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淺談武俠小說

淺談武俠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8-03 18:04:20

❶ 如何寫武俠小說淺談 二 如何寫俠 諸大家進

性格:
1、外冷內熱型(參考手冢【網王】)
2、外熱內冷型(參考城主朱雀【風起蒼嵐】)
3、害羞型(就是很容易被調戲那種【畢竟有些俠客剛剛入行,不懂,很容易被耍】天然呆的)
4、霸道型(參考什麼霸道王爺之類的)
5、天然黑(參考不二周助【網球王子】就是腹黑啦)
……(此處省略其他性格)
外表:
氣場,發型,頭發顏色,瞳孔顏色,眼睫毛,鼻子,嘴巴,皮膚……(省略大堆)
注意要把人物外表最重要的特點寫鮮明。
………

❷ 以金庸小說作品為例,談談金庸武俠小說的現實意義

比如說天龍八部吧,就體現了諸子百家,尤其是佛家精神,其中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還揭示了名族矛盾、融和的問題

❸ 大家覺得鳳哥寫的武俠小說《昆侖》怎麼樣談談自己的想法

我上高中的時候,武俠在連載《昆侖》,我覺得這部小說很不錯,當時真的滿佩服裡面的人,他們的數學好好啊,尤其是對我這種怕數學的人來說,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情節吸引人,故事緊湊,是本不錯的書。。
一說起《昆侖》我就想起我當時為武俠貢獻了多少錢啊
。。。呵呵。。這都是後話了

❹ 淺論金、古、梁三位武俠大家的發展和繼承,為什麼金庸最好

因為金庸在武俠小說創作領域做到了“全方位,無死角”。因此,不論是古龍,還是梁羽生,終歸來說,還是略遜他一籌。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武俠小說,可謂是風靡中國民間的一種新型文學形式。新派武俠,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時至今日,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位知名武俠宗師的作品,仍然是影視劇行業的大IP,尤其,我們就能對武俠小說的偌大影響力可見一斑。而在“金古梁”這三大武俠作家中,大眾最推崇的,往往是金庸。

