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母情節的網路小說
❶ 王小波《白銀時代》。
無疑,《白銀時代》是一部很獨特的小說。王小波先生在這個虛擬的時空里作了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黑色預言。他用大膽的思想、深刻的剖析和獨特的表達和讀者一起討論了一種悲哀:白銀時代的悲哀。
關於「白銀時代」,小說中有這么一段話:「希臘神話里說,白銀時代的人蒙神恩寵,終身不會衰老,也不會為生計所困。他們沒有痛苦,沒有憂慮,一直到死,相貌和心靈都像兒童。死掉以後,他們的幽靈還會在塵世上游盪。」我想這個神話大概是王小波寫《白銀時代》最初的一個意象。他用了這個名稱,卻賦予它截然相反的內涵。作者在小說中表達了這樣一個意念:人既然活著,就必然會思考。白銀時代的生活其實並非幸事,事實上無可憂者無可慮者才是最可憂可慮的。而且白銀時代的人也並非真的無憂無慮,而是他們的生活與思想已被限制在一個框框之內,從而失去了憂和慮的自由與可能。由此,想像和創造也被扼殺了。關於這一點,本文將在下面作進一步說明。
關於這種限制與扼殺,作者在小說中是用一種荒誕的方式來表現的,也就是說作者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感經過藝術的誇張變形,使其鮮明而本質的出現在讀者眼中,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卻又不能不認同它。由此,作為人的悲哀就得到了完全的體現。
作者在小說中較多地提到了「生活」一詞。「在公司內部,我們有組織生活、集體生活。在公司以外,我們有家庭生活、夫妻生活。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體驗生活。」在這里,「生活」一詞被重新定義,完全屏除了私人性的內容,不再出自個人獨立的意願,而成為一種「法則」似的固定模式。人對這種「生活」是完全被動的,而這種「被動」的結果自然是可悲甚至可怕的。
小說中作者對「夫妻生活」作了一次很精彩的描寫。作者寫到:「聽到我傳達的會議精神,我們室的人憂心忡忡地回家去。在晚上的餐桌上面露曖昧的微笑,鬼鬼祟祟地說:親愛的,今天公司交代了要過生活……聽了這話,平時最體貼的妻子也會馬上變臉,抄起熨斗就往你頭上砸。第二天早上,看到血染的綳帶,我就知道這種生活過完了。」
這當然是一種很荒誕的表現,但卻相當明確地告訴讀者:生活要由人自己來選擇。這是人的獨立性和尊嚴所在。假如有人硬要否認和改變這一點,那麼生活也要就此完結——「生活過完了」。
如前所言,「白銀時代」里人們的生活被限制在一定的模式之中。換言之,人們必須遵守某種「法則」。作者在小說中以戲謔的手法對這種法則提出了質疑。在作者看來,生活中有一類冠冕堂皇的法則,它制訂出來,就是為了供違反之用。假如你一定要死心眼地去遵守,就會被它嘲弄。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寫了「體驗生活」。
「本公司有項規定,所有的人每隔兩年就要下鄉去體驗生活……就是在沒有自來水、沒有煤氣、沒有電的荒僻地方住上半年。……但很少人真去體驗生活……」
在小說中,只有「棕色的」是個例外。結果是:「她在鄉下走夜路,被四條壯漢按住輪奸了兩遍。」
但是對於生活里那些非常無理,近乎奇聞怪談的「准法則」,人們卻必須一絲不苟地執行。例如給停車場上的劫匪「送錢」。
「……一陣電話鈴像針一樣扎進我的腦子。這使我想起有個小子每禮拜三要在停車場上劫我。我有責任馬上出去被他打劫——他等得不耐煩,會拿壘球棒砸我的車。」
「我不怕劫匪砸我的車……但我怕保安扣工資——他會記恨我……」
「白銀時代」的生活就是這樣,人們失去了思想,失去了理性,失去了判斷,只會在生活的桎梏下如機器般運轉。人完全被異化了。
作者是這樣寫人的異化的:「……他們全都滿臉倦容,睡眼惺忪,好像一夜沒睡……我知道,我自己一定是這個樣子。我是什麼樣子他們就是什麼樣子,所以我不需要帶鏡子……」這就是說無論是思想、行為甚至於人的外在形態都已經大大簡化了,趨同了,個性消失了。
再如《師生戀》。在公司里,主人公一遍又一遍地寫著這篇名為《師生戀》的小說,直到幾十遍之多。他雖感無奈,卻仍要不停地寫下去。自然,在小說中這只是「寫作公司」的工作,但事實上,這是病態。這種情境絲毫不允許他想像與創造,即使他想,創造力也早被消磨凈盡了。
再如「戀母情結」。「師生戀」中「我」對老師有戀母情結。「師生戀」中「我」和老師的愛情是畸形的,老師是個陰影(這種陰影在我長大後轉移到「公司」和「頭頭」身上)。在這種陰影下,我老是神情抑鬱、落落寡歡、冥思苦想,以至於不能擁有成熟獨立的思想,無論言行都顯得幼稚可笑。「戀母情結」正是這種幼稚和受壓抑的表現。
再如「受虐心理」。小說中很多地方寫到了「受虐心理」,簡言之,即「變態」。
