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創作類型化特徵
Ⅰ 網路文學有哪些特點
網路文學首先是文學創作的平民化。傳統的文學創作,其創作主體是那些具有明顯專業特長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通過報刊書籍得以和讀者見面,作品在發表之前必須經過文學編輯或出版商的選擇。因為報刊書籍的質量與其訂戶和銷量密切相關,所以出版商、編輯對作家的專業水平和作品的質量會相應提出較高的要求。
Ⅱ 網路小說的特點
1、口述形式,貼近生活。
2、開篇展現誘惑,隱藏重點,小說寫到中間一定要穿插曲折劇情,在男主角終於得到女主角之後,大結局鐵定是悲慘結局,不會是那種從此之後王子與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3、人物特點,男窮女性感,男主人公各方面條件相對平凡,但是思想極度齷齪……最根本的特點是擅長意淫,符合大眾獵色心理,夠不夠格的先去憑空去想像一番;女主人公,大眾情人類型,年齡無所謂,花樣年華,或半老徐娘也可,但是一定是極性感,胸大,性格孤僻,難接觸,冷傲公主一個,一般出場定位為男主角的上司或者同事,至少也是要在一個辦公大樓或者高檔寫字樓內上班,是男主角多年的性幻想對象。
4、劇情安排,偶然事件讓倆人從點頭交情到能見面說話,然後男主角幫了女主角一個大忙,有恩,然後倆人出去吃飯,了解內心世界,暴露女主角苦悶陰私事男主角大為同情,這個時候身體接觸為擁抱,之後女為主動,發展到這里,男主角基本已經去參觀過女主角的駐地閨房,並結結實實意淫了一把,如果女主角有妹妹或者半大閨女的話,男主角也在參觀過程中捎帶著一起意淫了,女主角會不避諱地守著男主角在家洗澡(關著浴室門,男主角在客廳意淫著並且心情激動到了極點,女主角從浴室出來時,一定會是半掩著睡衣,雙峰高聳若隱若現,故意讓男主角能約莫著看個大概,但是到此嘎然而止不會有接下來的事情發生,都矜持著吶!);劇情發展到這里,順水成章地應該男主角就要順利佔有女主角,其實不然,劇情出現曲折,暴女主角黑幕,例如來自於上司的性騷擾或者幼女時期的悲慘往事,男主角此時要進行激烈的心理斗爭,做良心與邪惡的大抉擇,這期間要穿插出現多個性感女配角來加大劇情的跌宕起伏。臨到大結局,癩蛤蟆吃上了天鵝肉,男主角終於得手了,但是他的心情一定是很沉重,女主角要麼不辭而別,要麼暴病需醫。。。。
5、小說里的出場人物都是白領,屬於那種日常閑散時間比較多的人,地點除了高檔寫字樓就是go-vern-ment機關,男女主角無一例外都愛整潔講衛生。反派人物為大款或者高級領導,思想骯臟為人邋遢,鐵定是一擲千金的冤大頭無疑,且垂涎女主角多年未得手,根據劇情安排,這些強勢人物還要對男主角進行人身攻擊威脅,金錢或者高級職位誘惑,男主角意志堅定,斷不受此誘惑,一心以上女主角為己任,雖艱辛萬難也再所不辭。
6、小說里要穿插一些時事新聞,並安排為故事某方面背景,強調劇情真實感。
7、常見名詞,寶馬,保時捷等名車,各小資品牌服飾香水以及化妝用品,以及大量的國外品牌和英文單詞在小說里不斷穿插出現。
8、小說里使用率最高的名詞是「乳房」,乳房——男主角前期多半是用眼睛來意會,中期用心來感受,後期多半用手來具體體會。一般這樣的小說里對乳房的描寫極其詳盡,對其他部位則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
9、性描寫很粗放,幾筆帶過,說幾個重點就完結,留下充分地想像空間,實為有意縮筆掩蓋,否則與色情小說拉不開檔次。
10、湊10條吧,按照套路劇情,頭回倆狗男女做雲雨事之時,男主角鐵定因為心裡緊張而導致陽痿,為女主角善意地安慰他不要傷心等等,然後在時隔不久地第二次,男主角又生猛無比,女主角愕然之餘免不了嬉笑男主角一番
Ⅲ 關於寫小說,小說的類型,都是如何去描寫
網路類型小說拓寬新世紀文學之路
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歷史性、飛躍性的變革,一方面為文學表現提供了巨大空間,一方面也增加了文學表現的難度。在純文學寫作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的同時,文學圖書市場卻是另一番景象,娛樂化和快餐化的浪潮風起雲涌。船大掉頭難的傳統文學,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一時陷入尷尬境地。與此同時,無門檻、低成本、交互性強的網路文學,以全新的傳播方式和寫作形式異軍突起,成為捕獲空前發展機遇的一匹黑馬。 (更多精彩新聞 請訪問京華網www.jinghua.cn)
經過十年的磨礪與整合,仍處在迅猛發展之中的網路文學,雖未出現與傳統經典作品相匹敵的震撼之作,但所取得的成就不應該被忽視。就我個人觀察,區別於傳統文學的「個體寫作」模式、「集體寫作」模式是網路文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也就是說,網路文學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這無疑為類型寫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近年來相繼脫穎而出的架空小說、穿越小說、新歷史小說、新軍事小說以及幻想類小說等,一浪超過一浪,就是很好的證明。我甚至大膽認為,網路類型小說作為一股新的文學力量,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將有可能以「集體寫作」形式豐富當代中國文學的譜系。目前,人氣旺盛的「架空小說」和「穿越小說」類型化已經較為完備,不僅網路上廣為流行,落地出版後同樣在傳統閱讀中產生了廣泛影響,這應該說是新世紀文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架空小說 旨在追求精神著陸
寫作時保留歷史人物的性格,保留人物關系及一些相關事件,但時常改變事情發生的空間。如古代架空現代,現代架空未來,未來架空異空間,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架空小說的基本構成。在日語中「架空(かくう)」一詞代表虛構的意思。近年來很多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年輕人喜歡直接拿來使用,例如「架空的人物」、「架空的小說」等,實際意思就是「虛構的人物」、「虛構的小說」。
兩大類型 歷史 軍事
