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路小說公司段玉裁
Ⅰ 段玉裁將古韻分多少部
8部分
Ⅱ 段玉裁的生平
段玉裁
段玉裁(1735—1815)
中國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市人。生於雍正十三年,卒於嘉慶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鄉試,入都會試,屢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後又為四川富順、南溪和巫山知縣。經10年,稱疾告歸鄉里。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段玉裁在京時,得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的貢獻極大。
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 說文解字注 》及《經韻樓集》等書。 《六書音均表》在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江永 (1681~1762) 《古韻標准》的基礎上剖析加密,分古韻為17部,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說文解字注》積30餘年的功力寫成,體大思精,為前所未有。他先為《說文解字讀》,每字之下博引群書,詳注出處,晚年才刪去繁文,簡約成《說文解字注》。嘉慶二十年(1815)五月全書刻成,風行一時,大為學者所稱贊,《說文》之學也由此而盛。《說文》段注的主要特點是:①比勘二 徐(徐鉉、徐鍇)本,刊正傳寫和刻本的謬誤。②闡明許書著作的體例。③引證經傳古籍,解釋許說,推求許說所本。④在許慎訓解之外,說明字義的引申和變遷;指出字有古今,義也有古今。⑤闡發音與義之間的關系,根據諧聲聲符說明音義相通之理。
段玉裁注《 說文 》的成就極大。他不僅貫串全書,詳加註釋,把《說文》在考訂文字、聲音、訓詁三方面的真實價值闡發無遺,而且創通許多研究詞義的方法,對漢語訓詁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門徑。盡管書中不免有偏執武斷之處,可是其中精粹之處終不可沒。其後鈕樹玉作《段氏說文注訂》,徐承慶作《說文段注匡謬》,王紹蘭作《說文解欄位注訂補》,徐灝作《說文段注箋》,雖各有發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謬為謬者,轉增煩擾。段書舊有經韻樓原刻本,後又有蘇州書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誤字不少,蘇州局本稍勝。學者可參考馮桂芬《段注說文考正》,馮將原書誤處均已校出。
http://ke..com/view/129958.html
Ⅲ 段玉裁的資料和故事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號懋堂,江蘇金壇人。
幼穎悟,讀書日竟數十言。年十三補諸生,學使者為博野尹元孚,深重異之,授以高紫超注《朱子小學》,謂其父曰:「此兒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初從同郡蔡一帆游,始知古韻。旅食餼。乾隆庚辰,鄉試中式。客都下,得顧氏《音學五書》,驚為秘笈,鑽研窮日夕弗倦。繼執贄戴東原門,學益大進。作《詩經韻譜》、《群經韻譜》各一卷。己丑,再至都,程魚門見而稱之,因從邵二雲借書,復遍加註釋,每一部訖,二雲輒寫副去。庚寅,銓貴州玉屏知縣。越三歲,改發四川候補,署富順及南溪,辦理化林坪站務,王師申討金酋儲待挽輸,無敢稍懈。每處公事畢,漏三鼓,篝燈撰述以為常。尋補巫山縣。未幾,引疾歸養,安貧樂道者二十餘年,中緣避橫逆,遂徙居蘇州之閶門,卒年八十一。
先生篤嗜經術,喜訓詁考訂,窮微極博。受業東原後,確知古音分十有七部,又得其聯合次第自然之故,成《六書音均表》五卷。《詩經韻譜》,《群經韻譜》,其初稿也。又考漢儒注《詩》《禮》及他經,旁逮《國語》《史記》諸書,凡言「讀如」「讀為」「當為」者,其音大致與十七部之雲相合,乃述《漢讀考》,先成《周儀》六卷,《儀禮》未卒業,存一卷。其例於「讀如」主於說音,「讀為」主於更字說義,「當為」主於糾正誤字。「讀如」不易其字,故下文仍用經之本字。「讀為」必易其字,故下文仍用所易之字。自此書出,學者凡讀漢儒經、子、《史》、《漢》之注,不啻如冥行摘埴焉。
先生復著《古文尚書撰異》三十二卷。所載經文,仍用偽孔傳本,而稍從古文。其《太誓》三篇,唐後乃亡,則存其目,而逸文不別為篇,只附序下,參伍鉤考,廣引繁稱,大抵詳於字,略於說。詳字之異同,以存晉唐之妄改,存周漢之駁文,若說有異同,惟間論及之,所以折衷古義也。又著《毛詩故訓傳定本》三十卷,各置序於篇端,仍從其舊,並於傳說正其訛蹐,補其脫落。其通釋大義者,則必復舉經文。其訓釋一字一物者,則否。凡欲還經傳各自為書,而又斟酌以省沓,故曰《定本》。其《詩經小學錄》三十卷,則專明字義,作《定本》所未逮。更著《春秋古經》十二卷。錄出《左氏》經文,取鄭氏注《禮》存古文今文之例,附見《公》、《谷》經文之異,注各條下,而時出以訂正之語。
先生所著書,要推《說文解字注》為首屈一指。謂:「許以形為主,因形以說音說義。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惟就字說其本義,知何者為本義,乃知何者為假借,則本義乃假借之權衡也。故《說文》《爾雅》相為表裡。治《說義》,而後《爾雅》及傳註明,《說文》《爾雅》及傳註明,而後謂之通小學,而後可通群經之大義。」於是積數十年之精力專治《說文》。以鼎臣之本頗有更易,不若楚金之本為不失許氏之舊,惟其中尚有為後人竄改者、漏落者、失其次者,一一考而復之,悉有左證,不同臆說,始成《說文解字讀》五百四十卷,繼乃檃括之,成此注三十卷。雖以詳稽博辨之故,其文遂不得不繁,初不以繁為病雲。