而古龍,他沉溺於“吃喝嫖賭”,對小說更是一點都不上心。因此,論綜合成就,這兩人,都不如“全方位,無死角”,對自己的作品前後做過三次修改的金庸。

❺ 誰看過金庸武俠小說,較深的談談看法或者評論,不限哪個方面。字數一千左右。

追溯起來,「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句。這句話寫出了俠必有武,必會武,必能武之意。其實,「武」和「俠」在某種層面上來講,已經不僅僅只是武俠小說中的單純概念,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地來講,「武功」、「武力」 、「武術」等以「武」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都是長久以來人們征服社會的渴望;而「俠客」、「俠義」 、「俠行」等以「俠」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則是對完善道德的企盼。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是相契合的。「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殺」,「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而二者的終極目的都是想建立一個理想的桃源世界。傳統武俠小說在弘揚俠義精神的同時,表現出一種試圖依靠武力來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傾向。正所謂「快意恩仇」,俠士們在感恩報仇中尋求並品嘗著血腥的快感。一般意義上的俠,體現在以武力來扶善除惡,扶危濟困,打抱不平。金庸筆下的俠並不只限於報答和自己有特殊關系的人,而是普遍地扶危濟困,救人於水火,路見不平便拔刀相助。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往往把尚武與尚德結合在一起,重武德。這一點與傳統武俠小說是根本不同的。
武德之高尚與卑下往往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決定武功成敗的根本因素之一。郭靖、洪七公、蕭峰、袁承志等大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絕一時,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有高尚的武德;歐陽峰、東方不敗、丁春秋、岳不群等之流最終只落得個悲慘可恥的下場,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卑下甚至邪惡的武德所致。而武德的最初體現則是表現在最初武功的選擇上。故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又可以為正邪兩派。在金庸筆下,這正邪兩派武功正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正體現了不同人的不同選擇。「正派武功」符合儒釋道三家之說,順應了社會倫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於形成俠士弘大剛毅的人格。而與之相對的「邪派武功」則違反了人性准則,追求速成,崇尚功利,最終只能使練功之人玩火自焚。由此看來,武德對於習武之人是十分重要的。武德上者,俠士也。
「武」離不開「德」,就如同「俠」離不開「義」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俠」與「義」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說到俠,人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想到義。義是中國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俠小說之魂。金庸的武俠小說圍繞著「義」字寫了許許多多感天動地的人物、故事和場景。如郭靖保家衛國、死守襄陽;蕭峰義字當先、以死反戰……這些筆墨飽含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激情,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傳統文化觀、道德價值觀和人生理性精神。在藝術上,這些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場景也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此外,它們還成為金庸小說中最為精彩、最富有浪漫主義激情,因而也最值得仔細品味的部分。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士眾多,最為著名的兩位大俠當屬蕭峰與郭靖二人了。這一點是眾多金學家、也是廣大金迷們公認的。我就以他們二人為例,來說說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與武俠精神吧。首先要說的就是蕭峰。蕭峰的身世較為特殊。他生於契丹,長於大宋。這就使他的性格特徵中既有契丹人豪爽直率的一面,又有一般俠客講義氣、重承諾、扶危濟困、胸襟坦盪等優秀的中原品質。而他最終的悲劇性命運尤為震撼人心,發人深省。杏子林成了蕭峰人生的轉折點。他從受人尊敬的丐幫幫主一下淪為了遭人唾棄的「契丹狗」。直至後來兩國交兵之際,他又機緣巧合地偏偏當上了契丹國的南院大王,受命領軍平南征宋。為平息兩國之戰,救萬民於塗炭,蕭大俠不惜以自殺來震懾大遼,警醒大宋。蕭峰身上所代表的正直、樸素、真誠和為民請命、甘願一死的獻身精神,正是武俠精神的至高境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接下來,再來談談郭靖大俠。郭靖為人忠厚老實,是個不善言辭,也不聰明的人。他的父親郭嘯天是一代忠良。在父親忠貞烈事的影響下,郭靖漸漸地也形成了敦厚有禮、深明大義的性格,成為儒家文化最為精當的代言人。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金大師筆下的大俠風范。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號角聲中,郭大俠沖鋒陷陣於保家衛國的抗元斗爭中去。這種以天下興亡、萬民安樂為己任的思想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郭靖不僅具有遠大的為國理想,同時也有積極主動的衛國行動。儒家文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政理想,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清晰,也最為透徹。總之,郭靖和蕭峰一樣,身上都具有傳統正劇中悲劇式的英雄色彩。同時,他們的形象與豪行也使「俠」這一概念上升到另一種高度。對於「武俠」,與金庸同時代的梁羽生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在武俠小說中,「俠」比「武」應該更為重要,「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毋寧有「俠」無「武」。為了行俠仗義,俠士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就算是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可謂「俠客不怕死,只怕事不成」(元稹《俠客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俠客行》)。
