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學了內功
『壹』 武俠小說中的真氣,內力,內功都是指什麼,三者有什麼關系嗎
內力等於內功
真氣是內力的升級版本,更濃縮了
『貳』 求武俠小說中出現的內功名稱,越多越好,比較出名的希望有個出處,可以的話有個大概的強弱劃分就好了
《連城訣》裡面的神照功,《射鵰》裡面的九陰真經,《倚天》裡面的九陽真經,《笑傲江湖》裡面的易筋經
『叄』 中國有所謂內家功夫,武俠小說中也有內功,請問是不是真的
內功真傳》又名《內功四經》,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也不詳。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釋並傳於世。
此書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開後,數百年間影響甚微,鮮為人知。後此書流入形意門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書因拳顯、名因人重,《內功四經》才真正成了"內功聖經"。
近年來《內功四經》頻頻見諸書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為止,《內功四經》的文字一起沒有人用白話譯讀,其內功的練法也一直沒有見人用白話詳加說明。與此情況相伴的是二十幾年來中國武林似未聞有哪門拳學用此《內功真傳》來指導自己的學術實踐,似乎也未聞哪個人用此《內功真傳》練成了絕頂內功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一方面是頂禮膜拜推崇備至,一方面是不知所雲不見其功,不管怎麼說,這種現象都不為正常。
在發現了這種奇怪現象之後,我不禁產生了一種好奇之心,於是本著對文化遺產負責對學科學術負責對生活現實負責的態度,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盡自己所能,試著對《內功四經》進行了研讀、判讀、整理和解讀。
同樣一本書,一段文字,由於讀者底蘊不同學識不同觀念不同,見仁見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說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讀法,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見解。同樣的道理,我對《內功四經》的解釋,只是也只能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正確,僅僅是公開一家之言,與朋友共享一點讀書的心得體會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誤人,則本從幸甚!倘若此舉純屬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評賜教,則本人幸甚、讀者幸甚矣!
一、《內功四經》原文
1、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松、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松,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松肩以出勁。曰橫勁,曰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於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2、納卦經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松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為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3、神運經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故形氣成為盛而能縱橫,精神足而飛騰。
內功十二大力
訣雲:底練穩步如山,堅膝屈腿如柱,襠胯內外凌集,胸背剛柔相濟,
頭顱正直撞敵,三門堅肩貼背,二門橫肘豎肘,穿骨破彼之勁,
堅骨掛彼之下,內掠敵彼之里,外格敵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龍經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全身練地,固強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身堅似鐵,法密如籠,翻猛虎豹,轉疾隼鷹。倒分前後,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門同;後攻用足,踵膝通用;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則若坐,*骨單憑;高低任意,
二、《內功四經》判讀
《內功四經》由《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四篇文章組成。
反復研讀並相互比較各篇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納卦經》只不過是對《內功經》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釋和補充說明。如果刪去《納卦經》的卦名卦象,並不影響其意思的實際表達;用卦爻解釋《內功經》是把簡單的說復雜了,把明白的說糊塗了,把平易的說玄虛了,從現代拳學的角度上講,毫無必要,實屬多餘。所以竊以為《納卦經》一篇應從《內功真傳》中淘汰出局。
細研《地龍經》,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今注家都一直認為《地龍經》是仆技專著,並且把篇中的前後左右屈伸翻轉統統都釋為仆技的內容,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運經》的"以神帥氣,以氣帥形……"與《地龍經》的前四句對換,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是"珠聯璧合"立馬成為一篇對全方位搏擊有著普遍指導意義的拳經。
《神運經》的"以神帥氣"一節,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種位置是在《內功經》中一種是列作《神運經》的上半闋。據此我們可以猜測"以神帥氣"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頁,整理者是根據個人的見解來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個我們認為更合適的地方呢?
