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俠小說里的唐朝人物
A.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沒有一本是以唐代為背景
其實不僅僅是金庸先生沒有寫過以唐朝為背景的小說,像古龍、梁羽生等作家也沒有寫過以唐朝為背景的小說。而他們之所以這么不“待見”唐朝,就是因為唐朝太過強大了,不太利於英雄主義和俠義精神的表達。
除此之外,金庸先生之所以不寫唐朝時期的故事,也是因為唐朝時期的故事被寫了太多次了,像我們最熟知的《隋唐演義》、《全唐傳》等,都是描寫唐朝時期的英雄好漢的,而且像武則天時期、唐玄宗時期的故事也非常多,讀者們對唐朝時期發生的事情都比較了解,那麼金庸先生在改編的時候面臨的困難也就更大一些,所以金庸先生才會放棄寫唐朝時期的故事。
B. 找一本關於唐朝的武俠小說,人物有傲雪梅王、李靖、虯髯客等
<大唐雙龍傳>里也有你寫的這些人物哦 虯髯客是寇仲扮的 李靖是雙龍的義兄 結局是雙龍助李世民獲得天下
洋洋灑灑很大氣的一部書 雖然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不過可以一看
C. 求唐朝武俠人物和幫派,不要小說里的。
請不言44解釋一下 :
不是要攻擊你的說法
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不過想問武俠二字 出處是否樓上兩句?
全世界的人既活在現實 卻不會放棄最求夢想 飛馳夢幻之中
為什麼就我們中國人 好像要麼脫離現實 要麼非要跟一切飛揚跳脫的劃清界線?努力證明 貌似科普的 說明我們好像一切從前美好 都是幻夢一場?
我這里要糾正一下 類似俠客感覺的 古今中外 都有
而日本 從來就沒有武俠這個階級;武士絕對沒有大部分的見義勇為 他們更多的是匹夫之勇 欺凌弱小 暗殺 比武 血淺五步 最多是到士為知己者死的層次
再說 忍者哪裡來 中國移民 高麗遺民 任俠一詞 極道黑道
然後 別忘了 騎士 他們比武士跟接近俠 不過主要是忠君愛國 保護女人兒童 就如此
然而 中國 古代 當然 沒有人離得開生活 只是沒有人能閑著沒事,手持單刀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沒有人因為閑著沒事 手持單刀 不一定有武功 不錯 ,只是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卻是不勝枚舉,即使近代 還有 我長大的地方 我認識的 我本人 都有這樣的經歷
那是因為熱血上涌 義所當為 沒有俠氣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明白
發問者,為民請命疾惡如仇的狄仁傑,俠氣縱橫的李白,這些就是俠,循著這個方向找吧
D. 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有哪些
除了大唐雙龍傳、大唐行鏢以外。還有大唐游俠轉、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這三部是梁羽生的大唐三部曲。
E. 有哪些是大唐的武俠小說裡面有四大宗師
大唐雙龍傳,三大宗師寧道奇,畢玄,傅采林
F. 武俠小說中,唐朝就已經存在的幫派
大唐雙龍傳里有海沙幫,雙龍幫....
G. 找一本關於唐朝的武俠小說 人物有各種著名的武俠小說的主角
大唐雙龍之召喚師,主角在大唐說書,說武俠就可以把裡面的人召喚出來,還是說書這個職業的開創者
H. 金庸為什麼不寫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
不只是金庸,那個時期的武俠小說,唐代的都不多。
一方面這些作者,包括金庸,都是民國初年受過很多新思想影響的,內心裡都有民族情節和俠義精神。所以看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都有大量抗清的英雄。尤其金庸不止抗清,大宋抗遼,大宋抗金,元末抗元,都有這樣的故事,以此表現他家國情懷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初心。唐朝就很難了,盛唐的游俠倒是也很多,但是涉及民族大義的很少。而唐朝的抗擊敵人主要是由軍隊完成的,梁羽生倒是寫過大唐游俠傳,講抗擊安祿山,可是為了寫武俠而不是軍事,就不得不把赫赫有名的南霽雲,從名將變成游俠了。
另一方面,唐朝離現代太遠。那個時期的武俠小說作家,但凡要寫有歷史背景的小說的(所以古龍總是架空歷史),都是對這一時期比較了解,比如金庸對於清代的正史野史都非常熟悉。改編可以有,但是不能太誇張。現在的穿越小說有的提筆就敢寫,唐朝和清朝除了清朝人有幾句滿語,別的差不多都一樣,那就穿幫了。現在的電視劇也是如此,時間越早越難拍,生活用品,語言習慣比如成語(唐朝人不能說清朝的成語啊),都很難還原。這也是為何清朝劇情的小說影視劇特別多的原因,畢竟離現在近啊。
唐朝最有名的小說,是什麼都敢寫的黃易大師的大唐雙龍傳,這位大師穿越武俠玄幻科幻星戰沒有不能寫的,反之,別人就很少有這樣的魄力了。倒是現代,寫唐朝背景的小說要多一些。
I. 唐朝時期有哪些傑出人物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紹(?--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狄仁傑(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維(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 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注(?--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功臣將領有:(凌煙閣) 趙公長孫無忌 趙郡王李孝恭 萊公杜如晦 鄭公魏徵 梁公房玄齡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遲敬德 衛公李靖 宋公蕭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儀 秦叔寶.程咬金.羅成.薛仁貴 安祿山 史思明,楊國忠等有好有壞 詩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賀,賀之章,劉禹錫,駱賓王王勃 盧照鄰楊炯 陳子昂 張九齡王維 孟浩然 王昌齡岑參 柳宗元孟郊韓愈 溫庭筠等 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與薛稷 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 女性:平陽公主,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 文成公主, 長孫皇後,韋皇後,楊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