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網路小說與戲說的關系

網路小說與戲說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7-22 06:59:48

A. 嚴肅文學是什麼意思相對應的是不是網路文學

嚴肅文學的根源起源於近代的哲學思潮,笛卡兒與培根的唯物主義,叔本華的唯意志論,都可以看作是他的發源體.故,他同哲學一樣"深深的陷於無限的人性痛苦之中,即在死亡時的回頭一望.

B. 如何看待戲說經典文化現象

這是文化產業化發展潮流的要求,也是文化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經典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為戲說提供了「幽默」成分。經典文化發生在農業文明時代,用那時的眼光來看,創作是合理的,社會意義是積極的。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那時的現象就存在不合理性。通過戲說反映出經典文化與現代文化有不相適應的地方,經典文化需要更新。戲說的過程就是文化發展的「揚棄」過程,是經典文化「涅磐」再生的過程,流傳下來的是適應時代的傳統優秀文化,淘汰的是與時代發展相矛盾的文化。
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科技進步推動的結果。現代文化模式與古典文化模式不同,網路語言、網路文學、網路簡訊等新的文藝樣式的出現,必然首當其沖地對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和戲說。
我們對戲說經典應抱的態度應是寬容的,審慎的。不用擔心經典文化傳播會受到影響。通過借用經典作品中的人名來實現傳達市場經濟思想目的的這種類型的戲說,演繹大話經典作品的戲說,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錯誤傳達了經典文化,但不會對經典文化正常傳播造成大的影響。因為,只有熟悉經典文化,知道在哪一點上作了顛覆,才會發笑,不熟悉經典文化,戲說不會達到搞笑目的。相反,為了看懂戲說作品在哪一點搞笑了,有可能催促觀眾和讀者去讀原著。
任何文化現象都是有一定的時間性,戲說經典文化現象也會逐漸式微的。每一種文化現象發生、發展、結束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在逐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後,會被新的文化現象所取代。現在人們已經對戲說文化興趣遞減了,只這一點就突出說明了,戲說經典文化現象最終不會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

C. 戲說的詳細釋義

《辭海》及《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
附會歷史題材,虛構一些有趣或引入發笑的情節進行創作或講述:~三國|孩子們圍坐著聽老人~乾隆皇帝的故事。
1 開玩笑。 元 無名氏 《飛刀對箭》第四折:「你剗的還戲說哩,你被 摩利支 殺的大敗虧輸,若不是 薛仁貴 當住海口,怎能彀殺退 遼 兵?」《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六回:「 德夫人 戲說道:『我們兩口子睡一間屋。』」
2 不是嚴肅認真的解說某件事情,如戲說乾隆,戲說歷史。
我看「戲說」
①如今,似乎進入了「戲說」時代。許多的傳記片、歷史片、評論文章或某些雜感、小品,在標題前冠之以「戲說」二字已經成為時髦。然而,莫以為「戲說」只是有人隨便說說,有人隨便聽聽,產生不了什麼效應,我個人認為,「戲說」之風實在堪憂,因為「戲說」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文學藝術都有極大的危害。
②有些「戲說」足可以使一個人弄到很冤枉的地步而又「永世不得翻身」。例如,據正史《三國志》里的某些文字記載,蔣干是個很不壞的人,有知識、有辯才,且「有儀容」,長得很漂亮,在一代知識分子中很有名。此人的品格也很上乘,絕無「蔣干盜書」那樣的丑舉。他雖奉了曹操的命去勸降自己的老同學周瑜,但在目睹了周瑜「意堅,無可動」之後,只是笑了笑,什麼也沒有說就回來了,絕無戲台上那麼多醜態、醜言。但此人被《三國演義》給予一番「戲說」之後,也就永久地成了小丑,「永世不得翻身」,而且再無人理會什麼正史或什麼本來面目了。
③一個民族若只重「戲說」,冷漠「正說」,終歸是弊多於利的。譬如,時時「戲說」歷史,就會把嚴肅的歷史濁化成一連串的玩笑,好像中華民族的歷史只是由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戀愛史、武則天的艷史加多妒、乾隆爺的扇子功、西太後的醋意構成的,會覺得滿眼都是兇殺、暴力、女人大腿、血淋淋的案子、令人愕然的秘史;另外就是大俠飛來飛去,用武打、槍戰來「拯救」我們這個世界。至於「未來」也成了動畫片、科幻小說里描述的星際大戰、人魔之戰、活人與機器人大戰。
④這種「世界戲化」,在社會意義上屬於「反神聖思潮」,源於商品經濟的精神折光。商品經濟用它的兩大能量——個人的發財致富、人際的等價交換,日益抹掉了一切非物質財富、非對等交換的神聖崇拜和道義精神,使一切不能用價格來衡量的信仰、信念、精神、品格都統統化為笑料。好像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錢這一閃光物之外,一切都是灰色的,都是滑稽的,都可以拿來做「戲說」的對象。
⑤其實,這樣一來世界上就再沒有生動,包括文學藝術。當美已變成一種技術展示,而不再是美本身的時候,追求美、崇拜美也就不再是一種質朴感情,而只能淪為一種「做戲」式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眼下「轟動品」日多、「感動品」日少,甚至有時連「崇拜」本身也成為一種情感游戲的緣故。如此下去,消亡的不僅會是人的嚴肅的心態、嚴肅的事業,還會有文學本身、藝術本身。
⑥有人認為「戲說」不會使文學藝術消亡,事實上這種樂觀是廉價的。當世界已經戲化,人人都熱衷於演戲、戲說,並且有了這方面技術的時候,連戲本身也不會再誘人。因為,世界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都首先具有嚴肅品格,遍地是「戲」,滿耳是「戲說」,任何正經事物都會被「戲」掉的。
(作者:毛志成 文章有刪改)

