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氣沉丹田
① 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氣沉丹田」,是什麼意思
所謂氣沉丹通俗來講指的就是腹式呼吸,通過腹式呼吸可以使氣息更加悠長,更加穩定,通常在歌唱,主持人,吹奏樂器會用到
② 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具有疏通全身經絡,和暢氣血,益壽延年,以及消釋煩勞,平抑怒氣、恐懼、憂愁等不良情緒,使人心境開闊、增益智慧的作用。本人認為,氣沉丹田是指:練功者功力修為達到一定高度,於功法演練中,進入深層次的松靜狀態後,恰如《老子》所謂「虛其心,實其腹」的一種入靜狀態。氣沉丹田是在長期不懈的功法習練中,達到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尾閭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內外完全放鬆,並在心意恬靜無憂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實現的。本文以健身氣功•五禽戲「鳥戲」為例,重點講述練功中如何放鬆身心,以達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
初級階段
在熟練掌握了功法動作並開始領悟習練要領的基礎上,引入沉肩墜肘等簡單的放鬆練習。「鳥飛」動作一,兩腿微屈,兩掌合於腹前,掌心斜相對,目視前下方,擺好姿勢後首先注意沉肩,同時要意貫肘尖,有肘下墜之感,這種感覺是由肘部放鬆帶來的。兩掌在體側平舉向上的過程中,兩肩盡量下沉不上端,肘尖不要上揚,背部正直而生挺拔感。頭慢慢地轉成懸頂中正,同時微收下頦,豎項,將頸椎關節的小韌帶松開,如此懸頂才不會僵滯。兩掌成展翅狀向上平舉於肩的瞬間,沉肩,意在兩手拇指和食指,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動,隱約感覺到有力由腕傳導至拇指、食指端。藉助於兩臂下落,打開肩關節的同時,肩胛骨就勢橫向松開,以使兩肩微含,兩肋微斂,胸廓略向內含,肩背部便有輕微的左右拉伸之感,並順勢將松傳至肘、腕、手指,且瞬間而過,意念不可停留。做到了肩膀下沉,肩胛骨橫向放開,含胸拔背的效果自然而然產生。含胸拔背要完全順乎人體的自然形態,而不是弓背縮胸,不要故意造作。在含胸拔背的基礎上使臀部稍作內收,斂臀時,盡量放鬆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輕輕向前、向里收斂,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來似的,這樣就約束臀部突出,保證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結合起來,可助氣下沉,從而有利於氣沉丹田,此時,由不良情緒導致的上逆的邪氣,逐漸下降消除,中和之氣緩緩地輸布周身。鳥戲完成調息過程中,身心另有一番體驗:身體輕松爽快,呼吸平穩順暢,暫且忘記了煩惱憂愁,心曠神怡。這便是氣沉丹田的初級狀態。
中級階段
領悟了習練要領,進一步精化動作。練功中能夠主動排除雜念,將注意力集中到功法演練上,心境安然寧靜,神情閑適安逸。「鳥飛」動作一,掌心斜相對,目視前下方,無需意導,自然做到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等放鬆要求。兩掌在體側向上平舉的過程中,肩胛向兩側橫向打開,帶動肩膀向下松沉。兩掌成展翅狀向上平舉於肩的瞬間,拇指和食指內氣充暢,有虛空感,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動,感覺到有股輕微的勁力由肩胛經肩、肘、腕傳導至十指尖,拇指、食指內勁感覺尤為明顯。兩掌下落中,似有意似無意,意欲動心已知,大腦中還未來得及反應「松」的概念,憑借形體動作的態勢,肩胛內部肌肉倏地松開,頃刻之間全身有傳導式松馳之感,有種微麻的感覺掠過整個背部,是氣功勁力在起作用。勁力是身心松靜時的意念,導引體內清和之氣運行,瞬間而發的力,即練功者常說的意到、氣到、力到,是意氣力和合的結果,因此也叫內勁。上述練功體驗並非每次練習都會產生。下落中,肩胛松開帶動兩肩松沉的同時,由內勁引發的橫向鬆散,促使背部肌肉自然舒展而微微隆起,拔背的感覺隨之而來,一產生拔背感,胸部也自然做到了舒松虛含。檢驗含胸的標準是:在打開肩關節、橫向松開肩胛骨的一瞬間,胸口處好似開啟了一扇圓形的小門,霎時將心中積壓已久的憂慮拋掉,胸口有微微的虛空感,心胸頓感輕松自在。平舉向上及下落時搖盪於兩臂的內氣好象要阻攔臂膊,又有丹田及命門內勁的推動,使得鬆柔的兩臂恰似輕盈灑脫的白鶴正在凌空展翅。在兩臂平舉向上和下落的過程中,整個身體放鬆保持下垂狀態,但同時頭頂百會穴始終含有輕微的上頂之感,而非臆想的上頂之力。上有百會懸頂,下有尾閭中正,配合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脊柱自然節節松開,形成上下對拔之勢,虛領頂勁的狀態自然達到,頓時心中豁然開朗。此時,體內濁氣下降消於無形,清氣上升輸注全身,外形與內氣逐漸融通。此階段雖不能清晰地感覺到真氣的出入消息,但小腹部卻有內氣涌動而產生的麻熱鼓脹之感。這種感覺是由於入靜之後,內感受性提高了,本體感覺敏感了而產生的,其體驗因人而異,不要刻意追求,否則容易產生「感知覺異常」等偏差。鳥戲完成調息過程中,不知不覺中進入氣沉丹田的中級狀態:身體鬆柔舒坦,呼吸勻細柔長,大腦清靜,胸部松空,久積於心胸的郁悶一掃而光,倏忽間脫離了物慾的纏縛,心胸豁然開朗,丹田內氣充實通暢,與命門之氣開始溝通,神態沉穩安詳,大有氣吞山河之氣魄,又如閑雲野鶴般悠然自得。