《神運經》中的"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沒有實際的操作意義,僅是對內功修為的功效說明--既不具操作意義,故可以排除在《內功真傳》之外,"不以為經"。《神運經》的後四句是對前四句的補充說明,"皮不存也,毛將附焉?"不提也罷
以此觀之,則《地龍經》"無名",而《神運經》"無實",至此我們不妨來個"割頭換相"張冠李戴,合《神運》《地龍》二經為一,冠之以《神運經》,倒也名符其實,不礙觀瞻。
在做完這些工作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內功真傳》的內容只有兩項,一項是《內功經》即"內功"的修煉;一項是《神運經》,即"內功"的運用。以此觀之則把《內功真傳》名字正名為《內功神運經》更為適合。所以後面整理的經文即以《內功神運經》命名。
各抄本《神運經》之後,均附有《內功十二大力》,通過分析類比可以發現,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內容早已包括於《內功經》的"格式"之內,後八力其實不是造力行為而是打法內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刪去,後八句應歸為"神運"部分。
《內功經》的的勁訣,原文用"通、透、穿、貼、松、悍(汗)、合、堅"八字概括,原抄本對這八個字的解釋,用現代語言來"聽"就象是聽江湖黑話、異域方言,真有點不知所雲。例如說"透"的意思是"速",說"穿"是"連",說"貼"是"絡",說"悍"是"萃"說"堅"是"專"是"能",又說"穿貼"是"橫豎連絡","合堅"是"橫豎斜纏",如此這般,我想即使是專業的語言學家,不看前人"注釋"也萬難想到這些字有如此有解釋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話解釋這八個字,在長期的皓首窮經依然無法格物致知之後,我開始嘗試用新的方法破譯這組字謎,終於發現如果把這個八個字分為四個片語,便可以用現代拳學的語言來解釋其中的三個:"通透"就是通順透徹;"松悍"就是柔弱剛強;"合堅"就是一體堅固,這樣就與現代的伸拔、剛柔、齊整一一對應了。
剩下來的"穿貼",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只好大膽地假設這個片語中有一個錯別字,在比較字形與草書筆法之後,我認為穿字是緊字之誤,"穿貼"當為"緊貼"。把"穿貼"變為"緊貼"之後,"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緊貼"的肌肉平附便體現在樁功的勁訣之中。現在既然有更科學的說法,原話當然可以不用了。
我承認我對《內功四經》的判讀是離經叛道的--既"篡改"了經文,又否定了傳統說法,所以在下把《內功真傳》整理為《內功神運經的行為,將揭開《內功真傳》流傳史上破天荒的最異世駭俗的一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簡直等於拆了古建築的磚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牆,這在虔誠的文物保管員眼裡無疑是"勢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壞行為。我已料到此舉必將受到傳統衛道士的嚴厲抨擊,對此我將不意外也不後悔。
在不少人眼裡,古人的遺文神聖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燒高香供起來仰視,一個字都 改動不得,更不應該持半點異議,對此,我實在無法贊同。
我認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益於現實和能夠服務於現實。時代在前進,社會在變革,科學在發展,經典也必須與時俱進,或者說,必須根據時代需要對經典做出新的解釋,只有這樣,過去的經典在現在依然經典。那種一味尊古讀經把古代經典原封不動地套在現代學科學術頭上的想法與做法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也不會倒轉退回到過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與汽車並駕齊驅。學術也一樣,如果它依舊可以指導人們的行動,那麼它依然可以是人們手中的工具書;如果它已經成了純粹的文物,就讓它長眠在博物館里,而從行動的視野中消失吧。
三、重訂《內功經》
內功真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千變萬化,不離根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內功之基,始於工樁,握其大要,綱舉目張: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足堅而穩。脊豎而拔,肋開而張,膝曲而伸,襠深而藏。
內功呼吸,平和從容,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吐故納新,下氣於腹。
內功之勁,如弓張弦,如水充滿,如風鼓帆,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內功之理,不玄不虛。內功行之,非易非難。神化大謬,輕慢不賢,心領神會,自知底端。
四、重訂《神運經》
以神帥氣,以氣帥形,氣隨意轉,形隨氣騰,意動神馳,神往氣升。靜則飽滿,動則奔涌。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翻猛虎豹,轉疾隼鷹。身堅似鐵,法密如籠,門有變化,法無定形。前後有序,左右分明,遠則追擊,近則接迎。高低任意,長短縱橫,如火如電,如水如風。
