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庸的武俠小說的收獲
㈠ 金庸小說的文學價值如何
武俠小說的價值
----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
武俠小說是從我國頌揚狹義精神為主的各種形式的小說發展而來。武俠小說作為中國小說類型中極為重要的一大類別,長期以來受到了諸多的非議。特別是現代武俠小說,是在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它曾在文壇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這可以說明武俠小說有其自身的價值和魅力。本文以金庸小說為例,分析武俠小說的「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審美價值」。
一, 文化價值
金庸,無疑是現代武俠小說的泰斗。從五六十年代至今,金庸這個名字更是家喻戶曉。他的小說一直以來都深受讀者的喜愛,以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更是數之不盡。從金庸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武俠小說的文化價值。「俠」文化的精神被武俠小說繼承了下來,在金庸小說中,比如郭靖、喬峰等人身上就有著「狹」的品質。金庸把儒家的進取精神,道家的自在曠達和佛家的修身自律引入武俠世界中,處處滲透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天龍八部》滲透著佛的精神,《神鵰俠侶》體現道家的沖虛淡泊和直面生死。小說中滲透著大量的「出世、入世、無為」的思想,這體現著中國的哲學思想。金庸武俠交織著對歷史的反思。如《碧血劍》以明末農民戰爭作為背景,深刻揭示出中國歷史的一些特點:「鳥盡弓藏」;「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金庸的小說中,我們讀到了歷史、哲學、古人的文化價值觀。
二, 認識價值
武俠小說雖是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可它的認識價值卻不減。我們能夠從武俠小說中學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在《書劍恩仇錄》中,阿凡提借驢子諷刺那些帶官帽的人,其實也告訴世人,為官之人不要總想著騎到人民的頭上,否則遲早會被人民拉下來的。《鹿鼎記》又是對中國官場斗爭的險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不遺餘力的揭露,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再看《倚天屠龍記》中的周芷若,她為得到張無忌的愛情而不折手段地迫害別人,註定她的愛情是不長久的;這也告誡人們,與人為善,真心實意的愛,才會有回報。
三, 審美價值
武俠小說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於它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進行了雅俗融合。武俠作者廣泛汲取了戲曲、電影、文學等多方面的特點,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審美特徵。從敘事技巧來看,金庸跳出情節模板的約束,成功地運用現實主義辨證地處理人物與情節關系的經驗,以性格發展變化作為情節發展的內在動力,其結構宏大嚴謹,一氣呵成。如《神鵰俠侶》,以宋朝為大背景,以楊過的成長為線索,表現楊過性格、價值觀的變化,推動情節發展,環環相扣,構成宏偉的社會畫卷。從小說語言來看,金庸小說用詞凝練、典雅、清新,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詩詞。此外,愛情在武俠小說中站了很大比重。金庸小說也以愛情作為主旋律貫穿始終《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與喀絲麗的愛情,《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讀來讓人盪氣回腸。作者推崇的這種性靈之愛,拋棄世俗之利,以情義為尊的思想帶給人們美的感受。
武俠小說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武俠小說深受各種人的喜愛。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很多武俠小說以影視的形式出現,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在武俠小說發展的過程中,但願它不失去自身的精神才好。
㈡ 看金庸武俠小說,你學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俠小說之後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絕世武學上面,還幻想著成為一代大俠什麼的;也不是愛慕裡面的情投意合、長相廝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裡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俠小說之中,既是以歷史為主線,符合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故事,同時其中還蘊含了許多佛家教義,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掃地僧、空見大師、一燈大師和三渡等高僧為代入人,像我們展示了許多佛家教義。
最後——空即是圓,圓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過來,老僧收你為徒。”謝遜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緣。”他拜空聞為師,乃“圓”字輩弟子,若拜渡厄為師,敘“空”字輩排行,和空聞、空智便是師兄弟稱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謝遜一怔,登即領悟,甚麼師父弟子、輩分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是叫作謝遜,你懂了么?”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俠小說之中,真正最值得我們欣賞的應該是這些佛家教義,其中像謝遜和裘千仞這些誠心悔過和蕭遠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㈢ 金庸的武俠小說教會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故事告訴我們,哪怕你天資愚鈍,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門邪道,遲早會成功。
㈣ 金庸對武俠小說有哪些貢獻
武俠小說的發展,按理來說到了梁羽生就是頂點了,其後要開始走下坡路。
金庸古龍是武俠小說的兩個異類。
金庸的小說將武俠小說鑄就成了「純文學」。
金庸為人博覽群書,在他小說中經常可見「酒文化」、「字文化」等雜學。可以說金庸的小說不再是武俠小說,而是一門藝術。
㈤ 學習金庸的武俠小說對我們日程生活有什麼益處呢,請列舉幾點
1。有益身體健康。當今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大,人人心中都有煩悶和不快,當你有這種煩悶時,不妨讀讀金庸的小說,把自己沉浸在那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裡,把自己當作那無所不能的武林高手,把煩悶當作那十惡不赦的惡徒,把他打個落花流水。既緩解了壓力,又加強了文學修養,不亦樂乎?
