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武俠小說
博學多才的金庸把他的描寫喬峰、虛竹、段譽及王語嫣、阿朱等的武俠小說取名《天龍八部》,是取材於佛教術語,藉以形容江湖武林千奇百怪的人物,其實作者也以此在象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佛教術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意為海)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說法的靈鷲山前,聽釋迦牟尼講說《妙法蓮華經》之後,向釋迦牟尼佛進獻寶珠,即刻轉為男身,騰空而起駕祥雲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度眾。這個罕見盛況,為天龍八部所見。
《天龍八部》是金庸也是整個現代武俠小說的代表作,著於1963年,歷時4年創作完成。豪爽大義的喬峰,憨直平易的虛竹,多情善感的段譽,醉心皇位的慕容復,捨身為愛的阿朱,刁鑽狠辣的阿紫,因愛生恨的康敏等等本色出演的是那麼的有血有肉,豐滿奇特!這部書影響力巨大,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中。
Ⅱ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書名有什麼含義
「天龍八部」
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龍八部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所謂「天龍八部」是佛經用語,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作者以此為書名,旨在象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Ⅲ 金庸寫了那麼多武俠小說,為什麼說《天龍八部》是他的巔峰之作
金庸和古龍,兩個人的作品,一直廣受人們的喜愛,金庸小說共計十五部,古龍作品高達七十餘部,這些作品,承載我們的青春和記憶。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喜歡金庸和古龍,但是現實生活中,我發現一些趣事,喜歡古龍的人,通常不愛金庸作品,反之,喜歡金庸的,也不喜古龍小說。
首先分析金庸作品,每部小說之中,都會有一個主角,這個主角從普通人,慢慢成長為一代大俠,《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起初只是蒙古大漠中,再普通不過的孩子,雖然毅力驚人,但是學武功的時候,也是磕磕碰碰,最終舉步維艱成為蓋世豪俠。
當然遠不止郭靖,如果仔細品閱,你會發現,金庸作品中,主角都是如此,例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七歲習武,而後加入丐幫、《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從小深受寒毒之苦,昆侖山修煉五年九陽神功,才成為武林至尊、就連《俠客行》里的石破天,也是從小小的孩童,成為受人敬仰的俠客。
Ⅳ 《天龍八部》故事簡介
北宋年間,外族紛紛覬覦大宋國土,形成漢、胡對立的局面。丐幫幫主喬峰因拒絕副幫主妻康敏之愛遭報復指為契丹人後裔而受盡中原武林人士唾棄。
喬峰力平反遂四齣追查身世,期間認識了大理世子段譽及虛竹和尚,並結拜為兄弟。 喬峰追尋身世時屢遭奸人所害,含冤莫白,更錯殺紅顏知己阿朱,後為救朱妹阿紫尋醫至大遼,輾轉成為大遼南院大王,但與中原關系則更趨惡劣。
段譽為人豁達開朗,逃避習武卻屢獲奇功;先後留情於木婉清、鍾靈,卻痴戀貌若天仙的王語嫣,但王語嫣只鍾情其表哥慕容復,三人陷入一段糾纏不清的苦戀。虛竹天性純良,深得高人指點,武功高強,宅心仁厚因緣契合,成就了與夢姑的一段奇緣,成為西夏駙馬。
在宋遼相爭的時勢下,各種江湖及情感上的恩恩怨怨正等著他們去面對,幾人的不同際遇、情感上的糾葛共同構成了大義情操、壯士英雄的豪情壯志。
(4)天龍八部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天龍八部》是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自1963年問世以來,在海內外華人讀者中廣受歡迎且經久不衰。