在通過武俠小說來宣揚武俠俠義精神的這一點上,金庸的作品是與傳統武俠小說相契合的。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與重俠義,把武德與俠義並重。更為可貴的是,金庸在一系列的小說創作中,還賦予了「武俠」以新的內涵——把它提高到了為群體、為民族、為大多數人這一新的歷史高度。武俠,不再只是武把式、游俠兒,而是有武德之人行有俠義之事。武俠精神也在不知不覺間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筆下最傑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義,自覺地在為百姓、為民族、為大多數人利益而奮斗,乃至獻出自己生命的人物形象。他們身上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最高的人生價值觀,也是金庸對武俠精神的一種新的提升。
武俠小說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一個故事動機引發劇情的發展,或者是為了報仇雪恨,或者是為了爭奪武林盟主,或是為了一部絕世武功秘笈。筆者通過對金庸武俠小說的文本閱讀,發現其中一個普遍性的意義模式,即幾乎所有故事的動機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謎」。這個身世之謎由混亂或邪惡的血緣關系造成,註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運。敘事深層如此關心血緣註定的身世問題。在金庸的許多小說里,我們都注意到所謂「身世不明」的英雄。《天龍八部》開篇,這類英雄就又出現了。首先是段譽,其後是喬峰,最後是虛竹。段譽的江湖之行使他陷入難以自拔的亂倫恐懼之中。母親刀白鳳臨終時揭出他的身世之謎:他的父親並不是段正淳,而是時下「四惡之首」段延慶。隨之亂倫的恐怖消失了,但邪惡身世的負罪感,卻使他更加痛苦不堪。他社會關繫上的父親(養父)段正淳與生母雙雙死去,生父段延慶竟是「惡貫滿盈」的江湖歹徒。他的生命來源是罪惡的,生父邪惡,生母與生父之間的復仇關系產生了他,也是邪惡的。緣起業報,一切盡由身世中來。身世就是命運,身世之謎又造成英雄們的悲劇命運。《天龍八部》中,段譽還不能算是最有英雄氣質的人。他真誠、勇敢,但缺乏對命運的自覺。真大英雄者當推喬峰。而喬峰命運中的一切,也是由身世之謎造成的,只是他在個人的努力中,表現出更多的主體自覺性來。在這一點上,他很像俄狄甫斯類的英雄,對真實的追求把自己逼到毀滅的邊緣。他無法相信,但種種事實都證明他是與大宋漢人有世仇的異族後代——契丹人。於是災難降臨,恩轉化為仇,愛轉化為恨,他自願放棄了丐幫幫主的地位,無盡的誤會與冤枉接二連三地降臨到這位無所歸依的流浪英雄頭上。身世之謎揭開,血緣「罪惡」再次成為英雄命運的註定性因素。
《天龍八部》中社會因素與血親的自然因素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英雄們的養父與生父之間的關系結構中。健康的存在秩序中,生父與養父應該是同一的,否則,不僅生命的本質有問題,存在的狀況亦是令人痛苦的。小說中的情節一再暗示這一點。段譽的生父與養父不僅不是同一人,而且互為仇人。段正淳後來與他眾多的情人同歸於盡,了卻了他的孽緣,段譽就只有一個時刻迫害他的邪惡生父了。喬峰的養父母喬三槐夫婦被謀殺,而他誤以為墜崖而死的生父蕭遠山卻僥幸生還,藏身少林寺中,這個謎直到最後才揭開。
至於那位從小即在少林寺出家的痴僧虛竹,一直以為自己是無父無母的孤兒,而他父親就在他身邊,竟是那位德高望重、寶相庄嚴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他的母親則是號稱「無惡不作」的第二惡人葉二娘。高僧大德身犯淫戒,為惡不赦;葉二娘日殺一嬰,更是天理難容。虛竹,又是一個生於邪惡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殺,葉二娘隨去,虛竹的身世之謎一旦解開,他又成了真正的孤兒。總也擺脫不掉身世之謎,不是罪惡,就是倒錯。
武俠小說是幻想衍生的。從創作與作品角度看,人物無端而出,事件隨意而生,情節經常顯得散漫,英雄志,兒女情,奇緣異遇,隨心任意,有龐大規模,也會雜亂。從讀者閱讀角度看,通常的情況是,你從故事的任何一段讀起,意義都是明確的,相對獨立完整的,然而通篇讀完,又有不知所雲的感覺。《天龍八部》中圍繞著三位英雄命運反復出現在作品中的身世之謎的母題。實際上這個母題的普遍意義還不僅限於這三位主人公,次要人物如慕容公子、鍾靈、木婉清、王語嫣、阿朱、阿紫,或多或少在某一階段都陷入身世之謎的困擾之中。它是整部作品敘述的深層結構,從散亂的幻想經驗世界中暗示出某種深刻的寓意。身世之謎使人的存在陷入混亂,這種混亂是徹底的,社會存在的基本單元家庭被破壞了,父不父、子不子;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也破壞了,人無法安身立命。喬峰的身世使他無法繼續生存在漢人世界,它的教養又使他無法進入契丹人的生活。段譽除了情痴外根本沒有大理段氏的「正統承傳」,流落中原,無所事事。虛竹身為漢家僧侶,卻被招為西夏駙馬。每位英雄的所在都不是他應有的存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存在秩序失去了一致性意義,因為根源性、本質性的血緣關系是邪惡的,存在的環境就不可避免要出現混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普遍程度上的身世邪惡或混亂導致存在秩序的混亂,而亂世出英雄——這就是《天龍八部》幻想世界中暗隱的道理。
身世之謎揭出,原來掩蓋在虛假的秩序之中的世道亂了,英雄在痛苦與災難中誕生,力圖以個人的力量尋找存在的意義,重建秩序。段譽的摯愛,虛竹的寬容,喬峰的正義,都是英雄作為。個人身世之謎不僅是個人的災難,也是整個家族、整個國家的災難,段譽的身世牽涉到大理國政,喬峰於萬馬軍中脅迫遼王誓不犯宋境,並以死相報,也關涉到民族存亡的大事。身孽,家破,國亂,孝不就,忠不成,仇殺遍野,蒼海橫流,力挽狂瀾者,方顯出英雄本色。災難緣起,在於身世之謎,英雄的人格不僅體現在忍受災難,還在於一種抗拒命運的悲劇性努力上,他們力圖在殘破混亂中重新建立秩序,找到新的存在根基。喬峰、段譽、虛竹結為異姓兄弟,摯情真性,盡消前仇。如果說舊的血緣秩序已經敗壞了,那麼建立在非血緣關繫上的,純粹社會化的關系是否能夠成為擺脫痛苦、重建秩序的超越之路?「異姓」是非血緣性的,「異姓兄弟」意味著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新秩序、新和諧。於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英雄使命就集中表現在秩序與價值的重建上。如果所有的自然初因(血緣身世)都是邪惡的,導致仇殺的,冤怨相報,了無盡頭,那麼理想的社會關系秩序「異姓兄弟」將昭示出拯救的希望。
大俠成為一種價值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文化英雄。他們都體驗到生存內在的困境,自覺或不自覺地探索存在的意義,肩負起民族精神。從某一段情節、某一個事件上看,他們或者是一種宗教的、哲學的、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化身;但從普遍的內在隱喻意義上看,他們都是整體性的文化價值與集體心靈的代表。他們的故事歸根到底都是同一個故事。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是以人物為核心的英雄傳奇,而這些英雄展示在故事中的命運,都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終極原因——身世之謎。