例如想像自己在埃及沙漠里備受酷刑的折磨;例如渴望自己的稿子被槍斃;又如伸出腳丫讓人往上踩。作者對此有個精彩的比喻:「假設有一隻豬,出於某種古怪的動機蹲在公路邊上,把尾巴伸在路上讓過往的汽車去壓……」這些表達是如此荒誕,但是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作者在小說中是這樣解釋的:「在劇痛中死在沙漠,也比迷失在白銀世界裡好得多。」
對於這個解釋,我們或者可作如下解讀:
1「白銀時代」里單調乏味的生活即使頭腦再簡單的人也無法長期忍受。
2沙漠里的酷刑和死亡雖然痛苦,但是直截了當,未嘗不可算是一種解脫。
3「白銀時代」里的生活是如此荒誕,無所不至地控制著人的思想,使人們無不規行矩步,沒有一點點異端。但人畢竟是人,人既然活著就有自己的意願,會不自覺地去思考;但顯然這是不被允許的。這就是個不可調和的矛盾,矛盾的結果是人們開始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去發泄。例如「受刑」、「死亡」、「槍斃」等等。也就是說,作者寫「受虐心理」實際上是在表現身處「白銀時代」的人們內心那種渴望被重視、被發現的情緒,暗示他們內心某種「出格」或「犯錯誤」的沖動。
這種「沖動」或許不易被人讀懂,但顯然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沖動」。假如你不幸讀懂了它,你還會發現它是一種令人備感悲哀的「沖動」——緣於「白銀時代」本身的悲哀。
❷ 哪些文學作品主題關於戀母的
少將滋干之母 兒子與情人 俄狄浦斯王 我的戀母情結 男孩等等
❸ 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意思
「俄狄浦斯情結」也稱「戀母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概念。這個術語源於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
這部悲劇取材於忒拜國王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傳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不過是戀母仇父傾向的一個化身。新弗洛伊德學派的學者對弗洛伊德的這種主張進行了批評,指出戀母情結缺少必要的科學依據。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他說,《俄狄浦斯王》、《哈姆萊特》、《卡拉瑪佐夫兄弟》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都是一個: 「為一個女人進行情殺」。
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筆,同為世界文學名著,分別出現在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近代,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類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戀母仇父傾向的無意識升華。
❹ 誰有(一段戀母往事的回憶)這本小說的txt
母親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才女,不光長相溫婉可人,說話亦是細柔甜美,加上早前就開始非常注重保養,所以對我這個戀母情結極重的宅男來說,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的。+工Z號
曉悟小說
每天都發布,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滿意請採納。
❺ 弗蘭克戀母情結人物分析
弗蘭克憎恨父親,一直視父親為敵人,他對父親是一種頑強的無理取鬧的反抗與厭煩,也就是「戀母情結」讓他心裡仇視父親。
由「俄狄浦斯情結」進行的思考
弗洛伊德認為,隨著兒童成長,其性愛對象會發生轉移,由最初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如口、肛門等轉移向別人身上。而母親由於承擔了哺育孩子的責任,能夠為幼兒提供生理上的需要和滿足,因而成為兒童最初的性愛對象。在一定的成長階段,特別是在男孩的潛意識里,總是想要獨自擁有母親的愛,而父親則成為和自己爭奪母親的一個最強大的對手。因此男孩便會對父親產生敵意,這樣戀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結便形成了。
