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小說玄幻女主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小說玄幻女主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發布時間: 2021-08-12 08:27:13

1. 佛祖拈花微笑,為何迦葉也微笑他悟到了什麼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呢國內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後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迦葉尊者,通常稱大迦葉,一名飲光,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釋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長者。釋迦牟尼對眾說法時拈花不語,五百弟子都默然,獨有迦葉微笑。於是佛祖把衣缽交付給迦葉,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缽交付給彌勒。衣是袈裟,缽是食具,衣缽代表佛教的法統。

2.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是什麼意思

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靈山會上千萬大眾,唯迦葉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葉一人大乘菩薩根基是也。豬小妹莫非是迦葉菩薩乘願再來?比靈山會上千萬大眾根機還要高?然,悟後起行修道,萬劫苦行方證無生。您只是有解無行,畫餅不能充飢,離證道五眼六通,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果,尚差十萬八千里呢?。。。。。。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明心見性的人方可領會得,請大家不要作意識思維邏輯的理解,是要去參的!!!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拈花,迦葉尊者一笑。這一笑便笑出了整個清明的世界,一直傳到了今天,依然還是讓人心動的嚮往。我不信佛,但我相信迦葉尊者那一笑的平靜和寬容,是很多人用盡一生都無法體味的真實。
我也時常在想:世尊拈花,為什麼那麼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了呢?靈山大會,或許不是每一個佛者都能有幸參加的,或許也不是每一個佛者都願意參加,但不管怎樣迦葉去了,並在眾人默然的時候卻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眾人的默然只是把佛當作了佛,只有迦葉尊者沒有;眾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佛的時候,只有迦葉尊者沒有,所以眾人失去了佛,迦葉尊者卻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訴眾人他心裡佛的樣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這一笑之後,許多的花都開了……
笑有多種,迦葉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靜的笑,會心的笑!
想得道的人失去了所想,不想得道的人卻得道了,這是因為道不在於手,而在於心。拈花一笑的不僅僅是佛,生活也是這樣,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都能得到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擺放自己的那顆心?當別人收獲果實的時候,我們收獲祈禱;當別人收獲成功的時候,我們收獲喜悅,生活也就如拈花一笑了。生活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有陽光也有黑夜,有紅花也有枯葉,有成長的希望也有歲月的煩惱,但這一切都將會是生命難得的過程。人生這短短的幾十年,相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實在是短之又短;活著這顆脆弱的幼苗,相對於生命生生不息的輪回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我們又如何能默然相對呢?
我們不是迦葉尊者,也不想都能成為迦葉那樣的聖人,但我們卻要有一顆拈花一笑的心。有了這顆心,我們就能從容地去面對生活的風雨和坎坷泥濘。拈花一笑,這是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對世間的一草一木的關愛和對生命或喜或悲的大徹大悟。名利的得與失,榮耀與無聞相對於生命短短的幾十年來說,已經不算得什麼,唯有希求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吧。我們與眾僧的默然,其實不過是一種對身外之事的放不開或不能釋懷的想要達到,面對世尊那份眾望所歸的光環,一種急不可耐的想要得到的達到,對虛榮的達到。這就是我們的名和利,生活的花朵和果實,權和財的放不開或者說是不能釋懷。生活有太多的負累,自己的、別人的、想要不、不想要的一切慢慢組成了生命或深或淺的足跡,一路走來,甘甜與酸苦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體味!但我們卻過多的視而不見,我們過多留意的卻是那些別人的眼光,別人的品頭論足,更多時候我們也只是眾僧默然之後的默然。
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希望,還會有更多我們無法預料的不如意;但生活也不會總是不如意,也還會有很多美麗的嚮往。明天的陽光會是新的,照亮我們的家,還有清脆的鳥鳴,吹著生活閃光的號子。也許明天還有風雨,明天的明天還有霜雪,明天的明天的明天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陰霾,但要相信陰霾過去了的那些明天,一定就是陽光明媚的日子了。明天,總是新的,但明天的心情卻不一定會是新的。心,就地天地,要有多高就有多高,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但心不過只是尺寸而已!那麼多的花朵總是看不完的美麗,但不是所有的美麗都能夠開出燦爛的花朵,心就是蝴蝶,永遠采不到那朵能夠滿足的心蕊。心的停止不下的慾望就是我們深深的默然,即使我們的花朵已經是一座花園的標本,還會有更多的花園在等著那份憂郁的默然,默然之後的默然。拈花一笑,常在明靜止水之中;拈花一笑,常在淡若無味的不經意中,懂得了這份內心的空徹之後,拈花一笑才能真正地破顏而出……

