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中伏筆的運用
Ⅰ 金庸武俠小說中蘊涵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這個問題范疇太廣,在這里我只做一個粗略的梳理:
微觀方面,金庸小說很多細節都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從琴棋書畫到經史子集,幾乎都有涉獵,與一般武俠小說不同,金庸小說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書畫,有的融入不同個性,有的融入儒釋道文化。
宏觀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說按照創作順序分為四個階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階段,是金庸側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階段,書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積極入世的,常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階段的代表是《射鵰英雄傳》和儒俠郭靖;1959年-1963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轉道,以楊過、張無忌為代表——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寫的同樣好的《笑傲江湖》卻是個特例(因為它不僅涉及道家文化,還要影射政治);從1963年-1967年是第三階段,作者由道入佛——這大概與金庸先生中年開始讀佛經不無關系,以《天龍八部》為典型代表;從1967年《笑傲江湖》之後,金庸通過反思,或者說是顛覆,否定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糟粕,進入「無俠」的階段,開辟了武俠小說,乃至通俗小說的巔峰,以《鹿鼎記》和韋小寶為代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只是人為劃分的,其實不管在哪個階段,儒釋道都是相互滲透的。另外,作為新武俠的代表,與傳統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騎士文化(如《堂吉訶德》)最為突出。
附上金庸小說時間表:
小說作品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我覺得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了解小說和進行金庸小說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Ⅱ 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說明如何運用文化研究分析通俗小說
運用文化分析小說,這個說法比較奇怪。
不過對於金庸的小說,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做出分析,歷史,人文,文學,倫理,等等。
舉例:神鵰俠侶,歷史背景復雜,可以分析小說對實際歷史時間和事件的利用和發散性描述;地域跨度明顯,可以通過對情景的描述分析與人文地理風俗環境的結合和運用,如何利用這些來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動事件發展;人物階層復雜,多樣的語言特色如何豐富文學作品;還有其中的人性、道德、倫理觀念,更是這本書中可以濃墨分析的靈魂所在。
現在有很多分析金庸小說的著作,可以先讀一讀。
Ⅲ 在金庸筆下的小說裡面,究竟埋了多少伏筆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爆史君給大家介紹了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周顛。說話顛三倒四的他,歷史上竟是一位懂得陰陽五行的奇才。朱元璋正是在他的指點下,才幾次化險為夷,克敵制勝。所以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親自為周顛作傳,晚年還寫詩懷念他。而明教五散人中的鐵冠道人張中,同樣是一位了不得的奇才。
朱棣
