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論金庸武俠小說創作

論金庸武俠小說創作

發布時間: 2021-08-01 04:00:35

A. 金庸武俠小說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

個人看法:文學價值,史學價值,藝術價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
有意義的地方大概就是 塑造的人物性格 能讓讀者 更懂些人性吧

B. 金庸武俠小說創作觀

網路 輸 「金庸 歷史」 「金庸茶館」 「金庸 人物」

C. 我 要寫畢業論文了論金庸小說的情節藝術

你可以看看孔慶東的談金庸

D. 金庸先後創作的武俠小說流露出他哪些思想的改變

金庸先生的一系列經典武俠小說,都是具有連貫性的,而在這一系列武俠小說中也不難看出,金庸先生的創作思想歷程,金庸先生在創作自己一系列武俠小說的時候,也有一個慢慢變化的過程。

他在創作的後期也開始更多的關注這些英雄人物本身作為一個普通人該有的兒女情長,描寫的情感更加細膩,也更能走入讀者的內心。

E.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點。

金庸武俠總論

金庸最得武俠小說之中道,自由出入於有無之際。有者,小說結構完備嚴整,內涵博大精深是也;無者,小說文勢無拘無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總體來看,十四部作品以《書劍恩仇錄》為宗本,一出手就顯大家風范,此為金庸武俠小說之基,太極是也。由此生發相反相成之兩儀: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兩書勢分正奇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珠聯璧合,猶如兩儀劍法,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雙劍合璧,乃歸於倚天屠龍記,又一太極也。由此又生發兩儀: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經典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天龍八部堪稱至法、至正、全有,包羅萬象,武俠中之哲學;笑傲江湖堪稱無法、至奇、妙無,隨意揮灑,武俠中之詩。至法無法,至正至奇,全有妙無,哲學就是詩,所以兩者自然融歸於鹿鼎記,渾然天成,透徹圓融。如果按照獨孤求敗一生在劍道上達到的不同境界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則書劍恩仇錄是剛開始練劍,射鵰英雄傳是青鋒寶劍,神鵰俠侶是紫薇軟劍,倚天屠龍記是玄鐵重劍,天龍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對應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俠小說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俠,鹿鼎記則是無劍境界。

與此對應,金庸武俠小說之俠客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陳家洛是第一個俠客的化身,但其內涵主要還是在民族主義的維度中展開。之後,郭靖和楊過在互補的意義上比較充分的展開俠客的內涵:郭靖是集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楊過是個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郭靖和楊過身上所體現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想已經開始超越民族主義的范疇而提升到人類主義的境界。郭靖是正統意義上的大俠,楊過則是反正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正反一體,兩者都是至情至性者無別。兩者的內涵在張無忌身上得到融合。張無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將正反兩種意義的大俠化為一體。通過張無忌,金庸將大俠的理想境界建立於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見精純。此後,俠客的內涵最為典型的在喬鋒和令狐沖身上得以展示,兩人分別是郭靖和楊過的更高意義、更為自由的發展階段:喬鋒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無名老僧稱贊他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薩心腸」,「大仁大義」,這一點與郭靖毫無二致,但金庸通過喬鋒乃至江湖眾生相的深刻刻畫,將武俠小說的境界提升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高度。天龍八部就如一部佛學的史詩,飽含著悲天憫人的偉大精神。天龍八部事實上是經典武俠小說真正的顛峰,雖然笑傲江湖更為飄逸自在,鹿鼎記更為透徹圓融,但都不如天龍八部博大精深——物極必反,從笑傲江湖開始逐步走向反武俠,直至鹿鼎記成為非武俠。令狐沖則更能體現對於個性自由的自覺追求和人自身命運的自主把握。楊過和令狐沖都是堅持自己個性自由的典範,但與楊過相比,令狐沖大原則把持得住,而小節則無可無不可,很好的統一了順應世俗和堅持自己個性的矛盾。令狐沖代表了俠客個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俠之意義至此而極,故到最後一部作品,主人公成為非俠韋小寶和康熙大帝。雖然是非俠,實際上是對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說非俠首先徹底的、比俠客本身還要更好的實現了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俠的標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和造福蒼生而言,則康熙乃至歷代聖王勵精圖治,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俠。比之於聖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說微不足道,如此說,可謂至俠無武也[天龍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鹿鼎記是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天龍八部是盛唐氣象,笑傲江湖是魏晉風度,鹿鼎記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俠小說乃至於俠客的理想本身就終結了。

簡單總結一下,金庸從民族主義(書劍恩仇錄)寫到人類主義(從射鵰英雄傳到最後都是,但逐步深化),從人的命運(天龍八部)寫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後歸結到最凡俗的非武俠、生活、歷史本身,表明了一個最為簡單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義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或建立,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又是徹底的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金庸為什麼到鹿鼎記就封筆了?因為他已經無武了,其實如果聯繫到金庸以後改而寫歷史小說的話,我們會說,金庸的封筆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其實也無所謂終結不終結,起點不起點的,隨緣任運,到什麼境界干什麼事而已。

就金庸小說所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書劍恩仇錄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為起始,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則是對此的相輔相成的展開,射鵰英雄傳通過郭靖主要展開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的一面,而神鵰俠侶通過楊過主要展示了儒家正心誠意至情至性的內聖的一面,在此,必須說明兩點:一、超越狹隘民族主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本來就是儒家文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對儒家思想的深入揭示必然將自己提高到人類主義的境界;二、如果我們領悟了儒家文化的真諦,就會明白,儒家文化從本性上決不違反人性,相反,盡心盡性盡情才能知天知命達道,如此,就自然過渡到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是正宗的哲學化的道家,偏於老子一面,主要得道家文化之自然、質朴和博大;之後,金庸在兩個方面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更深入的拓展,一個是深化的方面,深化了倚天屠龍記的博大之處,此即形成為天龍八部,武俠小說至天龍八部,達到森羅萬象、無所不包的境界,猶如華嚴宗的一真法界,另一個方面則是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自我轉換,使道家文化的自然風骨展開為飄逸與逍遙,此即形成為笑傲江湖,笑傲江湖的道家是詩化的道家,偏於莊子一面[天龍八部將道家文化的博大展開到完備浩瀚的程度而笑傲江湖將道家文化的自然展開到自由自在的程度],於是乎就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終歸宗於平常、本真的鹿鼎記做好了鋪墊,鹿鼎記是禪,是平常心即道的境界。

