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㈠ 現代武俠小說的鼻祖是誰
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平江不肖生。基本介紹: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本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近代著名武俠小說家,為20年代俠壇首座,
㈡ 新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誰
武俠小說開山鼻祖很多人認為是還珠樓主的《蜀山奇俠傳》(區別於以前的演義武俠小說),至於「新武俠」這個概念,是因為金古梁古典武俠達到巔峰後為了區分,同時新武俠有點兒仙俠與玄幻的風格和設定,至於有沒有鼻祖我不知道,但最出名的是黃易
㈢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開山鼻祖,他筆下的第一高手是誰
我覺得梁羽生筆下的武林第一高手非金世遺莫屬。梁羽生被稱之為新派武俠的開山鼻祖,他的寫作風格還是非常獨特的,所以他與傳統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和古龍有著很明顯的區別。其中《雲海玉弓緣》是梁羽生最經典的武俠作品,裡面的男主角金世遺被很多書迷認為“武林天下第一高手,這部小說也是圍繞金世遺這個小說人物展開的。
一說到金庸,很多人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經典小說,談到古龍,大家就會想到《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傳奇》、《碧血劍》等優秀作品。但是說到梁羽生,大家卻很難想到他小說的書名。但讀者如果是一位武俠迷的話,那他就耳聞能詳了。
其實我覺得梁羽生的武俠作品還是非常優秀的,他的書迷也是非常多的,只不過他的知名度沒有金庸和古龍高罷了。每位讀者的喜好都是不同的,有些讀者甚至還認為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情節比金庸和古龍的小說情節更為吸引人。
㈣ 中國三大武俠小說家
公認的是金庸、古龍、梁羽生
㈤ 武俠最早開始於什麼時期 誰才是武俠文化的鼻祖 未來
分新舊
舊派:最早來源已不可察,有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整合包拯故事和江湖豪俠的事跡結合而成。
新派:民國時期新派就已經隱隱成型,有《五女七貞》、《永慶昇平》、《小五義》、《續小五義》,民國《三俠劍》、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即《童林傳》)等等,已經有了新派的構架。也有人走向了最初的玄幻道路,比如網路玄幻文學的始祖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龍虎鬥京華是新派武俠的最早之作,這是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主要講述了義和團進北京的事跡。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其靈感來自於當時形意拳大師和太極拳大師要交手,在港澳地區引發了轟動,被宣傳為龍虎鬥,於是梁羽生先生趁機創作了龍虎鬥京華,為新派武俠第一本小說。
新派武俠的發展:這里主要要誇獎金庸先生。當時武俠小說在社會地位很低,屬於獵奇的市井文學,屬於最低級的文學,大量的劣質創作往往也針對於黃暴恐三元素,加上大量的武俠誇張描寫,使得很多文章烏煙瘴氣。而金庸的創作射鵰英雄傳給武俠小說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尤其是其核心價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讓武俠小說擺脫了低級文學的帽子,走入主流價值觀。也幫助了清華,北大當時的「武俠小說是否有價值」這一辯論戰里,支持武俠一方的勝利。
金庸先生歷史,文字功底深厚,又有大量的劇本寫作經驗。加上他自己辦報紙,寫社評,散文,在當時魚龍混雜的武俠創作中脫穎而出,而且金庸嚴格遵循武俠不可過於玄幻,掌握了武俠的純粹性,比起其他戰鬥力崩壞的作品,金庸武俠里的角色並不沒有那麼移山填海般的實力,卻反而更顯得更加強大有力(舉個例子,三流網文里控制無數宇宙的邪神,也比不上固古惑仔里聽著藍色多瑙河神經質的把受害者從樓上扔下去的張耀揚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角色不是靠戰鬥力強就能塑造的更強的,而是靠劇情,靠描寫,)。加上他擅長把人物放在歷史里寫的特點,更顯真實感。歷史-純粹武俠-俠之大者的精神,是金庸對武俠的巨大貢獻
另一位要說古龍,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光說文字,古龍的人物,場景,氣氛描寫更勝一籌。金庸則在歷史感,時代感,大場景上更有其獨到之處。很多文學青年會更喜歡古龍,因為其文字和情感把握更加細膩靈動,而很多熱血青年更喜歡金庸,其歷史感和豪情萬丈的時代感帶動了所有角色的升華,而不需要具體細致描寫一個人一物
㈥ 台灣武俠作家中第一個標明新派武俠小說的人是
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真正步入輝煌,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幾乎都出自這一時期。包括《楚留香傳奇》、《七種武器》、《陸小鳳》等三大系列,以及《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大人物》、《九月鷹飛》及《天涯。明月。刀》等共10 余部書,總計30 余個故事。——這里將「系列」稱為一「部」,而將系列中的分部稱為一個故事,似乎比直接稱「部」更合理——從此,古龍由「三劍客」的「跟班老弟」,變為與之並列齊名,被稱為「台灣四大名家」;進而,又由「末座」升為「榜首」;進而,古龍又與三劍客拉開距離,繼續「高攀」,直至與金庸、梁羽生兩大宗師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蕭十一郎》之有名,而且在古龍小說創作中具有特殊意義及重要地位,是因為這部書是先有電影劇本,再由電影改為小說的。——1970 年前後,武俠電影導演們「發現」了古龍的小說,尤其是香港導演楚原,原是拍粵語片及喜劇片,後與古龍合作,成為一代武俠電影名導,不僅將古龍的許多小說都改編成電影,從而使古龍的名聲蒸蒸日上,一時無兩;而且在1972 年,一代武俠天皇巨星李小龍去世後,楚原以古龍電影的情節詭奇為特徵,在影壇自成一派,與劉家良的武打功夫、麥嘉等人的功夫喜劇鼎足而三,支撐起武俠電影的輝煌的天幕。古龍的小說,如《楚留香傳奇》等,因多由各自獨立的故事組成,正好每個故事可拍成一部電影。當然比金庸的那些「大部頭」更容易改編。所以,古龍真正成了電影界的「搶手貨」,因而他乾脆干起編劇來,寫了《蕭十一郎》的劇本。這部電影同楚留香、李尋歡的故事一樣成功。再改為小說,亦大為出名。甚至這部小說的名聲,超過了它應得的佳評。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龍的小說受到電影編劇的影響之後,(1)是情節更加精練;(2)結構更加嚴謹;(3)語言形式更加電影化:對白多而精彩,形式分行更多更細。——為其以後的創作及其風格的成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古龍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雖然我不同意「古龍之前無新派」一說,但我卻要說,古龍的革新,的確是前無古人的。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的「求新、求變」的藝術追求,勇於探索、創新,打破陳規俗套,另闢蹊徑。
