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太和指的是哪裡
㈠ 太和殿的介紹50字
太和殿,一般稱為金鑾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太和殿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
歷史功能
如今有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
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㈡ 武俠小說里,」中原」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中原一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中原地區了。
我們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這里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准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里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里顯然是原野之意。《孫子兵法·作戰篇》雲:「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區,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國內農業發達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雲:「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後用寶玉殮死者,就像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楚辭·九思·悼亂》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嘆」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盤桓。
也就是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里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里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追述先人事跡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
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較多指中原地區。漢景帝時期所發生的七國之亂,主父偃評價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這里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徐樂在上書漢武帝時曾經對「瓦解」作解釋時提到中原,「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漢書》卷六十四上《徐樂傳》)這里是說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
當然漢代及其以後,中原一詞指原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嚴助勸解說:「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徵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並勸說:「何與軍覆於中原,身膏於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後漢書》卷二十八《馮衍傳》)在《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還保留著原始的意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當孫權將稱尊號告知蜀漢時,有人認為應當與其絕交,諸葛亮認為「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漢晉春秋》)陳壽評價諸葛亮說:「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寶鼎二年夏,孫皓建造宮室,「農守並廢」,華核上疏勸諫雲:「今當角力中原,以定強弱,正於際會,彼益我損,加以勞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憂。」(《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華核傳》)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晉書》中涉及「中原」一詞就有55卷,出現了92次,其中《紀》出現2次,《志》出現了12次,《載記》出現30次,《傳》48次,而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大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茲略舉數例,在《晉書》志中的詞語「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於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中原無所請命」等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的中原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單元。是後,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於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著濃厚的中原情結。
即使當時從北方大漠地區興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繼承了關於中原地區的理念,將黃河中游地區稱為中原,這在《魏書》中頻頻見諸記載,《魏書》卷一《序紀·平文帝紀》記載,當平文帝聞聽劉曜殺晉愍帝,對屬下說:「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道武帝廣泛吸納漢人進入統治群體,史稱「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苟有微能,咸蒙敘用」。(《魏書》卷二《太祖紀》)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詔禁止同姓為婚,他在總結以前諸帝之所以沒有禁止這一現象時說:「皇運初基,中原未混,撥亂經綸,日不暇給,古風遺朴,未遑厘改,後遂因循,迄茲莫變。」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祿制時,他總結當時北魏社會的狀況是「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閏月下詔雲:「頃舊京淪覆,中原喪亂,宗室子女,屬籍在七廟之內,為雜戶濫門所拘辱者,悉聽離絕。」(《魏書》卷八《肅宗紀》)這幾條材料說明北魏統治者對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在《魏書》的傳中多次出現「中原崩否」、「中原喪亂」、「仍亂中原」、「中原盪然」、「中原作戰斗之場」、「中原無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經營中原」、「中原始平」、「跨據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帶」等說法,均已證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經是一個地區。