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金庸同時期的武俠小說家
⑴ 金庸古龍同一時代的不太出名武俠小說作家都有哪些
最最有名的還有倪匡,據說他經常幫古龍續小說,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了。而且他和古龍關系也比較好。
⑵ 除了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還有哪些著名的武俠小說家
武俠小說,金庸之外,最有名的當屬梁羽生和古龍兩個。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那是武俠小說最為流行的一段時期。現在40到60歲之間的人,幾乎都有過那種「爭相傳閱」的經歷。
和金庸同時期的武俠小說「高手」,梁羽生和古龍之非常有名氣的。實際上,至今在評價武俠小說大家的時候,一般以「金、古、梁」為武俠三巨頭相稱。三人的作品都是各有千秋。畢竟,從文學作品來說,自古文無第一,很難說誰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客觀地說,我們只能評價他們作品的傳播程度。
當然,上世紀是武俠小說發展的黃金時期,金庸梁羽生古龍之外,還有非常多的武俠名家。像溫瑞安、卧龍生等等。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⑶ 金庸同時期對應的武俠小說家都在寫什麼小說
我覺得金庸時期對應的武俠小說都是在寫一些什麼比較《天龍八部》啊,《射鵰英雄傳》,那這些比較有意義,比較江湖氣息的小說,我十分喜歡看。
⑷ 與金庸同時代的寫武俠小說的都有誰
陳青雲、梁羽生、黃易、戊戟、古龍、卧龍生、李涼.......還有很多,如果需要這些小說合集的話,請hi我,我給你發過去
⑸ 和金庸那個時代一起,有點影響的武俠作家還有誰
金庸
卧龍生
梁羽生
古龍
溫瑞安
⑹ 和金庸同年寫小說的作家有那些
在當代
作家中,金庸可謂大師級人物。打開他那15部
,如同打開了一幅長卷的《
》,迎面撲來的是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琴棋書畫、
雜、醫卜星相、蒔
菊……讓人目不暇接。同時,透過這些顯性的文化信息載體,我們還可以深入到他虛擬的江湖世界和俠的精神內核,去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奧秘。
一、江湖文化的在野性、反叛性和詭異性
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講,江湖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它脫胎於主流社會而又與之有別。春秋戰國之際,伴隨著奴隸制禮崩樂壞的局面,士階層地位失落,民間話語趨於活躍,形成了初始的江湖文化。因此,江湖首先具有在野性。所謂「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
之臣」(孟子)。這種在野性貫穿於江湖文化始終。隨著封建專制的興起、確立、完善化,江湖與主流社會也有一個從分化走向對立,最後完全獨立的過程。可以說,它是巍峨廟堂投下的一大片陰影,廟堂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甚至因為投影的角度關系,它還遠遠大過了廟堂。其次,它具有反叛性。從與主流社會分化伊始,江湖文化就表現為一種階級矛盾,官民對立現象。漢代流民聚而為盜,至明清會黨教門興盛,江湖不時上演著一幕幕揭竿而起的活劇。這種反叛性隨封建專制極權的舒展收束時而緩和時而尖銳,但它不表現為對整個文化價值系統的背離,而是表現為「均貧富」、「
」、「只反
不反皇帝」式的對局部社會秩序的反叛和對整個文化價值體系的修補。再次,它具有詭異性。與主流社會的對立使江湖一直處於受壓制,被妖魔化的地位,這種局面到了明清會黨、教門興起後而至其極。江湖有自己獨立的話語系統——切口,非局中人不明其中三味;有自己的價值系統——幫規、江湖道義,與主流
既相區別又相滲透;再加上巫文化,讖緯神學從廟堂跌落民間,
