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人物郭靖的俠義精神
① 我的畢業論文是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誰能給我些建議謝謝了
論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內容提要:金庸小說風靡一時,近幾年更是作為影視作品的題材被反復使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庸小說已經不是單純模式上的武俠小說。但是讀者們更為津津樂道的、更為著迷的還是金庸筆下的俠義故事、英雄俠士。本文擬對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和俠義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從另外的角度解讀金庸小說。
關鍵詞:小說分析 金庸 俠義精神 文化研究
現在對金庸小說的定性似乎很難用簡單的「武俠小說」來說明問題了。從地攤讀物到文學研究的經典文本,金庸小說從俗到雅的轉變除了人們或大眾的閱讀尺度的放鬆,很大一部分也與金庸小說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有關系。陳墨先生的《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一書,從「文化知識論」和「文化精神論」兩個部分,很詳細地論述了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的天然關系。1其實,金庸小說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單單僅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的傳統,比如情節的構思、西化語言的運用、電影手法的運用等等,還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畫,都與西方文化有著扯不斷的關系。
當然,作為華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還是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說,時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國,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俠客,表現的主題也都是在此基礎上鋪衍開來的俠義故事。所以說,俠義精神是金庸小說中的精神母題。
「俠義」二字,按我個人的理解,應該分成「俠」和「義」兩個部分。俠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最獨特的一部分,也是較能體現只能中國文化本質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對於「俠」的理解可謂是大相徑庭,韓非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司馬遷則不以為然,他說「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並做《游俠列傳》為俠客高唱贊歌;李白的《俠客行》也對俠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而「義」則是儒家的基本論點之一,「仁義禮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個極重信義之人,一個若是大奸大惡,那肯定也是個沒有義氣的人。韋小寶說的更加明白:「一個人若不講義氣,那還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說,可以說很成功,很精彩地發揮和闡釋了中國人精神深處的俠義觀念,當然他的小說流傳之廣,讀者之眾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傳統的小說很早就滲透著俠義的精神,宋代的話本小說就有專門講述俠義故事的,四大名著中《水滸傳》可以說就是這個俠義傳統的成就。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可以追溯到唐人傳奇《聶隱娘》,清代的公案小說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有武俠小說的影子。近代是武俠小說鼎盛發展的時期,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作者層出不窮,一直到現代的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可謂興盛不衰、蔚為大觀。當然,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正統學者的批評不勝枚舉,但是老百姓們可不管那麼多,他們喜歡俠義故事,他們喜歡俠義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極端痛苦,貪官巫吏為所欲為,老百姓無奈之餘,就希望有伸張正義、扶危濟困的英雄俠士來拯救他們。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心中都有一個「英雄情結」,或稱「在上情結」,西方文學的源頭就是「英雄史詩」,許多讀者在閱讀武俠小說的時候,都會有代入的現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為書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結」的自我滿足。