高級階段
隨著動作精化程度的提高,功法演練達到了自動化,練功時不但消除了一切雜念,甚至忘記了功法動作,忘記了自我,卻沒有一個動作不符合規范要求,沒有一個動作不表現出五禽神韻。練完「鳥伸」最後一個動作,兩手自然垂於體側,目視前方,全身內外完全放鬆,心中了無牽掛,陽氣平和。接上式,兩腿微屈,兩掌合於腹前,掌心斜相對,目視前下方,依然處於松靜柔和的練功態中。兩掌在體側平舉向上的過程中,肩胛橫向松開以及肩下沉一氣呵成。沉是鬆柔狀態下肌肉的墜落感,是檢驗松的標准,此階段的松超越了沉,主要表現為散。體內真氣流注,全身鬆散由內勁推動,從肌肉到筋骨,由表及裡一點點滲透,節節貫穿。兩掌下落時,由內勁引發的鬆散更加強勁,意未動,心已全知,肩內部自動鬆散,頃刻間傳遍周身,胸部虛空,虛懷若谷,背部內氣貫通,似乎沒有了肌骨之感,含胸拔背已超越了形體上的要求,頭頂百會穴虛豁無礙,幾乎感覺不到上頂之勁,這是百會穴周圍經絡通達的緣故,開始了悟「致虛極,守靜篤」、「心與道合」、「明心見性」的真諦。此時,氣機宣暢,「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由於內氣鼓盪欲沖開體表,與天地之氣相合,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這種狀態並非貫穿整個練功過程,氣機宣暢轉瞬即逝,何時到來,不但因人而異,即便是同一個人,練功時的入靜狀態不同,也會發生變化。鳥戲完成調息過程中,不經意間,練功者進入氣沉丹田的高級狀態:身體鬆柔自然,呼吸之氣直達丹田,真正達到了「吐惟細細,納惟綿綿,有意無意,綿綿若存」調息目標,大腦清爽,一念不生,心胸如空谷容納百川,智慧閃現於空靈的心中,如明媚的陽光,照亮身體內外(上虛);丹田浩然氣暢,與命門之氣融合,神情泰然自若,大有氣貫長虹之感,雷霆萬鈞而不可動搖之勢(下實)。
③ 武俠小說中修煉內力步驟
武俠小說里,打通任督二脈武功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堵塞的話就不能練武,丹田就像練發聲一樣只有將氣下沉到丹田發出來的聲音才有力,和武俠的類似吧,這些都是玄幻的不必太認真
④ 金庸小說里的武功口訣
《倚天屠龍記》第二回『武當山頂松柏長』中覺遠彌留狀態背誦的部分經文:
氣沉於淵力凝山根,故示以虛以無勝有,運氣之時,須得氣運自我運,不必理外力從何方而……虛實須分清,一處有一處,處處總此虛實……氣須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要用意不用勁,隨人所動,隨屈就伸,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我勁接彼勁,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須用四兩撥千斤之法……前後左右全無定向,後發制人先發者制於人……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之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通,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從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方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已動,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力從人借,氣從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得開合,便如陰陽……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3版:陰到極盛便漸轉衰,少陽暗生,陰漸衰而陽漸勝,陰陽互補,互生互濟,少陽盛於老陰,少陰盛於老陽,凡事不可極,極則變,由重轉輕,由輕轉重。]
1,《太極拳論》(根據武派太極拳的記錄,王宗岳的《太極拳譜》(王譜),是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當縣令時,"聞鹽店有王宗岳拳譜,求索得之",然後交武禹襄研究。武氏是文人而愛好太極拳,不以授拳為業,所以得到拳譜後並不秘密收藏,除與外甥李亦畲一同研究外,也與同鄉名手楊露禪一家分享(楊露禪的兒子在河北永年家鄉跟武禹襄學文),於是王宗岳拳譜得以廣為流傳。)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貧道在《笑笑亂彈金書的武學》中太極出自九陽這一觀點,顯然現實太極—〉九陽得到啟發,在自己作品中用九陽—〉太極的形式來構建武俠小說中的武學體系。下面為《太極拳論》內容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⑤ 闌尾就是修仙或者武俠小說中的內丹【丹田】
確切的說丹田的位置指的是小肚子,說闌尾是丹田有些偏頗了。你可以在呼氣的時候試著氣沉丹田,就會發現小肚子就是紫府丹田。
⑥ 武俠片里常說的氣沉丹田指的是哪拜託各位了 3Q
丹田 是穴位!!!!!!!