實際上「戀母情結」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常常不被人們所承認和發現罷了。其實不止戀母情結、戀父情結、戀子情結等都包含一切與人的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有關的行為及情感當中,並非只指性的本身,而是一切發生在潛意識內的情感傾向。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由於人們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
比如《荊棘鳥》中菲奧娜對弗蘭克的過分偏愛。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容易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把母親當作自己特有的所屬物,而把父親看成是與自己爭得此所屬物的敵人,一直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這在文中弗蘭克與其繼父身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同樣道理,女孩也認為母親妨礙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奪走了她應占的地位。這些無意識的本能情感,除非在極端的情況下,否則人們是完全覺察不到的,同時也更是不願承認的。但是只要我們對此能夠有充分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正確對待這種情感,從而建立正常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就不會讓小說中的悲劇重演了。
《荊棘鳥》中的弗蘭克由於自己特殊的身份,從小缺少父親的關愛,而母親卻又把從情人那裡得不到的愛傾注到他們的兒子身上,而繼父又對他心存厭惡,所以弗蘭克從小就針扎在壓抑與仇恨當中。這種不健全的家庭之愛又缺乏正確的疏導,因而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但在正常的童年環境中,俄狄浦斯情結會被人類的社會文化逐步抑制與克服,最終發展成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的人格之中,雖然俄狄浦斯情結還會不同程度地潛存於子女的心靈深處,也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表現,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況了。
❻ 求戀母情節的小說
《兒子與情人》是一個經典愛情故事,主人公為莫瑞爾和保羅。主要內容:莫瑞爾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動的激情,傾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自己也從兒子的身上,獲取從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愛情感覺。對於這位莫瑞爾太太來說,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兒子當作自己理想中的愛人,她照顧他,撫養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親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兒子當作了自己愛的對象,這種愛,不是單純的親情之愛,更大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而保羅,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親當作了自己的愛人,以至於他覺得,只要他母親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愛人。因為這個愛人就在他身邊,那就是他的母親。
結論,最有人倫的不倫之愛,這是一種愛情,最起碼也要算是愛情之樹上的一個分叉。
❼ 推薦一些有關心理疾病類或者是精神科類的同人文
額。。。。。。。。推薦你看霹靂日月同人文月上杜鵑窩那一系列。。。。。。。。。為你量身打造啊。。。。。。。。。。
❽ 就是吃定你txt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3iq5
《就是吃定你》是連載於網路小說的一部現代言情類網路小說,作者是番茄炒西紅柿。
❾ 你讀過的哪些文學作品中有「俄狄浦斯情結」的體現請舉出一個例子並加以分析
俄狄浦斯情結 指的是戀母情結,
不知題主的的「文學作品」是文學名著嗎?