在金庸的小說中,俠義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闡釋,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形象。「俠」可以說是其中著力塑造的重點,根據金庸先生自己的觀點:「俠與英雄的區別在於俠士可以不顧於自己的利益,可以為正義、為社會、為國家犧牲自己。俠士有一點,就是為了別人利益可以不顧自己的利益。」(按:根據筆者采訪金庸先生錄音整理)《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就是在各類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樂道的「真正的俠」,「對國家忠,對朋友義,對愛情貞」,這是郭靖一生貫穿不便的原則。在《神鵰俠侶》中,他助守襄陽,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說正是在實踐他自己所說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時的郭靖其實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國家興亡,百姓疾苦與自身聯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稱郭靖「郭大俠」,這並不是因為他武功高,而是因為他為國為民的情懷;《神鵰俠侶》中的魯有腳,武功並不算一流,但就是因為他領導丐幫抗擊蒙古,所以人人也稱他「魯老俠」。在金庸的觀念里,一個人若要成為俠,不在於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於他是否為國家,為百姓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或是他為正義,為他人作出了什麼。從這里可以看出,與傳統文化的「俠」相比,金庸賦予「俠」更多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李白的《俠客行》有雲:「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古代的俠士可以為報知遇之恩捨生忘死,像荊軻,像專諸,像聶政,與其說他們是俠客,倒不如說他們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為了報答知遇對方來實現自己的自身價值,比如荊軻,他去刺秦決不是想到刺殺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殺秦王能報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縱觀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從《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到《鹿鼎記》的陳近南,每可稱之為俠的人都曾經為國家、為他人、為正義而奮不顧身:陳家洛是反清組織的頭目,為了反清復明不惜拋棄自己心愛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將袁崇煥的兒子,名為承志,所作所為當然也是子承父業;胡斐只因惡霸鳳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喬峰更是為了宋遼兩國息戰,百姓免於戰火而自盡而亡;陳近南一生鞠躬盡瘁,為的是光復大明的江山。以上所舉的例子,金庸在小說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飛狐外傳》中的趙半山說的好「咱們學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無愧於天地,那麼武功高點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這句話說的通俗一點,似乎可以理解為「練武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也可以說是金庸小說對於「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與「俠」相應的是「義」。如果說「俠」是金庸小說的血肉的話,那麼「義」則是「俠」的靈魂,是金庸小說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個方面。2圍繞著「義」,金庸小說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豪氣干雲的故事。《雪山飛狐》中胡一刀、苗人鳳英雄惺惺相惜的義氣;《射鵰英雄傳》中丘處機和郭嘯天、楊鐵心的義氣;《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的琴蕭結義;直至《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來回,從頭到尾,他也沒有作過對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俠小說中常描寫到幫會、社團。他們集結的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要講義氣,是喝過血酒,拜過關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為人不齒的。在金庸看來,「義」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膽相照,惺惺相惜,一諾千金,不負於人。3在《韋小寶這個小傢伙》一文中,金庸寫道:「中國人講義氣,是中華民族能夠保存下來而且發揚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重視情義當然是好事。。。。。。一個人群和諧團結、互相愛護,在環境發生變化時盡量採取合理的方式與之適應,這樣一個人群,在與別的人群斗爭時自然無往而不利,歷久而常勝。」 ④
