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在現代流行的文化基礎
1. 新武俠小說的發展階段
自《史記》列《游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社會基層的代表人物。但「武俠」一詞並不見於中國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現在與中國同文同種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明治時代的小說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俠之名的三部小說風行日本文壇。當時的中日之間,文化信息傳播較快,「武俠」之詞遂傳入中國。而有些中國人則也以文言文武俠小說為始作俑者,據樽本照雄等編撰的《中國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所收書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俠小說面目出現,林琴南、錢基博均以文言文寫作武俠小說,錢氏更與惲鐵樵於一九一六年合編《武俠叢談》。在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未登場前,文壇為鴛鴦蝴蝶派、黑幕小說等霸踞,武俠小說也入於其中。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推一九二○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向愷然《江湖奇俠傳》更與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電影藝術相結合,在數十年時間內拍成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而風靡全中國。這其實是當今流行的武俠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濫觴。武俠小說也因此鷹揚於中國現代社會,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讀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
二十年代是武俠文學由文言走向白話的嬗變的時期,從文白夾雜到漸以白話文為敘事語言,從以短篇為主轉向長篇,在內容上仍以古代傳奇為主體,以俠士為主角,可說是與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分庭抗禮。二十年代武俠文學有了職業創作的傾向,向愷然、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楊塵因等都為武俠文學界一時之選,其出版物又以綉像武俠小說為其特徵,這是襲自明清小說的舊衣缽。三十年代則是舊派武俠文學蔚成氣候的年代,出現了一代以專職寫作武俠小說的作家,可謂群雄並起,將中國武俠文學推到一個高峰,這與中國新文學在三十年代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這一代的武俠作家構成了舊武俠文學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宮白羽、鄭證恩、還珠樓主、王度廬、朱貞木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錢鏢》系列,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鄭證恩的《鷹爪王》系列、王度廬的《鶴劍珠龍瓶》五部曲、朱貞木的《神龍》三部曲及《邊塞風雲》等,各呈異彩,擁有大量的讀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熱情的高漲左右了文化界的動向,嚴峻的意識形態更蛻化為嚴厲的思想管制運動。在台灣,敗退到台澎金馬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反攻大陸為總動員,一切的文宣都要為此服務,武俠文學難逃其厄運,在海峽兩岸都被視為毒草或不良讀物,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留在大陸的武俠作家紛紛輟筆。
2. 有沒有當代武俠小說和現代武俠小說之分
金庸、古龍等人的武俠小說不屬於傳統武俠,屬於新派武俠小說。也就是當代武俠小說。
舊派武俠小說是現代武俠小說。譬如:向愷然(平江不肖生)、顧明道、李壽民
及「北派5家」宮白羽、還珠樓主、鄭澄因、朱貞木、王度廬
等作家的通俗武俠小說
傳統武俠主要指古典傳統俠義公案,譬如《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施公案》、《彭公案》、《海公大紅袍》、《海公小紅袍》、《永慶昇平全傳》、《綠牡丹》、《聖朝鼎盛萬年青》、《劉公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英雄大八義》(大宋八義)、《小八義》(梁山後代)等。
還有民國以後出現的《明清八義》、《三俠劍》、《雍正劍俠圖》(童林傳)、《五女七貞》等等,盡管從年代劃分不屬於「古典文學」,但也都屬於傳統俠義小說,多以曲藝說書形式流行.到了當代,由於小說、影視、戲曲、曲藝的發展,傳統武俠文學被改編為評書、評話、彈詞等各種形式的作品,不斷豐富發展,續書也很多,比如《金刀黃天霸》、《白眉大俠》等。
3. 現在流行的武俠小說有哪些好看的介紹一些來。謝謝!!