具體說,「架空」即「並非真實發生的虛構背景」,包括過去及未來。所謂「架空」並非杜撰和憑空捏造,而是在歷史發展中引入變數並記錄改變後自然演變而成的歷史。是當今現實生活中的主人公因某種不可抗力(包括神力、外星人力、超自然力等)回到過去或未來甚至平行空間,在作者虛構的或改編的歷史(或未來)中利用現代知識與技術在歷史中生存並改變歷史、創造歷史的一類小說。這個類型也包括轉世重生類小說。嚴格意義上說,「架空」是對人類文明反思的藝術再現,是一種全新的藝術樣式。
一般認為黃易的《尋秦記》是「架空」小說的鼻祖(亦說是「穿越」小說的肇始者),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則使架空小說產生廣泛影響。架空小說的類型有很多種,目前較為流行的主要是架空歷史和架空軍事兩大類。從特點上分析,架空小說幾乎匯集了所有網路非現實題材小說的重要特徵,比如它融合了包括玄幻小說、奇幻小說、魔幻小說等在內的幻想類小說的奇思妙想,嫁接了搞笑小說、武俠小說、穿越小說等時空交錯類小說的奇特遭遇。其實,架空的魅力在於主人公知道歷史發展的走向,了解幾千年的政治文化科技的成果,這樣的人回到了古代,就是一尊先知先覺的神,具備了強大的改變他人命運和歷史走向的能力。這一點,與每一個普通人內心深處那種潛在的操控命運的超人念頭非常吻合。這樣,讀者就很容易把自己帶入到角色中去,與其一同呼吸成長。
在架空小說領域,《新宋》、《明》、《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曲線救國》(又稱《二鬼子漢奸李富貴》)、《新中華春秋傳》、《命運的抉擇》、《朔風飛揚》等一批作品為人們所熟知。這些作品雖各有側重,同時兼有架空歷史和架空軍事的元素,其中不無作者對歷史的獨特思考,比如灰熊貓的《命運的抉擇》就提出了封建軍隊的建設問題。
架空時代 三國較多
就出版的情況看,三國時代的架空作品最多,唐代架空的也有一部分。阿弩的《朔風飛揚》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部,小說虛構了李天郎這個人物,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長兄李建成的遺腹子,從小在日本長大。回到中國後,李天郎備受當朝皇帝的猜疑,他被派往西域的安西軍當了一個小兵,目的是希望他無聲無息地死在戰場上。但是李天郎很爭氣,從一個小兵做起,一刀一槍地拼殺到高級戰將的位置,打遍西域無敵手,最後在著名的怛羅斯戰役中,兵敗於阿拉伯人後失蹤。北周的架空小說《黃沙百戰穿金甲》講述了一個回到北宋之前的北周時代的特種兵侯大勇的故事。
隋朝統一中國之前,中華民族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民族融合,史稱「五胡亂華」。胭脂魚的《燕雲亂》取材於那個狼煙四起、英雄輩出的動盪時代的後期——以建康為核心的王權爭奪——隋滅陳並逐步統一中國的歷史進程。這部作品的特點在於寄情於人物但不做簡單的歷史抒懷,而是用自己的歷史觀將人物與時代連接起來。小說寫出了嫉妒、剛強與脆弱的羅藝,寫出了一個亂世少年的心靈史,也顯現出現代人在穿越歷史過程中感悟人生的靈性。
宋朝是另一個架空小說的高潮時代,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一個轉折點,而這個轉折點的最關鍵事件就是宋神宗熙寧二年的王安石變法。《新宋》就是以此展開故事的,書中的主人公石越就是在這個時候,跨過了近千年的時光來到了公元1069年的宋朝。身為一介書生的石越手無縛雞之力,前身是一個在校的歷史研究生,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頭腦中的知識。待神宗死,託孤石越,石越效仿曹操建立開明專制甚至君主立憲,《新宋》描述的是怎樣從上到下通過制度、思想的變化改變社會的一種理想。有人將其同二月河先生的「康乾三部曲」相比較,認為頗得要領。但這無疑會觸碰到一個問題,即二月河的作品都是以確鑿的歷史事實為背景的,而《新宋》顯然不符合這個條件。換句話說,《新宋》若與「康乾三部曲」神似,就違背了架空的目的。
明朝架空則以酒徒的《明》為代表,相對《新宋》而言,《明》是一部更為「寫實」的作品。小說獨辟蹊徑,展示了游離於朝廷和燕王兩大勢力之外的武安國和大明水軍兩種牽制政權的力量。大武雖然手中沒有一兵一卒,但由於軍隊中實力派將領大多與其多有關系,比如水軍是在大武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因此他在大明政治經濟生態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在戰勝外患、內戰北方勝利之後,朱棣企圖謀殺大武,以便掃除稱帝道路上的最大的一個障礙,但是覺醒了的將領和士兵沒有執行這道命令。最後,朱棣在大武和大明水軍以及各地藩王壓力下,拋棄了朱老皇帝的一家之姓的萬里江山迷夢,實行君主立憲,大明王朝在歷經了風風雨雨的考驗磨礪之後,浴火重生。
以清末太平天國架空歷史的《曲線救國》探討了一條救國救民、走向富國強民的道路。當時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已經處於劣勢,所以救國救民也無法採用正面道路。這也就註定了作品含有大量戲謔成分。李富貴是個高考完莫名其妙穿回清末的當代青年。由於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得投奔洋教堂,做了個被同胞嗤之以鼻的二鬼子教徒。李富貴為了裝傻充愣,把太和殿上的太和兩個字念成大和;為了搞死慈禧,就做了一個在晚上可以放光的具有放射性的大床,進貢給慈禧;欺騙日本搞計劃經濟,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的附庸;為了搞共和制,已經是中華帝國皇帝的他,自己糟踐自己去當戲子,以便讓自己身上的光環褪色。但這部小說有概念化的痕跡,作者對歷史的介入也比較明顯。
最後說一說《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這部小說出自一名工科出身的女性之手,實在令我詫異。因為她寫權謀驚心動魄,說智慧千轉百折,在架空世界裡獨樹一幟。更值一提的是,她寫出了中國文人面對社會動盪、
穿越小說 人類不能缺失幻想