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由儒變而為道又由道變而為佛禪[同時兼賅墨法兵陰陽等各派],直至回歸到生活和歷史本身,乃越來越爐火純青的進程,整個發展過程逐步遞進而又渾然一體。整體而言,金庸由非武俠小說而武俠小說,此為無中生有,越來越精深,達到最高境界又歸於非武俠小說,又由有而歸無,完成了一個大循環。《書劍恩仇錄》為初入大道,倚天屠龍記乃小成境界,鹿鼎記為大成境界。《書劍恩仇錄》為初發心,凡夫位;倚天屠龍記為超凡入聖,聖人位;鹿鼎記為返樸歸真,凡聖等一,平等位。總體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可謂善始善成,因此有關金庸封筆,可以引老子一言以蔽之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金庸武學總論

新武俠小說諸作家中,就武學修為之深邃博大而言,無出金庸其右者,乃至於可曰:通金庸武學即通一切武學。

金庸武學,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論道,由武而顯道者也。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類似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在桃花島山洞中,周伯通說道:他(王重陽)說我學武學得發了痴,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我那七個師侄當中,丘處機武功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什麼學武要猛進苦煉,學道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於是郭靖就問周伯通:為什麼王教主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煉的。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故王重陽理事圓融,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俠客行」上的武功各派高手[無論是少林、武當這樣的正宗門派還是各種奇門武學]以任何見解去解釋都不得其真諦,而石破天無心、無意而自然契合於其境界,也可以說是自然無為境界之體現也。與道相合之後,一切武功皆紛至沓來,隨心而發,無不自如。

以上兩種境界皆不受武學門派限制乃至於不受武學限制,武學之自由境界也。如不能恆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則淪入有形且被其束縛,如此而觀,則天下武學遂分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學又由自身而無窮化生,漸次生出自己的太極境界之武學、兩儀境界之武學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學,整個武學格局至此即成門派紛呈、萬象並存之景象。兩儀境界之下,繁復不可論也,故只論太極與兩儀境界之武學。

道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易見,即太極劍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為兩儀劍法,合則為太極劍法。陰陽剛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兩儀也;混成一體則太極也。而佛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何在?曰:易筋經即佛家武學之太極境界,而玄鐵重劍即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是也。易筋經乃少林武學之總法門,一切少林絕技與武學皆以此為基方可成就,而此經非少林弟子不傳,已經分了門派;而少林武學兩儀境界,乃由易筋經而自生剛柔功夫,少林武學之特點並非陽剛,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剛猛並非少林武學之真諦,少林功夫中雖不乏金剛指之類的至剛至陽之絕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絕技;或曰:少林武學外功為剛而內功為柔,內外兼修,剛柔並濟,最終合而為一,亦為太極境界無疑也。至於玄鐵重劍之武學,乃獨孤求敗超越至剛的青鋒寶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軟劍之後將兩者混成一體而成,達有形劍法之極至,是「一」的境界,也就是太極境界。

天下武學,本來一源。由體起用則化生無量武學,反之,由用歸體亦可返樸歸真,返本還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習俗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天人合一,修習道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歸於大道,修習佛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明心見性,殊途同歸,都是自由王國的境界。

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學經典意義

世界上偉大的文學經典其特徵是雅俗共賞,長盛不衰,也就是既擁有高低深淺各個層次的讀者群體,同時也能夠獲得各個時代讀者的接受和共鳴,因為文學經典都具備時空兩個維度的特點:在空間上作品應盡可能涵蓋各個層次和方面,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廣闊博大深邃無限豐富的世界,甚至應該同人生、宇宙同樣浩瀚;在時間上作品能夠超越不同的時代而反映超越特定時代的永恆價值——只有作品從本性上超越了不同的歷史時代,才能經得起不同歷史時代不同讀者的檢驗,才能獲得不同歷史時代各種人的共鳴。如此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稱為經典。

金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在金庸小說中,不同的觀念可以多元並存,和而不同,構成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渾然不可分的整體。無論作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道佛還是作為非主流思想的其餘各家各派都在金庸小說中各得其所。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之廣博與精深而言,金庸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人。金庸的武俠小說猶如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於東方文化的一座長廊,琳琅滿目。曾有一位學者用一副對聯評論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驅琴棋書畫;馳騁文史哲,遣星相醫卜。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說才擁有了最廣泛的讀者群。但金庸讓人稱道、難以企及之處還並非單純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而是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流派的思想境界、對不同人物性格與命運的恰如其分的把握。這種精當的分寸感和純熟的火候是金庸功力精醇純正的體現。博大是向外開掘,而精純則是向內、向本性深處錘煉。如果說博大是包羅萬象,那麼精純則是將博大所包羅的萬象貫通起來而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亦即達到貫通一切的「一」,而同時每個個體並不失去自己的個性,而是各就其位,各成其性,隨在各足,不相妨礙,不僅不相妨礙,而且還相輔相成,相濟相化,一切皆和諧之至,最終才能達到透徹圓熟,隨心所欲,無不自如的境界。由於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後盾,金庸的文學作品就具有了極為豐厚的文化底蘊。

但金庸作品的超凡之處並不在於、主要不在於、首先不在於對中國或東方文化的理解與闡發,而在於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特定的形態中揭示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人類的永恆價值與普遍的大道。何謂也?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自己命運的認識和把握,對於社會規律和宇宙之道的求證,並不只是對於江湖人才有意義,也並不只是對於古人才有意義,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首要意義,是我們生存的意義之源。偉大的作品還都具有一種史詩的風格,這當然是由作品本身內涵的博大豐厚所決定的,因此《水滸傳》是江湖文化的史詩,《三國演義》是英雄文化的史詩,《西遊記》是修行的史詩,《紅樓夢》是社會和人性的史詩[《西遊記》和《紅樓夢》是一真一俗,《紅樓夢》與《三國演義》或《水滸傳》是一陰一陽,《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一精一粗]。我們同樣可以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史詩。

