大眾傳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備大眾傳播的所有特點。然而,互聯網的出現,也使傳統的大眾傳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以往印刷技術與廣播技術之間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漸消失;我們正從媒介缺乏的狀況轉為媒介過剩的狀況;正在從將傳播內容灌輸給大眾的傳播轉變為針對群體或個人的需求設計傳播內容的窄播;正在從單向的媒介轉變為互動的媒介。互聯網改變了傳播的一些基本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它重新定義了大眾傳播的概念。尤其是網路的大眾傳播是建立在人際傳播基礎之上的,同時,網路還有了社區類型的小眾傳播,比如「討論社區」就反映出更多的人類傳播的原始狀態。也就是說,雖然網路傳播仍然屬於典型的大眾傳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際傳播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人際傳播特徵的出現並不是大眾傳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類傳播的進步。小說,作為一種人類信息與思想的重要傳播方式,它也受制於傳播媒介的變化與影響,因此,網路的出現也改變著小說。人們更看重網路小說讀寫的原因也正在於,通過網路人們能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對於情感的傳達、傳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與太多的金錢,因為網路小說是一種「無紙化」的寫作與閱讀。
受眾即讀者,用在小說上即指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作品的閱讀者。到了網路小說時代,這個群體的身份與地位正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網路小說強大的媒介傳播優勢,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際傳播的某些特徵以及依據高科技的傳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備了對以往小說傳播功能的補救與優化作用,網路小說在小說的大家庭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路小說也使「沉默的大多數」(即讀者)變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過去長期形成的寫作權力過分集中的模式,滿足了人們發表觀點、抒發情感的需要,從根本上解放了受眾。由人民小說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說《風中玫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受眾參與寫作的例子,人民小說出版社結集出版的這部小說,是將「風中玫瑰」的帖子和網友的帖子共同收錄之後形成的,這是由作者和網友共同完成的小說,是最典型的讀寫互動小說。網路中出現的極為普遍的「接龍小說」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網與《中華工商時報》合作的《網上跑過的斑點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間中的讀寫互動嘗試。在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短暫地充當藝術家」已不是神話。網路解放了人,網路小說解放了讀者,這種解放從大的背景上講,實際體現了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消解,給精英與大眾精神上帶來了一種平等狀況,這種解放是有意義的;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對於個體的一次難得的解放,人們終於可以從商品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從技術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處心靈自由的空間。雖然這一空間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質的、虛擬的,但在精神上,人們獲得了自由。