先生兼擅詩文,有《經韻樓集》十二卷,亦頗雅贍。合前數種及《東原集》、《聲韻考》,匯刊為《經韻樓叢書》。獨《說文解字注》別行。
Ⅳ 段玉裁念師恩 最後引用王念孫的話有何作用
贊揚段玉裁好讀書學習,終生感念師傅的恩德
全文翻譯:
段玉裁,字若膺,江蘇金壇人。他從小就聰敏異常,讀書學習有超過常人的智慧。乾隆二十五年中舉人,到了北京見到了休寧人戴震,喜歡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於是就以老師之禮待他。
當初,段玉裁只比戴震小四歲,他恭謙、專心地以弟子之禮侍奉戴震,即使到了老年,有人稱呼戴震,他還一定會垂下手躬身站立。初一十五一定要莊重誦讀戴震的手書一回。段玉裁死後,王念孫對他的弟子長洲人陳奐說:「若膺死了,天下再沒有好讀書學習的人了!」
Ⅳ 段玉裁,徐珂的簡介。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著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對我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清代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為其外孫。
段玉裁祖籍原為河南省,其先祖隨宋王朝南遷,落戶金壇。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以農耕為主業,以讀書為樂事。父親段得莘是一位廩生,曾在鎮江、揚州等地任過塾師,對子女家教甚嚴,望子成龍心切。段玉裁有一姐二弟一妹,父親雖為塾師,但收入微薄。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執教,家務全由母親史氏操勞。全家人衣著粗布,常年是大麥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飯,家境非常清貧。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於江蘇省金壇西門外大壩頭村,十三歲補諸生,曾至揚州安定書院就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歲中舉人,任國子監教習,入都會試,屢不中。經人介紹,段玉裁在京就教職,獲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有意於音韻之學,遂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在京時,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的貢獻極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兩年後,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仕宦期間,均攜《六書音韻表》於身邊,|「每處分公事畢,漏下三鼓,輒篝燈改竄是書以為常」。 經10年,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時年僅47歲。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畢生銘記「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祖訓,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注釋《說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 其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注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賤體春病如故,慄慄危懼『說文注』恐難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則幸矣!」 到段玉裁注釋「說文」完成時,他又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以春蠶一般,繭既成,惟待斃焉。」
經過30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說文解字注》30卷,王念孫推祟說,自許慎之後「千百年來無此作矣」。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悲曰:「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長洲徐頲、嘉興沈濤、女婿仁和龔麗正較為知名,長洲陳奐尤其得其學識真傳。
個人成就
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 《六書音韻表》在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江永 (1681~1762) 《古韻標准》的基礎上剖析加密,分古韻為17部,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周祖謨認為此書「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說文解字注》積30餘年的功力寫成,體大思精,為前所未有。他先為《說文解字讀》,每字之下博引群書,詳注出處,晚年才刪去繁文,簡約成《說文解字注》。嘉慶二十年(1815)五月全書刻成 ,風行一時,大為學者所稱贊,《說文》之學也由此而盛。《說文》段注的主要特點是:①比勘二 徐(徐鉉、徐鍇)本,刊正傳寫和刻本的謬誤。②闡明許書著作的體例。③引證經傳古籍,解釋許說,推求許說所本。④在許慎訓解之外,說明字義的引申和變遷;指出字有古今,義也有古今。⑤闡發音與義之間的關系,根據諧聲聲符說明音義相通之理。