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文化和武俠小說的關系
① 金庸武俠小說之所以雅俗共賞的內部元素
金庸,原名查良鏞, 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早年在香港《大公報》、《新晚報》和長城電影公司任職。後創辦香港《明報》、新加坡《新明日報》和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形成《明報》集團公司。
查良鏞先生五十年代中期起應報社之約,開始寫作連載性的武俠小說。到七十年代初寫完《鹿鼎記》而封筆,共完成了十五部。他曾用其中十四部書名的第一個字串在一起,編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對聯。他的小說既繼承了傳統白話小說的語言風格,又對舊式武俠小說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為題材,卻體現出現代精神,同時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因而贏得億萬讀者的喜愛,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金庸不僅是傑出的小說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評家。他寫有近兩萬篇社評、短評,切中時弊,筆鋒雄健犀利,產生了很大影響,曾被人贊譽為「亞洲第一社評家」。
②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之間的聯系 (人物關系)
1、《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
這三部之間人物聯系比較緊密,一般被稱為「射鵰三部曲」,尤其是前兩部。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頑童等等都在兩部書中出現頻率較高,只是第二部的主角是楊過、小龍女這些年輕一輩的江湖人物。《神鵰俠侶》的最後帶出了一個新的小人物--張君寶,還講述了覺遠大師口述九陽神功的事情,這些都是後來《倚天屠龍記》的主線。至於《倚天屠龍記》,書中一開始就講了郭襄走遍大江南北尋找楊過的事情,還有張君寶(也就是張三豐)創立武當,郭襄創立峨嵋,倚天劍、屠龍刀從何而來,故事由此展開,但是《倚天屠龍記》中很多事情看似和前兩部沒有什麼聯系,只是後來出現了一個神秘的黃裳女子,據她所說的話,應該是楊過和小龍女的後人。
2、《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
兩書從情節上來說沒有什麼必然聯系,《書劍恩仇錄》講的是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率同眾人反清的故事,其間講述了陳家洛、香香公主、霍青桐三人之間的愛情。而《雪山飛狐》《飛狐外傳》講的是胡斐為報父仇苦心學武,並同袁紫衣、程靈素、苗若蘭之間的愛情。但是《書》中的很多人物在《雪》中均有出現,如陳家洛、趙半山、心硯等紅花會眾人,還有福康安這個朝廷的重要人物,在《書》中他曾被紅花會虜走作為人質,在《雪》中仍然是個反面人物,招募江湖敗類對付紅花會,企圖藉此控制中原武林,還辜負了馬春花,馬春花為他生的兒子也被陳家洛帶回塞外撫養。
3、《碧血劍》《鹿鼎記》
這兩部是在時間上有聯系,《碧血劍》講的是明末,滿清、李闖王對當時天下江山的角逐,袁承志作為明末大將袁崇煥的兒子,因父親被崇禎所殺,決定學好武藝,為父報仇,後長大後幫助李闖,對抗清朝,同時對抗滿清皇太極。在此期間,認識了溫青青、阿九(也就是長平公主),最終,看到李闖為權力殺害一直幫助他的李岩、紅娘子,對李闖失去信心,看到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李闖難成氣候,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雄才大略、心狠手辣,袁承志帶著溫青青離開中土,前往海外浡尼國開始新的生活,還有他收的女徒弟--五毒教主何鐵手。
《鹿鼎記》講的則是康熙年間的故事,揚州的無賴韋小寶機緣巧合認識少年康熙,兩人聯手鏟除敖拜、平三藩、滅神龍教、破察哈爾叛軍、定俄羅斯邊境,書中所講的故事和《碧血劍》沒有太大聯系,只是人物有關聯,如韋小寶其中一個師傅--九難師太,就是《碧血劍》中的長平公主,韋小寶的護身寶衣就是袁承志的那件,還有歸辛樹就是袁承志的師兄,而韋小寶的逃跑輕功是九難師太教的,九難師太的這套輕功是木桑道長教的,木桑道長曾教過袁承志武功,所以當歸辛樹看到韋小寶的輕功後非常吃驚,一直追問是誰教的。
五毒教主何鐵手在鹿鼎記里也出現過,是她救了莊家的女人,並教他們武功,而且後來韋小寶和歸心術一起到莊家鬼屋的時候,是她用的迷葯迷翻了歸心術一家人,因為歸辛樹是老江湖,而世上只有五毒教主的毒能夠用得出神入化,讓歸辛樹毫無察覺。所以她迷翻他們之後不敢見他們,因為她怕她師傅(也就是袁承志)知道後會責怪她。其他人物就沒有什麼聯系了。
再補充一點:《鹿鼎記》裡面也出現了李闖(李自成),還有一個人物李西華,電視劇一般都沒演,書中寫的,李西華是李岩和紅娘子的兒子,武功高強,一直愛慕陳圓圓,他為了能待在陳圓圓身邊,幾十年裝作一個不懂武功的僕役,對於陳圓圓和他說過的三十幾句話記了一輩子,是個超級痴心的人。他見到李自成後本打算為父報仇,但最終沒有動手,天地會眾人認為他空負了一身武藝,不去開創大事業,只會待在一個女子身邊,但韋小寶卻引以為知己。
③ 金庸和其武俠真的是古中國文化嗎
武俠小說雖然擁有大批忠實的讀者,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它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消遣品而已,他們認為武俠小說庸俗、荒誕,難登大雅之堂。仔細想想,如果武俠小說真是如此,那它為什麼還有這么強的生命力能夠經久不衰、廣泛流傳?為什麼金庸、古龍等作家的作品再版了一次又一次而始終擁有廣大的讀者呢?