PS:鄙視那些抄襲我答案的! 重生之絕色風流★(YY較高,種馬,古代武俠江湖。帶搞笑惡搞,主角先當採花賊,後爭霸天下) 狂神★ (YY較高,西方魔幻世界,主角慢慢成長型) 紈絝子弟★★ (超級YY,種馬,古代武俠玄幻,出來就無敵,身世顯赫) 極道修行錄★ (YY較高,修真者跑魔法世界,出來差不多無敵了) 升龍道★ (YY較高,現代仙俠+魔幻,主角修真者被趕出中國,在歐洲發展的故事,有血族和狼人黑暗法師與教廷恩怨) 不死傳說 (血族帝王與僵屍帝王雙重身份再修真,升龍道的跟風之作,也有血族狼人法師教廷) 網游之亡命天涯★ (YY較高,這本挺搞笑的,不錯,主角很厲害,第一殺人狂,所以被通緝) 夢回九九★ (YY較高,現代都市商業,白手起家創業,發展游戲事業) 強盜傳奇 (YY較高,主角修真後到處搶劫) 我就是流氓★ (很YY,寫現代黑社會的,血腥暴力,主角非常牛B) 流氓之風雲再起 (同上,我就是流氓的續集) 聖門風雲 (主角修真成神後又轉世,武俠型,老書,幻劍有VIP,但不解禁) 網游之眾生 (這本不錯,網游的,YY一般) 混沌傲世決 (玄幻修真仙俠,YY一般,種馬) yy之王 (現代都市商業,YY一般,主角前期很弱,老婆只有一個,有愧YY之王這幾個字) 網游之血族傳說 (YY一般,網游,主角是吸血鬼) 創神天下 (YY一般,玄幻,種馬,主角前期較弱) 璀璨星辰 (YY一般,西方魔幻戰爭,主角是創始神轉世,但很弱,寫的是魔法世界,主要描寫戰爭的) 仙魔霸業★ (YY較高,修真者跑魔法世界搞宗教,稱霸,當教主。最後飛升仙界照樣搞稱霸) 重現修真路 (YY一般,現代仙俠,地球被封印無法修真了,主角重現修真路) 慾望中的城市 (YY一般,現代都市+商業,主要言情,無玄幻武功之類的) 修神傳 (YY較高,古代+現代仙俠,主角先在古代宋遼時期,幫助蒙古帝國西征歐洲,成為英雄,後睡了一覺到了現代) 現代財神傳奇 (YY較高,現代都市商業) 傲龍傳說★ (非常YY,現代網游+玄幻,主角一進游戲就把日本的幾個主神全壓死了,接著開始了無敵之旅) 平淡人生★ (很YY,現代都市玄幻。主角一出來就身份極高,又是將軍又是科學院專家,科技所所長什麼的。可以指揮各大軍區,女主角就兩個,還追的非常辛苦) 網游之傳奇再現 (YY一般。著名游戲傳奇的同人小說) 我來到了聖魔大陸 (我是大法師跟風作品,比大法師還YY,種馬是肯定的了) 風雨神州之縱橫天下 (YY一般,文筆有點羅嗦,現代玄幻修真) 網游之英俊的死靈法師★ (比較YY,主角一開始是小偷,偷了好多東西,後被封號,再建亡靈法師,靠著偷來的東西,開始了YY之旅) 縱橫商界之九五至尊★★ (強烈推薦,現代都市商業,主角慢慢發展起來的,比較YY) 大劍師傳奇 (玄幻,YY+種馬+H,黃易大師的。) 迷失大陸 (老作品,不YY,魔法世界探險,結局是悲劇) 劍仙-劍之修真者★ (飄渺的跟風之作,比較YY) 最後的仙人 (YY一般,現代仙俠,主角抓妖怪) 騎士的戰爭 (老作品,不太YY,西方中世紀型戰爭) 魔師再現 (古代仙俠,主角魔門教主,閉關出來發現魔門被滅,於是潛入正派繼續修煉。