,五行八作,更加增添了江湖的詭異色彩。 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客觀的實實在在的江湖,然而它卻不是
尤其不是金庸的
中的那個江湖世界。
二、從寫實、傳奇到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嚴格地說
客觀地去反映江湖社會的寫實性作品其實並不多見,這同古典武俠作品有所不同。在古典武俠作品中,寫實性的作品是相當多的。《史記》的《游俠列傳》、《
》這類史家實錄之作不說也罷。即便在話本、擬話本、演史小說、文人筆記,例如《水滸》、《說唐》之類雖涉傳奇的作品中,對江湖的在野性、反叛性的描述還是相當寫實的。甚至如唐人小說《
》、《紅線》、《昆倫奴》這類極傳奇之能事的作品,仍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從中可見有似於列國爭雄、刺客橫行的潘鎮割據歷史背景。而清末的俠義
《三俠五義》、《
》、《兒女英雄傳》之類,或是民間話語的產物,或是主流話語的產物,或者二者相融合的產物,總之,也是在尋找一條現實江湖與主流社會對立下的妥協道路而已,現實感是相當強的。
新
興起於海外殖民地,資本主義
的華人世界。為了招徠讀者,淡化了江湖的現實主義階級對立色彩,而強化了江湖的傳奇詭異色彩,以刺激商業社會中人們不斷變換的時尚和口味。從文本上看,這種傳奇已不同於演史小說的歷史傳奇,它遠承《
》、
,中接
《西遊記》、《
》的路數,近承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之類作品。從中,我們看到了江湖由鄉村、閭巷、綠林變成了仙山、
,讀到了彷彿不是江湖而是
,
。更有甚者,江湖已由地球擴大到
,武俠與科幻相輝映。江湖中人賴以自下而上的技藝——武功,也由寫實主義的冷兵器、拳腳一變而為法寶、凌空點穴、御風而行的超級
。這種光怪陸離的江湖其實正是商業社會不自覺的曲折反映。不自覺決定了此類作品質量不高,只能充當一次性消費品。但現實江湖社會的詭秘性無疑給作家們提供了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其怪異和傳奇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
之,姑且聽之」的可信度。因此,也可以這樣說,此類作品,出於商業目的,有意識地對江湖社會的詭秘性作了放大化處理。其受眾之廣,也許更多的只具有文藝社會學上的研究意義。
但是,我們卻不能用這樣的眼光來看金庸。不錯,
也寫了不少荒誕的傳奇,作為報人寫小說,他首先得考慮讀者量,傳奇自然成了不可或缺的佐料。但作為文化人的他,並不滿足於僅僅在傳奇層面上做文章。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浸淫之深,對商業社會的人性了解之透,再加上現代人精神的洞察燭照,他的武俠小說,蓋有所寄焉,他筆下的光怪陸離的傳奇是上升到了象徵層面上的傳奇。甚至我們已不能簡單地以武俠小說而目之。
當然,從一開始,金庸還並沒有自覺地從象徵層面上來寫傳奇,而是繼承了演史小說路數,借歷史寫傳奇。比之繪畫,是工筆而非寫意;比之書法是楷書而非行書,更非草書。早期的《書劍恩伊錄》明顯可見《水滸》的影響,紅花會十幾位當家的名號模仿《水滸》。俠士們的天地是實在的,武功是凡人化的,故事的外延拓展不大,是就事論事的。本來,紅花會與乾隆之矛盾大有文章可做。乾隆是作為漢人去當皇帝還是作為滿人去當皇帝,對紅花會來說是如此大是大非的問題其實正可見出紅花會「反清復明」的正義性的孱弱和悲哀。如果說《書劍恩仇錄》只是金庸掩不住的才氣無意觸及了這樣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主題,那麼到了第二部《碧血劍》則有意加強了作者的寄興。
江山壯游 ,見到了明王朝、
、滿清三家逐鹿問鼎,明王朝處處是在 「危邦行
,亂世壞長城」,然而沒想到的卻是
「嗟夫興聖主,亦復苦生民」,相比之下,倒是滿清統治集團顯得那麼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其歷史的思考是相當深刻的。而第三部《雪山飛狐》則寫了胡、苗、田、范四大俠士的後人對待權力、財寶、友情、仇恨不同的態度。豪士、俠士如何因為寶藏而物化墮落為「江湖中人」。第四部《射鵰英雄傳》取材於民族紛爭的歷史背景,在國事艱危的情況下,清凈無為的