與同時學者桂馥、朱駿聲、王筠並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說文》的成就極大。他不僅貫串全書,詳加註釋,把《說文》在考訂文字、聲音、訓詁三方面的真實價值闡發無遺,而且創通許多研究詞義的方法,對漢語訓詁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門徑。盡管書中不免有偏執武斷之處,可是其中精粹之處終不可沒。其後鈕樹玉作《段氏說文注訂》,徐承慶作《說文段注匡謬》,王紹蘭作《說文解欄位注訂補》,徐灝作《說文段注箋》,雖各有發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謬為謬者,轉增煩擾。段書舊有經韻樓原刻本,後又有蘇州書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誤字不少,蘇州局本稍勝。學者可參考馮桂芬《段注說文考正》,馮將原書誤處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獻的實踐中作出了不朽的業績,同時他總結實踐經驗,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見解,諸如「改字」問題、誤校問題、分別作者之是非與本子之是非等,卓識宏議,發人之所未發,至今為學者所稱道。其在《經韻樓集·與黃蕘圃論孟子音義書》中有論:「凡宋版古書,信其是處則從之,信其非處則改之,其疑不定者,則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論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適滋後來之惑。」 關於「改字」問題,總的說來,他是主張「勇改」的,認為當改則改,知錯不改反而會留下後果。但是他同時又反對妄改、擅改,因為妄改、擅改會造成更惡劣甚至難以挽回的後果。他說:「轉不若多存其未校訂之本,使學者隨其學之淺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書之壞於不校者固多,壞於校者尤多。壞於不校者,以校治之;壞於校者,久而不可治。」(《經韻樓集·重刊明道二年國語序》)甘苦有得之言,發人深省!段玉裁校書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張依靠自己的學識,善加判斷。他分析經書的「疏」與「經注」本來都是各自單行的,各家所守的「經注」以及單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說齟齬者多,自《十三經》合刊註疏音釋,學者能夠識別其源流同異的並不多。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古本來校勘經書的文字,已不能夠解決問題,最後只有憑借自己的學識作出抉擇。《十三經註疏·釋文校勘記序》指出:「顧自唐以來,而徒沾沾於宋本,抑末也。」可見段玉裁不獨鄙視俗本為不足據,就是通常以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積誤而探其義理以定是非,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為:「讀書有本子之是非,有作書者之是非(按當指立說),本子之是非,可讎校而定之,作書者之是非,則末易定也……仆以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書者之是非,則存乎識斷、審定。」(《經韻樓集·與胡孝廉世琦書》)這些議論,給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備深厚的學力和扎實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絕詣,有很多校例已為當代發現的敦煌寫本、阜陽漢簡所證實,不能不令人嘆服。其所著《古文尚書撰異》勘正今本誤字甚多,當時無別本可參,僅憑理校,今與敦煌寫本對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雲:曾以《尚書》殘卷《益稷》、《禹貢》兩例「持與段氏《撰異》對讀」,其中段氏所定「脞字從肉」、「繇字不從草」等例,「今照此寫本,段君之言為定讞矣」。又如段玉裁在《詩經小學》中判斷《詩經.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的「訊」為「誶」之誤,近年,安徽阜陽漢墓出土的《詩經》竹簡正作「歌以誶之」,證實了他的判斷完全正確。
家族溯源
段氏可考之遠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變,隨宋南渡, 遂卜居金壇。此後日就月將,十五世,生有段武,這個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 。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從段文時起,開始定居在金壇縣的大壩頭村。這個居所標明段家在當時是個鄉下的農家。不過,在這個農家裡,從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卻都是邑庠生,也就是縣學的生員,亦即秀才。但這種秀才是需要自己拿錢讀 書的。段文生段世續,這個人是段玉裁的父親。段世續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樣,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個邑廩生。廩生每月由官府供給糧米,由有關部門供應魚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費生。段家祖孫三代都是讀書人,因此,在當時的金壇,段家是屬於書香門第 的一族。