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裊裊武俠小說
⑴ 聘聘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意思是: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出自唐代杜牧《贈別二首(其一)》,原文為: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譯文: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
思想主題:
這首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妓的美麗,贊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引起惜別之意。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豐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⑵ 怎麼把詩句寫入武俠仙俠玄幻言情里
把詩句寫入小說裡面有兩個前提:
1.你能夠記憶很多的詩句。不說禮記,楚辭,至少唐詩三百首要熟悉吧。
2.你必須懂得每一句詩所表達的含義,甚至寫這首詩的背景。
做到這兩點,才會在你寫小說的時候,不由自主的在你腦海中浮現出來應景的詩句。
當然還有一個取巧的辦法,這個辦法很繁瑣,也很影響你的寫作進度和思維靈感。
就是用關鍵詞搜索詩歌網,然後從一大堆詩詞歌賦中,找到合適的添加進去。
⑶ 關於裊裊的詩句
1、香煙裊裊繞經樓
明
唐寅
《我愛秋香》
2、裊裊東風蝶試衣
明
唵囕香公
《西湖》
3、碧煙裊裊古花文
明
唵囕香公
《峽山曉起》
4、裊裊城邊柳
明
陳言
《折楊柳》
5、香澤微聞塵裊裊
明
程嘉燧
《十月十日汪九颯哉宅中聞歌作》
6、土梟飛來樹裊裊
明
楚石梵琦
《北邙行》
7、裊裊涼風望洞庭
明
道原法師
《秋興》
8、裊裊纏青蘿
明
豐坊
《雜詩》
9、裊裊白門前
明
馮夢禎
《賦得楊柳可藏烏》
10、裊裊花氣芬中庭
明
馮惟敏
《上巳日作時落第客京師》
11、數聲裊裊復嗚嗚
明
高啟
《客舍雨中聽江卿吹簫》
12、裊裊涼風生
明
高啟
《姑蘇雜詠 五塢山五首 芳桂塢》
13、裊裊度清曲
明
顧衡
《芝雲堂分韻 得玉字》
14、當戶碧雲晴裊裊
明
郭登
《竹軒為阮公振賦》
15、東風裊裊拂朱闌
明
杭濟
《次韻楊柳枝詞》
16、哀音裊裊出重幃
明
何良俊
《乙卯八月余觴客青溪之上坐有李節鳴箏質山詠》
17、春煙裊裊雨蒙蒙
明
黃姬水
《賦得長干柳》
18、東風裊裊泛鷗波
明
藍智
《宿開建江上懷閩中故人》
19、手中墨竹風裊裊
明
李東陽
《沈刑部所藏墨竹歌》
20、曲檻薔薇裊裊新
明
李蓘
《代美人春怨》
21、裊裊馳白天
唐
常建
《客有自燕而歸哀其老而贈之》
22、醉叩玉盤歌裊裊
唐
趙嘏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23、青蘿裊裊掛煙樹
唐
李白
《和盧侍御通塘曲》
24、風裊裊兮木紛紛
唐
盧照鄰
《獄中學騷體》
25、裊裊穿雲衢
唐
杜牧
《張好好詩並序》
26、客愁長裊裊
唐
杜牧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27、裊裊垂柳風
唐
杜牧
《村行》
28、紅蕖裊裊秋煙里
唐
楊玉環
《贈張雲容舞》
29、潭上江邊裊裊垂
唐
薛能
《雜曲歌辭·楊柳枝》
30、裊裊秋風生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三十八首》
⑷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是唐伯虎寫的嗎
這首詩是明代唐伯虎所作,名叫《我愛秋香》,選自《唐寅詩集》。
原文: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
譯文:
我畫著藍江中悠悠的水,愛晚亭上的楓葉也好似和我一樣的愁,秋天的月亮洋洋灑灑的照耀著寺廟,香煙裊裊升起,繞過經樓。
這是一首藏頭詩,取每句第一個字:我愛秋香。
(4)唐裊裊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唐伯虎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
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民。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
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
除繪畫外,唐伯虎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百美圖》、《枯槎鸜鵒圖》、《兩岸峰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唐伯虎文學上亦富有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被革黜後,遂漫遊名山大川,後築室於桃花塢,致力於繪畫。生活放浪,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稱「吳中四才子」。收藏圖書和書畫富為一時,每夜讀書一卷,用朱黃識別於書旁。每閱一卷,寫山水、人禽、竹木,或書小詩,或記月日。
藏書樓有「夢墨亭」、「學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為多,如收藏有成玄英註疏《莊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載》為南宋精刻;袁樞《通鑒紀事本末》為宋刻本中佳本。
他不僅有較多藏書、藏書畫印,更珍貴的是在其收藏的古籍中,有較多的親筆題記,如「蘇台唐寅子畏學圃堂珍藏書籍」、「晉昌唐寅醉中讀」等。
⑸ 關於「裊裊」的詩句有哪些
1、暖日遲遲花裊裊,人將紅粉爭花好。——宋·歐陽修《漁家傲·暖日遲遲花裊裊》
釋義: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花兒綻放了。踏青的青年帶著姑娘春遊賞花,而姑娘的美麗堪與花爭艷。
2、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唐·白居易《南浦別》
釋義:在南浦凄涼愁苦的分別,秋風蕭索黯淡。
3、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兩漢·卓文君《白頭吟》
釋義: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波可愛。
4、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唐·蘇軾《海棠》
釋義: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5、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先秦·屈原《湘夫人》
釋義:秋風裊裊萬木飄落葉,波涌浪翻千里洞庭秋。
6、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唐·杜牧《贈別二首》
釋義: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7、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
釋義: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
8、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青鈿小。——宋·王詵《蝶戀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釋義:微風習習,楊柳亦依依。無數嫩荷尖尖角,好似翠鈿。
9、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釋義:隔著門牆外面的楊柳樹,那柔弱細長的枝條,就好像那十五歲少女纖柔美好的細腰。
10、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唐·張仲素《春閨思》
釋義:城牆邊依依細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⑹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娉娉裊裊: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好。十三餘:言其年齡。豆蔻: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後也稱十三四歲女子為豆蔻年華。
