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的起承轉合
Ⅰ 起承轉合
近日,論壇上出現一篇名為《被老師判為最差的作文,稚嫩的文字卻觸動了我的心靈》的轉帖,帖子講述的是雲南某附小二(1)班一名學生父親的親身經歷:這位父親一天接到了班主任的「傳訊」,老師在對其子一頓訓斥後提出讓兒子轉學的建議,原因是兒子的作文寫得很差,拖了全班同學的後腿。隨後父親找出了兒子的作文,上寫:「中秋節快到了,媽媽買了月並(餅),我吃了半個,太難吃了。」 與老師的評價截然不同,家長認為兒子的作文寫得很真實,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兒子「太難吃了」的話語印證了國家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下一代不用經歷父輩們曾經經歷過的苦難,同時兒子的作文也是一個不懂得體諒父母掙錢的艱辛、不知愁滋味的頑童最真實的寫照。眾多網友也不認為此文差,有一網友「多啦LV夢」為印證這個小學生的作文「不差」,甚至把作家趙麗華的「梨花體」詩《一個人來到田納西》貼了出來:「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隨後,他也把那位小學生的作文按趙詩人的方式呈現,並取名為《月餅》:「中秋節快到了\媽媽買了月餅\我吃了半個\太難吃了。」 兩者的評價都不靠譜。家長將兒子作文的意義拔高到改革開放的高度進行闡發,顯然是小題大做。「多啦LV夢」的類比法雖然有趣,但也說明不了什麼。因為《一個人來到田納西》算不算詩,都存在爭議,遑論其好壞了,網友將上述作文拼裝成「梨花體」詩,並不能證明它原來就是一篇好作文。 在此,老師、家長和網友都犯了個大錯誤,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一篇作文,它只是小學生表達的一句大白話而已。作文有自己的元素,它有中心思想,有段落大意,要講起承轉合等,當然還要講一個表達方式,而上述所謂的「作文」根本就不具備這些元素。 比這句話道出的真實心理更真實的信息是,當今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存在一大誤區,即不顧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現狀,實行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斗大的字認不得幾個,老師卻硬要他們寫作文,而且還要用成人的標准判定作文的優劣,更有甚者,如上述這位老師那樣,以作文差為理由動員其轉學,可見這個小學的作文教學「病」得不輕。 小學低段是識字階段,其身心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尚沒有傾訴和表達的慾望,不存在寫作的心理基礎,此時的他們最渴望老師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能讓他們無憂無慮、健康快樂地成長。此時,他們最盼望的是游戲、娛樂,在沒有多大壓力下學習文化知識。而我們的老師偏偏不,他們一心要將應試教育的那一套提前灌輸給孩子們。孩子尚不識得幾個字,就要他們造句,句子還來不及造完整,就要他們寫作文,不管作文寫得像不像,就用成人眼光去評判,如此等等,孩子們哪有不喊苦喊累的,負擔哪有不逐年加重的。採納下把謝謝
Ⅱ 小說中的起,承,轉,合是什麼意思
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
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
「承」是事件的過程;
「轉」是事件結果的轉折;
「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Ⅲ 「起承轉合」是什麼意思
「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出處】:出自元代范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近義詞】:承上啟下
(3)武俠小說中的起承轉合擴展閱讀:
【例句】:
1、明清時讀書人把八股文當做求取功名的工具,把「起承轉合」弄成了呆板僵死的格式,束縛人們的思想。
2、一般寫議論文,總是離不開起承轉合。
3、分析這篇文章,最好先從弄清它的起承轉合入手。
4、妙就妙在想說的都說在里邊,卻沒有起承轉合的痕跡。
5、過去寫文章,特別講究起承轉合。
Ⅳ 小說起承轉合是什麼意思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起承轉合之間 的關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這是 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所以四者之間 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系。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後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迴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我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我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頷聯寫安史之亂後春城敗象,頸聯運用進一層轉,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後果尾聯結以衰老,通體呼應,和諧一致。轉筆推開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句,胸襟開闊,遂成千古名句。尾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文氣舒盪,活潑自然,轉筆呼應,跌宕有致、珠聯璧合。反轉是從反面著筆,前後對比,產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長字君》。尾聯即合,方法多樣,不不一一列舉。 律詩如是,古論文亦然。蘇洵的《六國論》,全文五段:第一段總起立論,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轉(既是對第二段的旁轉,又是對第一段的遠承,)第四段是輕轉——轉入綜合推理得出結論。文章末段以感嘆作結。統觀全篇,起承轉合,十分分明,自然流暢。 古詩古文之法,今人承之。省編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文馬季的相聲《成語新編》和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兩文也運用此法。 相聲《成語新編》分為四部分:「墊話」、「瓢把兒」、「正活兒」、「底」。這四個部分層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墊話」。「墊話」就是開場白,像小說中的「序」一樣。它的作用是引題入話,抓住觀眾。這則相聲的「墊話——。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兒」。是過渡段。它是承前接後的橋梁——承上啟下。在「墊話」中「抖」了「包袱」後,通過一問一答,提出了成語的特點,觸及了主題。 