但是和有些書香門第不同,段家並不是良田萬頃的富戶,只是普通的耕讀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訓,叫作「不撐鐵骨莫支貧」,劉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譜》(以下簡稱《年譜》)亦用「食貧」、「赤貧」二字來形容當時 段玉裁父、祖的生活狀況,都證明段家生活的拮據。在科舉盛行的年代裡,學而優則仕,年青人要想改變自己終生被束縛在 土地上的命運,就只能走讀書這條路。而在封建社會里,利祿所系,兒孫走科舉之路是每個家庭的最大願望,只要生活條件稍有可能,誰都會這樣做的 。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讀書人在進取的 路上拼搏,到頭來也只爭到個秀才而已,舉族之中沒有一個中舉者。 秀才不中舉,又惜著自己的滿肚子學問,那就只好走村塾師這條路,因 此,從段玉裁祖父開始。不中舉之後,就都作了村塾師,如《年譜》上說段玉裁的祖父以「誨後進」為務,並且「不倦」,又說段玉裁的父親段得莘「 厲行授徒,嚴課程」,段玉裁自己在《經韻樓集》卷九《先妣梳幾銘序》中 亦有「吾家故貧甚,吾祖父吾父皆以授徒為生,每歲計所人惰脯數十兩以為 出」雲雲就是證據。段家一父一子均以「授徒為生」,可是所授賺來的卻是 家境「貧甚」,顯然他們所授徒,決不是入主縣學,只是本地或外地的書塾 。《年譜》上說段得莘「館於鎮江、揚州」,是說段得莘曾在外地做教書先 生。 村塾師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識的佔有上卻勝過普通的耕 種人家,這種佔有使他有條件課子,致令書香門祚不衰。 段玉裁是在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出生的,他是段家的長孫 ,這決定要由他來薪傳段家的三代書香。
人物評價
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問世以後,很快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它被公認為解釋「說文」的權威性著作。正如當年嘉定學者錢大昕所說,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臬。與段玉裁同時代的小學家王念孫也曾推祟說,自許慎之後「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段玉裁在訓詁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不僅在清代受到有關學者的贊譽和尊重,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為國內外訓詁學者所推崇。殷孟倫在《段玉裁和他的<說文解字注》》的文章中贊譽說,「說文」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語言的研究已進人近代語言的革命階段,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他還認為,「說文」有了段注,才真正算作從語言角度來加以研究和闡述,「說文」對語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才真正為人們所了解。 上述這些評價,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來說是當之無愧的。早在20世紀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就曾被譯成日文,至今,日本仍有一些學術團體還在研究段玉裁的有關訓詁學著述;在北美、歐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漢學家們,也很關心段玉裁著作的研究情況。 段玉裁在文字訓詁學等方面所作出的成就,是繼許慎之後的第一塊里程碑,他的著作已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段玉裁不愧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朴學宗師。
著述名錄
著作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古文尚書撰異》、《經韻樓集》、《毛詩故訓傳定本》、《詩經小學錄》、《戴東原年譜》等。
作品選摘
詩作
【登雅州城樓】 雉堞嵯峨矗素雯,登臨豪興百寮分。灘聲不厭喧終古,山色從來媚夕曛。 洛沫異源同赴海,蔡蒙高處獨干雲。聖朝聲教原無外,偶為籌邊誓六軍。 飛越峰高木葉聲,從軍歲晚不勝情。但知牧圉勤羈紲,敢道潺湲可濯纓。 落落長松樛堞霓,離離幽草人新晴。卻愁一片城頭月,西照關山此夜營。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1889年參加鄉試,中舉人。不過,他在科舉考試中,終未再獲功名。但他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外,頗關注於新學,以至於1895年赴京參加會試時,曾參加過梁啟超發起的呼籲變法的「公車上書」活動。又曾成為柳亞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創的愛國文化團體「南社」的成員。其間,為了維持生活,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時,他曾充當其幕僚,為將士講解古書詩賦,但終因思想不合而離去。
人物生平