網路這種新媒介的產生既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也反映出作為新的傳播工具網路媒介的「人性化」特徵。當小說與網路這種新的傳播媒介相結合,從而以新的文本傳播方式被創作與閱讀的時候,就本質上來看,它並沒有改變小說的基本特性。網路小說寫作仍然遵循著老套的小說創作方法:從情節的構思醞釀到故事的素材來源,從基本的遣詞造句到復雜的表現手法,從思維想像的能力到創作靈感的激發,從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會生活的描繪,從個體情感的表達到審美理想與對社會人生的評介等,無不照舊。網路小說同以往小說的不同只在於它因為藉助於網路,從而更多地表現網路技術與印刷技術的不同,它可以將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鏈接起來,從而給讀者提供更大的閱讀空間與想像空間,帶來更為豐富的娛樂興趣與享受,將個體的慾望滿足延伸到無限無窮的層次之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具有社會意識形態性的小說喪失了它的意識形態屬性,實際上網路小說的意識形態性只是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分散化,每個人都以其個人的意識形態話語來組成整體的社會意識形態話語,而且這是一種更加真實的社會意識形態話語。因此,我們認為,網路小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們從創作到欣賞的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來,改變了小說原有的製作與傳播方式,但網路小說本身除去網路媒介的技術因素卻仍然遵循著小說自身的創作與發展規律。當然,「媒介即是訊息」,介質的變換,必然使小說這一概念原有的定義或外延發生一些變化;另外網路小說的存在的確也給維護整個小說生態問題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由此所引發的沖擊也同樣是深層次的。如果說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小說批評四要素問題,是從作者、世界、讀者、作品幾個方面對小說內部生產的運行機制進行了一次較為完整的論述,從而大大擴大和激發了小說研究的理論視野,引發了小說研究的一次革命性進步,那麼網路小說的出現則要求我們從更為廣大的空間區域去研究小說,尤其要更多地從小說之外的領域去研究小說所受到的影響、面對的問題。借用布爾迪厄的一個提法,這就是一個「場域」研究的問題。「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路或一個構型。」在網路時代,如何處理小說場與其他場之間的關系,如何應對小說場內各系統之間的佔位關系及其變化,這應該引起小說理論界的足夠重視,這是我們今天不該迴避的理論問題。用場域的概念進行思考就是從各種關系中進行思考,網路與小說的聯姻,只是為小說又提供了一個新的生存的場域空間,給小說研究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切入點。它只是改變了小說的一些表達形式,而沒有改變小說本身。
五、網路小說的問題及其救治
自古以來,小說一直作為一種高雅的、貴族化的藝術形式而受到尊崇與膜拜,中西方大體如此。如: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與「興觀群怨」將詩的價值與作用表述得淋漓盡致;曹丕的「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進一步把文章的地位、價值與作用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雖然柏拉圖為了「正義」與「德行」試圖將詩人逐出「理想國」,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詩發生了愛情」;而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發生的事並由此將詩看作是比歷史更真實的論述,開拓了西方抬揚詩歌與小說的歷史先河。小說作品的「卡塔西斯」(凈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養道德,開拓視野,滋潤了無數孤寂而痛苦的靈魂,為無數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有相當大的成分都得益於小說對於社會運動、政治變革、思想啟蒙的直接作用;面對現實的罪惡與殘忍,人們總會到小說與藝術中去尋求幸福與慰藉;小說的審美之維以其與現實社會的格格不入,也總是會被理論家們用來作為反叛麻木、病態社會的銳利武器。