教徒,最卑賤的乞丐團伙(丐幫),無職無權的
人物,居然擔負起了民族大義。這樣的故事也許不符合歷史真實但卻存在著歷史本質的真實。它既是對歷代屍居高位者的辛辣嘲諷,又是對歷代「匹夫之有重於社稷者」(張溥《五人墓碑記》)的熱情歌頌。而《
》分明是一曲人性的頌歌。元好問半闋《雁丘》詞貫穿全書成為游離於民族紛爭之外的真正的主題。「問世間,情是何物?」一方面是宋代理學如古墓派,如
,一方面是
人性如
毒難除。情慾既產生了李莫愁、公孫止、裘千尺這等情魔,也演繹了
、
、郭襄這批情聖。到了《
》,
的象徵意味開始增強。自此而後,越來越自覺和得心應手。《
》繼續著「問世間,情是何物?」的追問,而《
》則像是《倚天屠龍記》的前傳或縮寫,刀中所藏的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原來是「仁者無敵」四個字而已。《連城訣》在講述什麼是價值連城的道理:是金銀珠寶、浮名權力還是俠義友情。至於《天龍八部》,分明是對苦海
的揭示與消解;《
》則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寓言;《鹿鼎記》整篇充滿了文化批判精神。這些作品,形式是浪漫主義的,內容是傳奇的,但它的本質卻是更深層次上的現實主義(象徵)。
也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金庸對那個社會學意義上的江湖興趣並不大,也無意為之作傳。他更多的是對歷史、文化、近現代社會的人性發展感興趣。他要寫的,其實正是純文學所關注的問題,只不過借了一件傳奇的袍子披著以貼近大眾的閱讀心理而已。在這點上,他有似於蒲松齡寫《聊齋》,是寄興多於實錄,象徵大於傳奇。所以我們讀到他的「滿紙荒唐言」,卻感到「自有其中味」。江湖幫派不再是會黨教門而像主流社會中的政治派別,經濟團體,文化單位,稀奇古怪、荒誕滑稽的江湖中人及其行為(詭異),其實也並非神仙妖怪,
,而正是近現代商業社會和半殖民地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形形色色人性,尤其是畸形、病態形人格的反映。而一個俠士則完全可以看作是屈原、賈誼、陶潛、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徐渭、李贄、龔自珍等等文士來讀;至於武功的誇張描繪與人是「人劍合一」,技如其人,也被賦予了人格化特點。武功一失,頓成廢人,更像一句象徵的讖語。一套降龍十八掌可見郭靖、蕭峰質朴、剛猛性格;一套黯然銷魂掌也只有一生凄苦的
才會使;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很容易讓人想到他的「一統江湖」的口號;而
乾脆就練「
」;《九陰真經》到了
手中只能練成暴戾兇殘的
;陰鷙乖張的辟邪劍法自然是岳不群之流的看家本領。尤其是一套套內功的修煉,更像是儒家的道德內省,道家的葆命全真,
的佛理證覺。其層次深淺正可見出人格的高下。
所以可以這樣說,金庸作品以它的寄
象徵改變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江湖,也改變了傳奇層面的江湖,構築了江湖文化新的含義,從而終於於改變了武俠小說不登
的狀態。套用作家阿來的一句話:他的小說是一個游戲空間、情感空間、思想空間
⑺ 與金庸同時期的幾大武俠小說家哪幾個
金庸 ,梁羽生, 古龍, 是當代武俠小說大家。並稱中國三大武俠小說宗師。金庸主要有著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14部武俠小說,梁羽生其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古龍 《陸小鳳傳奇》、《絕代雙驕》、《流星蝴蝶劍》、《七種武器》等。代表作有《小李飛刀》、《楚留香傳》
⑻ 有幾個和金庸、古龍等老前輩一樣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
新派武俠
小說"三大家"是
梁羽生
、
金庸
、
古龍
另外
平江不肖生
、
黃易
、
溫瑞安
、
柳殘陽
、
