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敘事空間研究
⑴ 關於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生存敘事的研究現狀
論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指導教師:賀仲明 作者:張樂樂
摘要:
對嚴歌苓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進行研讀和思考,體察作者怎樣從女性形象入手,探究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文化環境中的人性,通過塑造性情各異的女性形象表明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從而關懷人生。
關鍵詞:嚴歌苓 女性形象 人性 關懷
嚴歌苓是我欣賞的一位當代華文女作家。她自己本身的經歷就是一部傳奇。五十年代初,她生於上海,十幾歲當了兵,學過舞蹈,數次隨部隊進藏巡迴演出,踏進那片神秘的土地,還經歷過共和國動亂時代的末期風雲。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她強烈要求去前線做一名特派記者,目睹了許多生與死、血與火的場面。她三十歲才開始學習英語,之後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習寫作,獲碩士學位。在國外,她拒絕依靠有錢親戚的資助,勤工儉學,當過餐館服務員、保姆……她的經歷對她的寫作氣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江南女子的敏銳和細膩,在她作品中發揮到了極致,她所經歷的時代和曲折豐富的情感體驗,又在她的人格構建中列印著苦難意識和悲情意蘊,使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作家少有的廣度和深度,既客觀、冷靜,又有調侃似的幽默。出國之前,她寫了三部長篇小說,已是作家協會會員。出國之後,短片小說《少女小漁》、《女房東》、《海那邊》、《紅羅裙》頻頻摘取了台灣文學各種大獎的桂冠,長篇小說《扶桑》、《人寰》、《一個女人的史詩》、《第九個寡婦》在美國、台灣或內地都取得了較大的反響。
為什麼喜歡嚴歌苓呢?是因為她的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女性形象,引起同樣是女性的我的某種共鳴嗎?是因為她作品涉及到綿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領域,讓讀者不由地隨著她簡練優美形象的文筆進入一個又一個未知的世界和心靈?還是因為被稱為新移民作家的她通過作品帶給我一種新異的價值標准和文化氣息,讓我警醒呢?
下面,談談嚴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給我的一些思考。
女性形象的基本類型和特徵——邊緣人,體現出作者獨特的價值判斷。
正如她所說「我是一個來自中國內地的年輕女人」①,她的作品中也活躍著一批中國內地的女性,她們生活在不同的時空領域,身份、性格迥異。按地域、時代來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漁、海雲,在大洋彼岸演繹著自己的掙扎沉浮;有20世紀30年代河南農村的寡婦葡萄,有用一生守護愛情的女話劇演員田蘇菲,她們無視身邊的一場又一場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心中的「聖地」;有《白蛇》中的孫儷坤、《雌性的草地》中牧馬班的姑娘們、《天浴》中的文秀等,為讀者展現出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觸目驚心的文革畫面;還有生活在當代的農村女子潘巧巧,被拐賣而淪落風塵,用她短暫的悲劇的一生,演繹著處於轉型期的大陸人,人性與利益、慾望的爭奪……
嚴歌苓1980 年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習時,不但接受了嚴謹的英文寫作的訓練,而且開始吸收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對「人」的價值觀的透視,開始用西方文藝理論的價值判斷來重新審視「東方人類」。 「這些『中國女人』,首先有一個「中國」的身份,就帶有西方社會對古老東方的『弱族』判斷,再加上一個『女人』又是一層中國父權社會的凌越歧視,雙重的『 壓迫』感造就了她筆下更為『弱上加弱』的女性人物形象」 ⑴。不管是哪個時代的移民,還是生活在大陸的各色女子,她們的身份、思想都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判斷相去甚遠,她們都是遊走在社會主流之外的邊緣人。作品中,這些女性人物,在各種文化、政治、觀念的夾縫中磨礪輾轉,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豐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讀者深深的悲憫之情。
從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關懷人生。
文學就是人學。馬克思認為人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當嚴歌苓用文學的形式,再現客觀生活的原態,表達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和對生命意義的終極叩問時,她選擇了怎樣一個視角和鍥入口呢?