算起來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應該是唐人傳奇中的《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等精彩的文學作品了,其後還有《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嚴格地說,連《水滸傳》也未嘗不是武俠小說作品。若武俠小說當真不過是一種消遣品,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經過千百年流傳至今,而不被歷史淘汰掉呢?可見,武俠小說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它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豐富的知識性,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這里我想以金庸先生的作品為例,談談武俠小說作品中的價值與魅力。
首先,金庸武俠小說具有廣博而豐富的知識性。
有人指責武俠小說作家不合情理地胡說八道,為了迎合一些游手好閑人的低級品味,不顧—切地扭曲事實,十分無聊。其實這些觀點未免太過主觀了。和大多數文學作品一樣,金庸的武俠小說並非憑空杜撰出一個個故事,金庸先生對待創作是十分嚴肅的。從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金庸對每一部小說的創作都下了極大的功夫。對所用的史料,都有詳盡的考證。
例如,《射鵰英雄傳》在動筆前,作者便參閱了12卷《蒙古秘史》、《南詔野史》、《元史》、《新元史》、《成吉思汗傳》、《皇元聖武親征校錄注》等大量史書傳記;寫《飛狐外傳》查閱了《明史》、《明紀》、《明季北略》、《澧州志》、《吳三桂演義》;《鹿鼎記》的史實則出自《清史稿》、《清代史?世祖出家事考實》、《玉林國師年譜》。顯而易見,讀者在欣賞通俗的武俠文藝過程中,必定也可以學到不少的歷史知識。
金庸先生不但致力於歷史研究,文學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作品裡十分自然地穿插著大量詩詞名句,到處顯示著他淵博的知識。
《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幕:「那書生經過黃蓉身邊,見她暈生雙頰,喜透眉梢,笑吟道:'隰有萇楚,猗灘其枝!』黃蓉聽他取笑自己,也吟道:'雞棲於塒,日之夕矣。』那書生哈哈一笑,一揖而別。」原來,這都是引用詩經上的話。「隰有萇楚,猗灘其枝!」下面有「樂子之無知,樂子之無家,樂子之無室」三句,是少女愛慕一青年男子的情歌。「雞棲於塒,日之夕矣」下面則是「羊牛下來,羊牛不括。」卻是罵那書生為畜牲了。試想,作者若不是將詩經爛熟於胸,又怎能寫出這樣一個妙趣橫生的情節呢?
此外,小說中對於易經八卦、奇門算術、醫葯、音樂、書畫等雜學也多有涉獵。看過《笑傲江湖》的人,大約都對祖千秋與令狐沖論酒的情節記憶猶新。
祖千秋侃侃而談道:「紅袖織綾誇柿葉,青旗沽酒乘梨花。可見喝梨花酒當用翡翠杯,而喝汾酒則當用玉杯了。唐人有詩雲:'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又指一壇酒道:「這一壇關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用犀角杯盛而飲之,那就醇美無比了。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誠我不欺。」……金庸先生將廣博的知識蘊蓄在小說里,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這恐怕和胡說八道拉不上什麼干係吧!