無論現實如何移轉,小說藝術永遠都執著於美與真理,引領著人類幸福與前進的方向,保存著人類最後的希望。然而網路時代的到來,似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小說,創作者較少將心思花在讀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將關注的視野放在主體情感的灌注、主題的開掘、題材的選取、結構的安排、語言的修飾等這些作品本身的問題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對於「崇高體」的論述,恩格斯關於戲劇「三融合」審美標準的看法等文藝理論原則的提出。作為一種良性循環的結果,在這種小說觀念支配下,前網路時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關注社會人生的深層問題,具有宏大敘事的特徵。作家受到社會格外的重視,經濟與政治地位普遍較高。然而今天,網路小說,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性幾乎被消解殆盡,「重感性」「求刺激」「傷風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網路時代,只有消費的邏輯,沒有了真誠的信仰。寫作是需要有知識儲備的,需要有起碼的人生閱歷與文字修養,然而,小說網路化時代,這些已不重要。網路小說、博客寫作已經將小說推向了「泛小說化」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文字公布於眾,通過互聯網廣泛地散播。小說歷來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義、人情等價值已經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訴說著低級趣味的故事。蔡智恆這個最早靠網路寫作成名的人曾經坦言:「我並沒有很好的小說底子,所以寫東西是靠熱忱而不是憑實力。」僅靠熱忱而缺乏實力成就了痞子蔡,卻敗壞了小說。毋庸諱言,網路小說正處於幼年時期,它較之博大精深的傳統小說有其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它的泛濫的自由必然會導致小說的淪落,上網者以匿名身份與他人進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種臨時的表演,是一種無法信任的真實,而在個性價值實現方面,過度的偏激與無節制也常常使小說成為互相叫罵的工具,褻瀆了小說的神聖性。基於此,有人從網路小說的多媒體技術給小說創作帶來的隱患角度認為,網路寫作削平了小說的意義濃度,抑制了讀者閱讀時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網路小說在創作審美上的缺陷則表現在:一是創作主體的缺失性動機,二是媚俗取寵的審美心態。歐陽友權從一個總體的高度認為,網路小說的缺陷與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藝術質量不高,讓人只見「網路」不見「小說」,或者有「小說」而沒有「小說性」;二是網路寫作的技術依賴問題,網路只是一門技術,小說則是源於人的精神,技術只是小說藉助的工具,它應該受馭於小說的藝術目的,為創作者遵循藝術規律插上創造的翅膀,創作者不可以技術優勢替代藝術規律;三是網路小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擔感的缺失問題。網路小說的確存在著太多的問題,但網路小說的興盛我們卻無法否認。有人將傳統小說與網路小說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傳統小說是經過幾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鍋老火湯,那網路小說便是一道時令小菜,新鮮,時尚,雖不如湯的實用,但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堅實土壤。事實如此,網路小說現存的不足與缺限的確不用怎麼大驚小怪,正如法國小說批評家蒂博代所說:小說不能歸結為若幹部傑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無聞的成千上萬個作家來維持小說的生命的話,便根本不會有小說了,換句話說,便根本不會有大作家了。」