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里的鄙視鏈
① 收入過億的唐家三少,為何仍然得不到主流小說的認可
唐家三少是寫網文出身的,處在文學鄙視鏈的底端,即使賺了再多的錢也是得不到主流的認可的。
1、唐家三少的小說寫的實在不咋的
唐家三少的小說我想經常看網路小說的人應該都看過,他的小說一般都是以設定為賣點,文筆和劇情只能說能看,因為無腦爽的小說劇情和白開水一樣平淡的文筆讓他得了個”中原五白“的稱號。在早期的網路環境中,網文屬於新鮮事物,唐家三少作為最早吃螃蟹的那批人自然得了一大批的粉絲,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小說寫得好。現在網文的發展空前繁榮,而十多年來唐家三少卻沒有任何進步,寫得都還是老一套,如今他的小說在網文中的成績也不算好,又如何能夠得到主流小說界的認可?
唐家三少想要得到主流小說界的認可,我覺得是一件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② 之前在網上看見過一幅圖,是根據《生活大爆炸》畫的各學科之間的鄙視鏈,有 哲學 生物 醫學 天文學等等
③ 在當今的文學界,存在的鄙視鏈都有哪些
如今,“鄙視鏈”真的是無處不在。總有處於某個群體的一些人帶有莫名的優越感看不起其他群體。比如,在國內視頻APP領域,使用抖音的人看不起使用快手的人;在音樂App領域,網易雲音樂用戶看不起QQ音樂用戶;在聽歌界,聽古典的鄙視聽音樂劇的,聽音樂劇的鄙視聽小眾流派的,聽小眾流派鄙視聽流行的。那麼,在文學界,都存在哪些鄙視鏈?比如,寫純文學的很多看不上寫通俗文學的,寫通俗文學的很多看不上寫網路小說的。這似乎形成了一個鄙視生態鏈。
我們處於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講民主的國家,中國的文化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從來就不是某一類領域的王國。鄙視其他類文學的群體,就像是清末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清政府,心胸狹隘,在為自己的一切洋洋自得。殊不知,只有學習其他類所長,融會貫通,才會實現文化的昌盛。
④ 古代的文體鄙視鏈,究竟是什麼意思
文體鄙視鏈是從唐代以來就有的,在這個鄙視鏈頂端的文體是詩,這是由於在唐代詩這個文體到達了頂峰,沒有什麼文體能撼動它了。即使是後來的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事實上在古代是下流之作。
⑤ 鄙視鏈的介紹
是當今網路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在鄙視的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⑥ 知乎、抖音、B站用戶互相鄙視,她們三者之間存在一條怎樣的鄙視鏈
近日為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在b站小夥伴眼裡,b站=知乎>抖音;知乎小夥伴眼裡,b站=知乎>抖音;同上但在抖音眼裡,抖音>知乎=抖音。其實還有個快手的,這里的問題沒涉及到快手,那就先不談快手吧。大家也看到了,以上所示的鄙視鏈並不客觀與公正,下面就公正的來看一看。
即使軟體沒有說針對誰,各位也很自然的對號入座了。為了不讓有些人不滿,就不說詳細了。反正,鄙視鏈本身不應該存在,但是一些人總是在自己沒有干貨或者品味低下的同時,想和那些花了時間提升品味的人齊頭並進,尋求公平,你認為可能么?
