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婉約派
① 從唐詩宋詞中取小說目錄名字
畢竟誰也不了解你的內容,所以目錄得自己寫,提供些參考
有游俠背景的,看看李白的《俠客行》,絕對能找出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多麼經典的詩句。
有塞外戰斗場景的,就多看看一些邊塞詩人的詩詞,比如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盧綸等,還有辛棄疾的一些詞也可以,往往意境高遠,比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或者對場景刻畫非常生動,比如「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有悲情苦情虐戀思人的,多參考李商隱的無題詩和柳永及李清照的詞
有對社會不滿的,多看看杜甫的,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有空靈遁世的,看王維和陶淵明的
表達灑脫豁達的,看蘇軾的詩詞
有亡國恨的,看李煜的詞
有江南風情小資情調的,看婉約派宋詞,比如晏殊、晏幾道、周邦彥等的
② 婉約派代表作品有什麼
宋詞風格流派之一。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兩派
的,一般認為是明人張□(字世文,著有《詩餘圖譜》、
《南湖詩集》。清人王士□《花草蒙拾》說:「張南湖
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王又華《古今詞
論》所引張說,大意略同。稍晚於張□的徐師曾(字伯
魯,明嘉靖時人),在《文體明辨序說》中也指出:「至
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
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
當以婉約為正。」徐師曾的說法與張□相近。婉約與豪
放並不足以概括風格流派繁富多樣的宋詞,但可以說明
宋詞風調具有或偏於「陰柔」之美、或偏於「陽剛」之
美的兩種基本傾向,有助於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此詞始見於先秦,魏晉六朝
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陳琳《為袁紹與公孫瓚書》:
「得足下書,辭意婉約。」陸機《文賦》:「或清虛以
婉約。」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
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
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
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
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北宋詞家承其餘緒,晏
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雖在
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並且都能各具風韻,自
成一家,然而大體上並未脫離宛轉柔美的軌跡。因此,前
人多用「婉美」(《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軟媚」
(《詞源》)、「綢繆宛轉」(《酒邊詞序》)、「曲
折委婉」(《樂府餘論》)等語,來形容他們作品的風
調。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
說是經過長時期醞釀的。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
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
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窄狹。
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
婉約為正宗的觀念。如《□州山人詞評》就以李後主、
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
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
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③ 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什麼
1、豪放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2、豪放派——蘇軾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3、豪放派——蘇轍
蘇轍,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
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
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4、婉約派——柳永
柳永,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5、婉約派——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
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④ 江城子婉約派代表作
文學史上,都將蘇東坡歸納為豪放派,大概是蘇詞的「水調歌頭·大江東去」為其代表作吧。但「江城子」,卻是典型的婉約派風格。
蘇東坡很豪放,但他懷念死去10年的亡妻,卻還是讓人肝腸寸斷。詞中的「孤墳」、「凄涼」、「松崗」,讓人唏噓不止。為什麼?以常人之心度之,因為他悼念的是自己的妻子,不是情真不動人,蘇軾真情入詞,蘇詞成了名篇。
⑤ 李清照婉約派代表作
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的優秀作品直到今天依然被大家所喜愛。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李清照婉約派代表作都有哪些?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李清照婉約派代表作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⑥ 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作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和柳永《雨霖鈴》。
豪放派的代表任務有: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⑦ 婉約派的所有代表人物及資料
代表人物
綜述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閨語」:李清照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別恨」:晏殊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情長」:柳永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愁宗」:李煜
溫庭筠
(約812年—866年) 中國晚唐詞人。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中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中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中第。今可考見者,開成四年(839年),溫庭筠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裡,不得而知。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主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6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昵。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中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李煜