卧龍生
等他們的武俠也值得一看
⑼ 六七十年代除了金庸古龍外,還有哪些極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家
梁羽生,武俠小說我是看金庸起家,後來初讀梁羽生,不適應文風,看了三本後,漸入佳境,私下認為,個別作品的價值在武俠界無人能夠超越,至多比肩,比如雲海玉弓緣,跟天龍八部是兩種風格,但都是震撼人心的絕世佳作。有一點比較麻煩,就是關於梁著的閱讀順序,建議你看下這篇帖子, http://tieba..com/f?kz=824130247我就是按這個順序讀的,受益匪淺,如果要開始看,一定要有耐性,雲海玉弓緣真得很棒,千萬千萬不要看連續劇,一看就毀了。。。
⑽ 和金庸、古龍齊名的武俠小說家是
和金庸、古龍齊名的武俠小說家主要是梁羽生和溫瑞安。
武俠小說的四大名家是: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簡稱金古梁溫。
金庸(1924年3月10日—),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及《越女劍》等15部武俠小說,作品膾炙人口,亦被改編成影視劇集、游戲、漫畫等產品,膾炙人口。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1948年移居香港。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1996年—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作品有:《書劍恩仇錄》(1955)、《碧血劍》(1946)、《三劍樓隨筆》(1956)、《射鵰英雄傳》(1957)、《神鵰俠侶》(1959)、《雪山飛狐》(1959)、《飛狐外傳》(1960)、《白馬嘯西風》(1961)、《倚天屠龍記》(1961)、《連城訣》(1963)、《天龍八部》(1963)、《俠客行》(1965)、《笑傲江湖》(1967)、《鹿鼎記》(1969)、《越女劍》(1970)等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和宗師,古龍為人豪氣干雲,才華驚人,以無比豐富的創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武俠巨作,影響巨大,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他在1969年創作了一部先有劇本後有小說的武林奇書《蕭十一郎》,贏得讀者的廣泛贊賞。古龍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將中外經典鎔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作品有:蒼穹神劍(1960)(古龍處女作)第一出版社、月異星邪(1960)第一出版社、劍氣書香(1960)真善美出版社、湘妃劍(1960)又稱《金劍殘骨令》真善美出版社、劍毒梅香(1960)真善美出版社、孤星傳(1960)真善美出版社、失魂引(1961)明祥出版社、游俠錄(1961)海光出版社、護花鈴(1962)又稱《諸神島》春秋出版社、彩環曲(1962)春秋出版社、殘金缺玉(1962)華源出版社、。飄香劍雨(1963)華源出版社、。劍玄錄(1963)滿華出版社、劍客行(1963)又稱《風雲男兒》明祥出版社、浣花洗劍錄(1964)真善美出版社、情人箭(1964)真善美出版社、大旗英雄傳(1965)又稱《鐵血大旗》真善美出版社、武林外史(1966)春秋出版社、名劍風流(1966)春秋出版社、。絕代雙驕(1967)春秋出版社、。