在《周書》、《北齊書》中也都把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看待。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范疇。如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據上述歷史事實而得出的。《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綜合上文所論,我們認為,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中原地區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現,這就是兩漢時期的史書中,中原一詞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區的原因。到了六朝時期,由於西晉王朝覆亡,黃河流域被少數民族佔領,大批居民南遷,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雖然漂泊在異鄉,但仍然時時刻刻不忘故土,因而過去不被人們提起或看重的「中原」開始作為一個地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口頭上來。
㈢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稱由來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由來:
太和殿:「太和」二字是說宇宙間的一切關系都得到協調的意思。太,太極,指宇宙萬物;和,和諧,協調。
中和殿:「中和」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額「允執厥中」匾,為乾隆御筆。典出《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保和殿:「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典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作用:
太和殿:明清時舉行大朝禮的地方如登基、大婚。
中和殿:皇帝祭天祭地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宴請外藩王宮貴族、科舉考試的地方。
㈣ 太和殿的 太和 是什麼意思
太和殿的」太和」二字是說宇宙間的一切關系都得到協調的意思。太,太極,指宇宙萬物;和,和諧,協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4)武俠小說太和指的是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功能
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㈤ 《神鵰俠侶》中尹志平和甄志丙是同一個人嗎
兩者是同一個人。在新修版之前,一直都是叫尹志平。在新修版中,金庸將尹志平的名字改為了甄志丙。
因為神鵰俠侶中有尹志平玷污小龍女清白的情節,是尹志平一生的道德污點,而歷史上真有尹志平其人,在道教中德高望重。所以,金庸先生為了尊重道教,尊重古人,金庸因此在新修版里將尹志平改為一個虛構的名字——甄志丙。
尹志平(1169~1251)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滄州,宋時徙居萊州(今山東掖縣)。金明昌二年(1191),拜丘處機為師。後住濰州(今山東濰坊市)之玉清觀,主盟齊東者二十年。元太祖十五年(1220),隨邱處機北上燕京,西覲成吉思汗於大雪山,為處機十八隨行弟子之冠。邱處機卒時遺命志平嗣教(或雲遺命宋道安嗣教。待處機喪事終,宋以年老請志平代),是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
甄志丙為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及《神鵰俠侶》人物之一。全真教丘處機的大弟子,曾奉師命去蒙古給郭靖的師父——江南七俠送信,並試探郭靖的武功。後來在《神鵰俠侶》中因暗戀小龍女,趁小龍女的穴道受歐陽鋒所制,又錯認他為楊過的情況下與其發生性行為。最後心甘情願死在了小龍女的劍下。
兩者是同一個人。在新修版之前,一直都是叫尹志平。在新修版中,金庸將尹志平的名字改為了甄志丙。
因為神鵰俠侶中有尹志平玷污小龍女清白的情節,是尹志平一生的道德污點,而歷史上真有尹志平其人,在道教中德高望重。所以,為了尊重道教,尊重古人,金庸在新修版里將尹志平改為一個虛構的名字——甄志丙。
在本書原版,全真教中對小龍女傾倒之年輕道人本寫作尹志平。但尹志平真有其人,道號「清和真人」,乃丘處機之徒,後曾任全真教掌教,將其寫得品行不堪,有損先賢形象,故在第三版改名「甄志丙」,聲音相似而實無其人,純屬虛構。
㈥ 元朝,豫章太和,是指現在的哪個地方
豫章,古代區劃名稱。最初為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江西建制後的第一個名稱,即豫章郡(治南昌縣)。後在東漢、三國、兩晉以及南朝時期,豫章郡、豫章國為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區的地理單元。東漢末,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屬交州 ,隋開皇九年(589)罷豫章郡置洪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又改南昌縣為豫章縣,「豫章」所指從南昌地區變為南昌一縣。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諱,豫章縣改名鍾陵縣,「豫章」不再為正式區劃名稱,而作為南昌的別稱。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阜陽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截至2011年,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太和縣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請採納
㈦ 安徽太和縣屬於哪個市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
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7)武俠小說太和指的是哪裡擴展閱讀
太和縣風景名勝:
1,太和文廟
太和文廟位於安徽省太和縣城關鎮黌學街35號,佔地面積4620平方米,折7畝,為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達魯花赤李英創建,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2,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
公園主體為耿樓河道濕地,位於太和縣城周邊,延伸面積達20平方千米,濕地河流、溝渠、沼澤集中連片,相互連通,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復合濕地系統,發揮著行洪、灌溉、航運、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
㈧ 合川上太和下太和分別是指哪裡
上太和是指的潼南的上和,下太和是屬於合川的,相鄰的,都是涪江邊的小鎮
㈨ 安徽太和縣屬於哪個市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
太和縣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
【簡介】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太和縣下轄29鎮、2鄉,常住總人口141.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8.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3.4:44.1:32.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產總值14963元。
