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金庸武俠小說俠文化

金庸武俠小說俠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8-08 13:45:16

Ⅰ 俠文化的簡介

武俠小說的開山宗師梁羽生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武俠小說有武有俠,俠是第一位,武是第二位。「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可見武俠小說家對俠的重視。
俠有二重相關的含義:在事, 是指正義的行為;在人, 則指正義的代表,或「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梁羽生語)這是普遍承認和接受的。但金庸的小說卻有例外。縱觀金庸小說的創作道路,不難看出,金庸筆下的主人公有以下四點趨勢或特點:
1人物個性越來越突出,俠的共性越來越少,離「俠」的典範越來越遠。
2人物的俠氣與正義的品質有一條明顯的曲線,可謂「俠氣漸消,邪氣漸漲」。
3人物的俠義典範的理想性越來越少,而人物的現實人性表現越來越多。
4人物的人格力量越來越弱,心理沖突越來越多,社會沖突也越來越重要。社會環境的制約力量也越來越強。
從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鹿鼎記》,從陳家洛到韋小寶,正體現了從俠到「反俠」,從偉人到小人的發展方向。這就是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他不僅托起高大的俠,還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個真實的「人」,哪怕是小人。

Ⅱ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點。

金庸武俠總論

金庸最得武俠小說之中道,自由出入於有無之際。有者,小說結構完備嚴整,內涵博大精深是也;無者,小說文勢無拘無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總體來看,十四部作品以《書劍恩仇錄》為宗本,一出手就顯大家風范,此為金庸武俠小說之基,太極是也。由此生發相反相成之兩儀: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兩書勢分正奇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珠聯璧合,猶如兩儀劍法,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雙劍合璧,乃歸於倚天屠龍記,又一太極也。由此又生發兩儀: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經典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天龍八部堪稱至法、至正、全有,包羅萬象,武俠中之哲學;笑傲江湖堪稱無法、至奇、妙無,隨意揮灑,武俠中之詩。至法無法,至正至奇,全有妙無,哲學就是詩,所以兩者自然融歸於鹿鼎記,渾然天成,透徹圓融。如果按照獨孤求敗一生在劍道上達到的不同境界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則書劍恩仇錄是剛開始練劍,射鵰英雄傳是青鋒寶劍,神鵰俠侶是紫薇軟劍,倚天屠龍記是玄鐵重劍,天龍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對應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俠小說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俠,鹿鼎記則是無劍境界。

與此對應,金庸武俠小說之俠客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陳家洛是第一個俠客的化身,但其內涵主要還是在民族主義的維度中展開。之後,郭靖和楊過在互補的意義上比較充分的展開俠客的內涵:郭靖是集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楊過是個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郭靖和楊過身上所體現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想已經開始超越民族主義的范疇而提升到人類主義的境界。郭靖是正統意義上的大俠,楊過則是反正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正反一體,兩者都是至情至性者無別。兩者的內涵在張無忌身上得到融合。張無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將正反兩種意義的大俠化為一體。通過張無忌,金庸將大俠的理想境界建立於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見精純。此後,俠客的內涵最為典型的在喬鋒和令狐沖身上得以展示,兩人分別是郭靖和楊過的更高意義、更為自由的發展階段:喬鋒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無名老僧稱贊他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薩心腸」,「大仁大義」,這一點與郭靖毫無二致,但金庸通過喬鋒乃至江湖眾生相的深刻刻畫,將武俠小說的境界提升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高度。天龍八部就如一部佛學的史詩,飽含著悲天憫人的偉大精神。天龍八部事實上是經典武俠小說真正的顛峰,雖然笑傲江湖更為飄逸自在,鹿鼎記更為透徹圓融,但都不如天龍八部博大精深——物極必反,從笑傲江湖開始逐步走向反武俠,直至鹿鼎記成為非武俠。令狐沖則更能體現對於個性自由的自覺追求和人自身命運的自主把握。楊過和令狐沖都是堅持自己個性自由的典範,但與楊過相比,令狐沖大原則把持得住,而小節則無可無不可,很好的統一了順應世俗和堅持自己個性的矛盾。令狐沖代表了俠客個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俠之意義至此而極,故到最後一部作品,主人公成為非俠韋小寶和康熙大帝。雖然是非俠,實際上是對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說非俠首先徹底的、比俠客本身還要更好的實現了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俠的標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和造福蒼生而言,則康熙乃至歷代聖王勵精圖治,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俠。比之於聖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說微不足道,如此說,可謂至俠無武也[天龍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鹿鼎記是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天龍八部是盛唐氣象,笑傲江湖是魏晉風度,鹿鼎記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俠小說乃至於俠客的理想本身就終結了。