在談到以大陸文革為題材的作品時,嚴歌苓曾說:「我到了國外之後,發現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寫的。我不想控訴某個人。我只想寫這樣一段不尋常帶有荒謬的歷史運動,讓我們看到一種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對人性感興趣,而對展示人性的舞台毫無興趣。」 她還說,「女人比男人有寫頭,因為她們更無定數,更直覺,更性情化。」也許在嚴歌苓眼中,女性更敏感,通過女性這一斑,可窺見全豹吧。
嚴歌苓筆下的女性人物有一個共性,就是她們都有一點點遲鈍,有一點點缺心眼,是邊緣的,弱勢的。可就是邊緣弱勢的女性卻如一滴水一樣折射出豐富復雜的現實和人性。
《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小菲,她對愛很執著,不管社會對她的丈夫是如何的定性,如何的貶低與批判,打入十八層地獄,簇擁在丈夫身邊的同性異性都「樹倒猢猻散 」,她都死心塌地地愛他、崇拜他。甚至慶幸於這個剝奪了丈夫一切權利榮譽,使丈夫依賴於自己的動盪時代。她對他的愛是一種本能的、直覺的愛。這種愛古典,原始,是與現在的功利社會隔絕的,像羅密歐和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
與這樣的愛比起來,現在的「愛」顯得猥褻和卑劣。在《扶桑》中嚴歌苓有一段有關「出賣」的感言:「人們認為你在出賣,而並不認為我周圍這些女人在出賣。我的時代和你的不同了,你看,這么多女人暗暗為自己定了價格:車子、房產,多少萬的年收入。好了,成交。這種出賣的概念被成功的偷換了,變成了婚嫁,這些女人每個晚上出賣給一個男人,她們的肉體像貨物一樣聾啞。這份出賣為她換來了無憂無慮的三餐,幾櫃子的衣服和首飾,不止這種出賣,有人賣自己給權勢,有人買給名望。有人可以賣自己給一個城市戶口或美國綠卡。有多少女人不再出賣?一一難道我沒有出賣?多少次不甘願中,我在男性的身體底下躺得像一堆貨?那麼,究竟什麼是強奸與出賣?」② 現代社會離婚、婚外戀,一夜情,「才貌雙全榜大款」,「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種種名目繁多的錢、權、性交易屢見不鮮,很多女人不是因為愛,是因為利益而出嫁。她等於買給這個男人,是一次性批發的,而妓女是零售的。「所以別去指責那些零售的,因為你是批發的。」
這真是正中時弊,而且超出了性別職業的限定。許多人不敢這么講,不敢坦然面對,而嚴歌苓卻很坦誠的喊了出來。這不僅表現了她的大膽,敢於直面現實,更是一種對人類生存現狀的文化關懷。
《第九個寡婦》中葡萄在這一點上和田蘇菲很相似,她的公公被土改隊定性為地主惡霸,被槍斃,但葡萄不為所動,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還剩一口氣的公公從刑場背回藏在紅薯窖中,一藏就是近30年。在別人看來,葡萄有點不知時局、執迷不悟的感覺,但卻表現出一種最本色的善良與大愛。 也許在作者眼中,這是人最自然的本質,沒有被文明制度污染的本性。現在,我們回顧這段經歲月淘洗後的歷史,關於階級、政治、解放、地主惡霸這些觀念顯得陌生,這段歲月顯得荒誕和殘忍,但王葡萄身上所表現的善良與大愛,卻美得炫目,以她蒙昧的行為方式,影響著當代人對信仰、對責任的反思,體現了其獨有的文學與社會價值,深深地震撼著我們,並引起我們的深思。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在於人的自由選擇。那麼作為新移民的女性又是怎樣的選擇的呢?在以移民為題材的作品中,文化錯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旨。一方面,他們割斷了與母語文化相連的臍帶,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在新大陸上植根,適應異族文化的價值規范。
《花兒與少年》通過一個中國家庭的解體和一個美國家庭的建立,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與沖突,揭示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征服和壓抑,以及弱勢文化的抗爭和自守。10 年前,30多歲的前舞蹈演員徐晚江,為了擺脫眼前的生活困境,也為了尋求所謂的「幸福生活」,在無奈與憧憬的矛盾心境中,選擇了離開她深愛的丈夫和兒子九華,帶著4歲的女兒踏上了「新移民」的人生旅程。徐晚江這一女性作為一個弱勢文化中的弱者,承受著文化的錯位和失去自由所帶來的身心壓力。丈夫老瀚夫瑞把她當成財產的一部分,晚江「自由地」選擇了「不自由」,用這種不自由換來豐裕的物質生活。她與路易(瀚夫瑞的兒子)的關系是若即若離的,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跨越最後的「雷池」,但那隱秘的心理活動和肌膚相親的情調,卻已明顯地超出了繼母與養子的關系。特別是路易為晚江捶背的場景,「一萬種不可能使她和他十分安全。發生的只是肌膚和肌膚的事;肌膚偷著求歡,他們怎麼辦呢?肌膚是不夠高貴,缺乏廉恥的……是怪不得他們的。」明明是自己在偷歡,卻認為是肌膚在偷換,明明是自己不夠高貴,卻認為肌膚缺乏廉恥,這種自欺欺人式的開脫和安慰,是「天理」與「人慾」激烈交鋒的心理表徵。在靈與肉的撞擊中,我們彷彿聽到了人性的嘆息和呻吟。晚江最後終於無法忍受掩飾與說謊,決定一了百了地與瀚夫瑞攤牌。但她沒有勇氣與美國丈夫面談,於是寫了一封信,通過掛號的方式寄到自己家裡。奇怪的是決定命運的信卻遲遲沒有出現,晚江陷入了焦急不安地等待中。這說明晚江的不自信和猶豫。她厭倦了這種「奴隸」般的生活,可又對優越的生活和社會地位不舍與留戀。小說結尾,瀚夫瑞灑上香水,暗示他想與晚江同房,晚江也開始洗漱,迎合瀚夫瑞的欲求,連她自己也覺得迷茫。她自己無法主動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最後心靈迷失,無所歸屬。