D. 網路文學與現代(傳統)文學的差異

首先,還是先說一下我對網路文學的認識。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是一種在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路上發布、傳播並獲得回應的文學存在形式,至於這種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於人們所議論的獨立性、革命性,都有待於時間的證明。這是我自己的看法,與它自己是什麼無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爭論中,網路文學作為一種面目模糊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但它的定義——它的出生證尚在辦理之中。

我對這個東西有幾種戲說。

一、平民文學

——突然來了一個機會,空空的沒有目的……機會到底是什麼,一時還不太清楚,而行動已經雷厲風行而且嚴肅。

——《投機分子》

一種在網路上的表達機會進而也是一種在其他媒體上發言的機會突然降臨,與在心頭彌漫已久的傾訴慾望一拍即合,就產生了這個概念不清的網路文學。盡管如此,網路文學的迅速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網路與文學的私生子長得很快,但大家卻不知道它要長成什麼樣子。基於目前泥沙俱下、來勢洶洶的蔓延態勢,實際上否定了在當下立即給出網路文學合適定義的可能性。我仍然傾向於網路文學是一種文學試點或試驗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徵就是,網路給了文學一個相對自由寬容的生存空間,平民話語終於有機會同高貴、陳腐、故作姿態、臃腫、媚雅、世襲、小圈子等等話語並行,在網路媒體上至少有希望打個平手,我從點擊數和跟帖數上看到了這個趨勢,並且體會到了:網路就是群眾路線,網路文學至少在機會均等上創造了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們有了機會就要表演我們的慾望」。

但在另一個方面,多態生存的現狀中,網路文學又給寫作和閱讀提出了一個難題,它增加了選擇、判別和價值評估的難度,盡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從大的趨勢上來說,垃圾幾乎對每個人來說都多於精品,平民化的寫作和閱讀面對著空前高漲的網路創作、發布量,必然會產生因重復、淹沒、遭遇偽劣產品、判斷迷失等等而導致的精力、時間、注意力的浪費,這個沖突雖然在傳統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但網路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那麼,誰又有資格來遴選、導向、解惑?

二、塗鴉文學

——打不開天,也穿不過地,自由不過不是監獄。——《這兒的空間》

既然有了近乎無邊的發言自由,有表達慾望的人怎麼會沉默?只不過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當然,很多人認為網路文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改變了文學的游戲規則,把價值從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來,創造了新的游戲規則,把目光投向了個體、內省、個體和外界的聯系等等。不過,基於自由的緣故,我還是照自己的思路戲說下去。我還是把文學和日記、時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區分。文學在「深度模式」約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價值、終極意義之類崇高、深奧的范疇的路徑,即使在解構之後,也仍然對結構技巧、對極致體驗的描摹、文字氛圍的把握乃至文體創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細細把玩。但網路時代向世人證明,言論、出版自由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文學當然也更自由了。於是乎繼八十年代之後,又一個文學春天來臨,不同的是當初是詩歌和詩社運動,現在是網路白話文和文學網站運動(所以咆哮兄來信說「運動了」的時候,我興奮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詩歌我們只看見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文學可以讓我們迎面地從頭再來)。從言說權力的獲得來講,網路文學更類似於一種塗鴉文化和街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顯然有著高於御用和聽命文學的價值。塗鴉就是自由、情緒化、即興式的表達,沒有什麼約束,這同網路文學的表現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對寫手來說是空前的。隨意性、情緒化既產生快感,也表達了自由真實的想法,為文學回到誠實和天真上來創造了條件。隨心所欲是網路文學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和價值。在獲得了某種權力之後,只有很少的人會完全因為自律而不濫用它。比如我現在,也許就在濫用網路賦予我的一點發言權。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不應該是小女人散文(請主動去掉其中的男權主義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雞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態)或者電台的午夜電話訴衷腸節目的網路翻版。網路除了給文學以表達的權力之外,並沒有附加上墮落的權力。你可以在網路上發言,因發言和宣洩而快樂,甚至為快樂而墮落,但最好不要濫用網路文學的名義;傾訴和表達可以產生快樂和輕松,在網上傾訴和表達更容易實現,可它不會必然地導致網路文學的產生,否則網路文學的范圍就太寬泛以至於沒有什麼意義了。表達的權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義務(而不僅僅是宣洩的行為)才能有「文學」的可能。語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臨著墮落,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聯系。愈快樂愈墮落,愈墮落愈快樂,這是談及網路文學時應該注意的話題。塗鴉在文學上的意義不要因為極端化而喪失。當然這種說法也許只是自己太把文學當回事,也太擔心網路文學的遭遇。

三、個人文學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網路文學的平民性質所昭示的是自由,而個人性質則使其指向私人化和個性化,但現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齊放,或者說究竟是一百朵同種的花、還是一百種不同的花同時開放,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也就是說,個人化是僅僅指親歷性、體驗式,還是再加上個人或個性化的文體試驗、創作思路探索等等,是敘述類似經歷、感悟、感情而僅僅是作者不同而已,還是涌現出開創性的創作多元化的局面。