帶H的哦,別在起點看,起點的H段都刪了) 我是大法師 (西方魔幻,經典YY祖師,非常YY+種馬+無敵) 封印★ (這本不太YY,純西方魔法作品,主角離開家鄉到處探險,女主角一個,主角慢慢變強型,) 自由夢幻 (比較YY,魔法世界) 霸王之槍 (西方魔幻YY+種馬) 西行戰記 (這本是老作品,YY一般,現代玄幻,有點惡搞。) 浪子魔俠傳奇 (比較YY,現代仙俠,開始還可以,到最後,主角在體內都能創造世界,無敵了) 莽荒歲月 (這本是老書,西方魔幻,寫的不錯,但是結局悲劇的) 神劍千年傳說 (這本也比較老,YY一般,帶悲劇) 死神傳奇 (魔幻,YY一般) 修真之我是神偷 (玄幻修真仙俠,YY一般,種馬,主角不強,到處當人家徒弟。) 夢回九七★ (很YY,寫的是現代小說作者YY的故事,主角把大法師等名作都寫遍了,作者看的YY故事) 無極之旅 (YY一般,網游) 網路騎士★ (YY一般,字數不多,但寫的很好,言情+黑客大戰,主角是黑客高手。黑客英雄) 創世修羅傳 (這本是超級YY,暴力血腥種馬,玄幻魔法,主角一出來就無敵了有魔法也有科幻) 悟空傳★ (這本寫的不錯,引人深思,老作品了) 死靈法師 (也是老作品,不YY,比較短,西方魔幻,悲劇) 異域揚威 (老作品,比較YY,西方魔幻) 修真魔法師傳奇 (YY一般,古代仙俠,) 網游百戰 (YY一般,主角不是當幫主爭霸天下的) 七色夢幻 (YY一般,網游,主角當幫主,但沒點幫主樣子,有點幼稚) 創世追憶錄★ (YY較高,玄幻,一夜之間,地球人除了主角都死光了,主角一個人生活了幾天後,被一個修真者帶走。開始了宇宙之旅) 修羅武聖★ (古代武俠作品,超級YY的,看的很爽,但出版了,網上好象找不到全本的) 網游之職業人生(以前看過,還不錯!最近寫完了,字數超多,全本。) 星際★(因為同名的多,所以說下作者心揚,起點搜索好了。不過此書並不YY) (這是本星際爭霸游戲的同人小說,在以前非常流行,各大論壇都有轉帖,也很好看,讓人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驚心動魄。喜歡星際爭霸的朋友別錯過了) 以上書全部是有結局的,全部寫完了的。 至於地址嘛。樓主可以去起點或幻劍搜索下就行。(找不到或求書可以發簡訊給ceier我) 最後,我再重點推薦4本,絕對好看: 飄邈之旅: http://www.booksky.biz/Directory.aspx?BookID=244&SortID=1086 (這個都知道,修真祖師,所有仙俠修真小說都是其跟風之作!絕對不可錯過!YY程度:高,但無女主角) 飄渺之旅我都看了3遍了,確實好書呀,再給介紹幾本續集: 飄渺神之旅,飄渺游,飄渺神域(全本啊)飄渺天域,飄渺之周遊世界,飄渺無極,飄渺之旅續,歧天路(蕭潛版) 太陽傳奇:3w.cmfu.com/showbook.asp?Bl_id=1189 這本很YY,現代商業都市玄幻科幻仙俠魔法混寫題材,很好看!全本 猛龍過江:3w.cmfu.com/showbook.asp?bl_id=11303 這本超級無敵YY+種馬,網游+都市,全本 褻瀆:3w.cmfu.com/showbook.asp?bl_id=5060 這本排行很高,西方魔幻,全本 PS:鄙視那些抄襲我答案的! ...