晚江的內心世界,如一朵奇葩,一層一層次第展開,又交錯纏繞,把讀者挾裹著,卷進同樣的迷失與掙扎。
女性形象擔負著批判和拯救,但也透露出作者的一定程度的認同和妥協。
嚴歌苓從「文革」中一路走過的少年記憶使她過早地看到浩劫下急劇凸顯的復雜人性。再加上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關於「人」的價值觀的影響,她堅信「人在哪裡,哪裡就是文化和文學的主流」③,「 決心從足夠的層面和角度,來旁證、反證『人』這門學問。」(同上)嚴歌苓認為女性身上固有的品行是雌性,是人性中最為原始本真的一部分,雌性的被壓抑和扭曲通常隱含著人性的缺失。一個不能讓雌性有著本應有的歸屬的時代也不會產生健全的人性,進而引申出對時代的強烈控訴,呼喚能讓雌性自然綻放的寬容的時代環境。
《雌性的草地》就是誕生在這樣的反思與呼喚中。「文革」中,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 歲的青春少女組成了女子牧馬班,懷著荒誕的理想,庄嚴地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大草原上,從事著令男子都覺繁重的工作。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她們漸漸的自覺不自覺地退卻了外表的雌性特徵,長出了一張張飽經風霜的年輕老臉,但青春萌動的雌性本能卻不可遏制,由於失去了正常的實現渠道,只能以變態扭曲的方式來發泄。老杜用不合適的馬鞍和與身材魁梧的柯丹的一場場廝打來發泄她自己也不甚明了的情慾的沖動。渴望離開草地擺脫蒙昧落後的毛婭,卻被整個集體所排擠和孤立,為了證明對理想的不背叛,毛婭堅決地嫁給了當地的藏族人,葬送了自己畢生的幸福。而沈紅霞則完全消退了雌性特徵,作為荒誕理想的殉道士,徹底扼殺了自己的人性,也壓抑著牧馬班其他成員的人性。在那個瘋狂的年代,一切生命的性都是理想准則的對立面。
「多年後,我們聽說那個指導員叔叔把牧馬班裡的每一個女孩都誘奸了。這是對女孩子們的青春萌動殘酷、恐怖,卻又是唯一合理的解決。」④
「當時我感到她們存在的不很真實,像是一個放在『理想』這個培養皿里的活細胞;似乎人們並不拿她們的生命當回事,她們所受的肉體、情感之苦都不在話下,只要完成一個試驗。」「這個試驗以失敗告終。『性』毀掉了這個一度榮耀的集體。」(同上)
嚴歌苓認為,自己在寫《天浴》時還帶有控訴的情緒,但在寫《穗子物語》時拉開了距離,雖然寫的都是悲劇,「但全是嘻嘻哈哈講的」,那是更高境界的批判,更冷靜理性、更犀利深刻。
《灰舞鞋》中通過15歲的女兵穗子的初戀描寫,揭露了人性的險惡和醜陋。穗子對年輕軍官邵冬駿的愛是純潔、熱烈、真摯的。「每天在日記本上為他寫一首情詩,還給他寫兩頁紙的信,全是「永遠」、「一生」、「至死」之類的詞」。而邵冬駿卻對這樣停留在精神層面的中學生似的「愛」不滿足,「幾天前冬駿忽然問她:『能不能把一切都給我?』他那封信字跡格外笨拙,每一筆畫卻都下了很大手勁,讓十五歲的小穗子看出他的反常。」這引起了穗子的不安和委屈。她約邵冬俊在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溜出來,說清楚。她哪裡知道她的戀人早已被嫉妒她的副分隊長高愛渝,這個「活潑、豐滿、騷情的連級軍官」所色誘,背叛了她,並為她設下了一個惡毒的陷阱。在錯位的年代中,一切都在錯位,穗子自然萌生的少女純潔的情愫變成了「腐化」和「犯賤」,人之間互相的傾軋詆毀,成了對組織忠誠表現……人與人之間充斥著猜忌、仇恨與互相利用和背叛。
但穗子在曾指導員披著溫情面紗的啟發鼓動式的審問中,輕而決絕地說了聲「沒有」,堅持著少女的忠貞和真誠,如污泥中婷婷玉立的一支荷花,悠悠地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這少女變得聖潔起來,如一尊漢白玉的塑像,與她所處的時代環境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反差。
嚴歌苓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少是在逆境當中成長的起來的女人,成了這個男權社會當中弱勢中的更弱者。但是,她們的精神和靈魂卻是偉大的,很有力量的,無論在什麼時候,內心都是主動的、強大的、堅忍的。就女性角度來看,與生俱來的母性犧牲和奉獻精神使她們在兩性關系中本能地充當了保護和給予的角色,這種無私的給予越過世俗貞操的觀念,躲過文明道德的譴責,上升為「女神」「地母」的形象⑵,寬容地接受了人性的弱點,用母性衍生的善良大度彌補被損壞的世界。嚴歌苓認為男人,破壞了世界,一次一次對世界造成創傷。女人總是療傷者,總是在一片廢墟上耕種、紡織,把世界又重新的建起來。這就是女人的更強處,她們多麼堅韌。她們使生生不息的現象能夠得到一再的實現。
《少女小漁》中,面對清清潔潔的小漁,原本無恥齷齪的義大利老頭「悄悄找回了遺失了很久的一部分他自己,那一部分的他是寧靜、文雅的」⑤。《扶桑》就是最具母性的女人,面對無求無欲的扶桑,暴戾的大勇放下了仇恨和罪惡,用生命償還了血債。扶桑藏起美國男孩克里斯在參與輪奸她時,被她扯下的一枚銅紐扣,從未告訴他她掌握的這一罪證,而是「讓那或許永遠不實行的懲罰永遠懸在他的生命上,永遠籠罩著他的良心」,克里斯被扶桑古老的東方地母形象所感染,「克里斯還想到自己的一生,被扶桑改變的一生。他一生都在反對迫害華人……成了個中國學者……」⑥。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嚴歌苓筆下那些面對生存處境移位,在世界、文化、性別多重邊緣掙扎的女性角色中,透露出一定程度的對西方主義和父權制度的認同和妥協。