金庸的十四部武俠作品,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都是長篇,特別是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的篇幅都和紅樓夢不相上下。墨家文化的積極入世、急切救世,儒家的上合天道、下和萬民,道家的自然無為、與世無爭,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以及兵家、法家、陰陽縱橫之術都有所反映。從宋代直寫到清代,時間跨度近千年;宋、元、遼、西夏、大理、俄羅斯,江南漠北中原邊塞宮廷市井軍陣,空間跨度極為廣闊;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歷史問題、人類的命運問題、大道的本性問題,各種問題皆有體現;既有宏觀的大場景的刻畫(如天龍八部少林寺大戰,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六大門派之戰,神鵰俠侶中襄陽大戰,雪山飛狐中天下掌門人大會等),也有微觀的細節的細膩描寫,而且宏觀與微觀能完美的融為一體;既有對外在自然美景的描摹,也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千絲萬縷而脈絡分明,結構嚴整,境界博大,意境深遠。金庸的武俠小說因含納萬狀而在當代做到了雅俗共賞,它也必能因趨近永恆而在各個時代長盛不衰。
參考資料:http://www.gulongbbs.net/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21403

F. 求金庸小說論文

郭襄:繞樹三匝 無枝可依
她是金庸小說中最寂寞的人。
也許只有找不到對手的獨孤求敗、隱居華山側的風清揚,這兩人的孤寂內心、凄涼情懷才差可彷彿。
郭襄出生之時,正值元兵圍攻襄陽之際,初履人世,便受盡磨難,被楊過搶走,落入赤練仙子李莫愁之手,飲豹乳,困死人墓,又險些在絕情谷遭毒手,後來一度又被金輪法王綁架。作為峨眉派開山祖師的郭襄,武功如何不知道,從其傳人滅絕師太身上看,可能也是一代高手,況且她還和張三豐、無色和尚一起聽過《九陽真經》。但在小說《神鵰俠侶》中,她的武功不值一提,智謀也不過爾爾,她的智勇還不到她的父母的智勇加起來除以二,行走江湖是靠了父母的威名。但她行為言談之中,神定氣閑,從容不迫,自有一種只可遠觀的清芬淡雅。她的結局是出家當尼姑,開創了峨眉一派。
郭襄是一個落寞的人,她的結局只能是出家,因為她的眼界實在太高了。她的外公是目無餘子的東邪黃葯師,父親是號稱一代大俠的郭靖,母親是機變無雙的黃蓉,心儀之人又是神鵰俠北狂楊過,就連她的敵人也是一代宗師金輪法王。她心地善良,人緣不錯,有時甚至憨態可掬,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別人只怕也無以入她眼中,即使是琴棋劍三絕的昆侖三聖何足道如此人物,在她也不過是過眼煙雲,你能要她嫁給誰去?母親黃蓉的身世與她相似,但黃蓉更清醒,更入世,所以她嫁給了傻小子郭靖,恐怕普天之下古往今來只有李太白能與郭襄匹配(蘇東坡只會說說健身氣功,不會劍法,呵呵)。
郭襄用情之深之苦,在金庸小說中是無出其右的。她不會像李莫愁用殺人的方式渲泄,也不會如公孫綠萼一死了之,又沒有儀琳從小就青燈黃卷的心如死灰,更沒有令狐沖和段譽的運氣,一個有任盈盈補缺,一個最終如願以償。她的情若濃若淡,其實是濃極而淡,絲絲縷縷,無以化解。相比之下,生死相許的愛情也許更容易些。因此,金庸小說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句對話,就是她在少林寺和無色互相打聽楊過消息時說的:「郭襄望著遠處山峰,自言自語:『幾時方能見著他啊。』」
郭靖黃蓉在桃花島訣絕,黃蓉對自己說:「蓉兒,蓉兒,你可千萬別尋死啊!」讀到這里,令人涕淚沾襟,不可自抑。可面對郭襄,如在夜深人靜之際,洞簫響起,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不絕如縷,你只能悄悄合上書本,惘然自失,惆悵無比。
郭襄客串在《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著墨並不多,但她卻是最使我難以釋懷、最使我掛念的人物。她是鏡花水月,其人其情,美艷不可方物,只能把酒向青天,永遠無處著落。

胡一刀:傳奇英雄 流星一現

胡一刀在金庸的「江湖世界」中出現,不過七天七夜,這段時間他做了這幾件事:與苗人鳳惡斗五天;從滄州到武定一夜疾馳近六百里,以苗家劍法為苗人鳳取商劍鳴項上人頭;給小伙計癩痢頭平阿四還清債務;舉辦慶祝兒子出生宴會並囑托後事。只這七晝夜,他如流星掠過,光芒*人,那慷慨豪邁的形象,已比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武俠人物都奪目,有說不出的「嫵媚」(沈從文語)。
他相貌怕人:「車中出來一條大漢,這人生得當真凶惡,一張黑漆臉皮,滿腮濃髯,頭發卻又不結辮子,蓬蓬鬆鬆的堆在頭上。」為人兇悍任俠:「我姓胡,生平只要遇到做壞事的,立時一刀殺了,所以名字叫作胡一刀。」這么一個人物,留給兒子的遺言竟是「爸爸叫他心腸狠些硬些」,因為他自己的心腸不夠狠不夠硬;書中還多次寫到他這位豪邁如烈風的俠客的害怕。這些都表現出人性的至柔一面,像英國詩人薩松所說「猛虎在細嗅薔薇」。
書中寫到他三次與人結交,亦足令人傾慕。一是與他妻子的故事。當時她讓胡一刀選擇她與闖王寶藏,胡一刀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寶藏,令人想起《碧血劍》中金蛇郎君的懺悔:「重財寶而輕別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他們的婚姻是一種理想,苗人鳳的婚變與這種理想的難以實現也頗有關系。二是與苗人鳳的結交。兩人在性命相搏的特定情境下惺惺相惜,肝膽相照,成平生知己,可死結即將解開,胡一刀卻中毒而死。這是? 胡家和范苗田三家百餘年互相復仇的延續,起因雖是誤解,復仇已成目的,悲劇還在重演。三是與癩痢頭平阿四的結交。胡一刀以平民作風行事,但這樁對他來說如此不經意間所做的小事,一種平等態度,卻使平阿四成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義士。
其實胡一刀的事跡是從幾個人口中互相補充互相糾正而敘述出來的,因為他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理想人物,即使是武俠小說,也只能存在於傳說之中。兒子胡斐從另一面印證其為人。但胡斐的形象顯然比乃父遠為遜色,《雪山飛狐》中如此,《飛狐外傳》里更是如此。
順便說一句,小說結尾是個懸疑,只是雕蟲小技,與其說是對胡一刀形象的補充,不如說反是一種損害。