簡單總結一下,金庸從民族主義(書劍恩仇錄)寫到人類主義(從射鵰英雄傳到最後都是,但逐步深化),從人的命運(天龍八部)寫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後歸結到最凡俗的非武俠、生活、歷史本身,表明了一個最為簡單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義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或建立,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又是徹底的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金庸為什麼到鹿鼎記就封筆了?因為他已經無武了,其實如果聯繫到金庸以後改而寫歷史小說的話,我們會說,金庸的封筆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其實也無所謂終結不終結,起點不起點的,隨緣任運,到什麼境界干什麼事而已。

就金庸小說所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書劍恩仇錄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為起始,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則是對此的相輔相成的展開,射鵰英雄傳通過郭靖主要展開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的一面,而神鵰俠侶通過楊過主要展示了儒家正心誠意至情至性的內聖的一面,在此,必須說明兩點:一、超越狹隘民族主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本來就是儒家文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對儒家思想的深入揭示必然將自己提高到人類主義的境界;二、如果我們領悟了儒家文化的真諦,就會明白,儒家文化從本性上決不違反人性,相反,盡心盡性盡情才能知天知命達道,如此,就自然過渡到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是正宗的哲學化的道家,偏於老子一面,主要得道家文化之自然、質朴和博大;之後,金庸在兩個方面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更深入的拓展,一個是深化的方面,深化了倚天屠龍記的博大之處,此即形成為天龍八部,武俠小說至天龍八部,達到森羅萬象、無所不包的境界,猶如華嚴宗的一真法界,另一個方面則是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自我轉換,使道家文化的自然風骨展開為飄逸與逍遙,此即形成為笑傲江湖,笑傲江湖的道家是詩化的道家,偏於莊子一面[天龍八部將道家文化的博大展開到完備浩瀚的程度而笑傲江湖將道家文化的自然展開到自由自在的程度],於是乎就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終歸宗於平常、本真的鹿鼎記做好了鋪墊,鹿鼎記是禪,是平常心即道的境界。

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由儒變而為道又由道變而為佛禪[同時兼賅墨法兵陰陽等各派],直至回歸到生活和歷史本身,乃越來越爐火純青的進程,整個發展過程逐步遞進而又渾然一體。整體而言,金庸由非武俠小說而武俠小說,此為無中生有,越來越精深,達到最高境界又歸於非武俠小說,又由有而歸無,完成了一個大循環。《書劍恩仇錄》為初入大道,倚天屠龍記乃小成境界,鹿鼎記為大成境界。《書劍恩仇錄》為初發心,凡夫位;倚天屠龍記為超凡入聖,聖人位;鹿鼎記為返樸歸真,凡聖等一,平等位。總體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可謂善始善成,因此有關金庸封筆,可以引老子一言以蔽之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金庸武學總論

新武俠小說諸作家中,就武學修為之深邃博大而言,無出金庸其右者,乃至於可曰:通金庸武學即通一切武學。

金庸武學,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論道,由武而顯道者也。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類似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在桃花島山洞中,周伯通說道:他(王重陽)說我學武學得發了痴,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我那七個師侄當中,丘處機武功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什麼學武要猛進苦煉,學道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於是郭靖就問周伯通:為什麼王教主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煉的。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故王重陽理事圓融,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俠客行」上的武功各派高手[無論是少林、武當這樣的正宗門派還是各種奇門武學]以任何見解去解釋都不得其真諦,而石破天無心、無意而自然契合於其境界,也可以說是自然無為境界之體現也。與道相合之後,一切武功皆紛至沓來,隨心而發,無不自如。

以上兩種境界皆不受武學門派限制乃至於不受武學限制,武學之自由境界也。如不能恆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則淪入有形且被其束縛,如此而觀,則天下武學遂分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學又由自身而無窮化生,漸次生出自己的太極境界之武學、兩儀境界之武學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學,整個武學格局至此即成門派紛呈、萬象並存之景象。兩儀境界之下,繁復不可論也,故只論太極與兩儀境界之武學。