滿意請採納
4. 武俠小說和奇幻小說的區別
「如果是傳統武俠,接下去寫的可能是『劈開了一塊磚』,而到了現在我們就可以寫成『劈開了一座山』。」對於現在流行的奇幻武俠和傳統武俠的區別,《誅仙》的作者蕭鼎用了這么一個直接的例子回答。他覺得剛才舉的例子很重要,「因為現在的新武俠其實就是以『劈開一座山』開始的,個人的力量和感覺被大大強化了,以前的武俠都展開在以道義為准繩的江湖規則下,著墨的是探討世界的秩序問題,這需要很厚的學養,可以說因為歷史原因根本沒有幾個人有這樣的學養。現在這么寫是不得已也是適應潮流。」
實際上正是因為現在的新武俠不太重視外在規則,想像因而不被束縛顯得很奇幻,所以新武俠也被稱為奇幻武俠。而蕭鼎正是奇幻武俠的代表。關於蕭鼎作品《誅仙》的影響力,或許可以用2005年12月9日首屆「網路風雲錄」的頒獎評語來理解,「凡是喜歡在網上讀小說的,沒有人不知道《誅仙》的;凡是奇幻小說的書迷,沒有不知道《誅仙》的;凡是武俠小說的書迷,更是無人不在說《誅仙》」。這「三個凡是」的判斷是建立在以實打實的搜索量基礎上,2004年網路上13個領域有13個詞搜索最多,其中文學藝術類就是《誅仙》。用網路搜索,《誅仙》的網頁多達265000項,網路總點擊量高達3000萬人次,並且還在以每天200萬的人次向前推進。
關於為什麼說武俠奇幻化是順應潮流,蕭鼎的分析是:「因為成長的教育因素和社會條件,這代人的古學基礎相對單薄,不僅難寫好江湖這種厚重的題材,讀者也可能因為缺乏基礎不喜歡讀,我想如果是把傳統武俠四大名家的作品拿到當前,四大名家就是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把他們的作品拿到2005年的市場不見得有《誅仙》的接受度——有什麼樣的文化基礎就有什麼樣的讀者和作者。事實上我覺得兩者並不是所謂的繼承或者發展的關系,只是因為有些共同元素有關聯而已。」
而或許,探究蕭鼎作為一個奇幻作者的知識積累和成名的全過程,就能描摹出新一代武俠奇幻化產生的深層原因和現實條件。
5. 為何武俠小說在如今,沒有那麼受歡迎了
提到武俠小說,人們的第一個反應大多都是金庸武俠、古龍武俠或者梁羽生塑造的武俠小說。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武俠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壯大。不僅經典的武俠小說一部接一部,武俠電影電視也更多地搬上了銀幕。逐漸的,武俠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名片,甚至在國際上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俠文化似乎已經落寞很多,不再如之前那般受到歡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而且,隨著老一輩武俠作者的隱退,似乎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再也孕育不出如此優秀的作者,再加上各類網路文學體裁的興起,武俠小說已經不會再如當年那般興盛。
雖然武俠小說已經不再受歡迎,但它依然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發展。在歷史長河中,武俠小說也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
6. 新武俠小說的歷史發展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有人又將台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為了區別於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俗稱新武俠。
發展階段
編輯
自《史記》列《游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社會基層的代表人物。但「武俠」一詞並不見於中國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現在與中國同文同種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明治時代的小說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俠之名的三部小說風行日本文壇。當時的中日之間,文化信息傳播較快,「武俠」之詞遂傳入中國。而有些中國人則也以文言文武俠小說為始作俑者,據樽本照雄等編撰的《中國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所收書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俠小說面目出現,林琴南、錢基博均以文言文寫作武俠小說,錢氏更與惲鐵樵於一九一六年合編《武俠叢談》。在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未登場前,文壇為鴛鴦蝴蝶派、黑幕小說等霸踞,武俠小說也入於其中。
新武俠小說
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推一九二○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向愷然《江湖奇俠傳》更與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電影藝術相結合,在數十年時間內拍成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而風靡全中國。這其實是當今流行的武俠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濫觴。武俠小說也因此鷹揚於中國現代社會,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讀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