令狐沖:浪子風姿 英雄本色

西晉皇族欲向阮籍提親,阮籍大醉三個月,媒人不得與言,廢然而返。令狐沖拒絕當日月教副教主,情形與阮籍相似。只是令狐沖是正面跟任我行發生沖突,情勢更加驚人。是以《笑傲江湖·拒盟》中任我行與令狐沖的言辭交鋒,是金庸小說中最驚心動魄、最令人回腸盪氣的一段對話。
令狐沖得上官雲贈「壽比南山,福澤無窮」四字,忍不住嗤一聲冷笑,「委決不下」之心,「突然一片明亮,再無猶豫」,說出兩件事:一是決不能將恆山一派帶入日月教,二是求教主將其女兒盈盈許配給他。而任我行也是非常之人,竟然全部答應,眼看可以兩全其美,令狐沖卻還是拒絕加入日月教,並決心與任我行「誓死周旋」,說得斬釘截鐵,絕無半分轉圜餘地。「一時朝陽峰上,群豪盡皆失色」。
當時任我行掃平五嶽劍派,「炙手可熱勢絕倫」,要恆山派全軍覆滅只是舉手之勞,但他對令狐沖除了威*,還有利誘,授以高位,視作接班人,許以女兒,答應傳授消除異種真氣的法門,應允保留恆山一派,可謂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即使驚才絕艷如東漢蔡邕,恐怕也要為之感動,會像哭董卓似的要報答「知遇之恩」,令狐沖卻不為所動,原因何在?
《綉花》一章中,令狐沖有段內心獨白:「即以當世之士而論,向大哥、上官雲、賈布、童百熊、孤山梅庄中的江南四友,哪一個不是奇材傑出之士?這樣一群豪傑之士,身處威*之下,每日不得不向一個人跪拜,口中念念有辭,心底暗暗詛咒。言者無恥,受者無禮。其實受者*人行無恥之事,自己更加無恥。這等屈辱天下英雄,自己又怎能算是英雄好漢?」
推而廣之,屈辱人,自己又怎算是人?令狐沖豈是這樣無恥之徒?「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二十個字,用在令狐沖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書中寫令狐沖,最出彩的兩處,除《拒盟》一段,還有為救儀琳而與田伯光鬥智斗勇的部分,盡管通過儀琳之口敘述,雖多方照應,技術上尚有可商榷之處,但令狐沖的瀟灑倜儻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令狐沖其人,小聰明是有的,華山面壁後,劍法可算獨步天下,湖底脫困,內功也極其深厚,但他一沒有王重陽的雄才大略,不是統帥之才,二沒有蕭峰的天生豪氣,有時倒與無賴相近,三沒有郭靖的凜然正氣,即使岳不群並派,也有點無可無不可。對華山派還有那一份血誠。
這正是浪子的處境。他雖被開革出派,卻一心夢想重入華山派。浪子總在流浪,卻一心想家,浪子一心想家,卻總在流浪。本文開頭我以阮籍比令狐沖,正因在這一點上,他們也驚人相似。這里不能不提到嵇康,倒不是《笑傲江湖》之曲與他有關,而是他「非湯武而薄周公」,看似名教的叛徒,實際上是忠實的衛道士,他是時代的浪子,正如令狐沖是「江湖」的浪子。在秩序違背人性時,他們以掙脫和破壞秩序的方法維護理想中的秩序,這是浪子存在的意義。在小說中可以喜劇收場,在現實生活中,只能以悲劇了結。

丁典:樓窗鮮花 寂寞開落

《連城訣》是一個陰謀的故事,又是一個貪婪的故事,因為貪心而生出諸般陰謀,害人害己,因此,這是一個寓言。
狄雲是個忠厚老實的鄉下孩子,卻因為與他兩情相悅的師妹長得漂亮,便遭人算計,幾乎萬劫不復。他的師父師伯,為了寶藏殺害業師,同門相殘。然而種種詭計,狄雲是在牢獄? 中得到丁典的指點,方始漸漸明白。
書中丁典這個人物的設置,與《碧血劍》中的金蛇郎君夏雪宜相仿,他的慘酷遭際,只因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長江碰巧遇到被三個徒弟偷襲重傷的梅念笙,得到「神照經」和連城訣,便被*得無處存身。多年後在菊花會上與凌霜華相遇,傾心相愛,曾有過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不料因此中了凌霜華之父凌退思的毒計,身陷囹圄,每月被毒打,拷問連城訣的秘密,但他練成了神照功,也不願越獄,只要能天天看到凌霜華放在窗檯上的鮮花,就對這種種苦難甘之如飴,實在比楊過更像一個情種。凌霜華死後,他哭倒棺上,竟再次中毒,終於不治。狄雲將他們合葬一處,算是安慰。一對鴛侶,成了陰謀和貪婪的犧牲品。
凌霜華是書中最無辜的人,雖然她父親凌退思暗中是黑社會頭子,但她只會讀書不會武功,是一個美麗動人、幽居深閨的小姐,不是武林中人。只因為愛上了一個人,她的生命才悄悄怒放,並且一瞬間凋落。書中沒有直接寫她如何與父親較量的,只是簡單地敘述了她不肯另嫁他人而劃面毀容,為保全丁典性命而起毒誓等情節,性烈如火,忠貞不屈。她最終還是沒有逃脫她父親的毒手,被活埋在棺材中。
丁典痴則痴矣,但卻對不起凌霜華痴情。
他保守的秘密,不過是一個大寶藏,雖然他對此並不熱心,但在鬼花園將死之時,念念不忘秘密失傳,留戀之情溢於言表――這又讓人想起金蛇郎君的那句話:「重財寶而輕別離,愚甚悔甚。」當然,丁典自己說他不肯吐露的原因是凌退思對他用強用詐,那就是傷害了他的尊嚴了。盡管他說只要他說出這個秘密,凌退思就會除掉他,但這不過是他的猜測。所以這里丁典面對的是這樣的選擇:要尊嚴還是要愛情。丁典被關在獄中那麼多年,他的選擇從不動搖:生命可貴,自由更美,武功價高,愛情最好,為了尊嚴,全都不要。