台灣女作家席娟的處女作《交錯時光的愛戀》,由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公認的穿越小說的領跑之作,但當時還沒有「穿越」這個說法。從已出版的圖書來看,2007年之前的穿越小說,概念比較狹窄,基本局限於現代女性通過時光隧道進入清朝某代皇室,以清朝康熙、雍正年代居多,故事大體上是描述「穿越女」與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之間的風花雪月、纏綿悱惻。這類小說以及沿襲此風格的作品又被簡稱為「清穿」,多少讓人聯想到當年的《還珠格格》。
早期 「清穿」作品居多
談穿越小說當然不能不提這個類型的發軔之作《夢回大清》。2006年1月,朝華出版社推出金子在網上連載了近兩年的《夢回大清》,很快就引發了一股「穿越浪潮」。《夢回大清》講述現代女孩小薇因一次意外的迷路,竟回到前清皇宮內苑、成為進宮待選的「秀女」的故事。在宮里執著單純的十三阿哥、成熟隱忍的四阿哥竟然都對小薇產生了感情。人間的悲歡離合隨歷史人物的糾葛深入,紛至沓來。在既定的歷史中,小薇身上現代女孩子的不羈、灑脫、幽默和智慧,使得上到皇帝老子,下到侍女,都對她大加首肯,而她卻在十三阿哥和四阿哥的愛情中左右為難……在陪伴十三阿哥高牆圈禁三年後,「九王奪嫡」再度引發風波,小薇面對著再次燃燒的愛與痛、喜與悲。
《鸞:我的前半生,我的後半生》是早期「清穿」的代表作品。目前已經出版了三部。現代女子葉茉爾穿越三百年時光,與康熙朝夕相處,相互扶持地一同走過童年、少年,兩人相親相愛達60年。前半生,她是他姑姑,輔主登基,做亘古一帝;後半生,她是他妻子,看他運籌帷幄,創千秋大業。
早期的「清穿」寫法較為嚴肅,無論是愛還是恨都表現得中規中矩。後來逐漸出現邊緣寫作,加入了搞笑、幽默和游戲的成分。如曉丹叮咚的《穿越時空之神偷》(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就描述了美女扒手季嫣然在穿越清朝後的迷亂之情。
《綰青絲》是早期穿越小說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已經出版了四部。這部小說兼有架空歷史的特點,講的是21世紀的女子葉海花死後借屍還魂,來到一個作者虛擬的時空天曌國的故事。她在古代的青樓彈吉他、唱《卡門》、跳勁舞,上演了一場嫖客爭相競價、千金購買初夜權的大戲;在青樓里策劃「超級花魁」海選;為綢緞庄老闆設計卡通公仔並要求按版權提取銷售分成;在滄州開火鍋店引發飲食革命;甚至仿效狄仁傑為當朝皇帝查明了一樁17年前的宮闈奇案……一系列在現代社會毫無轟動效應的動作,竟使這個清瘦且不美的女子在天曌國名噪一時。
從閱讀層面來看,「穿越」 嚮往一種簡單、純美、遠離現實,能夠緩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工作的不順、愛情的為難,生活的緊張忙碌、背負升學和就業的沉重壓力等等,暫時可以擱置。就文化現象而言,穿越小說和近年來「品歷史」的文化背景不無關系。歷史、言情、虛幻成為穿越時空和文化的魔杖,這本身充分顯示出網路文化的特徵。
發展 呈多樣化寫作
從2007年開始,網上貼出的穿越小說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無論是創作手法還是穿越的時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應該說這是穿越小說獲得市場認可後,網路寫手集體發力的結果,致使這一網路文學的新品種轉眼工夫就迎來了第二個高峰,其速度之迅猛,實在令人咋舌。如果說穿越小說在2006年由《夢回大清》引領,出現類型化萌芽的話,那麼,短短兩年時間內它已經迅速形成類型化。
在新型穿越小說中,變換花樣追求幸福生活、大膽思慕異性、並且引以為豪,已成為「穿越女」們的重要特徵,她們甚至不惜以「花痴」自喻,大聲說出類似「美男如此多嬌,引無數花痴盡折腰」的話來。比如長醉不醒的《清宮遺夢1》(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講述了一個現代女性(花痴女)在穿越後不幸變身童養媳,但善於苦中尋樂的故事。
與此同時,穿越小說中時光隧道的長度突飛猛進,盡頭一下子由最初的大清帝國推到了秦王朝,甚至延伸到了異國他鄉。楊家丫頭的《愛在唐朝》(朝華出版社出版)中主人公穿越千年來到大唐盛世,游歷了傳奇人生。錦瑟無端的《兩世花》(華文出版社出版)中主人公與三國君主糾纏不清,她既是周瑜的紅顏知己,也是孫權的終生摯愛,既是趙雲生命中不可言說的痛,也是曹操的忘年相知,可以說是穿越版的《亂世佳人》。王筠的《秦恨》藉助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讓其人物穿越了兩千年的愛恨情仇。此外還有啞丫穿越秦朝的《秦姝》、曉月聽風穿越三國的《情傾三國》、憐心穿越明朝的《生死戀》等等。
在穿越風起雲涌的同時,還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反穿越的小說。既然現代人可以回到從前,那麼古人也就同樣可以通過時光隧道來到今天,這就是所謂的反穿越小說。因此這個「反」應該理解為「返」,而不是傳統文學理論中所指的「反」。當然,反穿越也有其獨創之處,它將人的靈魂和肉體剝離開來,有的只是靈魂穿越,有的是靈魂與肉體同時穿越,這就在敘事上增加了新的層面,豐富了作品的表達空間。竹心醉的《帶著皇子回現代》(朝華出版社出版)就是這樣一部作品。書中的5位皇子巧遇因車禍穿越時空來到紫禁城的女大學生夏茉,後來他們一同穿越到了現代。就在夏茉與四阿哥的感情升華之時,竟然發現兩人所附身的人是親兄妹,悲痛之下夏茉再次穿越回清朝,跟隨她回到清朝的四阿哥,卻附在了十四阿哥身上。為了愛情,他放棄了皇位,與夏茉雙雙離開紫禁城,享受人間真情。可以看出,作者的反穿越並非噱頭,而是根據故事發展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跨國度穿越也趕上這一班快車,犬犬穿越赫梯統一米特時代的《第一皇妃》(朝華出版社出版);羅衾穿越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王妃》(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旅居瑞典的Vivibear是一位頗具創新意識的作者,她不僅有穿越回秦朝尋父的《尋龍記》(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有穿越若干個王朝的《尋找前世之旅》(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還有穿越日本的《恨相逢之戰國之戀》和《平安京之宋姬物語》。