當然這二者在現在的網路文學中是並存的,我們討論的目的就是在這個現狀下釐清某個方向,試著分析它們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當紅網路文學中,首先在一篇小說中看到甲有一個女友A,然後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小說中看到乙有一個女友B,然後是又一個已經顯得不太曲折、動人的故事,又是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個在聊天室聊了兩年,第二個聊了兩個月,第三個用ICQ,只用了兩次,都進入網戀,開始了小說中的愛情。這種更換主角名字的個人化,顯然被作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繼承下來,一時間還有很多喝彩。如果把這類魚目混珠的「重復建設」去掉,網路文學可能會在數量上大大縮水,但更耐看。在「表達就是一切」的喧囂中,個性化的體驗、思考有從數量上被淹死的危險,不過看看傳統文學和傳統媒體上的情況,我仍覺得欣慰。種種獨立、試驗式的寫作還在復制、抄襲、模式化的海量生產中頑強地生長。孤獨的人現在是可恥的,以後可能光榮。這里所說的個人化寫作,是每個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實際上都面臨的思考。網路文學到底是文學卡拉OK、模仿秀、還是嚴肅的創作?(嚴肅這個詞現在是不是特別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學

網路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迫使我們把速度感提上了議事日程。現在我很懷疑才買的一套《追憶似水年華》自己會不會真的去看它。現在網路文學出現了,盡管現在我還無法確認它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時代催生的產物,它天生遺傳了一種特性,即速度感,這種速度感表現在寫作上,也表現在閱讀上,還表現在反饋上,一篇萬把字的東西貼出來,最快的居然在5分鍾內就有可能見到簡捷的評論:「好!」或「屁!」——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方便麵,這個特徵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網路文學於死命:垃圾文化,沒有內涵,缺乏思想。對,很多網路文字就是這樣,但一棍子掃過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凈,究竟又有什麼意義?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這個數碼時代的特徵,網路文學應該在這個意義上滿足時代的要求,——即使是傳統文學,也同樣存在這個要求。只是網路文學比較而言更天然地有滿足信息和消費時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對於網路文學的要求不僅是量的要求,也有層面上的豐富性要求。蘿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現在網路文學面臨的尷尬之一。畢竟天才是少數,大家的文學素養、思維敏捷度參差不齊,又要質又要量,該怎麼辦?這一點,我也沒有什麼「全面解決方案」,我自己也只不過是個在網路巨大的自由羽翼庇護下胡謅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賞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網文時,又對自己陷入浮躁情緒感到無可奈何。

好了,就到這兒吧。戲說比較好,我可不算搞定義的人,那是理論大家、文學領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個窗口(Windows2000?),連臉都不給你看,就這么說說,扔磚頭是別人的事,我也沒有真挨上,也許這就是網路文字的好處,不管它是什麼吧,我喜歡。

現代主義作為歐美首先出現的文學思潮,早在上世紀初就傳到中國。作為一種創作手法,經歷了文學黑暗的禁閉年代之後,上世紀80年代末這種思潮在本土演得空前熱鬧,尤其是文學理論界,我想,爭論是正常的。但是有些人一聽到西方現代主義就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根本不知怎回事地加以排斥,否定,說成是無聊的、荒謬的、墮落的東西。我想,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創作手法),既然有那麼多人追隨,獲諾貝爾文學獎者大有人在,必有它可取的一面,即使我們不接受,了解一下也未曾不可。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本身具有很復雜的背景,嚴格地說,現代主義不是一個什麼流派,而是由許多具有現代主義創作手法派別匯成的一股文藝思潮(包括美術、音樂、戲劇和建築等等)。這種流派的產生有它的歷史和地域因素:現代工業的興起,涌現出一批中產階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冷漠,孤僻,社會變成了一種異己的力量,作為個體的人感到無比的孤獨。兩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用人類發明的槍支彈葯屠殺自己的同類,西方的什麼自由、博愛、人道理想的觀念被戰爭蹂躪得體無完膚,西方的文明被拋進了一場深刻的危機之中,現代主義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的。
現代主義的派別和旗號很多,例如有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意識流,黑色幽默,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體小說,魔幻現實主義等。主要作家有:托.馬爾斯曼,卡夫卡,薩特,加謬,貝克特,馬爾克斯等等。
現代主義的審美意識有著復雜的傾向。許多作家對丑和惡採取憤怒的態度表現在作品裡。他們認為,個人無法改變世界,因此在作品裡表現出頹廢或玩世不恭的傾向,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這些作家傾心表現荒謬、混亂、猥瑣、邪惡、醜陋等意識,使作品中的場景總有夢魘的特徵。他們的理由是表現「誠實的意識」。表現「誠實的意識」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精神。他們肯定美好的東西的存在,但他們又不願意用那種雖然極為善良卻是非常簡單的眼光來認識這個世界,社會的不完美和惡勢力的存在,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如果還用一種正直善良的眼光把這個世界說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無力把握現實的結果,有什麼真實可言呢!所以現代主義強調「從著魔狀態下清醒過來」,是「天真狀態的結束。」
在真善美的觀念上,現代主義與傳統的柏拉圖美學觀念有著明顯的差別。柏拉圖認為:真和善都是美的;但在現代主義眼裡,真善美並不是必然統一的整體,美和善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丑和惡都是與美和善相反的,但可以是真的。問題在於用怎樣的態度觀察這個世界和人,怎樣估計「真」的原則對文學美學價值和認識價值具有意義。從方法論上看,現代主義作家注重人的自身認識,「認識你自己」。哈姆雷特說過:「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麼高貴!力量是多麼無窮!儀表和舉止是多麼端莊!多麼出色!宇宙的精華!萬物之靈長。」
在形式上,正如索爾.貝婁所說:「奇特的腳穿奇特的鞋」。所以說,現代主義在形式上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形式,與傳統的文學比較,它的特點是故意打破時空順序,大量運用夢境,心理時間,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徵和意識流等手法去表現生活和人的性格。他們認為,作為傳統的現實主義再也無法深刻地表現現代人復雜的生活經驗和內心體驗,人的個性從集體意識中解放出來,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確地把人的個性和復雜的心理體驗表現出來,傳統的白描手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顯得蒼白無力也無法刻畫現代人的復雜意識。