康熙:稚勇謀斷 明快精神

康熙是《鹿鼎記》中的重要角色,可以說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為血肉豐滿的人物。
他性格明快,風貌英武,不但是傳統的理想皇帝,而且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上健全人格的理想人物。在《鹿鼎記》這部喜劇中,他更多的是一個正劇人物。小說中,他實際上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是韋小寶式的「江湖世界」,一是事關天下大計的現實世界。他從少年到青年的生活歷程,在當時是國家漸入平穩的最關鍵時刻,如果沒有健全的人格,根本無法把握局勢;如果沒有韋小寶,他面對的「江湖」傳奇只怕只有血腥和陰謀,毫無趣味可言。
金庸對歷史上的康熙是頗有好感的,在小說中,這個小皇帝也十分可愛,不時有淘氣的舉動,如五台山見順治後這種傷感時候,他做過「撲到門上」之類戲劇動作後,竟也由著韋小寶的意思,在假想成吳三桂的石頭上撒尿;又如他差韋小寶辦大事,想法十分好笑,認為韋小寶樣樣不如他,也能辦成如此大事,如果由他自己出馬,當然更是輕而易舉,卻沒想到韋小寶的市井無賴手段卻遠比他高明。在對付敵人上,他能忍,用心深刻,處處埋下伏筆,但一旦出手,勇決異常。在擒鰲拜時,他還不能做到知彼知己,是一夫之勇,甚至是初生牛犢的無知之勇,在對付吳三桂這樣老辣險鷙的梟雄時,則已經克服了這一缺點,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了。
在對待騎牆派朋友、徒弟兼臣子的韋小寶上,他顯得不那麼光明正大。往大里說,他大局觀念強,不像《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為兩個拜把子兄弟,置社稷於不顧;往小里說,他實在對不起總角之交韋小寶的深重義氣,還不惜玩弄權術詭計,有封建皇帝的惡習,所以隨著年歲增加,韋小寶越來越害怕他,因為他越來越是一個皇帝了,哪怕是在親密朋友面前。
我對皇帝向來痛惡,之所以喜愛這一人物,是因為他被塑造成一個普通人,復雜但統一,其成長脈絡清晰且可信,在鬧劇氣氛中保持著冷靜清醒,更重要的是他健康明朗的心態,這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極有價值的意志品格。

黃蓉:情深則辱 無處可說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人見人愛,但她的聰明刁鑽掩過了她的美麗,一出道便在風波詭譎的江湖中履險如夷,將歐陽克之流耍弄得團團轉,又不失小兒女的嬌憨動人。在張? 家口,她遇上蠢笨如牛的郭靖,一見鍾情,生死以之。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愛情其實是一場兩個人的戰爭,黃蓉一敗塗地。
在郭靖不辨木蘭是雄雌時,黃蓉已愛上他了。小船上黃蓉白衣勝雪,不料很快就輕偎在郭靖懷中,令人扼腕嘆息:一個好端端的女兒家就這樣誤入歧途!
郭靖愛黃蓉有多深?在牛家村附近樹林,黃葯師要他選擇,郭靖心裡的天平,一邊是華箏的感情和他的諾言,一邊是黃蓉的感情和他自己的感情。就算黃蓉和華箏的感情抵消,他的諾言卻至少也與自己的感情抵消了,所以他會無比為難。也許他心底的夢想是娶華箏為妻,把黃蓉當情人。黃蓉的心意是:「爹,他這樣待我,難道我能活得久長么?」
得一燈治傷後回桃花島路上,黃蓉的種種傷痛郭靖不明白。他下了十二分決心才說「就算天塌下來了,我也在桃花島上陪你一輩子」,何等勉強,所以甫至島上,誤信黃葯師殺害江南五怪,立馬翻臉,遷怒黃蓉,將才說過的「就是普天下的人要一齊跟你為難,我也始終護著你」這句話拋之腦後。若非黃蓉要替父親洗冤,只怕自己早成冤鬼。在鐵槍廟和大漠兩次落入歐陽鋒手中,那時郭靖在蒙古半推半就地當金刀駙馬,西征立功,直到成吉思汗*死他的母親才無奈南歸。最後,黃蓉還是在華山輕易原諒了郭靖。兩人在襄陽送命,郭靖為抵抗蒙古,黃蓉是為他。
黃蓉只有婚姻得遂的快樂,沒有情愛的快樂,更像是一場單戀,這一點她甚至不能跟穆念慈相比。是以她只有受到郭靖的傷害,她從不傷害郭靖,反而處處遷就,萬般維護,窮智竭慮都是為他。郭靖心中,他的諸多事情都比黃蓉重要;黃蓉心中,她的任何事情都不如郭靖重要。
這些黃蓉也明白,她曾怒斥郭靖:「我道你當真還記著我一點兒,原來是給大汗攆了出來,當不成駙馬,才又來找我這窮丫頭。難道我是低三下四之人,任你這么欺侮的么?」可是她情根深種不能自拔,總有辦法委屈自己。

一燈:皇帝和尚 偽懺悔者

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一燈大師是個慈眉善目的有道高僧、德高望重的聖人。但凡事不能細究,否則會讓人失望。
一燈原名段智興,是大理國皇帝,因劉貴妃與周伯通私通,才避位為僧。書中通過黃蓉的分析和一燈的回憶,說明這位段皇爺深愛劉貴妃,故對她的不忠痛心疾首。不過照情形看,不是劉貴妃的背叛使他萬念俱灰,而是劉貴妃的不忠觸犯了段皇爺的尊嚴,使他對劉貴妃的佔有欲不能得到充分滿足(一種皇帝式的愛情),才覺得四大皆空,才如此絕望。
劉貴妃為救她和周伯通生的兒子,冒著殺身大險哀求段皇爺。在救與不救之間,金庸似乎有意把段智興與雨果小說《九三年》中的德·朗特納克侯爵比較。在雨果眼裡,「魔鬼身上也有天主」,所以候爵為三個孩子重返虎口;在金庸筆下,人性之惡戰勝了仁慈、悲憫和愛情,金庸雖然多方辯解,但始終無法為段智興的罪惡開脫。最後劉貴妃親手殺死孩子,成了黑沼中的瑛姑。
段智興後來出家為僧,避仇深山,以為這是在深自懺悔,在贖罪。這段時間,瑛姑為到桃花島救周伯通,吃盡苦頭。若援手成全以贖罪,他沒有如此崇高,當然可以理解;若殺人滅口以隱惡,他沒有如此下作,也是人之常情。可見他灰心是有的,懺悔卻不徹底,更多的是灰心之餘躲入深山逃避責任,枉費了王重陽千里傳功的一番苦心。
裘千仞被認為是十惡不赦之徒,在華山上他叫生平沒殺過人、沒犯過惡行的人動手,他引頸就死。這使人想起《聖經》中耶穌阻止別人向一名婦女扔石頭時說的話,可一燈「長嘆一聲,首先退後,盤膝低頭而坐」,忘記了除惡即是行善。後來洪七公教訓得裘千仞欲跳崖自盡,又是一燈相救,他的恕道是這樣的沒有原則。也許一燈希望別人原諒他的過惡,才自己先原諒別人的過惡吧。
在《神鵰俠侶》中,一燈就一直與裘千仞結伴,抗拒裘千仞的心魔。這一對令人哭笑不得的人,成了善惡的化身。他尋求瑛姑對裘千仞的寬恕,何嘗不是尋求瑛姑對自己的寬恕?如果金庸能在這點上深入挖掘,也許這兩個形象不會這樣極端概念化。