(2)更大膽的「中西結合」,引進西方文藝的技術與形式。
(3)更大膽的「古今結合」,並厚今薄古,將小說創作的重心轉移到「今」上。
(4)獨創性的「俠我合一」,在武俠小說創作上開了「自我表現」的先河。
(5)獨創性的「詩化文體」,簡潔、機智、快節奏,富有詩性。以上幾點,是古龍革新的成就,也是古龍小說——當然是指具有「古龍風格」的小說——的藝術特徵。
㈦ "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是誰
新派武俠小說
今古梁溫,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卧龍生、司馬翎、倪匡、蕭逸
近幾年在大陸新興的古典武俠小說作家--"大陸新武俠"
代表有:
鳳歌,小椴,滄月,步非煙,方白羽,慕容無言,時未寒,楊叛,盛顏
㈧ 台灣武俠小說家中第一個標明新派武俠小說的人是
金庸、
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小說鼻祖。從創作時期看,梁羽生比金庸起步早三年;從
成就和影響來看,則金庸勝過梁羽生。
㈨ 作為新派武俠的開山鼻祖,梁羽生為什麼名氣不如金庸
說到武俠小說,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金庸和古龍,但是很少人會想到梁羽生。其實梁羽生才是新派武林小說的開創者,那麼就讓人感到很奇怪了,梁羽生既然是武林小說的開山鼻祖,為什麼他的名氣都比不上古龍和金庸呢?其實梁羽生的名氣之所以沒有金庸名氣那麼大,主要原因是出在他的小說上。其實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梁衍生小說中舍刻畫的人物並沒有太多的俠氣,第二個原因就是他所描述的武林高手不夠活躍,第三個就是他小說的寫法不夠大眾。
除此以外,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最大的缺點就在於梁羽生的小說缺乏一種俠氣。他刻畫每一個武林高手都過於完美,反而就會讓他們喪失一種接地氣的俠氣。他的小說並不像金庸和古龍那樣簡單抽爆。但是金庸和古龍確實因為這種簡單粗暴樣情節,讓小說愛好者看起來更加順暢,更加痛快。
㈩ 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誰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的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譽為「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趙煥亭則有《奇俠精忠傳》留世
在三十年代後,最有名的武俠小說家便有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朱貞木和王度廬。這主要分為還珠樓主的神怪武俠小說,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鄭證因的技擊武俠小說和王度廬的言情武俠小說等四大派武俠小說。
在民國武俠小說作家中,還珠樓主也許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語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溶匯貫通於小說之中。其著名小說有《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和《雲海爭奇記》等40部。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在武俠與社會生活方面結合得是十分緊密的,他受魯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運動影響很深,本身又是記者出身,他常常是通過武俠思想與社會現實的脫節來批判社會的黑暗,在寫武俠們的可敬可愛的同時,也寫出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悲壯、感慨與無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錢鏢》、和描寫白蓮教起義的《黃花劫》等。鄭證因當年的《鷹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將武俠的豪氣與精妙的武術與驚險的情節融為一體,並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描寫。其一生一共創作了一百〇二部作品,為當時作家之最。被人稱為技擊武俠小說一點也不為過。
而王度廬的武俠小說則重言情,寫到生死纏綿處,常惑人至深。後起的港、台武俠小說,也大多走的他開拓的這條「悲劇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龍》等「鶴鐵五部作」。而他們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則是還珠樓主李壽民,他七歲便登峨眉、青城學氣功,十六歲與才女文珠相戀,因家變而失戀,寫《蜀山劍俠傳》時,筆名還珠樓主,就是用於紀念文珠的。後與大富豪之女孫經洵的婚姻更是轟動一時,孫父曾反對這樁婚姻以「拐帶良家婦女」的罪名將其告上法庭,而孫經洵則在庭審時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無罪開釋,一時傳為美談,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還珠樓主李壽民本人,在「七七」事變後,因拒絕出任日寇偽職,被抓到日本憲兵隊受盡嚴刑拷打達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嘆!他的作為本身,也充滿著一種俠義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許還珠樓主繼續放毒」的文章,卻使他讀後因悲憤而腦溢血,此後病榻兩年有餘,口授完長篇小說《杜甫》後,對夫人孫經洵說你要多保重後,溘然長逝,令人惑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