1901年他到了上海,與蔡元培、張元濟相交往,因他長於文筆,又熟悉官方文書,喜歡收集邸報,而《外交報》正需要這樣的文人,於是,徐珂便加入了該報。擔任了《外交報》的編輯。外交報的成員有,董理一人(即張元濟)、撰述一人(即蔡元培)、編輯一人(即徐珂)、譯西文報一人(溫宗饒),均由創始股東分任。另設譯東文報一人,司帳一人,校繕一人,雜役二人。股東情況是:張元濟兩股,蔡元培杜亞泉合一股,溫宗饒、商務印書館各一股,趙從蕃、徐珂、沈幼珊股數不詳(以上,據汪家熔先生提供的資料)。在張元濟的收據上的簽名人是趙從蕃、蔡元培和溫宗饒;溫宗饒的股單和收據上的簽名人是趙從蕃、蔡元培和張元濟,全年預算約為銀洋五千五百元(再加開辦費五十元。)《外交報》到1910年,共辦了十年,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後來他隨《外交報》一起成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職員。接著又當上了《東方雜志》的編輯。老商務的一位編輯,即大名鼎鼎的章錫琛回憶說:「《東方雜志》創刊於1904年,原是一種選報性質的刊物,剪集每月報章雜志上的記事、論文,分類刊登,供留心時事者查考。《宮門抄》和《奏摺》占首要地位,其次才是時論,只偶爾發表幾篇撰譯的文字。
1909年前的編者名徐珂。因為編這種雜志完全是剪刀糨糊的工作,他一人在幾個晚上業余時間就能完成,讀者並不很多。」所以,後來徐珂在商務做過雜纂部長,他可說是地道的雜家。章錫琛的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說的也是事實。
到1911年,杜亞泉接任《東方雜志》主編,對刊物進行了改革,雜志有了很大的改變和發展。於是,徐珂接管了「雜纂部」。據當時在編譯所的同仁介紹,「徐在編譯所擔任雜纂部部長,我進去時,他正全力在搞《清稗類鈔》,同時在他領導下編輯出版的有《上海指南》《日用須知》《醒世文柬指南》《通俗新尺牘》等等。這個部的主要工具是糨糊和剪刀,所有各種資料,均從報紙、雜志、政府公報等剪下或到處找人幫忙抄錄在活頁片上」(引自謝菊曾著《十里洋場的側影》)。目的在於提供有關資料。
社會評價
風趣
據老商務同人說,「徐仲可身材矮小,極度近視,看書寫字必須戴著眼鏡與實物(指書本)接觸在一起,才能看見。但他為人非常風趣,清末他極力提倡婦女天足,即以『天蘇閣』名其書齋,他喜填詞,與寧鄉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時見於當時的《小說月報》。」「徐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對同事相當關心,每年春節照例在自己家中備辦『春酒』,邀請本部同人歡聚,這是別的部從來沒有過。」
勤寫
徐珂沒有一天不寫作。有一回眼睛生病,他彷惶苦悶,竟然終日不知所措。極度近視,看書寫字必須戴著眼鏡與實物(即書本)接觸在一起,才能看見。白天事忙,他用一個小本子提要式的記住要記錄的事,等有空的時候再整理書寫。每天臨睡的時候,他都要准備一支鉛筆,一個小本子,放在床頭,偶然想起什麼來的時候,就爬起來記下,哪怕是影響了睡眠,他也不管。他寫下的東西雖不是按日記述,卻每每十來天連起來整理一次。老朋友夏劍丞曾經說他有聞必錄,是極為勤奮的人,可惜沒有在前清時候的軍機處供職,不然,記下的都會是很珍貴的軍國大事。徐珂自己寫作又一個說法:「君(夏劍丞)不嘗雲,清人少筆記乎?仆欲一學此恥耳。」見他一天到晚忙於纂述,曾是愛國女校教師、給蔡元培作過大媒、用筆記錄過梁漱溟東西文化訪談的夫人何墨君,還有小妾李希都埋冤說:「難道真的真的是寫不到死,不罷休嗎?」孜孜矻矻,日夕握筆,是徐珂寫作的真實形象。
待客
宋朝的陳郁在他的《藏一話腴》里說到姜夔的時候,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白石道人姜堯章,氣貌若不勝衣,而筆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徐珂曾經引用其中的「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來述說自己的家庭。徐珂的父祖兩代都有好客家風,徐珂更是這樣,一飯未嘗無客,做了徐家座上的人,多為一時名流俊彥,可舉者有張元濟、蔡元培、康有為、胡適、梁啟超、況周頤、潘仕成、王晉卿、王輯塘、冒鶴亭等人。徐珂是杭州人,清末的杭州風俗,是客人到了,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家裡也不留人,徐家的家風剛好與此相反。他為人非常風趣,喜填詞,與寧鄉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時見於當時的《小說月報》。徐珂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主持《東方雜志》雜纂部時,對同事相當關心,每年春節照例在自己家中備辦「春酒」,邀請本部同人歡聚,同仁們說「這是別的部從來沒有過的」。
著作
《清稗類鈔》是他留給後人的一部前人筆記集。「全書48冊。分時令、地理、外交、風俗、工藝、文學等92類,約一萬三千五百餘條。錄自數百種清人筆記,並參考報章記載而成。范圍廣泛,檢查便利,但選錄頗為蕪雜。」(參見《辭海》)80年代,此書還重印過,可見還有眾多讀者。另編有《清朝野史大觀》《天蘇閣叢刊》《康居筆記匯函》等掌故筆記著作
編輯本段一、復旦大學教授——徐珂
徐珂法學(社會學)碩士。現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個人簡歷
1990年進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並獲得 社會學碩士
2001年 獲1999-2001年復旦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1年 獲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
2001年 「西方社會思想史」課堂教學創新設計與實踐(課程),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均為第三獲獎人) 2002年 研究報告《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研究》,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000-2001)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第三獲獎人)