《天龍八部》中的意義模式在金庸的其它小說中不斷重現。「射鵰」三部曲中所有的主人公出入江湖,最初的動機都可追溯到身世之緣。郭靖、楊康、楊過、張無忌,不是父死,就是父母雙亡,凝結在身世上的冤讎或誤會構成他們武俠生涯的決定性因素。《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中的胡一刀、胡斐,也是因為前後三代人身世上的秘密蹈入無盡的江湖是非與仇殺之中。百年結仇,冤冤相報,而對胡苗范田四家三代中的每一個人,都具體表現為身世源頭上的冤孽,為此他們走上江湖路,舊怨未解,新仇又生,人的命運被一種先在的血緣關系註定了。《飛狐外傳》中女主人公袁紫衣的身世就更為典型,父母竟是仇人,身世的冤孽註定了她的命運;又要報鳳天南的生身之恩,又要殺鳳天南為母報仇。一再重復敘述的情節已不可能是偶合,它似乎在暗示我們一種解讀金庸的意義符碼。身世或者是個秘密,或者是個揭示出的罪惡的根源,不管是失落的身世還是被證明的邪惡身世,都是註定主人公命運的孽緣。血緣性的自然秩序一旦打破,便是混亂與悲劇的根源。《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不武不俠,但也不知其父為何人,他生在揚州麗春院,母親是個妓女,很多人都可能是他父親。《連城訣》中狄雲無父有師,身世不明,而且師父的身份也存在著倒錯現象。《書劍恩仇錄》中於萬亭只是陳家洛的義父,《白馬嘯西風》中李文秀父母雙亡,《鴛鴛刀》中蕭儀、《碧血劍》中袁承志的父親均被殺,《笑傲江湖》中眾望所歸的令狐沖,一樣的身世不明。對每一個人物來說,這都是他們走入江湖的直接與根本原因。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孝文化,它以家庭為本位、宗族為中樞、國家為指歸,其中最基本的關系結構是建立在血緣關繫上的倫理秩序。血緣關系是基於出身的譜系紐帶,它將一個人將另一個人,一個個人與集體聯系起來,構成一種社會整體。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這種內在的、核心性的結構因素就是血緣關系與觀念,如果血緣關系陷入混亂,存在將是可怕的;如果血緣關系是一種危害存在秩序的冤孽或原罪,那麼人就應該努力擺脫這種宿命因素,用自己後天的努力重建秩序。江湖是混亂的象徵,俠客們由於身世命運走入江湖,試圖在混亂中重建健康的倫理秩序。血緣是存在的根命所在,我們只有在血緣結構中才能理解這個世界。身世之謎的意義模式,可以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符碼解讀金庸的某一部小說,也可以從某一種小說中顯示的這種模式意義推導出金庸武俠世界的普遍意義。
身世之謎的母題並不足以說明其它武俠作品,梁羽生、古龍、卧龍生、溫瑞安,他們的武俠小說可以處理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原型,具有不同的文化隱喻意義或倫理關懷,但他們的武俠小說在整體文化秩序中的功能及其實現這種功能的形式卻是共同的。金庸小說「身世之謎」的文化隱喻只能說明意義與價值問題,說明的范圍也有限於金庸的作品;而從對金庸作品的解讀所發現的幻想的現實意義,卻能印證武俠小說運作的基本原則,因為所有的武俠小說在幻想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武俠小說通過幻想把純粹虛構的故事與現實的文化精神關聯起來,不同作家的創作成就有大小,讀者有多少,作品的文化蘊涵亦有深淺,但其中幻想的現實意義,文化寓言與補償功能,故事類型的程序化傳播以及這種傳播在華人圈內起到的文化認同作用,是普遍共同的,不僅限於金庸一人或一部小說。金庸用他所有的小說講敘一個基本意義模式相同的故事,而許多武俠小說,新的、舊的、港台的、大陸的、梁羽生的、古龍的,敘述的情節也經常重復,諸如比武論劍,奪寶爭霸,別離的愛侶,聚會的冤憎。一邊是作品不斷重復的程序化故事,一邊是無數大眾不厭其煩、如痴如醉的閱讀。我們不能指責如此多的同胞都精神空虛,不能妄想把高度抽象化的哲理與人生觀灌輸到大眾的頭腦里,使他們像機器一樣一絲不苟地活著。於是,自然而然,金庸和以他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在當今華人世界擁有了那麼廣泛的讀者,而每個讀者都以個人的形式——閱讀來參與這個屬於全體華人的民族精神儀式。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們完全可以讀出金庸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看出金庸自己對武俠世界以及對其中所隱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的剖析、傳承、重塑、弘揚、批判、反思和質疑……而小說中所描寫的性格各異的人物、林林總總的瑣事、所反映的復雜紛亂的社會、絢麗繁華的世情、所展示的山光水色、風俗人文、奇幻武功,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而這些耳熟能詳的事情,那些血雨腥風的斗爭,都不過是現實社會大環境中日常生活的種種剪影或幻影罷了。這一點也成為金庸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的因素之一。「如在目前,如臨其境」。主人翁?參與者?旁觀者?讀者一時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讀來定是酣暢淋漓之至哉!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繼承傳統武俠小說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大膽而新奇地進行了創造性思維,金庸把想像發揮至極致,為廣大讀者描繪出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神秘、奇幻色彩、引人入勝、亦真亦幻的武俠世界來。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作者除謀篇布局之外,在構建理想家園時所耗費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對於武功和武功招式的著力描寫和盡力刻畫上,金庸之成就無人能及。對此,金庸筆下人物的奇招妙訣更能證明這一點。如洪七公之降龍十八掌、張無忌之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功法、小龍女之玉女劍法、楊過之黯然銷魂掌等等不勝枚舉。有人曾經指出:「武功既是種藝術,關於武功使用和描寫也就更應是一種藝術了。新派武俠小說打鬥場面的描寫,不拘泥於一招一式的真實可信,而是憑借想像自創功法,於驚險外更追求畫面的『色彩與構圖』,於奇絕處更顯示人格的高大與完美。可能不大可信,可『好看』而且有『味道』——居然於打鬥中顯出中國文化精神.」這樣的評論可謂道出了金庸的「武俠秘訣」——好看與味道並重,而俠士們的武功則正是其文化修養和人格精神的體現。