中國本土文學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84年前後),新時期文學(那時候是這么說的)基本上是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主,大致以團塊狀向前涌動,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出現多元化並進,這實際上是群體意識與權威崇拜在新時期文學的某些延續——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這些已被認同的文學思潮,整個文壇的創作大體是一致的。群體意識的制約必然使文學創作走向單一化,這樣倒方便了理論界,但對整個文壇來說,是很糟糕的事情!84年前後,通過報刊我們不斷聽到一些作家對創作苦悶的傾訴,有的隱退,消歇,反思或讀書;其實在這時候,一些具有「先鋒意識」的作家漸漸脫離了「群體」,於是出現了視覺不同的尋根作家,形成了「尋根熱」,他們要奮力開鑿腳下的文化岩層,強化民族精神,對傳統的文化進行反思和批判。他們啟迪民智,喚醒民心,基於這種現實和文化心理訴求的慾望,再加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理論的滲進,一些作家接觸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某些創作手法,這樣「尋根」作家的創作有了突破口,他們在西方現代主義那裡看到了適用表現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鑒的方法,於是(1984年後)本土文壇熱鬧起來了。但是,由於缺乏理論的指導,一些刊物只給這些作品掛上「探索性作品」的標簽。其實,這個時期所謂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鑒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某些創作手法,對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消極的批判,對愚昧落後的痛惜,更注重表現人的個性,注重人的潛意識以及心理歷程,對現代不合理的事以諷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義上擺脫了傳統的情節而建立新的情節觀念模式。除了少數作品有圖解存在主義、帶有宿命論和悲觀主義傾向外,大多數作品具有進步的意義!
新時期小說多元化的出現,意味著文學思潮的形成。有人問:新時期有哪些文學流派?這確實是很棘手的問題,因為確切的劃分是很難的,但按照已經提及過的不完全劃分法,一般可以說: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民族文化派,象徵主義,意識流等幾種較為明顯的派別。
莫言的《紅高粱》系列應該屬於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讓人的生活、人的命運在神話的氛圍里展開」。這種整體構思,深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而且莫言也毫不迴避這種影響和啟示。
周立武的《巨獸》,明顯吸收了象徵主義的手法。那個神秘的巨獸是山林的統治者,它吞噬了許多獵人而繼續向獵人挑戰,不斷地吸引著一代代的獵人。可是年輕的獵人從父輩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為什麼不能活著證明自己?難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號?揭示了這種難以跨越的傳統道德觀念。
總之,新時期本土文學創作,不管採用哪種創作手法,對於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而言,或多或少借鑒、吸收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某些創作手法,並因為這些手法的滲入,使本土文學出現了多元化的繁榮景象。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差異

E. 網路文學,什麼才是人們該關注的

網路文學:什麼才是人們該關注的
來源:文匯報 作者:潘凱雄
一方面,所謂網路文學的寫作在互聯網上鬧騰得風生水起、熱鬧得很;另一方面,人們對它的關注與評價則基本上還都是停留在最外圍、最皮毛的層面。其實,對文學的任何關注,無論是傳統還是網路,不讀作品就沒有發言權。
關於網路文學,本人一向不敢發聲,之所以如此膽怯,是因為自己對其作品的閱讀太少,說來慚愧:就連《誅仙》、《鬼吹燈》、《盜墓筆記》這樣的明星產品都未讀過,如此缺乏閱讀積累,那說啥心裡還不虛得很?不過不敢發聲不等於無視或漠視,那麼一個「龐然大物」客觀上存在著,你的無視與漠視除了暴露自己的孤陋寡聞外,別無其他。坦率地說,為了彌補這種無知,我倒是很想從他人的評述中獲取些許相關的滋養。結果,一番搜尋閱讀下來,從社會整體有關網路文學的關注中我獲取的最大量信息概括起來或可用如下兩字而蔽之。
第一個字謂之為「量」。具體點說就是數量多、體量大、點擊量高、吸金量強。數量多指的是網路文學的作品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網路文學簽約作者數量超過百萬,每年上傳作品的數量也接近一百萬部,如起點中文網、紅袖小說網等多家在線中文寫作平台,每日更新的字數就多達一個億。體量大指的是網路文學單個作品的體量動輒三四部五六部者甚多。點擊量高指的是某部網路文學作品獲得數以百千萬的點擊量都並非天方夜譚。至於吸金量強則是說網路作家的「造富能力」好生了得,據「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網路作家富豪榜」發布:起點中文網白金級作家唐家三少以2650萬元版稅蟬聯狀元寶座,天蠶土豆、血紅、我吃西紅柿、夢入神機等「網路大神」則緊隨其後。
第二個字謂之為「體」。具體地說就是各家都在力圖為網路文學定性,試圖回答網路文學的本體是什麼?概括起來大體上亦不外乎如下四說:一曰傳統文學之類型說,即網路文學無非就是傳統文學中的類型文學,且多為玄幻、武俠、言情和戲說歷史等四類;二曰非文學說,即網路文學多蕪雜,壓根兒還談不上是文學;三曰互滲說,即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並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滲透;四曰另起爐灶說,即傳統文學的那套話語已無力詮釋網路文學,因而需要新建另一套話語體系方能言說。
這一「量」一「體」,前者說的都是網路文學現階段最外觀的一些特點,說實話,這些特點與文學本身基本上沒什麼關系,至於有論者屢屢將其作為網路文學或數字出版巨大成就的重要標志而張揚,這除了一次次地彰顯這些論者的無知和GDP崇拜之外,實在說明不了什麼。業內人士都知道,文學產量的多少與質的優劣從來就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這些個量與文學自身的價值本身是毫無關系的。那一個個海量的數字無非只是在提供這樣一個客觀現實,至於價值評判和文學分析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兩者間風馬牛不相及。而所謂「體」盡管試圖是在評析網路文學的文學特色,但恕我不敬,這樣的評析也著實皮毛了些。比如說它是類型文學這不算錯,但類型文學本身同樣也有優劣之別,被稱之為「新武俠」的寫手何其多矣,但最終留下的緣何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龍等少數幾家?比如說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並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滲透,這話也幾乎等於沒說,只要是文學,又有哪一種能夠與文學傳統截然不同呢?再比如說網路文學需要另一套話語體系方能言說,那到底又是一套什麼樣的話語體系呢?究竟是文學的還是其他的則一概語焉不詳。至於認為網路文學壓根兒還算不上文學則是從根本上將其拒之於文學之門外,這樣固然簡單,但恐怕也會因其簡單而不成為一個辦法。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一方面,所謂網路文學的寫作在互聯網上鬧騰得風生水起、熱鬧得很;另一方面,人們對它的關注與評價則基本上還都是停留在最外圍、最皮毛的層面。說句不中聽的話:如果我們對網路文學的關注持續停留在這樣的外部與淺層,那不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就是學風的浮躁;如果說這樣一種寫作還要被稱之為是文學的話,那麼什麼才是人們真正該關注的?
答案只能是回到文學自身,回到文學寫作的內部,就作品說作品就寫作說寫作。你說他粗俗總得說出個一二三,你說他鮮活也需道出個四五六,這些都需要實實在在的閱讀為基礎,離開了這些,離開了對作品的閱讀,對網路文學的任何關注與評說都是蒼白的、虛無的和想當然的,這樣的關注與評說也基本是廢話空話與套話,同樣是網路文學中的污垢。其實與傳統文學一樣,對文學的任何關注,無論是傳統還是網路,不讀作品就沒有發言權。
(本文作者為著名文學評論家)