2003年 復旦大學「世紀之星」教學成果突出獎
2006年 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2007年 復旦大學教學突出貢獻獎
研究方向
城市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科學社會學
代表成果
「政治文明發展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上海政治文明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黨在社會自組織領域的行動空間」,《黨建研究內部文稿(2000~2004)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
《農村社會學》(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
「上海市民對世博會的態度和社會參與」,社會,2004年第1期
「上海市民的社會生活狀況評價調查報告」,社會,2004年第3期 「業主民主自治: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建言》第11期,上海市政協辦公廳編,2003年12月22日
「社區參與與社區發展理論」,社區研究通訊,2003年
《社會學概論》(副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生活家園與社會共同體》(合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鄉鎮設區的當代變遷》(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走向社區治理」(合作),《城市管理與市民素質——2002年上海社會發展藍皮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浦東新區居民的現代性研究」,社會發展通訊,2001年第3期
「探尋第三域的主導力量」(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上海市青年人才素質研究報告」,《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學林出版社,2000年
「上海市藍領青年的生存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學林出版社,2000年
「居委會能成為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嗎」,社會,1997年第3期
「可利用資源的滿足——浦東新區居民對生活質量評價的研究」,《96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社區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基本形成」,社會學,1996年第1期 「洋涇文明創建與黨建研究」(2006-2007),浦東新區組織部和洋涇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統一戰線應對民間組織發展的戰略與策略研究」(2006),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委託,課題負責人
「社區和諧指標體系研究」(2005-2006),上海市政治文明辦公室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長壽街道社區文化發展研究」(2006),長壽街道辦事處委託,課題組負責人
「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社區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2005-2010),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上海市女性就業調查研究」(2004),上海市婦聯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自治、民主和黨的領導力:以業主委員會為研究對象」(2003-2004),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和上海政黨研究中心委託,課題負責人
「業主民主自治體制研究」(2003),市統戰部和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世博會與上海社會發展」(2003),上海市社聯委託,課題負責人 「民間組織的黨組織管理體制研究」(2002-2003),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和上海政黨研究中心委託,課題負責人
「社區快樂指標研究」(2002-2003),康健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上海市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研究」(2001),上海市委辦公廳委託,課題主要參與人
Ⅵ 段玉裁是什麼樣的人
段玉裁(1735-1815)中國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江蘇金壇人。曾任貴州玉屏縣、四川富順、南溪和巫山知縣。年輕時拜戴震為師,結識錢大昕、王念孫、王引之等學者,切磋文字、音韻、訓詁學。清代大興文字獄,很多學者把主要精力轉向訓詁學,這樣避免陷入政治斗爭。段玉裁積30年功力寫成《說文解字注》。以上經歷可以看出:段玉裁是個做學問的材料,深諳政治斗爭的殘酷,做古文字研究躲避禍患。
