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和歐洲騎士文學
1. 為什麼騎士文學在西方飽受歡迎,到了中國卻慘遭冷遇
西方的騎士文化到現在都沒有消失,不僅是在他們的文學上,在很多的其他方面也有諸多的體現。這說明騎士文化在西方是真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騎士文學在西方也是非常的受歡迎。但是騎士文學在中國卻沒有那麼受歡迎,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受冷落。
還有一點就是,騎士文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中西在很多東西上感興趣的點並不相同,還有雙方文化的差異也讓很多中國人不理解騎士文學。就這樣,騎士文學在中國這個地方不受歡迎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2. 西方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比較開題報告怎麼寫啊急急急
開題報告不用寫太詳細的 幾百字就行 你只要說一下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們的產生、發展、風格等有著相同與相異之處),然後一句話說些研究的意義。就行了
3.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這個論的有點多,要寫論文的話幫不了你。因為我也在寫相關方面的論文。。。。不過要明白騎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會所接納的。而中國的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於官府,「俠以武犯禁」很明顯道出與正統階層的矛盾,雖然有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卿相之俠」,但那不是後世小說主要的描寫對象。
騎士生活的世界相對於俠客來說更真實,俠客所謂的江湖,有很多虛幻的成分。
所謂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到後期才達到這個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俠文學中,小說主題大概分三類」平不平,立功名,報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歸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陽城時,至始至終也沒有提到他擔任什麼職位,也是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個職位授予,豈容他來去瀟灑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還有,有些人會提到俠士這個詞。事實上不應該叫「士」,只能是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經是某一個階層了,而俠客更偏向於一個團體。跟武士和騎士相對應的階層 在中國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國傳統的士 到秦以後就已經消亡了
馮諼 毛遂 唐雎 朱亥諸人怕是這個階層最後的輝煌。
4. 中國有什麼文學能夠媲美西方的騎士文學
西方有騎士文學,其實直到現在西方還是有人在創作一些具有騎士精神的非常優秀的文藝作品。那相對的,在我看來在我們中國也是有和西方騎士文學媲美的文學,那就是武俠文學。他們是東西方的文學里,可以來比較的兩種。
當然,除了這些不同,騎士文學和武俠文學還是有很多的不同。它們都對閱讀它們的人產生了許多的影響。讀騎士文學的人會對騎士的生活產生嚮往,會將自己的行為准則往騎士精神上靠攏,在騎士文學被越來越多人閱讀後,就變成了對社會的影響。而武俠文學也是如此,它教會了很多人堅定自己的信念,去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同時也是嫉惡如仇的人。所以說東方的武俠文學是可以和西方的騎士文學媲美的。
5. 西方的騎士文學和中國的武俠小說有何異同
被你這么一問,仔細想來,還真是區別不大。哈哈。主要區別在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所變現出來的文化底蘊截然不同。
武俠小說有世界觀宏大的作品,也有世界觀很小的作品,具體不舉例了,怕人抨擊我。騎士小說,有像火槍手們那種世界觀宏大的,也有唐吉可德那種小世界觀的。所以不能說一個寫的是人物,一個說的是社會。
主人公方面,武俠小說也不是完全是一個主角無敵的局面,也有小人物的跌打滾爬。而騎士小說也有個別人的奇遇,也有大英雄大場面。比如達爾達尼央,現在想想,怎麼有種西方韋小寶的感覺呢。兩者都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作品,也有團隊合作的作品。
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武俠通常候超越了物理常識,而騎士小說只是有時才有部分魔幻色彩。
6.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我曾經在翻譯「武俠小說」這個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到英文時遇到了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詞語,可以表達出「武俠」二字的含義。有些人說,應該把「武俠小說」翻譯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為如果把這段英文翻譯回來,意思將是「中國功夫小說」。作為一個武俠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對把武俠和功夫劃等號。這也是我長時間以來堅持認為港台也好,大陸的也好,很多影視作品不能冠以「武俠」之名,頂多也就是個「功夫」之名的原因。讀過武俠小說的人知道,武俠不當只一個武(誠然武也相當重要),還得有俠(其實還不止俠),如何把武之外的東西翻譯過去呢?迷惑中的我發現了另一種翻譯——「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國騎士小說」。這種巧妙的翻譯不禁讓我拍案叫絕,誠然,騎士文學和武俠小說還是有許多地方差異很大,但確實在某些方面和武俠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翻譯至少把詞整個的意境譯了過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