二十年代是武俠文學由文言走向白話的嬗變的時期,從文白夾雜到漸以白話文為敘事語言,從以短篇為主轉向長篇,在內容上仍以古代傳奇為主體,以俠士為主角,可說是與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分庭抗禮。二十年代武俠文學有了職業創作的傾向,向愷然、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楊塵因等都為武俠文學界一時之選,其出版物又以綉像武俠小說為其特徵,這是襲自明清小說的舊衣缽。三十年代則是舊派武俠文學蔚成氣候的年代,出現了一代以專職寫作武俠小說的作家,可謂群雄並起,將中國武俠文學推到一個高峰,這與中國新文學在三十年代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這一代的武俠作家構成了舊武俠文學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宮白羽、鄭證恩、還珠樓主、王度廬、朱貞木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錢鏢》系列,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鄭證恩的《鷹爪王》系列、王度廬的《鶴劍珠龍瓶》五部曲、朱貞木的《神龍》三部曲及《邊塞風雲》等,各呈異彩,擁有大量的讀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熱情的高漲左右了文化界的動向,嚴峻的意識形態更蛻化為嚴厲的思想管制運動。在台灣,敗退到台澎金馬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反攻大陸為總動員,一切的文宣都要為此服務,武俠文學難逃其厄運,在海峽兩岸都被視為毒草或不良讀物,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留在大陸的武俠作家紛紛輟筆。
產生
編輯
新派武俠文學為何在香港誕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說其偶然,確是因為一場武術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的門派之爭愈演愈烈,遂依武林之舊俗,上擂台比賽。比賽之前,香港報刊大做文章,賽後人們余興未減,依然眾口喧騰,當時的《新晚報》總編羅孚遂「忽發奇想」,要他的廣西老鄉、平時喜歡填詞作詩的陳文統馬上寫一篇武俠小說。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寫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就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至八月初,該部長篇連載完畢。這個恍如急就章形式趕出來的武俠作品立即成為流行小說,《新晚報》因此銷量猛增,而《龍虎鬥京華》馬上成為街談巷議、人人爭讀的流行小說。同時,國外的中文報紙也爭相轉載,首先是泰國,其後是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俠文學之風」。許多大報馬上跟風增加武俠小說,參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一年多之後,金庸終在羅孚、梁羽生的動員之下初試啼聲,結果一炮而紅。《書劍恩仇錄》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從1954年到1957年,可視為新武俠小說的早期。
新武俠小說
如果從新派武俠文學的整體而言,或可將中期定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這一段時間,也是台灣武俠小說家開始活躍的時代。卧龍生從1958年起撰《飛燕驚龍》、《鐵笛神劍》等;司馬翎亦於1958年涉足武俠文學界,他以「神劍」系列出道,與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並立,有「台灣三劍客」之稱。諸葛青雲為還珠樓主的私塾弟子,以所謂「才子型」武俠文學而聞名。三人均在1958年從事武俠文學,但在寫作風格上基本還是沿襲了舊武俠文學一路。古龍的出現卻是另闢新徑,他以「新派」在台灣武俠文學界獨樹一幟。雖然他的「新」法與金、梁有所區別(尤其是在忠實歷史、細節描寫、文字風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將之歸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港台二地興起的武俠文學之大觀。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激動時期,政治運動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
回頭再來看看新武俠文學大師的作品在兩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證新武俠文學在香港的出現,既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一種文學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雖然在香港左派報紙上連載,但卻進不了大陸,也進不了台灣。金庸亦是如此。梁羽生是在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的,金庸在1978年訪問北京,鄧小平接見他之後才漸為改觀的。從兩岸對其二人的態度,可以看出新武俠文學勃興於香港,盛行於海外,卻因應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遲至其發端二十多年後才能登陸二地,這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卻是具有意義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特點