鐵血傳奇(1967)又稱《楚留香傳奇》,分為:《血海飄香》、《大沙漠》、《畫眉鳥》三部真善美出版社、多情劍客無情劍(1969)又分《風雲第一刀》、《鐵膽大俠魂》兩部春秋出版社、蕭十一郎(1970)春秋出版社、流星·蝴蝶·劍(1970)春秋出版社、鬼戀俠情(1970)又稱《借屍還魂》楚留香傳奇續集1 春秋出版社、蝙蝠傳奇(1971)楚留香傳奇續集2 春秋出版社、歡樂英雄(1971)春秋出版社、大人物(1971)春秋出版社、桃花傳奇(1972)楚留香傳奇續集3 春秋出版社、九月鷹飛(1972)春秋出版社、七種武器系列(僅完成六部)、長生劍(1971)漢麟出版社、碧玉刀(1971)漢麟出版社、孔雀翎(1972)漢麟出版社、多情環(1972)漢麟出版社、霸王槍(1973)漢麟出版社、離別鉤(1979)春秋出版社、陸小鳳系列(共六部)、陸小鳳傳奇(1972)春秋出版社、綉花大盜(1973)春秋出版社、決戰前後(19973)春秋出版社、銀鉤賭坊(1974)春秋出版社、幽靈山莊(1975)春秋出版社、鳳舞九天(1975)春秋出版社、火並蕭十一郎(1973)《蕭十一郎》後傳南琪出版社、天涯·明月·刀(1973)漢麟出版社、絕不低頭(1973)漢麟出版社、拳頭(1973)又稱《憤怒的小馬》南琪出版社、七殺手(1973)漢麟出版社、劍 ·花 ·煙雨江南(1974)漢麟出版社、邊城浪子(1974)《天涯·明月·刀》後傳漢麟出版社、血鸚鵡(1975)漢麟出版社、三少爺的劍(1975)桂冠出版社、。白玉老虎(1976)桂冠出版社、漂泊英雄傳(1976)南琪出版社、大地飛鷹(1976)南琪出版社、圓月彎刀(1977)漢麟出版社、飛刀 ·又見飛刀(1977)漢麟出版社、碧血洗銀槍(1977)桂冠出版社、新月傳奇(1978)楚留香傳奇續集4 漢麟出版社、英雄無淚(1978)漢麟出版社、七星龍王(1979)春秋出版社、午夜蘭花(1979)楚留香後傳漢麟出版社風鈴中的刀聲(1980)萬盛出版社、劍神一笑(1981)萬盛出版社、白玉雕龍(1981)萬盛出版社、怒劍狂花(1982)萬盛出版社(由丁情代筆)、那一劍的風情(1982)萬盛出版社(大部分由丁情代筆)、邊城刀聲(1983)萬盛出版社(由丁情代筆)、獵鷹 ·賭局(1984)萬盛出版社等。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歲。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為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作品有:唐朝:(共4部)《女帝奇英傳》、《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宋朝:(共6部)《武林天驕》、《飛鳳潛龍》、《狂俠·天驕·魔女》、《瀚海雄風》、《鳴鏑風雲錄》、《風雲雷電》明朝:(共8部)《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廣陵劍》;清朝:(共17部)《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劍網塵絲》、《幻劍靈旗》、《草莽龍蛇傳》、《龍虎鬥京華》等。
溫瑞安,1954年01月0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祖籍廣東梅縣,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五大宗師(金、古、梁、溫、黃)之一,馬來西亞華僑,香港戶籍,筆名有溫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溫晚、柳眉色、風玲草等。台灣大學中文系肄業。1973年赴台灣留學,1976年其創立的社團遭檢舉「為匪宣傳」,拘留3個月後,被台灣政府驅逐出境。1981年抵香港發展,1990年轉至中國大陸。溫瑞安目前有小說、詩、散文、評論各類著作100多種。作品有:四大名捕系列《四大名捕震關東》 《四大名捕會京師》《碎夢刀》 《大陣仗》《開謝花》 《談亭會》 《骷髏畫》 《逆水寒》《少年冷血》 《少年追命》 《少年鐵手》 《四大凶徒》 <少年無情> <大陣仗>《阿拉丙神燈》 《粉紅色的老太婆》 《四大名捕斗將軍》 《四大名捕斗僵屍》 《四大名捕打老虎》<四大名捕破神槍>
神州奇俠系列—正傳·神州奇俠—《神州奇俠》 《劍氣長江》《兩廣豪傑》 《江山如畫》《英雄好漢》 《闖盪江湖》 《神州無敵》 《寂寞高手》《天下有雪》—外傳·血河車—《幽冥血河車》 《大宗師》 《逍遙游》 《養生主》《人世間》—後傳·大俠傳奇—《大俠傳奇》—別傳·唐方一戰—《俠少》 《唐方一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