當然,金庸小說的「義」和一般的哥們義氣自然是不一樣的,舊派小說一味強調無原則的江湖義氣,快意恩仇,這在金庸小說里是看不到的。因為所有的義氣必須有一個前提------「正義」,與正義相聯系,或以正義為基礎,有時為了維護正義,當然「大義滅親」也是難免、義不容辭了。《神鵰俠侶》中楊過在不明殺父真相的情況下,屢次欲殺郭靖,但是當了解到父親楊康的可惡行徑之後,馬上就放棄了報仇的念頭;《倚天屠龍記》中宋青書殺害師叔莫聲谷,父親宋遠橋最終也是大義滅親,成就師兄弟的恩義。
正是從「正義」二字出發,金庸小說中的「俠」與「義」便有機地、完全地聯繫到一起了。正義是俠義的交集,是共通的地方。金庸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說:「我以為俠的定義可以說是奮不顧身、拔刀相助這八個字,俠士主持正義,打抱不平。」 ⑤前文說過「俠」的基本要求就是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而「義」也正是以著一切為前提的。所以在金庸小說中,賦予了傳統的俠義觀念以全新的內涵,使其升華到人性精神光輝的高度,也使這樣的俠義精神擁有更多的道德、正面的光彩。加上金庸的妙筆生花,讀來不覺枯燥,反覺真摯感人。
以上,我們從精神內涵的角度分析了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下面,我們就從具體的人物形象來看看,俠義精神是如何體現的。
在《飛狐外傳》的後記中,金庸寫道:「在我所寫的許多男性的人物中,胡斐、喬峰、楊過、郭靖、令狐沖這幾個是我比較喜歡的。」⑥其實,這也是金庸著力塑造的幾個俠義形象。在下文中,擬分析一下郭靖和胡斐兩個人物。
先說郭靖。這是金庸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部小說中塑造的一個人物。有人稱他是「完美的近乎於假」的英雄。郭靖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家國仇恨,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金庸說「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的很穩。」只要是關乎民族大義、國家存亡的大原則,他是從來不含糊的。他自小在蒙古長大,對蒙古人有著極深厚的感情,包括與拖雷結拜,與華箏訂婚,替成吉思汗西征等等。但是當蒙古覆滅金國之後,又欲吞並大宋的時候,他是毅然襄助宋朝的將領抵抗蒙古南侵。在《神鵰俠侶》中,他與黃蓉共守襄陽,鞠躬盡瘁;在《倚天屠龍記》中,襄陽城破,他夫婦二人雙雙自盡殉國。直到這里,郭靖「大俠」的形象終於是塑造完成了。他的一句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被引為經典,他本身也是在實踐著這句話。他對楊過說過:「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⑦以郭靖的武功,在城破之日自保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最終他選擇自盡,正是在履行自己的那句座右銘。為國家、為百姓、不惜犧牲自己,這是我們在前面論述「俠」的內涵時提出的觀點。郭靖赴難,就是如此,,所以無愧於江湖上人稱「郭大俠」。金庸在《笑傲江湖》後記中評介道:「對於郭靖那樣捨身赴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俠,在道德上應該有更大的肯定。」⑧
「俠」還應具有的品格是仁和義,在郭靖身上,這點體現的更為明顯。在《射鵰英雄傳》中有這么一個細節,郭靖和黃蓉在牛家村密室中療傷,為不讓人知曉,黃蓉欲殺傻姑滅口,書中寫道-------「黃蓉向外走了兩步,回過頭來,之間郭靖眼光中露出懷疑的神色,料想是自己臉上的殺氣被他瞧了出來,心想:我殺傻姑不打緊,靖哥哥好了之後,定要跟我吵鬧一場,又想:跟我吵鬧倒也罷了,說不定他終身不提這回事,心中卻老是記恨,那可無味的很了。罷罷罷,咱們冒上這個大險就是。。。。」⑨
這里從黃蓉的心理活動展示了郭靖平時的做人准則「壞人可以饒恕,好人決不能錯殺。」俠只能損己利人,而不能損人利己。傻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女,為了自己的安危殺之滅口,這等事郭靖殺了頭也作不出來的,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俯仰皆是。
還有對於歐陽鋒,郭靖三番幾次的相救,他卻反生相害之心,但最終到了危機的關頭,他還是相救了。洪七公說的好:「乘人之危,豈是我輩俠義道所為。」郭靖一生秉承的正式洪七公的這句話。最後在小說尾聲,他還是三擒三縱了歐陽鋒。「忠恕之道,以愛己之心愛人,以責人之心責己」這是儒家的觀點,無怪有些研究文章把郭靖稱為「儒俠」。
可以這么說,郭靖身上體現的是金庸對於「俠義」的理想,是俠義精神的化身。在往後的小說中,金庸對於「俠義」形象的塑造漸漸走入了「無為」的境界。除了《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可以和郭靖相比之外,對於俠義的闡釋就無法超越郭靖這個形象了。楊過邪氣十足;張無忌缺乏大俠氣概;令狐沖注重個性;胡斐俠氣有餘而在為國為民的覺悟上有所不足。仔細觀察一下,金庸小%C
② 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宣揚一種俠義精神,其在當今背景下指的是什麼
金庸先生通過郭靖、蕭峰等人宣揚的「俠之大者」精神,在今天來說,是愛國情懷、為民之舉、家國意識!
③ 以郭靖和楊過為例,論述金庸武俠小說中俠義人物形象的
郭靖和楊過都是大俠,郭靖是儒家流派的大俠,而楊過是道家流派的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是完全闡釋了這句話,他從小就很善良,然後各種機緣巧合學得各種武功,成為一代絕世高手。後來他不願大宋子民承受亡國之苦,決定鎮守襄陽,最後他和黃蓉這對夫婦為國捐軀,令人唏噓不已也讓人敬佩不已。《神鵰》這本書主要渲染的是愛情,但是裡面有個片段,楊過得知郭靖黃蓉是自己的殺父仇人後決定手刃仇人為父報仇,然而後來他被郭靖的俠義精神感動。楊過也是大俠,小龍女跳崖16年,楊過也在用自己的一份力幫助大宋子民,除內奸,取敵首,不過他最後選擇的是歸隱,因為他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④ 在金庸武俠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俠義形象