道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易見,即太極劍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為兩儀劍法,合則為太極劍法。陰陽剛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兩儀也;混成一體則太極也。而佛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何在?曰:易筋經即佛家武學之太極境界,而玄鐵重劍即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是也。易筋經乃少林武學之總法門,一切少林絕技與武學皆以此為基方可成就,而此經非少林弟子不傳,已經分了門派;而少林武學兩儀境界,乃由易筋經而自生剛柔功夫,少林武學之特點並非陽剛,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剛猛並非少林武學之真諦,少林功夫中雖不乏金剛指之類的至剛至陽之絕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絕技;或曰:少林武學外功為剛而內功為柔,內外兼修,剛柔並濟,最終合而為一,亦為太極境界無疑也。至於玄鐵重劍之武學,乃獨孤求敗超越至剛的青鋒寶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軟劍之後將兩者混成一體而成,達有形劍法之極至,是「一」的境界,也就是太極境界。

天下武學,本來一源。由體起用則化生無量武學,反之,由用歸體亦可返樸歸真,返本還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習俗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天人合一,修習道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歸於大道,修習佛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明心見性,殊途同歸,都是自由王國的境界。

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學經典意義

世界上偉大的文學經典其特徵是雅俗共賞,長盛不衰,也就是既擁有高低深淺各個層次的讀者群體,同時也能夠獲得各個時代讀者的接受和共鳴,因為文學經典都具備時空兩個維度的特點:在空間上作品應盡可能涵蓋各個層次和方面,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廣闊博大深邃無限豐富的世界,甚至應該同人生、宇宙同樣浩瀚;在時間上作品能夠超越不同的時代而反映超越特定時代的永恆價值——只有作品從本性上超越了不同的歷史時代,才能經得起不同歷史時代不同讀者的檢驗,才能獲得不同歷史時代各種人的共鳴。如此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稱為經典。

金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在金庸小說中,不同的觀念可以多元並存,和而不同,構成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渾然不可分的整體。無論作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道佛還是作為非主流思想的其餘各家各派都在金庸小說中各得其所。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之廣博與精深而言,金庸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人。金庸的武俠小說猶如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於東方文化的一座長廊,琳琅滿目。曾有一位學者用一副對聯評論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驅琴棋書畫;馳騁文史哲,遣星相醫卜。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說才擁有了最廣泛的讀者群。但金庸讓人稱道、難以企及之處還並非單純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而是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流派的思想境界、對不同人物性格與命運的恰如其分的把握。這種精當的分寸感和純熟的火候是金庸功力精醇純正的體現。博大是向外開掘,而精純則是向內、向本性深處錘煉。如果說博大是包羅萬象,那麼精純則是將博大所包羅的萬象貫通起來而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亦即達到貫通一切的「一」,而同時每個個體並不失去自己的個性,而是各就其位,各成其性,隨在各足,不相妨礙,不僅不相妨礙,而且還相輔相成,相濟相化,一切皆和諧之至,最終才能達到透徹圓熟,隨心所欲,無不自如的境界。由於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後盾,金庸的文學作品就具有了極為豐厚的文化底蘊。

但金庸作品的超凡之處並不在於、主要不在於、首先不在於對中國或東方文化的理解與闡發,而在於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特定的形態中揭示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人類的永恆價值與普遍的大道。何謂也?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自己命運的認識和把握,對於社會規律和宇宙之道的求證,並不只是對於江湖人才有意義,也並不只是對於古人才有意義,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首要意義,是我們生存的意義之源。偉大的作品還都具有一種史詩的風格,這當然是由作品本身內涵的博大豐厚所決定的,因此《水滸傳》是江湖文化的史詩,《三國演義》是英雄文化的史詩,《西遊記》是修行的史詩,《紅樓夢》是社會和人性的史詩[《西遊記》和《紅樓夢》是一真一俗,《紅樓夢》與《三國演義》或《水滸傳》是一陰一陽,《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一精一粗]。我們同樣可以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史詩。