7. 誰能給我有關於西方騎士文學或者中國武俠小說的國外文獻資料救急,謝謝!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076467.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643444.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764916.html
可以試試這幾個下載地址
8. 歐洲騎士文學的特點以及發展狀況
騎士文學歷來便是一種制度(騎士制度)與一種文化(基督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騎士制度的興亡直接決定了騎士文學的興亡。騎士文學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就是中世紀騎士制度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
騎士文學的產生始自騎士制度的產生。首先我們回顧中世紀歐洲的歷史形態。中世紀(公元5到15世紀)的歐洲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實際上處於四分五裂的混戰狀態,社會統治以封建領主的形態存在。拋開時間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紀正處於禮崩樂壞的「軸心突破」時代,類似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騎士作為封建領主豢養的武力階層,主要用於自衛與掠奪戰爭,鼎盛於12、13世紀,與教會相輔相成,成為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兩大文化傳統和精神支柱。與歐洲中世紀騎士相當的乃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士」,產生時間則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紀。由此對比,歐洲的騎士與中國的「士」在產生時間上相差至少8個世紀。騎士文學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就是中世紀騎士制度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其存在形態自始至終都有相對應的社會階層;而武俠文學卻經歷了不同的三大歷程:產生、發展、蛻變。其產生於戰國時代的「士」,而經歷發展之後出現蛻變,已然升華為一種純粹的文學審美形式,而與社會政治與歷史形態無涉。
歐洲騎士文學繁盛於12、13世紀的法國,主要形式有三種:騎士抒情詩、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其中騎士抒情詩以《破曉歌》為代表,英雄史詩以《羅蘭之歌》為代表,騎士傳奇則完全出於文學的浪漫想像而由文人或宮廷詩人創作,數量眾多,系統繁復,可以說是騎士文學的主要形式。
騎士的精神是被基督教義所武裝的,騎士的忠君、護教、行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為准則的,實際上他們不但是封建領主所豢養的武力階層,而且其自身也屬於封建統治者。他們忠君、護教、行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為最終歸宿。他們符合特定社會政治與歷史形態下的「正義」,卻在永恆的人間善惡中表現出了邪惡反動的本質。他們充當的是基督教會清除「異教徒」的殺伐工具,充當的是封建領主互相殺戮和掠奪的中堅力量,充當的是對外擴張侵略的「十字軍」,充當的是封建統治者對下層民眾鎮壓與剝削的武力。
騎士文學描寫騎士,採取傳奇的題材,即非現實的敘事詩和幻想小說;以忠君、護教、行俠為內容;以英雄與美人,冒險與戀愛為題材;採用即興的、自由的、浪漫的創作方法編纂而成。
從某種意義上講,英雄的最高榮譽就是被授予騎士的頭銜,而騎士也就象徵著英勇與忠誠。騎士的榮譽來自封建領主的授予,換言之,以全身之英勇與忠誠換取統治階層的認可與表彰是作為英雄的最高價值或終極目的。騎士(英雄)已經被國家意識形態化,所以,國家意識形態化是騎士文學最大的審美特徵。英雄美人是騎士文學慣用的題材。英勇的騎士愛上貴婦人,而與之幽會,其中也不乏哀婉的愛情故事。騎士對待貴婦人彬彬有禮,無處不顯出紳士風度,但是一旦我們結合騎士精神以及騎士文學的國家意識形態化就不難辨別出,騎士的愛情包含了很大的虛榮在裡面。對貴婦人的愛慕在審美心理上分析乃是出自於一種不自覺的征服意識。
騎士素來的披荊斬棘,英勇忠誠再匹配對貴婦人的愛情征服無不相得益彰地展示出騎士的魅力。甚至我們可以斷言,騎士對愛情的嚮往與追逐如同對騎士頭銜的嚮往與追逐一樣,無不帶有心理上的虛榮感和精神上的征服意識
9. 中國有俠文化,那外國有嗎
中西方俠文化
俠士,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和層面,具有廣泛的影響。對這一點,陳繼儒就認為:「古來自伊尹,孔孟而後,上自纓簪,下至岩穴,以及婦人女子笄髻之流,何代無俠,何俠不奇,特未有拈出之以振世之人耳目者」。他還對何以代代有俠作了與俠義精神相對應的詩意解說:「天上無雷霆,則人間無俠客。……說者謂此等儒不道,吏不赦,使懦夫曲士貌聖賢之虛名,而不得爆然一見豪傑非常之作用。有卿雲甘露,無迅雷疾霆,豈天之仕工也!」○1他認為俠的精神是由「人生精神意義識量膽決相輔而行,相軋而出」的○2它好像自然界中迅疾的雷霆,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倘若這個世界中只有溫文爾雅,和易平澄而沒有桀驁不馴,崛強崢嶸,正如自然界只有卿雲甘露,細雨如風是不成話的。換而言之,有豪俠之士與有儒雅之士一樣,實在是一個健全正常的社會所必需的。無論是中國社會還是西方世界,這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精神。