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網路小說寫家的存在,沒有龐大的網路小說閱讀群,那麼今天的小說就會是處境尷尬,舉步維艱,一時被大炒而特炒的「小說的終結」問題也許真的就會變為既成的事實。本文相信,網路小說作為現時代的小說,是對這個時代表達方式和情感情緒的真實記錄,崇高與美將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邏輯終究會重新得到讀者的尊崇與愛戴,而作為消費者的讀者也不可能僅僅滿足於欣賞一些膚淺的感性的文字,「寫出好的作品」也仍然會是大部分作家畢生不變的至上追求。網路小說必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評論家的事業則是替小說的這一未來吶喊助威。
⑷ 媒介融合的科幻小說咋寫
請參考弗諾文奇的《彩虹盡頭》。媒介融合時代的主要特徵包括產業外包到個人、現實載入虛擬現實、設備高度集成化模塊化自動化內部無用戶可操作零件。
⑸ 媒介組合營銷案例
媒介營銷案例之《城市畫報》
[案例分析]
"我們曾經被《新周刊》評為中國最具小資情調的雜志,那是一個很好的品牌。"主編李迪生在新華傳媒工場的一次沙龍上說,《城市畫報》所有的營運工作都是圍繞品牌進行的。"我們的推廣,我們的采編人員,我們的廣告,我們的發行人員,一切圍繞這個中心推進。"
《城市畫報》以品牌為中心的經營和營銷策略與"城市年輕人"的讀者定位密切相關。其核心讀者為國內大中城市中25--35歲的年輕人,這個群體的消費生活越來越傾向於"品牌主導型":喝咖啡去星巴克、買東西去宜家、健身要去舒適堡……再看看他們打的手機、用的電腦、穿的衣服,幾乎無一不跟品牌相關。《城市畫報》要讓這些喜歡"可口可樂"、"耐克"的年輕人接受,必然也要像"可口可樂"、"耐克"一樣樹立和鞏固自己的品牌優勢。它的目標不僅要從國內8000多份雜志中脫穎而出,更希望能使年輕人像買"可口可樂"一樣習慣於買"畫報"。
據悉,《城市畫報》目前的期發行量在30萬左右,年廣告收入超過1000萬元。
快樂:品牌的內涵
品牌經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品牌內涵的確立。只有確立品牌的定位,明確品牌的內涵,產品的品牌營銷才可能有的放矢。實際上,對真正懂得,品牌營銷的企業來說,品牌不是一個環節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局部的事情,而是整個企業系統的長久之計。在企業運營的流程中,品牌貫穿始終、無所不在。從產品、定價到促銷、渠道,品牌如一根紅線,而品牌的內涵則是品牌最終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印象和感受。
《城市畫報》有個理念:不單純做一本雜志,而要做年輕人文化的表率,要做一個文化滲透者。在這種文化理念的驅動下,雜志社必須賦予自身品牌以明確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內涵既要符合雜志的定位,符合讀者的需求,也應該符合廣告商的偏好,乃至符合目標市場的趨勢或規律。如何確立自己的品牌內涵?《城市畫報》選擇了"快樂",要做一份始終把"快樂"作為行銷訴求和經營理念的雜志。
"畫報"的讀者主要瞄準70年代左右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正日益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他們對生活的追求非常具有個性,而且消費力不斷提升、旺盛。加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驚人。《城市畫報》將目標人群定位於城市的年輕人,意味著找到了一個可持續成長的市場。《城市畫報》的編者認為,當今城市的青年奉行"快樂至上"的人生觀,力圖通過"快樂"驅動下的內容和經營,吸引自己的目標讀者。也正是這樣獨特的經營理念,才使其在雜志業的同質競爭中保持特色、鞏固優勢。
CI:品牌的視覺
在《城市畫報》的品牌營銷中,CI始終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對CI策略的應用,可以當作我們解讀該雜志品牌營銷的線索。
CIS是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英文縮寫,也可以簡稱CI,主要包括企業理念識別(M1)、企業行為識別(B1)、企業視覺識別(V1)、企業聽覺識別(H1)四個部分。其中,最直觀、最外在的部分是視覺識別(V1),一般意義上的CI也主要指VI,它通過組織化、系統化的視覺方案傳達企業的各種信息。