(937年-978年) 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漢族,在位時間(961年-975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可謂「神品」。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對「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嚮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無奈命運弄人,也是刻於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是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葯所毒斃。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廢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並不是他嚮往的生活,多為空虛無奈;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詞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書畫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雲:「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曰:「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惜無書畫傳世於後。詞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為兩個時期。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薩蠻》,《相見歡》 他後期的詞由於生活的巨變,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後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後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庄,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加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後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後世尊稱他為「詞聖」。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柳永
(987年?~1053年?) 中國北宋詞人。初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先後做過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場(在今浙江定海縣)監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後官至屯田員外郎,世故稱「柳屯田」。 整個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到了宋初,詞人擅長和慣用的仍是小令。與柳永同時而略晚的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僅分別嘗試寫了17首、3首和13首慢詞。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並進。 小令的體制短小,一首多則五六十字,少則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詞的篇幅較大,一調少則八九十字,多則一二百字。柳永最長的慢詞《戚氏》長達212字。慢詞篇幅體制的擴大,相應地擴充了詞的內容涵量,也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 在兩宋詞壇上,柳永是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現存213首詞,用了133種詞調。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個詞調中,有一百多調是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詞至柳永,體制始備。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日益豐富。形式體制的完備,為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內容上的開拓提供了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柳永對慢詞的探索創造,後來的蘇軾、辛棄疾等人或許只能在小令世界裡左沖右突,而難以創造出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樣輝煌的慢詞篇章。 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著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北宋陳師道說柳詞「骫骳從俗,天下詠之」(《後山詩話》),王灼也認為柳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碧雞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詞面向市民大眾的特點。 唐五代敦煌民間詞,原本是歌唱普通民眾的心聲,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的。到了文人手中,詞的內容日益離開市俗大眾的生活,而集中表現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柳永由於仕途失意,一度流落為都市中的浪子,經常混跡於歌樓妓館,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妓和市民大眾的生活、心態相當了解,他又經常應歌妓的約請作詞,供歌妓在茶坊酒館、勾欄瓦肆里為市民大眾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詞的創作路數,而迎合、滿足市民大眾的審美需求,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易於接受的表現方式,著力表現他們所熟悉的人物、所關注的情事。
李清照
(公元1084年~1151年?) 中國宋代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兩宋之交傑出的女詞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人稱婉約派的一代詞宗。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其中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金兵入據中原,清照舉家南逃。後明誠病故,戰亂中書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極其悲苦。據傳清照曾改嫁,後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其晚年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僅知她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 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她後期的詞,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她曾作《如夢令》,描述她少女時代在濟南的歡樂生活:"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時,濟南城西確有"溪亭」。 另外一首《如夢令》,講述了主人公因憐惜花兒而痛飲後作了另外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十八歲時,在汴京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妻感情篤深,常投詩報詞。一年重陽,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是哪三句,陸德夫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先後渡江南去,第二年,趙明誠死於建康(南京)。 李清照獨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涼中度過了晚年。詞人連遭國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詞章更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二首,活潑清新,語意雋秀。 南渡後的詞也與前期風格迥異,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沉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如[菩薩蠻]、[蝶戀花]以及慢詞[永遇樂]等,寄託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聲聲慢]、[清平樂]等,將亡國之痛與個人孤苦凄慘的生活晚景融為一體,悲傷愁緒渲染極致,可以說這是時代的苦難與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秦觀