目前,數百餘部不同形式的穿越小說在網上連載,平均每月都有10多部落地出版,各種奇思妙想如繽紛的煙花照亮了網路空間,給讀者不斷帶來新的閱讀驚喜。如果有人問我穿越小說為什麼會贏得讀者的青睞,我的回答是:人類永遠不能缺失幻想
Ⅳ 文學類型化的內涵還有其表現特徵是什麼
「類型文學」是指題材明顯相同,受眾群體相對固定的文學創作形式。 例如: ——科幻小說; ——奇幻小說; ——偵探小說; ——懸疑小說; ——恐怖小說; ——武俠小說; ——財經小說; ——校園文學;
"類型小說"是一種小說模式,強調小說要適合大眾的閱讀,尋找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的結合點,使文學書也能成為暢銷書。小說創作強調講故事的技巧,注意情節的沖突,設置懸念,適時煽情。
類型小說的生命力並不在於類型本身,而在於它所能夠體現的情感。比如恐怖小說能夠激發讀者的恐懼,言情小說會激發起人的愛情,軍事題材作品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真正的小說不在類型、技巧、手段,最主要的是要有針對性地激發起人最根本的情感。一個作家若能夠有這樣的深度,是可以成為大師的。
其實就跟我們分學科是一樣的道理,各類型的分在一起,才能往這個方向更加深入具體發展,讓其特徵更加明顯。現在學科越分越細,學科內的研究方向,也就是類型也越分越細。
Ⅳ 網路文學的特點有哪些
創作群體不固定,過於鬆散。雖然很多論壇和網站都是以網路文學為主題,不過,網路具有的較大的自由性導致了創作群體的鬆散。鬆散型和隨意性是網路文學非常普遍同時也是很難避難的一大問題。
缺乏創作的動力。網路文學創作者中,職業是非常多元化的,他們由於熱愛而進行網路文學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獲利知名。由於沒有相應的物質回報,所以網路文學創作者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創作,從而對網路文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網路寫作水平較低。隨著網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促進了網路文學的生成和發展,很多網路文學創作者僅僅是愛好者而非專業作家,其中不乏一些較為膚淺,隨意性強的作品,很大一部分作品情節混亂、結構鬆散、缺乏熟練的文學技巧,不能被推敲。
沒有恰當的保護創作者的著作權。對於網路文學而言,侵佔著作權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尤其是網路作品的署名,保護是很難實現的一件事。網路文學不會受到地域和時空的限制,這作為一種優勢因素的同時也使網路上抄襲、剽竊的現象時常發生,所以不能有效的保護創作者的權利,因此,網路文學的發展幾乎是在紙上談兵。這種現象是對作家權利的一種侵犯,同時也是在挑釁傳統的著作權。
文學品味缺乏一種導向作用。很多人將網路文學稱作「快餐文學」,這是因為它出爐快。相當一部分創作都是即興創作,根本沒有深思熟慮,因此炒作的成分就很難避免,因此這就導致了很多捏造事物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和傳統文學的紀實文學有著天壤之別。
所謂網路文學,就是以網路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本身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如果強求網路文學的客觀底線,那就是對網路沒有了解和接觸的人所寫出的作品,以及沒有官方人士在網上發表過(或者說網友流傳上來的文字信息)這類的作品在傳播形式之上大致不屬於網路文學,僅此而已。
應該注意的是,網路文學所具有的特徵並不是局限於所傳播的一個媒介,更重要的則是這樣的一個文學載體在網路傳播之中,形成的一種寫作特徵和行文方式,符合現今網路文學作品所應當具有的商業化價值。
Ⅵ 網路文學的特點有哪些
創作群體不固定,過於鬆散。雖然很多論壇和網站都是以網路文學為主題,不過,網路具有的較大的自由性導致了創作群體的鬆散。鬆散型和隨意性是網路文學非常普遍同時也是很難避難的一大問題。
缺乏創作的動力。網路文學創作者中,職業是非常多元化的,他們由於熱愛而進行網路文學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獲利知名。由於沒有相應的物質回報,所以網路文學創作者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創作,從而對網路文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網路寫作水平較低。隨著網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促進了網路文學的生成和發展,很多網路文學創作者僅僅是愛好者而非專業作家,其中不乏一些較為膚淺,隨意性強的作品,很大一部分作品情節混亂、結構鬆散、缺乏熟練的文學技巧,不能被推敲。
沒有恰當的保護創作者的著作權。對於網路文學而言,侵佔著作權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尤其是網路作品的署名,保護是很難實現的一件事。網路文學不會受到地域和時空的限制,這作為一種優勢因素的同時也使網路上抄襲、剽竊的現象時常發生,所以不能有效的保護創作者的權利,因此,網路文學的發展幾乎是在紙上談兵。這種現象是對作家權利的一種侵犯,同時也是在挑釁傳統的著作權。
文學品味缺乏一種導向作用。很多人將網路文學稱作「快餐文學」,這是因為它出爐快。相當一部分創作都是即興創作,根本沒有深思熟慮,因此炒作的成分就很難避免,因此這就導致了很多捏造事物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和傳統文學的紀實文學有著天壤之別。
Ⅶ 請談談網路文學的審美特徵