F. 什麼是網路文學

首先,還是先說一下我對網路文學的認識。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是一種在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路上發布、傳播並獲得回應的文學存在形式,至於這種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於人們所議論的獨立性、革命性,都有待於時間的證明。這是我自己的看法,與它自己是什麼無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爭論中,網路文學作為一種面目模糊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但它的定義——它的出生證尚在辦理之中。

我對這個東西有幾種戲說。

一、平民文學

——突然來了一個機會,空空的沒有目的……機會到底是什麼,一時還不太清楚,而行動已經雷厲風行而且嚴肅。

——《投機分子》

一種在網路上的表達機會進而也是一種在其他媒體上發言的機會突然降臨,與在心頭彌漫已久的傾訴慾望一拍即合,就產生了這個概念不清的網路文學。盡管如此,網路文學的迅速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網路與文學的私生子長得很快,但大家卻不知道它要長成什麼樣子。基於目前泥沙俱下、來勢洶洶的蔓延態勢,實際上否定了在當下立即給出網路文學合適定義的可能性。我仍然傾向於網路文學是一種文學試點或試驗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徵就是,網路給了文學一個相對自由寬容的生存空間,平民話語終於有機會同高貴、陳腐、故作姿態、臃腫、媚雅、世襲、小圈子等等話語並行,在網路媒體上至少有希望打個平手,我從點擊數和跟帖數上看到了這個趨勢,並且體會到了:網路就是群眾路線,網路文學至少在機會均等上創造了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們有了機會就要表演我們的慾望」。

但在另一個方面,多態生存的現狀中,網路文學又給寫作和閱讀提出了一個難題,它增加了選擇、判別和價值評估的難度,盡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從大的趨勢上來說,垃圾幾乎對每個人來說都多於精品,平民化的寫作和閱讀面對著空前高漲的網路創作、發布量,必然會產生因重復、淹沒、遭遇偽劣產品、判斷迷失等等而導致的精力、時間、注意力的浪費,這個沖突雖然在傳統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但網路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那麼,誰又有資格來遴選、導向、解惑?