有人說,金庸是六十年代最優秀的「武林盟主」。其實,金庸的武俠小說寫作始學於梁羽生。他善於藉助曲折動人的「大眾化」故事框架,來表現懲惡揚善的主題和大俠創造歷史的新古典主義思想,在浪漫武俠之外,金庸自己創造性地使其小說中往往又含有某些象徵、寓意。這一點也是符合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民族精神的。正如金庸自己在接受某專欄訪問時所說:「俠小說本身就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些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一點與胡適所說的文學作品「有我」「有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在金庸眾多的武俠小說中,象徵寓意性作品寫得最為成功的要算是《笑傲江湖》了。小說通過江湖上五嶽劍派與魔教日月神教的武功較量,以及五嶽劍派內部的權力斗爭,象徵性地概括並影射了中國歷史上的種種爭斗。一句「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僅成為電影中的經典對白,也是現實生活中政治斗爭的真實寫照。社會這個大環境就是最大的江湖。人,生存於社會中,如何全身而退?只能激流勇進。不然,也得做到明哲保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僅僅是武林人士的無奈,也是我們生活於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發出的一聲嘆息……
金庸小說的象徵性、寓意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這些與金庸小說中折射或透露出的文化色彩與人文氣息有著密切的聯系。金庸小說中包含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和中華民族的深刻精神。這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震撼心靈,最發人深省的精神內核。金庸在其小說創作中,有著既是作者又是學者的雙重身份的優勢。這就使作者自身在文、史、哲、儒、釋、道、詩、詞、書、畫、樂、棋等諸多方面的修養和才識能夠從筆尖源源不斷地注入作品,使文化色彩充溢於字里行間。「俗之中有大雅,大雅之中有大俗」寓雅於俗,雅俗並重,是金庸作品能夠成為雅俗共賞的大眾經典作品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說說的,是金庸小說在與傳統文化相契合時,也不忘呼喚著人文精神。金庸通過武俠世界的打打殺殺,陰謀詭計,血雨腥風來喚醒群眾,觀照人性,倡導和平,以戰反戰,以殺反殺,充溢著濃郁的人文主義氣息。他試圖通過武俠之武力、武功、武藝、武技、武術、武德來展現民族精神,來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這也是金庸在文學創作中有意形成的創作意圖和刻意追求的創作主題所在。著名製片人張紀中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小說中最好的。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種英雄主義情懷。我說過,一個人執著、感動、流淚的時候,就有英雄主義情懷。金庸的小說中全部是布衣英雄,像楊過、令狐沖、郭靖……這些人物能感染我,跟我是契合的。」武俠小說本質上是帶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著名金學家倪匡稱其「個體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我認為,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突出表現正是作家在文學創作中,對人性和民生的一種人性關懷。從接受論的角度上來講,這也正契合了民眾渴望救贖的心理,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和認同。因此,武俠小說也更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和喜愛。而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夠在文學史上取得相當的地位,從內容上來看,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能在充沛的現代意識的融匯交合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苦心孤詣的梳理與整合,同時也暗含了我們民族重塑文化本體的百年企盼。就這一點而言,金庸的武俠作品與流俗從眾、博人一笑的庸俗武俠小說是截然不同的。
與梁羽生固守傳統進行小說創作相對,金庸的創作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很快從傳統意義上的儒之俠——郭靖,道之俠——令狐沖,佛之俠——石破天,漸漸走向了非俠甚至反俠——韋小寶。其小說的創作主題也離國家民族之本位愈來愈遠,而離人性、人生的意旨越來越近,也越來越深。金庸的武俠世界中,傳遞著中國特有的武俠精神,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藝術上講,金庸小說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強調情感要素的介入,幾乎接近於中西合璧的社會人情小說。在創作手法的運用中,金庸作品又熔歷史與詩情與一爐,既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的寫實傳統,又能圓熟地運用西方的心理描寫。語言藝術上老練圓潤,構思布局上博大精深,堪稱武俠小說的典範。因此,金庸武俠小說本身就具備了引人入勝的豐富的可看性、娛樂性等外部因素,再加上作品內部反映折射出的武俠精神、人文氣息,就更加增添了作品之精神性、內質性的一面,也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為核心的地方。同時,這也成為了金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現今社會中,所謂的人生哲學,流行於當世。而所有的人生哲學不外乎只是「世」「世」種種衍生物。武俠精神中,從頭至尾都貫穿著隱逸的思想。俠士們並不是哪兒有熱鬧就往哪兒跑,也不是天天只夢想著「南捷徑」所謂「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是他們隱逸的最高境界。這是由於「世」「世」有更多的現實性和可行性。因為武俠精神在歷史上始終不是思想文化的主流,也不為正統所接受。它深厚的生存意義只能夠成為百姓心中神聖天道、正義良心的永遠保護神。因為權力的傾軋、政治的腐敗,使社會現實環境無法從根本上保證天理昭彰,正義永存。而武俠精神恰恰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警示和補充。以天下為己任的郭靖、蕭峰選擇了在現實中頭破血流後「身成仁、捨生取義」而陳家洛、袁承志、張無忌則選擇了在功成之後就飄然引退。 「世」「世」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作品中人物的急流勇退,與金庸本人的功成名就之後封筆引退又有著某種昭示,一個是虛擬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進退之間,方顯英雄本色。這種隱退,讓金庸的小說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也讓金庸的藝術成就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
總之,「金庸現象」一社會現實的實質就是武俠精神經過歲月洗禮後的一次展現和新生,是人文精神渴望回歸的呼聲和企盼。西諺有雲:「物主讓人直立行走,彷彿就是為了讓人仰望。」是西方的哲學。但仰望人性,回歸自然,卻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也是文學作品中最能打動人心之處。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為成功的地方也在於此。