21世紀被稱為網路的世紀,隨著互聯網的不斷迅猛發展,文學創作也被搬到了電腦屏幕上。網路文學的出現不僅拓展了文學的生長空間,表現出一種新的文學現象,而且對傳統文學的觀念和審美標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戰。一般說來,網路文學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傳統印刷文學的網路化,即網路上的文學;另一類是指網路原創文學,即僅僅在網路上產生、傳播和接受方式更具有傳播和閱讀的文學。它又分為兩類:一類網路文學作品可以轉化為傳統的印刷作品,另一類則是運用電腦和網路技術製作,只能在網路上生存的作品。這種更具有網路技術特徵的作品對傳統文學的寫作、傳播和接受方式,對傳統文學的觀念具有更大的沖擊。[1]網路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與傳統紙質文學相比具有一些獨特的審美特徵:一、網路文學的平民化審美立場在傳統的文學創作中,文學作品反映的內容是豐富、廣泛而深刻的,作家們總是要在文學作品中努力追求人文價值、歷史承擔、終極關懷、人倫的關愛,還有藝術的完美表現等。沒有較高的文學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的人很難成為一個大家。但是網路文學卻與此恰恰相反,它使得文學從「精英文學」、「貴族文學」的聖壇上走了下來,成為一種真正的「大眾文學」、「平民文學」
網路文藝有很多新的審美特徵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關注、研究和論說。第一,它和高科技密切結合,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而快速發展和變化。它在創作、傳播、閱讀、存儲等方面,都有和傳統紙質文學作品不同的審美特點和審美作用。它有超強的傳播力,有數字巨大的審美創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變化和快速發展著,審美感染力和影響力巨大得驚人。據統計,中國網民總數已達4億,其中網路文學用戶規模達到1.62億,占網民總數的40%多。
第二,它的作者和讀者有巨大的大眾性。各種年齡、身份、教育程度、文化修養、審美趣味的人都有。這決定了它的內容復雜,形式多樣,技巧豐富,新奇變化很快,作用也廣泛而深入。
第三,它有巨大的自主性、互動性、即時性。它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個性、創造性、新穎性,真正呈現為百花齊放、眾聲合唱、交響齊鳴、蔚為壯觀,形成從未有過的奇麗景象。由於有即時性,就會瞬息萬變,新奇疊出,變化無窮,可以促進與滿足各種各樣的審美情趣與審美需求。
第四,它有巨大的娛樂性,並提升到高層次的審美性。既能悅耳悅目,又能悅情悅意,還能暢志暢神;既能使人快活暢懷,又能使人抒情愉意,還能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第五,因為它有全民參與的大眾性和高科技發布與傳播的即時性,因而它又便於全民性群眾及時抒情和言志的審美傳播作用,可以迅速反映出民聲俗情的新動態。發憤言志抒情,本來是文藝創作的直接動因。《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劉向《新序雜事》說:「人君苟能至誠動於內,萬民必應而感移。」網路文藝可抒發群眾個體親身真切體驗的感情,也必能使群眾個體應而感移,起移風易俗的審美作用。就像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說的「感人密深,而風移俗易」,像王符說的:「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於本,行起於心」,像《淮南子》說的:「歌哭,眾人之所能為也。一發聲,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網路文藝不受拘束,便於群眾個體抒發情性,其審美作用互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值得重視。通過網路文學,還可知俗情民風和審美面貌而考得失,進而移性易俗,其作用也是值得重視的。
第六,它能與高雅文藝協同互補。它能幫助通俗普及的作品與精深高雅的作品互相促進。它有大眾性,可以逐步提高。它可以彌補高雅文學「陽春白雪」應和者少的缺陷,推動後者逐步增強大眾性,達到雅俗共賞。它可以向高雅文學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達到雅俗共賞,使雙方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遠景。
第七,它有無限大的言說自由的空間,帶來新鮮活力和想像智慧,會突破傳統紙質文學很多嚴格的邊界標准,能激發新的創造力,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新景象。大量的生產和點擊率,促使作者首先重視文學的吸引力和娛樂性。為了吸引人,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以能滿足不斷更新的審美趣味,防止讀者對單一的創作模式(即便是新穎的、昨天能吸引人的)產生審美疲勞,就要不斷探索和更新,尋求新的審美內容和審美形式,滿足日新月異的審美要求,推進審美創造和審美要求的不斷更新。
第八,它創造了大眾閱讀個性化、互動化、共享化的新局面,它既要尊重和適應個性審美要求,又要尊重和適應群體審美要求,真正做到個體與群體的並重和辯證統一。全民可以參與的平民化創作與欣賞,推動了群眾性、個體性的認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話語方式、人生經驗、生活感悟的交流,會推動群眾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創造能力不斷更新,推動審美風格、形式、手法多樣變化,豐富和提高文藝審美活動。
以上諸點,也說明網路文學和傳統紙質文學在文藝審美標准原則上既有共同性,也已表現出了一些新的不同的審美特點和審美規律,能豐富我們的文藝審美學,很值得我們重視、關注和研究。
再提煉一下以上所說,我認為,網路文藝全新的審美特徵中有兩個最突出的要點:
第一,它的群眾性,幾乎是全民都可以是作者,也都可以是讀者。把文藝還給人民,讓人民都可以抒發自己的審美感情,都可欣賞自己喜歡的審美對象,這不正是我們大家多年來的審美理想之一嗎?有資料說,現在網路寫作的讀者超過了5000萬,作者達到10萬人。現在,中國寫博客的人數已過億,有的一人開幾個博客。當然,有的開了,又關了,但又有很多新的人開出新的博客。博客以排山倒海之勢影響著網路寫作。有些知名的傳統作家都卷進了開博客的浪潮。紙質傳媒人員常常閱讀博客,直接從中選稿,使之轉化為紙質文本。很多作者從網路、博客中很快聽、看到別人互動的反應,從中得到新的靈感和啟發,以修改自己的作品,或又產生新寫作的靈感。這不也是我們期盼多年的審美互動效應嗎?哪個作者願意自己的作品沒有讀者,聽不到反應,如石沉大海,默默無聞呢?人人可是作者與讀者,作品能得到及時互動的審美反應,這是天大的好事。在這美好的局面中,總會有傑出的好作品涌現出來,我們可以看到文藝審美繁榮發展的春天。
第二,網路文藝的寫作,可以自由抒發情懷,展現性靈,天南海北,中外古今,縱橫馳騁,無不可寫,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感而發,不必有什麼條條框框,功利束縛,復雜限制,苛刻要求。只要自己真心要說,又出於追求真善美的審美真情,都可書寫;天地十分廣闊,寫作十分自由。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個寶貴的美學傳統:我手寫我心,我口抒我情,自由展現真我性靈,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有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鐵肩擔道義,為國為民為人類,這些崇高的思想也必須融化為自己的血肉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性靈情懷,自然而然,不矯揉造作,真切地表現出來,才會有審美感染力,才能真切動人。文學評論家雷達說他以前很少上網,現在也開了博客,「常常只顧了寫博客痛快,看跟帖過癮」,他發現「抱著這種寫作心態的人比比皆是。為什麼?因為博客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互動性、開放性、共時性」。文藝的審美特性就在於抒發作者審美真情,通過生動形象給人以審美感染,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在與欣賞者的互動中獲得創作的愉快。網路文藝能很好發揮這種審美的特性的作用,從中也會產生出好作品。我想,今後會出現更多符合文藝審美特性和規律的好作品,這也是我們要重視網路文藝的原因和根據。
當然,這是它可以具有的審美特性。也不容忽視,現狀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格調不高,媚俗嘩眾,技巧粗淺,脫離現實的作品也還不少。這正說明,它還需要關注和研究,幫助和引導,使之提高,健康發展。
Ⅷ 求解:現在網路小說存在著很多的的流派或者說類型,求概述,特徵,比如,什麼樣的算是設定流,等等
爽文就是說基本上寫的都是一些開心啊搞笑啊 反正就是沒有悲劇的劇情和可以讓人產生憂郁啊什麼的不好的情緒的小說 大概就是爽文 不過你叫我們概括小說的類型哪怎麼概括?類型多了去了!你自己看多了就會明白的。
Ⅸ 網路文學特徵
網路文學的特徵。
我們知道,傳統文學是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文學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強調教化作用,實用功能,表現性突出,講求"形神兼備"及題材的多樣性、風格的豐富性等特徵。網路文學從一開始就呈現了與傳統文學不同的特點。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很大不同。相同的方面是,文學的教化作用是一樣的,但網路文學似乎更強調它的娛樂性;實用功能也一樣,網路也更強調實用性;風格的多樣性也沒變,網路文學的作者廣泛,風格更加多樣化。不同的是,網路文學表現力更強,傳統文學不能表現的事物,網路文學都能表現。比如詩歌舞的一體化,使表現力增強。網路文學的題材更加豐富,傳統文學由於嚴格的審稿制度和報刊雜志審查制度,使有關題材不能涉及,有的甚至給槍斃。網路文學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在政治上不違法亂紀,所謂的性問題、個人隱私心理秘密都可在網路上表現。傳統文學強調文以載道,網路文學出現了許多無主題、無思想作品。文學的娛樂性在網路文學中體現得更充分。從文學樣式來看,網路文學出現了許多新樣式,如小說接力,散文詩接力、詩歌跟貼賽等。當然,必須看到,目前絕大多數網路文學作品大多是轉發作家的現成作品,即便不是著名作家,也是在下面寫好再貼上來的。只能說是傳統文學作品的數字化、網路化,只是在傳播方式、存在媒介上截然不同。只有部分網路文學作品則只存在於互聯網路的虛擬空間之中,其創作手法、風格、傳播與接受方式是特有的。
網路文學有一部分是把原來的傳統文學作品貼上來,供大家閱讀欣賞。這一部分作品不是原創,卻滿足了大眾的欣賞與收藏慾望。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不再是離自己的居所相當距離甚至自己完全不能抵達的場所,這些場館里的文學藝術作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通過個人電腦,輕點滑鼠就可隨時欣賞的"虛擬收藏品"。文學藝術世界從外在進入室內,從實在進入虛擬,從公共進入個人,從過去進入現在,從經驗進入體驗,從鑒賞進入瀏覽。這也是二者不同的功能。
概而言之,網路文學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徵。
一是創作主體的平民性。
個人性。由於網路上的藝術作品都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因此它們都可以被隨意復制而且易於改造。個人主觀意願能夠更大程度地得以實現。
傳統藝術更多體現"公共性",藝術是為更多的人服務的,藝術創作完成之後要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媒介,而網路藝術由於更為強烈的開放性、隨意性,反而更具有"個人性",個人的隨感,一點點靈感,一點點藝術的火花,都可以記錄下來、製作出來,放入個人主頁中去,被人瀏覽,接受他人的反饋意見。網路釋放了人們的"寫作情結",實現了人們的"發表慾望"。