2。在感情上讓人有所寄託。在這個金錢當道的社會里,純真的感情已經微乎其微。你的夢中情人只能到文學作品之中去尋找。你可以把聰明伶俐的黃蓉當作你的夢中情人,也可以日夜思念那天真無邪的小龍女,不同的人在金庸的小說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感情寄託。當然,最好不要去崇拜那心若蛇蠍的馬夫人。而環顧當今世界,那些所謂的女明星們,個個讓人大倒胃口。
3。能夠學到做人的道理。你可以像韋小寶一樣為朋友兩肋插刀,也可以像武當七俠一樣與兄弟肝膽相照,更可以像楊過一樣對愛情貞忠不移。此外,還有父子之愛、同門之情、君子之道等等。總之,在做人方面,金庸小說是最好的良師益友。
3點足以
㈥ 金庸的武俠小說的影響
從1955年第一部金庸武俠小說問世迄今,其作品的發行量已逾億冊!而全世界的「金迷」更是難以數計!
金庸的每一部武俠小說都被搬上了銀幕和熒屏,有的武俠小說甚至被反復改編、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等。今天,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然而,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仍是中國銀幕、熒屏不可替代的觀賞熱點。
經金庸劇捧紅的明星數不勝數,從香港的翁美玲、黃日華到如今的李亞鵬、周迅,金庸劇令眾多演員嚮往。
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要員、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農夫、民工、小販,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
奇特的「金庸現象」已引起世界文學史家的廣泛注意,並引發了海內外「金學」的蓬勃興起。許多學者對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闡釋,深刻而獨特,稱其為「內涵挖掘不盡的神奇之作」。想必不久的將來,「金學」和金庸的武俠小說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研究熱點,並被載入世界文學史冊。
㈦ 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讀後感
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從82版的《天龍八部》和83版的《射鵰英雄傳》到95版的《神鵰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說,十幾年幾乎是一直追著這樣的一個武俠夢。在金庸筆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讓我喜歡的,比如最開始的段譽,韋小寶。後來又偏向於喜歡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楊康,慕容復等等。不過喜歡歸喜歡,很多角色為人所喜歡,為人所欣賞,但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多。現在說起來,金庸筆下讓我肅然起敬的人只有三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郭靖,《鹿鼎記》里的陳近南。
這三人筆墨花得最多,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郭靖了。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一個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銘刻著國恥,整個家庭又經歷了滅頂之災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生長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郭靖幾乎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厚老實的傻小子。無論從天資,相貌,還是做事風度,他都遠遠不及他的義弟楊康。在《射鵰》里對楊康的變化還是花了很多筆墨,從養尊處優的金國小王爺到一貧如洗的漢族百姓,再遭受挫折與凌辱後,他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漢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國小王爺,最後又因自己的不擇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向毀滅之路。確實,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與悲情,確實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楊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對那樣的痛苦抉擇,面對那樣的經歷,他做的很多事無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運與性格將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看到這我們實在很難再去責怪他什麼。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處。相比之下,同樣是身世悲慘,同樣是生在異土的郭靖卻從頭到尾都保留著一份單純,保留著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鵰英雄傳》,郭靖大概也只會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不過到了《神鵰俠侶》里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卻開始由開始的喜歡達到了敬佩。《神鵰俠侶》里我看見了一個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謙虛,卻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穩重。他被人們稱之為大俠,並非他已有高強的武功,高深的武學。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絕對不是一個貪圖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更有可能與蓉兒隱居桃花島,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對著一個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時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陽守城,這一守就是幾十年。而這期間他的作為讓我從中隱隱約約看見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影子。一身正氣,大義凌然,還有那顆始終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見常有人批評郭靖,陳近南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們的勇氣固然可敬,而他們卻拚命的去忠於一個氣數已盡的破敗王朝,不懂順應時勢,與時俱進。