第三部分:「正活兒」是相聲的主體,在相聲整體結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底」是相聲的結尾,是「正活兒」的最後一個「包袱」。往往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對問題的最後評價。常常在笑料瀑發最強烈處結束,有強烈的喜劇效果,引人入勝。 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慶賀張先生的九十壽辰。這是起。 第二段:緊承上段,高度贊美先生的歷史功績。 第三段:話題一轉,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峽兩岸「長期隔絕之狀況已成過去」熱烈期待著「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 第四段:緊扣函電的宗旨,祝福先生長壽健康,並期待與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賀信僅寥寥幾百字,先對張學良的壽辰表示祝賀,進而贊頌他的歷史功績,再展望祖國的統一大業,最後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轉、合、蟬聯而下,行文自然、親切、暢達。 起承轉合之結構也常在詞、賦、曲、散文 、小說等運用,恕不瑣言。
Ⅳ 什麼叫「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釋
①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開端;「承」是承 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
②比喻說話時的過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矯揉造作。
出 處 元·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 例 老舍《駱駝祥子》:「把大家都說在里邊,而沒有~的痕跡。」
近義詞 承上啟下
Ⅵ 起承轉合屬於寫作手法中的哪一個都是什麼區別
Ⅶ 求古詩文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釋 ①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開端;「承」是承 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 ②比喻說話時的過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矯揉造作。 出 處 元·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 例 老舍《駱駝祥子》:「把大家都說在里邊,而沒有~的痕跡。」 近義詞 承上啟下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起承轉合之間的關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這是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所以四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系。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後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迴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我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我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頷聯寫安史之亂後春城敗象,頸聯運用進一層轉,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後果尾聯結以衰老,通體呼應,和諧一致。轉筆推開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句,胸襟開闊,遂成千古名句。尾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文氣舒盪,活潑自然,轉筆呼應,跌宕有致、珠聯璧合。反轉是從反面著筆,前後對比,產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長字君》。尾聯即合,方法多樣,不不一一列舉。 律詩如是,古論文亦然。蘇洵的《六國論》,全文五段:第一段總起立論,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轉(既是對第二段的旁轉,又是對第一段的遠承,)第四段是輕轉——轉入綜合推理得出結論。文章末段以感嘆作結。統觀全篇,起承轉合,十分分明,自然流暢。 古詩古文之法,今人承之。省編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文馬季的相聲《成語新編》和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兩文也運用此法。 相聲《成語新編》分為四部分:「墊話」、「瓢把兒」、「正活兒」、「底」。這四個部分層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墊話」。「墊話」就是開場白,像小說中的「序」一樣。它的作用是引題入話,抓住觀眾。這則相聲的「墊話——。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兒」。是過渡段。它是承前接後的橋梁——承上啟下。在「墊話」中「抖」了「包袱」後,通過一問一答,提出了成語的特點,觸及了主題。 第三部分:「正活兒」是相聲的主體,在相聲整體結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底」是相聲的結尾,是「正活兒」的最後一個「包袱」。往往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對問題的最後評價。常常在笑料瀑發最強烈處結束,有強烈的喜劇效果,引人入勝。 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慶賀張先生的九十壽辰。這是起。 第二段:緊承上段,高度贊美先生的歷史功績。 第三段:話題一轉,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峽兩岸「長期隔絕之狀況已成過去」熱烈期待著「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 第四段:緊扣函電的宗旨,祝福先生長壽健康,並期待與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賀信僅寥寥幾百字,先對張學良的壽辰表示祝賀,進而贊頌他的歷史功績,再展望祖國的統一大業,最後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轉、合、蟬聯而下,行文自然、親切、暢達。起承轉合之結構也常在詞、賦、曲、散文 、小說等運用,恕不瑣言。
Ⅷ 如何看出小說的起承轉合
要全部看完才能歸納出起承轉合
這四個字完全是說故事情節的,這還不簡單嗎。
小學老師
教過,一篇文章通常有四個階段,起因,經過,高潮,結果。這就是類似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