2005年,《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入選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受到廣大中學師生的歡迎,同時也在中學教育界和社會有關方面引起廣泛關注。
文學作品是在觀念中對社會現實進行重新構建與整合而形成的一種虛擬世界。在《天龍八部》中,作者將俠骨柔情與歷史風雲結合,將江湖與人生貫通,極大地拓展了武俠小說的創作境界,增強了武俠小說的可讀性,提升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性。
Ⅳ 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武俠第一;笑傲江湖,小說第一」...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射鵰」,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說,而現在則最推崇「天龍八部」。我覺得這種改變與我的成長和閱歷的豐富有很大的聯系。事實上,這個改變的順序也大致和金庸創作的順序相符。
最早喜歡「射鵰」,後來自己分析,主要是因為其人物刻畫的非常單純,直接,功能性強。郭靖一味地「蠢」,黃蓉一味地「靈」,黃葯師一味地「邪」,等等。內容也是故事性極強。「笑傲江湖」則是全書諷刺政治,其中許多影射的意味非常明顯。相比前期的小說,人物刻畫方面也變得復雜。剛上大學的我思想還是比較激進,自然喜歡這種小說。
然而「天龍八部」有其他所有武俠小說(包括古龍等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沒有的一種氣概在其中。讀「天龍八部」的時候,我直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恢宏、磅礴的氣勢。這種感覺非常特別,只有少數幾本書能給我這種感覺,比如「紅樓夢」。其他武俠小說,大都是涓涓細流,小橋流水,而「天龍八部」則可比作黃河奔流。
首要的區別在於其主旨的宏大。你可以說「射鵰」只是在寫故事,可以看作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網路小說;「笑傲江湖」是在寫政治,或者是在寫中國政治;「連城訣」寫人性黑暗面;「神鵰」寫愛情。但是「天龍八部」所涉及的內容,很難用一兩個詞概括。事實上,「天龍」裡麵包含了金庸對佛學,哲學,人性,等等許多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或者乾脆說是對「人類」的思考。這是其他武俠小說沒有涉及過的。或者說,是其他作家沒有自信駕馭這樣宏大的主旨。
此外,從文學技法上說,三條平行主線,其他出場人物數量極大而又互相聯系,包括武功體系也是最為復雜。而其中最為值得稱道的,就是全文濃厚的希臘式悲劇色彩,也是其他武俠小說很少涉及的。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造就了一部可堪稱為「名著」的一本武俠小說。
----------------------------------
我個人覺得「鹿鼎記」應當算是金庸封筆之前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冒險,從寫作手法來說,包括荒誕手法,主角韋小寶的武功和人品、民族問題(滿漢矛盾)等等,都完全不同於之前的金庸小說。但是,不能因為這種嘗試和冒險非常膽大,就以此來抬高小說的地位。從小說思想上來說,「天龍八部」是典型的佛學,而「鹿鼎記」展現了一種「大一統」和「無為」的思想:年齡大小,身份高低,武功強弱,政治力量強弱,都沒有任何意義,在佛學的基礎上,和道家又有點不謀而合的意思,這相比「天龍八部」來說又更深入了一個層次。可是,這同樣不是評判小說的唯一依據。不能因為思想深入了一層,就說這部小說比另一部小說好。就像兩首歌曲,一首描繪愛情,一首探討人生,但是判定歌曲好壞的標准,還是要客觀地歸結到是否「好聽」上來。