Ⅶ 段玉裁為了學習的故事
段玉裁 - 生平事跡
段玉裁段玉裁自幼聰穎好學,資質過人,13歲參加童子試,即顯露才氣,16歲補邑庠生,25歲經鄉試中舉。後曾進京參加會試,屢試不中,故未能進入殿試。然後,經人介紹,他曾在京都就教職,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段玉裁在京時,得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時年36歲的段玉裁被吏部銓授為貴州省玉屏縣知事。兩年後,他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後來,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時年僅47歲。 段玉裁不僅是一位為民作主、勤政廉潔的父母官,同時更是一位一絲不苟、認真做學問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韻學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著「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家教,認真著書立說。他一生著述較多,諸如《古文尚書撰異》、《毛詩古文訓傳定本》、《詩經小學》、《周禮漢讀考》、《春秋左傳古經》、《汲古閣說文訂》、《六書音韻表》、《說文解字注>>和《經韻樓集》等31種,達700餘卷之多。其中《說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據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說文」,是因為向來治「說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未得「許書」(指東漢許慎寫的《說文解字》)要旨。為了註解「許書」,段玉裁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開始編纂長編《說文解字讀》,歷時18載,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後來他又以此為基礎,繼續修訂,歷時13載,於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終於寫成了《說文解字注》。以後,又經過8年,直到嘉慶二十年,他的31篇《說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從初稿到刻印成冊,前後共花了近40年時間。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注釋《說文》。可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四月,「耳順之年」的段玉裁,也正是他注釋「說文」的關鍵時刻,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這個無情的打擊,對當時的段玉裁來說非同小可,使他在思想上產生惆悵。然而,他沒有悲觀失望,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他的毅力和決心,令人敬佩。 段玉裁「耳順」之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注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賤體春病如故,慄慄危懼『說文注'恐難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則幸矣!」 後來,到段玉裁注釋「說文」完成時,他又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以春蠶一般,繭既成,惟待斃焉。」多麼可敬的春蠶精神啊!我們可以這樣說,晚年的段玉裁,貧病交加,正是由他「春蠶作繭自成蛹,蠟燭灰燼亮他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的支撐,才使《說文解字注》這部不朽巨著得以完成。
Ⅷ 段玉裁的人物軼事
不撐鐵骨莫支貧
段玉裁可考之遠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變,隨宋南渡,遂卜居金壇。此後日就月將,十五世,生有段武,這個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從段文時起,開始定居在金壇縣的大壩頭村。在這個農家裡,從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卻都是邑庠生,也就是縣學的生員,亦即秀才。段文生段世續,即段玉裁的父親。段世續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樣,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個邑廩生。廩生每月由官府供給糧米,由有關部門供應魚肉。段家祖孫三代都是讀書人,因此,在當時的金壇,段家是屬於書香門第的一族。