金庸的十四部武俠作品,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都是長篇,特別是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的篇幅都和紅樓夢不相上下。墨家文化的積極入世、急切救世,儒家的上合天道、下和萬民,道家的自然無為、與世無爭,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以及兵家、法家、陰陽縱橫之術都有所反映。從宋代直寫到清代,時間跨度近千年;宋、元、遼、西夏、大理、俄羅斯,江南漠北中原邊塞宮廷市井軍陣,空間跨度極為廣闊;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歷史問題、人類的命運問題、大道的本性問題,各種問題皆有體現;既有宏觀的大場景的刻畫(如天龍八部少林寺大戰,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六大門派之戰,神鵰俠侶中襄陽大戰,雪山飛狐中天下掌門人大會等),也有微觀的細節的細膩描寫,而且宏觀與微觀能完美的融為一體;既有對外在自然美景的描摹,也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千絲萬縷而脈絡分明,結構嚴整,境界博大,意境深遠。金庸的武俠小說因含納萬狀而在當代做到了雅俗共賞,它也必能因趨近永恆而在各個時代長盛不衰。
參考資料:http://www.gulongbbs.net/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21403

Ⅲ 論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文化

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金庸小說中的大俠,基本上都是民族英雄,國仇家恨的...

Ⅳ 求金庸小說論文一篇,題目:從韋小寶看金庸小說中俠的演變

金庸筆下有反清大俠陳家洛、粗獷豪放的大俠胡一刀甚至是上升到民族氣節層面的郭靖、楊過,其中楊過已經比較人性化了,塑造出這樣的俠之後,金庸還能塑造出俠嗎?
不能了,物極必反,所以他塑造了一個市井小混混——韋小寶,和楊過不一樣,楊過的是叛逆,環境造成的叛逆,韋小寶的是滑頭,一個市井小混混的無賴,但是這樣一個人去深得讀者、觀眾的喜愛,為什麼?
這是因為韋小寶不再是一個具有俠的精神的活標本,他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生活,不必要什麼大俠的清高,他就是一個小混混,是一個普通人,是一次回歸,只不過,這個小混混掌握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生存之道,這就是一次飛躍!俠之大者,不是捨本逐末的追求表面,而是要看本質和精神,因此韋小寶成了金庸筆下最大的俠!

淺談金庸小說對俠文化的漸進式詮釋

不記得誰說了句「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家正是造夢的人,自新派武俠小說崛起至今,已經影響了幾代華人的成長,是現代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家百花齊放,或古典,或現代,或沉穩,或輕靈,但武俠小說的本質卻始終沒變,那就是「武」和「俠」,俠是夢的主角,武是表現俠的方式,究其輕重,俠在武俠小說中的重要性應更甚於武。放眼新派武俠名家,將「俠」這個字的層次、意義闡述得最完整的當屬金庸,何出此言,請看下文。

金庸的「俠」始於《書劍恩仇錄》,在這部金大師的開山之作里,俠是後天的教化,是教育在人性的白紙上留下的墨跡。且看陳家洛,此人除了在「反清」的大節上能站住腳外,其他方面絲毫未表露出俠的本色,不敢向翠羽黃裳表露真情,輕易相信乾隆的花言巧語,將心愛的女人拱手相讓,決不是敢做敢為或者說有做為有所不為的俠客。陳的那點俠氣實際來自袁士霄的教誨和紅花會群雄的耳濡目染,若不是大環境如此,他在大是大非的關頭恐怕很難穩得住。對陳來說,骨子裡的貴公子氣質是無法改變的,心氣高而浮躁,自以為是,心胸便如江南的水道般九曲十八彎,若不是有個成長的好環境,恐怕也只是個紈絝子弟。一套「百花錯拳」便顯露了陳的本質--華而不實,也意味他一生的決定多數都是「錯」,百花又如何,終究是表面的東西,陳有無數提升自己「俠層次」的機會,卻一一將其浪費,他這個俠做得夠可憐的,甚至不如其他紅花會的兄弟--如文泰來。估計金老的本意是將陳塑造為與凡人一般有著內心爭雜的俠客,但並未成功,讀者根本無法從自身出發理解陳做出的錯誤選擇。這個俠,姑且稱之為「山是山,水是水」。