❻ 金庸的武俠小說被譽為新式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試結合作品,人物形象或主題內容等角度談談其武俠小說的

笑傲江湖》浪漫與殘酷的寓言

暫時抹開素所擅長的大歷史環境,金庸先生筆鋒所至,就象他的令狐沖一樣「歪歪
斜斜地刺出一劍」,成就了一部奇書----《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金著中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寫人之作。在此之前,《書劍恩仇錄》大
致是群像描寫;射鵰三部曲的歷史背景帶來的沖突太過強烈,更多的思索於誰是大英雄(
雖然金庸先生在楊過身上大施筆墨,但最初性格崢嶸的過兒隨著年齡增長成為一代大俠
後,卻讓不少讀者略感失望,究竟褒貶何從,日後當細論之);《天龍八部》有三個主角
,基本上平攤戲份,加之場面宏大,情節錯綜,又有倪匡先生的代筆,核心似又在於人
生哲學的揭示,因此對主角性格的深化難免著力不多;《飛狐外傳》和《碧血劍》走傳
統大俠成長路線,和讀者多少保持著距離;只有在《笑傲江湖》中,金先生竭力呈獻了
一個血肉極為豐滿的人,或者說,一個平民英雄,一個你最願意進行角色替代的瀟灑人
物。而後來的《鹿鼎記》更象是部《官場現形記》,金庸先生已經在試圖解析由於邦國
紛爭、社會進化、宿命、倫理等交織在歷史中帶來的無序,韋小寶固然少不得,但已非
先生嘔心瀝血塑造給讀者的偶像。

刻意造人的小說,其中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某種強烈寄託,忽略特定歷史背景,其優
勢在於可以展現某些亘古永恆的理念。《笑傲江湖》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寓言體小說,
種種的浪漫和殘酷交織,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幾千年來便是如此。令狐沖第二章
起被岳靈珊和華山派弟子們提及,到第五章才露面,在此之間儀琳對他的描述一直為讀
者們津津樂道。金先生用這一欲陳先抑的曲筆手發,從一個天真無邪又情竇初開的少女
嘴中來描述主人公,便已是在鑿打浪漫的烙印。在此之後,全書就被布下了不少浪漫的
場景:衡陽城外儀琳為令狐沖禱告、互相講故事,曲洋、劉正風的琴簫合奏,洛陽學琴
,黃河上祖千秋論杯,盈盈烤青蛙,梅庄的琴棋書畫,令狐沖和盈盈洞房外莫大先生的
一曲《鳳求凰》,直到盈盈最後一句經典的「大馬猴」之喻。而殘酷似乎比浪漫更多更
觸目驚心,從開篇起的滅門,似乎就在給整本書塗抹血腥;令狐沖和儀琳在夜空下的交
流雖然浪漫,但當時令狐沖已被傷得奄奄一息;曲、劉二人的琴簫合奏雖然浪漫,但隨
即音滅人亡;山澗中盈盈和令狐沖生死相依雖然浪漫,但在此不久前盈盈卻很冷酷地殺
了少林弟子;梅庄四友的高雅情致雖然浪漫,但他們再也無法繼續世外桃園的生活;最
後令狐沖和盈盈總算得以曲諧,該是為一份浪漫找到了歸宿,但窗外便是因罪有應得而
遭折磨的勞德諾。

以上這些雖然只是些片段場景,但似乎有隱隱的昭示:浪漫和殘酷在相生相剋,卻
都是追逐過程中的產物。令狐沖從不追逐什麼特定的目標,如果沒有辟邪劍譜和林平之
的出現,他日後和岳靈珊成親,當上華山派掌門,一生也就足夠了。而令狐沖確確實實
地在追逐一種自由,一種在他所處的位置上很難得到的自由,於是他處處碰壁,卻善果
終嘗,構成全篇寓言的核心。然而令狐沖最傾心情願的事都未能成就,無法得到岳靈珊
,無法重歸華山派,雖然他有了更美好的盈盈,做了恆山派掌門。因此他的終嘗善果是
無奈的,盡管是喜悅的。即便如此,這種結局還是比曲洋、劉正風和梅庄四友的下場更
令人欣慰,後者的地位已相對固定成型,他們自然成為追逐自由的犧牲。左冷禪、岳不
群的下場更是可悲,是瘋狂追逐權力的必然;至於任我行,有人批評說將他寫成暴病身
亡是因為無法展開情節的下策,其實他的結局和整個《笑傲江湖》的寓意有著高度的統
一。