二、塗鴉文學

——打不開天,也穿不過地,自由不過不是監獄。——《這兒的空間》

既然有了近乎無邊的發言自由,有表達慾望的人怎麼會沉默?只不過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當然,很多人認為網路文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改變了文學的游戲規則,把價值從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來,創造了新的游戲規則,把目光投向了個體、內省、個體和外界的聯系等等。不過,基於自由的緣故,我還是照自己的思路戲說下去。我還是把文學和日記、時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區分。文學在「深度模式」約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價值、終極意義之類崇高、深奧的范疇的路徑,即使在解構之後,也仍然對結構技巧、對極致體驗的描摹、文字氛圍的把握乃至文體創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細細把玩。但網路時代向世人證明,言論、出版自由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文學當然也更自由了。於是乎繼八十年代之後,又一個文學春天來臨,不同的是當初是詩歌和詩社運動,現在是網路白話文和文學網站運動(所以咆哮兄來信說「運動了」的時候,我興奮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詩歌我們只看見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文學可以讓我們迎面地從頭再來)。從言說權力的獲得來講,網路文學更類似於一種塗鴉文化和街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顯然有著高於御用和聽命文學的價值。塗鴉就是自由、情緒化、即興式的表達,沒有什麼約束,這同網路文學的表現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對寫手來說是空前的。隨意性、情緒化既產生快感,也表達了自由真實的想法,為文學回到誠實和天真上來創造了條件。隨心所欲是網路文學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和價值。在獲得了某種權力之後,只有很少的人會完全因為自律而不濫用它。比如我現在,也許就在濫用網路賦予我的一點發言權。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不應該是小女人散文(請主動去掉其中的男權主義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雞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態)或者電台的午夜電話訴衷腸節目的網路翻版。網路除了給文學以表達的權力之外,並沒有附加上墮落的權力。你可以在網路上發言,因發言和宣洩而快樂,甚至為快樂而墮落,但最好不要濫用網路文學的名義;傾訴和表達可以產生快樂和輕松,在網上傾訴和表達更容易實現,可它不會必然地導致網路文學的產生,否則網路文學的范圍就太寬泛以至於沒有什麼意義了。表達的權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義務(而不僅僅是宣洩的行為)才能有「文學」的可能。語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臨著墮落,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聯系。愈快樂愈墮落,愈墮落愈快樂,這是談及網路文學時應該注意的話題。塗鴉在文學上的意義不要因為極端化而喪失。當然這種說法也許只是自己太把文學當回事,也太擔心網路文學的遭遇。

三、個人文學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網路文學的平民性質所昭示的是自由,而個人性質則使其指向私人化和個性化,但現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齊放,或者說究竟是一百朵同種的花、還是一百種不同的花同時開放,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也就是說,個人化是僅僅指親歷性、體驗式,還是再加上個人或個性化的文體試驗、創作思路探索等等,是敘述類似經歷、感悟、感情而僅僅是作者不同而已,還是涌現出開創性的創作多元化的局面。

當然這二者在現在的網路文學中是並存的,我們討論的目的就是在這個現狀下釐清某個方向,試著分析它們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當紅網路文學中,首先在一篇小說中看到甲有一個女友A,然後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小說中看到乙有一個女友B,然後是又一個已經顯得不太曲折、動人的故事,又是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個在聊天室聊了兩年,第二個聊了兩個月,第三個用ICQ,只用了兩次,都進入網戀,開始了小說中的愛情。這種更換主角名字的個人化,顯然被作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繼承下來,一時間還有很多喝彩。如果把這類魚目混珠的「重復建設」去掉,網路文學可能會在數量上大大縮水,但更耐看。在「表達就是一切」的喧囂中,個性化的體驗、思考有從數量上被淹死的危險,不過看看傳統文學和傳統媒體上的情況,我仍覺得欣慰。種種獨立、試驗式的寫作還在復制、抄襲、模式化的海量生產中頑強地生長。孤獨的人現在是可恥的,以後可能光榮。這里所說的個人化寫作,是每個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實際上都面臨的思考。網路文學到底是文學卡拉OK、模仿秀、還是嚴肅的創作?(嚴肅這個詞現在是不是特別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學

網路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迫使我們把速度感提上了議事日程。現在我很懷疑才買的一套《追憶似水年華》自己會不會真的去看它。現在網路文學出現了,盡管現在我還無法確認它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時代催生的產物,它天生遺傳了一種特性,即速度感,這種速度感表現在寫作上,也表現在閱讀上,還表現在反饋上,一篇萬把字的東西貼出來,最快的居然在5分鍾內就有可能見到簡捷的評論:「好!」或「屁!」——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方便麵,這個特徵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網路文學於死命:垃圾文化,沒有內涵,缺乏思想。對,很多網路文字就是這樣,但一棍子掃過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凈,究竟又有什麼意義?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這個數碼時代的特徵,網路文學應該在這個意義上滿足時代的要求,——即使是傳統文學,也同樣存在這個要求。只是網路文學比較而言更天然地有滿足信息和消費時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對於網路文學的要求不僅是量的要求,也有層面上的豐富性要求。蘿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現在網路文學面臨的尷尬之一。畢竟天才是少數,大家的文學素養、思維敏捷度參差不齊,又要質又要量,該怎麼辦?這一點,我也沒有什麼「全面解決方案」,我自己也只不過是個在網路巨大的自由羽翼庇護下胡謅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賞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網文時,又對自己陷入浮躁情緒感到無可奈何。

好了,就到這兒吧。戲說比較好,我可不算搞定義的人,那是理論大家、文學領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個窗口(Windows2000?),連臉都不給你看,就這么說說,扔磚頭是別人的事,我也沒有真挨上,也許這就是網路文字的好處,不管它是什麼吧,我喜歡。

G. 戲說歷史似乎成為一種潮流,那麼戲說有沒有尺度正劇和戲說究竟孰優孰劣

戲說如果作為一種通俗文學且有思想深度,是可以接受的。廣義來說,任何歷史小說都有戲說的成分。比如《水滸傳》講宋江起義故事,絕大多是情節是虛構的。但我們今天仍將其視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因為這部小說有著非常明確的思想主題和深刻內涵,文學價值也相當出色。從這個角度而言,正史和戲說沒有優劣。
但原則上講,戲說是有尺度的。歷史小說往往明確告訴我們其存在虛構成分,如《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即將正史《三國志》通俗化,方便舞台演說而存在的文本。而今天的戲說歷史則多半缺乏這種真誠的態度和深邃的思想,反而會影響後來者對歷史的解讀。這樣的戲說便是有害的,是劣質的。