?
歐陽鋒:勢大力沉 霸悍生風

想起西毒歐陽鋒,總覺得有一種堅硬厚實的感覺,這位五大高手中惟一的反派角色,其蛤蟆功委實厲害不過,橫沖直撞,力大勢沉,一股霸悍之氣撲面生風。因為金庸的感情傾向,他被寫成了一個凶惡歹毒的人物,縱觀《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這位白駝山主的所作所為,令人愛恨交加。
歐陽鋒來中原,除要在華山論劍時奪得武功第一的名頭外,還有什麼想法,書中交待不詳。他所做的壞事,一是殺死了江南五怪,二是投到完顏洪烈那兒想搶奪武穆遺書,三是千方百計想搞到《九陰真經》。
桃花島上殺五怪留柯鎮惡的主意是楊康臨時出的,目的是讓洪七公和一燈大師去為難黃葯師,是不是真的會去為難,倒也不見得。歐陽鋒下手狠毒,並不容情。其實,雖然洪七公在海上曾對他援手相救,黃葯師也曾有意將黃蓉許給他的侄兒,但他在中原並無朋友,倒有很多仇敵。王重陽都快死了,還要把先天功傳給段王爺,用來克制他。
南宋版圖,不過到淮河,歐陽鋒是西域人,去幫大金國,也不是什麼過錯,他明助大金國,暗裡有自己打算,也沒甚不妥。這一節只能說他到南宋宮中充當特工,手段不夠光明正大,可以證明他是宋朝的敵人,卻不能因此證明他是壞人。《九陰真經》,大家都眼紅,連黃葯師也不例外,王重陽不過因為當時他就武功第一,才忍住沒有學真經功夫。歐陽鋒火燒歸雲庄雖惡,但別的行為也不足深怪,他捉住黃蓉之後,*她寫出真經總綱,但言出如山,信守承諾,除了軟禁,並沒用別的惡毒的手段,不失武林宗師風范,卻被黃蓉折磨致瘋。
在元軍中三上黃蓉惡當之時,歐陽鋒最讓人覺得可喜。沙下鼠行,冰中怒目,雖是中計遭擒,卻也神威凜凜;最後從禿木峰頂飛下,猶如天神降臨,武功膽識智慧,都是絕頂,直看得「數十萬人齊聲呼喊,當真驚天動地」。不但救了自己性命,還無意中獻上了破撒麻爾罕城的計策。
歐陽鋒的晚年甚是凄涼,雖在華山論劍中得勝,卻沒有獲得武功天下第一的名號,瘋瘋癲癲流落江湖,只有來自少年楊過的一點點慰藉。最後與洪七公惡斗之後,數十年恩怨一時俱釋,雙雙大笑著擁抱而逝,算是成了正果。

韋小寶:無恥憊懶 左右逢源

韋小寶這個典型的市井潑皮,是我所知道的最吃得開的人物。除了跟吳三桂勢不兩立以外,他從來沒有一個永遠的敵人;除了阿珂和鄭克(土爽),誰都與他講交情。從大清朝內禁到俄羅斯皇宮,都能直進直出,東北、西藏、蒙古、雲南、台灣之收歸版圖,全有他一份大功,天下高手九難、陳永華、洪安通、少林眾僧、桑結都與他關系非同一般,當時大名士顧黃呂查四人甚至病急亂投醫要輔佐他當皇帝。現實生活中我遇到聲稱白道黑道都吃得開的人,往往很不恭敬地想到這個人物;提到歷史上的眾多英雄,我也會想到他。
金庸將他寫成這個樣子,要有相當的魄力。
如果韋小寶膽子夠大,心計夠深沉,說不定就揭竿而起了,不能成為朱元璋,也能像陳友諒,弄個草頭王當當。本來這三人也和劉邦一樣,是一路人物。當然他若這樣干,對手是康熙,最終是要失敗的。問題是他出身妓院,雖然混成一個叱吒風雲的奢攔人物,最大的理想卻還是回揚州開一所甚至幾所大妓院。他身上那種無往而不利的無賴習氣,令人很難忘記,從這個意義上說,《鹿鼎記》是一部氣魄更大、更精彩、也更有意思的《堂·吉訶德》(塞萬提斯)。
我們想必對這位先生一口氣娶了七個夫人印象不淺,這七個女子,有四個是從別人那裡弄過來的,最費周折的是阿珂,那種死乞白賴死纏爛打恬不知恥,簡直感天動地,而最令人羨慕的大概是他竟擁有溫厚嬌憨細膩忠心的雙兒。《鹿鼎記》最大的敗筆可能就在追求阿珂的過程中,與喇嘛鬥法,雖有寶衣護身刀槍不入,可是寶衣沒有氣功,難以「反彈」,韋小寶勝得無理;「殺龜大會」以後耍弄鄭二公子的種種笑劇,辦法雖多,手法單一,實在無趣得緊。
作為一個無賴,他對付人十分辣手。? 從小打架,手段陰毒。神龍教讓他當白龍使,他卻炮轟蛇島,救沐王府入宮行刺的三個人,讓四名太監嘗化屍粉,一劍無血馮錫范如此高手,也被他痛加折磨,調包斬首,鄭克(土爽)更是被整得了無生趣。然而他雖與康熙是總角之交,在宮中氣焰囂張,卻始終不過是一個弄臣,一旦真正介入朝野紛爭,便被康熙玩弄於股掌之上,在平三藩這樣的大事上,康熙也絕不敢讓他做替身。這些地方,金庸的把握是非常精準的。
正如金庸所說,韋小寶身上也不是一無是處,他講義氣,而且講到不貪圖富貴,寧可「告老還鄉」,這十分難得。這天下最吃得開的人最後弄成天下最吃不開,躲到大理,就是因為他太講義氣了。世事往往如此,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韋小寶秀於林的地方就那麼一丁點兒,風也照摧不誤。最後他一聲斷喝:「老子不幹了!」大徹大悟,真有蘇東坡「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的味道。