到《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里,俠已進化為一種本質,無需培養,天生便存在。胡一刀年輕時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不得而知,但背負家族冤屈卻依然能嚴守秘密,依舊豪爽,博得「遼東大俠」的美譽,想來是因為胡家歷代傳下來的俠氣,在任何時候都不改本色。胡斐更是如此,自幼父母雙亡,由平四撫養長大,一個灶下燒火的小廝能教他多少做人的道理,胡斐之所以成為大俠,乃是骨子裡便有俠氣,在商家堡就開始發光,其後更是大放異彩,他這個俠與讀書識字無關,與周邊環境無關,胡家的子弟一生下來就是俠客。再到金庸奠定新派武俠宗師的《射鵰英雄傳》,俠依然是天生的,只是郭靖更多了分民族大義。胡斐雖不喜與朝廷中人結交,但並不是反清的鬥士,郭靖則不同,為國為民戰至流盡最後一滴血,不愧「俠之大者」的名號。其實,兩者都面對外來豪強,只是清朝已打進了關內而元朝還在襄樊城外而已,在面對外族侵略的態度上,郭靖比胡斐更高出一個層次。這幾本書中的俠,我將其稱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因為他們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社會里很難找到,尤其是郭靖,對俠之一字的詮釋簡直完美無缺,已經有些神化了,難怪倪匡對他不予置評。

再來看《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楊過和令狐沖都屬於後天的俠。楊過是遺腹子,母親也死得早,初一露面便是個地道的小無賴,好在還有郭靖的教誨。連他自己也承認,如果不是有郭靖引路,只怕早已入了歧途,楊過成為俠的轉折點就是在蒙古軍營中郭靖拚死相救的時候,是郭靖的俠氣感染了他,使之成為一代「神鵰大俠」。令狐沖則自幼為君子劍岳不群收歸門下,雖然岳是個徹底的偽君子,但很懂得掩飾,所以教出來的弟子還是不差的,門下不乏有骨氣的好漢,令狐沖就是其中的代表,只是在正邪之間經過艱難的選擇後,終於放棄了師父而選擇了俠義。其實令狐沖並不能算完全的俠客,他是個散人,如果不是涉及師門和自己的諾言,恐怕很多事情他不會管,他從頭到尾都被外界所逼迫,包括這個「俠」字也是被逼出來的。楊過和令狐沖依然「山是山,水是水」,只是這山非那山,所有心理的轉變都合情合理,完全為讀者理解和喜愛,這兩人也是金老小說中最受歡迎的兩個俠客。

接下來是《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又是個天生的俠客,他幼年的成長環境在極北的冰火島,在父母和義父的教導下長大,張翠山固然是一身俠氣,殷素素就難免有些邪味,即使與張翠山成婚後有所改變,但還是有點邪,而謝遜就完全是個邪派人物,再這三個人里,似乎張翠山的地位最低,所以張無忌的幼年教育應該是正邪交雜,但全書中他都是一派俠義本色,不能不說是天生的。只是張無忌這個俠雖是天生的,情感卻更類似於普通人,更貼近現實生活。這也叫「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過看起來已經有點像山水了。

到《天龍八部》和《俠客行》金庸來了個大突變,將俠又提到一個更遙不可極的高度。蕭峰不僅是大俠,更是金庸書中第一英雄,如果說郭靖是民族主義的衛士,那蕭峰就是國際主義的英雄,他已不限於以殺止殺,而是為和平和戰斗。固然,他身世的復雜性使他無法選擇遼還是宋,但最後他將斷箭插入胸口而不是置身事外兩不相幫時,所憑的仍是一貫的俠義精神,一貫的英雄氣概。段譽、虛竹和石破天的境界就更高,已經將俠與佛拉近了距離,個人的血海深仇都可以不計較,自己的存在完全是為了他人的幸福,段譽和虛竹是有相之佛俠,而混混沌沌的石破天則是無相之佛俠。「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此已達最高境界,因為山高不見峰,水深不見底,是完全的理想化產物,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有。

經歷了以上幾個階段後,俠始終要回到生活中來,但如何再有突破呢?在《鹿鼎記》中可以找到答案。韋小寶,一個小流氓,將俠的概念帶進了真實的世界。在現實世界裡,做俠客比做什麼都難,外界的因素太多了,時刻在影響俠客的抉擇,一不小心,俠客就成了狗熊。但韋小寶不怕,他本來就是狗熊,什麼都做得出來,社會上他這種人到處都有,只是他集中了許多小人的長處,掌握了更多有效的手段,對他來說,俠義僅僅只是不背叛朋友而已,除了這點很堅決,其他都無所謂。而這點殘存的俠義是從哪裡來的?聽說書聽的。極大的諷刺,俠只存在於書中,韋小寶此人實際上是對「俠」存在的環境--中國幾千年文化和歷史的反思。在這樣的歷史文化里,真正的俠客只是個理想,人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做點有利於他人的事,為「俠」保留一件殘破的外衣。