仆技之作,剛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離弓。如球如輪,滾滾不停,有感皆應,見機出鋒。不及先進,過位不停,因形就勢,拆毀無情。
莫知而達,不思而作,應變自如,源於直覺。超乎行為,出自本能,內功神運,理亦平平。
五、《內功經》解讀
傳統武術內功的修煉,與人體經絡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內勁是內氣通過貫穿相互對立的一陰一陽兩條經脈循環流注而產生,並循經過穴由近及遠層層傳導的。例如小周天功,內勁是內氣通過貫穿任督二脈循環流注而產生,然後經曲池過肩井雙關凝於手部而表現出巨大的能量的。
內氣循經絡運行,並可以在各個不同的部位凝聚。內氣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體態的變化可以影響內氣的變化,內氣的變化可以影響心態的變化。所以脊椎上拔則內氣上升,腹膈下沉則內氣下降,內氣凝聚於頭腦則應變莫測,內氣凝聚於丹田則心平氣和。
內功運動的原理和法則,不外乎陰陽轉換相輔相成的運動。不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動還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動,概莫能外這個原則。傳統武術及傳統養生功的真氣周天運行如此,軌跡拳學的軌跡運動同樣也如此--周天運行是意動,軌跡運行上形動,一隱一顯,一明一暗,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一旦明白了內功的原理和原則,你就不能不感慨傳統內功的功法是人體科學的奇跡。
內功的修煉最好由站樁開始。樁架千變萬化,形或不類,但是樁架的大形卻的一定的規范。頭要端正,背要豎直,肩要平順,領要挺拔,胸要涵虛,肋要開張,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開張,襠部要收斂,腿膝要有彈性,足底要穩健。這些都是站樁必須遵循的原則。
內功修煉時的呼吸,要心平氣和,從容不迫,要輕柔得自己都聽不到自己的呼吸的聲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頸,呼吸要採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長勻細地緩緩進行。
站樁是要講究勁意的,間架要軸向對爭,節節拔伸;勁力要通貫,大形要飽滿,氣勢要庄嚴。呼吸經過調整訓練達到特殊的要求,樁態由松樁到緊樁再到動樁,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修煉,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就能大功告成。
武術內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復雜,內功的具體修正,要說難也不是太難,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達到目的。所以有意無意的神化內功是錯誤的,但是否認內功實修之作用的觀念也是不對的,內功的存在和通過實修證得的是怎樣的情形,只有通過身心的實證來認知和獲得,除此之外,別無二途。
六、《神運經》解讀
神、形、氣、力隨因(不僅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強。形、勢、氣、力不謀而合是內功達到神運階段的徵兆。
一個人的內功達到了神運階段,則他於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敵而動,因敵制勝,犯者立仆,擋者立摧。
比思想還快的反應出自本能。比判斷更准確的行動出自直覺。當人的原始生存體系被激活之後,一旦神識直覺到危險迫近則生存體系自動啟動度神速運轉,直截了當地將危機解除。內功神運的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說到明白處,不過是人體的生存體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則解決現實的問題而已。
七、內功的形動功法
讓身體逐節逐層凹凸次序傳導,循園運動,即內功的形動練法。實踐證明通過形動練習,即使是對經絡和內氣一無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過渦園切換出自身的功力。這似乎說明,切實的形到勢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氣到更具學術價值。
『肆』 武俠小說中的內功是什麼
你是認真的么?如果不是隨便說說我們可以聊聊
我是通過物理論證的這些而不是生物角度,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作用.
你似乎在說科幻小說.我告訴你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人腦超光速通信.算不算直接控制能量呢.雖然那隻是廣義上的能量范疇.
不過目前,就已有資料,這些人掌握的都不是你所說的最後一句的直接控制能量.而人腦可以控制提內的能量是有依據的,只是不象你想像的"直接"控制.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武術其實就是一種內力,我就可以雜碎幾塊磚頭,也可以跳過2米高的牆.當然這些不宜模仿.
你是高三的孩子吧?