慕容復岳不群:王霸雄圖 盡歸塵土

《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中的兩個重要人物有著相似的經歷和相似的結局,令人遺憾的是,金庸的創作在此也出現了相似的失誤。這兩人名叫慕容復和岳不群。
這兩個人在江湖中同樣享有令譽。岳不群被稱為君子劍,氣度閑雅,大義凜然,簡直是江湖正義的化身;慕容復的家傳武功雖駭人聽聞,但他英俊瀟灑,武學淵博,連四大家將也頗得蕭峰好評。這兩個人又同時是野心家和陰謀家,岳不群不露聲色竊得辟邪劍法,奪得五嶽派掌門之位,為人陰鷙險刻;慕容復神出鬼沒四處奔波,夢想復國,棄王語嫣於前,殺包不同於後,可謂無情無義。
岳不群這個人物形象頗有典型意義,據說東南亞某國政要攻擊對手時也用岳不群指稱,可見其影響之大。《笑傲江湖》的大部分篇幅,岳不群在武林中以正面人物出現,他的陰謀都在無形中進行,如派遣勞德諾和岳靈珊去福州,收林平之為徒,將令狐沖開革出派,往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這種不著痕跡的塑造,頗見功力。但在離華山途中被十五名蒙面高手伏擊,敗得輕易了點,嵩山頂上與左冷禪比武,又勝得輕忽了點,與金庸其他描寫打鬥場面舉重若輕的筆法相較稍遜,兩處都稍欠耐讀。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對岳不群的幾次描寫都因其命運定型而性格走樣。在被任盈盈喂服三屍腦神丸前後,十分狼狽膿包,跡近無賴。其實按他的性格,雖然十分卑鄙,卻遠不是一個小丑,他的邪惡陰險是極為鎮定從容的,但被處理得既帶匪氣又流於浮滑,顯然過於草率。最後死於儀琳之手那一節,更是勉強,以他的老謀深算,死得如此容易,這與任我行之死一樣,都有點偷懶。即使用自殘軀體後心理**解釋,用陰謀敗露後的秉性暴露解釋,也僅能差強人意。
「南慕容」的名頭十分可疑,如果它是慕容復的父親慕容博闖下的,那麼不可能與後輩「北蕭峰」並舉,而慕容復的武功則似乎不足當此聲望。慕容復的復國夢並不損他形象,他的武功未臻一流,也不足以減他的瀟灑。他的形象變化在少林寺大戰。此戰場面恢宏壯闊,自然是經典之作。玄慈的悲苦,蕭峰的豪邁,段譽的迂闊,游坦之的凄厲,都刻畫得頗成功,但慕容復在此變成一個綉花枕頭稻草芯的世家子弟,並不是那個志在天下的英雄。與段譽相鬥,徒見花哨不見智勇,與蕭峰交手,更是在三招兩式之間,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從此以後,他變得不堪一擊:智窮力竭到去西夏國爭當駙馬,武功為鳩摩什輕易擊敗,人格在段延慶面前喪失殆盡,心理上最終以瘋狂了結,也頓成小丑,還賠上一個阿碧。
同樣,華山派與慕容世家的實力也是很讓人懷疑的。五嶽之中,落墨較少的泰山、衡山兩派,尚有耆宿如玉磯子和老將如劉正封在世,恆山派三位老尼也實力不弱,華山派雖然氣、劍二宗內訌,但舉派下山避仇之際,卻是這樣的勢單力薄,與他的聲望地位相差過大。慕容家世代奔波,除了有一個燕子塢和四大家將,實在看不出他們積聚了多少勢力。
岳不群和慕容復這兩個人物的形象本來比較豐滿,到了尾聲,卻因為變化突兀,反而大有減損,最終使之在認識論上的意義遠遠超過美學上的意義,犯了「理大於辭」之忌。

蕭峰:絕世英雄 絕世悲痛

蕭峰在全書的第十四? 章才出現,但他天生豪氣,渾身膽略,還集中了新派武俠小說正面人物的優點,不能不將他列為書中第一主角,即使將他列為金庸小說第一主角,恐怕贊成的人也不會少。
他每次出場,都有轟轟烈烈的感覺,非常眩目,特別是在少林寺大戰中,甫一現身,就三掌*退不可一世的丁春秋,神定氣閑之中,一招擒獲與之齊名的慕容復,猶如天神下界,令人氣為之奪。
蕭峰是個徹底的悲劇人物,置身血海深仇和民族矛盾之中,身世凄苦之極。在襁褓之中,父母失於慕容博的詭計;書中出場不久,就被證實是契丹人,為中原江湖所不容,得到「忘恩負義,殘忍好色」八字評語。此後為復仇陷入圈套,在滿心恐懼焦慮中追蹤仇人,結果反而誤殺愛侶。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如此短暫,卻又如此悲苦地收場。讀到他遍野狂奔,耗盡真氣延續阿朱片刻性命之時,忍不住心中顫栗。
他才略非凡,統率江湖第一大幫丐幫,整頓得井井有條,在杏子林中三招兩式平定內亂,處理得幫眾心服口服,手段極高。?