借用裡面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⑤ 金庸小說是我俠義精神誰能具體的說出來
郭靖夫婦數十年死守襄陽 韋小寶散盡萬貫家財也不負天地會 蕭峰以氣壯山河的一四換了宋遼兩國數十年太平 張無忌 袁承志率領群雄推翻暴政 陳家洛 胡斐與眾多江湖豪俠以一己之力抵抗封建統治者的暴虐統治
⑥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哪位英雄的俠義精神是最足的
私下,金庸14小說,塑造了無數英雄,但如果他們被金勇先生所定義的,那麼,只有喬峰和郭靜只是喬峰和郭靜。
《天龍八部》這本書是金庸先生的國家意義的斗爭和探索。喬峰是契丹人,但是被宋朝人養大,並且到自己30多歲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那麼,喬峰的心裡到底認為自己是宋朝人還是契丹人?當兩國發生戰爭,喬峰應該站到那一邊?在宋朝人眼裡,契丹人是狗,在契丹人眼裡,宋朝人是豬,那在喬峰眼裡,誰是誰,自己又是誰?實際上,在書中第16回·昔時因,金庸先生就開始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思考,並且有了較為清晰的立場,他借用趙錢孫的口說了出來:趙錢孫冷冷的道:「那又有什麼稀奇?野獸的親子夫婦之情,未必就不及人。遼人也是人,為什麼就不及漢人了?」丐幫中有幾人叫了起來:「遼狗兇殘暴虐,勝過了毒蛇猛獸,和我漢人大不相同。」趙錢孫只是冷笑,並不答話。
⑦ 郭靖的人物評價
1、郭靖生性單純剛直,重孝義、勤奮、愛國,具備一切金庸筆下最模範的俠義精神。他用一生來徹底實現了"為國為民"這一"俠之大者"的目標,他巨大的人格力量也感染了他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家人及《神鵰俠侶》的男主角楊過,無形中帶領他們走向正面的人生路、改邪歸正的康莊大道。
2、俠之大者而為國為民,抵抗強虜之漢家砥柱,灑一腔熱血只為神州百姓,而不是獨善其身隱世不出,這就是郭靖,金庸小說最偉大的大俠,沒有之一。
3、郭靖一生,其實並非真正高大全的道德完人,一樣有許多缺陷。比如面對黃蓉,長期選擇性遺忘了和華箏的婚約,因為誤會師仇,對岳父黃老邪喊打喊殺;可後來面對真正殺師仇人歐陽鋒,卻因為性格上的惺惺相惜,禮敬又加。
4、此外郭靖生平最大一樁缺陷,就是對楊過近乎無原則的遷就,反害得包括黃蓉在內的家人,長期擔心受怕。甚至可以說,郭大俠這一生,肯定對不起華箏,也有許多地方對不起黃蓉,對不起自己兒女,唯獨最對得起楊過,對他的好,那真是遠遠勝過了郭破虜這個毫無存在感的親兒子。
5、一個人的人生事業順不順利,既要看歷史的進程,很大程度也是自己的個人奮斗。而一個人的心胸、氣度、格局,就決定了他一生可能達到的最終成就,真正教育楊過成為一代名俠的,正是郭靖的身體力行。郭靖的心胸氣度現擺在那裡,從一開始就比洪七公高得多,他的終身成就自然也比洪七公大得多,不論洪七公教不教他降龍掌法;楊過最終會被郭靖的偉大人格感召,拋開殺父斷臂之仇,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7)金庸武俠小說人物郭靖的俠義精神擴展閱讀
郭靖融合「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和「左右互搏」三大蓋世武功為一體,遂翩然翱翔,武林尊為「天下第一俠士」,黑白二道俯首稱臣,號令武林群雄,率領群雄守護著南宋襄陽城的前線邊境。第三次華山論劍時獲得稱號「北俠"新五絕之一。
劉帥池:如果說金庸對哪個人物著墨最多,描繪最完善,時間跨度最長,恐怕非郭靖莫屬。在郭靖的身上,金庸體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俠客成長的歷程,生於豪邁,長於動盪,成於家國。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初次塑造的郭靖是一個忠厚而又豪邁的性情中人,他吻合了大部分讀者對於初入江湖的毛頭小子在俠客進程中的經歷與選擇的大部分幻想——堅強,正直,國仇家恨,忠孝節義。
⑧ 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想傳達怎樣的俠義精神
一、責任精神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不僅僅關注於“武”與“俠”,同樣在其中融入了自身對於社會的探討,讓整個武俠世界的意蘊更為豐富,《連城訣》對人性的刻畫深入人心;《笑傲江湖》又表現出對於政治的關注;而最後的《鹿鼎記》又將社會百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俠義精神的流露之中,金庸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體為:責任精神、寬恕精神以及自由精神。
俠客在文化的演變之中逐漸被賦予了關懷天下的責任精神,脫離了單純為了兒女情仇的“小俠”,而貫徹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最後的一種俠客精神與其本身極為契合,這種對於自由的嚮往正是俠客的一種重要表現,也是俠客的終極追求。它是一種與封建禮教的對抗,是一種對思想禁錮的反叛,是一種個性人格的高揚,楊過、令狐沖......都蘊含著這樣一種理念。
⑨ 你認為金庸武俠小說中哪個人物最具有俠義精神
虛竹。《天龍八部》三大男主之一,但三大男主中屬後期的虛竹武功為最高,雖然虛竹的內力可能沒有段譽高,但虛竹身兼逍遙三老合計近兩百年內力,加之逍遙派的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等妙武學,整體武學較之大哥蕭峰和三弟段譽高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