嚴歌苓謳歌東方女性的傳統美德——溫順、謙卑、堅忍、善解人意。把這種美德命名為「母性」,包涵著受難、寬恕,和對於自身毀滅的情願。但是一個東方女性,在西方主流文化和父權制度雙重擠壓下,不奮起反抗,甚至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像扶桑般全面迎合,甚至倒退回不會思維的原始狀態,這是一條可以走的自我救贖之路嗎?在嚴歌苓的移民文學創作中,女性不僅沒有找到突圍或顛覆中心的有效策略,相反她們找到了使自己安於被欺凌現狀的良法——麻木+幻想中了。也許這是作為女性的嚴歌苓的傷感和矛盾的吧。
嚴歌苓,這位「窺視人性之深,文字歷練之成熟」的作家,她的創作不僅在海外文壇樹立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也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也注入了簇新的因子。她從「我是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年輕女人」出發,關注女性本質、女性境遇,書寫著在文化與性別身份的焦慮中艱難求生的痛苦而真實的人生體驗。「在黑暗的年代,知識分子經常被統一民族的成員指望挺身代表、陳述、見證那個民族的苦難」⑶。對於有著長期海外居住經歷的嚴歌苓來說,她堅守著知識分子的立場,用她的敏感描畫著,在大洋的那邊對著這邊深情地微笑。
⑵ 外國關於小說敘事學研究的著作,最好是網路小說敘事學著作
小說敘事學
⑶ 請問敘事學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小說的敘事特徵又是什麼主要包括那幾個方面
1 「敘事學」一詞最早是由托多羅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發表的《〈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於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於敘事作品的科學。」實際在此之前,敘事學的研究設想和理論輪廓已經相當完整。敘事學的產生是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雙重影響的結果。結構主義強調要從構成事物整體的內在各要素的關聯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別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從共時性角度,即語言的內在結構上,而不是歷時性角度、歷史的演變中去考察語言,這種研究思路對敘事學的產生起了重大影響
2、 敘事學的發展也給當代小說創作實踐帶來了重大影響。新時期小說特別是先鋒小說,無疑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敘事革命。在他們的小說里,故事真實這一傳統觀念被打破,作者在敘述中對虛構的故事進行自我顛覆,甚至敘述者直接出面點破故事的虛構過程。馬原是這種由故事轉向敘事的肇始者,敘事時間突破了故事時間的自然程序而獲得自由。80年代以來小說在敘事上另一大顯著變化表現在敘事視角上,傳統現實主義全知全能式的視角轉移到敘事者所處的內視角,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引導敘事,或者採取內外視角交叉、多元敘事視角達到對全知視角的判離和超越。
3、上面有講
⑷ 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的介紹
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本書用敘事學、價值現象學、接受美學、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文學等方法,從性別話語、影像化、經典建構與時尚話語等方面,對當代小說情愛敘事進行了多維透視與研究,揭示了情愛問題在小說敘事中的深層內涵及其內在動因。【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周志雄,1973年生,湖北黃岡人。2004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在《魯迅研究月刊》、《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有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合著有《沂蒙文化與現代沂蒙文學》。現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⑸ 如何看待網路玄幻小說的敘事模式
網文不需要文筆這是錯的。網路小說不需要多麼優美的文字,但它對小說的技法卻極為坎坷。通俗點講就是套路。但技法並不是套路。我很難用幾句話便解釋清楚他們的區別。我只能說,套路是死的,技法是活的。日更萬字,完本成神,這也是錯的。作為職業寫手,萬字的目標量也是很難做到的,更別說新人了,除非你有特別的注水技巧。完本能積攢信譽,但不一定成神,有時候你堅持完本是在浪費時間。
⑹ 關於網路穿越小說研究的外文文獻
看了各種各樣的網路小說 近六年
在我看來
網路穿越小說應該就國內文學反響最為強烈吧