⑦ 武俠小說說氣沉丹田,丹田在哪偷偷問一下,現在還有沒有練這些
上丹田兩眉間入三寸,中丹田兩乳間,下丹田肚子眼下三寸
⑧ 武俠小說中的「氣運丹田」這個「氣」指的是什麼,我們
就是用丹田呼吸嘛
也叫腹式呼吸法
我們平常吸氣時的位置都很淺,氣息到了肺部就不再向下走了,你可以試一下,深吸一口氣,看你的肺部和肩膀是不是會向上提起。
丹田吸氣,是要將氣息深深的扎入丹田那個位置,你可以雙手用力叉腰,深吸一口氣,越深越好,如果這時你的肺部和肩膀沒有提起,而是肚子被氣息撐起來了(你會覺得有一股力量,將你的雙手頂開)這就完成了所謂的丹田式呼吸
不知道你懂沒懂,這個問題不太好講明白,要靠心領神會,剛開始你可以躺在床上練,比較容易一些,一般有慧根的人兩三天就能練會
唱歌唱戲都是要氣運丹田的,我學過聲樂,我的方法肯定沒錯
⑨ 如何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後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固。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煉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范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范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處,說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有的說在兩眉間印堂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人認為丹田在臍上,又稱祖竅。也有人說巨闕穴為中丹田,又名靈台。下丹田為足掌心之湧泉。其說不一。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 上丹田:為印堂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是陽氣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所在。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煉神經系統,控制自己的意識活動,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制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貯能性效應。這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斗爭,獲得健康。所以,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貧血、低血壓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谷泉(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氣下陷,婦女月經過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悶,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葯,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葯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下丹田,是練功誘導得氣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鍛煉體液系統,激發體內的能量物質,以調節、充實體液循環,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激能性效應。這對人體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匯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撞丹田
道家養生功。 對「丹田」的具體位置,自古說法不一,通常分為「上丹田」——兩眉間,中丹田——兩乳間膻中穴,下丹田——臍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這個「下丹田」。咱們要撞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位置就在肚臍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塊地方。 找個如水泥電線桿一樣粗細和平滑的大樹來撞效果最好,兩腿略分開,站在樹前,肚子離樹干15公分,然後用肚臍去撞樹就可以了。 動作要點:開始撞時,力量一定要輕,幅度要小,最好穿運動衣褲,(以防皮帶或紐扣硌到皮肉),撞的時候全身放鬆,不要憋氣,不要綳緊肌肉。請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時腹內臟腑的感覺,和心裡的感覺,可以閉上眼睛仔細體會。呼吸自然而悠閑。說是「撞」,其實那是以後的事,開始練習應該叫做「靠」更為准確。每天撞個幾分鍾,慢慢的,您多半會撞上癮呢! 這個功法,可以說適合於每個想要身體強壯的人,「丹田」是人體的發力點。如果您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您覺得「有勁使不出」、如果您覺得「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如果您覺得「體力透支,難以積蓄」,都可以從「撞丹田」中找到解決之法。 「撞丹田」將幫您找到人體的能量庫,使您真切的感受到什麼是人體的「內力」。很多人打坐難以入靜,「撞丹田」卻可讓您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撞丹田」會使您的內力增長很快,一段時間後,您就可以從「靠」自然轉成較為有力的「撞」了。這時,您會發現原來腹部鬆弛的贅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肌肉,這種肌肉沒有突顯的稜角,與健美運動員的完全不同。但比後者的遠為結實。 如果,有年輕的朋友,想練成「鋼肚」,這種方法,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捷徑,若每天堅持,大概三年時間,當你氣運丹田的時候,差不多就可以類似汽車輪胎那樣強健了。 撞丹田的禁忌: l 孕婦及腹部有過較大手術的病人。 l 急腹症及腹部有腫物或有出血病灶點。 l 撞腹後感覺不適以及對此功法心有疑懼的人。 練此功要順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與「推腹法」同練,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贅肉較多,用推腹法跟本沒啥感覺,一撞「丹田」便發現敏感點了。這時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呼吸精氣,鍛煉丹田 關鍵在於做到「氣沉丹田」就是吸氣的時候小腹腎區有納氣的感覺。怎麼做到這一點呢?練氣功必須循序漸進,不然便有走火入魔的危險。第一步:意守心下絳宮(即中丹田),積斂宗氣;第二步:順式呼吸。要注意的是順式呼吸和逆式呼吸是有差別的:順式呼吸是在吸氣時把腹部鼓起,呼氣時把腹部縮回;逆式呼吸,卻是反過來,吸氣時將腹部收縮,呼氣時再把腹部鼓起。一定不要弄錯。順式呼吸是一種深度的腹式呼吸,能把中丹田的元氣引導到下丹田之中,儲存到人體的奇經八脈,從而提升人體的種種機能。