『伍』 武俠小說中內功可以練幾種 有沒有人身具很多內功的 為什麼
應該可以同練好幾種吧,玄幻小說里不是可以同時練好幾種功法么?武俠應該也行
『陸』 武俠小說中所謂的內功,到底是誰最早提出來的
說起內功,很多人都想到了我國古代武俠人物里,運用內功可以做到許多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包括各種武林絕學以及各種輕功等等,讓70-90年代的人們無不沉迷其中,非常的嚮往。所以,說起內功是誰提出來的這一點,個人也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介紹,大致內容如下:
綜上來講的話,像參考資料內的介紹,趙煥亭應該是最早提出內功的人。
『柒』 各種武俠小說高手都會內功,那內功是如何煉成的
內功就是固本培元,養精蓄銳所修煉而成。曾幾何時,所有的中國人,心中都一個仗劍天涯,慷慨悲歌的“武俠夢”;對那些存在於歷史或者武俠世界中的豪俠高手,更是心馳神往,魂牽夢繞。他們除了能夠高來高走,甚至“來無影去無蹤”之外,往往都還修煉有“內功”。內力,真氣一經催發,那便無往而不利,能夠完成一些常人所不能及的壯舉。比如說《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用內力施展“降龍十八掌”,可以打出數丈遠的掌力。
據馬保國所說,修煉馬家內功,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之後,就能在實戰中,施展“閃電五連鞭”克敵制勝。
『捌』 武俠小說中的內功.
首先我們要肯定內功是真的存在的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的一些極淺顯的東西,因為理論中太多涉及到門戶的東西是不能說出來的,所以可能大家覺得不知所雲,這也沒有辦法,畢竟門戶之間還是很深的。
『玖』 武俠小說里的「內功」究竟是不是真的
武俠小說里的「內功」不是真的。
所有小說都誇張,內功沒有那麼神奇。練習傳統氣功可以提高專注度、反應速度,有益健康。其他外氣都不是。回到武術本身,如果分為演法、練法和打法,那麼內功可以納入練法,也就是無法直接提高對打能力,但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傳統武術中的勁力要求不是強化,而是整合,改變日常的用力習慣,形成適合擊打的用力習慣,比如抓住手腕的時候不要較蠻力,而只需要肘部動作就可以化解掉,比如腰胯主動帶動手等等,這個很復雜,需要系統的練習。
但是,這個可以從形體上去訓練,也可以通過意識訓練,比如通臂拳搖胳膊的時候,在搖的時候要盡量伸展,但也可以想像手裡抓一個鐵球,當這種想像逼真的時候,會對肌肉形成某種調節。
於是,這種作用被擴大了,出拳的時候需要腰腹胸肋肩肘手的全面協調配合,就出現了,丹田一股熱流經任脈如何如何,等等的內功。
『拾』 求所有武俠小說中比較有名的武功,煉體的,外功,內功,招式都可以,謝謝了,寫小說
煉體:金鍾罩 鐵布衫 內功:天魔大法 紫氣東來(或者紫霞神功)九轉幽冥大法
劍法:
1.六脈神劍 2.獨孤九劍劍魔獨孤求敗的絕學 3.太極劍 4.辟邪劍法葵花寶典 5.追魂奪命劍 6.達摩劍法 7.韋陀伏魔劍 8.段家劍法 9.玉女素心劍法 10.玉女劍法 11.全真劍法全真教武學,古樸拙重
12.玄鐵劍法 13.神門十三劍武當派武學 14.迅雷劍 15.繞指柔劍武當派絕學,陰柔奇幻 16.落英劍法桃花島武學,點點落英,變幻無方,由落英神劍掌化出
17.兩儀劍法武當派武學 18.金蛇劍法金蛇郎君夏雪宜之絕學,詭奇狠辣,難躲難防
19.兩儀劍法仙都派武學,黃木道人所創,兩人同使,劍分陰陽
20.華山劍法袁承志所學,正大光明,博大精深
21.松風劍法青城派絕學,如松之勁,如風之迅
22.泰山十八盤泰山派絕學,由泰山石階化出,威嚴厚重
23.玉蕭劍法桃花島絕學,有飄逸出塵之姿
24.狂風快劍華山劍宗封不平所創,一百零八式如狂風暴雨