如果硬要去找些 外文文獻翻譯
那還不如找些 相關的哲學理論作為支撐
像 社會需求 人性慾望 事物存在價值作為佐證
再者國內網路小說可不止穿越紅火
像起點的男主玄幻、官場文
晉江、紅袖的總裁、職場、小白文
瀟湘的女尊、女強以及虐心文
等等
網路文學本身流行是相通的
在整個網路文學面前穿越實際太單薄
對於長年看網路小說的我來說
穿越只能算網路文學的小入門
⑺ 玄幻網路小說的敘事風格和特點
在故事敘事中,作者往往以玄理來構築時空背景和情節,但又融合了鮮明的時代文化因素,使小說成為融合古今、中外各種文化因素的超現實文本
⑻ 高分懸賞!網路小說的傳播學分析
一、定義
網路小說是指利用網路如BBS、Web界面連載發表的小說,與一般的小說比起來,網路小說的語法會更近口語並充斥網路流行語,另外除了文字內容,利用符號圖案排版等進行變化也是其特色。網路小說是網路小說的主要形式。
二、發展
在中國網路發展最快的那幾年鮮有好的小說出現,是因為當時作為網路小說第一大的網站對小說的原創並不關注,而後隨著幾大原創小說聯盟的逐漸強盛網路小說才真正的抬起了他的頭,網路小說的形成是因為網路時代人們對閱讀娛樂的需要和追求正在轉變又加上有商業公司的推動使得網路小說如魚得水一般蓬勃發展目前中國網路小說的數量正逐步取代其他的小說類別成為中國第一的小說群。可以推訴到西路小說具體時間記憶已經模糊,最早的網路小說其實是論壇形式的YY小說,當初只是游戲之做最早崛起的幾個團體分別是天鷹小說(已倒閉)幻劍書盟等,因為起源相同所以初期關系相對不錯,後來因為起點的出現相成了三足鼎立的形態.因為盛大的加入使的起點一枝獨秀.第一本書已經很難追究如果說有記載的比較早的書就該是天魔神譚了吧。
1、理想時代
中文網路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底和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國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網路信息中心)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邁出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步。
1991年王笑飛在海外創辦了中文詩歌網。中國留美網路作家少君,1991年4月在網路上發表《奮斗與平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網路小說。1997年11月2日的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論壇里發表了一篇名為「10.31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時之內,幾乎傳遍了整個網路。這是網路小說初次在傳統媒體上比較有影響的登台亮相。
發展到1998年,電子公告欄(BBS)上出現了蔡智恆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中文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網路小說《活得像個人樣》。由於這篇網路小說在電子公告欄上多次輾轉張貼,原作者據說為邢育森。此外黃易的《大唐雙龍傳》、莫仁的《星戰英雄》也風靡一時,小說門戶網站如黃金書屋以及各種各樣的個人網路書屋紛紛而起。1999年開始,更多的小說網站如榕樹下、收費小說網站博庫等大量成立。從21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閱讀和寫作;小說網站在經歷了發展,整合,兼並,以及其他困難和波折之後,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網路技術基礎上走向成熟,網路小說本身也出現了分化,2000年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傳》、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和林長治的《沙僧日記》等優秀的作品不斷出現。此後的幾年裡,個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斷壯大更是掀起了一場全民的寫作運動。
2、商業時代
在網路還處在門戶為主時期 讀者發現新的小說類網站大都是通過雅虎等門戶進入,或者是通過各站間的友情鏈接。友情鏈接幾乎是很多網站發展新成員的唯一方式,新網站進入困難。在這種大環境下,黃金書屋利用先發優勢牢牢占據了網路書站老大的位置。號稱「上網讀書不識黃金書屋,再稱網蟲也枉然」。 在2001年11月的時候,寶劍鋒等愛好玄幻寫作創作的作者在西陸創建了玄幻小說協會。並於2002年5月籌備成立小說性質的個人網站,並改名為原創小說協會—起點中文網,簡稱起點中文網。在2002年5月15日,起點中文網成立的那一天,江南武士闖進了起點慶祝成立聊天群,大肆批評起點當時的書庫系統,說得起點一幹人等啞口無言。最終贏得了這場宿命之戰的勝利,篡奪了起點網站建設的大權,將寶劍藏鋒江南,並從此自號「藏劍江南」。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後世史學家對此大為感慨:「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人的相遇。。。改變了小說網站的命運」。 讀寫網是第一個實行網上收費閱讀的玄幻書站(當時並沒有VIP這個提法),而且是一建站就奔著收費去的。2002年2月讀寫網試運行,9月正式運行。