在科舉盛行的年代裡,學而優則仕,年青人要想改變自己終生被束縛在土地上的命運,就只能走讀書這條路。而在封建社會里,利祿所系,兒孫走科舉之路是每個家庭的最大願望,只要生活條件稍有可能,誰都會這樣做的。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讀書人在進取的路上拼搏,到頭來也只爭到個秀才而已,舉族之中沒有一個中舉者。秀才不中舉,又惜著自己的滿肚子學問,那就只好走村塾師這條路,因此,從段玉裁祖父開始。不中舉之後,就都作了村塾師。村塾師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識的佔有上卻勝過普通的耕種人家,這種佔有使他有條件課子,致令書香門祚不衰。但是和有些書香門第不同,段家並不是良田萬頃的富戶,只是普通的耕讀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訓,叫作「不撐鐵骨莫支貧」。
師恩不忘
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流落在北京的段玉裁不是去逢迎達官貴人,而是仰慕當時的經學大師戴震的學問,恭敬地拜他為師。當時他窮困潦倒,時日難度,但仍不放棄學習,戴震深受感動,並將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給段玉裁,幫他度過難關。段玉裁對恩師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謝,就是到了80歲高齡,每一提到戴震時,立即畢恭畢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莊重誦讀戴震的手札。
筆耕不輟
俗話說,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段玉裁作為乾隆盛世的縣官退休回鄉時,帶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寶貝,一下子讓人紅了眼。當天夜裡,十幾個強盜即來洗劫一空。可是,第二天,他們又原物奉還。原來,強盜們發現箱內全是書,都被這位兩袖清風的老舉人感動了。
段玉裁辭官回家後,閉門謝客,繼續撰寫《說文解字注》一書。他對考證每個字的形、音、義,一絲不苟。有一次為了幾個字要考證清楚,時值寒冬臘月,他騎著毛驢曉行夜宿到杭州,來回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把幾個難解的字弄清楚了。他在著書時,為了弄清麥子開花的情況,他曾請教過老農,並待到麥子開花之時,深夜親自掌燈到麥田裡去觀察,一直等到五更時分,麥子開花了。他把這一觀察的結果概括為:「花開兩瓣,花色微黃,開而仍含,中挺一須,須頭黃蕊出瓣外,夜開朝精英」,可見他治學之嚴謹。
Ⅸ 段玉裁的人物生平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於江蘇省金壇西門外大壩頭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親雖為塾師,但收入微薄。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執教,家務全由母親史氏操勞。全家人衣著粗布,常年是大麥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飯,家境非常清貧。
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歲補諸生,曾至揚州安定書院就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歲中舉人,任國子監教習,入都會試,屢不中。經人介紹,段玉裁在京就教職,獲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有意於音韻之學,遂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在京時,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姚鼐等學者。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兩年後,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仕宦期間,均攜《六書音韻表》於身邊,每每處理完公家事務至深更半夜,經常置燈於籠中,或以口氣噓物取暖,編著、修改文章。經10年,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卜居蘇州楓橋,潛心著述和藏書,時年僅47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出身寒素的段玉裁,畢生銘記「不耕硯田無樂,不撐鐵骨莫支」的祖訓,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注釋《說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其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注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他身體舊病如故,擔心《說文注》難成,加上精力不足。假如完成後死了,就很欣慰了 。到段玉裁注釋《說文》完成時,他對自己的學生說,他如春蠶一般,繭織成了,只待等死矣。
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說文解字注》30卷。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
Ⅹ 為什麼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學習說文的必讀之書在線等。
歷代研究說文解字,清代水平最高,清代研究說文有四大家,段注又最高明,我也是剛開始研究說文,從掌握的資料來看,要大致了解說文,可讀當代人的說文通論等及前代說文句讀等通讀即可,如此照梁啟超說法天資佳者三月可通。如要系統學習即要從鑽研段注入手了,至於為什麼,等你通讀三遍你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