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采訪
㈠ 采訪愛讀書的人寫訪談錄,急需!!!
采訪我身邊熱愛讀書的人
我:天天(化名),你為什麼這么愛讀書呢?
天天: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一看書,就入了神,什麼都不知道了,你們不是經常問我怎樣才能保持好成績嗎?這就是秘訣!
我:原來是這樣啊,那你認為漫畫書上的適合我們看嗎?
天天:嗯,雖然我也愛看,但是最好不要看太長時間。我推薦你看·····
我(打斷她的話):你可別說四大名著啊,我都不喜歡看。
天天(笑):如果你不喜歡看的話,小說也不錯的啊。
我:魔幻小說呢?
天天:也不錯啊,我就蠻喜歡看的,可以增加我們的想像力!
我:哦,我明白了,怪不得很多名人都說要多看書,看來我也要多讀書了。謝謝咯!
天天(笑):哈哈,不用謝!
㈡ 采訪網路作家可以提那些問題
11、請教一下:如何將自己獨有的文學風格展現出來,怎麼摒棄以往太多網文的束縛來完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㈢ 天天向上采訪網路小說家分別是那四本小說
我吃西紅柿,骷髏精靈,唐家三少,天蠶土豆
㈣ 采訪這樣一個作家應該問什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動力使1985年已經42歲的政工幹部於86年畢業於北函,又結業於魯迅文學院研修班?
第二:作者對農民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㈤ 我學記者采訪過很多程序員,和有才華的優秀小說作家,他們都共同表示,腦力勞動很心累!抑鬱症活得很痛苦
我覺得應該是找不到生活中的樂趣
希望採納
㈥ 如何采訪小說家
對他的作品有個基本了解,然後從他的作品入手,引導他談創作思路、談人物塑造,談讀者反響,切入點很多,看你對他和他的作品的喜好而選取不同的切入點。
㈦ 小說採用訪談實錄的形式來講述故事有什麼好處
①採用訪談實錄的形式,使敘事更具在場感與真實性,更能感染讀者;②採用訪談實錄的形式,使敘事更集中、緊湊,避免枝蔓;③使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轉換自然、靈活;④採用訪談實錄的形式,便於抒發人物的真情實感,有利於揭示小說的主題。
㈧ 針對事校園的一名學生寫的小說被小說閱讀網站簽約的人物采訪稿!!!從沒寫過這些。。謝謝!!
我主要點評那首詩而已,初看不覺,細看有疵。
明月凄清照人寒,碧波冷艷映荷譚(潭)。
望得廣寒深幽處,仙子倚窗觀霄漢。
明月對碧波,實在說不通,再明亮的月光也無法讓潭水呈現碧綠波濤,此處將明月改為銀月,不僅寒意逼人,而且非常有實體感;碧字改為風一語雙關,映改為泛動靜相宜,望得有點不盡人意,應該是看得才妙,如此人人皆能欣賞,那觀字則用前邊的望,多麼好啊。
銀月凄清照人寒,風波冷艷泛荷潭。
看得廣寒深幽處,仙子倚窗望霄漢。
好像答非所問了。
㈨ 求"對話"或者"訪談"風格的小說 (追加100分)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1903--1987),法國作家。她原姓克萊揚古爾,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瑪格麗特•德•凱揚古爾)。
尤瑟納爾出生於布魯塞爾一富裕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尤瑟納爾是作家與父親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組合後為自己起的筆名。法國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翻譯家。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為法國人,母親為比利時人。她出生後僅10天,母親便不幸去世。瑪格麗特從小受到父親的加倍疼愛,在法國北部、南部和巴黎度過了優裕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她只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得到數位女管家的呵護和家庭教師的悉心指導。與父親一樣,自青年時代起,尤瑟納爾即長期奔走於歐洲多國和美加之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尤瑟納爾赴美,從事記者、翻譯和教師等工作,1947年,成為美國公民,1949年定居美國東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島•(1』ile deMount Desert)。她只用法語寫作,第一本詩集 Le Jardin des chimères (1921)顯示了她作為一個作家的高超技巧,她重新詮釋了古希臘神話,使它們與現實世界發生聯系。1922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詩集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她的第一部小說 Alexis, ou le traité vain combat (1929;《亞歷克西斯,或者一個徒勞掙扎的故事》,1984年出版英譯本)是從一個藝術家的視角進行寫作,這個藝術家想要獻身於自己的事業,卻遭到家庭的反對。她對義大利的訪問促使她寫下Denier rêve (1934;《九隻手中的一枚硬幣》,1982年出版英譯本),這是一本關於夢想和現實之間差別的小說。
1934年,尤瑟納爾遇到了美國人Grace Frick,她們成為非常親密的夥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尤瑟納爾移居美國。她在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教授比較文學。期間,她於1937年將弗吉尼亞.伍爾芙的《波浪》(The Waves)譯成法文,1947年又出版了亨利.詹姆斯《梅齊知道什麼》(What Maisie Knew)的法文譯本。
她最著名的小說是Mémoires d'Hadrien (1951;《哈德里安回憶錄》,1954年出版英譯本),法美兩國批評界一致對該書高度評價。 這本小說是一個虛構的羅馬皇帝的自傳,以一封寫給他收養的孫子、未來的皇位繼承人馬克• 奧里略的書信形式出現。另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 L'Oeuvre au noir (1968;法文原書名為<苦煉>,英譯本書名為<深淵>,1976年出版),則是關於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虛構人物,弗蘭德斯的煉金術士 澤諾(Zeno)的生活,這本書為她贏得了1968年的費米納文學獎。1971年,她的兩卷戲劇集Théatre出版。她還寫了早年家庭生活的傳記,以及關於三島由紀夫的論文Mishima: ou la vision vide (《Mishima[三島由紀夫]: 或者空虛的視野》,1981),並將一系列關於她生活和作品的訪談結集,以Les Yeux ouverts: entretiens avec Matthieu Galey之名出版(《睜開眼睛:與Matthieu Galey的談話》, 1980)。
她還是一位文筆優美的翻譯家(曾經翻譯過希臘詩人、英語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維吉妮婭•伍爾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陰暗的河》1964年,《王冠與豎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論家、批評家(《時間,這偉大的雕刻家》1983年)。
尤瑟納爾不斷挑戰自己作為作家的能力,她的文學風格多變。但她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對古代文明和歷史變遷的豐富知識,以及嘗試理解人類行為的動機。1980年尤瑟納爾被選入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aise),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綠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1986年,她被授予法國第三級榮譽勛位(French award, Comman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和美國藝術傢俱樂部的文學獎章(the American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for Literature)。
尤瑟納爾堅信,歷史是一所「獲得自由的學堂」,是對人類進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因此,她特別青睞歷史,她的虛構作品漫遊於古代、文藝復興時期以及20世紀初的廣大空間;若用現代的文論言語表達,尤瑟納爾的全部作品都是互文性的傑作,充滿著今與古、此與彼、我與他、靈與肉、具體與抽象的對話。
主要作品:
詩集:《幻想的樂園》1921年,《眾神未死》1922年
劇本:《埃萊克特或面具的丟失》1954年,《阿爾賽斯特的秘密》1963年
小說:短篇小說集《死神駕車》1934年,《像水一樣流》1982年
長篇小說《哈德良回憶錄》1951年,《苦煉》1968年)
傳記:《世界迷宮:虔誠的回憶》1974年,《北方檔案》1977年
翻譯著作:《波浪》1937年,《深邃的江,陰暗的河》1964年,《王冠與豎琴》1979年
評論:《時間,這偉大的雕刻家》1983年
(這種小說太難找了,不知道我的參考答案你是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