這樣的評語大概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衊與侮辱吧?!仔細讀郭靖的對白,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鎮守襄陽,多年抗元,並非是效忠於趙送王朝。其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與楊過一同來到蒙古軍營中與忽必烈的一番談話了。其間忽必烈很尖銳的指出了趙宋王朝的腐朽與無可救葯,稱蒙古大軍揮師南下是在順應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慚,歷數元軍南下伐宋破城後對無辜漢族百姓殺戮的罪惡。這一番怒斥義正言辭,振聾發聵。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著順應天意,為國為民的旗號窮兵黷武,使得天下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但亦不乏郭靖這樣的反抗者,他們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慘無人道的屠殺。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陰,抗戰之衡陽······他們又豈是在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戰?這樣的反抗者是華夏之脊樑,是一個真正儒者俠者所具備的精神與品性。正是有了這樣的他們,華夏方能屹立風雨千年而不倒,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滅絕。捨身取義方顯正氣浩盪,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輝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當之無愧!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一戰,楊過與郭靖聯手力抗蒙古大軍,擊斃敵酋蒙哥後,楊過與小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此時我再一次為郭靖的命運展開猜想,會不會經過此次一戰,蒙古大汗被殺,全軍撤退。那郭靖會不會從此帶著家人離開襄陽,從此隱居桃花島呢?出於對郭靖這個角色的喜歡,我真希望他會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歷史的殘酷,在1273年,襄陽城將被蒙古軍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陽城,以他的性格定會選擇力戰到底,最後壯烈犧牲。可是郭靖還是郭靖,他沒有選擇隱居,而是繼續留守在襄陽城。《神鵰俠侶》結束了,沒有對他們之後的命運做過多的交待,但聯系著歷史,我心中卻已經隱隱有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終於,到了《倚天屠龍記》里,通過百年後人們的口中得知當年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兒郭襄外,全部殉國。這樣的結局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如血的殘陽下烽火連天的襄陽城,年過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樣譜寫了他人生中最壯烈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國家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這位英雄最終的宿命吧。
縱觀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波折,為人正直無私,品行高尚,用情專一,謙虛與淳樸,剛烈與隨和,正氣浩然,為武俠世界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俠者,真英雄,他無愧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那首寫給岳元帥的《精忠報國》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寫照: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起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 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
以上系轉載,你可以到金庸貼吧去看看,那有許多書評。
㈧ 金庸武俠小說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
個人看法:文學價值,史學價值,藝術價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
有意義的地方大概就是 塑造的人物性格 能讓讀者 更懂些人性吧
㈨ 金庸武俠小說讀後感
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從82版的《天龍八部》和83版的《射鵰英雄傳》到95版的《神鵰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說,十幾年幾乎是一直追著這樣的一個武俠夢。在金庸筆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讓我喜歡的,比如最開始的段譽,韋小寶。後來又偏向於喜歡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楊康,慕容復等等。不過喜歡歸喜歡,很多角色為人所喜歡,為人所欣賞,但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多。現在說起來,金庸筆下讓我肅然起敬的人只有三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郭靖,《鹿鼎記》里的陳近南。
這三人筆墨花得最多,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郭靖了。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一個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銘刻著國恥,整個家庭又經歷了滅頂之災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生長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郭靖幾乎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厚老實的傻小子。無論從天資,相貌,還是做事風度,他都遠遠不及他的義弟楊康。在《射鵰》里對楊康的變化還是花了很多筆墨,從養尊處優的金國小王爺到一貧如洗的漢族百姓,再遭受挫折與凌辱後,他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漢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國小王爺,最後又因自己的不擇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向毀滅之路。