對報刊來說,CI的視覺組成主要有報頭、Logo(標識)、字體、紙張、色彩、象徵物、代言人等。報刊雜志的品牌打造,與這些CI要素密不可份。藉助視覺化、規范化、系統化的CI形式,可有效地向讀者傳播傳媒自身的理念和文化,使其對傳媒的品牌印象和認知逐步與傳媒的品牌特徵相吻合。"媒體根據自身獨特的文化理念確立的CIS,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是顯示本媒體與其他媒體區別的一個快捷方式,也是媒體實施差異化競爭的重要環節。"
下面,我們分別從口號、封面、logo、代言人等幾個方面來看一看,《城市畫報》的若干CI要素如何服務和引領這本雜志的品牌營銷售。
口號口號既是雜志定位的最洗練概括,也是品牌營銷的最響亮聲音。《城市畫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定位,與之相對應也有不同的口號。口號直接印在每期封面上,與logo形成一個整體的視覺符號,以直接而簡單的文字傳遞出雜志的定位。改版之初,以"帶給你一個全資訊的廣州"告訴人們廣州城市資訊的新定位;此外,打出"新生活"的旗號,表達了《城市畫報》對內容與眾不同的追求,對時尚生活獨特的頌揚。而從"傳播者"到"引領者"的升級,也體現出雜志社對內容質量提升的自信,對品牌文化提升的自信。顯然,引領比傳播更加領先超前、更加高瞻遠矚。
封面作為產品直觀的外部形態,封面無疑是雜志競爭的前沿陣地。雜志封面遵循一個"三步五秒"效應原則,就是要讓讀者在三步之遙、五秒之內在琳琅滿目的報攤上發現自己。如果沒有彰顯個性、令人矚目的封面,整本雜志的營銷便失去了"良好的開端"。對雜志來說,封面可謂第一賣點,也是品牌創建的關鍵。在所有雜志品牌的cI要素中,封面無疑是最具視覺沖擊的要素。
1999年,《城市畫報》改版時就對雜志封面做了很大的調整,以當時比較流行的女性作為封面視覺的主打內容。開設"寵兒"欄目後,每期封面都會推出一位在廣州生活、打工的漂亮另類女孩,圖片精美、創意性強,文字簡練耐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寵兒"照片做封面具有個性和吸引力,給《城市畫報》贏得不少眼球。
然而,2001年5月11日出版的第39期《城市畫報》卻將封面由"寵兒"改成了"非常男女",放棄了原先靠"一女"做封面的做法,代之以"一男一女"。對於封面的這次重大調整,編輯在扉頁中向讀者道出了她們的苦衷:"我們嘗試著用一男一女的形象作為本期雜志的封面。是不是不一樣?一定會不一樣。是不是一種更好的不一樣?……
當大多數雜志都習慣用美女當封面的時候,《城市畫報》的大膽創新顯然有利於其保持與眾不同的視覺形象和品牌風格。一般雜志很少用兩個人來做封面,用專業攝影師的說法"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城市畫報》偏偏追求"人無我有"。編者在改革封面的同時,也給新封面的雜志內容之間找到了更為默契的解釋:"非常男女"要表現的是"男女關系",而這恰恰是我們核心讀者最敏感、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主題。
和《城市畫報》相類似,《女友》雜志對封面人物的選擇上也很有巧妙的心思。當新銳豪華雜志成為都市女性寵愛的讀本時,《女友》有意識地進入這個市場,期望成為成熟女性的首選。然而,逐漸長大的老讀者再也回不到豆寇年華,正在長大的花季少女也期待雜志的更符合她們的需求。為此,《女友》從單月刊改為半月刊,上半月號為原來的《女友》,繼續針對花樣年華的學生,而下半月號則為新版的《女友》,針對已經走向社會的成熟女性。在決定封面時,《女友》考慮到:花季少女訴求的是群體意識,而成熟女性強調的是自我意識。因此,同樣是兩個人,《城市畫報》用的則是一男一女在一起的封面風格,《女友》上半月刊用的是兩個少女在一起的封面風格。
LOgO 10go就是標識,對雜志來說主要指刊頭。在《城市畫報》的歷史上,logo的變化始終是雜志變化的主要標志。1999年9月9日,《廣東畫報》從一個省級圖片宣傳刊物搖身一變成為面向城市青年的時尚刊物,當月出版的"畫報"10so發生重大變化,"廣東"兩字縮小後放置於"畫"字的右上角,整個封面上非常顯然地突出"畫報"兩字。據悉,早在9月份改版前,申請改名的報告已在審批中,但因尚未取得正式批文刊名不能更改。因此,9月號的處理,將"畫報"而字放大,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10月8日,《廣東畫報》正式改名為《城市畫報》,L0go中的"廣東"也順理成章地改為"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城市畫報》放大"畫報"縮小"城市"的LOGO處理方法,當前已被很多雜志所運用。在刊名更改相對不易的政策條件下,許多雜志把刊名中不希望突出的部分以縮小、淡化等形式進行弱化,而將需要突出的部分通過鮮艷的色彩、放大的字體加以突出。這樣的做法既沒有直接違反政策,又起到間接的更名效果。讀者不仔細看《城市畫報》的話,很容易把這本雜志當成《畫報》。