後來朱棣繼位,為了紀念張中的功德,便具槨招魂,將他葬在鳳陽,並敕封為太師。而在傳說中,明朝第一奇人劉伯溫便是張中的弟子,劉伯溫將張中傳授給他的「天文地理、奇門遁甲、陰陽順逆、星斗分野」等學問記錄下來,命名為《鐵冠數》,亦稱《透天機》。據說,這本著作中記載了張中對中華外夷一切吉凶及一萬五千年的三元劫數。而鐵冠派則將張中視為開山始祖,對他進行供奉。由此可見,金庸小說中的「五散人」,可絕對不是隨便找個人來湊
Ⅳ 金庸的小說中有什麼絕妙的伏筆
郭靖叉手說道:「我南朝地廣人多,崇尚氣節。俊彥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來,從不屈膝異族。蒙古縱然一時疆界逞快,日後定被逐回漠北,那時元氣大傷,悔之無及,願王爺三思。」
忽必烈笑道:「多謝明教。」
黃眉僧道:「老衲曾有一件親身經歷,不妨說將出來,供各位參詳。說來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老衲年輕力壯,剛出道不久,在江湖上也闖下了一點名聲。當真是初生牛犢兒不畏虎,只覺天下之大,除了師父之外,誰也不及我的武藝高強。那一年我護送一位任滿回籍的京官和家眷,從汴梁回山東去,在青豹崗附近折山坳遇上了四名盜匪。這四個匪徒一上來不搶財物,卻去拉那京官的。老衲當時年少氣盛,自是容情不得,一出便是辣招,使出金剛指力,都是一指刺入心窩,四名匪徒哼也沒哼,便即一一斃命。
「我當時自覺不可一世,口沫橫飛的向那京官誇口,說什麼『便再來十個八個大盜,我也一樣的用金剛指送了他們性命。』便在那時,只聽得蹄聲得得,有兩人騎著花驢從路旁經過。忽然騎在花驢背上的一人哼了一聲,似乎是女子聲音,哼聲卻充滿輕蔑不屑之意。我轉頭看去,見一匹驢上坐的是個十六歲的婦人,另一匹驢上則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眉清目秀,甚是俊雅,兩人都全身縞素,服著重孝。卻聽那少年道:『媽,金剛指有什麼了不起,卻在這兒胡吹大氣!』」
那老僧屈指計算,過了好一會兒,搖了搖頭,臉上現出歉然之色,道:「我……我記不清楚啦,不知是四十二年,還是四十年。
Ⅳ 金庸的小說中無人發現的三個伏筆,你發現了么
既然無人發現
那又怎麼會有這個問題呢
那麼還是有人發現了呀
所以,這當然是個標題黨
Ⅵ 為了出一本什麼書,金庸在作品中讓大俠去捨命救壞人
在武俠小說界公認的一個事實即是“金庸是位講故事的大師”,他的行文,他的伏筆,他的人設等各方面的出色鑄就了他筆下十五部經典之作,對於廣大金迷來說,讀金老的故事本就是一種享受,但理智的讀者還是能夠發現金老筆下一些瑕不掩瑜的漏洞,正所謂人無完人,金老也一定認可這一點,畢竟他先後兩次改動自己的作品,所以不同時代的金迷看到的金庸作品也是不盡相同,比如你讀過連載版的《射鵰英雄傳》就一定會知道楊過的生母是那捕蛇女秦南琴,若是偶然間讀了三聯版和新修版的故事反而會比較詫異,感嘆“為何楊過生母被改成了穆念慈”,而八零九零後的朋友則相反,壓根沒聽過秦南琴這名字的金迷不在少數,不過這算不上是漏洞,只是為了讓劇情更精簡合理。
那麼金庸為何要這么寫呢?答案很簡單,你連著《神鵰俠侶》的劇情來看便能恍然大悟。《神鵰俠侶》中的主角楊過在破窯為生之時是遇上了陸無雙、程英,幫她們對抗李莫愁,而楊過自己是中了李莫愁的冰魄銀針,要是沒有解葯,他便會死,而後來楊過正是因為遇上了瘋掉的歐陽鋒,得到它所傳的蛤蟆功之後將冰魄銀針的毒給解了,這才得以活命。
原來如此,金老刻意留下歐陽鋒這大惡人的性命只為讓他在《神鵰俠侶》中繼續自己未完的使命,即是替楊過解讀,並傳他武功,若此時歐陽鋒已死,那麼《神鵰俠侶》這書到楊過被冰魄銀針毒死也就戛然而止了,哪還有什麼“神鵰俠侶”呢?所以《射鵰》中的這個漏洞的存在還真是必須的。
Ⅶ 金庸小說中有一些細思極恐的細節,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第一個梗就是:張無忌在《倚天屠龍記》裡面,除了武功第一之外,醫術和毒術也是第一,但寫到後來的時候,我估計金庸忘記了張無忌醫術的本事了。比如,蛛兒假死,張無忌就相信她真的死了,然後就挖坑把她埋了。
第三個梗:金庸筆下的幾乎所有女人都是愛情至上的,死去活來全都是因為男人。當然滅絕是個異類,好歹是郭襄的門下,估計也可能是被張三豐慘絕人寰的低情商給氣的,才會十分痛恨男人。
Ⅷ 小說伏筆、懸念的設置與運用。
概念: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伏筆: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網路小說中,伏筆和鋪墊都是為高潮准備的。怎麼說呢!一個吸引人的小說,高潮是相當重要的情節,足夠的高潮可以使得讀者產生極大的追讀興趣,可以使得小說品質得到提升。
通俗的說法,鋪墊是為了後面的高潮,一個好的鋪墊能使得一個本來不太具備高潮的情節變得高潮起來,例如,一個高潮只有2米高,但你的鋪墊好,挖的坑夠深,你能挖大概5米深,那麼從坑的深度算起,到高潮一共就有7米高。如果鋪墊得更深,那高潮就顯得更高。