笑傲江湖的寓意該是離開江湖。

金庸先生似乎並不一味鼓勵歸隱,令狐沖捲入激烈紛爭後並未顯出首領之才,但利
用特殊的位置和較高的武功做了良性的努力;任盈盈在東方不敗、楊蓮亭的「黑暗統治
」下也保護了不少無辜者。但他強調「功成身退」,任我行復奪教主後便一心「一統江
湖」,結果就是暴死。做為一個有進取心的人,向好的方向努力是應該褒獎的,但如何
完美退場,卻是需要更深的思考。對「功成身退」這一點,金庸先生該算是身體力行,
這就是為什麼港台諸武俠大家中金著數量最少,但影響卻最大。另外從他報人和從政生
涯中也能窺出此節。

❼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我曾經在翻譯「武俠小說」這個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到英文時遇到了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詞語,可以表達出「武俠」二字的含義。有些人說,應該把「武俠小說」翻譯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為如果把這段英文翻譯回來,意思將是「中國功夫小說」。作為一個武俠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對把武俠和功夫劃等號。這也是我長時間以來堅持認為港台也好,大陸的也好,很多影視作品不能冠以「武俠」之名,頂多也就是個「功夫」之名的原因。讀過武俠小說的人知道,武俠不當只一個武(誠然武也相當重要),還得有俠(其實還不止俠),如何把武之外的東西翻譯過去呢?迷惑中的我發現了另一種翻譯——「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國騎士小說」。這種巧妙的翻譯不禁讓我拍案叫絕,誠然,騎士文學和武俠小說還是有許多地方差異很大,但確實在某些方面和武俠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翻譯至少把詞整個的意境譯了過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

❽ 談談武俠小說里有哪些讓你印象很深刻的「逗逼」

《鹿鼎記》里的韋小寶就是純純的逗比,自娛自樂一生,尤其是和玄燁的那一段,忍不住捧腹大笑。

❾ 你對金庸的武俠小說有什麼看法,有可能被超越嗎

認為不可能被超越。說起金庸,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他可以說是當代最偉大的武俠小說家,他的很多武俠小說,人們在青少年時代就開始接觸,他的那些武俠小說故事精彩,讓人看了之後拍案叫絕。

總結下來就是,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可以說是鼻祖了,創始者是他自己,就算被別人模仿,但是也就是模仿個輪廓,精髓他是模仿不到的,金庸老先生的作品曾也被人效仿過,但是下場很慘啊。所以金庸老先生的作品是一直在被模仿,但是從未被超越!因為,經典就是經典!

❿ 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金庸這個名字,在華人世界中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不僅開創了中國第三代武俠小說,而且把中國近現代武俠小說推上了頂峰,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武俠小說創作的大家,作為與古龍、梁羽生齊名的第三代武俠小說創作者中的代表人物,金庸先生出手不凡,從創作《書劍恩仇錄》開始,在前後的二十年時間里,他接連創作了十四部武俠小說,幾乎每部小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在華人世界中普及程度之高,其藝術成就之高,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

為什麼金庸先生能屢獲成功,為什麼他的武俠小說如此受歡迎,我想個中原因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為金庸先生的擁躉之一,作為武俠小說迷之一,我想就我個人的體會淺談一下金庸先生武俠小說成功之謎。

第一,金庸先生的博學多才,是他的武俠小說獲得成功的基礎。眾所周知,金庸先生於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無一不通,於儒家、道家、佛家學說也有精湛的研究,正因為如此,金庸先生再創作武俠小說時才會得心應手,顯得如魚得水。

且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大多與中國古代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其武俠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的。金庸先生巧妙的把武俠小說的創作與中國古代歷史融合起來,而且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比如,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金庸先生就是把人物置身於宋末的亂世之中,詳細的描繪了宋、金、元之間的民族矛盾,描繪了宋與元之間長達幾十年的戰爭,彷彿把我們每一位讀者都帶到了宋末的中國,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他的博學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在金庸的筆下,琴、棋、書、畫皆可練就絕世神功,如《笑傲江湖》中的江南四友,他在《倚天屠龍記》中對銀鉤鐵劃張翠山那一套書法武功的刻畫,讓人驚嘆於他對中國書法的精深的研究,而他在《天龍八部》中對於「珍瓏」棋局的構想,更讓讀者對於他的奇思妙想和對圍棋的研究驚嘆不已。

而金庸對於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八卦的理解也深深地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小說中高深的武功往往是與五行八卦結合在一起的。另外,在金庸的小說中,高深的佛法,精深的佛理,在人物口中往往脫口而出,不能不讓人嘆服於金大俠對佛教研究之深。