如尼葛羅龐帝描繪的那樣,計算機網路技術將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給蒙娜麗莎臉上畫兩撇鬍子不再是藝術大師的專利。現代藝術大師馬塞爾·杜尚在一張復制的《蒙娜麗莎》上為蒙娜麗莎畫上了小鬍子。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麗莎"被冠以新的標題,成為杜尚的藝術"名作"。在互聯網路上,將能看到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改頭換面,隨心所欲地復制、塗抹與刪改。
從欣賞角度看,網路藝術把電影劇場、音樂廳、圖書館等藝術鑒賞的公共場所縮小、拉近到個人計算機的"桌面"上來。
網路軟體研製也正向這個方向發展。電視的特點是所有觀眾看到的節目能夠針對特定的團體或個人播出,甚至能夠把節目送到你的尋呼機或者蜂窩電話中。這種"窄范圍廣播"正在把互聯網路變成一種個人廣播系統。
網路藝術語言具有平面化、大眾化、公共性的特點。網路藝術是開放的、可修改的,考慮到作品要面向廣泛的大眾,網路藝術創作語言上更為平實,更具有公共特點。目前網路藝術的創作絕大多數都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個人自我展示。
電腦繪畫產生以來,專業畫家和業余愛好者的界限也趨於消失。如,電腦使一些有鑒賞力而美術基礎不夠好的人進行藝術創造成為可能。有時候,用電腦從事繪畫創作,常因一時疏忽而獲得一種意外的效果,這種偶發效果是傳統技法不能帶來的。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通過電腦進入藝術創作領域,電腦使非專業藝術創作人員的潛在才華有了極大的釋放空間。
綜合性。網路藝術是一種交融性的綜合藝術。計算機技術使信息的物理性從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存儲形式同時發生改變。網路藝術的存在,使藝術的保存、傳播發生了質的變化。多媒體技術把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達到圖、文、聲、像並茂。在網路上,詩歌、小說、廣告、戲曲、散文、繪畫、動畫、流行音樂、電影(畫面)、電視等均可相互交融,相互拼湊、剪切、粘貼在同一主頁上,或者建立起從一種藝術樣式到另一種藝術樣式的超文體鏈接。
由單文本轉為超文本是這種綜合藝術的一個根本特點。以往,讀者、研究者面對的是某一個單一的文本,而進入網際網路後,藝術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形式,而是一個"超文本"。超文本是這樣一種文本文件,其中的某些字、詞、符號、短語或圖像起著"熱鏈路"的作用,顯示在屏幕上,其字體或顏色發生變化,或者有下劃線,以區別於一般正文。當用滑鼠器的游標移至該字詞或圖像時,游標的形狀由箭頭變成手的形狀,點擊滑鼠,屏幕顯示主頁會跳到鏈接的新內容上,亦即鏈接到另一個文本。超文本的另一種鏈接方式是將信息按類別鏈接到Map圖上,Map圖實際上就是萬維網www導航地圖,使用者可根據圖示的引導來查找信息。網路搜索引擎就是按信息分類的形式提供信息查詢的便利的。
這樣,超文本成為文本之間相互鏈接所形成的文本網路。
各種材料、媒介的綜合運用,現代藝術家們已經操作得很熟練了。1998年夏天,北京的炎黃藝術館舉辦了一個"圖像藝術展",從平面效果看,類似於繪畫作品,但每幅圖像都是攝影、計算機繪圖、噴塗等多種藝術手段的結合。與這種現代圖像藝術的特點相類似,大雜燴藝術、大拼盤藝術將普遍流行於網路之中。
動態性。網路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的另一特點是:從靜態到動態。甲骨文、金文和鉛字一經造就,除非毀壞,永世不變;電影電視製成拷貝、錄像帶,難以更改;網路上的一篇小說,一幅畫,明天就有可能因為網站主人的修改而發生變化。在某種意義上,網路藝術作品是永遠創作中的作品,隨時有瀏覽者加以評述、修改、補充,這些評述修改意見可以被附加在文本之後,成為超文本的一個鏈接,也可以由製作者根據瀏覽者的意見對文本加以修改,使文本以新的面貌出現。這樣,網路藝術就成為一種動態藝術。
一部小說的內容簡介或部分章節在網上發表後,作者和出版部門可以對訪問該小說的讀者進行調查,分析他們的文化程度、信仰、愛好、反饋意見等,據此判斷該小說適合的讀者進行調查,分析他們的文化程度、信仰、愛好、反饋意見等,據此判斷該小說適合什麼樣的讀者群、小說暢銷程度、再版時需要作哪些修改等。
閱讀印刷藝術作品時,順著句子、章節、段落,從一頁翻到下一頁,一個情節到下一情節,一個故事進入下一故事,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線性閱讀過程;而網路藝術作品,瀏覽時往往可以鏈接到相關主題、情節、故事,類似於電影畫面蒙太奇式的切換,導演是瀏覽者本人。
傳統藝術是一種"只讀藝術",只可被動觀看,空間上有一定距離,網路藝術是一種"可讀寫藝術",空間上距離縮短為不到1米,一旦操起滑鼠進行修改、反饋,距離消失為零。
網路上與藝術有關的許多站點也是日日更新、甚至時時更新的,只要網路藝術作品傳播者願意,可以隨時對這些作品進行修改、補充與完善。
交互性。網路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參與者、製造者,只要用戶有參與、製造的興趣。其它電子媒介傳遞信息的方式是發布→傳輸→接受,而網路媒介的信息傳遞是發布←→傳輸←→接受,是雙向的、可逆的、互動的。每個不同的網路用戶由於性格、趣味的不同,對接受的信息有不同的反應,也可以有不同的信息反饋。這種交互性與電子游戲的特點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網路上的藝術作品都是極具個人特點的藝術。
網路藝術是一種交流藝術。這種交流,是創作者和欣賞者、製作者和瀏覽者、瀏覽者和其他瀏覽者之間的交流。正是這種雙向交流的特點,使原初的藝術作品被重新闡釋,被重新配置,被"翻譯",因而也使藝術作品有可能變得更豐富、更復雜、更精巧、更有意味。然而,在這種可能性實現之前,藝術作品創作時獨一無二的歷史性情境(原初語境)失去了,原初的真實被歪曲、修改了。藝術作品進入了現實情境之中,這種現實情境因為藝術接受者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網路進一步使日常生活科學化和藝術化,網路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說、尚未看見、尚未聽到的情境的展示,使瀏覽者體驗到別處的生活。