或是著名的作家的作品。
推薦莫言的《豐乳肥臀》
❿ 分析《兒子與情人》的母與子的倫理沖突與倫理困境。
D.H.勞倫斯的父親阿瑟·勞倫斯是一位礦工,他所受的教育僅僅夠他艱難地讀報紙,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滾滾的炊火前,一邊烤早餐臘肉,用麵包接著臘肉上滴下來的油,斷斷續續地讀著當天的報紙。
母親莉迪亞則是一位經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讀了很多書和詩歌,崇尚思想,喜歡和有教養的男人討論宗教以及哲學、政治等問題。
這樣的一個家庭是十分不和諧的,父親喜歡和礦工們去喝上幾盅,喜歡縱欲享樂;母親卻一生戒酒,古板拘謹。
D.H.勞倫斯生活在家庭的飄搖之中,他所記得的是家門外的沃克街上白臘樹的樹枝在大風的呼嘯中發出尖叫聲,與家裡母親的尖聲爭吵、父親的雄壯的男人聲音和咒罵聲混合在一起。
在這樣的家庭中,他身體孱弱,敏感,富觀察力,記憶力極佳,同時——為母愛所控制著。《兒子與情人》中有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子,書中的母親成功地阻礙了兒子與米麗安姑娘的愛情,並為自己「勝利了」而額手稱慶。在這里,如果兒子擺脫不了戀母情結,他就無法真正地戀愛。
《兒子與情人》是關於一個男子如何被畸形的母愛所束縛 ,又試圖掙扎從中解脫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的故事。西方文學評論家往往會把此故事與弗洛伊德性心理學聯系起來 ,認為此書「是對戀母情結的生動展示」。本文針對這一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通過對社會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刻畫等方面的詳盡分析 ,指出此小說的悲劇不僅具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更有其深刻的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原因。小說作者勞倫斯就這樣以一個不尋常的戀母故事展示了西方世界中帶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政治及家庭問題
談起勞倫斯的成名作《兒子與情人》 ,西方文學評論家往往會把它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理論中的戀母情結聯系起來。此書常被認為「是對戀母情結的生動展示」① 。根據弗氏的理論 ,由於一個男孩出世後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長 ,而且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對母親的依賴也最大 ,從某種意義上講 ,母親就是他的第一個情人。一旦這孩子有能力將他的母親與其他人加以比較 ,他會本能地認為他的母親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其他任何人的母親也無法比擬。與此同時 ,他也感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他比母親更強大 ,而且母親也愛著父親 ,他便竭力使自己的舉止象父親 …
與其說這是一本描述畸形家庭關系的小說,倒覺得它更像一本心理探索小說。米里亞姆對保羅的愛是封閉式的,因為自身對宗教的信仰,她的愛情觀里有著不可逾越的貞潔和純真,她是積極向上循規蹈矩的,而保羅的骨子裡,帶著一股藝術家的放盪不羈,於是米里亞姆常常嘗試著要感化他;克萊拉對保羅的愛是戰斗性的,她是一個婚姻家庭不完滿的女人,有著誘惑男人的天賦,雖然她的表面是冷冰冰的,但對於愛,她始終懷著佔有欲;對於無法得到保羅心底的愛,她覺得是上帝對於她不能徹底愛她自己丈夫的一種報應;母親對保羅的愛是極為呵護的,她甚至妒忌米里亞姆會奪走兒子全部的愛,也左右擔心著兒子的婚姻,在他的生活里,兒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她的丈夫是那麼的不盡如人意,因為她的長子威廉因美麗的吉普賽女郎而客死他鄉。而保羅也同樣對她們各自的愛有著本質的差別。對米里亞姆,因為多年的交往,始終是一種心理上的、柏拉圖式的愛,當偷吃了伊甸園的果實之後,就很難再堅持下去,保羅終於棄米里亞姆而投懷送抱於克萊拉,他的愛就像被某種力量分離了似的,所以對於克萊拉,他從來都沒有想永遠擁有她,只是在她身上尋找一種慾望的解脫與宣洩。最後還是把克萊拉送回了丈夫的懷抱。他無法將他完整的愛情獻給他的任何一個情人,因為在他的心中他的母親有著不可代替又非常強大的愛,直到母親的逝世,曾經對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畫畫事業充滿希望的保羅,陷入了死亡的黑洞,難以自拔。而當一直守候著他回頭的米里亞姆主動要求和他結婚的時候,他還是拒絕了。他說米里亞姆的愛就像會把他裝進了口袋一樣,讓他不能呼吸。小說的最後,保羅擺脫了灰暗的陰影,走向了城市的光明處,我們無法預知,他的生命里是否還會有愛情的出現,也或許,在他的生命里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愛情,我更傾向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