其次,金庸武俠小說中包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後序中說:「我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就象大多數小說一樣。影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由此可見,人物形象的創作在金庸小說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筆者或用濃郁的色彩為人物性格上色,或用簡單的筆道素描。於是乎,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清晰可見了。
《神鵰俠侶》中有這樣一幕:蒙古大軍圍攻襄陽城,郭靖領兵拒守,而其愛妻又有孕在身。這時,極厲害的金輪法王前來行刺。書中寫道:「郭靖臉色微變,順手一拉黃蓉,想將她藏在自己身後。黃蓉低聲道:'靖哥哥,襄陽城要緊,還是你我的情愛要緊?是你的身子要緊,還是我的身子要緊?』郭靖放開了黃蓉的手:'對,國事為重。』」寥寥數筆,寫的也少;不過是夫妻間簡單的—兩句對話,但郭靖、黃蓉「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風度盡可—覽無余。
而《鹿鼎記》中對主人公韋小寶的刻畫又不相同。例如,當他知道茅十八是衙門懸賞緝拿的江洋大盜時,有些心動。但看見茅十八帶著十分古怪的神情看他時,便又怒道:「你心裡想什麼?你猜我會去通風報信,領這賞銀?」茅十八道:「是啊,白花花的銀子,誰又不愛?」韋小寶怒罵:「操你奶奶!出賣朋友,還講什麼江湖義氣?……就算有一萬兩,十萬兩的賞格,老子也絕不會去通風報信。」但他心裡卻在想:「倘若真有一萬兩,十萬兩銀子的賞格,出賣朋友的事做不做?」他就有些打不定主意了。只此一幕,韋小寶這個市井小人的形象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當然,作者寫一個人物,用意並不一定是肯定這樣的典型:
莎士比亞寫《王子復仇記》並不是喜愛哈姆萊特的優柔寡斷。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也非鼓吹精神勝利法。作者不過是在描寫一個人物,並不是鼓勵讀者模仿他們的行為。這樣的創作是無可非議的。
小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原形,來自於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武俠小說不過是這樣給人在「武林」中設計一個位置,更直接地贊揚人性中的真善美,批判人性中的假惡丑而已,這是和所有的小說一樣的。
第三,金庸武俠作品中體現矛盾沖突的典型環境。
一個人的善與惡,高尚與低劣在平時是看不出來的。金庸小說的引人之處正是將人物放入一個特殊的環境中,以之來考驗人性。
《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和歐陽峰在焚燒的船中作殊死戰時,歐陽峰被折斷的燃燒的船桅所壓。洪七公為人光明正大,不忍武俠大宗師如此下場,加以救援。但歐陽峰借洪七公救他分神之機,竟痛下殺手。同是武林中兩位頂尖高手,在這一幕中便善惡分明了。
又如《天龍八部》中的一個主角蕭峰。當時正值契丹與宋朝交兵之際,一方面他身為丐幫幫主,常率幫眾抗擊契丹人,一方面他自己卻是契丹人,父母也被宋人無辜地殺害,重大的矛盾就此開始了。最後,當遼主為敵所擒時,蕭峰以民族利益為重出手相救。但為使普天生靈免受荼毒,卻又不能不迫遼主立約退兵。可是以臣迫君是叛國叛君之舉,為了表明自己並無賣國求榮之意,蕭峰在一切完成之後,不得不選擇自刎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一生追求的信義,蕭峰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使讀者掩卷而思,仍覺得意猶未盡。
金庸先生正是在一個個環環相扣的矛盾中表現人物性格,也正是用一個個矛盾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
第四,金庸武俠作品中蘊藏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
武俠小說不但有它通俗的故事性,還包含了不少作者對生命的理解。認真讀來,會發現讀小說的過程中信手拈來即有妙諦。
記得《天龍八部》中有一個珍瓏(圍棋術語),此局棋劫中有劫,既有長生,又有共活,或反撲,或收氣,復雜無比,無人可破。小說中的人物段譽,棋道十分高明,卻因不肯拋卻一兵一卒而敗;而慕容復因為太過忍心,拋卻兵卒而敗。最後竟是——個小和尚虛竹自殺了一大片白棋,才破了珍瓏。這實在是人生之中以退為進的精闢表達。慕容復不懂以退為進的道理,一味沖殺,進不了時只好絕望得想死;而虛竹殺了自己—大片棋後,情勢頓見開朗,大有迴旋餘地,不再縛手縛腳了,這—看似敗退的棋招,竟給白棋帶來了生機。現實中,對於只顧奮力向前的人來說,有時不妨也退後一步。在許多情況下,在前無進路之時,退一步可能竟會海闊天空。以退為進的效果經常會比一味沖殺好得多。
通過對金庸作品的分析,不難知道,一些好的武俠小說不論是在知識性、藝術性、思想性上都絲毫不遜於其他文學作品。
當代的許多武俠小說作家的作品都在繼承傳統通俗文學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汲取西方現代小說的一些技法,使武俠小說界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不知不覺地提高文化修養和生活情趣,並汲取了豐富的知識!
最後,讓我們改變從前那些對於武俠小說的認識,真正沉醉其中去感受武俠小說中的藝術價值與魅力吧!