編輯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
新武俠小說
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雖以白話語言為主,但也別有其一種獨到而鮮明的風格。
新武俠文學誕生已有五十一年了,這一大型小說作品群的出現,可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觀。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台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後半以來,中央電視台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游戲、網路游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求的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可以預見,新武俠文學將較其他純文學或流行文學更易於被改造為文化產品及具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是新武俠文學的一個天然優勢。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二、大陸武俠時期
1.第一時期,20世紀80年代大陸「武林小說」
武林(武林,與武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說的內容十有八九還是表現歷史上的武俠劍客或從武俠的角度表現歷史上的義軍斗爭和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表現武術技擊為主要斗爭手段的近代、現代革命斗爭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說」實際上是以武俠小說為主。
在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1984年,武俠小說逐漸被武林小說一詞取代,並形成浪潮。
20世紀80年代武俠的精品極少,比較好的作品有:《白衣俠女》等率先災破了大陸俠義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武林小說的崛起奏響了序曲。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也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第二時期,20世紀90年代大陸武俠
即是大陸「新派武俠」,是大陸作家對港台武俠的模仿。從滄浪客的一系列的武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痕跡。滄浪客,原名姚霏,雲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專攻古典文學的教授,在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這可以看作是大陸新派武俠的第一部作品。這個時期的武俠,總體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識,主要沿著港台新武俠的路子講故事,作品的實際影響也非常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還有: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新華社記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為《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
現代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新武俠」、「新世紀武俠」、「網路武俠」、「大陸新武俠」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黃易武俠高潮漸漸平息,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武俠寫手們在網路讀者閱讀選擇越來越多,閱讀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傳統作家的實力靠攏,出現了一些質量較高的武俠作品。1999年上海《大俠與名探》、2001年武漢《今古傳奇武俠版》、2002年鄭州《武俠故事》等雜志的創刊,促進了武俠的發展。
2004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半月刊創刊,主編鄭保純提出了「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簡稱為「大陸新武俠」,主要總結了大陸上一些武俠寫手的創作。6月,《新武俠》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白樺林雜志社推出。同時期,港台地區特別是台灣島的創作亦不容忽視。大陸新武俠具備明確的智性氛圍和主體意識。鄭保純講,「我覺得新武俠這個概念,不應拘泥於雜志與圖書出版,而應指一種文化潮流!」。