3.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迦葉到底明白了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佛祖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凈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跡、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領悟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把衣缽傳給了他。
採納哦

4. 佛祖拈花,為何只有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呢國內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後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 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天下.靈山會上千萬大眾,唯迦葉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葉一人大乘菩薩根基是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明心見性的人方可領會得,《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拈花,迦葉尊者一笑。這一笑便笑出了整個清明的世界,一直傳到了今天,依然還是讓人心動的嚮往。迦葉尊者那一笑的平靜和寬容,是很多人用盡一生都無法體味的真實。 為什麼那麼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了呢?靈山大會,或許不是每一個佛者都能有幸參加的,或許也不是每一個佛者都願意參加,但不管怎樣迦葉去了,並在眾人默然的時候卻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眾人的默然只是把佛當作了佛,只有迦葉尊者沒有;眾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佛的時候,只有迦葉尊者沒有,所以眾人失去了佛,迦葉尊者卻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訴眾人他心裡佛的樣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這一笑之後,許多的花都開了…… 笑有多種,迦葉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靜的笑,會心的笑! 想得道的人失去了所想,不想得道的人卻得道了,這是因為道不在於手,而在於心。拈花一笑的不僅僅是佛,生活也是這樣,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都能得到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擺放自己的那顆心?當別人收獲果實的時候,我們收獲祈禱;當別人收獲成功的時候,我們收獲喜悅,生活也就如拈花一笑了。生活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有陽光也有黑夜,有紅花也有枯葉,有成長的希望也有歲月的煩惱,但這一切都將會是生命難得的過程。人生這短短的幾十年,相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實在是短之又短;活著這顆脆弱的幼苗,相對於生命生生不息的輪回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我們又如何能默然相對呢? 我們不是迦葉尊者,也不能成為迦葉那樣的聖人,但我們卻要有一顆拈花一笑的心。有了這顆心,我們就能從容地去面對生活的風雨和坎坷泥濘。拈花一笑,這是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對世間的一草一木的關愛和對生命或喜或悲的大徹大悟。名利的得與失,榮耀與無聞相對於生命短短的幾十年來說,已經不算得什麼,唯有希求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吧。我們與眾僧的默然,其實不過是一種對身外之事的放不開或不能釋懷的想要達到,面對世尊那份眾望所歸的光環,一種急不可耐的想要得到的達到,對虛榮的達到。這就是我們的名和利,生活的花朵和果實,權和財的放不開或者說是不能釋懷。生活有太多的負累,自己的、別人的、想要不、不想要的一切慢慢組成了生命或深或淺的足跡,一路走來,甘甜與酸苦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體味!但我們卻過多的視而不見,我們過多留意的卻是那些別人的眼光,別人的品頭論足,更多時候我們也只是眾僧默然之後的默然。 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有更多我們無法預料的不如意;但生活也不會總是不如意,也還會有很多美麗的嚮往。當生活把一扇大門向你關閉時候,就會向你開啟一扇窗子。明天的陽光會是新的,照亮我們,還有清脆的鳥鳴,吹著生活閃光的號子。也許明天還有風雨,明天的明天還有霜雪,明天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陰霾,但要相信陰霾過去了的那些明天,一定就是陽光明媚的日子了。明天,總是新的,但明天的心情卻不一定會是新的。心,就地天地,要有多高就有多高,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但心不過只是尺寸而已!那麼多的花朵總是看不完的美麗,但不是所有的美麗都能夠開出燦爛的花朵,心就是蝴蝶,永遠采不到那朵能夠滿足的心蕊。心的停止不下的慾望就是我們深深的默然,即使我們的花朵已經是一座花園的標本,還會有更多的花園在等著那份憂郁的默然,默然之後的默然。 拈花一笑,常在明靜止水之中;拈花一笑,常在淡若無味的不經意中,懂得了這份內心的空徹之後,拈花一笑才能真正地破顏而出…… "佛祖拈花為何笑?」連佛祖都只用意會,不用言說的一笑來表示,我想我要將其說明是不可能了.不如先把目光集中在這朵花上吧,佛祖手裡為什麼要拿一朵花呢?這朵活生生的花又代表什麼呢,我們可以展開想像,朝氣蓬勃的鮮花也許代表著自然,一種自然的美,自然之法!也許此刻佛陀的一笑,就代替了講述自然之法; 而活生生的鮮花也象徵著一種生命,拿在手中,則表示生命(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佛陀的一笑也許在告訴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讓生命之花綻放出最美的光澤! 佛陀的一笑,恬悅,靜美,幽長,其中的深遠與美妙,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用支字半語能將其道盡! 假設有一位與你有緣的人,在對街向你淺淺的一笑,一個伸手的招呼,此頭的你也報以一笑而應之.此刻,不用言說,這一笑將所有的問候與祝福都包含在其中了.這簡淺的一笑代替了諸多言語的問候,令人賞心悅目!其中的心靈神往,也就只有你們倆是最能切身感受的啦!人的語言是匱乏的,很多東西都無法用語言將其道明,更多的言語表達往往會復雜化,取而代之的是這一笑,卻時而能讓彼此的心豁然開朗!