建站的同時,發布「為推動原創小說的發展,本網計劃向作者支付網路刊載的稿酬,歡迎原創作品加入」的聲明。由於讀寫網建站的時機比較好,那時正是簡訊聯盟最火的時候,通過簡訊代收費獲得了大量的收入。當時,由於網站的建設人員過於急功近利,目光短淺,規模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2002年底,中華楊和蘇明璞等一批網路寫手,離開鐵血,成立了「明楊·全球中文品書網」。首次提出了VIP的概念。通過中華再起等熱門作品,吸引了大批會員。到2004年4月1日,隨著新版VIP閱讀器的推出,起點VIP作品總數增加的100部,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遠遠超過其他網站。在起點的公告中稱「經近半年的不斷努力和發展,其中稿酬最高已經達到創記錄的千字40元(即單章節2000人次訂閱,就稿費而言已與國內出版稿費持平),數十部作品稿酬收入在千字20-40元間,起點累計發放稿酬已近十萬余元,僅3月份起點VIP作者稿酬冠軍就得到超過4000餘元的月收入。」
目前網文江湖基本上是以幻劍書盟為代表的CCBA(中國小說聯盟)與起點中文網南北對峙,而起點的優勢明顯。
三、特點自己總結。…………………………………………
四、對網路小說的傳播學思考
相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而言,網路是大眾傳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備大眾傳播的所有特點。然而,互聯網的出現,也使傳統的大眾傳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以往印刷技術與廣播技術之間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漸消失;我們正從媒介缺乏的狀況轉為媒介過剩的狀況;正在從將傳播內容灌輸給大眾的傳播轉變為針對群體或個人的需求設計傳播內容的窄播;正在從單向的媒介轉變為互動的媒介。互聯網改變了傳播的一些基本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它重新定義了大眾傳播的概念。尤其是網路的大眾傳播是建立在人際傳播基礎之上的,同時,網路還有了社區類型的小眾傳播,比如「討論社區」就反映出更多的人類傳播的原始狀態。也就是說,雖然網路傳播仍然屬於典型的大眾傳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際傳播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人際傳播特徵的出現並不是大眾傳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類傳播的進步。小說,作為一種人類信息與思想的重要傳播方式,它也受制於傳播媒介的變化與影響,因此,網路的出現也改變著小說。人們更看重網路小說讀寫的原因也正在於,通過網路人們能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對於情感的傳達、傳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與太多的金錢,因為網路小說是一種「無紙化」的寫作與閱讀。
受眾即讀者,用在小說上即指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作品的閱讀者。到了網路小說時代,這個群體的身份與地位正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網路小說強大的媒介傳播優勢,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際傳播的某些特徵以及依據高科技的傳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備了對以往小說傳播功能的補救與優化作用,網路小說在小說的大家庭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路小說也使「沉默的大多數」(即讀者)變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過去長期形成的寫作權力過分集中的模式,滿足了人們發表觀點、抒發情感的需要,從根本上解放了受眾。由人民小說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說《風中玫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受眾參與寫作的例子,人民小說出版社結集出版的這部小說,是將「風中玫瑰」的帖子和網友的帖子共同收錄之後形成的,這是由作者和網友共同完成的小說,是最典型的讀寫互動小說。網路中出現的極為普遍的「接龍小說」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網與《中華工商時報》合作的《網上跑過的斑點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間中的讀寫互動嘗試。在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短暫地充當藝術家」已不是神話。網路解放了人,網路小說解放了讀者,這種解放從大的背景上講,實際體現了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消解,給精英與大眾精神上帶來了一種平等狀況,這種解放是有意義的;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對於個體的一次難得的解放,人們終於可以從商品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從技術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處心靈自由的空間。雖然這一空間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質的、虛擬的,但在精神上,人們獲得了自由。