這些武俠被分成四類:青春武俠(搞笑和無厘頭),如《游俠秀秀》。奇幻武俠,如《誅仙》、《搜神記》。女性武俠(類言情),如《血薇》、《鏡·雙城》。類傳統武俠,如《昆侖》、《江山如此多嬌》。
此時的大陸作家有:小椴,原名段銀,1976年生,湖北隨州人氏。著有《杯雪》、《青絲井的傳說》等。時未寒,男,四川人,著有《碎空刀》、《偷天換日》等。江南,籍貫安徽,著有《春風柳上原》、《瀚海龍吟》、《烈火焚琴》、《此間的少年》等。步非煙,原名辛曉娟,1981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著有《劍俠情緣》、華音系列:《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附外傳《蜀道聞鈴》)、《曼荼羅》(附步非煙COS寫真集)、《天劍倫》《雪嫁衣》《梵花墜影》(2008年9月修訂再版後將不再收錄外傳《鳳儀》)等。滄月,原名王洋,1979生於浙江台州,著有《幻世》、《聽雪樓·血薇》等。小非,閩南人,著有《游俠秀秀》等。鳳歌,本名向麒鋼,重慶奉節人氏,大陸武俠著名作家,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代表作品《昆侖前傳》、《昆侖》、《滄海》。沈瓔瓔,南方人,著有《琉璃變》等。泥人,著有《江山如此多嬌》等。王展飛,1972年4月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3歲遷居新疆阿勒泰市。著有《劍嘯西風》等。方白羽,九十年代初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著有《憨俠》、《俠之歪者》等。燕壘生,浙江餘杭人氏,著有《明月照山河》、《烈火之城》等。其中尤以鳳歌的《滄海》為最,其大膽的創新和對武俠世界的構造,有不失金庸武俠的厚重,將現代武俠帶到了一個新的廣闊平台。
進入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逐漸被人們冷落,在這段時間,還有大量作品出手的只有寥寥幾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他們分別在短短的幾年內,寫出了幾十部武俠作品。步非煙以其作品大氣磅礴,汪洋恣肆,想像力神奇詭譎,筆風變化萬端,極大突破了女性寫作的局限,開啟武俠界中性主張的風氣,得到了「百變天後」的美譽,人稱新武俠宗師。而平平凡凡,雖然他寫的武俠小說極多,但大多數作品實際上很不入流。他的前期作品顯得非常幼稚,雖然構思新穎,但文筆較差,內容甚至有些不倫不類,這種情況一直到《成功之後再來求愛》才有所改進。2011年,一度退出文壇的平平凡凡重新執筆發表新作《武俠演義》,這部小說構思構思奇特,想像力豐富,文筆老練,加入許多現代元素,發表之後,一時洛陽紙貴,大受讀者歡迎,許多人都驚呼新的武俠宗師終於出現!不過,此書還未完結,以平平凡凡並不嚴肅的寫作態度,只怕會虎頭蛇尾。不管如何,若論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產量最多的作家,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二人將以數十部作品位居前列!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部讓無數挑剔的武俠迷們交口稱贊的傳統武俠小說《英雄志》,該書目前未完結. 作者孫曉,現年三十七歲,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現於企業界任職,2000年與以人合資創辦「講武堂」,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俠小說和教授人們寫武俠小說,並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英雄志》 ,現仍持續於武俠小說的創作與發表。
網上盛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雖然金庸、古龍等大師不再有新作問世,但他們的作品對後輩有著深厚的影響,許多年輕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他們進行模仿,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前輩們的尊敬。例如《武當宋青書》、《大俠風清揚》,其中以《梁金古溫訣》達到最高點。在《梁金古溫訣》一書中,作者對武俠宗師們的欽佩之情貫穿整部小說。可見金庸等人對後輩影響之巨!
7.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8. 怎麼看待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問題
說到武俠大家,不得不說"溫梁古溫”。金庸小說和大部分武俠小說,都屬於通俗小說,這一類作品的特點是語言通俗,情節離奇,受廣大民眾消遣閱讀。
作為武俠小說的領軍人物金庸,開創了新武俠的一代潮流。他塑造了郭靖,喬峰,令孤沖,楊過等形象生動的人物,提出"俠之大,為國為家”價值觀,將傳統狹隘的江湖恩怨,上升到了國家民族大義層面,應該說,"凡有華人處,莫不讀金庸”同中國功夫火遍世界一樣,不是沒有文學價值的。
流行的不一定最好,作為流行文化代表的武俠小說,離文學經典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六神磊磊讀金庸為業,那是他的腦洞夠大,而非小說本身具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因為即便最精彩的武俠小說,絕大多數人看過三兩遍後,也就乏味了。
在新一代的修仙,玄幻,穿越於一體的武俠類型出現後,讀金庸的人恐怕不如玩游戲的人多吧!