確實,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與悲情,確實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楊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對那樣的痛苦抉擇,面對那樣的經歷,他做的很多事無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運與性格將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看到這我們實在很難再去責怪他什麼。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處。相比之下,同樣是身世悲慘,同樣是生在異土的郭靖卻從頭到尾都保留著一份單純,保留著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鵰英雄傳》,郭靖大概也只會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不過到了《神鵰俠侶》里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卻開始由開始的喜歡達到了敬佩。《神鵰俠侶》里我看見了一個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謙虛,卻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穩重。他被人們稱之為大俠,並非他已有高強的武功,高深的武學。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絕對不是一個貪圖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更有可能與蓉兒隱居桃花島,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對著一個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時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陽守城,這一守就是幾十年。而這期間他的作為讓我從中隱隱約約看見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影子。一身正氣,大義凌然,還有那顆始終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見常有人批評郭靖,陳近南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們的勇氣固然可敬,而他們卻拚命的去忠於一個氣數已盡的破敗王朝,不懂順應時勢,與時俱進。這樣的評語大概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衊與侮辱吧?!仔細讀郭靖的對白,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鎮守襄陽,多年抗元,並非是效忠於趙送王朝。其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與楊過一同來到蒙古軍營中與忽必烈的一番談話了。其間忽必烈很尖銳的指出了趙宋王朝的腐朽與無可救葯,稱蒙古大軍揮師南下是在順應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慚,歷數元軍南下伐宋破城後對無辜漢族百姓殺戮的罪惡。這一番怒斥義正言辭,振聾發聵。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著順應天意,為國為民的旗號窮兵黷武,使得天下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但亦不乏郭靖這樣的反抗者,他們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慘無人道的屠殺。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陰,抗戰之衡陽······他們又豈是在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戰?這樣的反抗者是華夏之脊樑,是一個真正儒者俠者所具備的精神與品性。正是有了這樣的他們,華夏方能屹立風雨千年而不倒,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滅絕。捨身取義方顯正氣浩盪,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輝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當之無愧!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一戰,楊過與郭靖聯手力抗蒙古大軍,擊斃敵酋蒙哥後,楊過與小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此時我再一次為郭靖的命運展開猜想,會不會經過此次一戰,蒙古大汗被殺,全軍撤退。那郭靖會不會從此帶著家人離開襄陽,從此隱居桃花島呢?出於對郭靖這個角色的喜歡,我真希望他會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歷史的殘酷,在1273年,襄陽城將被蒙古軍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陽城,以他的性格定會選擇力戰到底,最後壯烈犧牲。可是郭靖還是郭靖,他沒有選擇隱居,而是繼續留守在襄陽城。《神鵰俠侶》結束了,沒有對他們之後的命運做過多的交待,但聯系著歷史,我心中卻已經隱隱有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終於,到了《倚天屠龍記》里,通過百年後人們的口中得知當年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兒郭襄外,全部殉國。這樣的結局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如血的殘陽下烽火連天的襄陽城,年過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樣譜寫了他人生中最壯烈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國家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這位英雄最終的宿命吧。
縱觀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波折,為人正直無私,品行高尚,用情專一,謙虛與淳樸,剛烈與隨和,正氣浩然,為武俠世界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俠者,真英雄,他無愧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那首寫給岳元帥的《精忠報國》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寫照:
㈩ 金庸先生對於武俠小說的看法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