2002年底,《城市畫報》又對使用了三年的10go進行大手術。因為,國內打"畫報"牌的雜志相當多,幾乎每個省都有《**畫報》,其中,也有不少雜志採用與《城市畫報》類似的logo處理辦法,以相近的字體突出"城市"二字。這樣一來,《城市畫報》的刊頭在花花綠綠的報攤上很難"跳"出來。
總體來說,新logo對舊logo在風格上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新舊logo的最大區別有兩點:1.把"畫報"二字縮小放至右下角,而將"城市"二字放大;2.把"城市"二字略微傾斜,並加了框。可以說,以放大"城市"取代"畫報"既和其他類似的雜志logo區別開始,又更加直接的突出了雜志本身的"城市"定位。對於傾斜"城市"二字的做法,《城市畫報》執行主編李暉解釋說:"這個設計沿用了原先的字體,為了結構不致左重右輕,兩個字稍稍向左並加粗了邊框。"
考慮到"這個方案未必是一個完美的設計,所以,需要拿出來徵求讀者和各方面的意見。"因此,《城市畫報》推出了"雙封面",把新舊logo做成兩個不同的方面,以便讀者比較、熟悉和接受。當時,適逢新年度雜志的征訂時間,發行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以"雙封面"的形式發布新的logo,既製造了新年新形象的閱讀預期,也為發行和廣告招商提供有力支持。新logo從2003年1月起正式啟用,《城市畫報》在讀者心目中再次製造了新的視覺和品牌形象。
代言人代言人是雜志形象的具體化和人性化的體現,也是雜志品牌宣傳的一種重要策略。選擇與雜志定位、風格和氣質相符合的形象代言人,對推廣雜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很有幫助。根據《城市畫報》捕捉時尚、傳播流行的特點,其形象代言人也必須具有充分的時尚感以及與眾不同的氣質。為此,"畫報"選擇了周樵、古宇。兩位代言人模特出身,或英俊,或美麗,其氣質較一般模特都更顯個性。由於《城市畫報》經常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行時尚排對,代言人正好可以經常參加活動,拉近雜志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以鮮活的方式傳播"你快樂,我快樂"的新生活理念。
⑹ 是誰在80年代初用三個重疊的圓寓言預言了如今的媒介融合趨勢
是誰在80年代初用三個重疊的原意了,今天的媒體和趨勢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媒體的大鱷潮,不潮羅斯。大哥,喬羅斯。
⑺ 求新媒體融合的案例!
今年CCTV的網路春晚就是最精彩的案例啦,從春運人潮到靜謐鄉間,從現代科技到傳統人文,從紅色記憶到幸福人家,精彩的視頻連線、歌曲場內外接唱環節真的讓人很興奮了,聲音和畫質都很穩定,做到0延遲真的不容易
⑻ 急求中國大陸的媒介兼並案例及其兼並額
分眾兼並框架媒介
10月15日,江南春飛赴北京,與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框架媒介Framedia董事長譚智正式簽約。簽約的結果是,分眾傳媒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框架媒介的100%股權,將框架媒介年初以來所整合的全國性網路悉數納入分眾旗下。
原本與江南春約定,進行此次國內最大宗媒體並購案的獨家專訪,結果變成他大談戀愛情懷。不知道並購框架的那份滿足和興奮,會不會比上市多一點,比戀愛少一點?
並購
根據合約,分眾傳媒將收購框架媒介100%的股權,首先支付3960萬美元的現金和價值5540萬美元的分眾普通股(按每份ADR=US$24.56計算,每份ADR包含10股普通股)。
除此以外,根據框架媒介在2006年的盈利情況,分眾將再支付價值最高不超過8800萬美元的分眾普通股。總收購價將不超過1.83億美元。所有用於支付的分眾股票均為新股。此收購項目將通過常規法定程序和相應條件,計劃在2005年底完成,預計將增加分眾傳媒2006年的每股收益。
據悉,收購框架的價格是根據11倍的市盈率和框架的預計年收益計算的(即:11×年收益=收購總價格)。
並購完成之後,框架媒介將會成為分眾傳媒全資控股子公司,繼續由譚智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同時,譚智也將出任分眾傳媒的副總裁。
譚智曾擔任微軟中國副總裁、UT斯達康COO以及8848公司CEO等職務。他是代表框架廣告的投資方IDG公司和漢能基金擔任現在的職務的。IDG公司和漢能基金於2004年11月入主框架媒介。
譚智表示,框架廣告的整合是按照華南、華北和華東三大區域來展開的。就華北地區來講,是朗媒傳播合並了其他公司的北方部。華東區和華南區的情況也類似。