9. 武俠小說現在還流行嗎金庸那種類型的,200萬字左右,涉及真正的歷史人物,無篡改,我准備寫,有一定
應該挺好,反正現在網路小說我不咋愛看,就是因為文體不爽!只有哪些常見的半古文對白,千篇一律,膩煩了!如果能有名著的那文筆,再加上新穎題材內容,定能有所斬獲
10. 為什麼現在沒人看武俠小說了,
金庸和梁羽生曾今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為是現在人的歷史知識匱乏而導致的。可是時下出現了歷史熱,國民歷史教育越來越難,背的歷史事件越來越多,人們可以一邊談論朱元璋,一邊談及最喜歡的女優。這難道不是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後現代,而我,也應當希望訴諸歷史來探尋答案。
回首新派武俠60年代在香港台灣盛行,改革開放後在大陸的流行,這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60年代殖民地的香港社會錯綜復雜,古典文化仍然行其道,依舊有很多人去看粵劇,舊時風物仍然健在。然而戰後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這個社會的文化多元化。隨著香港本土意識的加深,香港的文化界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一種融合了西方精神和中國古典的擁有更多受眾的文化應運而生,從音樂、戲劇到電影。而在文學方面,西方文學創作手法需要融合到傳統的文學當中去。而最能代表中國古典通俗文學的就是技擊小說和狹義小說。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融合了歷史人物、古代武功、江湖情愁以及現代小說中的愛情元素。金庸更是運用西方的手法使用懸念設置,插敘倒敘的方法讓小說增添了不少藝術感和可讀性。
到後來古龍、溫瑞安再到黃易,港台的武俠小說界可謂群星輩出,而這絕非偶然。二戰時上海的文人曾今遷港,到新中國成立時,又有一批曾今的富人階級因為畏懼共產主義而流入香港,那時的香港文化界非是今時今日可比,簡直冠絕華語地區,這全仰賴這批文化人的傳承。金庸生在浙江海寧,梁羽生是廣西蒙山人,二人都在解放後移居香港,後來他們的武俠小說一時間流行全港,人們爭相閱讀。而後的一批武俠新星正是在這種武俠氛圍中成長,從文。
古龍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說比起前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手法更為獨特,更富有現代性,同時不再以俠義精神為主題,也不再以歷史情境為背景。更加天馬行空,也更有幾分取悅讀者的味道。到了到了九十年代,黃易的小說更為流行。這時再反觀金庸梁羽生,黃易的小說無論在文風還是立意上都頗為不同,黃易的小說更多多為玄幻,字里行間已經沒有了金庸古典式的白話味,語言和描寫不再是小說的主題,取而代之的是奇特並且快速發展的情節以及篇幅相當的性愛描寫。
看到這里可以發現黃易的小說和現今的網路小說頗為相像。那些寫手甚至應該尊他為鼻祖。網路的盛行使得大量的寫手涌現出來,他們以量取勝,無論是個人寫作數量還是寫手數量。如果發表文章可以看做是工廠生產文字,那中國不僅是製造業的世界工廠,也是最大的文字工廠,而這些寫手便是中國文字產量的經濟增長點。只不過我們永遠也不會在國外的書店裡看到「made in china」的字樣了。
可以看到黃易的小說已經不再能通過傳統武俠獲得讀者了。黃易也說過武俠小說寫得再好也不會超過金庸古龍,不如另闢蹊徑。誠然,金庸古龍將武俠這個本就相當局限的文學形式發揮的登峰造極,而盛行後的消沉不正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趨勢嗎,它是那麼不盡然,又是那麼悄悄然。
對於傳統武俠的式微,寫到這里我不免有一些悵惘。這就好像一種必然,好像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的結尾。
這年頭,越是流行的文字越是缺乏文學性。我覺得並不是現在人浮躁了,反而現在更多人看書了,原來游手好閑或者忙於生計的年輕人現在有更多閑暇時間,也不同於以往可以免費的閱讀了。
看金庸書的並沒有變少,他們還看得不亦樂乎。只不過他們在讀完每本金庸後,發現不再有適合他們口味的小說了。於是乎便選擇了網路小說。現在看普魯斯特的比以前多了,而看快餐文學卻是以前的千萬倍。市場上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從未有過,我們的文學不是在裝深沉就是yy。而我們的教育制度又使得他們的鑒賞能力不敢恭維,你能要求他們去讀普魯斯特嗎,你還能說他們浮躁嗎
現在吧流行快餐文學了,也沒有神書出現,老金已經把武俠寫到了一個瓶頸。
現在還沒有人突破,再有中國缺少的就是突破瓶頸的人,多的是跟風的,不把
一個題材寫爛是不會停手的。
再有就是現在的人們已經習慣了大量的YY文學了。快多爽。誰都知道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