5.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什麼喻意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師徒之間的默契、心靈相通。

簡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祖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凈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傳法」、「涅槃」過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需要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顯現出法喜,這種傳法,佛祖把衣缽境界,被禪宗推崇。

常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

6.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迦葉到底明白了什麼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迦葉明白了佛祖的心意宛然一笑!佛祖就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於迦葉。

7. 迦葉是誰,佛祖為何拈花,迦葉又為何微笑

摩訶迦葉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經論中單稱迦葉是指摩訶迦葉波 ,他年高德劭,稱為大迦葉 。釋迦 歿後佛教結集三藏時,他是召集人兼首座。 中國 禪宗又說他是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 ,故以頭陀為稱首。」 李善 注:「 大迦葉 比丘,是 釋迦牟尼佛 大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是時 迦葉 告諸眾曰:『 如來 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 元 耶律楚材 《太陽·利道拔生》詩:「箇箇既知 迦葉 富,人人休怨 釋迦 慳。」 清 杜濬 《長干阿育王寺》詩:「世尊悲下界, 迦葉 笑層顛。」

佛陀當年在靈山會上拈花的用意,就是希望學佛者能夠放下對各種現象的執著,能夠把握「當 下的禪機」,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一天的時間,經常因為不同的事務,而將專注的心念,分割成支離破碎的認知,痴迷由此而生。若談到修行,到懷恩菩提心與師兄共同修禪,這也是現代人學佛的方便法門。

迦葉微笑其中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

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師徒之間的默契、心靈相通。

(7)小說玄幻女主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擴展閱讀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迦葉尊者,通常稱大迦葉,一名飲光,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釋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長者。釋迦牟尼對眾說法時拈花不語,五百弟子都默然,獨有迦葉微笑。於是佛祖把衣缽交付給迦葉,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缽交付給彌勒。衣是袈裟,缽是食具,衣缽代表佛教的法統。

8. 誰知道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 2006-1-22 2:19:32 | By: 深水 ]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這就是「世尊(即佛祖釋迦牟尼)拈花,迦葉微笑」的故事,也是「撣」及「撣宗」的起源。其實,同一時代的中國哲人老子,也發現了這樣的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的「道」與「名」,都是「所指」,而不是「真諦」(不是所指的對像本身)。語言是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若不認識這種局限,就不可能妙悟至理。