G. 結合具體的作品談一談金庸小說創作的主要特點及藝術特色

感覺2樓提供的資料基本上可以滿足樓主的要求了

在這里也提供一點我的想法吧。

我從小學開始讀他的作品,一直到現在,每年再次翻看同一部作品,依舊有著不同的感悟。

網上或者在文壇上,都對金庸以及他筆下的眾多人物褒貶不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放諸四海而皆準。 金庸的作品,有其閃光之處,自然也有不甚高明的地方。

我得益於最多的就是他的作品字里行間透露出的中國古典文化的韻味。就如在《神鵰俠侶》中,程英救了楊過,自己謄寫詩經上的「瞻彼淇奧 綠竹猗猗」,透露出自己的情竇初開;而《笑傲江湖》中嶽不群在嵩山上發表並派的演說,說「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論語中的典故。而天龍八部中,喬峰這一形象,便是天下第一英雄;而射鵰中的郭靖,則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大俠。他對古典文化的掌握與運用,傳遞給了讀者一種啟示與指引。

當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指責。我個人覺得他的作品有一些歧視女性,一本書通常都是一個男人周圍圍繞著眾多美女……呵。但是整體仍是瑕不掩瑜。

從他的書中,了解秦漢的文學,宋後的歷史,還有人生滄桑,歷史無常。眾多的主角,人品性格千秋分明。而很多配角,身上也有著動人或者獨特的人格魅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配角,郭襄,黃葯師,苗人鳳,陳近南,慕容復。

論述題嘛,結合大家給你提供的資料,也要寫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時間,不妨認真讀基本他的小說。

希望我的淺見可以給你一點幫助。

H. 以金庸小說作品為例,談談金庸武俠小說的現實意義

比如說天龍八部吧,就體現了諸子百家,尤其是佛家精神,其中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還揭示了名族矛盾、融和的問題

I. 有誰能把金庸武俠小說作品及其創作年份給小弟說一下啊,謝謝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 創作年代:1955年
《碧血劍》(附錄:袁崇煥評傳) 創作年代:1956年
《射鵰英雄傳》(附錄:成吉思汗家族、關於「全真教」)——《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並稱「射鵰三部曲」,有前後聯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異(分別是儒俠、道俠、佛俠),是「俠之大者」的詮釋作。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
《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
《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慾、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 創作年代:1963年
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後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 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 創作年代:1965年
《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於《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後。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是金庸歷史感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70年
《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 創作年代:1967年
《鹿鼎記》(附錄:康熙朝的機密奏摺)——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J. 為什麼說金庸的寫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俠小說作家

早年看了一集張紀中拍的《神鵰俠侶》,看到金輪法王把郭襄綁在高台之上,而後面對著下面的郭靖大聲喊道:「郭靖,你若投降,我就放了你的令愛。」

看到這里,我差點笑了出來,眾所周知,「令愛」指的就是「你的女兒」,前面再加上「你的」兩個字,豈不是畫蛇添足了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有些演員甚至導演對最基本的文學常識都不懂,以至於出現這樣低級的錯誤,更談不上對原創作品的了解了。

金庸小說之所以影響面如此巨大,是因為他能做到雅俗共賞,說它雅俗共賞,是因為金先生的小說在形式上是武俠小說,而實際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俠小說的范疇。小說中文戲的份量相當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金庸的小說除了出神入化,異想天開的武功吸引人外,值得人們欣賞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人物對白,金先生小說中的人物對白所用語言是介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一種語言。雅者能從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俗者亦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我們古人所用之語言比較深奧,大多現代人不易讀懂,可是如果說白話文,雖然大家都能明白,但不符合古人的身份,給人的感覺也不真實,同時也難產生美好的意境,而張紀中的《神鵰俠侶》人物對白所用語言完全是白話文,可謂俗不可耐,失去美感。已經完全脫離金庸小說的表現手法。

金庸小說中愛情讀來盪氣回腸,感人至深,這也是它吸引讀者的一大看點,但是你在他的小說中看不到瓊瑤小說中的那種卿卿我我,纏纏綿綿,可謂清麗脫俗,令人耳目一新。張紀中把楊過和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導成了瓊瑤小說中的那種愛情模式,自然差了一個檔次。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說過:他的一十四部小說中的所有人物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黃蓉的機智聰慧,臨危不亂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動人心,但在該劇中,當黃蓉看到女兒被金輪法王綁在高台上處境危險時,竟然哭著喊著一個人連滾帶爬地往前沖去,張導演的意圖可能想表現黃蓉愛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卻忽略了一點:黃蓉不是一般的村婦,這是一個智慧超群頗有乃父之風的巾幗英雄。其智慧不在諸葛武候之下。即便是再著急也不會做出那種舉動的。

黃葯師的詩酒逍遙,亦正亦邪,千山獨行,雲龍偶現,鑄就了一位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正的瀟灑之士。他的不怒自威無論走到那裡都是焦點,他不會給任何人當陪襯,我想問張大導演一句:你的那位東邪符合這個標准嗎?恐怕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吧?

老頑童天性頑皮,是個真正的頑童,他和黃葯師在性格中有一點相似,那就是率性而行,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裝出來的,可別演成個四不象噢!

喬峰英氣逼人,一身乞丐服亦遮不住他的英雄氣慨。無論出現在什麼場合,人們的目光都會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他身上。

王語嫣不但容貌美麗,她的氣質和聲音更是獨特,段譽一開始就被她的聲音給迷住的。

小龍女在古墓中長大,恬淡自然,沒有大喜大悲,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再大的傷心事她也只是皺皺眉,落幾滴眼淚而已,再大的喜事她也不會過份地歡笑。泰山崩於眼前而色不變。

楊過的桀傲不馴,是天性使然,流露於眼角眉梢。

張紀中拍的幾部金庸劇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幾乎沒有一個完全成功的,也有人會說金庸小說寫的太過細膩,不易拍成影視劇,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君不見古天樂,黃日華,李若彤等人演的多麼逼真啊!與小說中的人物多麼貼近。那麼張紀中為什麼拍出的東西不能讓觀眾滿意呢?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文化底蘊太低,對金庸的小說又不認真閱讀研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不注重細節,當然還有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等一些原因。所以才屢戰屢敗。

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讀者那麼多,又有一些文化機構拿來研究,充分說明他的小說除了有華麗的外表外,還有豐富的內涵。有一大部分人喜歡看它的華麗的外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內涵呢?

熱點內容
掌閱閱讀器看小說 發布:2025-08-17 15:39:48 瀏覽:982
言情冷門推薦虐心小說 發布:2025-08-17 15:39:46 瀏覽:203
季寒蘇蔓穆玫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17 15:32:01 瀏覽:301
四月的小說好看嗎 發布:2025-08-17 15:11:50 瀏覽:941
校園窮公主的小說 發布:2025-08-17 15:10:11 瀏覽:814
超品俏佳人小說免費閱讀蘇倩 發布:2025-08-17 15:04:15 瀏覽:647
bl小說推薦警察 發布:2025-08-17 14:58:32 瀏覽:322
言情女師傅小說 發布:2025-08-17 14:40:46 瀏覽:441
超好看小說沈珂 發布:2025-08-17 14:40:45 瀏覽:102
推薦好看的同人小說 發布:2025-08-17 14:38:26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