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這等山水四處可見,經歷了出世和入世的「俠」再如何發展,金庸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所以他封筆了。

Ⅳ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眾多,其展現的武俠文化是何種文化

武俠作為特有中國文化的衍生物,其悠久歷史和底蘊備受各國專家學者追捧,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對俠文化商業價值挖掘的深入,由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游戲力度的加大,影響范圍之廣令人咂舌。以至於國外友人覺得在中國隨便一個街角掃地阿姨都會虎鶴雙形飛檐走壁,你要說你不會登萍度水呀就不配當中國人。



出身草莽,幼年生活十分凄苦,崇尚俠客之道的他十三歲便決意混跡江湖,直到有個機會他進入小雷門,並一步步做到小雷門大總管之位。但是把俠道作為自身信念的戚少商並不滿足於此,到達瓶頸的他選擇急流勇退,准備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個腐朽的世界。


江湖稱頌的連雲寨,是各路英雄草莽的聚集之地。戚少商決定孤身一人前來踢館,已做好最壞打算的他並沒遭遇太大阻礙,各大寨主雖然擁兵千萬,卻無以少勝多之意,以決斗定江山。戚少商自縛右手以單手相搏,決斗中變換各種兵器身法,運用自如干凈利落大敗八大寨主,面對武功蓋世的戚少商,連雲寨上下心服口服,一致推選他為大寨主。

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

山黃荻花墮已深,情若可知鏡中人。《劍俠情緣三ol》

一個是萬人景仰的藏劍山莊大小姐,一個是世人不齒的天下第一大盜。作為莊主葉孟秋唯一掌上明珠的她受盡所有寵愛,聖雪冰肌的她常常想要逃離這個氤氳十九年的禁足之地,縱是三陰逆脈之軀仍抵不過對詩與遠方的嚮往。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趁庄內月圓酒酣,夜色殘影之下自屋頂飄飄而落,緩入無盡彌塵。她已暗暗下了決心,此途欲順江而下看遍世間美景,天涯路遠可否一路順風?


他此刻正在下游黃山紅衣教密址盜取教會記錄,不巧被教主阿薩辛發現,作為波斯王國祆教長老之首的阿薩辛擁有絕對恐怖的實力,被其打成重傷敗逃,幸而祖傳絕世輕功無人可及,得以逃出生天至天都峰頂。


竹筏之上的葉婧衣並不知道,她俠盜衛棲梧的命運將此刻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衛棲梧傷勢嚴重幸有葉婧衣悉心照料,情愫暗生的兩人這一住就是數月之久,本以為就此終老卻又被命運所捉弄。暗疾復發的葉婧衣被惡人谷柳公子擄走,輾轉之下又被阿薩辛控制,以此來要挾衛棲梧為紅衣教鎮守荻花聖殿。


當我們意欲探尋荻花奧秘之時,耳邊總會縈繞著這段話。

「誰敢再向前踏一步,過線者死。」「因為我要保護靖衣……」

「江湖道義,衛七我顧不得了!天涯盡頭若只留我二人幾世情緣,也不負她那相思之意。情絲雖如夢,卻能斷人生死,我等候許久不分正邪只為與她破繭重逢,你們可懂?」

「我心為紅顏,你們休怪衛某刀下無情。」


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

千壺烈酒入衷腸,訴言盡歡予知己。《天涯明月刀ol》

克夫、克母、克師、克友、克妻、克子,年輕的七星派弟子不料被一盲眼相士這樣斷言,少年時即慘遭滅門之禍父母雙亡,一向極為審慎的他此時也抑制不住憤怒一把掀翻算命攤。誰料數月之後七星派遭遇水逆,一眾師兄弟甚至自己的恩師苦竹大師亦遭兇手屠殺。

探秘之路也不平坦,自己摯愛也不能倖免毒發身亡。相士之言一一應驗,面對天煞孤星之命,他辭別了好友鍾舒文等人孤身上路。

夜色之下投宿一路邊驛站買醉消愁,偶遇一富商,交談甚歡之下忍不住將自己的苦楚經歷傾訴殆盡,誰料這富商聽罷大笑道,若依此如克命之人,自己也為孤星之格數。即為同命又為知己,二人惺惺相惜,推杯換盞之間烈酒已下大半,千杯仍不得一醉。若干年後,帝王州盟主葉知秋回憶起此事,作為人生貴人的富商竟然是青龍會四龍首上官金虹。而往後江湖上給我們留下的只有那句「若真孤星照命,葉某唯有以劍破之」