閱讀全文 | 回復(1) | 引用通告 | 編輯

上一篇:沼澤----異鄉行跡01
下一篇:[深海貝殼]秋天的童話

9. 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的整個故事 及 悟出的道理是什麼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讀禪半解 先前也曾研習過所謂「空空之釋部,玄玄之道流」,收獲不能說沒有,些許的感覺還是有的,卻從未有過那種「恍然大悟」、「頭煥華光」的感受。近日為消遣度日,撿了一兩本寫佛家軼聞趣事的小冊子來讀,卻彷彿悟出了一兩點東西,算作對禪的一知半解罷了。
相傳佛祖菩提樹下修得真身之後,每開法會,廣播法雨,至精彩處,必有「天花亂墜」;而在選接班人的那場法會上,佛祖卻只手拈金波羅花、緘默不語。眾僧茫然,惟有迦葉似有所覺,破顏微笑。佛祖終於開口了: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汝當善護持之。」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也許是最為後世僧侶津津樂道的典故。佛祖將衣缽傳與迦葉,同時也闡明了「不立文字」的立場,留給後世由此而發的思索。
想佛家典籍,從《楞伽》到《六祖壇經》,從《金剛》到《瑜迦》,可謂瀚若星辰,不可計數。這似乎與佛祖「不立文字」的初衷背道而馳,直到後來慧寂焚稿,才顯得與此相符——其實不然,從佛陀傳迦葉,如後世每一祖成正果幾乎都是經歷某種意外後偶然悟得的。或小如芝麻,或大關生死;或一微,或一劫。所以說,佛性玄微,機關處處,就是這一微、一劫,啟發了他們的佛性,於是「茅塞頓開」、「頓悟成佛」。
這是佛的根本,更是禪宗的正宗。佛經,如我們今天的哲學隨感錄,只不過是他們參禪之所悟。無怪乎有如此多的庸僧埋沒在一堆堆的佛典之中,至死不悟。《菜根譚》中有一則:「不識字而有詩意者,得詩家真趣;不參禪而有禪味者,悟禪道玄機」。佛家三昧,藏諸萬象,三昧既得,萬般豁然。
讓我們再回到如來傳道迦葉的故事中去。為什麼佛祖必須要用這樣的手段來傳道?講經難道就不行嗎?不行。這是因為,原本整體的,第一性的「禪理念」——我們不妨如此稱呼——一旦以文字來闡述,就變為局部的第二性的認識了。文字無論有多形象,多高妙,都無法還原那種最原始的體驗——也便是佛祖得道時的心路歷程。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禪是如此微妙以致它不可能藉助某種文字來表達,因此只能通過啟發人的佛性來表現。否則,單憑思想的輸入,無論有多少醍醐作用於頂,都是白費,因為他的靈性尚未開啟。
我們再想,靈山法會,受法者數百之眾,緣何僅迦葉一人得道?所以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慧根的深淺。六祖慧能不識一字,受道時日也遠少於同門師兄神秀,而見識卻如何在神秀之上?可見確有慧根之差距。因此現在我幾乎也可以說,即使北宗漸修,最終也有一個頓悟的過程——漸修是為了彌補他們本來稍差的慧根。
然後,我又想到了文這中兩個截然不同的體裁——散文和小說。朱光潛說:「散文是悟出來的,是思想的結晶」。在這兒近似乎佛經,都是講人生體悟。因此,散文所要求的讀者必須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歷,這種體驗在心中醞釀已久,那麼他在讀這篇散文時才會引起強烈的共鳴,這便是散文的魅力。因此,周國平說:「散文,是為自己寫,給知己讀的」。散文也便成為一種品味較高的文學體裁,境界不到的人讀一篇哲學隨筆,是長不了多少見識的。他們應當去讀小說,這種還原了生活的文字。與散文相比,它有更廣泛的讀者。它可以帶給人們生活的第一性的體驗,其實也便是從某種方式上長延長了生命——雖然不是自己的生命,卻是屬於自己的體驗。其實,還有一個最最原始的體驗,那就是生活本身。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生命都懶得去體悟、去思考,他讀那麼多小說又有什麼用呢?捨本逐末。

10. 佛祖拈花,為何只有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呢國內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後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

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天下.靈山會上千萬大眾,唯迦葉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葉一人大乘菩薩根基是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明心見性的人方可領會得,《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拈花,迦葉尊者一笑。這一笑便笑出了整個清明的世界,一直傳到了今天,依然還是讓人心動的嚮往。迦葉尊者那一笑的平靜和寬容,是很多人用盡一生都無法體味的真實。

為什麼那麼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了呢?靈山大會,或許不是每一個佛者都能有幸參加的,或許也不是每一個佛者都願意參加,但不管怎樣迦葉去了,並在眾人默然的時候卻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眾人的默然只是把佛當作了佛,只有迦葉尊者沒有;眾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佛的時候,只有迦葉尊者沒有,所以眾人失去了佛,迦葉尊者卻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訴眾人他心裡佛的樣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這一笑之後,許多的花都開了……

笑有多種,迦葉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靜的笑,會心的笑!

熱點內容
被窩小說閱讀全文 發布:2025-07-19 05:50:09 瀏覽:880
言情小說兒媳婦兒 發布:2025-07-19 04:35:36 瀏覽:711
十大最火的小說排行榜2015年 發布:2025-07-19 04:02:56 瀏覽:194
暖夫田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9 03:06:35 瀏覽:63
錦江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9 02:55:22 瀏覽:320
關於女配姐弟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9 02:43:29 瀏覽:416
群穿到民國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2:19:50 瀏覽:650
神醫驚天錄小說在線閱讀app 發布:2025-07-19 02:15:04 瀏覽:335
短片言情有肉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1:41:49 瀏覽:960
有沒有神醫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19 01:02:01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