這一個專題是專門對鋪墊和伏筆所做的介紹和簡單的運用,本人水平有限,請大家見諒!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寫手法之一。(1) 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2) 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在網路的小說中好的鋪墊作品不多,但畢竟還是有不少正面例子可以舉的。
例如在回到明朝當王爺這對於韓幼娘的人物鋪墊就非常好,在這一段,作者月關大概花了一卷的筆墨來描寫,渲染兩個人含辛茹苦的生活著,不但豐滿了整篇小說背景明朝的情況,還豐滿了人物之間,那種情感,到了後面主角出人頭地的一系列高潮就顯得非常的爽了。
當然,對於鋪墊來說,還是要求作者具有足夠的筆力,首先在鋪墊的情節中,因為它不是高潮,所以就要求作者描寫這一段鋪墊時,對情節進行張力的控制,如果鋪墊過大,就需要在鋪墊中,設置其他的小高潮,如果較短,那也要對以後要敘述的情節進行介紹,比如小說中,要對後面的校園比賽做高潮前的鋪墊,那麼在鋪墊中,就可以對將來成為對手的人進行強大的描寫,通過襯托,烘托,來提供後面主角戰勝他的高潮感,同時必要對校園內的朋友,老師,以後會出現的敵人做必要得介紹。
例如網路小說中常出現的裝B就是這個道理,主角裝B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和將來強大敵人戰斗而裝的。裝得越到位,到時候高潮來臨就越爽,讀者自然也看的痛快。
例如神墓中,就在開頭將全文的伏筆和懸念做了一個大鋪墊,
一隻蒼白的手掌從墳中伸了出來,緊接著是另一隻,兩只手掌用力扒住墳沿,一個一臉茫然之色的青年男子自墳中慢慢爬了上來,蓬亂的長發沾滿了泥土,破碎的衣衫緊緊粘在身上。青年除了臉色異常蒼白外,整個人看起來非常普通,是那種放在人群中絕對無法讓人注意到的角色。
「這是什麼地方?我怎麼會在這里?」青年男子喃喃自語,看著眼前成片的墳墓,他神色更加迷茫。
突然他被旁邊一座墳墓的碑文深深吸引住了,此時如果有人看到青年正在聚精會神的看那塊墓碑上的古老文字,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這種遠古的文字連古文化研究聯盟的老學者都只能對之搖頭苦嘆。
在看完碑文的一剎那,青年神色劇變,驚呼道:「東方武神戰無極之墓,這……這是真的嗎?這真的是當年那位縱橫三界六道,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物戰無極?難道……神也難逃一死?」
旁邊另一座高大的神墓再次讓他感到了震撼,「西方戰神凱撒之墓,凱撒?難道是那位身披黃金戰甲,手持黃金聖劍的西方主神?」
他似乎想到了什麼,轉頭向四外望去,一座座高大的神魔墓矗立在夕陽之中顯得格外醒目。
「東方修仙者牡丹仙子之墓、西方智慧女神娜絲之墓、東方武仙李長風之墓、東方修魔者傲蒼天之墓、西方大魔王路西法之墓……」
「天啊!這個世界怎麼了?難道……昔日的神靈都已死去,都……都埋葬在了這里?」青年神色慘變,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
Ⅸ 伏筆的創作手法對文本有什麼作用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寫作技巧,它常常表現於敘事過程中,是作者刻意鋪設的對未來可能或者將要出現的事情的暗示和對讀者的提示,它常常表現為很隨意,卻蘊含著十分重要的信息。將這種寫作手法應用於文學創作中,常常能夠帶給讀者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縱觀外國的一些文學大師,大都是應用這一寫作技巧的高手。研究分析他們的文學作品,對於提高讀者的寫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伏筆手法應用於文學作品創作的作用
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小說享譽全世界,他的小說結局往往出人意料,這種結局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他的小說常常在結尾處讓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又感到在情理之中,能夠產生令人拍案叫絕的效果,讓讀者回味無窮。那麼是什麼樣的寫作手法,讓他的小說具有這種藝術魅力呢?那就是他小說中應用的令人嘆服的伏筆手法。