(1049年-1100年) 中國北宋詞人。字太虛、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來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游台、秦觀讀書台、《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⑧ 婉約派表達作者那些情感,通常用那些方法
「豪放」、「婉約」之說最早見於《詩余圖譜》:「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觀)製作多是婉約,蘇子瞻(蘇軾)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
「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准:「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以說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
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如王世貞的《弇州山人詞評》就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閨語」:李清照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別恨」:晏殊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情長」:柳永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愁宗」:李煜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儀的《姑溪詞》,歐陽修的《六一詞》,柳永的<<雨霖鈴>>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詞風格流派之一。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兩派的,一般認為是明人張綖(字世文),著有《詩餘圖譜》、《南湖詩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說:「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王又華《古今詞論》所引張說,大意略同。稍晚於張綖的徐師曾(字伯魯,明嘉靖時人),在《文體明辨序說》中也指出:「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徐師曾的說法與張綖相近。婉約與豪放並不足以概括風格流派繁富多樣的宋詞,但可以說明宋詞風調具有或偏於「陰柔」之美、或偏於「陽剛」之美的兩種基本傾向,有助於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此詞始見於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陳琳《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陸機《文賦》:「或清虛以婉約。」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北宋詞家承其餘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並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並未脫離宛轉柔美的軌跡。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軟媚」(《詞源》)、「綢繆宛轉」(《酒邊詞序》)、「曲折委婉」(《樂府餘論》)等語,來形容他們作品的風調。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說是經過長時期醞釀的。
⑨ 婉約派、豪放派 分別 代表作品,如———(朝代)的————(人名)所著的<————>(片名)
婉約派
代表
李清照
秦觀
代表桌
李清照
聲聲慢
秦觀鵲橋仙
豪放派
代表
辛棄疾
蘇軾
代表作
辛棄疾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蘇軾
江城子
密州出獵
⑩ 婉約派和花間派有什麼區別
一、題材寬度不同。
1、花間派內容題材的狹窄,常被人所詬病的「艷」。由於這些詞人大多是紈絝子弟,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因此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女子生活,呈現出對享樂生活的追求和感官刺激的欣羨。
2、婉約派多寫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帶來的審美新感受,這就使得詩詞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個人感情世界。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也是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二、詞語境界不同。
1、花間派的「艷」主要體現在辭藻的艷麗,往往通過華麗的辭藻堆砌出整個場景。語句描寫的艷麗,造句非常的精美。
2、婉約派則是在花間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擺脫了花間派的「艷」,而變得更加雅緻含蓄。語句則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多。
三、寄寓情感不同。
1、花間派在刻畫人物,模擬內心世界的方面有很高的技巧,把人物內心刻畫的真實感人。與此同時,這個時期的婦女生活空間很狹窄,因而描寫的場景就在特定的畫面中展開。
2、婉約派詞人在表現兒女情長、離愁別緒的同時,又往往借詠燕、詠柳、詠梅、詠楊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難於明言之意。將作者的內心所思所感帶入詞中,借用詞中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感。
對比花間派溫庭筠的《菩薩蠻》與婉約派李清照的《如夢令》,就能發現二者的區別所在。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唐代: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釋義:
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後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綉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這首《菩薩蠻》是溫庭筠所填十四首中,流傳最廣泛的一首。整首詞只有一個主題,就是閨閣女子的「梳妝」。通過對女子「梳妝」神態動作的描寫,勾勒出一幅慵懶的女子晨起梳妝圖,通過個別字體的描寫,將女子的心事藏於詞間。
「懶」與「遲」二字可體現女子那毫無興致的心緒;文末的「雙雙」二字與之呼應,可以猜測出女子些許的心事。整首《菩薩蠻》中,溫庭筠只是對詞中女子進行描寫,並沒有個人的任何情感在裡面。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釋義: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整首詞六句,三十三個字,通過對夜半雨後與殘酒未消的描寫,來引出對海棠的關切。「試」字刻畫出李清照糾結矛盾的心態。全詞最妙的就是最後二句「綠肥紅瘦」就能看出李清照的傷花之心,「綠肥」與「紅瘦」的兩相對比,將李清照的凄婉悲涼描寫的十分透徹。
對詞的分析,我們可以輕易看出李清照的惜花憐花之意,但也暗藏著李清照對時光流逝,容顏易老的感嘆。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菩薩蠻》中的語句描寫的艷麗,造句非常的精美;而《如夢令》當中的語句則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多。還有就是花間派的《菩薩蠻》是對詞中人物的內心進行刻畫塑造;婉約派的《如夢令》則是將作者的內心所思所感帶入詞中,借用詞中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