H. 淺析網路文學的內涵及其意義

首先,還是先說一下我對網路文學的認識。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是一種在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路上發布、傳播並獲得回應的文學存在形式,至於這種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於人們所議論的獨立性、革命性,都有待於時間的證明。這是我自己的看法,與它自己是什麼無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爭論中,網路文學作為一種面目模糊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但它的定義——它的出生證尚在辦理之中。

我對這個東西有幾種戲說。

一、平民文學

——突然來了一個機會,空空的沒有目的……機會到底是什麼,一時還不太清楚,而行動已經雷厲風行而且嚴肅。

——《投機分子》

一種在網路上的表達機會進而也是一種在其他媒體上發言的機會突然降臨,與在心頭彌漫已久的傾訴慾望一拍即合,就產生了這個概念不清的網路文學。盡管如此,網路文學的迅速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網路與文學的私生子長得很快,但大家卻不知道它要長成什麼樣子。基於目前泥沙俱下、來勢洶洶的蔓延態勢,實際上否定了在當下立即給出網路文學合適定義的可能性。我仍然傾向於網路文學是一種文學試點或試驗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徵就是,網路給了文學一個相對自由寬容的生存空間,平民話語終於有機會同高貴、陳腐、故作姿態、臃腫、媚雅、世襲、小圈子等等話語並行,在網路媒體上至少有希望打個平手,我從點擊數和跟帖數上看到了這個趨勢,並且體會到了:網路就是群眾路線,網路文學至少在機會均等上創造了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們有了機會就要表演我們的慾望」。

但在另一個方面,多態生存的現狀中,網路文學又給寫作和閱讀提出了一個難題,它增加了選擇、判別和價值評估的難度,盡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從大的趨勢上來說,垃圾幾乎對每個人來說都多於精品,平民化的寫作和閱讀面對著空前高漲的網路創作、發布量,必然會產生因重復、淹沒、遭遇偽劣產品、判斷迷失等等而導致的精力、時間、注意力的浪費,這個沖突雖然在傳統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但網路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那麼,誰又有資格來遴選、導向、解惑?

二、塗鴉文學

——打不開天,也穿不過地,自由不過不是監獄。——《這兒的空間》

既然有了近乎無邊的發言自由,有表達慾望的人怎麼會沉默?只不過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當然,很多人認為網路文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改變了文學的游戲規則,把價值從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來,創造了新的游戲規則,把目光投向了個體、內省、個體和外界的聯系等等。不過,基於自由的緣故,我還是照自己的思路戲說下去。我還是把文學和日記、時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區分。文學在「深度模式」約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價值、終極意義之類崇高、深奧的范疇的路徑,即使在解構之後,也仍然對結構技巧、對極致體驗的描摹、文字氛圍的把握乃至文體創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細細把玩。但網路時代向世人證明,言論、出版自由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文學當然也更自由了。於是乎繼八十年代之後,又一個文學春天來臨,不同的是當初是詩歌和詩社運動,現在是網路白話文和文學網站運動(所以咆哮兄來信說「運動了」的時候,我興奮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詩歌我們只看見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文學可以讓我們迎面地從頭再來)。從言說權力的獲得來講,網路文學更類似於一種塗鴉文化和街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顯然有著高於御用和聽命文學的價值。塗鴉就是自由、情緒化、即興式的表達,沒有什麼約束,這同網路文學的表現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對寫手來說是空前的。隨意性、情緒化既產生快感,也表達了自由真實的想法,為文學回到誠實和天真上來創造了條件。隨心所欲是網路文學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和價值。在獲得了某種權力之後,只有很少的人會完全因為自律而不濫用它。比如我現在,也許就在濫用網路賦予我的一點發言權。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不應該是小女人散文(請主動去掉其中的男權主義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雞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態)或者電台的午夜電話訴衷腸節目的網路翻版。網路除了給文學以表達的權力之外,並沒有附加上墮落的權力。你可以在網路上發言,因發言和宣洩而快樂,甚至為快樂而墮落,但最好不要濫用網路文學的名義;傾訴和表達可以產生快樂和輕松,在網上傾訴和表達更容易實現,可它不會必然地導致網路文學的產生,否則網路文學的范圍就太寬泛以至於沒有什麼意義了。表達的權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義務(而不僅僅是宣洩的行為)才能有「文學」的可能。語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臨著墮落,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聯系。愈快樂愈墮落,愈墮落愈快樂,這是談及網路文學時應該注意的話題。塗鴉在文學上的意義不要因為極端化而喪失。當然這種說法也許只是自己太把文學當回事,也太擔心網路文學的遭遇。

三、個人文學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網路文學的平民性質所昭示的是自由,而個人性質則使其指向私人化和個性化,但現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齊放,或者說究竟是一百朵同種的花、還是一百種不同的花同時開放,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也就是說,個人化是僅僅指親歷性、體驗式,還是再加上個人或個性化的文體試驗、創作思路探索等等,是敘述類似經歷、感悟、感情而僅僅是作者不同而已,還是涌現出開創性的創作多元化的局面。