這句詩出自唐代杜牧創作的七言絕句《贈別二首》,全詩原文如下: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白話文意思是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6)唐裊裊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這首組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第一首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
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就只第一首第一句,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是將花比女子,「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第一首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又烘托出意中人。
而組詩的第二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唯覺樽前笑不成」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蠟燭有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⑺ 裊裊是什麼意思
裊裊是指煙霧繚繞升騰,也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還可形容聲音延長不絕,有些悲傷,也意為體態柔美的樣子。
裊裊:niao niao
引證解釋:
1,輕盈纖美貌。
晉·左思《吳都賦》:"藹藹翠幄,裊裊素女。"
2,搖曳貌;飄動貌。
南朝·宋·鮑照《在江陵嘆年傷老》詩:"翾翾燕弄風,裊裊柳垂道。"
3,吹拂貌。
《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4,繚繞貌。
宋·蘇軾《浣溪沙》詞:"霧帳吹笙香裊裊,霜庭按舞月娟娟。"
5,形容香氣散發。
宋·蘇軾《贈杜介》詩:"松風吹菵露,翠濕香裊裊。"
6,悠揚婉轉。
唐·張說《東都酺宴詩五》:"入雲歌裊裊,向日妓叢叢。"
拓展資料
1、珍珠之歌隨波盪漾,餘音裊裊,終於完全消失。
2、在沙漠那邊,裊裊白煙緩緩升起。
3、在課之尾設疑,讓學生感到餘音裊裊,言已盡而意無窮。
4、那聲氣嘩啦嘩啦,又像風濤澎,又像狼吞虎咽,中間還夾著一絲又尖又細的聲音,忽高忽低,裊裊不絕。
5、這結尾是而似乎不是文章的結尾,餘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
⑻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徙徙的譯文
古詩翻譯為: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潑可愛。
原文: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譯文:
愛情應該像山上的雪一般純潔,像雲間月亮一樣光明。
聽說你懷有二心,所以來與你決裂。
今日猶如最後的聚會,明日便將分手溝頭。
我緩緩的移動腳步沿溝走去,過去的生活宛如溝水東流,一去不返。
當初我毅然離家隨君遠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滿以為嫁了一個情意專心的稱心郎,可以相愛到老永遠幸福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潑可愛!
男子應當以情意為重,失去了真誠的愛情是任何錢財珍寶都無法補償的!
出自《白頭吟》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屬《相和歌辭》,有人認為是漢代才女卓文君所作,但存有較大爭議。其中「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為千古名句。
(8)唐裊裊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西京雜記》卷三記載卓文君作《白頭吟》。相傳卓文君十七歲便守寡。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多情而又大膽的表白,讓她一聽傾心,一見鍾情。他們的愛情遭到了作者父親的強烈阻撓。作者憑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和對幸福的追求,毅然逃出了卓府,與深愛之人私奔。可是司馬相如卻讓作者失望了。
當他在事業上略顯鋒芒之後,久居京城,產生了納妾之意。於是作者作《白頭吟》,表達她對愛情的執著和嚮往,以及一個女子獨特的堅定和堅韌。但是白頭吟的作者及創作背景仍有爭議。
⑼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其一》 作者: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註解】:
1、豆蔻句:喻處女,後因稱十三四歲女子為豆蔻年華。
【韻譯】: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
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評析】:
��這兩首詩是詩人在大和九年(835),調任監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時,與妓女分別之作。
��第一首著重寫其美麗,贊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豐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手法上強此弱彼,大有「除卻巫山不是雲」之概。語言精萃麻利,揮灑自如,情感真摯明朗,盪然肺腑。
杜牧在三十多歲時「落魄揚州」,時作冶遊,在百無聊賴中寫下這首詩贈給一位少年妓女,詩中的「十三餘」明白無誤地確定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春天的花卉很多,為什麼杜牧獨獨選用豆蔻花入詩呢?在紅白豆蔻諸色花中,以紅豆蔻花為最美,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並,形似同心,清人有詩雲:「結就同心芯,因標連理枝」,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其次是此花在未盛開時顯得非常豐滿,俗稱「含胎花」,因而又被喻為少女的象徵。「來時豆蔻初含芯,別後菖蒲又著花」,後來好些詠豆蔻的詩,大多含有這個意思。
⑽ 詩歌鑒賞江邊柳[唐]雍裕之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詠柳[宋]曾鞏亂條猶未變
(1)雍詩借詠柳寄託男女離別之情,女主人公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系住,永不分離;(1分)曾詩以柳喻人,(1分)表達了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的憎恨或諷刺之情。(1分) (2)本題屬開放性試題,考生只要選擇其中一首詩賞析,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江邊柳》一、二句寫出了江邊柳的輕柔婀娜之態和蔥蘢蒼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綺麗明媚,為下面寫離情作了反襯。(2分)三四句想像奇特而又合情合理,這里沒有一個「別」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條系住郎船,則顯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1分) 《詠柳》以柳喻人(答「比擬」、「象徵」也算對),借柳條隨風飄拂、柳絮滿天飛舞的形態,刻畫了小人依仗權勢、蒙蔽視聽、猖狂一時的丑態,並指出了他們難逃覆滅的結局,(2分)表達了詩人對這些人的諷刺憎恨之情。(1分) 表現手法:賦、比、興,象徵寓意,對比映襯,用典化用,修辭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