通過分析,以下的鄙視鏈是比較客觀的:b站用戶=知乎用戶>抖音,你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⑦ 你覺得鄙視鏈現象普遍存在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鄙視鏈其實普遍存在的原因就是大家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眼界很有限。
因為人都傾向於呆在自己的一個小圈子裡,和身邊的人比較。而當出現了新生事物的時候,一開始就是鄙視,得當新生事物成氣候了,就要壓制,這都是人類的本性。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像當年的杜魯門總統一樣being humble,誰都不得罪誰都不欺負也不壓制,那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創新,當然也會停止不前,因為很多人都是在被鄙視的壓力下才進步。所以鄙視鏈其實讓這個社會進步,也讓這個社會變得骯臟。
當年的美聲唱法鄙視通俗唱法,寫毛筆字的鄙視寫鋼筆字的,搞繪畫的鄙視搞雕塑的,我的一個同學告訴我,在體校里,大家都會鄙視游泳專業的,因為這個專業不涉及任何攻擊性,所以總被欺負,導致學游泳的都想去學散打...從小的到大的到廣的,這都是這個社會中鄙視鏈的一環。
⑧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解讀「鄙視鏈」現象
社會心理學有個比較重要的理論是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來自於Tajfei和Turner。不過最早的探討其實是Sherif的實驗開始的,用於解釋族群中心(Ethnoentrism)中的兩個內外群體的行為,即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體歧視(out-group derogation),而鄙視鏈本質上也是由這兩個群體構成行為組成的,區別在於「鄙視鏈」往往存在於某個文化背景(文化社群或者社交網路空間)中的網狀沖突,但是核心機制還是這兩個。當時Sherif在Robbers Cave實驗後總結了一個叫做群體沖突理論,這個理論的著力點是所有群體在某種情況下(話語權的爭端,資源的爭奪等等)中,為了有限的競爭目標,天然會行成相互爭奪的行為結構。那麼在各群體在競爭性環境中,會形成分化甚至極化,群體內會由於外部壓力和群體向心使得內群體偏好顯得極為一致,且對於其他群體甚至內群體部分人進行排他行為,這種排他行為又保證了內群體的邊界穩定。但過程中,分化程度相似和沖突較小的群體會形成新的共同目標,而本來內群體在另外領域的不一致又會導致內群體分化後形成新的小群體,形成新的外群體沖突,然後又產生第二波分化和交疊,所以網狀的鄙視鏈就形成了。
鄙視就是俗稱的看不起。這是行為者表達自己內心中的價值結構的行為。以人類為例,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份額偏好對外界的萬物進行價值上的賦值,自己的偏好或來自於生理因素(基因),或來自於社會因素(文化)。比如我作為異性戀男性,對年輕漂亮的女性較不年輕不漂亮的女性有更高的價值賦值。
漢語詞鄙視所強調的,更多是由社會因素所形成的賦值標准所表達的賦值行為。作為一個反對偷盜的人,我會鄙視那些實施偷盜行為的人。
所以鄙視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人類會進行賦值,會表現出賦值,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類孩希望影響他人的賦值標准。鄙視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希望能幫到您奧
⑨ 娛樂圈中有哪些鄙視鏈
在娛樂圈中,好像還真有那麼一條不成文的鄙視鏈,那就是拍電影的看不起拍電視劇的、拍電視劇的看不起拍網劇的。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沒辦法,電影是走向國際的,肯定獲獎的可能性更大。相比於電視劇,電影要顯得文藝許多。所以,那些因為大電影而得獎的藝人們肯定是看不起拍電視劇的藝人的。而拍電視劇的藝人呢,雖然沒有電影那麼高雅,但是好在拍電視劇實惠呀,掙錢也不少,而且關鍵電視劇也是有得獎的可能性的,所以他們也可以鄙視那些拍網劇的藝人。早幾年的網劇根本就沒有什麼市場份額,都是別人吃剩下的,拍網劇不掙錢不說,還沒有多少人看,所以只能處於食物鏈的底端。但是這幾年網劇的勢頭火了不少,大有和電視劇一較高下的趨勢。
三、末流藝人才拍網劇
網劇前些年的市場很小,都是一些沒有什麼名氣的小演員才會接。本身網劇的投入就少,自然也請不起名氣太大的藝人。
其實娛樂圈的鄙視鏈很多,文藝的看不起流量的,掙錢的看不起不掙錢的。其實娛樂圈和其他行業都一樣,畢竟同行才是冤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