「俠」以劍為宗,以「止戈」為心,兼之以儒釋道、玄易醫,倒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游戲注重精神消費的文化,武俠恰恰滿足了我們內心憧憬俠道的願望,這種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被更多的玩家接受,也成就了武俠主題在我國玩家群里不可取代的地位,進而影響全世界。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Ⅵ 對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是如何理解的

金庸的小說對於「俠」的闡述可謂是淋漓盡致,寫出了「俠」的方方面面,寫出了「俠」的偉大同時也闡明了「俠」的局限性。
第一方面
「俠」的偉大
代表人物 郭靖 胡斐 蕭峰
這類頂天立地的俠客們為國為民可以做任何事,並把行俠仗義當做一種事業來對待,在百姓心中和讀者心中的光輝形象無可比擬,充分表明了俠義精神的偉大。
第二方面
「俠」的自由性
代表人物 令狐沖 楊過 張無忌
這類人物在金庸的小說中雖然是主角,但更多的是屬於被配角推著前進的人物,他們生活中放浪不羈,感情上無視正邪之分,不理會社會評價,不拘泥於江湖規矩,凡事但憑隨心所欲,大有「我欲為之便為之」的狂傲成分在其中。這類人物闡述了俠客們的自由狂放,不受拘束的特點。
第三方面
「俠」的局限性
代表人物 袁承志 陳家洛 陳近南
這類人物在金庸的筆下顯得性格比較死板,人物豐滿程度也不夠,他們自認為為國為民,做事「循規蹈矩」(江湖規矩)。凡事都計劃的天衣無縫卻最後都一事無成,而其中與其對立的角色們做事就顯得不擇手段但往往無往不勝,比如袁承志,一身天下無敵的武功和蓋世的豪氣,卻最終被多爾袞利用,落得個與一個並不真心相愛的女人隱居孤島的無奈結局。
陳家洛更是文武雙全,張的更是一表人才,帶領的紅花會原本擁有武力鏟除滿清的實力卻因為並不想用流血的手段而使人民陷入戰亂的愚蠢想法而去幻想去策反乾隆,結果反被乾隆算計,不但喜歡的女人死了,而自己也親手扼殺了完成復漢逐滿的希望。
陳近南更悲催,江湖傳言「為人不識陳近南,稱做英雄也枉然」這樣一句話,可見陳近南在江湖中的地位。但是這個人人品武功樣樣俱佳的一個人物卻從未做成過什麼事,甚至在小說中幾次出手雖然都是占據壓倒性的優勢卻從未真正贏過,不是手下留情就是被人暗算,而相反他的徒弟韋小寶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常常取勝,無論面對多麼詭詐強大的對手甚至是鰲拜和神龍教主這樣的絕對強者也戰無不勝。
通過這幾個人代表人物的失敗和他們的對立的角色相比較,金庸先生充分揭示了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人們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相反一些走後門、背後搞小動作和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都可以達成目的。這不正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問題么?金庸通過描寫這些人物揭示了這種社會風氣同時也深刻的意識到了俠客之路有著重大的局限性和缺陷。
以上是本人對金庸武俠小說中俠客的理解。純屬個人見解,望勿噴之。哈哈
希望幫到你了。

Ⅶ 從「俠文化」探析金庸,他家喻戶曉,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家被認為是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很多人都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榮,事實上也是如此,那些獲獎作品大部分是非常經典的。我國作家莫言就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籍作家。那為何金庸老先生沒有獲得過這個獎項呢?