④ 傳統武俠小說和新武俠小說有什麼區別
主要是價值觀念的問題,傳統的武俠小說,總是善惡分明,小說主角也總是一副大俠的樣子,正直的代表(高大全),但是新派的武俠小說就沒有這種限制,小說要表達的價值觀念也不是傳統的那種善惡觀念,主角也可以是各種性格的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簡單一句話,新武俠區別於傳統武俠,就在於它跳出了傳統武俠價值觀念的條條框框,更加註重人性和特性的描寫和發揮!
⑤ 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及現實意義
有道是揮戈為武,關於武俠,不可否認的是,其有一定的阻礙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反面因素。武俠,需要的是除暴安良,劫富濟貧;而江山,需要的是穩定,是法治。所以,『俠以武犯禁』,武俠與江山是相對立的兩面,江山處上,而武俠處下;又道止戈為武,武俠的存在,又有其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積極因素,當這個社會的正義用政府的法治來得不到伸張時,那麼武俠就產生了。俠之小者,鋤強扶弱,快意恩仇,輕生死,重然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這,就不簡單的是武俠那麼簡單了,我覺得應該是一種精神,對,就是一種精神。一顆此生為國無怨無悔的俠義之心,一腔定國安邦臣服四海的沸騰熱血。這是中華文化上千年來的積淀而成,也是時代文化的一個濃縮,我覺得這還可以算得上是民族精神,近代以來,我華夏子孫不就是在這種精神下走過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侵華,抗日戰爭以及大大小小諸多的屈辱和磨難么!民族精神不倒,我中華必定不亡。武俠,也並非盡如金庸他們寫的那樣,都有出神入化的武藝,卓越不凡的見識,差不多每個男生的骨子裡都有著尚武的思想(極個別男生女相的就算了),那麼既然心中有俠,則身邊也會有俠。所以,沒有必要去高瞻遠矚,也不需要奢夢幻想,其實武俠,就在我們的身邊
⑥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⑦ 歷史上,滿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究竟是怎樣的
滿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素慎新開流文化與茶啊沖時期。自1635年皇太極定名“滿洲族”至今也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滿族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直至今天滿族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但隨著多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滿族文化正在逐漸消融,加快對滿族文化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滿族是我過第三大少數民族,形成於明朝末期,但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滿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滿族的先民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奠定了滿族文化的基本內涵。先秦時期北方的肅慎文化是今天滿族文化的先祖,肅慎人以洞為居,飲食單一,性格兇悍善戰,有自己的婚姻觀、貞潔觀與喪葬風俗,但此時的肅慎文化依然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
滿族入關之前以漁獵生活為主,農業為輔,入關之後生產方式轉變成以農業生活為主,生產方式的轉變帶動整個民族文化由單一的漁獵文化升級為漁獵文化與農業文化相結合的二元文化。與漢族接觸之後,漢族文化融入其中,首滿文化的影響日益明顯,滿族借鑒漢族的政治制度,兩族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也日漸相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各地軍閥以“返清逐滿”為旗號,社會上返滿情緒嚴重,對滿族文化產生了震動,滿族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北京的滿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東北地區的滿族文化更為完整一些。新中國成立後各民族平等,消除了民族的歧視,滿族人口劇增,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滿族族包對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滿族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文化體系不復存在,但是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質以不同的方式的一保留,呈現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樣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擁有更強的生命力與時代特徵。
⑧ 滿族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滿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滿族是一個悠久的漁獵民族,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
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
⑨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究竟是什麼
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在清朝取得統治以前,基本上都是由漢人統領天下,所以漢族的文化還是非常盛行的,而且這些文化也都反映在漢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滿族人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之後,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整體還是滿族文化占據大部分。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還是比較多的,像馬背,圖騰還有滿族的服飾,都能夠彰顯出滿族的文化特點。
在很多的清宮劇當中,後宮的女人她們身穿的就是滿族的服飾,像旗頭還有花盆底的鞋,這些都是非常獨特的滿族服飾。他們這種服飾之所以會也變成這種樣子,是與滿族人的審美觀念和民族文化分不開的,這也是滿族人自己對於服飾的理解,帶有非常明顯的滿族化內涵,獨特的服飾上面也寄託了滿族人的文化和願望。
⑩ 哪位大師能說出金庸寫的所有武俠小說的關系
射鵰英雄傳 和 神鵰俠侶 是前後關系 神鵰俠侶 中的男主角 楊過 是神鵰 中楊康的兒子。之後便是 《倚天屠龍記》了 因為裡面的峨嵋派的創派祖師是 郭襄郭襄 是 射鵰英雄傳 中的男主角 郭靖的女兒。《倚天屠龍記》中曾出現過 楊過和小龍女的後人 是個女的。幫助過丐幫和張無忌所以 這三部有聯系。其他的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