總之,金庸先生的博學多才,不僅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泉,也豐富了他創作的手法和類型,更為重要的是,小說中涉及的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等等知識,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讀者,讓讀者如飢似渴的吸取著書中的營養。

第二,深刻的矛盾沖突是引人入勝的關鍵。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伴隨著故事情節發展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沖突。比如,在《射鵰英雄傳》中,一開始作者就安排了包惜弱救完顏洪烈,而完顏洪烈為了霸佔她,竟然殺了包氏的丈夫和其義兄,卻善待了包氏和其子,從此,包惜弱就陷入了家仇國恨和個人感情的糾葛之中,也為楊康認賊做父作了鋪墊。而在郭靖的身上,更糾纏著數不清的矛盾沖突——郭靖從小被成吉思汗撫養長大,和拖雷結為安答,和華箏公主青梅竹馬,到最後卻不得不為了民族大義和成吉思汗反目成仇,甚至於去刺殺拖雷,為了和黃蓉而舍棄華箏;他從小受江南七怪傳道授業,情同父子,後來,為了替自己的幾個師父報仇,情急之下,差點錯怪了黃蓉,等等。

又如在《神鵰俠侶》中,主人公楊過的身上,也體現著種種矛盾沖突。楊過很小的時候就沒爹沒娘,一個人流落江湖,好不容易遇到了郭靖、黃蓉夫婦,可是黃蓉對他始終心存戒心,郭芙、武家兄弟也總是欺負於他;在桃花島實在混不下去了,被憨厚的郭靖送到了全真教,卻遇到了人面獸心、唯利是圖的趙志敬做老師;天天被師父和師兄弟欺負,終於爆發了一次,卻打傷了人,闖了禍;逃到了古墓派,總算是有了容身之處,而且小龍女也對他漸生情愫,可是兩人剛打算出墓闖盪江湖之際,卻因為尹志平暗中施惡而產生誤會,小龍女也離開了楊過;之後兩個人雖然復又相聚,但卻因為種種誤會,總是聚而又分,甚至為了讓楊過安心治療情花之毒,小龍女又再次離開楊過,直到十六年後再相聚才永世不分離;為人風流倜儻、儀表人才,卻被郭芙斬斷了右臂,成為了殘疾人;郭靖對他疼愛有加,如同己出,他卻為報父仇,欲除之而後快。一言而蔽之,激烈的矛盾沖突在楊過身上時時糾葛在一起,不僅把他放到了沖突的漩渦,也讓他比一般的人更為成熟。

正如金庸先生自己所說,激烈的矛盾沖突更能引人入勝,更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讓每一位讀者在欣賞武俠小說的過程中,不自覺的隨著主人公的喜而喜,隨著主人公的悲而悲,也更加能融入到小說所描繪的武林世界中。

第三,對人物有血有肉的描寫,是金庸武俠小說成功的關鍵。作為武俠小說,刻畫英雄人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內容。而金庸武俠小說對人物成功的刻畫,更是有其獨到之處。

金庸先生對人物的刻畫重在從人物的內心深處、從人物的品質來進行。比如,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先生刻畫郭靖這么一個人物,就有不同凡響之處。郭靖能威震武林、人人敬仰,不是單憑自己有著一身震爍古今的武功就能做到的,更是靠著他扶危濟困、主持正義的俠義精神,靠著他義守襄陽,抵禦外侮的實際行動。正如郭靖自己所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正因為「為國為民」,因此,郭靖這個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目中必然是高大的、光輝的,也比一般的武俠小說中單靠武功取勝的武俠高出了一個檔次。

又如,在《天龍八部》中,金庸先生刻畫了簫峰這個深入人心的人物。小說起初,喬峰作為丐幫幫主,屢次率眾抵禦遼兵入侵,殺傷遼兵甚重,立下赫赫大功,後來,他被人陷害,與中原武林反目成仇,投靠遼國作了高官,人生的巨變,特殊的遭遇,使他終於認識到,遼國也有好人,大宋也有奸賊,遼國與大宋相爭,死傷的都是無辜百姓,因此,他才多次力主遼、宋和平相處,直至最後以死相諫。簫峰這個人物,到最後無疑已經成了一個維護國際和平的國際主義戰士,其精神境界之高,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狹隘的民族主義精神,在讀者心中,簫峰的高大形象簡直就是空前絕後的。

總之,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金庸先生高超創作水平的體現。研究金庸先生成功的原因,不僅能幫助創作者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更能提高我國通俗文學的整體水平,使我們能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平!

熱點內容
已完結異界小說 發布:2025-07-30 04:46:26 瀏覽:340
好看的搞笑溫馨的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30 04:27:42 瀏覽:832
戰爭戰爭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30 04:27:41 瀏覽:161
50章以內完結的小說古風 發布:2025-07-30 04:27:06 瀏覽:926
奇聞異事都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30 04:27:00 瀏覽:568
華為無法打開起點聽書 發布:2025-07-30 04:18:33 瀏覽:288
歷史軍事免費全本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30 04:14:14 瀏覽:479
獨寵嬌女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5-07-30 03:56:42 瀏覽:447
都市仙帝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30 03:33:22 瀏覽:243
網王bl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30 03:23:20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