當然這二者在現在的網路文學中是並存的,我們討論的目的就是在這個現狀下釐清某個方向,試著分析它們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當紅網路文學中,首先在一篇小說中看到甲有一個女友A,然後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小說中看到乙有一個女友B,然後是又一個已經顯得不太曲折、動人的故事,又是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個在聊天室聊了兩年,第二個聊了兩個月,第三個用ICQ,只用了兩次,都進入網戀,開始了小說中的愛情。這種更換主角名字的個人化,顯然被作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繼承下來,一時間還有很多喝彩。如果把這類魚目混珠的「重復建設」去掉,網路文學可能會在數量上大大縮水,但更耐看。在「表達就是一切」的喧囂中,個性化的體驗、思考有從數量上被淹死的危險,不過看看傳統文學和傳統媒體上的情況,我仍覺得欣慰。種種獨立、試驗式的寫作還在復制、抄襲、模式化的海量生產中頑強地生長。孤獨的人現在是可恥的,以後可能光榮。這里所說的個人化寫作,是每個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實際上都面臨的思考。網路文學到底是文學卡拉OK、模仿秀、還是嚴肅的創作?(嚴肅這個詞現在是不是特別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學

網路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迫使我們把速度感提上了議事日程。現在我很懷疑才買的一套《追憶似水年華》自己會不會真的去看它。現在網路文學出現了,盡管現在我還無法確認它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時代催生的產物,它天生遺傳了一種特性,即速度感,這種速度感表現在寫作上,也表現在閱讀上,還表現在反饋上,一篇萬把字的東西貼出來,最快的居然在5分鍾內就有可能見到簡捷的評論:「好!」或「屁!」——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方便麵,這個特徵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網路文學於死命:垃圾文化,沒有內涵,缺乏思想。對,很多網路文字就是這樣,但一棍子掃過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凈,究竟又有什麼意義?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這個數碼時代的特徵,網路文學應該在這個意義上滿足時代的要求,——即使是傳統文學,也同樣存在這個要求。只是網路文學比較而言更天然地有滿足信息和消費時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對於網路文學的要求不僅是量的要求,也有層面上的豐富性要求。蘿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現在網路文學面臨的尷尬之一。畢竟天才是少數,大家的文學素養、思維敏捷度參差不齊,又要質又要量,該怎麼辦?這一點,我也沒有什麼「全面解決方案」,我自己也只不過是個在網路巨大的自由羽翼庇護下胡謅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賞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網文時,又對自己陷入浮躁情緒感到無可奈何。

好了,就到這兒吧。戲說比較好,我可不算搞定義的人,那是理論大家、文學領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個窗口(Windows2000?),連臉都不給你看,就這么說說,扔磚頭是別人的事,我也沒有真挨上,也許這就是網路文字的好處,不管它是什麼吧,我喜歡。

I. 歷史小說,影視戲說歷史,對普及歷史有何幫助有沒有負面影響

有幫助,但也有負面影響的,例如像還珠格格那樣的劇,很容易誤導觀眾,尤其是不太了解歷史的青少年。

J. 網路文學與離騷有怎樣的關系

同學,你的切入點相當可以啊,經過誠意地思考後,我覺得:
嚴肅地回答你:屈原是「文以載道」的代表,他的作品都是以增強人們的認知、才能、德行為主的。其中他的作品以《離騷》最為出名,其中體現著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思想,他的作品總是將自己的人生遭遇與國家的興衰命運聯系在一起,他是我國傳統政治家文人的代表,是當前我國網路文學作家學習的榜樣。詩人屈原是最出色的「文以載道」代表,他的文章不僅有優秀傳統的「以文載道」思想,其中也不乏對愛國主義的歌頌的優秀的文學藝術。
而如今的文學不論形式,都肩負著傳播思想的責任。目前的網路文學中,大量的作品太過偏向娛樂性、戲說性,而並沒有很好地傳承著優秀文化,不能給人們帶來思考和精神層級的升華。
再者,不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離騷》是一部相當優秀的經典。它不需要緊跟潮流,它不需要考慮時人口味,它就在那裡,我們不會忘記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反觀當下,網路文學有種娛樂至死的現象,什麼火大家一擁而上寫什麼,而冷門的歷史類、科技類、寫實類網路文學反而不大受歡迎。需知,作品易得,經典難求。
結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得到,在網路文學泛濫於大眾精神世界的時候,《離騷》對群眾文學的借鑒意義相當大。網路文學,應當肩負起「文以載道」的思想,不一味追求熱題材,金手指,反而應盡量深入思考,弘揚當下優秀思想。
(Ps:事實上,現在網路上仍舊不乏關心國事民生的作者,在不斷反思,用作品反映現實)
搞怪版:《離騷》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十分成功,該主人公的相關特點直至現在仍被廣泛運用於網路文學中。
忠誠的屈原——忠犬男謝謝
愛美的屈原——基佬紫謝謝
喜歡香氣的屈原——龍涎香、沉香和噴著古龍水的男主謝謝
喜歡問天的屈原——我命由我不由天,某點男主謝謝
喜歡求美女的屈原——後宮風流淚男主、小奶狗謝謝
喜歡占卜的屈原——各大神棍類、都市風水師主角謝謝
最後投江的屈原——悲劇的主角,各種掉入湖、江、海的主角謝謝
親,如果有幫助的話,看在我這么嚴肅認真的分身,望採納

熱點內容
小說浪盪江湖魂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05 16:39:30 瀏覽:847
長篇末日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15:59:29 瀏覽:250
大主宰聽書上 發布:2025-07-05 13:57:08 瀏覽:813
小說男主角名字叫楊天 發布:2025-07-05 13:56:22 瀏覽:349
推薦穿越養娃小說 發布:2025-07-05 13:46:54 瀏覽:951
種田桃花多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05 13:23:08 瀏覽:296
合集言情長篇小說 發布:2025-07-05 13:23:05 瀏覽:577
男配角嘯天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5 13:22:29 瀏覽:415
男主開始不愛女主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5 13:17:26 瀏覽:344
現代虐文悲劇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13:04:55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