伏筆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為了讓文章能夠更好地發展,在前文中為後文的發展鋪設一定的線索,後文可以在這一線索的基礎上深入發展,能夠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的過程中,只要抓住了文中的伏筆,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脈絡,讀者就可以跟著作者的思路,順利地了解故事的發展乃至結局。但是,好的文學作品中的伏筆,並不像數學問題中的已知條件那麼明確,它們往往不露痕跡隱藏在文本的敘述過程中,以看似閑筆的狀態被作者一筆帶過,但是這裡面深藏著重要的信息,是故事情節發展的必要因素。一些粗心的或者好奇心重的讀者,往往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急於知道故事的結果,而一味地關注故事的情節發展,常常會把這些隱藏重要信息的線索忽略掉,而這有時恰恰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為了讓讀者在最後豁然開朗,產生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二、外國文學作品中伏筆手法的應用——以《最後的常春藤葉》為例
在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中,伏筆手法被他應用得爐火純青,信手拈來。本文就以他馳名世界文壇的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為例,來看看他是如何運用伏筆手法來進行小說創作的。小說前面提到,瓊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但她也不捨得離開這個令她留戀的世界。在她的心裡,當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掉落的時候,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是這些窗外牆上的常春藤葉,支持她堅持活了下來,這些彰顯生命的綠葉是她的精神支柱。在小說的結尾,讀者知道有一片常春藤葉為什麼一直沒有掉下來,因為那是一個叫貝爾曼的畫家畫上去的,並且這位畫家為了畫這片常春藤葉而不幸去世。小說的結尾令每一個讀者都潸然淚下,貝爾曼先生的善良打動了每一個讀者,小說的藝術手法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帶給了讀者震撼心靈的閱讀體驗。
那麼,小說在哪些情節運用了伏筆手法呢?在小說的前文,有一段穿插於瓊珊床榻上卧病的文字描寫。瓊珊身患疾病,她的心中充滿絕望和恐懼,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將不長久,她惶恐不安,靜靜地等待牧師來為她舉行臨終懺悔。窗外是一個陰沉沉、空盪盪的小院子,離她的窗口20英尺以外的牆壁上,攀附著一棵很老的常春藤,這棵常春藤是那麼衰老,生命幾乎將走到盡頭,寒秋正在剝奪著它最後的也是僅剩的一些生機,一片片葉子在秋風中飄落下來。瓊珊躺在病床上,遠遠地望著牆壁上掛著的那幾片僅存的綠葉。她一片一片地數著這些牆壁上的落葉,她知道這些落葉落盡的時候,冬天就來了,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她的朋友蘇艾也深知她的心理。
看到這些文字,大部分讀者都會對這段文字所表達的那種凄涼、悲傷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會關注瓊珊的生命,注意力會集中到這幾片綠葉,關注到這幾片常春藤葉與瓊珊生命延續的緊密關系。在這里,作者就巧妙地為後文的發展埋下了伏筆:首先,瓊珊的窗戶很小,離牆面也有20多英尺,這對於一個久病體衰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一段較遠的距離,在這么遠的距離去辨別一片藤葉,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瓊珊卧病在床不能夠多角度地觀察牆上的藤葉,辨不清其具體情形,這也在情理之中;其次,院子陰沉沉的,所以光線不好,藤葉又很小,看不清楚也不足為奇;再者,瓊珊重病在身,已經極端衰弱,視力也肯定非常差,看不清楚牆上的藤葉也在情理之中;最後,常春藤已經枯了,大部分的葉子已經落盡,在一夜風雨中為什麼還有一片葉子能夠留下來,這是留給廣大讀者的懸疑。所有的這些,無不是為以後貝爾曼先生為了救瓊珊而去畫一片假的常春藤葉埋下伏筆。從這里,人們能夠看到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對環境的渲染,一方面是為了襯托瓊珊的境遇,激發廣大讀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是為故事的發展設下伏筆。