網路這種新媒介的產生既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也反映出作為新的傳播工具網路媒介的「人性化」特徵。當小說與網路這種新的傳播媒介相結合,從而以新的文本傳播方式被創作與閱讀的時候,就本質上來看,它並沒有改變小說的基本特性。網路小說寫作仍然遵循著老套的小說創作方法:從情節的構思醞釀到故事的素材來源,從基本的遣詞造句到復雜的表現手法,從思維想像的能力到創作靈感的激發,從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會生活的描繪,從個體情感的表達到審美理想與對社會人生的評介等,無不照舊。網路小說同以往小說的不同只在於它因為藉助於網路,從而更多地表現網路技術與印刷技術的不同,它可以將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鏈接起來,從而給讀者提供更大的閱讀空間與想像空間,帶來更為豐富的娛樂興趣與享受,將個體的慾望滿足延伸到無限無窮的層次之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具有社會意識形態性的小說喪失了它的意識形態屬性,實際上網路小說的意識形態性只是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分散化,每個人都以其個人的意識形態話語來組成整體的社會意識形態話語,而且這是一種更加真實的社會意識形態話語。因此,我們認為,網路小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們從創作到欣賞的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來,改變了小說原有的製作與傳播方式,但網路小說本身除去網路媒介的技術因素卻仍然遵循著小說自身的創作與發展規律。當然,「媒介即是訊息」,介質的變換,必然使小說這一概念原有的定義或外延發生一些變化;另外網路小說的存在的確也給維護整個小說生態問題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由此所引發的沖擊也同樣是深層次的。如果說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小說批評四要素問題,是從作者、世界、讀者、作品幾個方面對小說內部生產的運行機制進行了一次較為完整的論述,從而大大擴大和激發了小說研究的理論視野,引發了小說研究的一次革命性進步,那麼網路小說的出現則要求我們從更為廣大的空間區域去研究小說,尤其要更多地從小說之外的領域去研究小說所受到的影響、面對的問題。借用布爾迪厄的一個提法,這就是一個「場域」研究的問題。「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路或一個構型。」在網路時代,如何處理小說場與其他場之間的關系,如何應對小說場內各系統之間的佔位關系及其變化,這應該引起小說理論界的足夠重視,這是我們今天不該迴避的理論問題。用場域的概念進行思考就是從各種關系中進行思考,網路與小說的聯姻,只是為小說又提供了一個新的生存的場域空間,給小說研究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切入點。它只是改變了小說的一些表達形式,而沒有改變小說本身。
五、網路小說的問題及其救治
自古以來,小說一直作為一種高雅的、貴族化的藝術形式而受到尊崇與膜拜,中西方大體如此。如: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與「興觀群怨」將詩的價值與作用表述得淋漓盡致;曹丕的「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進一步把文章的地位、價值與作用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雖然柏拉圖為了「正義」與「德行」試圖將詩人逐出「理想國」,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詩發生了愛情」;而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發生的事並由此將詩看作是比歷史更真實的論述,開拓了西方抬揚詩歌與小說的歷史先河。小說作品的「卡塔西斯」(凈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養道德,開拓視野,滋潤了無數孤寂而痛苦的靈魂,為無數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有相當大的成分都得益於小說對於社會運動、政治變革、思想啟蒙的直接作用;面對現實的罪惡與殘忍,人們總會到小說與藝術中去尋求幸福與慰藉;小說的審美之維以其與現實社會的格格不入,也總是會被理論家們用來作為反叛麻木、病態社會的銳利武器。無論現實如何移轉,小說藝術永遠都執著於美與真理,引領著人類幸福與前進的方向,保存著人類最後的希望。