對於讀者可以對上網文學作品作任意修改的可能,亦即網路藝術的交互性與作家創作的個性化是否矛盾,多數作家認為並不妨礙他們自己的創作。有的作家說,在這一點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因為基本的文本是永遠存在的,經讀者修改過的已不是作家的東西。""正如100個人讀《紅樓夢》會有100種理解,但這種分歧同樣不妨礙曹雪芹自己創作的小說一樣。"來自網路上的各種批評、爭鳴對作家不會形成傷害。(劉震雲)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網路作為一種現代信息交流的方式,其操作過程缺少人文氣息,而讀書人仍喜歡對圖書的有形佔有。
短暫性。在美術領域,"既興作品"的創始人阿倫·卡普勞描述過"即興作品"與日常生活中"用過就扔"的文化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這種"即興作品"以展出一次最為理想,僅僅一次而已。即興作品就是美術的衛生紙。另一種"活動藝術"流派將創造最大限度的可就性和短暫性為自己的創作目的,其代表人物、以色列活動藝術家耶亞柯夫·阿甘姆闡述了他們的信念J:"我們與三分鍾前的自我不同了,再過三分鍾,我們又變了。……我試圖創造一種不存在的視覺形態為這種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現又消失,什麼東西留不住它。"(【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148頁,149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與"即興"是"即興作品"流派的根本特徵相類似,"短暫"是當代大眾文化產品的普遍特徵,這一特性使多數大眾文化產品失去了持久的魅力。不幸的是,這一特徵在網路藝術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從傳統藝術到網路藝術,由屏氣凝視到短暫瀏覽,沉浸其中的凝神浮想被"到此一游"的浮光掠影取代。碎片是後現代文化形象的基本形態。今天的網路藝術,是一種碎片拼貼起來的藝術,是一種拼盤藝術。美國作家保羅·羅伯茨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就為一些光碟只讀存儲器公司撰寫了1000篇"非線性文本"這樣的"碎片"--一種每篇不超過200字的短小文本,用於對有可能引起讀者興趣並輕點滑鼠作進一步瀏覽的某些詞句的短語的註解。傳統的"被鑒賞"的藝術變成一種"被瀏覽"的藝術。網路用戶在"碎片"上不再作長時間的逗留,只是跑馬觀花,匆匆瀏覽。為了吸引網路用戶的注意力,網路藝術的製作者刻意向瀏覽者的展現的,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奇獨特的萬花筒藝術。一個主頁製作的好壞,由網路用戶的訪問的次數多少來衡量。絕大多數網的主頁都設置了一個自動計數器,自動統計網民點擊該主頁次數。史詩性的影片風光不再,類似《解放》那樣長達5個多小時的影片,恐怕今天的觀眾再也不會有看完的耐心。觀眾們饕餮的是像北京電視台"環球影視"欄目中10分鍾介紹一部的"電影精選"那樣的文化小吃、文化快餐。
虛擬性。網路藝術是一種數字化的虛擬藝術,它只存在電腦空間。這種虛擬性使藝術品的現場感不復存在。
就音樂而言,電腦里的音樂再美妙也無法與音樂廳里的演出相比,因為後者耳朵里捕捉現場音樂的"質感"在電腦上是無法捕捉的;就繪畫而言,顯示器里的真彩色畫面,再逼真也不會使人產生畫框前的那種真實、可觸的感覺。就電影而言,電影院里燈光暗下來,神秘的黑暗的氣氛,使觀眾一下子就融入影片情節之中。
正如電視問世之後,就有人提出電影將會消亡的論斷,面對最新的娛樂方式,面對虛擬現實技術,又有人對電影的未來憂心忡忡。在電影的一片哀歌聲中,人們沒有認識到,衰落的並不是電影藝術本體,而是已有的傳統電影技術與多媒體技術難以匹敵。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現有的家庭影院、高清晰度投影電視等電子媒介尚不具有高科技影院的特殊氛圍和視聽感覺。網路藝術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現場感的消失。
可下載性。一百多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的藝術也從"復制藝術"發展到"下載藝術"。
工業革命為大規模復制藝術作品提供了條件。19世紀中葉照相術發明,19世紀末可以"拷貝"的電影藝術誕生。照相復印機雖然早在1907年就在美國紐約面市,但直到施樂914型靜電復印機於1959年推向市場後,復印技術才被廣為利用。從照片洗印到電影膠片洗印,從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從復印到電子掃描,除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之外,使藝術由原創時代進入復制時代。
大多數花朵在開放過程中顏色都會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多是由深色逐漸向淺色方向演變。這是由於單位面積花瓣所含的色素量下降所致。原來花朵開放時,花瓣的面積不斷擴大,而新合成的色素卻十分有限,供不上花瓣伸展的需要,這樣,隨著單位面積色素量下降,花色也變得越來越淡了。在日光下氧化變質,不斷分解,是造成花色變淡的另一原因。
當代藝術之花,花瓣的面積與一個世紀以前的相比已經擴大了無數倍,而單位作品的藝術含量也下降了,"花色"也越來越淡了。藝術作品數量日益增加,壽命卻日益下降。今天沒有哪一本書能夠象過去一樣具有珍品的價值。一本書所含的知識量正日漸縮小,書的閱讀時間也日漸縮短。現代科技的進步,創作手段的便捷,使藝術創作變得容易了,加上藝術品的大量的無限度復制,產生了大量的藝術膺品、藝術垃圾。
今天的網路藝術更使藝術進入下載時代:只需用滑鼠點菜單"選定"欄,再點擊"另存為",敲擊一個新的文件名,就能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存進個人電腦的硬碟,需要時再隨時調看,或者列印出來。大規模復制藝術是一種商業行為,使與原作一模一樣的藝術品進入消費市場。而下載藝術純粹是一種個人行為,使藝術品進入家庭的顯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