在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就意味著脫胎換骨,武功突飛猛進,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神秘。
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
簡介
任督二脈 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也有人說是長強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任督二脈在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同時也因武俠小說里渲染與誇張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強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脈等,任督二脈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飛猛進,故也成為一般人最為熟知的氣脈名稱。
來源
任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的,若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編輯本段打通任督二脈的作用
至於「打通任督二脈」,可從中醫與道家導引養生的角度分別探討。中醫的觀點可從《靈樞.營氣篇》的敘述,了解十二經脈與任督兩脈的循環次第。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依次循環到肝經;再由肝經入胸,上行經前額到頭頂,再沿督脈下行至尾閭,經陰器而通任脈上行,然後再迴流注入肺經。《營氣篇》說:「此營氣之所行,逆順之常也。」這是醫經所述,任督之氣在人體運行的自然規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兩脈本來就是通的,何須打通任督二脈? 以道家導引養生的觀點,所謂「通任督」也就是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行「周天」運轉之意。道書《太平經》認為,人的壽命極限為上壽一百二十歲,只要以導引內丹的訓練,從「逆」的方向上奪天地之造化,凝練精、氣、神,提高生命品質,就可挑戰年壽極限。
編輯本段打通任督二脈的方法
所謂「逆」,是指督脈由會陰起經背脊三關而達頭頂百會,再由身前任脈而下丹田,此稱為周天,正好與上述醫家所提的經脈循行途徑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氣鍛贊,將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氣(水榖精微)結合凝練成「」,而稱為「葯」,此即練精化,又為「初關」;爾後再進入大周天練氣化神階段,謂之「中關」;最後再進入大定階段,達「上關」之練神還虛,而入道體。其中周天的運行以任督兩脈為主,這種後升前降的機制,稱為升陽火而降陰符,即為打通任督二脈。初關為九月關、中關為十月關、上關為九年關,可見修練之不易。不過,這個修練脈絡,卻清楚標示從身體到心靈、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靈性的質變過程,是具體可循的。至於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脈」的可能性,經典中雖確實可見內功深厚的道士「布氣」之說,即發放外氣為人治病,但除了武俠小說,正典中未曾見到以外氣打通任督二脈之說。布氣治病,是在當時醫學環境條件下,面對疾病的無奈對策;當今醫療科技已百倍於布氣之功效,若說藉由外力就能輕易打通任督二脈,應屬誇張之詞。 醫家與道家對任督兩脈行徑的說法,就我個人練功的心得,其差異可從順腹式呼吸與逆腹式呼吸的鍛贊區隔。經書說「順成人,逆成仙」,即督脈上行而任脈下行。只要練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體原氣,女子以練任脈為主,盈其血,男子以練督脈為主,盈其氣;並從「調心」、「入靜」著手,河車倒轉,而使身形固養,任督兩脈氣機通暢,所謂性命雙修,即此是也。
編輯本段任督二脈經絡循行
01、 起於中極之下 02、 以上毛際,循腹里 03、 上關元,至咽喉 04、 上頤循面入目 05、 屬陰脈之海也 以上為難經?第二十八難中的經絡循行描述 01、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 02、 以上毛際 03、 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04、 上頤循面入目 督 脈 經 絡 循 行 01、 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里 02、 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 03、 屬陽脈海也 以上為難經?第二十八難中的經絡循行描述 01、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02、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03、 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04、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05、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 06、 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07、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08、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 09、 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