然而網路時代的到來,似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小說,創作者較少將心思花在讀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將關注的視野放在主體情感的灌注、主題的開掘、題材的選取、結構的安排、語言的修飾等這些作品本身的問題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對於「崇高體」的論述,恩格斯關於戲劇「三融合」審美標準的看法等文藝理論原則的提出。作為一種良性循環的結果,在這種小說觀念支配下,前網路時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關注社會人生的深層問題,具有宏大敘事的特徵。作家受到社會格外的重視,經濟與政治地位普遍較高。然而今天,網路小說,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性幾乎被消解殆盡,「重感性」「求刺激」「傷風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網路時代,只有消費的邏輯,沒有了真誠的信仰。寫作是需要有知識儲備的,需要有起碼的人生閱歷與文字修養,然而,小說網路化時代,這些已不重要。網路小說、博客寫作已經將小說推向了「泛小說化」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文字公布於眾,通過互聯網廣泛地散播。小說歷來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義、人情等價值已經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訴說著低級趣味的故事。蔡智恆這個最早靠網路寫作成名的人曾經坦言:「我並沒有很好的小說底子,所以寫東西是靠熱忱而不是憑實力。」僅靠熱忱而缺乏實力成就了痞子蔡,卻敗壞了小說。毋庸諱言,網路小說正處於幼年時期,它較之博大精深的傳統小說有其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它的泛濫的自由必然會導致小說的淪落,上網者以匿名身份與他人進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種臨時的表演,是一種無法信任的真實,而在個性價值實現方面,過度的偏激與無節制也常常使小說成為互相叫罵的工具,褻瀆了小說的神聖性。基於此,有人從網路小說的多媒體技術給小說創作帶來的隱患角度認為,網路寫作削平了小說的意義濃度,抑制了讀者閱讀時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網路小說在創作審美上的缺陷則表現在:一是創作主體的缺失性動機,二是媚俗取寵的審美心態。歐陽友權從一個總體的高度認為,網路小說的缺陷與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藝術質量不高,讓人只見「網路」不見「小說」,或者有「小說」而沒有「小說性」;二是網路寫作的技術依賴問題,網路只是一門技術,小說則是源於人的精神,技術只是小說藉助的工具,它應該受馭於小說的藝術目的,為創作者遵循藝術規律插上創造的翅膀,創作者不可以技術優勢替代藝術規律;三是網路小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擔感的缺失問題。網路小說的確存在著太多的問題,但網路小說的興盛我們卻無法否認。有人將傳統小說與網路小說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傳統小說是經過幾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鍋老火湯,那網路小說便是一道時令小菜,新鮮,時尚,雖不如湯的實用,但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堅實土壤。事實如此,網路小說現存的不足與缺限的確不用怎麼大驚小怪,正如法國小說批評家蒂博代所說:小說不能歸結為若幹部傑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無聞的成千上萬個作家來維持小說的生命的話,便根本不會有小說了,換句話說,便根本不會有大作家了。」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網路小說寫家的存在,沒有龐大的網路小說閱讀群,那麼今天的小說就會是處境尷尬,舉步維艱,一時被大炒而特炒的「小說的終結」問題也許真的就會變為既成的事實。本文相信,網路小說作為現時代的小說,是對這個時代表達方式和情感情緒的真實記錄,崇高與美將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邏輯終究會重新得到讀者的尊崇與愛戴,而作為消費者的讀者也不可能僅僅滿足於欣賞一些膚淺的感性的文字,「寫出好的作品」也仍然會是大部分作家畢生不變的至上追求。網路小說必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評論家的事業則是替小說的這一未來吶喊助威。
⑼ 請問什麼是小說的空間敘事,以空間敘事角度寫的小說怎麼寫,最好舉個例子。不是電影啊是小說的寫法。
時間敘事是和空間敘事相對的,打個比喻啊,時間敘事是春夏秋冬這樣依次寫過來,空間敘事就是從中國寫到美國,跨越了地域,也就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