然而即使是這樣,金庸對於自己作品中問題的處理也是平和的,他筆下的主人公,每次遇到道德難題或者政治困境,就都會突然因為某種極端的巧合而脫困。比如郭靖曾經面臨著忠孝難兩全的情況,最後卻因為其母親的自我犧牲而脫困。所以金庸在創作上,是常常為了照顧讀者閱讀的爽快感,而故意降低自己的立意的。

金庸確實是文學大家,不過他跟大仲馬一樣,屬於通俗文學大家,講故事一流,思想性不夠。這種類型的作家,是很難得到偏好實驗性文學的諾貝爾獎的青睞的。

Ⅷ 金庸武俠小說中蘊涵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這個問題范疇太廣,在這里我只做一個粗略的梳理:
微觀方面,金庸小說很多細節都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從琴棋書畫到經史子集,幾乎都有涉獵,與一般武俠小說不同,金庸小說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書畫,有的融入不同個性,有的融入儒釋道文化。
宏觀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說按照創作順序分為四個階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階段,是金庸側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階段,書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積極入世的,常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階段的代表是《射鵰英雄傳》和儒俠郭靖;1959年-1963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轉道,以楊過、張無忌為代表——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寫的同樣好的《笑傲江湖》卻是個特例(因為它不僅涉及道家文化,還要影射政治);從1963年-1967年是第三階段,作者由道入佛——這大概與金庸先生中年開始讀佛經不無關系,以《天龍八部》為典型代表;從1967年《笑傲江湖》之後,金庸通過反思,或者說是顛覆,否定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糟粕,進入「無俠」的階段,開辟了武俠小說,乃至通俗小說的巔峰,以《鹿鼎記》和韋小寶為代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只是人為劃分的,其實不管在哪個階段,儒釋道都是相互滲透的。另外,作為新武俠的代表,與傳統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騎士文化(如《堂吉訶德》)最為突出。

附上金庸小說時間表:
小說作品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我覺得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了解小說和進行金庸小說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Ⅸ 金庸小說俠的概念

在金庸的小說中,有郭靖這樣為國為民的充滿儒墨精神的「俠之大者」;有楊過、令狐沖這樣的追求個體精神自由的帶有道家氣質的逍遙之俠;有黃葯師這樣的魏晉名士風度的「邪俠」;有洪七公這樣的疾惡如仇、剛健豪邁的正俠;有石破天這樣的無名無我、蘊涵佛家機理的的「本俠」;有蕭峰這樣的經歷了人生種種慘痛屈辱絕望,但仍直面現實熱愛生活,最終為民族和平慷慨捐軀的包含了最豐富的文化含義的「超俠」;當然,也有岳不群這樣的道貌岸然、陰險毒辣的「偽俠」;以及韋小寶這樣的貪生怕死、見風使舵、專靠溜須拍馬而飛黃騰達的「反俠」等等。 金庸幾乎寫盡了「俠」的各種面目,各種變體,各種可能性,其藝術創作已超出了武俠小說的模式與范疇,而成為真正的「人的藝術」。實際金庸的小說寫出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和大千世界的無窮變幻性,每個讀者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或周圍的他人。從而使金庸小說「俠」的形象有了性格化的特點。 應當說,俠義精神是一種具有積極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起碼是一種對黑暗邪惡勢力的反撥力量。正是因為有俠義精神的普遍存在,民間社會的正義力量才得以保證。金庸小說對傳統的赴士困厄、私相復仇、依附清官等帶有嚴重局限的俠義精神進行了超越,從俠義精神的最本質的內核入手,抓住其中最有現實合理性的因素,按照現代觀念的要求對其進行了新的創造。蕭峰、郭靖、張三豐這樣的形象並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但因融入了現代意識,讓現代人感覺到了深刻的文化真實,這就是對傳統進行創造性的改造的成功範例。

熱點內容
bl現代小說主角傻子 發布:2024-05-20 13:41:43 瀏覽:647
小說陸少的暖婚新妻免費閱讀 發布:2024-05-20 13:28:00 瀏覽:416
推薦高幹小說 發布:2024-05-20 13:14:53 瀏覽:595
艾小圖小說好看 發布:2024-05-20 13:01:42 瀏覽:354
孔二狗東北往事6小說全集閱讀全文 發布:2024-05-20 12:56:21 瀏覽:646
穿越之種田養家太不易有聲小說免費 發布:2024-05-20 12:42:09 瀏覽:306
楊業小說妙手神醫全文章節 發布:2024-05-20 12:14:18 瀏覽:476
好看的幽默風趣的小說 發布:2024-05-20 11:53:10 瀏覽:31
美人為餡電視劇好看還是小說好看 發布:2024-05-20 11:52:29 瀏覽:987
獵艷村少搜狗免費閱讀小說下載 發布:2024-05-20 11:38:45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