25.伏魔劍五台山清涼寺武學
26.正兩儀劍法昆侖派絕學,與華山派反兩儀刀法合壁威力更增
27.回風落雁劍法衡山派武學,一劍落九雁,威力無窮
28.柔雲劍術武當派武學,陸菲青之絕學,綿綿不息
29.百變千幻雲霧十三式衡山派絕學,千變萬化,眩人耳目
30.玉女劍十九式華山派武學,唯女子能使,變化多端
31.點蒼劍法武林四大劍派點蒼派之絕學
32.芙蓉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3.紫蓋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4.石廩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5.天柱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6.祝融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7.衡山五神劍衡山派絕學,一劍包一路,威力無窮
38.岱宗如何泰山派絕招,難學無比,威力無窮
39.五大夫劍泰山派武學,由五大夫松化出
40~56.嵩山劍法快慢十路劍法,妙招紛著,層出不窮
劍法
57.上清劍仙都派武學
58.沖靈劍法令狐沖和岳靈珊合創,不值一提
59.太岳三青峰岳不群所創,一劍強似一劍
60.周公劍一字慧劍門之絕藝,卓不凡劈桌時所使
61.無量劍法雲南無量劍派之武學
62.苗家劍法打遍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人鳳之絕學,招式嚴謹
63.連城劍法藏於連城訣之劍法,號稱天下無敵
64.雪山劍法雪山派絕學,十二招,變化多端
65.唐詩劍法一招一詩句,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所使
66.八仙劍法廣西梧州八仙派之絕學,袁紫衣曾使
67.祁家劍大內侍衛聶鉞之武學
68.越女劍法阿青所創,江南怪韓小瑩之武學,輕靈精妙
69.同歸劍法全真教武學,為抵禦歐陽鋒所創
70.陰陽倒亂刃法公孫止之絕學,劍似刀,刀似劍,惑人耳目
71.三分劍術天山雙鷹之絕學,迅快無比
72.羅漢劍法少林十二絕技之一
73.無雙無對,寧氏一劍寧中則所創,凌厲無比
74.沐家劍雲南沐王府之武學,流傳甚廣
75.恆山劍法恆山派絕學,防守嚴密,破綻甚少
76.上清劍法上清觀之武學
77.哀牢山三十六劍朱子柳和郭靖交手時所使,劍法凌厲號稱天下第一
78.雷震劍法石樑派武學,青青與西洋劍士交手時所使
79.四言詩劍楊過與公孫止交手時臨時創制
80.天龍門的劍法
81.三才劍湯沛所使之武學。
82.潑墨披麻劍法丹青生之武學,曾與令狐沖對敵。
83.萬花劍法恆山派武學,定靜師太對付日月神教所使。
84.淑女劍法華山派武學,寧中則曾使。
85.慕容氏家傳劍法慕容復在少室山上為擋段譽之六脈神劍而使。
86.柳絮劍法慕容復在姑蘇曼陀山莊對付段譽時使之。
87.養吾劍
88.希夷劍
89.一字電劍梅庄丁堅的劍法
90.弦無形劍梅庄黃鍾公的劍法
91.吳鉤霜雪明俠客行之劍法。
92.十步殺一人俠客行之劍法。
93.脫劍膝前橫俠客行之劍法。
94.救趙揮金錘俠客行之劍法。
95.滅劍
96.絕劍
97.梅家劍法
98.雨打飛花劍法昆侖弟子向殷素素炫耀之武功
99.奪命連環三仙劍岳不群在少林中使劍宗絕招
100.天地同壽
招式有: 見龍在田 飛龍在天 亢龍有悔 利涉大川 魚躍於淵 羝羊觸潘 損則有孚 屢霜冰至 潛龍勿用
時乘六龍 神龍擺尾 或躍在淵 突如其來 雙龍取水 鴻漸於陸 震驚百里 龍戰於野 落英神劍掌 旋風掃葉腿 碧波掌 玉蕭劍法 彈指神通 靈鰲步 蘭花拂穴手 劈空掌 三十六手回風落雁劍 百幻千變衡山雲霧十三式 泉鳴芙蓉 鶴翔紫蓋
石檁書聲 天柱雲氣 雁回祝融 衡山五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