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歷史沿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
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西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西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
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行政區劃】
1、區劃沿革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太和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太和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太和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太和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太和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太和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太和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太和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太和縣設33個公社。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太和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太和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1986年5月,增設區轄皮條孫鎮。至此,太和縣共有15個區(鎮),75個鄉,5個鄉級鎮,3個街道。1992年,太和縣撤銷15個區(鎮)及所轄鄉(鎮),重新設置縣轄20個鎮和11個鄉。1994年,縣經濟開發區改為安徽太和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8年1月,桑營撤鄉設鎮。9月,五星撤鄉設鎮。1999年12月,高廟撤鄉設鎮。2001年10月,雙廟、阮橋分別撤鄉設鎮。2003年3月,大廟撤鄉設鎮。2006年9月,開展村級區劃調整工作。太和縣村級組織由804個(行政村787個,社區17個)調整為311個,其中行政村292個,社區19個。2007年增設社區1個,2008年增加行政村2個。至此,太和縣共有村級組織314個。[4]
2、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太和縣轄29個鎮: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胡總鎮、郭廟鎮、二郎鎮、阮橋鎮、雙廟鎮,2個鄉:趙集鄉、馬集鄉。太和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抵阜陽,西接界首,西南與臨泉相接,北與亳州市譙城區為鄰,西北與河南省鄲城接壤。縣境介於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千米。東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縣境南北長52千米、東西寬60千米。
2、地質構造
太和縣境內地層0—40米深度內為全新統,40米以下為更新統。更新統上部,頂部岩性為青黃雜色亞粘土,顏色雜亂,較硬,干後堅實,切面光滑,有鐵錳質結核及鈣質結核,有裂隙,但發育不全。全新統分上、中、下3段。全新統下段頂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頂部為灰黑色、紫灰色亞粘土,緻密,干後堅硬,顆粒細膩,稍有滑感,裂隙不發育,含有較多地腐植質,可能為風化殼,此層是全新統下段的標志層。單層厚度4—8米,部分地區10米以上,向東南較薄,只2米左右。中部變為灰黃色亞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為6—8米。一般層次多,沉積不穩定,多是薄層相間的粉、亞砂與亞粘土互層。分選較差,在亞砂土內多含有鈣質結核,是全新統與更新統的分界標志層。
3、地形地貌
太和縣境處於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黃泛平原是地貌類型的主體,始於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來的黃河多次西泛濫淤積而成。境內地勢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東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萬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類,可分為剝蝕堆積河間平原和最新泛濫帶。削蝕堆積河間平原廣泛分布在河間地區,由青黃雜色亞粘土構成,頂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風化殼,地表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青黃雜色亞粘土明顯地遭受剝蝕,沿裂隙呈棱塊狀脫落,剝蝕脫落的亞粘土碎塊,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別處堆積起來。
4、氣候特徵
太和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氣候按中國自然區劃分為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溫潤地區,又接近北亞熱帶氣候,實質是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其特點是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但因處在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天氣往往變化無常,低溫、連陰雨、旱、澇、冰雹、霜凍和大風等自然災害時有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氣溫: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熱,平均27.9℃,年溫差27.2℃。1959年至1985年極端最高氣溫40.8℃。極端最低氣溫為-21.3℃,最高和最低溫差62.1℃。太和縣1959年至1985年的氣象記錄最低氣溫低於-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氣溫超過40℃的年份也有5年。
㈩ 古龍武俠中的九大門派是哪九大
1、唐門乃百年世家,其暗器機關獨步武林,更因善使機關傀儡合擊之術,被江湖人稱為「半人半影」。真正的唐門高手,從不用毒。
2、天香位於東越幽谷萬頃花海之中,以醫入武,醫武合一,創造出獨特的武學。天香是八荒中唯一隻招收女子的門派,清麗脫俗之中自有冰心國色,只可戀慕,不容輕侮。
3、真武,作為武當門下的分支,真武歸屬正宗道家玄門,秉承「大道不遠,真我存心,自然成武,天人合一」之念,以劍御氣、氣透沖霄,乃立「非真武不足當」之威名。
4、丐幫乃天下第一大幫,慣「大隱隱於市」之名,習逍遙縱意於市井之中。其隨身不佩刀劍,以空手入白刃的近身纏斗為門派武學,但又常以手中酒壺代為武器。除此之外,其丐幫的打狗棍法聞名天下,只是過於神秘非幫主不可知也。
5、神威本是源自軍旅的門派,故而無論是性格還是武功都帶著軍旅出身的特點,注重實戰、剛猛霸道、勇往直前。
6、太白乃武林第一劍派。劍法全仗「快」、「悟」二字,意隨劍走,劍在意先,招招攻敵破綻,連綿不絕卻又無跡可尋,是為「無痕劍意」。
7、無毒。
8、神刀,武林中傳奇人物葉開、傅紅雪均是神刀門的門派人物。
9、少林,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