在廣州,電梯廣告市場一直競爭激烈。過去,由於從業公司眾多,一些樓宇的價格被抬升了兩倍。譚智認為,不進行合並,市場就會因得不到保護而消失。「這實際上也是在保護客戶的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業主的利益。」
據了解,框架廣告在被收購前曾剝離了所有的液晶電視業務給分眾傳媒,並與分眾傳媒簽訂了「分眾傳媒不得進入社區電梯媒體領域」的合同。
資源
其實能夠收購框架傳媒,會讓任何人都感到興奮。更何況它是一筆70%+90%的生意。
2005年,框架媒介在全國發起了一輪整合狂潮,在原本電梯平面媒體市場諸侯割據的格局上一統江湖。成功整合了原框架媒介、朗媒傳播、信誠四海、領先傳媒、拓佳媒體、陽光加信、聖火傳媒、力矩傳媒、星火傳媒等9家擁有業界最強競爭力的電梯平面媒體公司。
框架媒介還在原有基礎上與其他三十幾個主要城市形成策略聯盟,媒體網路遍布全國,這使框架擁有了中國主要城市90%以上的電梯平面媒體資源,在電梯平面媒體領域具絕對強勢地位。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電梯平面媒體市場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北京的住宅樓中,框架電梯平面媒體的同類市場佔有率達99%;從京、滬、廣、深的優質資源佔有率平均值來看框架的市場份額也佔到了90%。
根據CTR央視市場研究公司的調研報告,分眾傳媒已經占據了中國商業樓宇電視廣告70%以上的市場。自7月13日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以來,分眾傳媒市值已漲至9億美元,成為市值最大的在境外上市的境內廣告傳媒股票。
分眾傳媒目前擁有中國商業樓宇聯播網、中國賣場聯播網兩大網路,據悉已經覆蓋全國52個城市,4萬多個液晶屏,其商業樓宇聯播網日覆蓋近4000萬中高收入人群,賣場聯播網則每周覆蓋5200萬家庭日用消費者。
一個蘿卜一個坑,中國的樓宇已經變成稀缺資源。江南春並購框架此舉,是在進一步佔有著稀缺資源。
並購使分眾在原有網路基礎上再新增高檔公寓媒體資源,框架的4萬部電梯和4000萬的日均網路覆蓋人數與分眾的媒體再整合,將使分眾傳媒的整體媒體接觸幾率再度提高。
根據AC尼爾森統計,2004年中國戶外廣告市場達人民幣160億元。但80%的資源卻分散在6萬多家中小型廣告公司手中,前4名的份額總共不超過30%。整合已是行業內外的共識。
今年3月,全球第二大戶外廣告集團法國的JCD通過旗下子公司德高貝登收購著名戶外廣告商媒體世紀近80%股權,9月再下一城,以約8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媒體伯樂73.38%股份及可換股債券。從而將兩家的地鐵和公交車廣告經營權悉數收入囊中,在交通媒體方面漸成壟斷之勢。
而此次江南春從年初就在策劃的、市值最大的境外上市媒體公司以上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框架媒介,創下了中國近年來媒體並購的最高紀錄。
原本應該是個浪漫詩人的江南春,被命運捉弄成一個商界奇才。或許命運本該如此,或許中國現代商業模式本該有這種命運。
江南春速寫
「如果我能選擇的話,真希望大學時代的生活可以重現,大學時候的戀愛是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男人的性感真的不需要財富去修飾,當然,能袒露這種心扉的江南春,是個性感的有錢人。
大學二年級開始做廣告,大三開自己的廣告公司,2003年創辦分眾傳媒(FMCN.NASDAQ),而立之年江南春已經成為億萬富豪,躋身「胡潤富豪榜」第82名。
「即使分眾上市,也不能讓我有那種感覺」,這位懷念懵懂情感的詩人富翁,也許再也無法找回那份感覺了。畢竟他已身陷江湖,或許只能哼哼唱唱周傑倫的《回到過去》了。
⑼ 求《媒介融合:網路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PDF電子版,萬分感謝!!!
媒介融合 網路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PC電腦端登陸可查看,下載下來,雙擊解壓就可以看到。
資料收集於互聯網,僅供個人試讀,有能力多支持正版!
⑽ 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的案例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公平理論.其實質是保證弱小集團的人群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追求全社會的教育權利和機會均等,這正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