看下面兩段話:
「(游俠)救人於後,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3
「今游俠,其行雖不軋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後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伐德,蓋亦有足多者焉」。○4這兩段話很好地概括了中國「俠」字的表現,
再對比如下一段:
有一位騎士,是一個高貴的人物,
自從他乘騎出行以來,
始終酷愛騎士精神
以忠實為上,推崇正義,通曉禮儀
為他的主人作戰,他十分英勇
參加過許多次戰役,行跡比誰都遼遠
不論在基督教國境內或在異教區域
到處受人尊敬○5
這是對西方的俠—騎士的精神和行為的描繪,也代表了西方對「俠」的一種觀念。
從這兩種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俠與西方的騎士作為東西方民族帶有尚武色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徵,顯現出某些「文化共相」。如俠客與騎士都主持正義,扶弱濟貧,樂於助人,重言諾,講信義,忠誠耿直等。正如美籍學者劉若愚在《中國的俠》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中國的俠與歐洲騎士的共同觀念代表了全人類的志向,跨越了兩者的空間和時間,創造了一種精神上的和諧」。但由於它們產生於不同民族,因而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徵和文化傳統.
西方俠文化由騎士文學 起,首先要接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騎士文學歷來便是一種制度(騎士制度)與一種文化(基督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騎士制度的興亡直接決定了騎士文學的興亡。騎士文學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就是中世紀騎士制度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相反,武俠文學卻經歷了不同的三大歷程:產生、發展、蛻變。換言之,騎士文學是歷史形態的文學,在沒有蛻變的情況下業已衰落,而武俠文學發展之後則經歷了一場輝煌的蛻變。(即使「新武俠文學」仍舊不享有當下文學主流形態的地位。)
騎士文學的產生始自騎士制度的產生。首先我們回顧中世紀歐洲的歷史形態。中世紀(公元5到15世紀)的歐洲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實際上處於四分五裂的混戰狀態,社會統治以封建領主的形態存在。拋開時間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紀正處於禮崩樂壞的「軸心突破」時代,類似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騎士作為封建領主豢養的武力階層,主要用於自衛與掠奪戰爭,鼎盛於12、13世紀,與教會相輔相成,成為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兩大文化傳統和精神支柱。與歐洲中世紀騎士相當的乃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士」,產生時間則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紀。由此對比,歐洲的騎士與中國的「士」在產生時間上相差至少8個世紀。騎士文學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就是中世紀騎士制度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其存在形態自始至終都有相對應的社會階層;而武俠文學卻經歷了不同的三大歷程:產生、發展、蛻變。其產生於戰國時代的「士」,而經歷發展之後出現蛻變,已然升華為一種純粹的文學審美形式,而與社會政治與歷史形態無涉。
歐洲騎士文學繁盛於12、13世紀的法國,主要形式有三種:騎士抒情詩、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其中騎士抒情詩以《破曉歌》為代表,英雄史詩以《羅蘭之歌》為代表,騎士傳奇則完全出於文學的浪漫想像而由文人或宮廷詩人創作,數量眾多,系統繁復,可以說是騎士文學的主要形式。
武俠文學的發軔期尤其長久,幾乎占據了中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前半期,長期以公案、傳奇、說唱藝術為主要形式;直到元末明初的《水滸傳》的出現,才宣告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的產生;到明清兩朝出現了大批的俠義小說,武俠文學由此得到較大發展;直到民國時代,武俠文學空前興盛,出現了眾多的武俠文學大家,諸如南派的平江不肖生、顧明道、姚民哀,北派的趙煥亭、以及「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武俠文學的蛻變始自港台「新武俠文學」的產生,出現了「新武俠文學」三大宗師:金庸、古龍、梁羽生。其中金庸作為「新武俠文學」的掌門人,不但完成了「舊武俠文學」向「新武俠文學」的蛻變,而且將整個武俠文學推向到了文學的歷史最高峰,最終實現了對武俠文學的反叛與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