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中,讀者又看到了作者所設下的第二處伏筆,那就是: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牆壁上常春藤枝條上的葉片都脫落干凈了,只剩下一片葉子還附在牆上,這可是最後的一片了!它雖然也染上了枯敗的黃色,但是它的綠色還是那麼深、還是那麼亮,讓人遠遠地就能夠看到,特別是能讓屋子裡躺在病床上的瓊珊看到。在這里,作者用飽含激情的文字,對這片碩果僅存的常春藤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他不僅特別描寫了它鮮亮的綠色,還仔細地描寫了它的形狀、它的姿態。讀到這里,讀者能夠感受到這是作者對頑強生命力的贊頌,同時能夠看到這是作者對後文發展所埋設下的伏筆,隱隱地產生諸多疑惑:一夜風雨為什麼僅有一片常春藤葉能夠留下來?這葉子為什麼還有那麼鮮亮的深綠色?作者為什麼要細致地描寫這片葉子的形狀和姿態?這些無不都預示著這片常春藤葉是一片假的樹葉,是畫上去的,而且畫得那麼好,那麼逼真,從中能夠看到畫這片葉子的藝術傢具有多麼高的藝術造詣。
故事發展到這里,如果瓊珊還看不穿這片葉子是假的,那是情理之中的,因為她還年輕,她還留戀著這個世界,僅有的一片綠色是她生命的支柱,她不想也不敢看到那片綠葉掉落。在她的心裡,常春藤還活著,她就還活著。讀到這里,讀者應該能夠明白,這片綠葉肯定是畫上去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畫上去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給重病在床的瓊珊以生命的鼓勵,而這卻付出了他生命的代價。另外,小說的前文曾經不止一次地強調:貝爾曼先生雖然窮困潦倒,但他自視清高、自命不凡,他總想創作一幅佳作。而這一片在風雨中畫上去的常春藤葉,一幅傾注了畫家的心血、付出了他的生命、挽救了重病在床的瓊珊的作品,難道還稱不上是佳作嗎?這也是作者為後文的發展刻意而為之設下的伏筆。
三、外國文學中伏筆手法的普遍應用
歐·亨利的《最後的常春藤葉》多處運用伏筆寫法,這些伏筆都暗含了許多後文發展的重要線索。這些伏筆的設置,使得小說整體結構流暢,前後銜接自然,讀來讓人感覺到無盡的情趣,充滿了文學藝術的感染力。當然,這種伏筆的寫作手法,在外國許多文學大師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羊脂球》《麥琪的禮物》《裝在套子里的人》《項鏈》等。這樣的寫作手法,讀者在外國文學作品閱讀鑒賞中會常常碰到,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伏筆是文學作品創作中重要的寫作手法,它能夠使文學藝術作品顯得更加嚴謹,結構更加順暢,能夠讓讀者產生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這種文學創作手法在外國的文學大師作品中常常被用到,而且能夠產生非常好的藝術效果,能夠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認真研究外國文學作品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其對伏筆這種寫作技巧的應用,借鑒與學習文學大師的創作手法,對於讀者今後的文學創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Ⅹ 小說中有哪些精彩的伏筆讓你永生難忘
魯迅的故鄉中,少年閏土是一個12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帶一個明晃晃的項圈,此時的閏土性格淳樸天真可愛,而中年的閏土是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做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的父親一樣,周圍都腫的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是一件極薄的棉衣,解憂雜貨店中寫那三個人進雜貨店之前看手機時間的伏筆,為後來雜貨店那時間靜止做了鋪墊,這些小說中的伏筆都讓我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