至於到底「鹿鼎記」和「天龍八部」孰優孰劣,這個問題真的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鹿鼎記」有點像「堂吉訶德」,而「天龍八部」更像「雙城記」。「鹿鼎記」像是周伯通的七十二路空明拳,而「天龍八部」像是蕭峰的降龍十八掌。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天龍八部」這種氣勢恢宏的小說,而「鹿鼎記」屬於旁敲側擊、劍走偏鋒,可以給我帶來新鮮感,引起許多思考,但單從感官上來說,終究沒有辦法給我帶來和「天龍八部」一樣大開大闔,雷霆萬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的感受。
Ⅵ 小說天龍八部的所有主人公
段譽:段正明、段正淳、段延慶(惡貫滿盈)、皇妃、刀白鳳、秦紅棉、甘寶寶、阮星竹、王夫人(阿蘿)、王語嫣、木婉清、鍾靈、高升泰、巴天石、華赫艮、范曄、褚萬里、古篤誠、傅思歸、朱丹臣、南海鱷神(凶神惡煞)、雲中鶴(窮凶極惡)、鍾萬仇、崔百泉、過彥之、枯榮大師、本因、本觀、本相、本參、黃眉大師、破疑、破嗔、鳩摩智
蕭峰:蕭遠山、阿朱、阿紫、游坦之、馬夫人(康敏)、徐長老、白世鏡、項長老(傳功)、陳長老(孤雁)、吳長老(長風)、宋長老、奚長老、全冠清、張全祥、李春來、劉竹庄、易大彪、完顏阿骨打、耶律洪基、耶律重元、耶律涅魯古、和哩布、耶律莫哥、室里、頗拉蘇、游驥、游駒、趙錢孫、單正、單伯山、單仲山、單叔山、單季山、單小山、智光大師、朴者、向望海、祁六、鮑千靈、許卓誠、譚公、譚婆、譚青
虛竹:玄慈、葉二娘(無惡不作)、無涯子、天山童姥、李秋水、夢姑(西夏銀川公主)、蘇星河、丁春秋、康廣陵、范百齡、苟讀、吳領軍、薛慕華、馮阿三、石清露、李傀儡、摘星子、天狼子、出塵子、烏老大、桑土公、玄黃子、章達夫、瑞木元、黎夫人、安島主、區島主、哈大霸、余婆、石嫂、符敏儀、程青霜、梅劍、蘭劍、竹劍、菊劍、左子穆、辛雙清、司空玄、不平道長、芙蓉仙子崔綠華、劍神卓不凡、珠崖雙怪、欽島主、霍洞主、司馬島主、於洞主、雲島主、龔光傑、容子矩、干光豪、葛光佩、郁游標、錢光勝、唐光雄
少林:神僧、玄渡、玄難、玄痛、玄苦、玄寂、玄慚、玄愧、玄念、玄凈、玄垢、玄鳴、玄石、玄滅、玄生、慧真、慧觀、慧凈、慧方、慧輪、止清、止湛、止淵、緣根、青松
慕容氏:慕容博、慕容復、阿碧、鄧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風波惡
其他:神山上人、觀心大師、道清大師、覺賢大師、融智大師、神音和尚、哲羅星、波羅星、姚伯當、司馬林、諸保昆、諸葛中、馬五德、赫連鐵樹、努兒海、宗贊王子、趙煦(宋哲宗)、范祖禹、蘇轍、范純仁、瑞婆婆、平婆婆、嚴媽媽、幽草、小翠、小茶、小茗、諸師弟、姜師叔、孟師叔、阿洪、阿勝、老顧、老汪、小畢、老賈、金二
(二)、提到名字但未出場的人物
玄悲、五葉大師、玄澄、靈門禪師、元元大師、七指頭陀、汪劍通、柯百歲、孫三霸、九翼道人、秦伯起、章虛道長、都靈道長、司馬衛、秦公望、海風子、王維義、鶴雲道長、方大雄、喬三槐夫婦、駱氏三雄
(三)、隱含的重要人物
神仙姊姊(李秋水的妹妹)、王夫人之母、天山童姥的師妹
Ⅶ 金庸以"天龍八部"為小說名,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龍八部」原為佛教用語,後被當代著名作家金庸用作做書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著於1963年,是金庸最著名的武俠小說之一。
「天龍八部」,又稱為「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Ⅷ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書名有什麼含義
天龍八部出自於佛經,他的意思是指八種「非人」的存在,因為這八種「非人」以「天」和「龍」為首,所以天龍就在前,按照順序是: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8)天龍八部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4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
Ⅸ 有關天龍八部的武俠小說
就是【天龍八部】吧
▪ 《飛狐外傳》
▪ 《雪山飛狐》
▪ 《連城訣》
▪ 《天龍八部》
▪ 《射鵰英雄傳》
▪ 《白馬嘯西風》
▪ 《鹿鼎記》
▪ 《笑傲江湖》
▪ 《書劍恩仇錄》
▪ 《神鵰俠侶》
▪ 《俠客行》
▪ 《倚天屠龍記》
▪ 《碧血劍》
▪ 《鴛鴦刀》
▪ 《越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